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媒体论坛

网络媒体论坛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论坛及新媒体教学模式的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论坛建设的实例,及几种网络论坛和新媒体教学模式的比较,探讨工科高校人文课堂教学论坛拓展模式及规律。得出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教学平台优于其它网络空间和新媒体教学模式的观点。本文也谈到这种尝试对工科院校尚在调研摸索阶段,仍需更进一步研究。具有前瞻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人文课堂拓展;网络教学论坛;几种模式比较;博客;QQ

随着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课堂教学效果显得愈发重要。人文课程的改革依赖教学内容的更新,师生间信息的流畅互动,而工科人文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探讨人文课堂向互联网延伸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期转变传统人文课堂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并通过几种论坛教学模式的比较,探究网络时代教学论坛的最优化模式。

一、高校人文课堂向互联网拓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高校人文课程长期以来存在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人文类课程是通过大量信息材料论证观点。因此,必须追踪最新案例,跟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获取前沿信息。使课堂由教师单向掌握知识、输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网络时代群体共享教师引导的信息模式转变。其二,学生对人文类课程兴趣不高,是由人文课程本身的普遍性和易识性造成。如今人文教师已无法仅凭自身研究领域获得的理论成果,获得具有网络背景的大学生的认同了。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教学方式行将消失,相反,教师作为的真实价值和本质意义由此彰显。教师既是知识而且是学科思维系统和方式的传递者,又是人文精神和通识教育的传播者。但是,受互联网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亟需改进。于是本文意在探讨网络化人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崭新模式:即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延展为全网络教学模式。所以,人文课程的延伸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可行的渠道。

二、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教学模式比较

网络论坛:高校人文课堂网络化延伸的师生互动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是对课堂内容信息资源的扩充、增添、置换和更新,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具颠覆性意义。笔者参与了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2012年年会。会上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介绍了该课程近年来的课堂延伸式网络论坛教学模式。他们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如下。[1]1.网络论坛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各类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以及练习题,使学生有了课外自学的空间和自我训练的依据。2.为打破课堂考试的空泛无效性,网络论坛建立大学生语文水平指标体系与题库建设,以及一套课外自学系统和随机测评体系。编制了两千多道测试题。3.推进网络化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从2004年起,南开大学陆续建立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4A网络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论坛。他们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及教育实践基地。南开大学网络教学论坛主要设立板块有:(1)网络自修:网络教学平台提供30分值的选择题,全面覆盖教材,促进学生自学;(2)网络写作:教学论坛设立10分值的学生原创写作板块,通过经验值的控制,激励学生撰写各类文体的帖子;(3)网络互动:建立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将指出教学失误或补充有效材料的帖子列为精品,并折算到考试成绩中;(4)网络杂志:教师在此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定期制作电子杂志供同学评议。同时展示学生的精品帖子;(5)名家课堂:邀请校内外各学科专家录制授课视频供学生观看。网络论坛有内部公开性和规范性,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工科高校人文课程亟需建立完备的网络教学论坛,囿于工科院校教学论坛推进缓慢,加之建论坛需要人力、经费,所以私人网页中的博客、QQ就成为一种便捷式适合推广,成本低、效果尚佳的论坛替代模式。博客和QQ教学论坛———网络教学论坛的便捷化延伸为了尽快实现人文课堂的延伸,许多工科院校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用博客和QQ取代论坛的先行做法。博客[2],通常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内容是以文字为主结合了图像、网站的链接及读者互动式留言或评论。笔者在西北工业大学大学语文课上,曾开辟了博客教学论坛:“李老师大学语文论坛”[3]。教师将该博客的用户名和密码告知参与课程的学生,师生共同发表文章。将新媒体的全民性、个人性和即效性运用到课堂延伸环节。在博客分类处还标明课程班级的名称:如“2012年某学期大学语文选修课班”“十三院汉语课小班”等。学生进入博客发文需标明班号和姓名。教师在文下写评论或点赞。对点赞或评论的同学予加分奖励。另外,教师可以在博客通知,将教学资源上传给学生。这种小型的网络论坛,有其师生分享性,情感贴近性和文字品评性等优点,通过发表机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品评。尽管这个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博客写作,链接师生博客互动,但因版面限制还未扩及到全体学生的共同操作的水平。另外,笔者于2015年还建立了人文课程公共QQ群。QQ群[4]是一种基于即时通信(IM)软件。由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共享文件等多种功能。是一种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密切交流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与QQ群衔接,是传统教学和时尚互动空间的联盟。这个交流平台比起博客更具随意交流和对话性特点,师生关于教学的讨论灵活高效,但由于QQ空间是年轻人的生活交流模式,课堂组织易流于松散,距离感的打破,教师身份的传统意义逐渐瓦解,加之网络的随意性和学生环境的宽松性,使交流欠缺严谨的组织管理。但随着课程的完结,该QQ号便失去作用。网络教学论坛则长期存在。新媒体中微信的功能特点及作为教学平台的有效性分析新媒体的迅速创新迎来了由腾讯开发的手机微信时代。微信[5]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微信可加好友、聊天和在朋友圈文字、语音、图片等精彩内容内容。微信也是现代教学的补充形式,它对上面所谈网络教学平台空间形成有力的覆盖及冲击。现在微信所拥有的使用人数、使用时空渐居所有新媒体之首。而手机已成为当代人流的主要媒介。微信摆脱了以电脑为必备条件的其他网络平台的限制,将手机的交际性和互联网生活的虚拟性结合,体现网络时代远程生活模式的方向。特别是微信低廉的网资消费,显现出相对短信、电话和电脑网络收费的优越性。这样价廉高效的新媒体首先占据了广大校园学生群体,课堂上手机越来越作为强势媒介与传统教学媒介争夺着话语权。随着获取信息的公开化和互通性,人文课程的教师必须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但微信平台既涵盖其它教学空间的优点,相较其它论坛空间又有明显的不足,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微信平台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交流的,手机中包含有教师个人的权益和隐私,50人以上的班级容易干扰教师的个人生活,人数过多也不便加老师为微信好友。其二,微信平台尽管可以利用聊天群作为人文课堂的延伸,将网上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而它所提供的文件往往属于社会性时事和一般案例,对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图书资料,它的下载空间十分有限,无法下载专业书籍或案例。其三,尽管微信通过朋友圈阅读名家文章比较便捷,但大多数文章尚未经过严格筛选和确认,不适合作为教学的入选文章。其四,微信中的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以及自媒体(如荔枝FM等)、公众号的加入,都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但是,由于微信的载体较小,只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措施,不能当作主要的教学平台使用。其五,微信主要以传递信息方便迅速价廉为特点,但除了载体的便携性外,其功能与QQ、论坛、博客差别不大。微信全方位覆盖生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利用它作为一种教学平台还有限制和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使得QQ和微信的交流方式存在限制,教师的权威性不容忽视。

三、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网络论坛教学模式选择的初步结论

全文阅读

“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网络媒体论坛召开

6月19日,正值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一周年之际,人民网在北京举办了“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网络媒体论坛。一年前的6月20日,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并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网络媒体的高度重视。自那之后,中国网络媒体更加奋发创新,在引导舆论、创新经营与融合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19日,来自中央部委、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代表,部分省报网站的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200余人共聚一堂,重温和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交流经验,展望未来,纵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新兴媒体建设。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截至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3.16亿,中文网站387万多个,并以翻倍的速度持续增长。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拓宽,群众意见表达空前活跃,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重点新闻网站和党报网站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在致辞中说,过去的一年,人民日报社实行机构与职能的调整,将逐步形成报纸、网络和手机媒体三个层次的新闻报道新格局,让人民网在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在发言中指出,重点新闻网站要充分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全面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进一步巩固提高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发挥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同时,蔡名照提出“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网络传播规律”、“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和“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大措施阐述舆论阵地、舆论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新兴媒体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认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在舆论宣传领域已经初步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网络媒体必须相应地承担起主流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

据了解,一年来,人民网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发展,效果显著。一是发挥优势,利用红色资源,将为党和政府服务与为广大网民服务有机结合;二是加强策划,完善组织机制、方法措施,舆论引导效果明显提升;三是积极主动,抓好报网互动和融合深化,舆论引导新格局进程明显加快;四是以新技术新应用为引领,推动人民网事业向更广阔领域发展;五是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网络广告、电子出版、无线增值、网络服务,实现经营收入的历史性突破。

全文阅读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与网络论坛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当今新兴媒体环境下,微博与网络论坛不断发展和完善,广大青少年运用微博与网络论坛获取与交流信息已经成为趋势,随着微博与论坛的相互借势与融合,我们日后也许会很难分清微博与论坛的界限,为打破现有的局限性,使得青少年更好的获取信息,融入社会。为此,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在现今环境下如何能合理有效的运用微博与网络论坛。

关键词:新媒体 微博 网络论坛 青少年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团区委按照团中央书记处提出的关于“大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引导青年工作”的部署,主动适应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青年中日益普及的形势,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目标,在利用新媒体构建引导青年工作渠道、扩大引导青年工作覆盖等方面积极探索,基于微博与网络论坛实现团组织的扁平化管理和信息的即时化传递,并不断探讨和创新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下文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与网络论坛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1.微博与网络论坛社会影响分析

09年开始,微博的出现掀起了整个互联网海洋的波澜。青少年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手机是其最主要的通讯工具,课业之余轻松上微博,手机是最主要的平台。微博内容较为简短,一般内容限定为140字左右,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信息。

1.1网络论坛影响力下降

基于即时通信工具的群组功能的引导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区先后建立了“团员之家(铜山)”QQ群、少先队工作者群、铜山为了明天微博、铜山共青团微博等,并号召各基层团委联动,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年群体开展各类宣传引导工作,其中棠张镇团委自8月份微博开通后,现已拥有2361名粉丝,关注用户512名,加入微群两个,微博130余条,形成广泛的宣传引导体系。微博巨大的用户数量和快捷的传播方式,使微博成为现代社会新闻事件的主要集散地,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

随着微博的兴起,网络论坛的影响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新兴信息分享平台对网络论坛带来的挑战,微博并不是第一个。当微博出现,互联网每天产生超过1500万条微博内容、平均每秒钟就有700多条微博产生、一分钟就有一万条微博产生,人们又产生了与博客当红时相同的疑问。

全文阅读

网络论坛的发展及影响

【摘要】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网络论坛这种基于网络BBS功能建立起来的网络讨论空间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起来。网络论坛不仅是受众互相交流和探讨话题的公共平台.也是网络舆论形成的最主要场所。网络论坛中的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内容范围广,数量多,而且参与探讨的人数多,反馈信息不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论坛 发展 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播媒体的认识。中国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互联网的用户迅速增加,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

一、网络论坛的兴起及发展

网络论坛又称BBS论坛或电子论坛.是指在信息时代基于网络BBS功能建立起来的网络讨论系统和多元言论空间。BBS论坛成为大众发表言论、进行思想沟通的工具。因而被称为“网上社区的灵魂”。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利用网络论坛进行交流、互动。网络论坛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成为网络中最成熟、最典型的具体形态。

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原因.网络论坛也不例外。首先,网络科技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硬件的支持。网络出现以后,其传播的数字化、超链接、交互性、聚成性、全球化、便捷性等特点,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新宠。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论坛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使网络论坛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其次,传统媒体互动薄弱。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功能单一,它们只能作为一种信息新闻的载体而存在。而网络论坛不仅能实现上述功能。还能独立地作为舆论的生发、扩散和整合的平台。第三,公共意见的表达和情感交流的需要。日常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无非借助两种方式。一种是人际传播,另一种是大众传播。但上述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界限。人际传播要求人们交流时不仅“同时”,而且还要“同地”。而大众传播则表现出时效性不强,普遍性较差的特点。网络论坛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以上两种沟通方式各自存在的缺点,使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更为快捷便利。

二、网络论坛舆论的影响

(一)网络论坛舆论的社会影响。

全文阅读

网络论坛中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

【摘要】作为网络媒体的代表,BBS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是一个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的代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深水区”,对其在某一随机时间段内的帖子进行内容分析,采用量化统计方法,分析其呈现的特征,进而探讨在媒体网络论坛中是否存在“把关人”和“议程设置”。

【关键词】强国论坛 把关人 议程设置

网络媒体融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于一体,具有广泛的互动性,其影响可以遍及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作为网络媒体的代表,BBS更是具有特殊的吸引力,BBS上的舆论传播是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之外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CNNIC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在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选项中,论坛/BBS/讨论组等占到了43.2%。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的代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深水区”,对其在某一随机时间段内的帖子进行内容分析,主要采用量化统计方法,分析其呈现的特征,进而探讨在媒体网络论坛中是否存在“把关人”和“议程设置”。

一、研究文本:人民网强国论坛“深水区”

1、BBS简介

网络BBS是由志趣相投的网络使用者共同组成的网络社区,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是“电子公告版”。在BBS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讨论各种问题,交流各种信息,这些都使得BBS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①

BBS的分类依据有很多,比如说,依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综合论坛和专业论坛;依据管理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新闻网站论坛和商业网站论坛;依据内容属性,可以分为时政性论坛和非时政性论坛。

全文阅读

呼唤网络空间的理性时代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的空间越来越自由和开放,网络空间的公共性越显突出。网络空间的多元性、匿名性、平等性、参与性等特点,使“把关人”概念逐渐消解;带来草根与精英阶层二元对立的崩溃;“议程设置”理论遭到质疑:当然,网络空间具有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匿名而导致的不负责任行为泛滥;参与者的单一化,缺乏代表性;参与讨论的话题分散且深度不够;网络自身的不理性,使网络缺乏引导参与者走向理性的讨论。文章基于对BBS论坛的分析,认为应建立必要措施,实现网络空间的理性时代。

关键词:网络空间 BBS论坛 理性时代 思考

一、网络空间的特点

“网络空间”,英文称Cyberspaee。最早是由吉布森在1984年出版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提出的,指将电子设备介入人体神经网络后所产生的幻境。但随着信息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国际化,因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空间已不再是一个所谓的幻境,而是通过电脑进行交流的虚拟空间。电脑的普及使得网络宅间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现象进入了日常生活乃至学术视野,

网络空间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交流的平台,通常的网络交流包括私人通信和公共讨论两大类:E-mail和即时聊天工具是私人通信的两种形式,而网络论坛、社区和博客用来进行公共话题的讨论,网络空间的飞速发展得益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网络空间具有其他各种空间所不具有的特殊性。

网络的特征决定了网络空间的特性,网络空间的特点表现为多元性、匿名性、平等性、参与性等。

多元性,这里的多元性包括参与者身份的多元性和讨论话题的多元化。网络空阃中参与者不同于传统媒体那样,拥有话语权的永远是精英层,社会大众都是单面接受的受众,而且对于话题的讨论若隐若现,更没有机会参与媒体的批评。在网络空问中,参与者已经没有精英和大众之分,每个参与讨论的人就某一话题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就社会中的任一话题或自认为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讨论,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公共空间”。

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空间的一个特有属性,有利于参与者讨论。因为互联网络的性质决定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和开放,用户通过网络空间获取信息、信息乃至交流意见都是在互相匿名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有利于保证意见的多样性和真实性,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全文阅读

报网 “融合”的得与失

【摘要】作为报网融合的一次创新探索,《铜陵日报・铜都晨刊》推出的《铜都网事》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意义,那就是传统媒体要主动出击,与网络等新媒体交融、合作,直至打造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全媒体”,以在日益激烈的传播战中掌握主动,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关键词】报网融合 新媒体 报网互动

报纸是传统的传播媒体,网络是新兴的信息载体。两者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有关两者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作为一份地方报,《铜陵日报・铜都晨刊》于2007年12月,率先在全省平面媒体中推出网络专版《铜都网事》。虽然这个横空出世的版面在一年零一个月共出版50多期后半途夭折,但这一创新实践却为地方平面媒体加强与网络新兴媒体的交融与合作,留下了诸多经验和思考。

一、《铜都网事》的来龙去脉

加强与网络的联系,是《铜陵日报》近年来的重要经营和运作理念之一。2007年11月8日记者节前后,《铜陵日报》开始积极策划《铜都网事》专版,并于当年12月试刊。

《铜都网事》以铜陵新闻网及其论坛“铜都论坛”为主要阵地和稿源,这一专版是连接传统媒体《铜陵日报》与新兴网络媒体铜陵新闻网的桥梁和纽带,重点关注铜陵新闻网及铜都论坛的在线交流,倡导报网互动,连线民声民情,选发网友佳作,版面稿件短小精悍,内容体裁不拘一格。

《铜都网事》的定位是网络生活专版。它不是纯粹的新闻版,但侧重于与网络论坛有关的新闻性稿件和动态报道;它不是专门的文学版块,但兼顾与网络论坛有关的文学活动和作品。其版面主要栏目及内容为《精华原创主帖推荐》:向读者推介几个精华原创主帖;《有话QQ聊――铜都论坛群》:整理几节记者与网友在论坛群里的聊天内容;《连线民声》:根据网友在网络论坛“采编交流”等版块提供的线索,进行采访报道;《网友贴图》:选发网友上传到论坛的有特色的原创照片;《网友茶吧》:选发网友发在论坛的原创小言论,内容主要侧重于生活类、休闲类和一般性社会现象,一事一议;《特色版块》:介绍论坛人气较高、有特色的版块;《缤纷网事》:与网络或论坛有关的原创小品、段子和故事;《趣味短信》:格调不低俗的搞笑短信;《网友原创》:选发论坛上的优秀原创作品;《网友动态》:报道论坛网友开展的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网站和论坛开展的各类活动等。所有稿件必须先上传到论坛有关版块,报社责任编辑直接从网上选稿或寻找线索。专版每周一期,周五下午发稿,周日下午签发付印样,周一见报。

由于该版面有其独特的定位和特色,对于凝聚论坛人气、加强报网互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全文阅读

论坛的影响力及演变趋势

网络论坛具有自主性、隐蔽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等特点,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在论坛出现,便能迅速形成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关注。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内地大约有200万个网络论坛,包括超过2000万个分论坛版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公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4亿多网民中的30.5%用户经常登陆网络论坛。

网民是论坛的创造者

所有的网络用户都是网络的创造者,所以全世界千万人的创造才能,因为互联网平台而得以释放。2009年,论坛中网民产生的内容达到11.3亿条,平均每天300多万条,比2008年增长314%。网民使用论坛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浏览信息”、“分享生活及情感经验”等。

在19世纪的时候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能够读书、写字。但现在不够了,伴随着沟通技术的进步,“有文化者”永远是与“沟通”连在一起的。创新思想是互联网起源的真正原因,而这个创新的思想就是关于人际沟通方式的创新思路。要在人际沟通方面有一个创新的思想,也就是传播理论,这方面有创新,才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创新,是发生在工程科技与社会应用的交界面上,它不是说做好了大家用就行了,而是网络在应用当中得到发展的。人充分参与其中。

信息时代公民的文化素养要素是:首先是要有使用现代媒体工具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你有了好照相机,能不能及时拍到好照片,能不能把这幅好照片尽快发到你想要的地方去。其次是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批判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三是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

CNNIC研究发现,地区经济越发达,其互联网就越发达。我国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在GDP增长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技术力量较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互联网的普及率较高,因而网络论坛的活跃网民也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我国网络论坛的网民年龄集中在19岁到35岁之间,其中主要包括学生、传媒业、金融业等群体。此外,大量的调查数据还表明,我国网络论坛的活跃网民大多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占比79.2%)、月收入2500元以下(占比68.8%)。

论坛网民的构成与网站论坛的类型、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中华网论坛定位为专业的军事论坛,该网站90%用户是男性,发言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重点新闻网站论坛的网民多为成熟理性的公职和退休人员,其言论相对理性;行业类网站论坛的网民言论多围绕专业话题。我国网络论坛中的言论以社会民生类话题为主,大约占网络论坛所有话题的2/3。在社会民生类话题中,环境保护、就业、高考、房价、养老等位居前列。虽然论坛总体言论比较理性,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以及论坛网民的低龄化、低收入等特征,容易出现“仇官”、“仇腐”、“仇警”、“仇富”等非理性言论比较突出。网络对话的间接性和隐秘性既使网络言论更加自由,也让网民对自己言论承担的风险责任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言论出现偏执、极端化的走势,这是值得警惕的。

论坛影响日趋增强

全文阅读

谁是“网络风暴”幕后推手

在市场化竞争下,每个群体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源,相互“结盟”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成了一种需要。新闻“线人”、网络编辑与媒体记者“结盟”趋势渐显,或许是“网络风暴”越来越多的深层动因

“网络风暴”是如何形成的?有没有幕后推手?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通过对2009年涉及官员的网络热点事件跟踪分析,发现不少网络热点事件大都沿着“网络(论坛)载发―版主推荐―网民关注―传统媒体记者介入”这样的循环链条不断扩散传播,其幕后也有职业化的网络信息“搬运工”进行操作。

据对几起涉及官员的网络热点事件形成过程解析,相对稳定的网络信息“搬运工”群体为网络编辑(论坛版主)、新闻“线人”(公民报道者)、媒体记者,他们往往是网络热点事件的幕后推手,真正起到关键作用。

新闻“线人”是网络幕后推手的重要一环

新闻“线人”(或称公民报道者)是网络幕后推手的重要一环。据了解,新闻“线人”往往为自由职业者或兼职人员,他们或者对新闻传播比较喜爱,或者以前从事过媒体工作,大多以“公民报道者”身份出现,不仅是各大网络论坛的常客,而且在各大网站设置“博客”,不时“报料”。新闻“线人”一般与几家或几十家媒体的记者有联系,一旦得到投诉材料或者新闻线索,便第一时间发给各自联系的记者朋友,同时在网络发帖,从而使其能快速传播。

一位资深媒体人指出,根据相关法规规定,不在传统媒体担任采编工作的人士申领不到记者证,而互联网的发展又为他们传播信息与新闻提供了便捷,所以,在当前传媒生态里,新闻“线人”这一边缘化群体的影响正越来越大。

2009年年底被网络广泛关注的成都女子唐福珍拆迁“自焚”事件当中,“公民报道者”李根不得不被提及。李根现为自由职业者,曾在报刊与网络媒体中任职,与记者圈联系广泛,兼职充当不少媒体的新闻“线人”。据李介绍,唐福珍拆迁“自焚”事件在他没有介入前,已有媒体关注,但没有报道出来,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在自己博客里发帖,并在上百个记者“QQ群 ”里推荐这条新闻“线索”,从而使这一事件在网络里“引爆”。

全文阅读

试论高校网络媒体对校园舆论的引导作用

收稿日期:2013-12-20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校内媒介接触行为特点校内舆论环境影响研究”(20082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明,男,江汉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新闻出版与传播学研究。

摘 要:网络时代下,要充分认识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和对校园舆论的影响,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对校园舆论的有效引导,牢牢地把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构建起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舆论环境。

关键词:高校网络媒体;校园舆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56-03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传播快、信息量大、覆盖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外极为重要的第四媒体。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媒体就是网络,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重要媒介。高校网络媒体作为校园里的一个主要媒体和重要信息源,发挥着宣传、引导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要掌握高校校园舆论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其对校园舆论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占据网上舆论的制高点,成为引导和影响校园舆论的重要力量,让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校园和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一、高校网络媒体特点概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