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诗歌

外国诗歌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国诗歌课堂教学探析

诗歌相对于小说、散文等文体,具有简洁凝练的语言特性,读诗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独特的审美趣味。外国诗歌本身也和中国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一起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有助于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深入地理解外来先进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篇目长期以来不受广大师生重视,对于外国诗歌的分析解读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有效的文本阅读,师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讨论。在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尝试,运用诵读、比较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收到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入选篇目特点分析

我们以近年来的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入选的外国诗歌篇目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所涉及的作者华兹华斯、普希金、莱蒙托夫、惠特曼、裴多菲等多为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布莱克的《老虎》、波德莱尔的《信天翁》、里尔克的《豹――在巴黎植物园》等同为西方咏物诗的名篇,带有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同样体现了上述特点,只不过扩充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阵营,《西风颂》的作者雪莱、《秋颂》的作者济慈都是19世纪英国天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19世纪广受欢迎的英美女诗人伊丽莎白・勃朗宁的《不是死,是爱》和艾米丽・狄金森的《你无法扑灭一种火》同样充满了浪漫情调和生活哲理。而波德莱尔的《应和》、兰波的《元音》和魏尔伦的《秋歌》都是19世纪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名篇,瓦雷里的《石榴》、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叶芝的《当你老了》、艾略特的《窗前晨景》以及庞德的短诗《刘彻》,又都属于20世纪前期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歌的经典篇目,俄国流亡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黑马》同样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色彩的咏物诗。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入选篇目的分析,其实不难发现,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是最为主要的两种诗歌风格,就题材而言,咏物诗颇受重视。如何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呢?兹选取两首英美浪漫主义和意象派的诗歌名篇――华兹华斯的《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和庞德的《刘彻》――作为案例来探析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

二、走近华兹华斯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创作于19世纪初的一首抒情短诗,原作无题,后世为了便于标识,一般直接以该诗的首行诗句为题,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方平则另取《水仙花》作为诗题,倒也恰如其分。显而易见,英国湖滨地区生长的水仙花是这首诗的吟咏对象。在华兹华斯妹妹多萝西的日记里,记述了1802年4月15日这一天,华兹华斯兄妹在林中郊游时发现了在树丛掩映下的沿湖岸边盛开着犹如狭长的彩带一般的水仙花,竟然有整条乡村大道那么宽阔。“每当微风掠过湖面,它们就似乎在开怀大笑。”诗人显然沉浸在这片花木和湖水装扮而成的自然美景之中,并最终写下了这首浪漫主义诗歌名篇。

全文阅读

站在诗歌门外的汪国真

4月26日凌晨两点,诗人汪国真与世长辞,终年59岁。

这位集诸多桂冠与争议于一身的诗人,并没有因其离世而得到平静。相反,有着“盖棺定论”传统的国人,对汪诗掀起了一股怀念与重新评定的热潮,当然观点大相径庭,有人说汪国真的诗温暖了自己的青春时期,也有人说汪国真的诗歌是“假诗”。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汪国真的作品影响过好几代人,作品质量争议也长达二十多年。今天关于汪国真的争论,有许多话语方式曾经出现并一再出现过。

汪国真的走红之路

汪国真出生于1956年的北京,初中毕业后没有经历上山下乡,进了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1978年10月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里,汪国真属于不起眼的学生,成绩平平,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暨大受港澳影响很大,校风比较自由,学生的思想不受拘束,汪国真开始写诗。

1979年4月13日,汪国真在食堂吃饭,同学陈建平跟他说:“《中国青年报》发表你的诗了。”诗歌题目是《学校的一天》:“天将晓,同学醒来早,打拳做操练长跑,锻炼身体好。”其实是校刊发表组诗的选段。在刚刚过去之后的1979年,写几行文字能做到文从字顺,有小情趣,其实不容易。

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1979年,今天最贫困的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那时绝大多数报纸版面,仍然残留着浓厚而荒唐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四行诗歌我们既不能高看,也不能低看。不能高看是指,在那个无电脑时代,编辑拼版很困难,版面很容易出现空白,而一首“小诗”恰好能让版面“灵动”起来,所以,报纸上的很多诗歌只是用来“填版”的;不能低看是指,编辑要找到这样的作者并不容易。老作家此时往往已苟延残喘、奄奄一息,毫无心思写两块钱一首的诗歌。汪国真的诗恬淡、励志,恰好符合识字读者的要求。

全文阅读

探求古代文化对外国创作诗歌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移入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移入

在20世纪的美国现代诗歌创作中相当普遍,从20世纪初期新诗运动开始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高潮。一些现代诗人如庞德(Ezra)、罗尼尔(AmyLowell)、桑得堡(CarlSand-bury)、史蒂文斯(WallanceStevens)等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把中国的哲学思想及意境融入到他们自身的诗歌内容中,并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美国文化价值观下的英文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富含中国传统思想品格、文化精髓和道德观念,散发着对大自然美的倾慕、对天人合一和谐境界的寻觅、对权力和荣华的轻视以及对质朴与闲适生活的推崇。这种独特的魅力迎合了美国现代意象派诗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影响了现代意象主义诗学观点和创作取向,同时也给美国的现代诗歌注入了清新和活力。中国道家思想认为,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者,而是万象中的一个物种,要做到“以物观物”,才能观察到大千世界的发展演变。自然中大千万象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存在和独特的美好。

美国20世纪初期的意象派诗人选取新的感知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与道家关于自然、人生和美学的基本思想很相似。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Stevens)是继艾略特(T.S.Eliot)之后又一位重要的现代意象派诗人。他的诗独具特色、不同寻常,巧妙地融合了抽象与具体的语言,意境新奇,自由奔放。其优美的旋律、丰满的形象、诙谐的语言、富含深刻的哲理以及对人生的理解都为读者所倾倒。他的诗歌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同时深受东方文化意象的影响。在他的大量的日记、诗歌和往来的书信中,他都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他曾在大学期间学习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对东方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热情影响了他的整个一生。他的诗充满了中国式哲学探讨的智慧和优雅,在处于荒乱无序时代,就像一个清新又优雅的风景一样迷人夺目。

二、中国文化“意境”的移入对史蒂文斯作品的影响

诗歌的意境是意象与想象的统一体。要领悟诗歌想表达的虚实相间的意境,只有通过诗人的描写来引发读者放飞想象的翅膀,以弥补意象言语的不足。华莱士•史蒂文斯一向强调想象力的作用,他的诗歌创作富含三个媒介:现实世界、想象与诗歌创作。他认为一个真实的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在诗人主体想象中被感受,他相信诗歌是通过现实和想象相结合创造再生的产物,他那希望在现实中消逝的秩序与美感可以通过诗歌的朦胧内涵而重现。《必要的天使》是史蒂文斯的诗学理论代表作,他在其中阐述了诗歌最高的人类活动,是能帮助人类认识现实的最高的虚构形式。他的诗歌通常不是对个人情感的直接表现而是特别关注诗人主体的心境,表现对于客观现实的观察与联想。他的充满艺术、现实与想象力的诗歌是他诗学理论的灵魂。

史蒂文斯相信诗歌创作如同生命一样,必须通过作者的“创造”再生,特别是要通过作者的“虚构”(fiction)的创作而使其永葆青春。史蒂文斯的《星期天的早晨》一诗也探讨了诗人主体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诗中的各种自然视觉形象也激发出人类的各种情感和记忆体验。诗歌通过主观感受雨天激情、雪花飘零、林花怒放、秋夜归途、夏日绿枝、冬日残树等自然视觉形象,引起女主人公欢欣、哀愁、热情、欢乐和痛楚等思绪,描绘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自我和谐的愿望。史蒂文斯认为诗的世界与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无法区分的,不仅想象依附于现实,现实也离不开想象,诗人一直在创造人类向往但并不了解的一个世界,赋予生活最高的虚构形式。

三、中国文化“表达方式”的移入对史蒂文斯作品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理念与中国山水画相同,都十分注重主客体交融,描述的重点不在叙述者本身,而在于主体融于客体的表达方式,这与英美文学及诗歌都是不同的,英文中的主体思想往往居于主导地位。史蒂文斯曾表露出对中国山水画的喜爱,认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灵感与自己构思诗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品都强调现实世界与人类内心情感的融合,既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在史蒂文斯的诗歌《六个意义深远的风景画》(SixSignificantLandscapes)中,诗人试图在诗中消除主客体界限,尝试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述方式,让主体融入客体。Anoldmansits一个老人坐在Intheshadowofapinetree松树的阴影里,InChina在中国Heseeslarkspur,他看到飞燕草Blueandwhite,蓝色的和白色的Attheedgeoftheshadow,在树荫边上Moveinthewind...被风吹动……这首诗没有传统英文诗歌那种直接抒情的描写,而是通过孤独的老人、寂静的松林、蓝白相间的飞燕草和徐徐拂动的微风等意象,编织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暗示主人公寄身于松林中与自然同在,诗人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画中等同于自然,只有以物观物,润物自然,才能体会景物的真实性。诗中没有主体思维和思想,通过审视客观景物,将诗人主体心境融入客体环境,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描述出一幅“以我观物,物皆我之色彩”的意境深远的中国式古代山水画。也许我们难以琢磨诗人写作时的真正意图,但诗歌中由文字勾勒出的意境足以拨动我们的心弦,感受到诗歌之美。

全文阅读

外国诗歌的个性化解读策略

西方诗歌的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因为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距,也因为诗歌特定的难点,学生们很难欣赏到西方诗歌的妙处,以致学习的兴趣不浓,课堂比较低效。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箭与歌》是一首歌颂友谊的短诗,对于这些另类的西方诗歌到底该如何解读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力求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原诗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看懂的情况下,笔者采用“译诗”法来进行解读,课堂效果很好。在此,谈一下个人的解读策略,以期专家指正。

一.以理解运用母语为目标

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何况,汉语的魅力和生命力都是巨大的,在很多古文字已经成为考古对象的今天,历史悠久的汉语还能源远流长。《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高考湖北省语文作文题就是要求针对一则有关“母语”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很清楚,那就是号召人们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句、不同的趣味翻译诗歌,从而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表现力。语文课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场所,即便是一首西方诗歌,也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形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让它为我们学习母语服务。这就是所说的“洋为中用”。这样做,既让学生熟读了原作,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母语。

二.以信、达、雅为原则

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各民族诗歌只有具有高度本民族语言修养者才能理解和欣赏其诗情诗意。如果其他民族想理解和欣赏,则必然要进行民族化改进,以期符合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尤其是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如何改进?那就是进行合理的翻译。翻译的原则是什么?即信、达、雅这三个层面。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诗歌翻译水平的高低,译诗的意境高下就要看它能达到这三个层面中的哪个层面。

如何贯彻这一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要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课前我让学生阅读原文,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请教英语老师等形式,先将难句的大意弄清楚。课堂上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译出诗文。然后投影并朗读各自的译文,再进行优劣比较。

学生展示的大多是现代自由诗,基本上都能达到“信”和“达”的层面,有部分译诗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如“the air”学生有译为九天、长空、天宇、青天、苍天、苍穹、云霄、云巅等等,“long,long afterwards”这个短语,学生们也有无数种译法:星移斗转、轮回殆尽、天老地荒、流年似水……这些译法相对于课文中的翻译,真正达到了“雅”的层面,无须评点优劣高下已不言而喻了。学生在自我比较、推敲、选择、确定字词句的过程中不仅体会母语的博大精深,而且学会了寻觅和构筑诗意。下面是一位学生展示的现代自由诗。

全文阅读

外国诗歌在我国出版和翻译的若干问题分析

摘要:诗歌的翻译追求的是一种信、达、雅的意境,“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诗歌的翻译反映的是异域的风土人情,诗歌翻译对加强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诗歌翻译过程中在诗词风格、文化意境、形体比喻及表现的手法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别,外国诗歌在我国出版和翻译上存在不少的难点,将外国诗歌的意境在翻译的文体中体现出来是艺术性较高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外国诗歌;翻译;出版;问题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116-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加强了与外国的联系和沟通。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使得中国对外的包容性增大,中国的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并被世人所认可,而国外的文化也悄悄地走进中国。诗歌是诗者用于表达内心感受的文体,是世界上最基本、最古老的一种文体形式,它需要作者拥有娴熟的艺术技巧、深度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内心感受才能将诗歌的意境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它对言语、音节、韵律、感情、意象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外国诗歌由于语言、文化背景、音节、韵律上都与我国诗歌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对其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困难。[1]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我国诗歌翻译、出版、创作的最佳时期,如何克服外国诗歌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诗歌翻译以及出版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将对外国诗歌翻译及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并值此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应对当前外国诗歌在我国出版和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一、外国诗歌的特点及与

中国诗歌的区别诗歌是民族文化结晶及智慧的最高体现,同时也反映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是时代与历史进步的见证。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影响,外国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把握外国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前提,而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外国诗人诗作的了解也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犹如中国诗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一样,外国诗歌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进行外国诗歌的鉴赏,我们首先应该以历史的、美学的眼光考察外国诗歌,把握外国诗歌的审美特点。由于世界各民族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所孕育产生的文学也有很大的差别。

中西方诗歌无论在文化、美学、艺术、文论、内容、结构上都是迥然不同的。西方诗歌中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物内在心理的描写,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都是比较直率的,直接将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毫无造作,语言描述结束时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就结束,值得回味的空间较小。这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以及心理特征有关。外国诗歌在主题上更多的是反映人神之间的关系,如大型诗歌《荷马史诗》。外国诗歌时代感意识较强,以艺术的方式对个性主张、时代精神以及诗人的愿望、情绪进行高度的概括。外国诗歌的表达方式较中国诗歌单一,直接是以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艺术想象大胆而夸张。而我国诗歌在表达上则采用较含蓄的表达方式,常常是借物抒情,这与我国的文化及风土人情有关,我国儒家文化中就教导我们在语言中应尽量含蓄,避免话语太直接而伤害别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外国诗歌在我国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地域、语言习惯、语言风格等的差异。[2]

二、外国诗歌在我国出版过程中

全文阅读

例谈外国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

内容摘要:本文从叙述者及其功能分析的角度出发,对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进行分析,力图在外国古典诗歌的教学思路上开辟出一条新路,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而增强其人文素养。

关键词:古典诗歌 人文素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一课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仅精通某一领域的“专才”,而是能全面适应社会、具有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心理健康的通才。美国心理学家杰・布鲁纳提出“迁移说”,即“学校里的学习创造了一种可以迁移到以后不论在校内或离校后所遇到的活动上去的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古典诗歌教学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诗歌教学与鉴赏活动往往从意象、语言、思想情感、韵律节奏等方面出发,本文则以《叶甫根尼・奥涅金》为例,另辟蹊径,从叙述者及其功能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以鉴赏诗歌的新思路。

《叶甫根尼・奥涅金》作为诗体小说,主观性和抒情性都很强,叙述者对叙述形式和叙述内容进行了大量干预。在指点干预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呈现出类似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叙述者在叙述中常常用呼语“读者”、“亲爱的读者”或“亲爱的朋友”等词语,如“我的朋友们,在这种纪念册里,不瞒你们说,我也高兴写几句”(第四章29节),“读者啊,让我们和他分手”(第八章48节),造成一种对话的效果,在中国传统小说中也常常有“诸位看官”的说法,叙述者设定了一个叙述接受者,完成了以叙述文本为载体、从叙述者到达叙述接受者这样一个完整的叙述行为。

在小说中叙述者的指挥功能体现得也颇为明显,与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叙述者在这里时时提醒着他的存在,指挥叙述方式,控制着整个故事的节奏与走向,并对事件加以评论。

“……

但这次邂逅的结果怎样,

亲爱的朋友们,我今天

全文阅读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有助于学生形成世界视野,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学,开设很有必要。其教材内容和结构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应全面分析把握,合理取舍安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单元整体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课程评价应注意基础性和拓展性相结合,力争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探究学习。

关键词: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分析 教学实施 评价方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载春秋,正在全面开展的同时稳步推进。除了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变革,新课程改革最明显的变化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大胆创新:以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方式重新结构了高中语文课程。其中,选修模块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5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学校按照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的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14种选修教材供学校和老师选择。目前,湖北省主要开设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课及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纵观全国各课改地区,开设《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学校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课程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难度相对较大;

(二)与之相衔接的必修课本几乎没有,学生缺乏阅读基础;

(三)新高考难以考察这一模块内容,应试性不强。

全文阅读

外国诗歌(转载)作文400字

英文版:

William Shakespeare

How can I compare with you the summer? Not only you are more lovable than it are also gentler than it: Strong winds the tender pistil which dotes on May mistreats, leases out in the summer the deadline too is rather short; Sometimes the space eye illuminates too fiercely, its that splendid Yao's golden face often suffers concealed: Break off by the lucky chance or the variable sun, do not have fragrant colorful not finally destitute or the destruction. But your long summer never can wither and fall, also cannot lose you brightly this red fragrant, or the god of death boasted you drift in his shade, when you when immortal poem and with long. So long as one day has the humanity. Or the

中文版:

莎士比亚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全文阅读

外国诗歌华兹华斯探讨

英国是一个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欧洲岛国。这里没有雄奇伟岸的山峰,怪石嶙峋的峭壁,没有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大江大河,然而,在这个终年叠翠、芳草萋萋的国度却有着梦一般柔和清丽的自然美景,如甘甜的雨露浸润着焦渴的人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柔美多姿的湖区。

在爱尔兰海的东岸,英格兰西北部的坎伯兰郡有一片占地约平方英亩的国家公园自然风景区,这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如同一颗颗珍珠翡翠镶嵌在绿色的山峦之间,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生机和律动的生命。山环水绕,红绿相间,红的是叶,是花,是果,绿的是山,是树,是草……。成群的天鹅、野鸭于湖中嬉戏、追逐、漫游,如处无人之境。空灵的山间,平静的湖面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使这湖光山色更显得怡然与幽静。山谷中、湖泊旁间或可见古老而淳朴的乡村小屋,隐蔽在树荫浓密的林间。暗灰色的石墙泛出青绿的苔藓,让这人的居所亦悄然溶入自然之碧野。这里的景色是多彩的,而这里的气候则是多变的,忽而阳光明媚,异彩纷呈;忽而纷纷细雨,滚滚乌云;光和色,云和雨,把自然之柔情,造化之精魂赋予了这片土地。然而,在这淡泊、宁静而悠远的湖区风光中深藏着的并不仅仅是令人神往的自然风物,还有一种深邃而玄妙的历史文化气息,向人们透露出自然之伟力对灵魂的拯救,对心性的启迪和对生命的感悟。而这一切与英国十九世纪早期在这里生活和创作的“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十八世纪末期的欧洲在思想文化方面正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大变化。

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思潮风起云涌,震撼着这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国。自由与博爱的民主精神浸润着人们的心灵,更吸引了一批渴望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踌躇满志的年轻诗人,促使他们去思考和寻求心性的解放和真实的人性的复归。然而,革命本身的残酷性以及革命风暴过后的严峻现实引起一部分诗人对革命产生了迷茫和困惑。在精神的苦闷中他们转向了大自然,在与自然的对话与神交中获得了一种警醒。他们纷纷来到湖区居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代诗人的代表,即在文学史上称为“湖畔诗人”的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尚塞。在这三位诗人当中,华兹华斯与湖区、与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年他出生在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那是湖区西北部的一个小镇。在他家的房屋后几十米的地方流淌着一条清澈美丽的德汶特河,河水潺潺,野鸭成群,岸边的青草发出阵阵清香。小时候的华兹华斯时常到这里游戏玩耍,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得到大自然的陶冶。后来他被送到位于风光秀丽的湖区中央的豪科斯海小镇上学。在那里,他和同伴漫游于山野之间,结识农夫和牧人,一直到他十七岁进入剑桥大学之前,他从未离开过这个旖旎而又深邃的湖区山野。

青年时代的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充满热情和憧憬,但革命后期的风暴给他精神上带来了冲撞,在经历了人世的沧桑和生活的磨难之后,他本来就不平静的心灵更充满了矛盾。在经过了精神的彷徨和思想上的反思与追寻之后,他终于认识到只有自然的力量能够弥合他心灵的裂痕。他从激进的态度转而面向更加深沉和富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考,在静默与沉思中反省民主的政治,悲悯的人生以及天然质朴的真实人性,以此来唤醒麻木的心灵,使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飞升。年,华兹华斯在妹妹多萝西的陪同下在从小哺育他们长大的湖区作了一次徒步旅行,并选中湖区中部的格拉斯米尔的几间茅屋居住下来,一直住到年。格拉斯米尔湖悠然而僻静,是湖区中最为肃穆,人烟较为稀少的地方。华兹华斯居住的,被称作“鸽庐”的几间茅屋简单而朴素,就坐落在湖边隐秘的树丛中间,屋顶不时飘出的缕缕炊烟,将这里的自然生命与人的淳朴生活连为一体。华兹华斯在这里过着近于农家人的简朴生活,他在此居住时经常漫步在山野和湖边,与当地的农民交谈接近。他体察自然的灵性与神力,思考生命在与自然交融时生发出的深刻意义,追寻人性与神性在自然中的生成。他在这里度过了他创作力最旺盛的一段时期。年之后,华兹华斯一家从“鸽庐”迁至距此地一英里左右的另一地区“莱德山”居住,直至年他生命的结束。那里山峦叠翠,水波浩淼,是湖区另一个风景秀美之地。

华兹华斯一生中的绝大部分生活在湖区,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是以歌咏自然,赞美质朴、纯美的人性为中心。同时,他在咏叹自然之景时溶入对人生的沉思和感悟,使得自然中渗透出深厚的人文思考与历史的神韵。为抵制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诗歌美学所追求的典雅风格和华丽辞藻,华兹华斯在他与柯尔律治于年共同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序中明确表达了他对古典主义诗歌标准的摒弃。他提出写诗要写普通人的生活,诗歌语言要用普通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说的语言,强调诗歌创作中想像力的重要,认为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等等。这些主张给当时的诗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为开创浪漫主义的诗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主张正是与他所追求的自然精神相互呼应的:自然有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能力,更贴近自然的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自然中富有神灵之光,滋养着人类的心性。自然与人性,这是“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启示,也是湖区的自然风光所蕴育的超自然伟力奉献给我们的不朽的文化深层内涵。

让我们一同在领略华兹华斯这首精致的小诗中结束我们在湖区的漫游吧:“我一见彩虹高悬天上,这颗心便欢跳不止:从前小时候就是这样;如今长大了还是这样;以后我老了也要这样,否则,不如死!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

全文阅读

论新月社成员诗歌翻译实践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摘 要:现代中国的诗歌,基本上都是通过翻译与模仿西方形成的。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鼎足而立的著名文学社团”①,在进行中国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中介和中坚的角色。新月社诗人以翻译为媒介,通过借鉴和引用外国诗歌的形式,促进了诗歌的现代化转型,成为了中国新诗的滥觞,使中国诗歌的发展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他们的诗歌翻译和创作对于探索完美的中国新诗的体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旨在研究“五四”时期文化环境对诗歌翻译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下,新月社成员的诗歌翻译实践对自身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新月社;“五四”时期;诗歌翻译;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92-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2

1 . 新月社成员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

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上,新月社差不多是成员最为庞杂而且不断发生变动聚散的一个文人团体②,它大致由这样三拨人构成:政客、学者和艺术家,其三度聚合间汇集了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余上沉等政界、学界、实业界、军界、社交界人士。它以自由和独立为标志、以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团体的身份跻身于当时文坛,其主将及骨干成员几乎都亲身接受过“欧风美雨”的洗涤,大部分成员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学者型文人③,并且大多是创作与翻译兼顾,身兼二任。

“五四”时期,正值中国新诗的实验期,新月社诗人既不满意散漫的草创的白话自由诗,也不满足学习借鉴而来的西方式的诗作,而希望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形式。为了促进诗歌向现代化转型,他们自觉反抗僵化的文学传统,借鉴外来文学的积极因素,大胆探索和尝试全新的诗歌表现形式,因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他们对诗歌翻译情有独钟,并且在诗歌翻译中他们完全背离了当时诗歌翻译流行的句式、诗体和语言规范,引入异族文化模式,引发了审美心理结构、想象定势和美学原则的革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