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书论文

图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书馆管理论文

随着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逐渐从原始文献层面突破到知识单元层面,这一变革不仅将其服务效率和服务效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运作方式。本文从分析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入手,探讨知识管理与传统图书馆业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知识管理对提高高校图书馆组织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知识管理的产生

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出现了以科技为生产力的知识经济。它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经济模式的转变引起了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变化,知识作为生产资源进入生产中而使之成为资本确立下来。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认为,“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经济因素”[1],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知识管理出现的直接动因。

信息技术大大改进了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扩大了信息获取的范围,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这一切都为知识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知识管理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提出来的,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2],但从各种不同中的表述中,我们发现:知识管理就是组织间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一系列的过程。它是在组织心理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边缘科学,目的就是在达到目标和完成任务时最充分地利用知识的成果。知识管理力求在知识创新与知识利用方面来服务于实际工作,也就是说,它是一门从一个组织的知识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艺术。

目前,美国高等院校已经接受了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工作之中,目的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最新的学术知识。

高校与高校图书馆人员通过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把信息资源转换成读者需要的信息场所,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在工作人员的头脑里产生了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积累。如何将这些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过程中的信息与知识被多功能的集体所拥有,通过知识中介,促进知识创新,形成智慧,从而增强组织竞争力,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全文阅读

图书馆外文图书借阅室管理创新论文

1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利用现状分析

1.1外文图书借阅率普遍不高

高校常来外文图书借阅室借阅图书的读者主要是即将毕业的学生、研究生、外语学院的学生、留学生及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由于本科大四学生、研究生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要提供几千字或几万字的外文文献的原文和译文,所以每年第二学期外文借阅室的读者借阅人数猛增,外文图书借阅量也随之增加。从阅读动机来看,来借阅外文图书的读者80%以上是为了做课题或写论文而查阅文献,出于教学和其他需要的读者较少。据相关调查与统计,安徽大学图书馆外文图书借阅室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50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来这里阅览的,部分读者借出。

1.2外文文献资源保障率低,难以满足读者需要

外文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加入WTO后,原来获权影印刊停止发行,外文原版图书的购置费用较高,对大多数图书馆来说,无论是纸本文献的订购,还是全文数据库的引进,都是一笔经费不小的开支。因此,图书馆只能通过压缩外文文献采购种类和数量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博、硕士研究生在校招收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图书馆外文图书的主要需求群体。因此,图书馆大幅度压缩外文图书的做法,已很难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另外,图书采购人员在采购挑选外文图书时,对专业核心书籍缺订,或者对多卷书漏订其中某卷,造成图书不成套,也影响藏书质量,减少了外文图书的吸引力。外文图书购买没有连贯性,随意性大,外文资源得不到保障,都影响了师生的阅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1.3读者外语水平不高,外文资源利用率低

以安徽大学为例,逸夫图书馆现有外文图书9万余册,年均借阅图书2000册,借阅率仅2.2%。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语言障碍,读者在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阅读语言困难,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文图书的利用。除了少部分外语学院的读者能够轻松看懂外文全文文献外,其他一些院系读者外语水平普遍不高,阅读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状态。尤其是理工科一些科技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外文书籍,长期乏有问津,外文文献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此外,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导读服务工作也是外文文献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1.4外文文献开发利用程度不够,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全文阅读

图书馆投诉论文

一、读者投诉面面观

第一,服务态度。这是所有投诉中指责最多的方面,主要发生在流通服务岗位。投诉馆员服务表情冷漠、语气生硬、动辄扣证、随意呵责、大声谈笑、无视读者等等。

第二,服务质量。书刊乱架错架现象严重,个别读者公然违背“一次限取一册”和“阅后归架”的规定,将书刊凌乱地丢弃阅览桌上或随意滥放,监管老师责任心不强,个别读者自觉性太差,致使其他读者找书困难。

第三,服务范围。读者认为在学生四处找地方学习而不得的情势下,图书馆有些流通量不大的阅览室内大部分桌椅空闲,这让学生读者感到极为可惜,是一种资源浪费。建议在这些阅览室内开辟可以让读者自带书本进入的自习区,以缓解教室紧张的压力。

第四,服务时间。很多读者包括教师读者对外文阅览室只有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开放的规定不满意,希望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晚上和周末的开放。同时希望改变只阅不借的现状,打破常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履行一定手续后允许外借。

第五,存包柜的使用。90%的存包柜被学生读者长期占用,造成读者到图书馆借阅存包难的问题,以至于大量的书包等堆放在各借阅室、阅览室门外,既影响图书馆外观的整洁,又时常有丢失现象发生。强烈建议图书馆清柜,增加存包柜,甚至有学生专门在网上做“捐款为图书馆购买自动存包柜”的调查。

二、正确对待读者投诉

第一,即时回复。面对读者提出的问题,对网上投诉应马上予以回复,告知投诉者,图书馆已看到并十分重视读者所提出的问题,表明图书馆有着手调查并解决这一问题的诚意和决心;是当面提出建议的,图书馆负责接待的人员也应向读者表明上述态度,做到首问负责。这一方面是对投诉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图书馆工作可能存在的失误的一种即时补救,一颗真诚的从善如流的心是化解读者怨责心理的一股暖流。

全文阅读

RFID图书管理论文

一、系统功能设计

该系统中,包括三个大类的功能,即书目搜索、借阅者管理和图书管理。在书目搜索中,主要包括普通检索和高级检索,其分别对应不同检索方式。在借阅者管理模块中,有借阅者登录、借阅者信息查看、借阅者历史记录、借阅者当前借阅、管理员登录等几个功能。

二、基于RFID的图书管理系统设计

(一)系统功能设计

将RFID应用到图书管理系统中的目的是可以使监控中心随时地获得图书的移动信息,能够对图书的方位做出实时的定位。本系统可以分成三大部分:机房部分、图书部分及信号传输部分。由于机房设备主要放置于室温环境下的,也就没必要做防爆处理(就是仪器仪表自身针对电子线路或低能量电器所设计不论是正常或异常操作下都不会令仪器、电路的周围危险气体发生爆炸),造价较低;但是位于图书的部分就必须要进行防爆处理来保证图书和人员的安全,它主要由识别卡、天线等组成。

(二)系统架构设计

整个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软件和硬件。软件部分主要作用是对RFID信息的识别以及信息处理。硬件部分包括监测仪器、信号传输仪器、RFID读写器等,主要作用是完成对图书的定位。识别卡的读取是由读卡器及信息发送装置来完成的;监控分机被布置在机房里,在多数情况下,一台监控分机已经足够给大型图书馆使用。所有的应用软件和数据服务都运行在前端服务器上,核心数据都保存在后台服务器及后台数据库中,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设计架构。

三、识别卡系统设计

全文阅读

论提高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的利用率

【论文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利用率

【论文摘要】外文图书利用率低一直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外文图书利用率,有赖于读者和图书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读者通过逐渐提高外语水平,激发阅读外文文献的兴趣;图书管理人员要树立“读者至上”的观念,通过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模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外文图书是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理论新、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是我们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借鉴的主要文献。它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高校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外语水平,培养科研能力和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等也大有裨益。然而,目前普通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普遍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大部分外文图书的潜能和作用没能发挥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一、 高校图书馆馆藏外文图书现状

1、 外文图书的借阅状况

据调查和统计,我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100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来这里上自习的,只有少数读者借阅。我馆现有外文图书8万余册,2006年借阅图书1506册,借阅率仅1.9%。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语言障碍,使读者在阅读上存在一定困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文图书的利用。

我校常来外文图书阅览室借阅外文图书的读者主要是毕业班学生、研究生、外语学院的学生、留学生还有个别老师。由于大学四年级学生、研究生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要提供几千字或几万字的外文文献的原文和译文,所以每年第二学期外文阅览室的读者借阅人数增多,外文图书借阅量也随之增加。从阅读动机来看,来借阅外文图书的读者80%以上是为了做课题而查阅文献,出于教学和其它需要的读者较少。

2、 藏书内容陈旧和老化

全文阅读

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分析论文

【摘要】虚拟图书馆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新产物。本文通过对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含义的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必然性和虚拟图书馆的局限性,提出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应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虚拟图书馆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全球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种崭新的图书馆模式——虚拟图书馆已呈现在人们面前。虚拟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更大范围内方便地获取信息的手段,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它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种彻底否定。我们认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不应是虚拟图书馆取代传统图书馆,而应是虚拟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共存互补,有机结合。

一、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含义

1、传统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是一个物理概念,是一个实体,一般是指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拥有丰富藏书、宏大建筑,由图书馆员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场所。它是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信息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它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馆内藏书,为一定范围的读者提供服务,包括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和各种情报服务等。传统图书馆的本质是收集、整理、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信息并提供给人们使用,这也是传统图书馆生存价值之所在。历史已证明,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与学术成果能够长期保存到今天,主要是传统图书馆发挥的作用,而且人们要获取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数据,也离不开传统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物理存在性。首先,图书馆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住址,如楼房、建筑等;其次,图书馆的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设施,如书柜、桌椅等;最后,图书馆的存在必须要有实体性的文献资料,如报刊杂志、工具书等。这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虚拟图书馆

全文阅读

图书馆理论研究论文

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性。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现状来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就会越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

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超前性。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出事后简单的注释和说明,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

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这就要求图书馆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创新意志和科学、严瑾的研究作风。当然,我们提倡创新,并不是要将以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没有继承,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4.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批判性。理论的批判性是理论的功能以及生命力的重要特征,也是自身发展的动力之一。缺乏批判性的理论是没有多大冲击力和战斗力的,也是没有多少感召力和魅力的。作为应对图书馆活动和整个图书馆学发挥导向作用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必须对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实践活动经常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审视。现实的图书馆活动与图书馆主张尽管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合理性,但这些图书馆实际和图书馆主张并不一定符合图书馆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普遍的价值标准,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此外,任何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主张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合理性也是历史的、相对的,而人们又总是倾向于不断地去追求理想的价值标准和终极意义上的合理性,这也就要求必须对现实中相对合理的图书馆存在和图书馆主张不断地进行超越。

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学科建设基本上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全面恢复了传统的图书馆学学科,并使传统的学科得到更新;拓展了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视角和空间,创设了一批新的分支学科,使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充满时代气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不断得到充实。因此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工作者应感到欣慰和自豪,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认志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切不可妄自菲薄,轻视自己的研究。

目前图书馆界有一些人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没有直接应用背景的纯理论研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用处不大或没有用。这种看法多少有些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大家知道,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研究,如有人要问:“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有什么用?”我们借用英国的电磁学家法拉第的一句话来回答:“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科学技术从古代的辉煌走向近代的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的认志论上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用技巧上升为公理体系,从而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反复证明,任何应用都是以理论为背景的,没有基础理论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此,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没有水就没有鱼,没有鱼当然没有鱼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常常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大容易见到成果的。但是一旦拿出研究成果,它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不是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就是引起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上的变革。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图书馆学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全文阅读

高校图书馆采购电子图书论文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电子阅读设备迅猛发展,读者阅读形式由过去的纸质化,到越来越多的接受电子化、网络化、移动化等,而对于图书馆在构建资源保障方面,电子书以其价格低廉不受纸质图书副本量的限制等特点和纸本图书一样成为各个高校图书馆馆藏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高校在完成评估工作以后,学校在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减少,图书馆如何有效地利用经费购买到适合用户的电子书,以较小的投入实现更大的服务效益成为图书馆界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国外学术图书馆在电子书采购上采用按读者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与供应方结算的方式,即基于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一种基于读者实际需求而非馆员经验进行采购的模式进行探讨。

1国内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采购的存在问题

电子图书采购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2009年全球图书市场约为750亿美元(电子书占3%,约为24亿美元),到2013年预计全球图书市场约为793亿美元(电子书占16%,约为127亿美元)。在学术图书方面,在2009年,全球图书约为127亿美元(电子书占10%,约为13亿美元),到2013年预计全球图书市场约为134亿美元(电子书占28%,约为37亿美元)[1]。国内图书馆电子书采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组团采购外文电子书库为例:2009年通过CALIS组团的有E-brary、Netlibrary等7个电子图书数据库,占整个CALIS引进数据库的6%。2013年组团的电子书数据库增加到12个,占整个CALIS引进数据库的9%。目前国内高校在电子图书采购方面主要包括了国内的电子书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等,国外的电子书数据库:Ebrary、MyiLibrary、Netlibrary、Ebooklibrary、Safari电子图书、Springer在线电子图书、EEBO(早期英文图书在线)、Wiley在线电子图书等。订购模式是以数据库采购为主,单本选购为辅。针对目前采购电子书的方式,笔者认为还存在如下问题:

1.1电子图书采购过分依赖采访馆员的经验电子图书采购主要还是以采访馆员为主,读者为辅。现行主要采购流程还是数据商发纸质或电子订单选书,部分图书馆为了便于读者参与选书,通过软件或网络将书目放在网上,让读者来选择和推荐电子书,但现实情况是读者很少参与。由于提供备选的电子书清单量大且只能看到少量信息,很难判断电子书的内容是否是真正所需要的,同时采访馆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通常只能依据电子书的学科类别及经验来选购电子书,因此,很可能产生选购资源与读者真实需求脱节的现象。这种采购流程会产生2种不利结果:一是读者需要的电子书没有购进;二是购买回来的电子书大量闲置。浪费了有限的经费还占用了服务器空间。

1.2电子书挑选中的常见问题传统选书往往依据供应商的书单进行判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图书的主题与分类不统一,各家数据库商往往采取自己的分类和主题标引,同时中文书和外文书很难在分类与主题标引方面进行统一,采访馆员在选书时,会遇到无法通过学科准确挑选自己所需电子书的情况。(2)电子书识别的字段缺失或错误,各数据库提供商在ISBN方面不统一,特别是一些中文电子书还在ISBN中混有汉字或特征符号,例如:书名后增添“上、中、下”,或“1、2、3”来进行差异标识,另外还有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的错误,国内许多高校虽然可通过SQL或Access等一些软件进行选书,但由于书目字段不完整或错误,所选图书结果依然重复率高,造成资源重复购买。

1.3电子书数据库存在学科资源不匹配的问题国内高校订购的电子书数据库有多种模式,例如:(1)购买综合学术电子图书数据库整库,这种模式适合综合类高校,但是对于学科重点突出的学校,大量的电子图书将不匹配读者需求;(2)选购电子书数据库的某个专集或学科,这样就匹配了对学科的要求,但是同样存在学术图书馆购买了大量商业图书和大众读物、无法匹配学术研究的需求;(3)直接购买单本电子书,然后通过自建平台或租用平台进行利用,该种购买模式给与了采访馆员更大的操作性,但需要采访馆员的经验以及充分考虑学者和学生的需求,方能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

1.4电子书验收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尚未形成成熟的业务流程来规范数字资源的采购验收。无论是按照购进的电子书数量,或是按照购进电子书的数据容量,都无法反映出电子书的实际价值,如果基于这些标准来判断电子书资源,那么就容易产生盲目追求数量,而忽略了电子书的质量,其中包括电子书的学术型、专业匹配程度、平台检索便捷性、内容呈现的质量等等重要因素。

2借鉴PDA模式采购电子图书

全文阅读

图书馆服务对象下的图书馆学论文

一、问卷调查法在图书馆学领域应用统计分析

111种期刊发表问卷调查法文章的情况从2013年11种CSSCI收录的图书馆学期刊发表的问卷调查法文章的情况可以看出,比例较高的在5.0%~6.9%之间,较低的在1.5%~3.7%之间,总量上都没有超过10%。这说明在当今图书馆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法的应用虽占一定比例,但并不很高。这些应用问卷调查法的文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使用该方法,另一类是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2发表问卷调查法文章的数量比较从各期刊在2013年发表的问卷调查法文章占此类文章总数的比例,可以看出发表问卷调查法文章前3位的是《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论坛》和《图书与情报》,其余的期刊均在10%以下。

3问卷调查对象的情况问卷调查是以一定调查对象为研究目标的,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将图书馆学中问卷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大致分为5类:①大众人群;②高校师生、科研机构人员(不含图书馆员);③图书馆员;④企业人员;⑤其他人员。根据调查对象数量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以高校师生、科研机构人员为主,其次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大众人群,其余3类问卷调查对象均占较小比例。对象特征主要是指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等等,有些特征既不包含在调查问卷的主体问题内,也并非人口学特征,如到馆次数、到馆时间等,因此,我们将正式问题之前的对基本资料的调查项目,包括人口学特征和非人口学特征,统称为调查对象特征,并对这部分项目做了简单的数量总结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章(58篇)呈现了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以便对结果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少部分文章(39篇)对被调查者的自身情况并不关心,这可能是由于研究本身所致,也可能是问卷设计的疏忽。涉及对象特征的数量从1个到11个不等,大部分集中在2到4个之间。

4问卷样本量的情况根据问卷样本量可以看出,超过35%问卷样本量在0~333之间,334~666占了超过10%,667~999占了超过10%,这三项总共在大约60%左右,超过1000以上的数量占了大约40%。需要指出的是,样本量不是问卷的发放数量,而是回收数量,问卷调查法通常都有回收率,通常是很难做到100%回收有效问卷的。问卷的样本量是根据研究需要决定,一般情况下样本量越大结果可能会更有代表性。

5问卷主题内容的分布文章的主题内容分为6类,可以看出,研究主题集中于读者满意度、读者需求、用户信息行为等,这些都可以视为是对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研究,其次是图书馆管理运作,再次是对于图书馆员心理认知和职业文化的研究以及其它主题的文章,最后是竞争情报主题。

6问卷编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情况文章中所使用的问卷为引用既有问卷或是自编问卷,是否进行预测试与信效度检验,采用何种抽样方法与计分方式,是否含有量表型的题目等编制和使用指标的总体情况,为了方便论述,我们把这些统称为问卷编制指标。可以看出,除了一篇文章采用了既有问卷之外(也没有对问卷进行任何修改),其余全部为自编问卷,这些问卷中进行了预测试的有20.5%,信度检验有38.5%,效度检验有37.2%,提及了所使用抽样方法的有16.7%,说明了计分方式的有39.7%,含有量表型问卷的有44.9%。

7统计方法的使用情况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数理统计可以分为描述性统计和推理性统计两个阶段,在描述性统计阶段,研究者利用频数、百分比等对数据进行组织,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对数据的集中趋势进行测量,用离差和标准差来反映数据的变异性;在推理性统计阶段,研究者则利用统计分布、回归分析、统计检验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为从样本推论总体提供依据。根据文章使用统计方法的情况,可以看出文章在统计方法应用上涉及面比较广,不过,推理性统计相关统计方法的使用率并不太高。描述性统计的使用率达到了89.7%,共有70篇文章对数据特征进行了描述,其中以平均数、总数和百分比居多。除描述性统计外,使用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和其它数理统计方法的文章总数66篇,占84.6%。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应该更低一些,因为归入使用了主成分法和因子分析法的文章有一部分是因为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而使用该方法,而并非是对后期结果分析,还有部分文章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统计方法。有39篇文章(4篇含有量表)只是对数据特征进行了描述,没有进一步挖掘。统计分析不够深入,将导致研究结果空泛、随后的结论分析也难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不意味着我们鼓励一味追求高级统计方法,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数理统计方法与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的相匹配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研究课题有充足的文献准备,建立起完整的理论框架,经过精心的研究设计,后期的数据分析才能深入。

全文阅读

图书转变论文:旅游图书出版转变思索

本文作者:王奕涵 俞益婷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旅游类图书转变表现

从旅游类图书的类别上看可大致分为:提供实用信息的自助游图书,提供丰富内涵的文化旅游图书,提供新颖概念的主题游图书,提供愉悦心灵的精神游图书,提供私人路线的个性化旅游图书等。这些图书类别的呈现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演进过程,旅游类图书种类受流行趋势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循序渐进的特征:从“传统旅游书”细化出“行走旅游书”;从狭义的“旅游书”向“人文地理图文书”提升;从“人文地理图文书”向“人生旅行书”转化,带来“大旅游书”的概念建构和方向探索,提出了“自助之游”和“精神之旅”两个视野向度。从2000年到现在,旅游类图书的出版还有一个中间概念,它较为偏重私人化和感受化的旅行经历,文辞较优美,是旅行者的私人旅行记,把旅游与文学相结合,在旅游图书相对饱和的状态下,另辟蹊径,提倡休闲安逸的旅行精神,培养深层次的人文情趣。典型代表有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的《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将旅行途中的经历感怀写入其中,淡化路线、景观介绍,更多的是风土人情的人文关怀和作者内心的成长。“大众在接受传媒内容时,不知不觉中在拒斥和消除其中所蕴涵的意义,而只是追求获得其中的娱乐性场面,从而进一步消除了传媒信息与现实的界限。”[1]旅游图书要在同类中脱颖而出,便不得不注意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当代社会,人们的观点已足够丰富,缺少的或许是能给人们带来平和宁静之感的精神读物,这正是未来旅游类图书出版不可忽视的方向。

但目前精神游的概念虽已提出,却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规划,这也是本文希望有所探讨和扩展的地方。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转变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转变应该有三大特征:一是越来越个性化的旅游图书制作,从简单直白的景点讲解介绍中脱离出来的自助游、个性化路线游、主题游等为个人出行设计的旅游书;二是忽略游玩本身,更多的是带有娱乐休闲性的概念设计,譬如“背包族”、“酷驴”、“色友”、“暴走族”、“自助旅游”、“徒步穿越”等,这些设计与其说是在为旅游者的出行设计概念,倒不如说是为读者设计阅读符号,使之成为学生、白领、教师、自由职业者等个性化群体的阅读代表,旅游书的工具用途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超越现实的精神满足;三是借助个性鲜明、图文并茂的旅游书让精神游走,使心灵得到感染,那些优秀的游记正是为这样的读者所提供的。它们一改单调直白的叙述风格,转而用散文的笔触创造出适合品读的游记游志。这符合人们寻幽探秘心理,也多少成为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关怀内心体验,使情与景交融,是“精神游”类旅游图书的内在结构特征。但此类图书尚未形成成熟的出版格局,值得创作者进一步探索。流行趋势对跟风形式转变的影响从2005年到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并持续上升。旅行者客观数量上的增长,促使旅游类图书的出版越来越在出行方式、目的开发等领域不断扩展。但也导致跟风出版现象越来越严重。旅游类图书的跟风不仅是跟同类旅游图书的风格,比如云南游的图书,可以是自助游、自驾游,还可以是徒步游、主题游。也就是同一目的地但不同主题的热门地点跟风书。还有一种跟风方式是借助畅销书和影视剧作中提到的游览名胜,在受众心里产生夸大美化的光环效应,从而跟进这些地域的旅游书籍制作。

电视剧《五星级大饭店》,将镜头毫不吝啬地对准神秘而壮阔的青藏高原,众多旅游节目、娱乐节目也把拉萨作为外景地的首选,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文艺工作者入藏,留下动人心弦的作品,例如摩卡的《情断》。在神秘氛围的营造下,前往的游人更加络绎不绝,一大批入藏的旅游类图书也如雨后春笋般掀起,《藏羚羊手册》、《藏地牛皮书》等入藏自助游书籍的跟风热。毫无疑问,各类媒介对魅力的不断挖掘与好评,刺激了受众的了解欲望,也带动此类图书的热销。反过来旅游类图书选题策划也会影响影视剧作品的跟风,进一步带动旅游热和图书策划跟风热。彼得梅尔的游记《普罗旺斯的一年》,叙述了在绘画大师凡高曾驻足过的法国南部小镇普罗旺斯生活一年的经历。正当该书风靡世界之时,琼瑶的《一帘幽梦》被改编为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其外景地便主要选在普罗旺斯,银屏上的风光诚如彼得梅尔笔下的描述,海岸、高山、古老的街道巷宇、薰衣草覆盖的山坡。一时赴普罗旺斯之旅的中国游客高涨,众多网友和旅行家也把笔端对准这里,广东出版社出版的《寻找幸福:普罗旺斯的山居岁月》干脆借用一部儿童文学名著的题目,参仿彼得梅尔的写法,带着寻找幸福的主题,体会普罗旺斯的美好。总之,消费话题、时尚休闲话题越来越与旅游类图书的出版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彼此互为依托,共同完成旅游生活的符号缔造。

旅游类图书转变原因探析

旅游类图书的种种转变与时代的演进密不可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带给人们太多炫目的生活形式与变化的概念。人类的创造源于需求渴望被满足,因而旅游类图书出版的转变一方面归功于时代的进步,一方面得益于人们需求的展现。消费社会实现了旅游图书出版概念的扩展“作为新的部落神话,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消费为这个时代创造着各种生活概念,人们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根据鲍得里亚的消费社会观点,我们了解到“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2]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旅游的消费意义的获取集中表现为休闲性。所以,旅游图书无论是收录旅游地的典故来提升人文内涵,还是鼓励旅行家创造出时尚概念来吸引受众,都是为旅游的休闲性创造各种概念,同时成为自身出版的噱头。受众对不同类型旅游图书的选择,既突出了自我,也自觉地划分了旅游方式群体。宏媒体时代带动了旅游类图书制作形式的突破消费社会的平衡模式改变了我们对旅游图书的购买态度,左右着这个市场的划分与创作风格的突破。而关于消费概念的创设,又离不开媒介的改变,它是将各种消费概念加以整合和传播的重要信息载体。人们正是借助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的各种假设和联想,产生、实现、并传递消费欲望。而能实现这一切的莫过于宏媒体的出现。#p#分页标题#e#

宏媒体就是宏大的媒体,这当然是指当下以互联网为媒介主体的传媒时代。2010年《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全球网民数量19.7亿。也就是说,地球上每3个人中就有1个网民。这与中国内部的比例一致:中国1亿人口当中,网民数量4.5亿,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网民。在宏媒体的巨大覆盖之下,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平台也逐渐转移到这里。同时也有许多旅游类相关网站、博客、微博、论坛等,在这些平台上,人们互相交流着旅行心得、见闻和野外生存知识。越来越多的图书编辑借助这些平台寻找更符合“精神游”、“人文地理图志”类旅行图书的策划创意与。而网友则借助网络评价或推荐旅游类图书,间接为这类图书做宣传,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聚拢人气,人气也是网络营销的重要测评标准。由此带动了旅游类图书从选题策划、组稿到营销的全方位宏媒体开放式制作。新生代创作群体推动旅游类图书写作风格的改革以往的旅游类书籍更注重内容的可靠性,往往在游览路线上苦下工夫,为避免意外的发生,路线选择也很大众化,内容客观直白;所以创作者基本上是一些从事旅游职业或专业研究的人士。但这部分市场早已饱和,少有突破。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我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当我们参考他人的旅行经验并采取行动的时候,也会偶尔于实践的同时际遇“传奇”,得到属于自身的心灵体验,当把那些独特的内在体验汇聚起来也许就构成了一本畅销的旅游图书。不是专业人士,但并不妨碍我们做不同旅行概念的奉行者和实践者。这样普通大众便成为比专业人士更富有生活体验的旅行专家,他们所引领的旅行风尚和倡导的旅行宗旨无疑更多元化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为旅游类图书多种风格的创作积蓄力量,并由此培养出一个新兴的职业—职业旅行家。《背包十年》的作者小鹏便是中国职业旅行家第一人,通过他人赞助,完成一些旅行器材的试用,积累丰富的旅行知识,掌握拍照和写作的技能,锻炼强劲的体魄,便是一个职业旅行家必备的素质,靠旅行养活自己,也靠旅行充实人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