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艺术专业知识

文化艺术专业知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朝鲜民族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从朝鲜民族艺术人才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作为切入点,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析,提出构建朝鲜民族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展开的综合国力竞争,就是科学技术与民族素质的竞争。教育也就自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建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项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人才的社会需求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依据。

目前我国朝鲜族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知识构成、师资水平、教学科研条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之间还具有较大的脱节和差距,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等艺术院校仅仅培养传统基础性专业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从社会文化体系来讲,文化艺术市场的系统非常宽泛,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团体和公司、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文化娱乐场馆、新闻出版以及影视传媒系统、产品广告与环境设计市场、对外艺术交流活动、艺术品经营市场、公关礼仪活动等,其发展前景和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广阔。目前,社会文化艺术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从类型上可分为:通才型、专才型、复合型、应用型,对各类型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各有不同。

艺术产业管理层:通才型,需要具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并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法律的基础知识和国际文化传播的基本能力,能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

艺术编创和设计层:专才型,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能够具有较强的独立创作、设计开发能力,此类人才需要个性化培养,适合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和公司或自行独立进行艺术编创、设计开发。

艺术教育和辅导层:复合型,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掌握艺术教育规律,并具备艺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基本能力,能够在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娱乐场馆、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单位和部门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全文阅读

文化产业艺术通识教育探索

一、艺术通识教育在文化产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某一具体艺术行业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因此艺术通识教育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艺术通识教育并没有受到切实的重视。在笔者看来,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与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高等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人的基本发展来看,艺术通识教育都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艺术通识教育能使受教者在专业技能与未来职业之间实现高效的链接。如果在文化产业管理中只强调了学科核心——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不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那么所培养的人才就难以突出学科特点,这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是让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从艺术产业旁观式的管理者向主动式的参与者转变的重要手段。

文化产业所涉及者,不外乎美术、影视、音乐、戏剧、舞台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根本的任务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对具体的艺术规律、艺术特点没有感性和较系统的认识,那么他们就会倾向单纯的管理者,而非热爱者。艺术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高度人文化的产物,往往体现着人类个体与集体文化基因的沉淀与交融,同时也映衬着时代的风潮,并体现出较突出唯一性和个性。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管理的受教者对艺术的热爱。所谓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任何职业,从业者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与他们对该职业的热爱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说工业产品是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心灵的作用。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是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艺术品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工业作品所强调的技术进步不同,艺术作品强调的是个性与独特性。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辨别文化产品的质量就是一项基本能力,并是其职业生源中核心能力之一。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力,才能在在繁多的文化产品中慧眼识珠,才能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全文阅读

设立艺术的考古课程实践研究

对于艺术考古得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各类院校具有不同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学习过艺术考古的教师或者艺术类教师,应该明白该课程的内容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比如面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内容可以更多围绕国画的历史渊源及出土的文物赏析与评述来展开,一些宣纸材料及颜料的考古知识,也可以作为专门的知识体系予以关联性的介绍与分析。如雕塑专业的学生,临摹课程是重要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从技术层面走入文化的传承与人文历史领域,使艺术考古课程对雕塑教学有所助益。传统古代雕塑的临摹更多的涉及于作品的精神面貌与人文典故的赏析与挖掘,扎实的艺术考古知识体系对于该课程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如视觉传达专业,核心的教学内容在于二维平面设计与部分三维空间设计的交互式研究与实践,而平面设计中元素的提炼与挖掘,除要依靠现代设计技巧与理念以外,其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依然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与解读,比如对于汉字的创意设计与研究,在艺术考古知识体系中可以增加文字发展历史方面的学习,以及文字符号衍生之外社会综合文化知识的解读与赏析,立体式的文献内容把握,这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为深厚的资源素材,也能为其设计作品提供扎实的文脉支撑;环境艺术专业是与历史联系较为密切的专业,传统建筑构造的知识体系虽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中得以传授和讲解,但教材知识体系的更新远不如艺术考古成果的更新速度快,以灵活多样的讲座方式来讲述更多的知识内容,对于完善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与示范作用。再如动画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门类,其作品无论是素材、内容典故还是表现形式,均可以从历史的知识吸收到丰富的营养,内容自不言说,十分丰富,形式语言上诸如从汉画像砖中所提炼的形式语言等,不胜枚举。作为纯艺术类专业院校,开设艺术考古选修课程或者讲座课程,能为不同专业艺术教学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撑和知识补充。

综合类专业院校的艺术专业也有以独立的艺术学院或艺术系的形式而存在的,也有与人文社科类系、部并存的,但无论如何,其专业数量和规模、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均无法与专业艺术类院校相比,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专业类院校也不完全相同。但作为综合类院校,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来促进其他专业与学科的发展,同样,我们也要提倡将不同专业、学科的资源合理利用。艺术考古是一个艺术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作为文化大国、文物大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多的课程体系都应该有机地结合,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化与综合性的发展格局。综合类院校开设艺术考古课程,无论在师资配备还是实践资源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作为艺术类学生必备的综合知识素养,艺术考古可以以讲座形式来开设。

艺术考古介入艺术类专业教学,是专业综合改革实践中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的有益尝试

艺术考古是介于考古与艺术两大知识领域间的一个新兴学科,是高等艺术院校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教研成果,也是综合知识体系教学改革的总结。该课程体系主要由四大方面综合而成,一是艺术考古与专业知识点综合理论基础的讲授,使艺术类学生能基本掌握艺术考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相关艺术考古及美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艺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独立从事相关科学问题的分析与实践创作;二是博物馆实习参观与考察;三是艺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四是实践作品的完善。目前,国内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如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虽已开设了艺术考古相关课程,但艺术考古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尚未开展,因此,我们倡导艺术考古本科教学应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逐步开设,以充分发挥艺术考古教学的基础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艺术考古学教学体系。艺术考古课程介入艺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促进艺术类专业研究方法、思考方法与实践创作方法的创新。艺术考古不同于艺术创作,它是一门严谨而科学的实践课程,掌握艺术考古科学的正确研究方法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艺术考古专业人员来说,他们首先重视的是资料搜集能力的培养,实地调研考察能力的培养,对前人研究成果理性分析与评价能力的培养,文献调查及综述能力的培养;其次是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及科研创新、追踪学科发展动向能力的培养;第三是个案、专题研究、综合研究能力及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第四是科研成果展示能力的培养。在艺术类院校本科教育中介入艺术考古教学,开拓中国艺术教育的新视野和新领域,建立科学、完整、崭新的教学思路与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对学科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对艺术类学生严谨扎实的专业创作提供良好的科研基础与学养基础。严格意义上来说,艺术考古研究思路和艺术专业创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需要经过收集素材、构思草图、选题定位、创新提炼、作品成型等诸环节,只是艺术考古更侧重于对实物、实证的掌握,以及对历史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研究与挖掘论证,而艺术创作更侧重于在观察基础上形成独有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但艺术考古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将促进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同时,艺术考古课程介入艺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探究,也可以对艺术类学生的学科素养、感悟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对于本土文化的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品牌保护意识的提高,创意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等。多知识领域的融合,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一些新机遇。原有单一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综合能力的低下,而宽泛、交叉知识体系的建构,特别是对边缘知识体系、零散而小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效组织,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不同专业的价值。当前,中国文化正在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与冲击,中国的艺术教育如果不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不主动地与其他学科进行合理而有机的结合,就不可能产生更大的艺术成就和科研成就。社会的发展已促使 各个学科更广泛而深入地结合,多学科交叉教学已不是一种“时尚”或“潮流”,而是教育发展必备的基本手段之一。以艺术考古学教学为硬件条件,对艺术专业教学展开深入的探索,是适应社会需求、促进教育发展的有益尝试。

结语

艺术考古介入艺术类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不是无中生有的武断推论,而是专业综合改革中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的有益尝试。我们常常思考艺术教育的方向与未来,许多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壁垒依然存在,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达到知识体系的完备,是艺术专业教学发展的必备条件。艺术考古与艺术教学交叉的内容结构就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之一。

全文阅读

试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适应时展需求的重要环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推动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保障,以能力建设为根本途径,做到统一标准、严明制度,稳定队伍、提升素质,推进课改、加强能力。

[关键词]艺术高职院校 文化课 教师 专业化发展 策略

在知识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级各类院校的文化课课程日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和知识优势。艺术高职院校的文化课因此而成为将艺术高职教育与学生能力、将学生能力与市场经济效应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而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是否能达到既定目标、取得预定效果,关键在于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的高低。有鉴于此,有必要在明确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的前提下,研究探讨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以适应时代对此类院校发展及毕业学生的新要求。

一、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颇具艺术潜质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入艺术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一方面,这是令我国艺术界可感欣慰和高兴的事;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学生既然自主选择以艺术为未来学习和工作的主要方向,那么就理应将艺术专业学习视为头等甚至唯一重要的大事来抓,至于文化课,那是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就已经完成的事,在艺术高职院校中并不重要,学生是否学好文化课与学生的艺术前途无关紧要。当然,学生一般都是基于对艺术的偏爱、兴趣和能力才报考艺术高职院校的,与此同时,此类院校在录取报考学生时也总是将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列为首要考量的因素。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课在艺术高职院校中居于次要或者可有可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艺术高职院校招生体制在客观上降低了院校对学生文化层次和文化素质的要求,加强对录取入校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从根本上说,提高劳动者素质决定了国家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是事关我国现代化能否实现的根本大计。” 无论艺术高职院校还是其他类别的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以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绝不仅仅是培养他们一个方面的专业技能。特别是综合素质,它体现了学生智力、才能、兴趣、品行、性格等多个方面,而对这些方面的培养就有赖于文化课教育这一基本课程教育的实施。有鉴于此,提高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他们培养成适应时代需求、质量高端的艺术专业人才,必须从他们的知识文化结构入手,注重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有一位西方哲学家和教育家曾说:“明智源于鉴史、慧巧源于诗歌、精细源于算数、深沉源于广博、庄重源于论理、善辩源于修辞与逻辑。”这句经典论述说明,文化课教育对于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思维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阔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例如历史类文化课让学生明白过去、现实与未来的联系。再例如语言类文化课让学生置身思想熔炉、知识海洋,让他们在背诵字词、诵读课文时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又让自己的思想接受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从而提高修养、丰富思想、明白事理。

因此,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完全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充分利用每一节文化课教学机会,向学生美好、纯洁的内心注入思想甘露和知识乳汁。其实,学生在文化课上扎实学习、开拓视野、增强认识、丰富思想,就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层次,就是在培养自己博大宏远的胸怀,就是站在时代的浪尖、以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伟大中国的时代之风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真正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更进一步说,当前中国人民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品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日益提高,越来越偏向以挑剔的眼光评价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日后要挑起国家艺术文化事业发展大梁的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被赋予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重大的历史责任,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文化素质要求。毕竟,任何一项品味高端、思想深邃、构思新颖、艺术创造力丰富且独到的作品,一方面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造诣,另一方面就取决于优良的文化素质。例如表演系的学生,如果只能模仿他人,一定难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员。而要跳出一味模仿别人的低层次,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领悟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高职院校加强文化课教育、推动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关系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那么,在当前艺术高职院校以及社会舆论导向普遍对文化课不够重视的大环境下,如何以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来加强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策略性研究。

二、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全文阅读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与知识结构

摘要:环境艺术有着宽广的内涵,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创造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休闲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初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指出其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向多元性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在科学、技术、艺术,以及经济等领域相互关联的新的体系。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教学;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82-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涵

环境艺术又被称为环境设计,关于它的学科对象研究和设计的理论范畴以及工作范围,包括定义的界定都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说法。按照生活层次的组织关系,环境设计逐渐分化,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建筑、园林、城市……这种现代学科研究的分类是人们的认识由混沌走向明晰的演变结果,也是环境设计不断深化过程的表现。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下的专业,其专业内容包含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俱、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以来的十多年中,环境景观设计借助于室内设计专业的母体迅速成长壮大,加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等专业学术内涵的渗透与融合,“室内”与“室外”由“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走向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也将从单一专业成长为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名称、由众多相关而又不同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但从历史,世界上最早出现有意识进行绿地经营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经营绿地的意识非常浅显。

十六世纪以后,人类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发展,文学艺术思维不断进步,环境艺术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可以说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但总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全文阅读

高校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096-01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艺术院校学生相对简单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已无法满足和适应当今数字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专业特点,通过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既:课程定位的合理化、内容更新常态化、实验项目设计专业化,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使其达到“通识教育”与“特性教育”相平衡,成为学生今后进入数字化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集基础性、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为一体的课程,最终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提升。

关键词:艺术院校 计算机教育 特色实验项目 教师知识结构

目前各高校艺术类专业均已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能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但现在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于文科范畴,故在教学定位、教材内容、实验教学等教学环节上采用的是文科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艺术院校学生相对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大文科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即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办公软件操作、网络应用基础等,而更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专业特点,通过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突破。

一、艺术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没有合适教材:目前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仅分为文科与理科两个大类进行,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为文科范畴,于是在教学内容上就形成了 “通识”知识强、“专业”知识弱这样一种状况。

2、实验教学针对性弱。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已逐渐成为高校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各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在陆续出版和编写,然而,综合国内各方面的研究可看出,针对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内容很少。

3、教师专业单一。艺术院校现有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艺术类本科专业如:艺术设计、美术、影视、音乐、舞蹈等不了解,在教学中难以根据学生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教学。

全文阅读

艺术知识论文:艺术教学中T型才能知识的建构

作者:崔伟鹏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T”型艺术人才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与其他门类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更加注重受众自身对艺术的感受,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学生在学习教师教授的内容的同时,也可以自己尝试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方式,创造新的艺术成果。

创造新的艺术成果并非易事,不仅要考虑与艺术成果相关的专业内容、形式,还要考虑艺术成果的受众,即艺术成果面向的目标群体,甚至延伸至艺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等。要实现这些仅凭专业的艺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专业知识、能力,也需要熟悉社会、经济、文化、管理、媒体等,这样才能将最初的构想转化为艺术成果。

以一场毕业晚会演出为例,学生需要具备舞蹈、音乐、表演等专业知识、技能,为观众呈现优美的表演内容,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学生也需要掌握晚会策划、组织的相关知识,了解毕业晚会的组织流程,通过制订可行的演出计划、主题,组织节目内容、排练,获取外界赞助支持,联系媒体宣传等保障晚会的顺利筹备。在安排一场毕业晚会的人员组成时也需要有人员管理的知识,从主持人、演出人员到服务人员、礼仪人员等,都需要合理的安排和统筹,根据每位演出成员的素质特点安排合适的活动内容,调动晚会参与成员的积极性,让集体的力量得以最大化。

由此可见,“T”型知识对于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有着非凡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艺术知识、拓展专业深度,更能提升学生从事艺术实践、创新的综合知识及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艺术事业的适应性,创造出满足社会、大众不同需求的艺术成果。

“T”型艺术人才的知识构建

上文阐释了“T”型知识结构的内涵,以及“T”型艺术人才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培养“T”型艺术人才的途径关键在于艺术人才的知识构建,形成属于艺术人才的“T”型知识结构,其可分为以下两方面:

全文阅读

在高校艺术类学生中成立“读书会”的意义和可行性探讨

摘 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高校艺术类学生中成立“读书会”,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艺术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读书会”为例,探讨在高校艺术类学生中成立“读书会”的意义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学生;读书会;意义;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1.高校艺术类大学生阅读现状概述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文化知识水平方面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薄弱,而且很多同学愿意把时间花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上,而不愿意把时间花在阅读上,尤其是专业外的书籍读得很少。在一些公共课的课堂上,部分艺术类学生因为对课程不感兴趣,或因文化课底子薄,导致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呈现出消极的学习状态,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影响到学分的完成。面对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实际情况,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优秀艺术人才,就必须重视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要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书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在这个大背景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工组就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水平和人文修养为目的,成立了“读书会”,通过读书活动,让艺术学院的学生逐步成长、成才。

2.在高校艺术类学生中成立“读书会”的意义

(1)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艺术类学生因为自身专业的特点,文化课成绩则略显落后,部分艺术类学生缺乏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读书会”的一系列活动,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兴趣。在课堂外阅读相关专业理论书籍、参与专业理论讨论活动,消化课堂学习内容,可以逐步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为艺术实践提供基础和经验。

(2)让学生了解艺术专业最新动态和社会需求,认清专业学习的方向。通过一系列讲座活动,邀请各专业领域内知名的学者、教授给大家讲授专业知识、最前沿信息和社会需求点,丰富同学们的知识体系,让大家认清专业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全文阅读

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的探析

摘 要: 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应注重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构建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文章联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了教育引导他们的措施,以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作观和艺术观等,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艺术类专业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真正构建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这方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进行探析。

一、联系实际,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首先要对他们的鲜明个性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在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基础上,通过树立全新的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既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又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育人目的。

经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与学生接触交流,我基本上掌握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观察能力强。

全文阅读

浅谈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加,为了迎合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广播影视产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开始增加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因此,大批的艺术类毕业生开始涌现社会,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新的问题。对于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将是未来几年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话题。

【关键词】艺术;毕业生;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13-01

艺术类考生可以享受文化课相对较低要求的照顾,更多的考生将目光转向艺术类专业,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类考生的招生人数。社会中艺术类毕业生的人数开始出现了积压,供大于求的现状使得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关注也在增加。

一、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春节过后,新一年的艺术类考生又开始涌向各大高校,不断增加的考生人数以及为了增加录取机会不断出现的娱乐新闻使得艺术类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现实下实际也存在着艺术类毕业生难就业的隐患。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艺术类毕业生数量,2003年的30万,到了2006年已经有了70万,而最近几年的增加更多,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近100万,而在这些艺术类毕业生中,除了个别成为影视界发展的新生力量外,有一小部分人找到了相对对口的工作,零基础开始了打拼,而绝大多数人,或是继续在北漂中彷徨,或者放弃艺术特长,为了生计开始从事其他方向的工作。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就业难,对口专业就业更难。因此,我国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就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纯艺术类工作基本很难接近,对口专业就业机会同样不高,待就业或者随意就业是主要选择。

二、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上面已经指出了目前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影响其就业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