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摘要: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构建多重对话平台;可以拓展视野,丰富教育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并且可以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它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关键词:授课方法;同课异构;智慧碰撞;多重对话平台;拓展视野;更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22-02

“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通过举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各位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的、分别展开的,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借鉴的平台和空间。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各自的教学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进行;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要讲究精炼,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有时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二、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全文阅读

高中英语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每个教师,或年轻,或年长,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于自身学识,教学经验,个性风格,授课对象等的不同,必定会进行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最终形成同课异构,精彩纷呈的场面。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英语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迅速成长的机会,我受益匪浅。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等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的课。此项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我们学校,“同课异构“是这样实施的:首先根据校教科处的安排,由教研组长领导,各年级组教师分头准备,安排好课后,全组英语教师组织听课,最后评课反思。这种活动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通过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教学设计的意图的介绍和听课教师听课后针对此次课堂提出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在许多的教学活动中,我对高一两位老师的授课感受颇多:

首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每一堂课开始的巧妙安排,也会给一堂课的精彩埋下伏笔。高一两位老师在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第二部分阅读“A sad love story”的导入,就各有千秋。第一位教师用PPT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节日,再询问他们最喜欢的节日,然后导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范围有点广,假如学生说出许多节日,就是不说情人节,那么,导入就没有什么效果;第二位老师用PPT向学生介绍2.14的情人节,当学生看到玫瑰,心形巧克力,情绪变得高昂的时候让学生说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很自然地就引入了正题A sad love story。显然第一位教师的设计就不如第二位的有效。

其次,有效的课堂源于合理的设计和安排。第一位老师在引入正题后,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分段,再就细节回答问题;而第二位老师在引入正题后,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就细节回答问题,然后再根据课文完成句子的填空。就文章整体性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方面,我认为第一位老师要略胜一筹。

最后,课堂也需要豹尾。在课堂要结束的时候,两位教师都布置了家庭作业。第一位教师让学生就课本上的问题做出笔头回答,练习写作的同时,也巩固了课文知识;第二位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后,给“A sad love story”续写一个结尾,练习写作的同时,也巩固了课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所有教师教学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创新,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同课异构”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让我们在对比中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全文阅读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2013年3月30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南昌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本次活动分别由四位国内有名的小学数学专家级教师和四位南昌优秀的教师来执教,先由南昌的一位优秀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再由专家教师也执教同一内容,然后由专家教师来评课,最后由专家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李文娟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活动,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学生。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江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的突破重难点。而刘松老师通过谈话的方式,提问学生自我介绍,通过交换座位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交换律及乘法交换律的变化规律。

在教学中,刘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这节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八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各位专家教师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良作风,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宝钢希望小学邹金山)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心得体会(二)

11 月30 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开展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通过观看穆桂鹤、张齐华、强震球等老师的观摩课,倾听他们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下面谈一谈我的收获。

这次听课我主要听了《用字母表示数》、《圆的认识》、《数学教师的三项新修炼》。 其中《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是本地老师和南京老师各上一节。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让学生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这样,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各抒己见,不仅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个人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

全文阅读

数学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

2013年9月25日,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高中学科教师提高培训活动开展开来,数学培训的所有学员和南师大的顾老师在南京市金陵中学听取了黄光玉和管恩承两位老师上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同课异构课。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不同优势,体现不同的教学风格。两位老师各显才能,为我们呈现了两节生动而精彩的数学课。通过倾听两位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管恩承老师上课的班级是高二年级的一个实验班,而黄光玉老师所上课的班级是一普通班。两位老师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各自制作了上课教学的PowerPoint,各自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节课应

该如何去上,没有盲目地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根据自己对新教材的解读,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我们说一节好课要有新意、有实效、有韵味。要做到有新意,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得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没有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特级教师翟裕康曾说过:“看一节课上得好坏,首先看教者对教材作了多大的改动……”回味一些名师的课堂,他们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外,更让人佩服的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总能发现一些教学“闪亮点”。这些“闪亮点”会让你眼前一亮,而这些“闪亮点”在教材上、教参上根本没有,而是这些教师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他们大智慧的充分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两位教师都很有耐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近距离地领略到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

术,虽然这两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两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良作风,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这次活动让我的感触很深,我开始重新审视高效课堂,原来高效课堂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终于明白我现在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学,重新认识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训练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

全文阅读

谈高中数学“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摘 要:“同课异构”是一种横向的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听课和听课后的教师在此次的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关键词:高中数学;听课;教学方案;心得体会

重庆市“七校联盟”高中数学“同课异构”活动于5月12日在重庆49中举行。我和本组的3位老师有幸参加了这次“七校联盟”同课异构活动,能参加此次教学交流活动,让我倍感荣幸。

11日下午,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来到49中报到,踏入校门,在受到学校领导、老师欢迎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本次研讨活动安排在12日上午的第二节、第三节时间段,为了再次体验学校的文化气息,我们特意早早地来到学校,碰巧赶上周一学校升旗仪式,大家一起参与了整个过程。举头望去,在阳光初洒的操场上,迎着红色飘扬的国旗,一列列排列整齐的队伍,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认真地聆听着主持人的话语……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学科同一主题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展现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的研讨课,呈现出数学课堂教学的严谨性与多样化,课上完后,大家对这一节课进行评课,发表各自的看法。

这次活动授课的2位老师分别是49中的李老师和龙市中学的任老师,授课的内容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这2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置身于这课堂之中,亲身领略了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在他们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同时,让我学习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第二节课是49中的李老师授课,李老师所教的2个班级一直都是该校的第1、2名,从上课一开始,他便娓娓道来,循序渐进、启发诱导,讲练结合,整个授课过程都强调了学生的过手训练。从整体上来看,课堂讲解非常透彻,教学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在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做练习题的情况来看,学习效果良好。虽然从课堂容量来看是大了点,但思路清晰,他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求一组数据的方差,运算就是相当大的一个问题,但李老师对例题和练习题都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运算上的困难,而对题目进行了修改,使之运算简单,既掌握了公式的运用,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三节课是合川龙市中学的任老师授课,任老师上课的最大特点可以用“激情”二字形容,如果你置身于这一节课之中,你会不得不受他的激情影响而跟随他的脚步走完这一节课的40分钟。巧设情境,引入课题,以奥运会射击比赛获得金牌引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更重要的是善于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任老师的这堂课,从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从这堂课的各个环节来看,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断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得不说,这是一堂相当成功的课。任老师的课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他都衷心地对学生说句“请坐下”,或是握起拳头鼓励地对学生说“加油”,即使已经下课了,但任老师的话“同学们,你们真棒……”还在耳边环绕。鼓励是一股清泉,是激活前进的动力,对于学生,我们更多是需要鼓励他们去学习,去创造。有时候,哪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支持与认同。

全文阅读

浅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的心得与体会

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理念在逐步转变,教学方式朝着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方向改变。在活动中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分别阐述自己的教学方法。

同课异构 相互交流 教学方法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同课异构”活动围绕“该如何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在逐步转变,教学方式在不断朝着如何更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方向改变。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诸多不足,需待深入反思和改进。下面就以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教学的实施过程为例,针对二位老师的主要教学片段提出一些看法。

片段一:复习回顾

吴老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简单的图形?

生: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然后多媒体课件出示。

紧接着吴老师就提问学生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作答。

全文阅读

同课异构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常态

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确定不同切入口和突破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研究和探讨的形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中方兴未艾。

我与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老师结为师徒,他说,同课异构,其实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归本求源。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班级,就应该是不同的上法;就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课堂进展情况,上同一个教材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深刻意识到,同课异构,不是为异构而异构,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常识,是一个常态。

一、同课异构的品质,应该是“日常化”

课的常态就是“异”,每个人、每一节都是不一样的。有同仁将同课异构谓之“斗鸡”, 以“异”相“斗”,显然是受功利化的利益驱使。

为异构而异构,也让同课异构濒临危险的边缘。在各种现成的印刷教案泛滥和网络日益发达的条件下,很少有教师在同课异构时从文本本身去探寻文本的意义。而过度准备的“二手”的教学内容,设计得花里胡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课件成为有些课堂最大牌的主角。满堂的多媒体设计与包装,淡化了师生有效的互动和真切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建立在教学手段催化基础上的那种表层次的眼花缭乱。它追求的应该是:课堂上,师生不经意的眼神以及姿态的“脉脉含情”或者“暗送秋波”,即所谓“心乖于内,而口拙于外”的境界。这种内心的默契与呼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层次上的互动与碰撞,也是语文教学最高的境界。

同课异构所有元素和特征,是日常课堂的本质要求,理所当然应当与日常的课堂一致。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交流、诊断、分析、研究、讨论和评价。日常化,应该是同课异构的品质。

二、同课异构作为课堂教学研究,课堂个性应该是“原生态”

全文阅读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同课异构”

【评析样本】

经志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三位名师教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吴雁驰《旨在教学创新的同课异构》(“语文建设”2012年7—8);刘祥《“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7—8);褚树荣《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小、初、高同课异构为例》(《语文学习》2012年第10期);李金云《也说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2B);陈杏留《高中新课改下语文“同课异构”教学初探——以为例》(《语文学刊》2012年第4期);李文广《和而不同——同课异构的本真要义》(《湖北教育》2012年09期);孙德芳《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途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7月);周冬祥《同课异构的学理分析与策略选择》(《湖北教育》2012年09期);王扣锁《同课异构在教学中实施步骤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9期)

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同课异构”逐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研究方式。梳理众多研究文献,我们发现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同课异构”的研究(即对“同课异构”本身的研究),一类是基于“同课异构”的研究(即从“同课异构”中获得了什么)。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这两类研究依然受到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现围绕大家研究中出现的几个热点问题对相关样本加以评析。

一、为“同课异构”正名

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同课异构”的内涵,历来都有不同的认识。大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同课”的含义是什么?“异构”主要是“构”什么?“同课”与“同文”是否应该区别对待?在《也说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2B)中,李金云老师总结了关于“同课异构”的代表性观点,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同课异构”的“异”不只是教学方式的异,更是教学内容的“异”,因为“教什么”优先于“怎么教”。 “同课异构”是教师面对同一教材内容,基于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针对不同选文功能的确定,服务于不同学情,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教学实践。但是,在《“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为例》中,刘祥老师提出了“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的疑问。刘老师认为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具有了课程属性,必须接受教材体系的制约,要根据课程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因此,“同课异构”的教学目标必须沿着相同的方向。孙德芳老师《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途径》中也提到“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同课异构”概念方面,大多研究者都是围绕着“同”和“异”展开讨论,但是,至今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对“同”和“异”的思考,也成了认识“同课异构”绕不开的环节。在这个问题上,季勇老师在《同课异构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常态》(《师道》2012年第7期)中的观点“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确定不同切入口和突破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则缺少了对“同课”内涵的关注。此外,周冬祥老师在《同课异构的学理分析与策略选择》中从“学理分析”这样一个较大的视角来认识“同课异构”,周老师认为从教育学角度看,“同课异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流程,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不同方向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同课异构”是人的个性心理得到尊重的具体体现;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同课异构”是以不同的教学实施相同的课程。这为我们认识“同课异构”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方向。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课程的“同课异构”更为复杂。当下语文学科开展的“同课异构”研究,大多数情况下与数学、外语课的同课异构研究有质的区别:后者主要聚焦于教学层面的研究,比较哪一种“教学方法”更合理有效;而前者聚焦于上位的课程层面的研究,首先要研究“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然后再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果课程内容确定不合理,那么教学方法即使选择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不会太高①。

综合起来看,大家对“同课异构”中的“同”和“异”的基本看法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教材内容同,教学设计异”;二是“教学目标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异”;三是“教材内容同,教学内容异”;四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教学方式异”。由此可以看出,“同”与“异”的内涵成为了实际上争论的焦点。

很多教师认为“同课异构”的重点在于“异构”,往往更加关注课堂中教师展现的不同的教学风格,研究什么是“异构”,“异”在哪里。这样往往容易使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活动很精彩,学生参与的积极度也很高,课堂看似有声有色,可是大部分课堂活动都是形式化的。我们认为需要从理清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去正确认识“同课异构”。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

什么是同课异构?其实质是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各自教学经验,遵循学科规律,借助同伴帮助,筛选多种教学资源,合理构想、设计,并将构想、设计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同课”是可以“异构”,而且也是应该“异构”的。

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同课异构”的必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认知主体在已有的经验范围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重组,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的教学素材,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学习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加以重新认知和编码,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框架的过程也肯定是不同的。

从教学方法论看“同课异构”的必要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学对象的不同……种种的因素,需要进行“同课异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课异构,教师才会个性飞扬!同课异构,学生才会灵气迸射!同课异构,课堂才会绚丽多姿!

从现展性教学看“同课异构”的重要性。发展性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效果,促进人的一般发展”。从教师层面来讲,“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参与者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同课异构从它的流程和操作来看,是一种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的方式。“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种对教学活动的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使所有参与者在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取长补短,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从学生层面来看,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同课异构也是一种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它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知情意行,生成学习活力,释放学习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同课异构,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同课异构的“异”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研读、建构出不同的意义,然后,为达成目标,在教学方法、载体和途径的设计上,不同的教师总是根据自身的能力、习惯和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安排,做到因材施教。“异构”概括起来说,包括文本解读上的异、教学资源重组和利用上的异、教学设计与构思上的异、教学方法上的异、教学风格上的异等。

然而,“同课异构”中的“同”却往往被片面理解。从概念界定,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同一教学素材,同一篇课文。但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是有失偏颇的。应该承认,“同课异构”是一种行动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常态教学的活动,所以“异中有同”的取向和蕴涵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的、立体的。

全文阅读

“同课异构”的范式建构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文化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为平台,以“U-G-S”教师教育模式为引领,探索并实施了以“同课异构”为主要方式的“有效教学”现场会,对提高教师培训成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地作用和影响,形成一条教师教育事业建设的特色之路,推动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同课异构;“U-G-S”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13-0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并引起理论与实践领域全面而广泛的探讨。“同课异构”作为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为平台,通过“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以下简称“U-G-S”模式)的规约和引领,对“同课异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使“同课异构”成为一种创新型教师教育程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承载

1.1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根据“同课异构”的操作形式与实施方式来界定,且多为描述性定义。如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上进行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以比较他们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比较研究方式[1]。有学者认为,“同课异构”即组织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或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和观摩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2]。也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应当使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承载不同的课程目标:“同课”可以理解为同一课程(或教学)内容,而“异构”则是从不同的课程目标入手构建起来的课程实施体系[3]。

以上三种观点较为全面地代表了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基本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指出了“同课异构”在教学内容、学生、授课时间上的共同性和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风格、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出“同课异构”的操作方式以及教师观摩、交流、研修等取长补短的价值功用,但这种认识窄化了“同课异构”的功能,尚未使“同课异构”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在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实践操作中,“同课异构”被赋予了创新型构建与发展意义,成为集教学、研修、培训于一体,通过合作、授课、点评、交流、反思、报告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开展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途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