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文化论文

微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时代校园文化论文

1“微时代”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

微博的虚拟沟通对现实沟通和人格产生阻碍。目前,大多数的微博用户前台还是采用匿名的方式,用户可以自愿选择用户昵称,网络的虚拟性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新的表达平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活动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实现虚拟目标得到认同感,沉溺于网络不能控制,对现实的沟通交流产生了严重障碍,回到现实社会中不知如何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信息,监察部门由于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无法逐条的对微博进行审核,真真假假的信息在微博上进行传播,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力也受到影响。微博使大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退化。资源共享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微博的广泛运用,为大学生获取资讯提供了一种新方式,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浏览各类新闻报道,一种“快餐新闻”现象应运而生,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看标题读新闻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浏览标题和大概内容已成为“快餐新闻”的主要特点,使大学生群体对新闻报道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一直这样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消失。

2微博视角下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思考

2.1依托微博,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在“微时代”下,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价值观、道德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影响力,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它都是“微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高地,在与其他思想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但坚持这一思想的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我国具体实际和国情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运用微博这一新兴的工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微博,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导向,加强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的抵抗能力。

2.2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开拓高校与师生沟通新途径。

高校应充分运用微博这一工具,开通高校“官微”,实现师生之间一种特殊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师生可以通过微博评论,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校通过“官微”平台对师生的提问进行回复。这一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加强了师生对高校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高校“官微”作为一种官方的声音,能够对校园文化进行准确、真实而又丰富的宣传,为树立高校形象起到积极地作用,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同时增加了与师生的互动。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时,可以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官方消息,给予官方的回复,快速掌握话语权,安慰师生情绪,增强高校在他们心中的公信力。在“舆情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官微”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危机遗留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有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

2.3合理引导微博发展,掌握话语主动权,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全文阅读

小微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一小微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小微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小微企业大多位于各行业产业链末端,职工人数少、生产规模小、自有资金少、利润水平低、经营管理不规范、持续经营能力弱,导致大多数小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生存难度大。因此,大多数小微企业首先考虑的是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问题,忙于应付市场压力,过分注重企业市场营销和成本控制、重视企业短期效益,企业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小微企业要“先求生存,再求发展”,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成熟后的事情,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缺乏共同价值观“小微企业的老板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快速奔跑的火车头”。可是,在一些小微企业里,企业老板唯我独尊、思想狭隘、个人意识严重,拍脑袋决策,缺乏卓越的战略眼光。老板的个人风格,处事风格和管理风格直接影响了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部分小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员工积极参与,变成了“老板文化、企业家文化”。这种不符合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老板文化”由于既缺乏群众基础,缺少职工心声,不符合员工利益。同时,由于企业职工对企业文化发展缺乏话语权,员工对企业的发展缺乏主人翁精神,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偏低。

3.企业内部凝聚力不强小微企业大都属于家庭小作坊或个体工商户,企业规模小,员工工资待遇低,内部福利差、企业保障制度不健全,存在不讲诚信、污染环境、不注重社会责任等问题。企业及其员工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缺乏诚信意识,只顾眼前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企业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不够,无法形成全员共有的企业精神、价值准则、经营哲学和行为规范,无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意识,这种缺乏凝魂聚魄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内部凝聚力不强,员工离职现象非常严重。据《中国经营报》调查发现:全国民营企业普通员工的年离职率特别是规模小于500人的中小企业的员工离职率高达35%左右,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也有约20%的人寻思跳槽。

4.企业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从企业创立以来,经过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经营观念、价值追求的自我凝练和内化。虽然大多小微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但是许多小微企业文化是个“舶来品”,是利用咨询机构等第三方组织来帮助建立的,或者是借鉴、模仿、借用其他企业的文化内容,不是根据自己企业现状建立的,没有自我特色,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成为无根之物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看起来是一套一套的,却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纸面上、口号上”,对员工没有半点约束力和影响力,无人执行也无法执行。

5.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脱节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人员少,大多数管理者对员工管理习惯于使用老经验、老方法,实行强制性管理、粗放式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部分小微企业不注重文化建设与产品或服务质量相联系,缺乏品牌意识;忽视员工发展,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缺乏人本意识;职工文化生活单调,没有采取灵活多样的载体表现企业文化、传递企业文化,让职工接受和积极参与企业文化;重视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等文化软性约束力。文化与管理两层皮,企业文化没有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也没有运用文化管理,导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严重脱节。来,经过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经营观念、价值追求的自我凝练和内化。虽然大多小微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但是许多小微企业文化是个“舶来品”,是利用咨询机构等第三方组织来帮助建立的,或者是借鉴、模仿、借用其他企业的文化内容,不是根据自己企业现状建立的,没有自我特色,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成为无根之物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看起来是一套一套的,却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纸面上、口号上”,对员工没有半点约束力和影响力,无人执行也无法执行。

二小微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1.重视企业文化,树立企业文化意识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先生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企业文化由于具有持久性、稳定性、渗透性和生动性等特性,对企业员工起着无声浸润、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企业文化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家的管理方式。小微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企业文化意识,不要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大企业才有的事情,是企业发展成熟后才有的事情。小微企业既要重视物质激励、制度约束等强制性措施,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引导、规范、激励、导向作用。

全文阅读

论微信的社会文化功能

摘要:微信时代的来临根源于微信负担的文化功能。大众文化决定精英文化的内容;精英文化领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精英文化需要微信来使其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普遍的内容特殊化;而大众文化则需要微信将其个体文化需求合理化,局部文化形态被精英文化内化。微信正是顺应这种趋势迎来了微信时代。

关键词:微信;文化失衡;文化调合

一、手机微信的特点

微信自其推出,在较短的时间内造就了微信时代。微信就其设计而言,融美学、文学于娱乐之中,兼有其他通讯工具的优势。具体而言,作为成功的新兴媒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创新性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吸收成熟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新媒体的设计理念。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可以从手机通讯录与QQ列表中添加好友,这在无形中利用了QQ这一传统聊天工具的资源。另外保留了QQ所拥有的聊天公众平台、漂流瓶等特色功能。在此基础上,微信还利用智能手机的特点开发了便捷的语音消息功能,由于语音的便捷性与其低成本,这一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手机的语音通话消费额;微信的另一创新之处便在于其朋友圈公众平台的自由链接功能,这一功能使微信用户可以在网页上迅速搜索到感兴趣的新闻或文章。

1.2前卫性

新兴媒体是时代的产物,随社会大众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并且更新的速度较快。QQ等较早兴起的通讯工具在满足社会变化与大众需求的过程中不断革新,在革新的过程中自身也得以成熟,这种成熟产生了一系列固定的规范与僵化模式,这些模式在新时代由于其变革成本较高,难以像微信一样的快速革新,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QQ的功能转而朝着办公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1]微信利用其他新媒体“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的困境,迅速而及时地根据社会与大众的需求作出相应变革。

全文阅读

微格化学教学管理论文

微格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开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及实际教学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一条较迅速地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本人根据在蒙城师范学校开办微格教学的培训以及3年来的教学研究,浅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运用微格教学理论,准确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

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全文阅读

电化学显微镜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NANOVISUA教学型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处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s);原子力显微镜;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介绍扫描探针显微镜教学演示软件。该软件将CAI技术和SPM技术结合在一起,主要运用文字说明,静态图像,三维动画,模拟仿真等方法,对SPM的初学者进行SPM的原理介绍和使用培训,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的学习时间,并能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SPM有一个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ApplicationofScanningProbeMicroscopeinMachineryTeaching//YueRui,ZhuWengsheng

AbstractThissoftwarecombinesCAItechnologywithSPMtechnologyandmainlusesmethodsoftextexplanation,three-dimensionanimationaswellasmathematicalsimulationtotrainthebeginnersofSPM.Afterusingthesoftware,thebeginnerscanquicklygetdeepandwholeknowledgeofSPM.

KeywordsscanningtunnellingmicroscopeofNANOVISUAtape(STM);Pictureprocessing:ScanningProbeMicroscope(SPM);AtomicForceMicroscope;teachingeffictiveness

Author’saddress

1.GraduateSchool,NanjingAgricultureUniversity,210095,Nanjing,China

2.LianshuiVocationEducationCentre,223400,Lianshui,Jiangsu,China

全文阅读

微课信息化教学论文

1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信息化教学虽然是利用了虚拟化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还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信息化的教学同样不能脱离实践,而只重视信息教育。微课之所以能被信息化教学作为主要方式,就是其能通过视频将一些条件有限的教学展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对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内容。中职学校作为职业类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同样离不开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操作。如何在有效的条件下让学生能尽量接触到更多的操作训练,是每个中职教学都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利用微课开展信息化教学则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也就是利用微课教学的视频资源优势,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上无法呈现的的实践操作。

2微课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中的作用

2.1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内容充实、简单易懂,是十分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学生通过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熟悉教学内容,发现重点难点,再在课堂中提出来。其次是课后答疑,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弄懂或是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在课后通过回顾微课的方式,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最后是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喜好和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自主选择相关的微课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例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微课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提出疑难点,教师再进行重点讲解。然后再回过头来对照微课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疑难点的理解记忆。

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微课教学可以和课堂教学同时展开,两者互相弥补,互相支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课堂。微课制作方式简单,容易分享,可以建成微课教学资源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用微课资源进行简单的知识点展示,然后立足于这些知识点,深入开来展开课堂教学。例如,中职计算机发展历史讲授时,教师可以预先通过微课,播放一些计算机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视频等。然后再让学生发表自己在观看视频后的感受,阐述一下现在计算机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计算发展历史有直观的认识,更可以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从而让学生重视计算机这门课程的学习。除此之外,微课还可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搜集微课资源,向学生展示课本上所不具有但又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满兴趣,更可以通过微课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3用于职业教学实践

全文阅读

中学微型化学实验论文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化学家提出微型实验(Micro-scaleExperiment或Micro-scaleLaborato-ry)概念,并在大学和中小学推广微型实验,美国的化学教育杂志(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为此还开设了微型实验专栏,报道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微型化学实验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与常规实验相比,微型化学实验的优点在于节省实验药品用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而随着药品用量的减少,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气也将降低80%以上[1]。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手段,微型化学实验具有绿色环保、操作便捷等特点,并且它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科学探究理念。经过在国内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已经有了大量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涉及微型实验教学功能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化学实验的微型化设计和创新,运用微型实验设计探究活动等方面。广西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并在化学师范生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等方面做了相关的探索,在中学领域,微型实验作为化学实验改革的举措之一,在解决实验条件不足,提高实验开设率,推进实验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五届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激发了中学化学教师的研究兴趣,也加速推进了微型化学实验在广西、云南等西部省份的实施。总体上看,微型化学实验在我国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是在中学的推广应用依然不够理想,仍然存在着“研制者热,使用者冷”的局面[2]。影响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对它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行为是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发现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更好地应对、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中学教师的角度开展调查研究。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广西全区14个地市的化学教师,包括各地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初、高中教师,以及部分在职研修班的学员,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对部分教师的访谈,调查问卷共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为91.1%。调查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也是化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从学历层次来看,大多数是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含研究生班和硕士)毕业的占9.2%。从教师的职称上看,中级和高级职称分别占64%和31.1%。此外,初、高中化学教师各占43.9%和56.1%。

3调查的内容

问卷的内容包括5个方面:(1)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2)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微型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4)教学实践中微型化学实验的困境;(5)对微型化学实验发展的期望。另外,结合教师回答问题的情况设计并实施了非结构性访谈,以便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观念、应用现状和前景期待。

4调查结果分析

4.1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全文阅读

“微时代”的文化生活与文艺评论

当下,微博和微信成为了人们公共生活与私人交流之中不可或缺的平台。这两个以个人为单位的自媒体正在中国的社会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二微”,这“二微”不仅在很多方面对传统的纸面或电子媒体构成了冲击,也对于新媒体的其他形态形成了冲击,其新的社会主流交流工具的特性和功用正在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微博已经许多次发挥了它的社会功能。一方面,作为个人的信息平台,微博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渠道,人们,尤其是 80后、 90后的年轻人,开始越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其他方式,依赖微博来接收信息,因此也深受微博中的报道和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微博也是每个人直击信息,进行报道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同时,它在具有媒体功能的同时,还兼有社交网络的功能,它所具有的弥漫式的传播能力和短小精悍的特点都让人着迷。而微信的力量在于人际关系的紧密性比微博更强,在其中相互加上的基本都是熟人,给予我们相互信任的交流。因此,往往在类似短信的相互交流的功能之外,其实也有类似微博的传播信息的平台意义,如“朋友圈”的传播,往往被人们视为比微博更加有效和有力的方式,因为微博不管怎样,大家都是弱联系,大V和普通人之间还是若即若离,但微信都是可靠的熟人的交流,热烈讨论的微信群与当年的 QQ群相似,但当年 QQ群只有年轻人使用,现在的微信群却是各种人的聚合。我们都会在各种不同的微信群中乐此不疲地信息,引起讨论,而微信的公共账号,更加定点化地将意见传播给在线者。

可以说,微博是社交化的媒体,微信是媒体化的社交。前者是向互联网上的公众发言,而短信式的交流是后者主要的功能,其主要利用朋友圈或微信群向自己的熟人发言,传播信息。现在虽然还有诸多变化,但它们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这两者都带来我们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相当大的转变。一是平台的转变,原来我们的阅读平台或了解信息的平台,或者是依靠传统的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等等,或者依赖电脑和互联网,但现在变为以移动互联网和手机为入口的新的平台。二是生活形态的转移,原来我们分为多种形态的生活,如支付靠银行卡或现金,看电视靠电视机和电视台,阅读靠书籍,现在都整合到了手机端。这当然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微博和微信也是双面刃。微博上每个人都是信息者,就没有了传统媒体的“守门人 ”,而且微博的门槛很低,只需要 140个字就可以了。同时,微博里有大量匿名人群,他们的信息往往和他们的身份一样无法证实。于是,微博从一开始,便因虚假信息而被人诟病。有时候,一些人为了博取粉丝,或为了商业目的,或为了一些难以为外人道明的目标而制造虚假信息。这里有许多不同的情况。有时候,由于许多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对一些适合他们的趣味或想法的虚假信息缺少辨别能力,也会出现辟谣往往不如谣言走得远的现实情况。与此同时,微博由于其短小精悍,往往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往往是依靠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这就造成微博里骂声一片,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这就使得整个虚拟社会中的言论趋于不同的极端,而复杂的观点则难以展开,于是,扣帽子多于作讨论、骂人多于说问题的现象大有蔓延的趋势。相较而言,微信则拥有在熟人之间传播来增加它的可信度的功能。微博是将我们接受信息的平台“微化”,“微信”则将我们的人际关系“微化”。

“微化”其实也就是碎片化,碎片化地接受信息,碎片化地阅读和理解事物。这当然也有某种优势,我们可以快速地知道某些信息,快速地了解某些事情。但问题在于,一是我们的连续性思维常常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做复杂的思考,这样就难以持续性地阅读和理解事物,往往会为情绪所左右,会快速地关切某些事,但又会迅速地被其他事情所吸引。思维习惯于发散化而难以集中化。二是我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关系”而非社会来进入阅读和理解,我们越来越对社会缺少信任,而对于社交的关系网络有更多的依赖。我们的社会趋于扁平化,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纵向结构越来越被横向的联系所取代。

微生活对于文化研究和文艺批评来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一种“微文化”的渗透所带来的新的文本经验是过去难以认知的。这些新的文本所反映的是“微时代”的文化表达。这种表达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微时代的想象力的关键之处在于某种新的“架空”的特质。这种架空的意义在于它脱离了具体历史的限定,将焦点关注于个体生命的体验和感受。个体的意义被凸显了,他的命运、感情及生活样态都变成了事件得以推进的关键。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被强化了,因此也就获得了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脱离的可能性。这就为当下的想象力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这些都是由于“微”对宏大叙事的某种超越,也是对于社会新格局的新回应,对于新的社会状况的直接投射。当下中国告别 20世纪的历史悲情的崭新状态,使得我们有机会超越过去的历史限定、历史的具体社会政治或具体情势所引发的具体事件。今天被凸显出来的“事件”往往是当下的直接的结果,而并非复杂的历史所限定的结果。这种“事件”本身就具有某种“微”特性。首先,它具有偶发性,是突然出现的,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趋势和发展的路向来标定“事件”的轨迹。其次,它具有冲击力,正是由于这一瞬间的事件的发生,生活本身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再次,它具有发散力,事件引发的是一连串的、快速的、病毒式的扩散和传播,其影响力的扩散速度极快。这正是“微文化”及“微时代”的文艺批评要着力捕捉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原有的理论框架和阐释模式是难以应对的。当下我们需要有新的思考和阅读路径来理解“微时代”的文化和文学艺术。这种碎片式的、零散化的经验所带来的文本需要在新的方向上得到理解。一是理论的新创造,二是文本理解的新路径。这两者都需要未来的更多努力。

由此看来,身处“微时代”,我们的社会活动及文化生活皆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其中的利弊也很复杂,但这一过程的不可逆却是确定的。我们必须处身其中,不断思考。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全文阅读

微博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论文

0引言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全文阅读

女作家魏微小说地域文化论文

一、地域文化表现之一———乡村

在20世纪文学的发展长河中,对江南美景感兴趣的作家不在少数,从五四时期的鲁迅、叶绍钧、朱自清,到当代的叶兆言、汪曾祺,无一不对江南的环境倾心向往。魏微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片土地,也怀有浓浓的喜爱之情。故乡的山水景物、风土人情,都与她血脉一体,使她念念不忘。魏微将这种喜爱之情,幻化为优美的文字,将江南的小乡村宜人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乡村、穷亲戚和爱情》中,广袤的江淮平原、星罗棋布的河流、绿阴掩映的村舍、尖顶红瓦的房屋,在水中戏耍的孩子,在河边洗衣的农妇,田野上的麦子和油菜花、农户门前的菜园……一一勾勒出江南的自然风貌。这方水土养育下的人们操着一口江淮方言,性格害羞而含蓄,他们以捕鱼和种地为生,世世代代在这里生育和通婚,闲暇时聊聊农事,不失活泼和质朴的风味,他们生活穷困但心情安乐,过着始终如一的生活。魏微对乡村的景色和家乡人民的生活态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单纯、勇敢、随性而安的乡村个性,是她心中执著守候的一方净土,每当谈到故乡的风土人情,魏微总会有些滔滔不绝,激动不已。《一个人的微湖闸》开篇便介绍了微湖闸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它三面环水,位于江淮之间,南面有片梯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同样也以捕鱼为生,性格腼腆,淳朴自然,“他们的衣着,也有着长期水上生活的标识,很简朴,甚至有些破旧。男人们喜欢把裤腿卷到膝盖上,抽着旱烟,静静地坐在船尾;女人们呢,穿着也是极素俭而简约的,有的甚至打上了补丁。有时候,她们也会戴上斗笠,随男人一起出航打鱼,她们的影子掉落到河里去了,长长的影子浮在水面上就像一条鳄鱼”。“那些孩子们,常常快乐地嬉戏着。他们着身体,从一只船上跳到另一只船上,他们身手敏捷,光洁而黝黑的身体在太阳底下闪着光。有时候,他们也会在太阳底下眯缝着眼睛,非常认真地,在空气里静默地站了一会儿,他们的眼前全是金的光芒。他们大多水性很好,在跳水的那一瞬间,会做各种怪异动作”,在这里,自然环境影响了人们的风俗习惯,打鱼、玩水、衣饰、性格都具有地域的特色。由于江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所以其社会结构比较稳定,人们的心态也较为平和。魏微所描绘的这些自然景物与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她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欣赏了江南独特的风味。在魏微看来,贫穷与不幸没有必然的联系。老一辈尽管穷苦,但是怡然自得,到了下一辈,生活富足了,与土地的联系也减少了,感情也随之淡漠了。作为江南土生土长的作家,魏微对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总结,用简短的话语,清新的笔触,勾勒了江南乡村的风俗画。魏微不是一个风俗画特色的作家,她没有陶醉在山山水水,碧柳垂阴中不能自拔,而是敏锐地感觉到了乡村的变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中国经济由沉睡到苏醒的关键转折时期,江苏身处南方,改革开放的嗅觉更加灵敏,当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乡村也没有等闲视之,加快了变革的脚步。在这样一个新旧意识相冲突的时期,魏微看到现实的乡村与回忆中的乡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现代物质文明来袭,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生活也变得愈发复杂起来。人们接触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和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再被欣然接受,它成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阻碍,浮躁的情绪、动荡的心理占据了人的内心,离开乡村成了有理想者不二的选择。《回家》中小凤、翠儿等女孩子,不再甘于在贫穷单调的乡村生活,只身来到大城市闯荡,时代大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鼓励了人们冒险的精神。在她们看来,走出乡村之后,前方将是一片光明与坦途。但是令她们没有想到的是,表姐将她们带出来,并不是去大工厂当工人,而是从事活动,终被发现并遣送回乡。在被遣返的途中,她们思念故乡与不敢回、不愿回的心情纠结在一起,虽然对乡村依然热爱和依恋,但是现在乡村的宁静已经被打破,遭受到了现代物质欲望巨大的冲击,过去美丽宁静现在依然风景宜人的故乡已经彰显出它的物质的贫乏。在没有机会开阔眼界的时期,人们会对这样的美景与安静倾心向往,当滚滚洪流夹带着新的气息浩浩荡荡袭来之时,乡村的文化已经无力保护自己了,人们要摆脱贫困,只能选择出走。《李生记》中的李生也是从湘西到广州打工的寻梦人,低微卑贱的现实生活,琐碎繁杂的生活烦恼,并未印证他选择逃离乡村选择城市的正确性,伴随他的依然是穷困、艰难和诸多生活中的不适应。淳朴的民风在城市中难以寻找,到顾客家里修空调时被人怀疑偷了顾客家里的钱也令他感觉受了极大的侮辱,并且久久不能释怀,只有面对故乡的时候,才能稍作喘息。麦田、绿树、村舍、鸟鸣,将他的器官一下子打开,这连他自己都觉得惊呆,故乡的温馨可以让他暂且忘却困境与卑微,但是回到乡下来,其实乡下也未必能容他,因为彼此都面目全非了。在魏微看来,乡村的景色永远是心中最美的净土,在其中生活着的人们,充满了自然清新的气息。然而现代物质文明使乡村走向了变革,作者将宁静美好的乡村与变化的乡村形成了一个对比,以更高的眼光,在作品中人物不断外涌的背景下,批判外部带来乡村失落。复杂的乡村情结溢于言表,爱它的美好,痛它变得不再美好。魏微的小说正是通过乡村之变对现代文明做出了反思。

二、地域文化表现之二———小城

同乡村一样,小城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小城确实不在了,那条老街巷,无所事事的机关工作人员,河沿旁的说书先生,老邮局门口代人写信的老大爷……那些淳朴安静的人儿”[2],如今都难觅身影,街道变得陌生,发廊里多了按摩女郎。不仅小城变了,城中的人们也变了。母亲变得浮躁,父亲变得健谈,年轻人蠢蠢欲动,梦想去大城市发展。《异乡》中的许子慧是众多打工者的缩影,从南方的小城来到北京,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摆脱穷困的目的依然没有达到,每天“茫然,贫贱,服从”,体味到“大城市的穷困其实比小城更加不堪”,在子慧的心里,故乡小城依然是青砖灰瓦,尖顶白墙,清澈的小河,潺潺的流水,虽然这一切不过是儿时的回忆,但是她一直将之珍藏,并逢人诉说。实际上她也知道,回忆中的吉安小城已经变了,“它躁动不安,充满时代的活力,同时又宁静致远,带有世外桃源的风雅,她山清水秀,偶尔也穷山恶水,它民风淳朴,可是多乡野刁民”,这种喜爱又憎恨的心理在许多离开故乡的人身上都存在,但是这样的故乡“一直在她心里,虽然远隔千里,可是某种程度上,她从未离开它半步”。由于爱故乡之深、才责故乡之切,魏微的急切之情可见一斑。小城中的小巷也是江南风味的别具一格的体现,因为“巷”是江南极具特色的一个事物,它历史悠久,形状各异,尤其是蕴涵于其中的小巷文化,最值得关注。在《薛家巷》中,描绘了南京城中的各种小巷,有的巷子“清洁、寂静”,有的巷子“明朗”,住着有些基底的体面人家。薛家巷“是一条小巷,不足500米……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不管是楼房还是平房,都有飞檐和尖屋顶”,房子“分过道和厢房,进去以后才是正房,中间便是天井”,“住在这一带的,大多是一些中下层的平民”。作品中,人物无论年龄和性别,总是被忧郁的情绪所笼罩,有的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有的因为无聊而痛苦不堪,似乎每个人都在寻找某种精神的寄托,然而最终难以寻觅到。魏微非常善于去揭示在现代环境的变异之后人们的内心情感,将其矛盾复杂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地域文化的精神色彩

离开故乡是为了找寻物质富足,离开之后,又怀念不已,然而思念不会化为行动,家乡依然遥不可及,这就是魏微笔下对故乡的描写所形成的怪圈,也是对现实深刻的揭示,体现了魏微小说的独特的社会价值所在。就像一个预言一样,小说中人物的境遇在现实社会依然被重复着。每年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在城市的底层艰难前行,但是很少有人会选择重回故乡,尽管他们觉得城市的生活远比不上故乡那么舒适惬意。在魏微看来,不愿重回故乡有三个原因,一是如翠儿、表姐等人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繁华,不愿重新走向贫困,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取得,物质的满足是极为重要的;第二个原因,如许子慧,当在外漂泊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之后选择重回乡村,面对的是大家的白眼和质疑,连自己的父母都怀疑她是不是在外面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才选择回家乡来避难。第三个原因,如李生,在他的心里,乡村已经不是过去的模样,农田被吞没,意识在转变,即使回到家乡,从前兴致极高的聚众赌博、喝酒猜拳,现在似乎也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魏微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态对这种现象进行精神层面的审视。不仅揭示身处美丽的故乡,人们还要选择离开的现象,而且找寻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字里行间中展现的是作者对乡村文明的热爱和与现代物质文明保持的距离。从离开乡村的这些人来看,物质文明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小凤、小翠的自甘堕落,许子慧的艰难曲折,李生的放弃生命,无一以令人满意的结局而收场。魏微真实地体现了离乡之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义凛然的精神和有乡不能返的无奈,从更深层次诠释了江南文化的现实延续与发展。

作者:张志慧 李林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