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网络道德意识为视角的道德主体教育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为道德创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受网络环境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的影响,也使网络道德受到了新的挑战。网络道德意识是道德主体在网络空间中发展起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统一体。道德主体在构建网络道德意识中的主导作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如何有效避免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除了关注道德主体所处的外在环境,更在于培养道德主体的内在环境。通过扭转歪曲的道德图示、形成理性的情绪评估、培养网络世界中的责任以及避免网络去个性化的发生,有助于引发道德主体形成关于道德的思考,内化道德涵义,促进积极的网络道德意识的形成,从而培养和发展道德创造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道德创造;网络道德意识;道德主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4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最鲜明的主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造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空间,同样存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由于网络世界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道德主体在网络世界的创造活动受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越来越弱,创造性与道德的关系已成了“互联网+”时代要面临的现实难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及其社会学意义,揭示网络道德教育中的缺陷与不足。人作为道德主体在网络创造中的缺失,可能是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也是网络道德教育中的重大缺失。因此,探讨道德主体的网络道德意识水平与道德创造的关系对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互联网时代的道德创造

道德领域可能是近年来创造力研究最重要的领域,道德创造力关系到个人成长和社会福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发现,高道德能带来高创造性。这也许意味着个体道德水平越高,社会道德氛围越好,个体或社会的创造性表现也越好。

从认知层面上看,道德创造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层面,是指道德上的新追求,既包括道德规范的改进也包括道德规范的创新。从行为表现上看,道德创造力是道德领域的创造力,是做出或者发现新的有道德价值的产品(见解、方法和结果)的能力。从发展水平上看,道德创造的过程中道德主体以求善为最终目的,将整合并超越原有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新颖、独特地解决道德问题,是道德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是道德主体性的集中表现。通过多角度对道德创造进行解读,可以发现要完成道德创造,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求善的道德体验、创造性道德人格、创造性道德思维等心理特征。

全文阅读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摘 要 网络在带给我们信息便利的同时,对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在网络中有悖于传统道德的现象愈发突出,本文阐述了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并对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道德

1 网络道德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政府和约束的地方,网络赋予了人们极大的言论自由,任何人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都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不必担心在现实中会受到的种种约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是自由的。这也造就了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但网络同样需要完善监管和法律规范。伦理学家指出,“在出现技术手段走在法律、道德意识之前的情况时,往往是要么更改规范,要么就得限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比起现有的技术监管和网络立法来说,提高网络道德修养、规范网络道德建设要来得更及时也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增强网络主体道德意识的培养便迫在眉睫。

2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已成为上网主体,24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总人数的51%,而在这些网民中,绝大部分是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在给在校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料查询、免费的共享信息资源之外,带来的一些其他问题也日显突出。

2.1 网络沉溺问题

全文阅读

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综述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与途径实践研究

论文摘要: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对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高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它所带来的有害信息是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行为的环境因素,传统道德规范己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网络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己达成共识。本课题针对目前高中生中存在的不良网络道德的表现,寻求在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第一层面,邀请学校、专家对崇明中学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进行论证;第二层面,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做到研究与实践双管齐下,并请专家同行指教,找到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

全文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互联网作为全球的第四媒体,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在因特网用户中18岁以下的网民占24%,这说明互联网这一高科技工具已被中学生广泛使用,但由于其开放性、隐密性、虚拟性,网络不可避免地又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在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的今天,对于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以,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为人师表,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该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宣传有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如在讲授“计算机使用中的安全与道德规范”一节,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违法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3.强化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网上行为。网络化对传统道德造成了较大冲击,传统道德是受生活环境中的人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是一种外在监督式的道德。网络虚拟环境削弱了传统道德的约束环境。而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网络行为具有隐蔽性和独立性,这就决定了网络道德必须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主要靠上网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来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出网上行为规范。

4.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还要真正做到使学生在网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教学中,利用学生上机练习时间与学生聊一些有关网络方面的话题,及时了解他们上网的心态。此外,充分利用校园网站进行网上调查。从而获得学生上网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情况的分析,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引导学生要有目的的上网,并要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加强上网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仅仅对学生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也有必要采取技术上的措施,如删除BBS上不健康的帖子,屏蔽黄色网站等,以净化网络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网络氛围。

总之,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网络世界诱惑无限,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网络,更要使他们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全文阅读

浅议探索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 方法与途径 实践研究

论文摘要: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对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高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它所带来的有害信息是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行为的环境因素,传统道德规范己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网络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己达成共识。本课题针对目前高中生中存在的不良网络道德的表现,寻求在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第一层面,邀请学校、专家对崇明中学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进行论证;第二层面,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做到研究与实践双管齐下,并请专家同行指教,找到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

全文阅读

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网络道德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网络道德是网络行为主体在使用网络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具备的道德素质,以及由于使用网络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是网络空间的社会公德,是调节网络空间中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是评价、规范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养成教育遵循养习成德的教育规律,推崇尚行习动的教育模式,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使道德实现内化和升华。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基于天性,成于习惯。”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德性的培育和德行的塑造,在于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它是由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者,根据大学生道德发展规律进行的网络道德和网络素质的教育,并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网络行为习惯,从而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结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网络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重点在于网络道德意识的养成和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解决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知行分离或者知行背离的情况,做到“知、行、信”的统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规范性。网络道德规范包括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明确网络道德标准;通过对网络行为的规范,不断强化网络道德认知;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行为。二是实践性。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作为开端,遵循了个体道德从行为经习惯至品德的规律,使大学生在网络道德实践中积累道德品质。三是复杂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强烈的自主意识,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隐蔽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使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面临多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冲击,网络行为难以实时性地监督和约束,使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复杂性增加。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认知偏差

“在网络等新媒体空间里,大学生多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交流,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无法保证,甚至可以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缺位、错位或重视不足。有的高校教师本身对网络道德认知缺乏,对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重视不足;有的高校往往将网络道德教育简单地归于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有的家庭长期以来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网络言行或置之不理或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学生存在着“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与道德不沾边”,“网络与道德无关,网络使用是技术问题,无关道德”等错误认识;社会的网络道德体系正在构建过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清晰的道德规范,传统道德观念、社会文化习俗等影响了网络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全文阅读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建构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对其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可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强调在教育理念上要彰显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在教育内容上要以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为核心,在教育方式上要实现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网络时代。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大学生是接受网络信息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特殊群体。不可否认,网络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以及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诸如网络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失衡与道德人格分裂、道德情感冷漠与价值取向紊乱、人文素养缺失与社会责任淡化、网络上瘾与网络行为失范等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并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建构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理念建构:彰显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是网络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导向以及理想原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参照点与核心精神,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日趋多元的网络时代,建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可以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在行为上为大学生营造更大的价值共享空间,在目标上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建构符合时展要求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从而致使大学生对于网络处于一种模糊与失控状态,进而在价值目标上也比较迷茫。为此,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的建构要弘扬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克服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这便要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建构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公共意识。

主体意识。现代社会是以展现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超越性为表现特征的主体性发展的社会。因此,人的主体性成为现代人的自身规定性。在道德领域,“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在网络实践活动中,自由、平等、没有权威的交往方式为大学生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去感知社会与认识社会,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此相应,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也要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核心价值理念,即改变传统将大学生作为客体加以控制与管理的方式,要站在人为本,并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因此,要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与社会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道德教育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传授与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平等的尊重。

全文阅读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道德失范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校园已成为我国互联网使用最密集的区域,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情感、品质、心理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迫切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1.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网络生活,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道德情感,

削弱了道德意志,这些在道德意识方面存在的偏差很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上甚至是现实社会中产生相关的道德失范问题。比如有的大学生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网络技术高超的表现。如黄色网站的随意浏览,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随意侵犯,网上黑客到处乱闯,电脑病毒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利用网络严重犯罪等等,大学生这些道德行为的冲突和失范现象也是网络设置的“文明陷阱”,等等。

针对以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就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道德规范。

全文阅读

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分析

摘 要: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职德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树立道德理念、培养道德心理、培育道德价值是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对中职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施加道德影响,使网络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中职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道德理念;道德心理;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6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36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在网络参与中的角色和责任正逐步摆脱传统社会中道德、制度环境的制约。作为网络参与的重要群体,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道德突破了现实社会道德单一性的格局,道德失衡和失范问题变得异常严峻,因而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一、树立道德理念,履行道德责任

(一)树立科学理念

科学技术跟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双面性,网络信息技术也不例外。网络在提高我们生活、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造成重重网络困惑和危机。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不可逆转,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和趋向更是不可动摇。因此,应树立科学理念,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伦理意蕴,引导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树立科学的参与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尊重科学、遵纪守法、崇尚道德,自觉克服科技发展的消极后果;培养和塑造中职生的网络道德,使网络参与和网络道德不相悖而行。

全文阅读

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建设探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个体道德修养

论文摘要: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网络道德问题,由于监督的弱化,需要加强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促进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主要手段。在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建设中,儒家伦理思想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道德修养方法可以提供借鉴,发挥作用。

一、确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规范是他律性的,但是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却离不开网络道德规范,因为“强调道德自律,必须以规范、制度、法律等硬性约束手段为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道德规范人们便无所适从,所以必须首先确立网络道德规范,使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有章可循。

(一)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途径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有三个途径。1.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发展早且普及面广,其网络道德研究亦早于我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借鉴为我所用。2.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其伦理精神在漫长的时间里已深入中国人的头脑之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整合传统的伦理资源可以使网络道德更具亲和力,更易为人们接受。3.紧密结合现实情况,在实践中建立。规范要具有可行性,这就要求规范的制定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利益、需要、人们的道德素质及现实的道德问题,通过道德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

(二)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的两点特征

1.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层次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