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投融资政策

投融资政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货币政策、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的关系

摘要:

文章结合中国企业产权性质,以中国2006-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对债务融资(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的影响及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期企业债务融资下降而投资效率提高,其中非国有企业银行借款比国有企业下降得更多,商业信用融资较国企少,而投资效率提升得更快。文章进一步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借款的时滞效果以及制度环境与银行借款、产权性质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货币政策;债务融资;投资效率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从2006年到2012年这7年间,中国经历了4次较大的货币政策转变。2006年至2007年2月,央行一直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央行连续6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以防止由经济增长转为过热,期间存款准备金率也从2007年1月的9%连续15次上调至17.5%。2008年9月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央行4次降息,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在2008年11月份更是提出4万亿的拉动内需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经济增长。2010年以来,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通胀,央行4次加息,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的21.5%和18%。2011年底到2012年,在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激化、国内投资和出口减速带动经济继续减速、通胀有所回落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央行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降息,对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微调。7年间4次较大的货币政策转向给中国经济造成显著影响,持续的紧缩货币政策带来流动性的减少必然对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由于各级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干预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遭受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差异,这为考察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不同货币政策下获得债务融资的难易程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宏观环境。Bernanke和Gertler[1]认为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公司的融资约束,进而影响公司投资,即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获得债务融资的难易程度来影响公司的投资效率。而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的效率低[2-3],那么,在货币政策紧缩时,国企与非国企债务融资获取难易程度又怎么影响其投资效率呢?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将宏观的货币政策与微观的企业融资(银行借款、商业信用)、投资行为有机组合在一起,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考察了2006-2012年间国企与非国企在不同货币政策下的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问题,同时,由于中国地区间制度环境差别较大,本文也将制度环境因素纳入研究范围,进一步考察了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不同股权性质的企业在不同货币政策下的债务融资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货币政策与债务融资债务融资①主要包括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企业债券。由于中国债券市场远远没有西方发达,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比较少,故本文对债务融资的研究主要为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1.货币政策与银行借款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货币政策无疑是这些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央行会通过其实施的货币政策来影响银行的贷款供给量进而影响借款人的信贷可得性并最终影响产出[4]。由于中国银行业占据着企业债务融资市场的主要地位[5],因此货币政策对企业的银行借款有重大影响。当央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减少,银行贷款供给会出现明显的缩减[6],贷款供给的减少必然提高了企业从银行获得借款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提出假设1。假设1(H1):在货币政策紧缩期,企业银行借款将会下降。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国企的绝大多数经营活动是由政府来管理,政府作为当地发展的受益者,有动机和激励为国企提供保护,因此,国企相对非国有企业拥有政治关联的优势。与不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相比,政治关联企业能够获得更优惠的银行信贷资源(更容易获得贷款或者更低的贷款利息)。以上原因表明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仍能较容易地获得银行借款,即非国有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期受到了“信贷歧视”。除产权性质外,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银行货币供给量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根据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理论,商业银行会首先削减在资产规模、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公司的银行贷款。在中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大于大型企业[7],国有企业是中国企业中的翘楚,通常其规模较一般非国有企业要大,经营业绩要高,其贷款偿还能力也较非国有企业要强,银行基于安全性考虑有更强动机贷款给国有企业。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提出假设2。假设2(H2):货币政策紧缩期,非国有企业银行借款比国有企业下降更明显。2.货币政策与商业信用债务融资除了包括银行借款外,还包括商业信用,因此本文对债务融资的研究还要考虑商业信用的影响。现实中,企业不仅可以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而且还能通过其供应商获得融资,企业以延期付款的方式从供应商那里获得的商业信用,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贷款的替代。商业信用是以对方企业的还款能力为前提的,国企是企业中的翘楚,其规模较非国有企业要大很多,经营业绩要高,此外,国有企业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债务有政府作信用担保,因此国有企业相对非国有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此观点得到了谭伟强[8]的证实,他研究发现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融资与国有股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货币政策紧缩时,利率上升通常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下降,导致借款者的抵押资产价格下降和内部资金减少,还款能力下降,被借款企业无法保证借款人能按时按量还款,也就导致不愿意放贷,但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一般商业信用较非国有企业好,故在货币政策紧缩时,被借款者更愿意放贷给国有企业。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假设3。假设3(H3):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获得的债务融资更少。在货币紧缩时,非国有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融资比国有企业下降更多。

全文阅读

地方政府财政投融资管理与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以青岛市为例分析了现有政府投融资方式、手段、投融资平台存在的如多头融资、多头监管、信息分散的问题和风险,以及财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财政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财政投融资;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财政投融资,但是,财政投融资过多,又会使政府面临巨大的债务风险,因此就需要对财政投资资金进行严密监管和严格控制。这就需要财政部门思考如何进行投融资,如何寻找政府融资对经济发展支持与制约的平衡点?如何强化投融资监管?从我国金融改革和政府改革的角度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财政监督,创新投融资监管体系,应该是强化财政投融资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财政投融资的主要模式及辅助手段

1.财政投融资的基本概念

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财政部门在国家预算一般会计和特别会计之外,进行长期投资和贷款的金融活动。它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这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是介于传统的财政投资和一般商业性投资之间的一种新型政府投资方式,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动作相结合的资金运作方式。它主要为提供公共物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其资金来源一般是财政拨付的资本金和吸收的社会资金。

2.政府投融资主体及平台

全文阅读

财政投融资政策发展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我国旧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分析;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强化和完善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投融资体制还能平衡资金在国民经济三大部门间的分配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在目前通货紧缩,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强化财政投融资体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进一步稳定、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如何强化与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看法。

财政投融资是在一般财政预算无偿分配以外,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调控,按照信用原则有偿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生产建设性国债,政策性银行投入运转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融资体制,对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体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财政投资日益弱化,财政投融资渠道单一,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界限不清,财政投资重复、低效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旧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亟需强化、完善。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入中级阶段之后,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始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年代又不长,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因而财政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供给不足;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银行融资,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在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强财政投融资又与反经济周期目标相吻合1998年中央银行六次降息,货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由于真实利率高于名义利率,居民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以及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货币政策的效力一时还不能显现。而财政扩张作用直接、力度大,特别适合在经济全面萧条时采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不外乎两种手段,一是减税,二是增支。减税在1998年上半年已经启动,但我国财政的困境使减税的空间不大,增加财政投资是必然选择。就启动内需的两大支柱消费推动和投资拉动来说,投资拉动也是现实选择。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从需求拉动因素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从需求走势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下半年增发1000亿国债融资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全文阅读

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

摘要:已有文献对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文章则探讨了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渠道。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从而对企业投资产生冲击。进一步,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投资的冲击显著大于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反映民营企业更容易受到外部融资约束。因此,纠正信贷市场扭曲,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对于推进民营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冲击;所有权性质;信贷融资约束;企业投资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经济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在不断增加,货币政策逐渐成为政府平抑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政策工具。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比较依赖持续的高投资拉动,而除了政府投资之外,投资行为的另一个重要主体便是企业,因此,研究微观企业投资行为应该是理解宏观投资特征的基础。而对于企业自身来讲,投资行为也是决定企业未来增长和企业价值的重要决策之一。

然而,以往文献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内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面,而较少有文献直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如Fazzari等(1988)等均指出了企业内部现金流对投资具有显著的作用,而Abel和Blanchard(1986)则探讨了销售收入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Lang等(1996)考察了企业的负债水平对投资的影响效果。国内方面,姜国华、饶品贵(2011)基于对国内财务和会计领域研究的回顾,也指出国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对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而对于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

关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渠道,早期的利率传导渠道或新古典传导渠道(Neoclassical Transmission Channel)认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Jorgensen,1963)。需要注意的是,新古典渠道下,利率一方面会影响企业外部借贷成本,同时也会影响内部资本的机会成本,因此,该渠道没有区分企业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的差异。Bernanke和Gertler(1995)则进一步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资本市场往往是不完美的,从而企业的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往往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存在外部融资溢价。而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溢价,进而对不同企业和部门产生不同的作用,他们将这一作用机制称为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Credit Channel)。

国内文献对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中观层面,而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刘金全(2002),王立勇、张代强和刘(2010)等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宏观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冲击效果。闫红波和王国林(2008)则从行业层面探讨了货币政策冲击的行业异质性效果。王先柱、毛中根和刘洪玉(2011)则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国内文献对于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文献并没有进一步探讨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具体作用机制和传导渠道。因此,本章将重点从微观层面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冲击和异质性作用效果。

全文阅读

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企业投融资影响

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股权再融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着,本文从投融资方面考察了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的经济后果。

关键词:股权再融资;投资效率;融资

自1993年12月证监会颁布《关于上市公司送股的暂行规定》以来,上市公司开始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此后,为了进一步扩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支撑上市公司的飞速发展,1997年《可转债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2000年《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管理办法》拉开了公开增发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我国上市公司掀起了增发热。2006年《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定向增发成为上市公司融通股权资金的又一新途径。伴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由原来单一的配股发展到现在的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同时,上市公司出现了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即普遍存在“圈钱”冲动,以及投资项目的选取不科学、随意性大、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等问题,证监会针对资本市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对股权再融资政策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一、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股权再融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股权再融资政策满足了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对于募集资金的有效使用保证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因此,股权再融资政策的变迁影响着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必然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也就是说,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是考察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的经济后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股权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后频繁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而展开的,他们认为上市公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意味着之前募股公告所承诺的项目有可能是拼凑的项目,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圈钱”。刘少波和戴文慧(2004)以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为例,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募集投向变更现象普遍且程度较大。朱云,吴文锋,吴冲锋和芮萌(2009)用1998~2001年配股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募集资金滥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股东的圈钱动机。而唐洋和白钰(2014)认为,一个项目在初始决策时可能是可行的,净现值大于零,但是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在随后时期由于各种无法预测的因素使得项目开始变差,净现值变负,这时需要企业果断停止投资,放弃该项目,因此改变资金用途并不等同于资金被滥用。因此,他们从再投资续扩的视角研究了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引导作用,从信息不对称角度、问题角度、融资约束角度研究发现,随着股权再融资门槛的提高,上市公司的再投资续扩行为得到了缓解。

王正位和朱武祥(2006)通过构建了一个模型,说明在一个非有效市场程度较高的证券市场中,公司可以通过发行新股融资侵占外部公众投资者利益。证券发行管制可以限制经营能力较差的公司为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融资。进一步,他们在对融资和投资分离的研究还表明,限制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可以减少管理层基于自我利益的过度融资和低效率投资。

二、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全文阅读

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对策

【摘要】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台了经济刺激政策。运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来增加企业债券的发行,用以解决道路、电力设施改造等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毋庸置疑,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拉动下,我国的经济趋势得到有效改善。但是,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法人管理结构不完善、负债率高、还款来源不够稳定,导致平台风险日渐显著。因此,如何规范投融资平台的行为规范,分散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成为十分紧迫的事情。本文研究探讨了如何应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对策,确保投融资平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贡献。

【关键词】地方政府 投融资平台 风险 对策

从2008年我国实施政策应对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率增长迅猛,同比增长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据数据显示,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总负债近1万亿元,截止2009年则上升到5万亿元。投融资平台负债的迅猛增长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政府的还款能力和政策制度容易使投融资平台产生风险。因此,如何建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使其可以服务好当地经济金融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简介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模

据统计,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已近万家,总资产高达9万亿。在初期建立的投融资平台大部分是省级政府级别。2008年以后,重心转移至市县区级别,该级别投融资平台近五千家。经过2009年的高峰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开始减少,贷款规模也在监管政策下有所下降。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特点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有着以下特点:它的投资者是政府,政府在两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它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法人;它的职责是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融资;地方政府会承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的全部或部分责任。

全文阅读

强化财政投融资体制 促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摘要 :在目前通货紧缩 ,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 ,强化财政投融资体制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于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进一步稳定、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分析 ,提出了今后如何强化与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看法。

财政投融资是在一般财政预算无偿分配以外 ,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调控 ,按照信用原则有偿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自 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生产建设性国债 ,政策性银行投入运转以来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融资体制 ,对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体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是财政投资日益弱化 ,财政投融资渠道单一 ,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界限不清 ,财政投资重复、低效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 ,旧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亟需强化、完善。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 )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 ,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入中级阶段之后 ,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 ,因此政府始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的年代又不长 ,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 ,因而财政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 )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 ,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 ,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 ,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 ,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 ,供给不足 ;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 ,银行融资 ,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 ,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 ,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 ,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 )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 ,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 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 ,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 ,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 ,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 ,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 )在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加强财政投融资又与反经济周期目标相吻合1998年中央银行六次降息 ,货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 ,然而由于真实利率高于名义利率 ,居民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 ,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以及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 ,货币政策的效力一时还不能显现。而财政扩张作用直接、力度大 ,特别适合在经济全面萧条时采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 ,不外乎两种手段 ,一是减税 ,二是增支。减税在 1 998年上半年已经启动 ,但我国财政的困境使减税的空间不大 ,增加财政投资是必然选择。就启动内需的两大支柱消费推动和投资拉动来说 ,投资拉动也是现实选择。 1 997年我国经济增长 8. 8%,从需求拉动因素看 ,投资约占 2 . 2个百分点 ,消费约占 4. 9个百分点 ,净出口约占1 . 7个百分点。 1 998年以来 ,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从需求走势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在这种情况下 , 1 998年下半年增发 1 0 0 0亿国债融资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能直接增加需求 ,还能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 ,拉动相关产业 ,间接增加社会需求。

全文阅读

强化财政投融资体制促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摘要 :在目前通货紧缩 ,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 ,强化财政投融资体制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于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进一步稳定、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分析 ,提出了今后如何强化与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看法。

财政投融资是在一般财政预算无偿分配以外 ,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调控 ,按照信用原则有偿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自 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生产建设性国债 ,政策性银行投入运转以来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融资体制 ,对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体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是财政投资日益弱化 ,财政投融资渠道单一 ,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界限不清 ,财政投资重复、低效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 ,旧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亟需强化、完善。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 )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 ,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入中级阶段之后 ,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 ,因此政府始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的年代又不长 ,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 ,因而财政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 )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 ,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 ,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 ,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 ,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 ,供给不足 ;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 ,银行融资 ,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 ,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 ,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 ,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 )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 ,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 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 ,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 ,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 ,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 ,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 )在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加强财政投融资又与反经济周期目标相吻合1998年中央银行六次降息 ,货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 ,然而由于真实利率高于名义利率 ,居民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 ,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以及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 ,货币政策的效力一时还不能显现。而财政扩张作用直接、力度大 ,特别适合在经济全面萧条时采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 ,不外乎两种手段 ,一是减税 ,二是增支。减税在 1 998年上半年已经启动 ,但我国财政的困境使减税的空间不大 ,增加财政投资是必然选择。就启动内需的两大支柱消费推动和投资拉动来说 ,投资拉动也是现实选择。 1 997年我国经济增长 8. 8%,从需求拉动因素看 ,投资约占 2 . 2个百分点 ,消费约占 4. 9个百分点 ,净出口约占1 . 7个百分点。 1 998年以来 ,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从需求走势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在这种情况下 , 1 998年下半年增发 1 0 0 0亿国债融资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 苤苯釉黾有枨?nbsp;,还能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 ,拉动相关产业 ,间接增加社会需求。

全文阅读

地方政府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这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左抵御国际金融风暴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功效,而当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规范,其运作机制和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也不够完善,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的债务风险。由此可见,就地方政府投融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一、存在问题

1.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融资方面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还较为缺乏,地方政府和资金通常是借助多个融资平台向多家银行借贷所得,对于债务的管理又分在不同的部门,导致地方政府对不同层次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和担保情况了解不透彻、不清楚,最终不断扩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这是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项目大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且收益见效甚微,如果投融资平台难于偿还银行的贷款,就会成为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一旦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不足时,要么将风险转嫁给银行;要么由中央财政偿还地方政府的债务。

2.投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

虽然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能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的方式,从而拓宽中央政府以项目配套资金的融资渠道,而就实际而言,很多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不好,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难以具备债券发行资格,能满足上市融资条件的公司就更少,很多投融资公司只有借助金融机构的贷款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投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

3.管理较为混乱

这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行政色彩越来越强烈,不同的投融资平台又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组建和管理,导致条块分割尤为严重。虽然地方政府在构建投融资平台时强调“借、管、用、还”一体化,而实际操作时,经常出现“借、管、用、还”相分离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发改委规划需要举债的项目;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审核贷款项目;发改委与国资委监督和管理资金使用情况;最终都是由财政部门偿还举债资金。管理部门拿不到投融资平台财务报表,就难于全面掌握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使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较为混乱。

全文阅读

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政策浅析

摘要:我国高速公路行业正处于产业的扩张期,面临着持续繁荣的契机。目前资金短缺和资金使用率低成为制约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从高速公路的准公益性、商品性、投资特点等方面进行探索;其次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政策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缓解高速公路资金紧张的局面。

Abstract: China’s freeway sector is in the time of industry expansion and continuous prosperity. The current shortage of funds and low efficiency use of fund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reeway.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China’s freeway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olicie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to explore China’s freeway policies reforming direction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关键词:高速公路;投融资;政策;风险

Key words: freeway;investment and financing;policy;risk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39-02

1高速公路投融资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晚近半个世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历了80年代末至1997年的起步建设阶段和199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高速公路的经济特征有准公益性、投资的密集性、商品性、规模收益特征性以及发展的超前性。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公益性是显著的,属于公共产品。同时,高速公路多数收费的这种特征说明它在使用上有一定的排斥性,属“俱乐部产品”,只对符合一定条件即缴纳通行费的人开放。另外建设资金主要不是来源于国家税收,而是源于提供服务的收入。这些就决定了高速公路是准公共产品,具有准公益性。高速公路的大型基础设施属性决定了其投资的密集性,与铁路、航空等运输产业一样,属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高速公路的建设要求一次性投入资金巨大,单独靠地方政府或某个集团和一种融资方式都难以筹措到足够的建设资金,而且随着本土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融资成本和风险成本不断上升。高速公路的商品性是高速公路收取通行费的理论依据,高速公路的价值即投资建设的社会平均成本是决定高速公路通行费标准和通行费收费期限的重要参考,现在高速公路的收费权和收费标准的决定实际上由政府有关部门掌握,在高速公路通行费价格形成机制中较多地考虑社会成本,而忽视了高速公路的建设经营成本和合理的利润空间,这是高速公路当前发展的主要拦路虎。

高速公路具有明显的规模收益特征,高速公路的车道数与通过的最大交通流量之间就呈规模收益递增的关系。同时,高速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先导性基础产业,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具有超前性。以高速公路为特征的公路运输业将超过其他任何运输方式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支点和标志。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