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今年七月,我迎来了自己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我知道这意味着我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已经宣告结束,这也让我不禁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然后不禁回想,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做了什么,我是否对得起这已逝的大好时光。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我坚定了决心要在这个暑假里做些什么来充实自己生活的意义。而参加这次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便是我暑假的精彩开端。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的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政治和文化功能,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文明程度和发展趋势。社区图书馆是社会进步和居民文化信息需求的产物,是建立在社区里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虽然目前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它所做的工作影响也十分有限,但其重要性以及对于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展示的作用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而我们分队的任务正式针对杭州市某几个社区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及使用现状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做出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总体的分析。

从7月3号开始的近一个星期时间内,我们莽原实践小分队先后走访了杭州市打铁关社区、黄龙社区、杭钢北苑和新东园社区等4个社区的社区图书馆,以及浙江省图书馆。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炎热的天气,拥挤的公交车,晕车,一无所知的公交路线,不配合的小区居民,还有小区门口严厉的保安等等。但是,这许许多多的困难,最终都被我们克服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流着汗水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当然,这次的实践,也让我对社区图书馆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推广上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虽然还很稚嫩,但是我坚信它们是无比珍贵的,因为它们都是我用汗水换来的。

而更重要的收获则是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了解。发现有些原本以为自己不能做的困难事情,其实只要大胆一点,耐心一点,自信一点,也是可以顺利完成的。同时我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团结精神是领导一个团队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团结精神我们就不可能完成实践的任务了。我很感谢我们的队员能够团结一起,尽最大的能力完成实践工作,也让我在这次的实践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全文阅读

如何搞好图书馆基层社区分馆

摘 要:图书馆分馆制建设在我国推行了多年,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成效与投入仍有一定的不匹配性,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建立一个长效的运营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基层社区分馆的通病。本文旨在通过图书馆基层社区分馆服务网络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关键词:图书馆;社区分馆

图书馆分馆制建设在我国推行了多年,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成效与投入仍有一定的不匹配性,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建立一个长效的运营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基层社区分馆的通病。

一、纵观图书馆基层社区分馆服务网络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组织结构松散,只是名义上的总分馆制。图书馆对区、街道与社区分馆的人、财、物没有控制权,只是一种基于道义或全靠个人魅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结成的联盟。缺乏人、财、物控制权的总分馆制就缺少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牢靠的利益基础与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的联合终归是难以长久的。

2.文献资源的产权不统一,通借通还范围有限。由于总馆与分馆各自有不同的行政归属与经费来源,造成了文献资源互不统属。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要让转移的文献资源实际控制权与所有权重新统一,就产生人力资源、资产所有权、资源配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大多数总分馆制下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的主要原因。

3.图书馆基层社区馆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基层社区分馆主要是县级以下的分馆、乡镇分馆等,人员基本是由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或社会人员兼顾管理,没有得到专业的图书馆业务培训,有些只限于简单的借、还书操作,没有规范化。按照图书馆基层社区分馆服务网络的层级结构理论,总馆只负责对下一级图书馆的业务进行指导、布点与业务辅导以及管理与监督。但由于实际层级建设的功能缺位,业务人员、场地等等条件的不到位,往往会致使服务管理的不到位。管理也将流与形式化。

二、国外总分馆制发展模式及国内的分馆制推行模式

全文阅读

近十年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研究综述

关键词:社区服务;高校图书馆;研究综述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摘 要: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是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为了解该领域研究与实践现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平台,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情况和主题分析四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040-03

收稿日期:2013-02-18

作者简介:王小华(1973-),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社区已成为居民最为重要的生活空间,为了方便服务居民,社区建设在“便于资源开发、便于居民自治”的分针指导性稳步进行。社区已不单纯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多地融合了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单元[1]。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包括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在内的社区文化建设备受关注。

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社区提供信息与知识服务,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消除社会数字鸿沟[2],是高校图书馆、社区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共赢之路。基于此,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的价值、方式、障碍等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显著。

1 数据来源

考虑到论文题目是论文内容的浓缩概括,为了提高检索精度,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用“题名=高校图书馆 and 社区 and (服务 or 文化 or 信息 or 阅读)”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日期2012-12-01),检得2002年~2012年十年间公开发表文献137篇。因采用题名检索策略,因此除1篇通讯稿外,其他136篇均为紧密相关研究文献,其中研究论文130篇,会议文献2篇,报纸文献2篇,硕士论文2篇。

全文阅读

什么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

[摘要]界定“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等概念,在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比较中阐述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在学术立场、目标定位和致思取向诸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之“史”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图书馆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

[分类号]G259

在从事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之前,首先要对“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做出准确的概念界定和学科定位。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至少涉及到关于“中国古代”的时代断限、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之“史”的本质等几个层次有别而又密切相关的内容。厘清这些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彼此关系,无疑是理解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的基本前提。

1 关于“中国古代”

历史学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其上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乃至“开天地”之际,而其下限则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我们知道,中国所谓“近代史”正是从1840年开始的。但图书馆学思想之“史”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并不完全接受历史学的规约。

首先,从上限来看,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根据这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笔者认为,图书馆从哪里开始,图书馆学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我国的官方藏书早在夏代便已经出现了”,因此,图书馆学思想史意义上的“中国古代”的上限应该是夏代。然而,存留于今的最早藏书实物是殷墟窖藏甲骨,因此,我们在现实研究中,只能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中所谓“中国古代”的上限,推源于距今3400-3100年之前的有藏书实物可考的商代晚期。众所周知,殷墟窖藏甲骨是盘庚迁殷到纣辛亡国汁八世十二王273年间(约公元前1395-1122年)商朝晚期(史称“殷”或“殷商”)的遗物。其次,再就其下限而言,中国近代图书馆及其与之同步的图书馆学思想并不是产生于1840年,而是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诞生。

综上,图书馆学思想史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实际包括从殷商到20世纪初近代图书馆学思想诞生前夕约3000余年的时间跨度。

全文阅读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实践基地的思考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要求

1.1教育部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

2012年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要求各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意见》指出,教育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好沟通联络作用,积极促进形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两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意见》指出,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图书馆作为实践基地的设想是符合文件要求的,教务部门加强指导,学生所在院系配合,图书馆认真组织实施,学生能正确理解,是使图书馆顺利完成社会实践基地使命的保障。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早已有之,只是未将其提升到作为社会实践基地、行使教书育人功能的层面,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更加明确和强化了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使图书馆为教学服务工作落实到深处,有深度,有内涵,有创新。

1.2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

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规定:社会实践是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已学部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旨在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2图书馆作为社会实践基地的可行性

2.1图书馆承担教育功能、育人功能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这表明图书馆作为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机构,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读者的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图书馆也肩负着育人功能,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积极投入到教书育人活动中,发挥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图书馆是没有专职教师的第二课堂,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图书馆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具备以书育人的基本条件和责任。图书馆能为教学活动提供知识支撑,也能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场地支撑和实践内容支撑,这些内容是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目标要求的,是为学生打造的校内社会实践平台,是为学生走向社会铺垫的一个台阶,是实现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一个缓冲带。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放松身心投入实际工作。

全文阅读

准确把握图书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

[摘要]指出目前图书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争论与对理论、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理解有关,深层次是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性质上的统一。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应当是结论、思维观点、方法的统一,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实际内涵丰富,形式上包括中国社会、图书馆存在与发展及研究现实,内容上包括批判精神、超越精神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理论与实际是统一的、复杂的、不是一一对应的。

[关键词]图书馆学 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

内涵

[分类号]G250

1 研究背景

目前,图书馆界对理论联系实际(Integration ofTheory with Practice,以下简称ITP)评价判断争论较大。争论的焦点是,图书馆学理论是否脱离实际。卢儒珍、鲍振西等认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脱离实际。但也有人认为,理论脱离实际是伪命题,如储流杰认为,脱离实际的非理性责难是图书馆学基础研究创新的沉重枷锁。更多的图书馆界人士认为,基础理论研究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如马恒通认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工程技术理论研究均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一些人之所以认为目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不是理论本身存在此问题,而是这些人没有真正认识到理论研究的层次性和各层次的特征、目的和作用,把各层次研究混为一谈。黄宗忠认为,我们在理论研究中确实存在着某些问题,也存在着认识和理解问题,要通过讨论加以引导与澄清。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指责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正确理解ITP,应对图书馆实际范围不能理解过窄、对图书馆学理论的整体结构与分工要全面认识、对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互补性及一致性应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甚至已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特别是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难以逾越的理论障碍。故研究理论与实践(实际)关系、判断两者现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ITP本不是问题,理论与实际(实践)总有一种天然的联系,理论关注实际、联系实际是它的天职,离开实际来谈论理论,无论理论多么精妙绝伦,也是无意义的。凡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必然经得起实践考验。反之,则是不完善的或伪理论。但由于不是问题的成了问题,意义就产生了。这与对理论、实践、实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内涵理解有关。不同观点是从不同层面而言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两者争论是把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淆在一起,深层次是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性质上的本然统一。笔者赞同黄宗忠的观点。

2 理论内涵

全文阅读

徐旭对民众图书馆建设的贡献

[摘要]徐旭先生对中国近代民众图书馆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大兴实地调查之风,以社会小书报摊为对象,对其调查分析、研究,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他践行“读者第一”,站在民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前列,创新服务内容,大力向馆外服务拓展,提出具有超前意义的“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问题。通过以学院图书馆为基地,以实验民众图书馆为扩展,以巡回图书馆为延伸,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服务网络,诠释了徐旭先生的服务理念和实践。

[关键词]徐旭 民众图书馆 图书馆学专家 图书馆学史

[分类号]G259.29

徐旭先生字寅初,浙江嘉兴人,民国11年(1922)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并任教员。1923年在国立东南大学暑期图书馆讲习科学习,后又去杭州之江大学求学。1928年夏任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图书馆主任、劳农学院图书馆主任兼教员,两院合并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后,应聘为该院图书馆主任兼教员,授“民众图书馆学”等课程。在此后的5年,他创建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史上具有特色的与实践相结合的民众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1 创建实验图书馆

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是一所依托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由徐旭兼任馆长的实验民众图书馆。1929年该院农民教育馆图书科应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在图书馆进行实习,但由于许多实际问题,实习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在应用性经验的学习与积累方面,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时值该院研究实验部正在规划、筹办实验性的民众教育区,徐旭认为,如果能在试验区内开设一所民众图书馆,以此为基地加强学生的实习环节,可使学生在与民众读者实际接触过程中积累经验,完成教学计划,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于是向学院的院长和实验部提交了兴办计划并得到批准。随即师生一起勘踏实地,找寻理想的馆址,同时又有若干名学生赶制新书编目工作,以作新馆之用。通过比较,选定无锡江阴巷作为试验民众图书馆的活动基地。1930年4月11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正式诞生,“筹备未及一月”。

该馆的主旨是“以民众图书馆教育为中心,以图书为出发,为进行,为归宿的轨迹,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需求,逐渐推行民众教育的事业”。采用开架式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有827户、7000余人。其服务区内有较多的商店,在图书馆的利用时间上形成了冲突。为使图书利用民众化、广泛化,办有流动图书馆,并将此服务延伸到附近的街道和农村。除了正常的文献服务外,还紧紧围绕办馆宗旨,开展大量的宣传、推广图书的活动,组织读书会,举办文化实习班、商徒实习夜校、报告时政的民众周会、科学讲座、卫生宣传,定期进行卫生评比等。所有这些活动也都是“事事以图书为出发”…。该馆于1933年期满而结束,所有藏书移至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继续为民众服务。

在三年中,该馆的成绩是很大的,“每日到馆阅览人数计平均为一百二三十人”,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和许多第一手资料,扩充了教育家俞庆棠先生在实验事业预期的希望:“根据科学的方法,表示显著的成效,成立明显的原则,以供全国农村的应用”。这些可供全国民众图书馆应用的经验主要有:①解决对“民众”的概念理解的偏差;②民众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和服务方式方法;③根据实际情况的开架服务与巡回服务的结合;④图书馆可开展的活动;⑤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⑥因地制宜,灵活服务。

全文阅读

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家园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并结合实际为今后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清晰的参照框架,以期更加契合当下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21-03

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准则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对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继承与创新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文章深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举措。

1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经验

2014年,笔者在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8份,有效率为94.8%。其中,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6.4%,稍多于女性;35岁及以下占43.1%,36~45岁占43.6%,中青年居多;本科及以上占38.5%,专科占61.5% ;党员占22.9%,群众占62.4%,主要涵盖群众和基层干部;图书馆员占11.5%,教学人员占22.0%,学生占66.5%,学生为主,岗位涉及学校各部门。从上述数据可发现,此次被调研对象无论从年龄、学历、政治面貌还是类别上都有较强代表性,基本反映了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真实看法。

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本校及相关院校“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高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等两项的积极评价比例分别为:80.3%、78.9%。这说明,有八成左右的师生及馆员对本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整体情况持肯定态度。可见,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这些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1扭住“总开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

全文阅读

数字图书馆资源在乡镇和社区的延伸服务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乡镇;社区

摘要:文章从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出发,对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林甸县花园乡的实际情况,对乡镇区域实践推广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做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95-03

1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1.1存取自由度高

从根本上讲,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图书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就是与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和文献资料进行资源对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今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开放了多种登录渠道,可以同步支持会员在多种登录渠道中进行多种方式的自由阅读。由于技术的进步,每一名会员的阅读记录都可以被缓存留档,方便会员自由读取。

1.2城市覆盖率高

据统计,由2009年开始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覆盖全国40所省级图书馆、479所市级图书馆,服务辐射2,900所县级图书馆,实名用户超过655万人,用户分布在内地、港澳和部分海外地区,各服务系统年均点击总量超过12亿次。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来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网络技术环境基础上,在前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网络环境比较稳定的城市区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较好的地区。

全文阅读

创新分馆建设模式 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摘要]结合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践,介绍直管型、托管型、联办型和加盟型等4种分馆建设模式及其优劣,并对总分馆建设实践进行思考,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提高总馆的辐射功能和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意识;并结合分馆建设实践和厦门实际,提出厦门市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愿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 分馆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分类号]G258.2

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是当代图书馆在更广泛更深层次实现其社会职能的体现,是近年来城市公共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构建一个以“总分馆”制为基本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和统一标准的覆盖全社会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厦门市图书馆在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分馆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种类型的总分馆制模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市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践出发,总结探讨其总分馆建设模式及实践体会。

1 建设实践

1.1合理布局,逐步推进

厦门市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可追溯到1953年,当时厦门市政府把接管的私立图书馆――鼓浪屿中山图书馆交由图书馆管理,成为厦门市图书馆的第一家分馆。2005年,厦门市图书馆与杏林街道办事处联合创办了第二家分馆――杏林分馆,标志着其总分馆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1月,与灌口镇政府合作创办的灌口分馆正式开放。随着分馆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布局,逐步推进”的建设思路,根据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和读者阅读需求,科学制定分馆发展计划和实施进程。2007年,厦门市图书馆搬入新馆后,把原来位于中山公园的旧馆辟为分馆,并先后与73152部队和厦门海警支队合作创办了2家部队分馆,杏林园博苑中华教育园古籍文献分馆也于当年底建成。2008年3-4月,同安工业集中区分馆、火炬(翔安)产业区分馆和同安区图书馆分馆等3个分馆相继建成并开放。到目前为止,已在社区、工业集中区、农村和部队创办了1O家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舍面积在300-1600平方米之间;专职管理人员2-4名;藏书5000-20000册;馆内设置借阅区、电子阅览区、儿童阅览区,有的还设有活动室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播放厅。

1.2统一标准,规范管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