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传播技术

网络传播技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传播技术的转变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它构建起来的网络空间消除了传统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将人类带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革之一就是人类传播方式的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有着与其他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新特征,是最便利、快捷、综合的传播方式。 一、传播技术的飞跃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技术也实现了飞跃,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传播开启了人类传播历史的新篇章。 (一)传播工具的创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传播工具的不断创新,即传播工具从较为原始、简单发展到复杂和尖端。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把传播媒介的作用看成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人类最初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如耳朵、眼睛、嘴和手等来交流信息,有了文字以后加之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人的感官第一次得到了延伸,可通过书本、信件、报刊来传播和接收信息。在有了电话、广播、电视和通讯卫星等现代传媒以后,人的感官又一次得到延伸。[1]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感官再一次得到提升,而且这一提升是综合、全面的。网络是集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传播媒介之大成,在网络传播中,传递的不是单一的文字、声音、图像信息,也不是它们的简单集成,而是把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等融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把原本需要通过不同“通道”传播的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信息纳入同一通道处理,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原有的不同媒介的技术鸿沟已不存在。 (二)传播性质的综合。根据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按照受众的数量可将传播活动分为个人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不同类型。个人传播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群体传播是点对多的传播;而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传播成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定向的活动。大众传播的载体是大众传媒,它不仅是一种传播工具,也是一种舆论工具,大众传媒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面,乃至面对面的传播。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突破了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传播技术的改进之所以能带给人类一个全新的时空概念和生活方式,其原因在于这种技术或者方式拥有不同于以往技术或方式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自身获得了比以往媒介更强大的符号负载力量,能够更有效地击穿时空阻隔,达成更为有效的沟通。[2] (一)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从技术层面而言,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网络信息交流系统中,不同型号、不同厂家、不同系统的计算机能够共存于同一个网络之中,不同网络可以通过网络协议相互传输信息和交流信息,而且,这个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可以兼容新的技术。“包切换”方式连接的无中心的分布式网络,使互联网避开了中央控制的问题,任何一国的政府都难以将互联网封闭在边界之内,人们总有办法突破限制,连接到外界中去。由于所有分布于不同家庭、单位、地区和国家的计算机被连接起来,整个世界将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人们使用着同一种语言———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很多人曾设想的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目标成为现实。 (二)海量性。计算机采用了比传统信息处理方式远为先进的记录、处理和传播方式,将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等都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经过压缩来高密度存储。 网络传播的单位是比特,计算机以及由它组成的互联网系统,其能存贮的信息量几乎是无限的。反观传统的媒体,书籍、报纸因为版面和保存的原因,其承载的文字是有限的;广播、电视限于频率和时段的原因,也不能传播大量内容。而且计算机网络不仅是因为个体的存贮量大,它更可以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与网络相连的各个节点的客户服务器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存储量是网络传播的一大优势。 (三)迅捷性。网络传播具有快速扩散能力。它消解和降低了传播载体的连接障碍,网络传播所需要的全部配备就是一台电脑,一台调制解调器,一根连线,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实时地把信息送上网络。与传统媒介不同,互联网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传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无阻碍化。[3] 网络传输中,信息是以光速传播的,世界上的任意一个接入互联网的节点,可以瞬时地交流,几乎是没有“时差”的。近年来手机上网技术的普及,使网民上网更加便利,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传播的迅捷性。 (四)综合性。网络传播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传统媒介所不能提供的表现方式,而且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综合的表现形式。过去,报纸以文字方式传递信息,而广播以声音来传递信息,电视则在广播的基础上,以“音画结合”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网络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全部整合为数字信号来传播。互联网技术综合了原来所有的传播媒介,成为了一个集大成的传播系统。 (五)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的最基本的特征。 网络传播交互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直观的表现是人与机器的互动,更深层次的看,交互性体现为不同网络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网络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活动,任何一方都不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对于传播方式而言是质的飞跃,因而具有革命性。它深刻改造了长期习惯于单向灌输的传统媒体。网络学家尼葛洛庞蒂对这种变化有详细而形象的描述:“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a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的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4]#p#分页标题#e# 三、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 网络传播正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其特征在于它已经成为“融媒”,不能再以固定空间为衡量标准来看待现在的传播形态,网络融合了原有的各种传播形态和传播渠道,同时且共同发生着作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融合,传播方式和时效也与传统时代完全不同了。[5] (一)“传”与“受”的辩证统一。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结构基本是稳定的,传者就是传者,受众就是受众,不轻易互换“身份”。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生产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时互换的。 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受方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搜索、主动寻觅,传方的主动变为受方的主动,传方的推出变为受方的拉取。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传受主体双方的不平衡关系,它除了保留了传统大众传播中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还运用了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传受关系是交互式的,传播的角色变换是实时的,这进一步形成了“传”与“受”的辩证统一。 (二)全新的“议程设置”环境。“议程设置”是重要的传播权利,它决定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话题。 在现实社会中,个人很难获得“议程设置”的权利,大众传媒几乎垄断了“议程设置”,公民议论的话题都是由传媒经过筛选后提供的,人们不得不接受媒体为他们设置的“议事日程”。由于传媒的报道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这也就影响着民众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控制传媒也就控制了话语权。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民也能主动参与议题的设置,传媒不再拥有对议程设置功能的垄断权,而且媒体要想在网络空间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主动迎合网民感兴趣的议题,网民成为了议程设置的主体。 (三)小众化与分众化。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诸如小众、分众、个性化等概念也开始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词汇。小众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而言的。典型的小众化传播,就是传播对特定的信息针对特定的用户的传播模式。所谓分众化就是根据受众的特点划分受众群体,而后划分不同的媒介组织,定制不同的媒介信息来满足这些不同群体的需要。[6] 分众传播就是指面向一个有清晰特征的受众群所进行的“窄播”。分众传播的思路,就是如何从获取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为目标转向以获取某特定部分人的注意力为目标。因为网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传播内容要想吸引大多数人的关注是很困难的,只有牢牢抓住小部分网民,才能最终实现“积小成大”。 (四)传播的去中心化。网络传播展现出鲜明的去中心化趋势。网络技术本身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从隔离到兼容、从集中化到分散化的过程,分散多元的网络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呈现了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权力思想。[7] 传统媒介的传播结构是:信息传播者在交流中处于决定传播内容的支配地位,实施着以传者为主体的“中心———边缘”的传播结构模式,“把关人”则担负起信息审核的责任,有着最终的决定权。网络传播的互动方式打破了“中心———边缘”传播方式,传播主控权力被削减。网络还颠覆了传统媒体把关人地位,网民通过网络这一新平台新环境可以自主选择、自愿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等,网民也可以履行把关人的任务。[8] 当“把关人”的权力瓦解后,无数个体化的传播主体实现了网络传播自由、多元和开放的优势。平民化的网络主体,消解了精英、权威对现存社会的话语主导权。 (五)网民个体力量的凸显。网络传播有许多新型的载体,它们赋予了网民前所未有的传播权力,个体所拥有的话语权甚至可以超越组织,超越政府,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最为典型的就是微博,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用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微博加以发挥,融入了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等新的特征,将其打造为一个开放式的个人信息分享平台。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微博话题也从日常琐事转向社会事件,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微博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其涉及领域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微博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使“自媒体”或“个媒体”特征更加突显。 网络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前台,整合了既有的信息系统,动态中平衡着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草根”群体的不断涌现和壮大正体现了网络传播的特点。[9] 网络传播的发展使得话语权回归到民众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网民都能够成为网络中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

全文阅读

网络技术对广播传播观念的革新初探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既给广播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播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文分析了网络技术对广播传播观念的冲击,针对网络技术对广播传播观念的革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该次研究,希望可以降低网络技术对广播传播观念的影响与冲击,借助网络技术,提高广播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将广播传播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网络技术 广播传播 革新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29-0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在广播行业中,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广播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整个广播行业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广播行业听众大量流失,同时广播的传播方式也与之前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这种形式下,对传统的广播传播观念进行革新,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使广播行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使广播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 网络技术对广播传播观念的冲击

在20世纪末期,互网技术成为了继电视、报刊、广播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之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挥在不断进行改变,现今的社会属于信息化发展时代,信息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不再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的广播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技术对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于广播传播也有了新的要求。网络技术可以将视频、图像以及文字等信息有效地集中在一起,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还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服务的信息量。网络技术拉近了人们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对广播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广播技术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无可取代的,广播传播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自身的发展高度进行提升。

2 网络技术对广播传播观念的革新

全文阅读

光纤网络传输技术中广播电视的应用

摘要: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数字媒体和移动终端都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广播电视网络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是要适应媒体发展的新趋势,采用更加稳定的网络传输技术。光纤网络传输技术由于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度快而被广泛应用到了广播电视网络中,将广播电视网络的信号传输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本文对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光纤网络传输;广播电视网络;应用

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呈现出来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的,比如现在流行的数字电视和手机客户端媒体等。收看广播电视是人民群众了解信息咨询和休闲娱乐的传统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网络也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现在人们对于网络传输速度和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广播电视网络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就必须采用更加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光纤网络传播技术是利用光波作为媒体,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光波转变成信号。光纤网络作为重要的信号承载对象,其特点是传输速度快、信号稳定,满足了人们对于网络质量的需求,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在众多的领域被广泛使用并被用户普遍所接受。而广播电视网络的信号传输利用了光纤通信网络中的调制和分频的特点,通过光纤网络通信平台将广播电视信号进行高质量的传输,因此在广播电视网络中应用光纤网络传输技术非常有必要。

1光纤网络传输的特性

光纤又被称为光缆,其材质是高纯度的玻璃材料,其包层的材质都是玻璃材料,而影响光纤传输性能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光纤本身的材质。光纤传输之所以特殊也是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由于光纤材料多是由石英制成,而石英的特点就是性能稳定,能够保证信号在其中传输时的稳定性,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传输频带成本,因此非常适合在广播电视网络中使用。一般来说,光纤传输在波长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信号传输中的衰减现象,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光纤内部的内芯也能够保证信号的稳定,因此能够增加信号传输的距离。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广播电视网络用户众多,有时候广播电视网络连接和覆盖的区域距离很远,因此利用光纤网络传播能够有效的避免距离过长而造成的信号质量降低的问题,同时由于光纤网络的维修成本很低,一般很少会出现故障,因此能够降低广电网络的运行维护成本,因此广电网络应该注重光纤网络的应用。

2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由于光纤网络在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的优势明显,因此为了适应有线电视飞速发展的需要,应该对原有的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技术改造。目前来说,无源光网+宽带接入是比较合适的技术方案。特别是作为光纤接入最有前景的宽带PON技术的应用,为网络改造提供了最新技术支持。PON技术是基于以太网技术的EPON技术和具有GBit/S传送能力的GPON技术,通过EPON和HFC网络叠加来进行技术改造。

2.1采用1550nm光纤组网技术

全文阅读

网络传播的技术异化研究

[摘要]在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传播使人人得以自由表达的权利,但由于在网络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就会被网络工具所控制,对自身造成伤害,造成人的异化。目前,网络传播中的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异化和行为的异化两个层面。针对网络传播中异化的危害,本文分别从教育、制度、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传播 异化 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41-01

由于网络传播的出现,数字化生存将成为这个信息化革命带来的最直接的变革。人类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可以说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社会阶段或者说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网络社会”的形式。

一、网络传播的内涵

关于网络传播,我们通常认为,所谓的网络传播就是以电脑、手机以及电视机等为终端,以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形式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平台来传播信息。网络传播可以理解为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种具备组织传播内涵、人际为一体的大众新型传播。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通过一种“多对多”的信息通信方式在大范围内向众多网络用户传递信息。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拥有者和者。从人人参与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传播呈现出五个特征:第一,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第二,网络传播速度快;第三,网络传播方式多样化;第四,网络传播范围的全球化;第五,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

全文阅读

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建设

青岛农业大学影视与网络传播专业(以下简称传播学)自2003年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应用型传播学人才”的目标。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各种新旧媒体在形式、内容上互相融合,社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主要阵地的高校,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都应适应媒体形式的变化。“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是指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计算机网络或新媒体传播技术相关的课程,主要承担与网络传播技术相关的内容讲授,培养学生应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实现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能和媒体素养。该课程群在传播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针对网络传播方向,以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应用型传播学人才的需求。本文将重点讨论该课程群的体系建设问题,以期对新媒体教育有所裨益。

一、媒介融合对传播学专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多元融合”的知识背景,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求从业人员既具有现代传播观念和全面深厚的知识结构,又具有熟练使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新闻采编能力。很多专家就媒介融合时代,如何把握“融合”的度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媒介融合要求当前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能应对传统媒体的采、编、播等任务,还要熟悉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技能。以上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网络传播技术方面的课程群或体系建设问题,但涉及媒体环境下传播学人才培养理念较多,进而影响到课程的设置问题,为本课题的研究间接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网络传播技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根据媒体形式的变化,将技术融合到新闻传播学科中,以“融合”应对“融合”,建立完善“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将会为培养应用型传播学人才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存在的问题

传播学专业是山东省首批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由于历史原因,课程群中的部分课程仍旧按照理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并没有按照应用型传播学人才的发展目标来设计。主要原因是授课教师对传播学专业缺少一定的了解,造成授课内容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播学专业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大致理解,不必掌握过多的原理,够用即可。

(二)课程之间衔接不良,内容重复

全文阅读

流媒体技术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技术的迅猛进步,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最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尤其是网络传播进入多媒体阶段后,其自有特征就更加明显,可以说,多媒体阶段是网络传播发展的里程碑。

新时期的网络传播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同时,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传播如虎添翼。随着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的普及,形形、丰富多彩的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交互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使得受众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正是由于网络多媒体传播的日益繁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使得传统网络多媒体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弊病渐渐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首先就是受到了传输速度的制约,虽然现在宽带网络已经逐渐普及,但由于音视频文件一般都比较大,所以需要较大的存储容量,同时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载常常要花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因此这种处理方法具有很大的延迟性,这就浪费了人们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下载此类多媒体文件需要占用本地用户的空间,对于拥有大量多媒体信息需求的本地用户来说,自身的设备条件也成为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最后就是比较受人们关注的版权问题,由于网络多媒体信息传播拥有很高的自由性,就很难保证他人不会对原多媒体文件进行再传播,再制作,以及运用于非法途径,P2P方式的文件下载由一时风行到现在受到许多国家的禁止就是由于其中牵涉到过多的版权问题。在此背景下,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流媒体实际指的是一种新的媒体传送方式,而并非一种新的媒体。

一般而言,在网络上传输的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在进行流式传输时,声音或活动影像等媒体由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连续、实时传送,用户就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经过片刻的启动缓冲即可进行观看。在受众观看的同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从服务器不断进行继续下载。

流式传输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互联网上下载才能观看的缺点,同时也为用户节省了大量存储空间,这是流媒体技术对网络传播(主要是网络多媒体传播)的一大贡献。智能流技术的出现,使得流媒体在面对不同带宽、网络当前状况以及网络设备的差异时处理得更为智能化和人性化。智能流在一个文件中保存了多种不同速率的编码,使得服务器与客户端相连时自动确定可用带宽和适当的比特率,让不同网络状况下的用户都能相对顺畅的进行浏览,而拥有相对高带宽的用户则能欣赏到更高品质的内容,同时智能流也有很好的兼容性。这是流媒体技术针对不同网络环境和不同用户条件在网络传播方面的又一适应与进步。

流媒体技术的产生为近年来视频类网站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宽带网络的普及应用,媒体压缩技术的提升,大大地推动了流媒体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流媒体市场空间前景很大,短时间内视频点播应用领域已经涌现出上百家针对社会大众视频点播的运营服务平台,极大地丰富了互联网内容,视频体验已成为网民不可缺少的一项网上生活。国内流媒体技术应用在互联网上也已经相对普遍,在视音频播出市场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广电领域的广播电视通过互联网的日常直播、点播;大型综合网站推出宽频电视、电影直播和点播的相关频道;专业视频分享网站提供平台,由用户提供短片视频内容,然后由其他众多网民点播欣赏的视频分享模式,这些技术应用已经广泛的被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所应用。

然而不得不承认,随着无线流媒体技术的逐步成熟,web2.0视频市场竞争将变的更加残酷。

如上文所述,流媒体技术为网络多媒体传播提供了诸多方便与新的可能,网络视频的兴起可以看作是这一系列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在国内,土豆网便是这股大潮中的典例与佼佼者。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土豆网很快就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土豆网鼓励原创,人们从曾经的上网浏览现成的多媒体影音信息到自己制作视频文件,上传到土豆来供他人观赏。这种全新的体验不但大大地带动了人们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也使得网络视频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视频类网站摆脱了过去影音内容的单一线路,令媒体内容更加多元化,对于信息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全文阅读

基于P2P技术的网络传播论文

1P2P技术的发展脉络

1.1混合式P2P:重塑中心话语权混合式的P2P网络技术在节点与中心服务器之间增加了超级节点,超级节点由每个一级节点按照集中式P2P模式建立,每个超级节点利用纯P2P模式集中,其中超级节点为一级节点提供服务器。混合式的P2P避免了因中心服务器崩溃导致系统终端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纯P2P模式导致网络不稳定的弊端。该模式是对集中式P2P和纯P2P的基础上在技术层面的完善,并没有对主流话语权的解构产生巨大效果,但仍旧对内容服务商的资源垄断起到一定瓦解的作用。[1]

1.2结构化P2P:民间与官方话语权交互制衡结构化的P2P技术克服了混合式P2P存在的单个一级节点失效的问题,增强了网络的扩展性,提高了搜索信息的效率。通过对信息资源搜索进行数据库的运用,对其搜索规律进行保存,有序地组织节点对应相关信息资源,有效避免了大量信息的重复查询。其核心理念即“对等交互”,节点之间承载均衡的信息资源,对相应信息的保存使得搜索行为更加效率化和针对性。

2P2P技术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2.1P2P技术对网络传播方式的改变P2P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意味着对于信息共享与利用方式的革新,信息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增加。P2P技术对于网络传播模式的改变也是深刻的,由传统网络主流媒介点对面式垄断性、线性传播到自媒体点对点式的交互性传播,由信息的海洋到定位的搜索信息算法的推广,由主流话语权到多元话语重构格局的转变,由线上信息应用到线下产品的开发,网络传播的样态发生了质的转变。P2P技术模糊了受传者的界限,从内容到技术层面上极大地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桎梏。

2.2P2P技术线下的信息产品应用的开发P2P技术一开始的分众理念到大众的市场化运作,再到重新部落化的分众应用产品的推广,通过不同P2P网络应用间的交叉联动,催生话语权此消彼长的态势,对于网络传播结构的建构网络社区如“豆瓣”、“贴吧”,创立了独具坊间特色的社区媒介文化,并能在一段时间内引发全民讨论的话题。而在泛市场化的过程中,微博、微信平台,淘宝、支付宝客户端等的联手将线上线下信息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发挥到极致。媒介融合的态势也越发明显,其存在的商业力量的较量是不容小觑的。值得探索的是,在政治层面,P2P技术的确在重构话语权方面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对于官方层面的冲击是巨大的,而政府方面对于P2P技术在制度上的介入也需引起重视。

3大数据时代的P2P网贷行业的发展

3.1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2014年主题为“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上指出,信息化不断加速的直接结果是移动电子商务定制模式的几何式增长。从线上到线下,手机在每个人手里的作用等同于身份证、银行卡和安全设备,因此移动电子商务成为P2P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关键节点。从P2P纯技术框架中脱出的商务业态、金融业态和服务业态等等,从信息的到产品的支付,完成数据所创造的闭环过程。

全文阅读

技术推动网络传播形态的变革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播客便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广播新技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改变了旧有的传播理论。

网民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对网络世界的参与,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单从民间自发的传播模式而言,人们已经从最早的上论坛(BBS)发帖子、发评论到建博客(Blog)、播客(PodCast)、维基(WiKi),发展到使用SNS、RSS等网络服务。新技术改变着网络传播模式,并将逐步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革。

Blog的优势在于:首先, Blog有固定的模板,比个人主页更容易创建;其次,Blog方便浏览;第三,Blog富于个性,尤其是内容的个性化,不用担心没人理解或被埋没;最后,Blog注重分享。

目前,国内的Blog用户已经超过了500万,并在进一步增加。虽然在专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Blog尚难成大器,但作为“自媒体”的信息来源和大众写作实践最流行方式的一种,他们在各个方面与社会主流媒体保持弹性的平衡,在喧嚣的媒体与沉默的大多数之间形成互动。

播客技术诞生于2004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广播新技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改变了旧有的传播理论。在传播目的上,播客强调私人化和趣味性,教化和训导成为面目可憎的东西;在传播数量上,技术门槛的降低和参与人数的激增,使播客“爆棚”,广播的内容不再受数量限制;在收听习惯上,不再是听众等待节目的播出,而是节目等待听众的收听,或者制作者直接就是听者,传播变成自娱自乐。与Blog相比,播客对那些健谈而不擅写的人更具吸引力。

另一种得到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是Wiki。Wiki基本实现了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的服务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等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Wiki支持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同时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空间中。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这样,创建者与访问者的界限模糊了,读者成为作者,用于传播的文本与每个浏览者之间保持着同样的开放性。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SNS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在互联网中,PC机、智能手机都没有强大的计算及带宽资源,它们依赖网站服务器,才能浏览、信息。如果将每个设备的计算及带宽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与共享,这些设备就有可能具备比那些服务器更为强大的能力。这就是分布计算理论诞生的根源,是SNS技术诞生的理论基础。

全文阅读

广播传输中3G网络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3G网络技术大力发展,服务质量越来越高,为广播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且成本较低,因此在广播电视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和青睐,但由于该属于新兴技术,许多方面并不是十分成熟,如难以同时在稳定性、实时性及音频质量上均达到理想的状态,如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网络电话,乃至“微信”,“QQ语音”等技术,均难以保证稳定的,高清的通话。相对于国外某些发达国家,我国3G传输中延迟和中断等问题严重很多,原因主要在于3G网络基础建设质量欠缺以及3G用户过多而导致的带宽不足。

1音频传输方案介绍

1)卫星传输。卫星传输是一种常用的广播电视转播手段,能够保证足够的带宽且实时性好。其转播过程一般比较简单,转播车将采访到的音频和视频数据通过卫星实时传播到电台即可。但该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价格昂贵,转播装置笨重,需车载,且极易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

2)3G网络传输相对于卫星传输,3G网络传输成本低得多,而且一般受天气情况影响不大,并且小巧便携,应用前景十分可观。一般来说,3G网络传输过程如下:首先,3G传输器采集并处理音频信号并传送到基站,接着基站通过网关将经过处理过的数据送到以太网,电台服务器从以太网收到传送过来的音频压缩数据,解压、处理,最后播放。一般来说,3G音频传输系统还有以下几个值得改进的地方:第一,传输质量不高。高清的音频需要较大的带宽,通常需要性能过硬的硬件才能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对此,采用3G网络有丢失数据的可能。第二,实时性不好。3G网络在连续工作时难以保证足够的带宽,故采取丢包重发手段弥补,由此影响了传递音频信号的实时性。第三,卡顿。一是网络不够稳定,二是系统的解码方式的影响。第四,掉线。3G网络无法克服无线网络本身的不稳定,易受干扰的特点,故在网络拥挤时,掉线情况比较严重。有必要研究一个实时、稳定、高清的3G网络音频传输系统。

2系统设计

系统的传输端的工作流程如下所示:UDP接收端的构建发射端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发射端通过3G网络,利用UDP协议向接收端传输音频数据接收端对数据进行解压、处理并播放。和宽带相比,3G网络的不稳定性更加严重,故在传输数据时更容易出现堵塞、抖动、延时等情况而造成数据传输质量不好,接收端无法接收到及时、可靠、满意的信号。这些均是采用3G网络进行广播直播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集合3G网络的特点,针对音频数据信号尝试了很多应对方案。第一,保证音频的传输质量。引进先进的音频压缩算法——Ogg算法,保证足够高的信号采样速率及压缩质量,最后达到足可保证音频传输质量的64kbps的音频码率。第二,改善音频。引进UDP技术,UDP可以保证很高的信号传输速率及网络穿透能力,以此确保信号传输的实时性。第三,解决音频传输卡顿现象。确保音频信号接收、处理和播放的同步。一般来说,如果接收端解码速度慢于编码,数据就会挤压和堆积,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研究就会逐渐增大,影响信号的实时性;相反,若解码比编码快,那么当当前接收到的数据播完后,解码速度跟不上,没有新的数据信号传递过来,此时音频便会卡。实际上,编码和解码的速度是很难保证严格一致的,即便采用的晶振频率相同,但实际器件难免存在误差。对此,我们采用了PID算法进行解决,通过及时反馈对编码速度进行调控。首先,服务器一边解码音频信号,一边对解码器中剩下的数据量进行统计。如果统计量比设定的范围最大值还大,反馈信号到发射端将编码速度调低;如果统计量比设定的范围最小值还小,反馈信号到发射端将编码速度调高;如果在设定范围内,就保持不变。调节的灵敏度由设定范围的大小决定。这样就将接收端的数据量控制在一定的水平范围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延迟和卡顿问题。第四,解决易掉线问题。采用的UDP的传输并非连接的收发方式,可能会出现数据失真或丢失的现象,但不会掉线。此外,引进热冗余手段,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数据传输由几个终端同时进行,每个终端传输的信息一样,相互弥补某些短暂时刻的延迟和卡顿,最终是接收端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音频信号。另外,在发送端分包发送时对数据包编号,即使在发送过程中数据流顺序打乱了,接收后也能够还原发送的顺序。还可采用纠错码编码,通过接收后对错误数据进行纠正解决数据误传问题,避免重新发送。编码速率的PID调节关于热冗余技术,这是一个解决数据传输延迟、丢失等问题,提高传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此对其着重介绍。简单来说,即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如此,就能接收到包含同一数据信号的两个数据包,两个数据包至少有一个是正常的就能保证整个数据流的完备性。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因外在因素导致的数据错误和中断等问题。另外,冗余的传输模块可采用不同运营商的商品,错开工作频率,可以弥补某些窄带对所有设备的干扰。UDP传输可能会出现数据失真或丢失的现象,可靠度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保证接受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采取数据多线程接受的方法。数据包被接收后放入FIFO中,接着提取并解码数据包,丢弃发现的错误包,仅留下正确的数据包,存入链表来进行排序,若有重复编号,则取其中一项即可,最后得到一个序号完整的无错误的数据流,并存入另一个FIFO中,并以页为单位通过页队列转入播放器中连续播放出来。接收端数据处理流程。通过CRC32校验检查提取的Ogg页的完整性,通过Ogg格式对页的内容进行解析。对于正确完整的页,直接存进页连表同时于程序中进行备份。若下一页正确可以对该备份进行替换,如果不正确就继续播放该页,跳过下一页,听者一般不易感受到缺页,该方法可以使声音听起来更加连贯。

3实际测试试验

3.1试验准备

全文阅读

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利用新技术

摘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开发利用新技术,包括数据采掘和知识发现技术、XML、自动分类与自动摘要、智能搜索引擎技术,并讨论他们对新闻传播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传播,数据采掘,知识发现,XML,自动分类,自动摘要,智能搜索引擎

New 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bstrac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New 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ncludes Data Mining, knowledge discovery,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and abstract, 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

Keywords: Internet Communication, Data Mining, knowledge discovery,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and abstract, 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

在网络时代,广大新闻传播工作者和受众面临信息过载的难题。人们一方面被信息淹没,一方面却饥饿于知识和有用信息。大量的信息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开发利用。面对信息爆炸,如何才能不被信息的大海所淹没,从中及时发现知识、有用的信息、新闻、或新闻线索,使信息真正成为资源,正在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从技术上看,目前主要有 种解决方案。

一 数据采掘和知识发现技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