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教材的选用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
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一、微观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方高校中的双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和核心课,因其类属于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使得与国际经济理论密不可分。微观经济学采用中文教学原本就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那么,积极开拓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母语进行教学逐渐成为许多高校选择。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举措的探索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一改其国内发展的策略,转而实施全球化战略,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人才。由于更多跨国公司进驻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也将随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无论国内外,都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型人才。国际型经管人才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性的眼光,因此,高校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复合全球型经管人才。而国外原版教材的引用,全球性思维的运用,使得双语教学能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更好的探究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国际惯例,以使学生能真正地同国际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对抗及沟通,从而真正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竞争、具备全球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应用比较成功的,都要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授课、还是沟通练习都使用外语,几乎完全不使用母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双语教学,它是母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接受,不致于一开始就掉队或产生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在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师资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倾向于选择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初期应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掌握,英文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在过渡到综合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就是英语授课为主。
三、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慎重选择教材。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材,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罗伯特•H.弗兰克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等等。有些教材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理论与精彩的案例微观经济学原理相结合,适合于初学者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使用,有的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结构严谨,数学方法使用较多,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在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原版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既能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和动态,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又要注意难易程度,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弱化学习的积极性,过易会导致理论的掌握太浅显,达不到专业生专业学习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双语课教学由于既有英文讲解又有时得配以必要的中文说明,就会减缓教学进度,使得教学内容量大,为了确保教学安排的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总体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任务。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讲内容必须是重点,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项学习任务。此外,学生还应配以适合的中文教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三)构建师资实力强的双语教学队伍。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应用英语来清晰的表述经济学知识和原理,能将语言和知识完美的融合,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全球化的视野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出国留学以及英语培训的经历,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还是难以驾驭,造成教师累学生苦且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致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英语学习,继而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双语培训,并制定完善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选拨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者研修,继而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国际视野,完善和更新知识层次,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专家或海归人才,充实双语教学队伍。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征
1.1知识点多、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包括了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理论中又穿插着相关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虽然一个学期72学时,但鉴于本课程知识点多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堂认真听讲、吸收消化知识和课后复结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对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综合总结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1.2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懂微观经济学的属于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虽然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是针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而设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但是微观经济学是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有大量的知识是对西方国家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内容比较艰涩、难懂,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共鸣。
1.3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学习难度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了流行于西方的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微观经济学也开始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大部分理论表现为图形、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许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在本科阶段的初级微观经济学也已经大量的涉及到数学推导和几何模型的证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虽然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尴尬局面。
2微观经济学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内容贪大求全,缺乏针对性微观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在我院的教学中安排了72学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选择高鸿业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教材。虽然该教材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内容体系,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堪称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经典。但是,从该书在本院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案例较少,注重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和一定的深度,对于本院非经济类专业且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课后复习难度较大,习题注重数学推导和相关数学方法的使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早早放弃了本课程的学习。
2.2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片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题通常侧重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识记,名词解释、计算题和简答题所占比重较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这恰恰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考试方式下,成绩较高的往往是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一定能得高分。
1.教材的选用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其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理论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当前社会的经济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它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与我国的当前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等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使得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障碍。而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让学生硬着头皮去背理论不同,它强调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理论获得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去重新认识抽象的理论。对学生来说,实践教学能够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能够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通过实践中的观看和操作,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透过一定的经济现象去理解和参悟知识,能够通过操作实践验证知识,这对于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力作用重大。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知识,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现象,去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看似死记硬背记住了很多生涩的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利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势必会削弱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各种分析模型分析经济现象,例如可以让他们利用边际分析和各种动态模型完成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将来必定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前景是非常有益的,符合新时期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一直受困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师资队伍因素。很多学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上配备的都是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本身对微观经济学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他们专业素质不够硬,不能够驾轻就熟的完成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在课堂上更多的选择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了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此外,学校实践设施配备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先进的教学软件的辅助,需要实训场所,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受办学资金、教学观念和场地条件的制约,没有为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硬件条件。
(二)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微观经济学涉及到诸多理论,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沿袭其他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方法,使得实践教学陷入和理论教学一样的困境。学生感受不到实践教学的氛围,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一、三本院校学生在微观经济学学习点
1.缺乏学习主动性,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
从高中应试教育和高压中走出,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实践、社交和个性释放,学习积极性下降;部分学生走进教室是迫于教师考勤的压力、应付考试,或仅仅是听从学校教学安排,而非自己想听课、想探索未知。这种被迫式、无意识的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仅做知识点的讲解,未能引导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导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记忆知识点,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丧失。
2.数学基础差,排斥定量模型分析
三本院校生源基础知识架构不健全,知识水平相对偏低;而且历届招生情况显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文科学生偏多,这部分学生中多数数学基础较差。然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以及公式、曲线,这对三本院校学生形成了很大挑战。由于数学成绩不好,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和潜在的自卑,高估微观经济学的难度而产生惧怕和排斥心理。
3.理论知识薄弱,缺乏自信
三本院校录取分数线较低,虽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发挥失常,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业方面是不尽人意的。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是出于高考成绩带来的心理阴影,二是出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微观经济学与高中知识点虽然联系不是特别紧密,但是对数学和逻辑思维的要求,会让部分学生缺乏自信。
4.轻理论、重实践,注重实用性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模式构建的设想
1.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教学模式
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本科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组式分组教学,即构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的专业和班级打乱,征求学生意愿的同时(可以由学生先提出申请),分别进行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水平测试,按照学生的基础和意愿分成若干授课小组,并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考核的方式。位于第Ⅰ象限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功底较深厚,但英语的水平一般。针对这种情况,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国内的稍难教材,例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程,鉴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的情况,仅对学生介绍名词的英文,作为理解课程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比如,讲授成本理论过程中,共涉及短期总成本(STC)、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边际成本(SM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总固定成本(TFC)等十余个名词。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名词,并且还要能够理解这些成本名词背后代表的数学意义,要能够推导公式,并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名词一下子让学生都记住,并且能够自己推导和计算,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告诉学生这些概念的英文字母表达其实是其英文名称的缩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短期总成本的英文是Short-runTotalCost,因此用其英文缩写STC来表示。经过多年的教学反馈,这样讲解后,学生普遍反映对于概念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得更劳了。在考核上可以以论文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位于第Ⅱ象限的学生,他们的不仅数学基础好,而且有着过硬的英语基础,对于这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原版稍难的国外经典教材授课,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宽阔的眼界,而且原汁原味的外文经典教材还可以让学生加强对于微观经济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意愿都很强,授课教师在课下可以布置一些研究热点和经典的微观经济学外文文献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考核方式上可以以论文作为结课方式,并鼓励学生撰写外文论文,授课教师挑选出好的论文可以加以修改后,推荐发表。位于第Ⅲ象限的学生,其特点是无论数学和外语的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往往比较低。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比较简单,案例量更大的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分成若干讨论组,运用更多的案例讨论形式,让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考核时,教师可以采用读书笔记和讨论作业的形式来进行。综上所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考核方式,因材施教,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和兴趣都将有所很大的提升。位于第Ⅳ象限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英语功底深厚,但数学水平不高,针对这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国外经典但内容较简单的教材,例如曼昆原版的《经济学原理》这本教材,就非常适合。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原汁原味的国外经典教材,同时由于该教材深入浅出,模型较少,案例较多,注重经济学思想培养,非常适合英语基础好,而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考核时,教师可以利用外文试卷和读书笔记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2.构建批判式创新思维
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子,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有必要肩负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提出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即突破以往只讲经典理论本身的束缚,而将经典理论的来龙去脉悉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理论的产生过程和演进的路径,并在其中穿插介绍其他非经典学派的观点,从而将经济理论的全貌展现给学生,而非以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的理论本身。在授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师精选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地找寻问题。授课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的外延和内涵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教师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撰写读书笔记,帮助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个人观点,定期集中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
3.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
近年来,案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精神的培养,因而案例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授课教师要选取适当的案例做成多媒体课件。因为低年级的本科生大多缺少社会阅历,较少地接触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选取案例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多选取身边的案例,如政府报告、热点话题、新闻报道等等,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尽可能地还原事件原貌,既节省了时间,又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学生因为缺乏对案例背景的了解,而产生误解和误判。其次,教师起到一个启发诱导的作用,不直接说出结论,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结论,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体会畅所欲言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之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教师通过总结,将微观经济学经典的理论引出,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精心的点评,学生可以课下根据讨论的结果完成相关的讨论作业。这样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加强。
二、总结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
使用频繁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教学质量方法
(一)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首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先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总结和抽象形成理性认识,使客观事物在思维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从抽象到具体,则是从对象最一般的本质出发,运用以综合为主的逻辑方法,认识对象各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出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对象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举多个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均反映同一规律的例子,通过举例再引入反映这些现象的定理,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做到从抽象再回到具体。这个过程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如效用论中一个重要的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通过举很多例子加以说明,如吃面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人们总是感觉第一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比较大,而第二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却不如第一个面包。还有人们穿衣服,听音乐,甚至谈恋爱时候的一种心理感受,虽然这些属于不同的行为,但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却有共同的特征,从而引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学生掌握了这个概念之后,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强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交流、沟通、探讨,在互相倾听、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学好教师传授的知识,又使教师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自己授课的效果。例如在讲“价格歧视”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厂商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产品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这种现象应该说每个学生都遇到过,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举出这方面的例子。然后教师再把厂商实施“价格歧视”的目的这一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得出“价格歧视”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让利。让学生多参与讨论,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把有一定相关性的客观事物加以分析比较,以认清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在理论教学中,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普遍的分析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的基础。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价格与收入的关系时,可以对比“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种现象,同样是价格下降,为什么前一种情况,厂商降价,收入会增加,而后一种情况,农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呢?通过比对和思考就会发现,薄利多销的东西通常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而农产品则属于生活必需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厂商的收入增加;而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收入反而减少。通过这两个现象的比较,学生对需求弹性大小与收入的关系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