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教论文

文教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议论文教学论文:中学议论文教导探析

作者:姚佳单位:安徽师大文学院11级学科教学硕士

分析文章结构,弄清层次段落

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议论文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但无固定的模式。由于文章内容及作者表现这些内容时的思路不同,因而议论文的结构是多姿多态的。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三段式,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并列式,即文章各内容间的关系是平行的。3、递进式,即文章的各内容逐层推进。4、对比式,即文从正反两方面对一个问题展开论证,借以突出中心论点。5、总分式,分为先总后分式和先分后总式两种。6、散论式,这是一种有叙有议、边叙边议的议论方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关键是划分段落。议论文分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根据论证方法来分段。议论文有破有立,可根据立论和驳论这一论述问题的方法来分段。2、根据论证过程的阶段性来分段。有的文章内容集中,全文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三段式”展开论证,这就可按作者思路把文章分为相应的部分。3、根据非论证部分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段。议论中过渡与照应,既非论点也非论据,但它们是文中起重要作用的非论证部分,体现了议论文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作者思路发展的线索,是考虑分段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分析议论文结构,弄清文章的层次段落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结构提纲、编制结构图解。这种提纲和图解用文字、数字、线条、符号把文章主要内容、论证过程、文章各部分的关系,简明地标示出来。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注意:能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语言准备精炼,文字或符号能标示文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分析议论文要素,明确全文中心思想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找出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找准中心论点、归纳中心思想,这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

1、找准中心论点,概括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统率全文的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准中心论点:(1)从作者出示中心论点的方式上去思考。议论文出示中心论点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先分析论证,最后归纳中心论点;有的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渗透在论证过程中,需读者加以归纳。(2)从文章的层次段落上去思考。文章的层次段落是作者思路发展的轨迹,因此从层次段落入手,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是找准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又一方法。(3)从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中去思考。一篇较复杂的议论文,除有贯穿全文的中心论点外,还有若干分论点。其中中心论点起支撑作用,《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改造我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三个分论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就和意义;主观主义学习态度和方法对革命造成的危害;论述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习态度的实质和特点,并提出改造学习制度的具体措施。这三个分论点从不同侧面论证并支撑了中心论点,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就可确定全文的中心论点。找准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后还应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所作的总判断,是中心思想的核心。而中心思想除包含中心论点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实意义及作者的希望等。如《反对自由主义》,题目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思想则为:作者通过对自由主义的表现、根源、实质和危害的分析,深刻批判了自由主义的倾向,号召全党坚决反对这种倾向。

全文阅读

教学论文类型分析论文

一、方法型教学论文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教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种新颖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凭空捏造,总会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两种: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现实背景是指当前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理论背景是指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介绍之前,应该把它扼要地写清楚。写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强论文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如果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冷僻,还有必要对概念作些诠释,

以便让读者一读开头就能明白。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3.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

全文阅读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论文

一、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

题目出好后,经系相关负责人整理并报学院同意后,将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写选题志愿。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某些题目学生扎堆选,某些题目无人问津的情况。此外,在选题过程中也会因某些教师没有给学生授过课,学生对其不了解而不做选择。鉴于此,首先,学院开毕业生动员会,一方面介绍毕业论文的整体安排,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指导教师情况,特别是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所授课程;然后,让学生在给定期限内完成选题。选题时,每个学生填报两个志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选题不能在同一个指导教师名下。收集学生的选题信息后,相关教师和本届毕业生的班主任一起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确定原则为:1.优先满足学生的第一志愿选题;2.第一志愿不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其第二志愿;3.若两个志愿都未能满足,再考虑选择与其第一志愿教师专业或者题目相近的;4.在题目分配过程中,根据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找工作还是深造)和学生的成绩等情况,尽可能使学生如愿,同时使每个教师有好、中、差搭配的学生。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

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后,立即通知相关教师和毕业生。规定指导教师必须在第七学期末放假前与学生首次见面。师生面谈之后,可以对毕业论文题目做出适当调整。尤其是指导教师可以对论文的开展思路进行介绍,给学生提供相关书籍及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可以尽快入门。第八学期开学后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一)平时的过程监督。

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提交两份活动记录,反映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进展;同时,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月对每个学生至少提交一份指导记录,用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研究状况。

(二)在期中教学检查时重点抽查。

在期中教学检查阶段,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抽查,主要措施有:1.检查学生的活动记录和指导教师记录;2.组织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写作进展状况;3.举行中期论文进展汇报,要求学生将前期的工作以及后续打算制成PPT,向指导小组答辩,指导小组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意见。

全文阅读

教育论文评价论文

一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全文阅读

文化变异教学理论论文

1以承认学生主体性为前提的教学理念

通过变异维度创设学习空间,使预想的学习内容顺利转化为实践的学习内容和经验的学习内容。”这种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核心地位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有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的课堂主体,在强化知识内在关联性意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经验方式和前知识对于目标新知识学习的潜在影响,最终引导学生建构更加客观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前西方文化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并没有经过对事物差异性的辨析,排除非本质因素影响,真正掌握本质特征,而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强化来建立概念。”变异理论明确指出知识的建构要以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结构和已掌握的信息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关联性,主动性和社会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定义,而没有呈现这个概念的正反例,学生往往只学会了死记硬背,而无法真正掌握概念的关键属性。”因此,教师能够有效列举正反例是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深入考察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的。

2以学生前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学安排

变异教学理论强调,“为了领会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必须注意它与其他事物有何差异。要注意到该事物在哪个方面与其他事物不同,在差异的比较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策略上,变异理论指出,‘分离-变异-对比’的教学操作模式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关键。”这种以变异、对比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明确目标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进行细致考察,然后客观筛选和提取学生前知识中,能够有效构成目标学习内容正反例的知识信息,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属性的差异对比,深入理解和掌握目标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基于教学实践并结合对于这一科学教学理念的反思,笔者对于如何将上述操作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如下。

2.1分离基督教文化的关键属性

首先,基督教文化知识体系是庞大而繁杂的,有效分离出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属性能够“化解知识难度,揭示知识的内在道理,使庞大数量的知识呈现出清晰而严密的内在联系结构,又能使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化,简约化。”基督教文化中的关键属性主要包括神论,人论,救赎论和末世论,而基督教对于人性的观点即是这四个基本教义的基础也是其联系纽带。“作为一种善恶两重的人性思想,基督教的人性论对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人类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学习和掌握基督教的人性论是把握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把钥匙。由此可见,在基督教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与其它次要属性区别并分离开来,并将其作为基督教文化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2.2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

其次,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即在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体系中寻求能够区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的相关信息。“在变异理论看来,不经历可替换的事例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样东西。”显然,“人性”是一个具有理解难度的抽象概念,但是对于熟悉儒家思想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也并不陌生。“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一般认同传统的儒家伦理意识模式并加以承继。”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主导价值观。“著名的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中国思想史论》中阐明‘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民的观念,行为,风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而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如所周知,至少可以归结为四种:性无善恶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经典。与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论相反,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恶观又被称为“原罪”的观点,指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随着生殖行为传给子孙后代,成为人类各种罪恶的根源,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它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迥然不同又互为变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为引子,循序渐进地引出基督教文化中“人之初,性本恶”的论点,这既能在对立观点的碰撞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迅速开启学生对于“人性”这一概念的记忆与思考,启发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自身已有的对“人性”的理解和判断。

全文阅读

文学教材文学教学论文

一、美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与美国文学教材中作品的比较

近年来,美国文学课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以下称《选读》)作为教材。从目录中可以看到《选读》选择了18世纪—20世纪38位美国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其中脍炙人口的美国文学作品有:纳萨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的《红字》、赫曼•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的《白鲸》、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au)的《瓦尔登湖》、斯哥特•弗次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阿瑟•弥勒(ArthurAsherMiller)的《推销员之死》、约瑟夫•海勒(JosephHeller)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选读》选择的美国文学作品和其他较知名的美国文学教材相比,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各有千秋,如:孙华祥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吴定柏编著的《美国文学大纲》、曹曼著的《美国文学教程》等美国文学教材。纵观这些教材所选的美国作家作品,虽然也都是美国文学史中最有影响的作家及其知名作品,但不是一提到该作品就能立刻想到其作家,不能使不同学校但相识或相同学校、又有相同学习背景的同学找到相关作家共同的话题,更不能就其所写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深入探讨,因为所选作品不是该作家的代表作或成名作。这种情况在不同高校应该不占少数。以北京联合大学英文系2007—2009年三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49篇关于美国文学的毕业论文为例,只有不足1/3的毕业论文与美国文学教材《选读》中的作品有关,一共16篇。其中,有9人写关于《红字》的论文,3人写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论文,1人写关于《瓦尔登湖》的论文,1人写关于《鸡蛋的胜利》的论文,2人写关于《隐形人》的论文。可以看出写广为人知的美国文学名著作品《红字》《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瓦尔登湖》的论文有13篇,占其总数的81%,其余3篇占19%。这说明学生更愿意写关于较知名的美国文学作品的论文。上述5部美国文学作品只占《选读》作品的13%,而且写与其相关论文的人数极不平均,除了写关于《红字》的论文相对较多外,只有少数或极少数学生对其他4部作品感兴趣。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写关于其他美国文学作品的论文。他们的论文选题是关于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的《黛茜•密勒》、谭恩美的《喜福会》、尤金•奥尼尔(EugeneO’Neill)的《奇异的插曲》、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马克•吐温(MarkTwain)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海明威(Hemingway)的《老人与海》、赛林格(Salinger)的《麦田守望者》、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Frost)的《波士顿以北》、爱默生(Emerson)的《美国学者》、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的《厄舍老屋的倒塌》和《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露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May)的《小妇人》、弗朗西斯•伯内特(FrancesBurnett)的《小公主》、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的《达摩流浪者》和《紫色》、惠特曼(Whitman)的《我自己的歌》,甚至还有学生选择了美国NBC播出的幽默情景喜剧《六人行》。虽然所选择的作家在《选读》中有提及,但学生所选的作品却与教材极为不同。对比发现学生选择的是作家们的代表作或成名作,而《选读》中的作品则相对不如前者知名,学生们在预习、做问答题和撰写相关论文时,普遍反映难以找到相关资料,给他们自学和深入学习这些作品带来一定困难。从学生选取的关于美国文学作品的论文选题看,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涉猎范围大,选题远远超出了《选读》中作品的范围。选题密切结合美国文学的传统理念和定式,如关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老人与海》的选题;且注重美国当今社会现实和发展,如关于《喜福会》和《六人行》的选题。这就使得美国文学教学与毕业时撰写美国文学作品的论文脱节,使美国文学课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为此,学生不得不另起炉灶,重新查找资料,了解其他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这虽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创新之举,但实际上是舍近求远,大多写不出优秀论文。这反映出编写美国文学教材的专家对美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价值取向与学生对美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价值取向不同,美国文学课都是按部就班地讲,尤其是外教讲美国文学课时,他们只是按照其兴趣所讲,学生也是为上课而学,为考试而做练习等。结果课堂内容与美国文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无关,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应首先认同学生对美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选择与教师有差异;其次,应注意全面引导和介绍相关作家及其作品,不能只集中讲授所选教材的片段或章节;再次,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相对一致,使美国文学课为英语教学、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以及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更好地服务。

二、如何讲授美国文学课

(一)有意识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论文选题

美国文学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自1901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美国作家至今已有10人获此殊荣,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更能体现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阅读能力,更能提高英语文学修养和文学批评能力,有助于了解美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构成以及这个当今世界第一发达国家的发展走向。这和撰写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目的和要求相一致。了解和掌握这些正是撰写一篇合格的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所必备的。因此,在讲授某位美国作家及其作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经典的毕业论文选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红字》时,除了讲解必要的作者生平、作品的历史背景、主要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外,还要介绍一些经典论文选题,如:“《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红字》中的清教主义”“《红字》中的写作技巧”“《红字》中的爱情”“《红字》中的女权主义”“《红字》主人公海斯特的性格”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章节或全文,或看同名电影并撰写读后感和观后感。这样学习的结果是立体的、鲜活的、积极的。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能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是学生必须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美国文学课的教学应该和美国文学类毕业论文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

1)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心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学习任何作品前,都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如:当时的美国和现在的美国有什么不同?其社会差异是怎样表现在作品中的?现在美国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它与当时美国的渊源是什么?它的弊端和不足在哪里?有何历史缘由?为此,学生就会在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去探寻和了解美国变化的过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便更深刻认识现在的美国,而各个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分别记载和见证了这段历史,研读这些文学作品正是认识和了解这段历史和社会演变过程的捷径。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自学,调动其积极性和互动性。让学生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概括作品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在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以求相互借鉴、资源互补、共同提高。

全文阅读

作文教学议论论文

表扬论——

不知为什么,人都喜欢表扬而厌恶批评,也许这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吧。尽管时下人们对“表扬”一词在使用与评价上,塞进了一丝贬意(如将过去“三大作风”之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换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说),但“表扬”本身并没有错,尤其是将“表扬”科学地用在作文教学上,就更是一种明智与伟大。因为表扬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人格尊重”,是一种最能体现“人本”思想的无可替代的最佳举措,它甚至是一种高尚的思想。细想一想,人,从小到大,好的行为、好的道德思想,甚至每一种赖以生存、发展的人生能力的形成,哪一条不是伴随着“表扬”,而产生发展的呢?学生在学习作文时期,在为获得写作能力打基础的时期,你不去科学地使用“表扬”,难道还要待到他们成为鲁迅式的文学巨匠之后(抑或沉沦为终生与写作无缘的庸人之时),再去“表扬”吗?

科学地使用“表扬”以尽快激励学生进入某种层次的写作状态,并不难。介绍两种,与同仁探讨。

一曰:找花夸。先打着灯笼找,然后赞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把“挑刺”变成“插花”。教语文几十年我一向不赞成作文“全批全改”,尤其对初学写作和对作文一时还找不到“北”的学生,更是特别不宜。全篇见红。“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学生既不领情,更不买账。为什么?把劲儿用反了。如果换一种思路,就会别开洞天。你想,再差的作文,也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吧。某句话写得顺畅,总会有吧,那就是“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夸!带着一种爱、尊与惊喜,一股劲地去夸,夸……就这样由此一点,扩而大之,扩而大之……你所用心捧出的这朵小花,就十有八九会成为一朵大花,真花。这种效应,是神奇的。不信,尽可一试。

二曰:打时差。表扬要抓住机遇,否则就收不到理想效果。我是相信每个人都有写作才华的(除去傻子)。但,又深深明了,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晚;有的以这样的形式显露,有的又以那样的形式显露,个体与个体千差万别,这都极为正常。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得及时去发现,会打时间差。学生写作才华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地显露,就像黑夜里的流星,一闪即逝。作为教师,就必须及时地去发现它,抓住它,然后再及时地去夸去赞,等待神奇效果的到来。

当然表扬要远离无聊与油滑,要把握分寸,要讲究艺术,这里自不待说。那就请相信表扬绝不仅仅是一种策略吧,实践会让你越来越感到它有着太阳般的光芒。

成就论——

大家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作文教学,我们更应该相信“成功更是成功他娘”。成就,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其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因此,成就愈大,奋斗愈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然而,它却在现实中被到处弥漫着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掩埋着,很少有人去研究,去运用。作文教学长期陷入自戕与沉寂,也就理所当然了。

全文阅读

语文教材作文教学论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无论从应试教育的需要还是语文素养的发展,作文教学亦然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角。而教材对于写作训练并未有系统指导,于是,写作训练又成为了“无章可循”的“老大难”。蓦然回首,“教材”却在灯火阑珊处。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性质和地位所做的介绍。所以,用教材教作文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的不二选择。

一、走进文本,加大读写结合密度

“存在即合理”,寻求每一篇文章的合理性,教师应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领路人,不应是教参与学生的传声筒,照搬照抄教参。现行教参缺少细化的写作目标和具体的能力训练步骤,师生对于课后的语言训练,重形式轻内容,“说说”即可,缺乏深入思考,于是考场上一切都听天由命。其实,读是写的基础,有读,有感,有悟,方有文。阅读教学的失误造成学生作文中精神的贫瘠和语言的断流。单纯以阅读为目的的阅读活动往往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化的阅读,能扩大知识面,陶情冶志,提升审美能力。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活动是目标明确的自觉行为,它既思考文本的情感思维,更注意了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系统。写作技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当“教条”来信奉。另外,重视范文的指导性,并不意味着轻视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规范”和“能力”对立了。教学中也就出现了淡化写作技巧,慎讲知识的现象。写作教学无法有效进行。学生对文体知识没有深切的认识,于是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四不像”,要么就是空洞的文字堆砌,要么是泛泛的叙述。教材中的典型文体典型文章有:《羚羊木雕》、《孤独之旅》典型的记叙文;《中国石拱桥》说明文的典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严谨的议论文;《谈生命》情真理至的散文。《口技》、《愚公移山》的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曹刿论战》中的详略处理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知识点。明确文体,灵活运用写作技巧,也就知道了“怎么写”。文本中有效的语言信息被学生理解并感知后,便自动复制在学生的大脑中,经过反复的思考,提炼整合,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一旦受到特定时机特定信息的刺激诱发,这些语言的“碎片”将被恰当地提取出来,在反复的使用之后就形成了属于学生个性化的语言系统。通过赏析美文佳句、语段篇章。如《雪》中的名言“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培根随笔>>中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之所学,皆成性格。”这种寓意丰厚的句子更应细细品味,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教师要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通过古文、古诗品读,感受语言魅力,激发语言创作热情。骈散结合的古文句式,精准传神的古诗词领会并用于实践写作,会让学生的文章更添古韵之美。教材语言信息的有效处理也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巧用课后练习,把握写作细度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不同学段,不同文本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不同。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可参照课后研讨与练习进行有目的的写作训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让学生参考雪地捕鸟的动作描写,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雪》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描述一次雪地游戏。没有见过雪的同学以写想象作文。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阶段目标也是递升的,学生“垫垫脚”就可完成,目标就有了可操作性。教材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选自《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教材做到“因地制宜”。如《月亮上的足迹》课后练习让学生写奔月时感悟,虽然编者是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但学生没有探月体验,加之学生对于此有关的科普知识积累不够,进行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科学依据的评谈。这样的习作训练对学生习作能力毫无效果。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作为写作的素材。教材中的诸多开放性练习,有些练习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写作细节和步骤指导也是笼统含糊的。学生在写作训练上也就是草草了事,对自己的写作成果无法评价,“学而不思则罔”。很难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写作能力便停滞不前。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写作目标细化,提示写作要点。练习要求要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第3题“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这就是一道很好的想象训练题;如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可设置讨论题、查找资料题、户外体验题、辩论题等。教师切不可说说而已,读写结合更为紧密有效;如练习写作技巧的,可采用续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形式。打好写作基础,抓好写作训练细节,这才有可能普遍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灵活处理文本,增加作文深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缺少新意。学生作品中空假大、情节假,主题浮等现象十分严重。生活和写作成了两条平行线,它们无法相交,自然碰撞不出智慧的火花。而在学生的随笔中,我们却能看到才智的绚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动情点,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例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在“东亚病夫”下对自己的平等、负责的那份尊敬、感恩之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报国之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宋濂的“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刻苦求学。教师有感、有情,才能带领学生去感悟,去表达。教师的语文素养是有效提高写作训练的先决条件。教师语文素养不提高,写作教学便是隔靴搔痒。我们只有直面教材和学生,活用教材,才能大浪淘尽,尽显。让我们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能增长语文知识,更能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杨芹 单位:大连市一一三中学

全文阅读

法语教学文化理论论文

1.介绍文化背景

由于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学生的交际水平,因此,教师在法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法语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法语文化,熟悉中法的文化差异,如果教师只关注单词和语法结构,会极大地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定期组织学生表达自身的法语思想学会在适当的场合运用适当的法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指出学生的问题,尤其是文化方面的,适当罗列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法国人说法语的习惯,这样能够更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中法文化差异,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说出法语,避免只讲述法语语音和词汇的情况。此外,教师应该多比较中法文化,增强学生对法语文化的敏感性。

2.教师应持续进行法语教学学习

教师应该不断为自己充电,进行法语学习,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变化,日常积累时不能只上升法语基础方面,应该重视法语文化方面,多阅读这方面的小说、多看这方面的电源、多听这方面的音乐、多关注这方面的网站等等,总之,让自己爱上法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法国文化,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法语课堂上多进行法语语境训练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可以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讨论的范围主要是法国文化方面,这些也是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刺激他们多说,还可以模拟法国的日常生活场景,用法语展现出日常生活,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既掌握了法语,也熟悉了法国文化,此外,还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文化问题,及时纠正,效果显著。

4.要求学生课后多了解法国文化

课上,教师可以播发一些积极向上的法国电影和音乐,提高他们的法语文化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法语学习方法,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学生慢慢领悟,但是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只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此外,由于课后的时间比较多,教师多鼓励学生阅读法国书籍,书籍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等等,还要多看法国电影、多听法语音乐、多浏览法语网站等等,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以组的形式查找资料,并进行整理,上课时按组进行汇报,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对法国文化的了解,并且还提升了表达能力,总之,通过这种多途径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法国文化,深层次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进而提高自身的法语能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文阅读

语文教文教学管理论文

教语文不能无目的无计划,不能只跟着教材转,教一篇算一篇,教一课算一课。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蓝图,既认识学生的现有情况,更规划他们成长的前景,把握准教学的出发点,向着教育计划、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辛勤耕耘。

记得初当教师时,眼晴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讲出一点名堂来,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想起来,很觉可笑,因为目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人,到中学毕业他们能达到怎样的语文水平,教师心中要有谱。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这些人能为振兴中华,能为四化建设大业艰苦奋斗,积极贡献聪明才智。这是我们培养的大目标,教文的任务必须与这大目标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国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听、读、说、写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是,教师的视野不能只局限在“文”,教文须服从育人的大目标,为这个大目标服务;也只有心中有活泼泼的一代新人的生动形象,想得远些,想得深些,才能站在高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才会在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时代的精神,才不至于把语文教学的这样那样的活动只单纯作技术上的处理。

教文育人的蓝图须由三个部分有机组成。一是如上所述的培养目标。除了总体形象之外,语文能力要考虑得具体周到,如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政治、科技和文艺等读物,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能较为敏捷地接受语言和文字信息,能即席发言,言之有物、有序、有理、有情,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等等。二是学生的现状。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基础、语文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与研究,摸准了他们的实际,知之准,识之深,蓝图的绘制才有依据,教学才会避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我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是: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望:目测,课内课外与学生接触中察言观色;问:作口头和书面的询问、调查;听:谛听学生背诵、朗读、说话、讲演;阅:看阅学生各种语文作业及其他书写的有关材料。根据平日了解所得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资料,定期填写有关项目,进行材料跟踪,研究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发展变化。悉心研究一下,就可发现当代中学生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中学生有不同之处,有今日新的特点。简单说来,他们敏于思索,善于质疑,兴趣广泛,见识宽广,科技知识起点高,看问题尖锐和深刻的程度,往往大大超过他们的年龄。但与此同时,他们身上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该具备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周全、不扎实。认清这些特点,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教学时心中就有了底。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阶梯。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有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要步履清楚,一个一个阶梯上,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教师心中须有强烈的阶段感,引导学生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语文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是全局,是语文教学的“面”,这个“面”是由初中、高中两个大阶段、六个年级分年要求的小阶段组成的,每个小阶段又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当然,六个小阶段又可划分为十二个小小阶段。心中牢记分年要求,牢记每个年级要达到的语文方面的培养目标,就能拾级而上,摆脱教学中浑沌笼统、模糊不清的状况。由于每个小阶段有语文知识和听、读、说、写等语文能力各自具体的要求,故而阶段与阶段之间知识的衔接和系统化,能力的一步步提高,都要力求有合理的布局,安排好恰当的“序”。

胸中既有教文的近景,又有较长时期的规划,步步踩在实地,就提高了教语文育新人的自觉性,而不是在“暗胡同”里徘徊。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