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全盘把握教材,抓准探究形式
“同步探究”环节中,教师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通过何种手段检测这种自学方式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和教学效果的优劣。低年级语文课文浅显易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决定了其选择怎样的教法、选择怎样的教学设计、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学习。因此,无论学生以怎样的形式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都必须对教材、学情、学法有准确、透彻、深刻、灵活的全盘把握。一方面,教师要客观理性地根据学生学情,在平时训练中指导学生磨出一套方便操作的自学方法。例如,教学《快乐的节日》第一课时,让学生采用各种自学形式读通四小节结构相同的诗,自学形式有:同桌互相检测读生字词、小组合作练读课文、小组间进行赛读课文等。让生生合作在同一时间对生字词、课文朗读进行同步探究,通过检测、纠正、有效评价的形式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站在课程目标的角度纵观全局,对教材总目标、每个环节子目标了然于胸。
二、紧扣核心问题,抓实教学内容
“同步探究”环节必然指向的是教学任务中需要共同解决的核心问题。所谓“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是指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能对文本的学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低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中,一个引领全篇的核心问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可以使师生在“同步探究”中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核心问题”一头连接着核心内容、核心目标,另一头则连接着学生,在设计上必须基于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所以,正确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同步探究”环节抛出核心问题让大家共同讨论前,必须正确地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好学生的起点状态,不可盲目将无效问题抛给学生,浪费宝贵的课堂探究时间。
三、明确目标分工,把控场面节奏
生本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最普遍的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容易对课堂节奏和交流场面把控失当:要么“放得太开”,合作形式眼花缭乱,合作场面热闹非凡,耗时过多但收效甚微,学生的思维领域没有开启;要么“场面失衡”,四人小组的组员是思维速度、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之间的异质搭配,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往往成为优等生的“独奏曲”。因此,教师与其以耗费“同步探究”的黄金时间为代价来换取学生低效的学习成果,不如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应对策略,把握好“放”的节奏与开合度。在检测学生课文朗读时,教师通常可以在合作前让小组讨论组员发言的顺序和分工,并出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具体要求:
1.组长组织,互相纠正,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2.课文分若干小节,可以每人读一小节,也可以四人齐读,读时给不懂的词语做个记号。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它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优势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作用,缩小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呢?同步课堂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步课堂是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在“主课堂”及助教所在的“从课堂”之间(从课堂不受数量的限制)实施全程同步传送课堂教学的实况及师生交流的、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没有疆界的教学模式。它的产生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增添了一条新的途径。除了硬件设施的保障外,教师如何更好地提高同步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呢?
一、精备课――同步课堂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
备课是同步课堂的准备阶段,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步课堂所面对的是差异比较大的不同学生群体,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是我们课前备课的一个难点。
主教与助教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对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情况,兼顾二者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如教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在引导学生证明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对城市里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白板引导学生运用克隆、拖拽功能改变“长、宽、高”其中一个因素,引起体积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直观清晰地认识到,长方体体积的大小与“长、宽、高”有关。对于农村的学生,他们不具有白板,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实物观察,使学生也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主教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证明自己的猜想,从而满足不同区域学生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备课的一个重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如语文的作文评改课、数学的实践操作、英语的口语训练等等,这些教学内容的课堂设计很大成分依据学生现场生成的资源临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学生而异、因班级而异,所以不太适合教师统一进行调控。对于“新知识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同步课堂。
同步课堂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更多、更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为高效的课堂提供保障。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课前我们的主教和助教通过网络加强研讨,可以借助QQ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研修平台等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双方的教学方法。其实这个研讨的过程,是一个相互提高的过程,尤其对于助教来说,不但要了解具体的设计意图 ,有的放矢地协助主教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主要的是汲取了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从而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完善。
“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是同步课堂备课的重点, 因为身居异地,所以网络平台成为备课的主要依托,借助网络解决空间的问题,实现主教和助教共同备课,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摘 要:同步课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先进教学模式,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方向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把城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平衡到农村偏远的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同步课堂的备课模式要考虑到均衡化、互动化、有效性。能够实现教学内容抽象到具体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改善中学物理教学过程。
关键词:同步课堂;有效备课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步课堂的手段教学手段正在不断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的结合。弥补了教学资源配置不平衡、优质教学资源的不足,实施全程同步传送课堂教学的实况及师生交流的教学模式。
同步课堂教学中,备课模式要考虑到均衡化、互动化、有效性,能够实现两个不同区域学校的同步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 渗透同步课堂原理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效。如教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可向学生补充投影的原理,教师边讲解 边操作,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投影器的成像原理。此外,还可向学生介绍投影器各个镜头的作用和各部光束的形状,教师边分析边用一块纸板从投影器玻璃板起,垂直向上移动,从纸板上可观察到光束越来越小,到成像镜 头附近,光束最小最亮,温度最高,即为会聚点,纸板很快冒烟燃烧起来。这一现象学生大为惊奇,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小学自然提出一些思考题:
(1)如何利用投影器演示小学自然的凸透镜会聚光线作用和焦点性质;
(2)如何利用投影器产生强平行光,演示小学自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和折射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上台操作。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更好的把把城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平衡到农村偏远的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让偏远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丰富有趣的物理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教学的备课效果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摘 要】“同步课堂”模式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使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学点与城镇条件较好学校之间,通过“教材、课程、课时、管理”四同步,实现全市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实时快速传递,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湖北省鄂州市新民街小学在“同步课堂”探索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同步课堂;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19-01
“同步课堂”模式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使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学点与城镇条件较好学校之间,通过“教材、课程、课时、管理”四同步,实现全市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实时快速传递,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限制,我市城区和农村教育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湖北省鄂州市新民街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作为“同步课堂”项目单位,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围绕打造“智慧校园”、塑造“智慧课堂”,将“同步课堂”教学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我校与泽林镇两所小学,积极开展“同步课堂”活动,坚持利用“同步课堂”开展同步教学、互动教研、教师互动培训、名师课堂等,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在“同步课堂”探索和应用方面,我校通过努力和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校精心挑选了教学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基础扎实、课堂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负责“同步课堂”教学任务,除了语文、数学等重点学科,还选取了结对学校相对薄弱的音乐等学科,确保了“同步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我校的两位音乐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大量的素材,通过网络进行视频、音频实时传输,把一首简单的曲子演变成了一堂集音乐、舞蹈、故事于一体的精彩远程同步互动课,深受结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实现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公平。
摘 要: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师资源长期难以配置到位,农村偏远地区学龄儿童难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现行的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问题的各种措施,都难以解决这一问题。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试点的“同步课堂”,应用网络视频技术,把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纳入到中心学校的班级授课中去,使偏远地区的学龄儿童既可以就近入学,又可以获得与中心学校基本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服务。“同步课堂”环境建设应注重教学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教学信息共享、教师协同工作、教学进度一致。“同步课堂”有望成为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这一目标的最短路径,建议国家配套执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特岗计划”。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步课堂;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64-05
一、问题的提出
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农村地区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因学生人数少,被统称为小规模学校。[1] 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28,703所乡村小学和88,967个教学点。[2]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公平,最简单的评价就是要看是否为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了帮助。[3]沉淀在农村底层“后20%”的农民家庭,他们难以供子女进城上学。农村小规模学校满足了他们就近入学的需求,保障了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对教育公平具有“托底”的至关重要的意义。[4]
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师资条件的改善,但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农村小规模学校现有教师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知识陈旧。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且小规模学校处于最差的境地。[5]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的标准是生师比23:1,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师比实际约为15:1[5],表面上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超编。但由于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学缺乏规模效应,所以现有的“看似超编”的师资队伍仍无法完成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的教学任务。
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长期得不到补充,迫使很多地方聘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多为当地落榜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他们没有受过正规严格的师范训练,薪酬较低,半耕半教,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地区采取“下点支教”的办法,要求中心学校教师必须到小规模学校支教1年以上才准许晋升职务,或者要求免费师范毕业生必须先到小规模学校任教2年以上才能获得正式工作岗位,这些“流动”的教师在小规模学校难以兢兢业业地工作。有的地区采取“联校走教”的办法,安排中心学校的教师到各教学点上课,但中心学校的师资本身并不充足,加上山路崎岖漫长,遇恶劣天气走教中断,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计划常常未能完成。有的地区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由一名教师执教,这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极高,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往往难以胜任。有的地区采取“包点上课”,把一个教学点的教学任务全部包干给一位教师,这位教师必须教所有年级所有科目的课程,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英语等科目常常只能被“省略”。有的地区采用“学生寄宿”的办法,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幼,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本来就薄弱的学科教师还要兼任保育员,雪上加霜。[5]
短时期内,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补给大量优质教师资源不可能实现。上述办法又难以长效地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在信息技术空前快速发展的时代,是否有新的办法破解这一瓶颈呢?目前,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在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之间建立“同步课堂”,使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远程加入到中心学校的班级授课中去。“同步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远程开放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将中心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及课件画面传输到小规模学校,将小规模学校班级的场景也传输到中心学校,从而实现两地班级同步互动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6]通过“同步课堂”,扩大中心学校优质教师的服务范围,缓解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的压力。偏远地区的学龄儿童得以就近入学,共享中心学校相对优质的教师资源。这样的同步课堂,环境如何构建?教学活动如何开展?教学效果和发展前景如何?
摘 要: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融入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拥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特点。主要是简单分析高中物理教学引入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及意义。
关键词:高中物理;同步课堂;教学模式;资源共享;一体化
一、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同步课堂理论指导、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范式。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集体学习。在课后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状况,通过同步课堂有区别推送辅导材料及习题、向家长发送短信和平台信息等,实
现课后个性化教学和辅导;学生依据教师发送的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材料及与教学同步的习题,有效地弥补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
之处。
二、高中物理教学引入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1.同步课堂教师组成
摘 要:结合初中化学教学中教法与学法实践,论述了化学教法与学法优化同步的重要性及优化同步教法与学法的有效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法;学法;同步优化;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69-02
教学是双向的交流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顺利完成知识的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造成了教法与学法相脱节。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法要适应学法的需要,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优化,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一、化学教法与学法优化同步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中,利用好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转变教师教学指导思想,更新教学方法和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教法和学法是教学过程的表现形式,教法对学法具有指导性,教法是学法的基础,学法是教法实现的工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教法,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较为忽视,不重视对学法的指导,不能协调好教法和学法。化学知识枯燥难懂,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优化同步教法与学法的有效策略
1. 换位思考备课,奠定良好课堂教学基础
1.学案教学的由来
潍坊市自2001年9月始就进行了“主体活动教学”的课题研究。“主体活动教学”以素质教育思想立论,它着重改变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只一味灌输的“填鸭式”教学行为,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教学模式。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变化,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多,但新的矛盾开始突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落到实处?经过课题组成员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学习和实践,发现学案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案教学把重心放在“学”上,并根据学生、教材的特点进行诱导和辅导。把学生的动眼、动手、动脑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有意义的是,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老师形象地把学案教学称之为“名片理论”,即书写是最好的落实方式。
2.目前学案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2003年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我们传统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句话,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课改的追求目标和具体体现。
随着课改的深入,尽管本市的课堂组织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但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做法。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滞后:从内容上看,过多注重习得性知识;从形式上看,大都以简单填空的形式呈现;从组织形式上看,仍然沿袭过去的老做法――教学流程一般是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进行阅读教材,直接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来理解掌握教材知识,然后教师进行强调规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更多地是个体自主学习,由于缺乏交流的平台,群体互助式学习无法在现有学案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更无从谈起。曾经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却成为课改的桎梏。
笔者曾经在一些学校听过课,发现只要老师注意发动,学生都能对学习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兴趣;通过问卷调查来看,学生也普遍对学案教学持肯定态度,但也对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方面倾向于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学案这一有效的形式如何才能与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呢?
3.让学案改革与课堂教堂改革同步
3.1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已真切地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针对我们郏县新世纪小学的特点,我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我真切地感受到,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唯有深刻领悟课改实质,积极构建有效课堂,理顺关系,顺应课改发展规律,才能取得实效。
一、倡导学习型教职工队伍, 让“课改”在春风化雨中结出硕果
推进课改需要找准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要有现念的支撑,更需要一支能把现念转化为现实成果的高效团队,其关键所在还是管理层。管理者的理念上去了,组织协调能力、权威性上去了,工作就好办。如果说“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层就是整个工程蓝图的“读图人”。只有学校的管理者把“蓝图”读懂了,“整个大厦”才能按照设计理念建造起来。因此,提升学校行政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力是推进课改工作的第一要务。
任何工作,任何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人”,人是最根本要素。一所学校课改是否能顺利推进,成功在教师,失败在领导,我们一线的课改教师的课改理论水平更是课改推进的一根刻度尺。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角色的转换都与新课改理念息息相关。要改变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对教师加强培训。因此,作为学校更应倾尽全力为教师构建学习平台,让教师在学习中扛起研究的旗帜。
二、侧重实践,积极倡导研究之风
太多的理论又会使我们的教师无所适从,所以我认为一线教师更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东西,如怎样规范地撰写教学案、怎样规范课改课的操作流程、怎样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怎样科学分组等等。所以要落实课改,学校应及时给教师提供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使教师能全身心置身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教师在实践中展示身我、在实践中催生研究。在课改实践中我们提倡同伴互助,倡导教师与教师之间针对性的相互听课,实地感受,各取所长,共同成长,更提倡校际联手、学科联手、典型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然,我们深化课改还需要严防追求形式,我们要坚决摒弃那种缺乏实效性的走过场的“伪课改”的现象,我们需要追求的是那种“原生态研究”(即源于师生自身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我们要研究那些源于师生自身的真实的教学情境,研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完成教学目标出现的“问题”、“偏差”以及产生的“困惑”和思考。
那么在校际层面上,我们要努力构建这样一个研究平台,让“课改”回归本真。唯有真实,“研究”才能提出科学可信的结论,“示范”才会具有真正的效能放大的意义。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的就是在一节节的“常态课”中落实,要真正规范教学行为,提升质量,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必须强化常态课的研究意识,使公开课“常态化”、“随堂化”。
摘 要:教与学同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与学法,达到师生思维、情感、意志同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重要环节;周长;新概念
一、导迁激疑,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要精心设计引新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例如,在教学“求种植数应用题”时,教师用一则新闻导入:“今年我县柑桔产量预计超过40万担”提问:“柑桔采摘完了吗?”“这40万担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回答,只要知道种植数和每株的产量就能会计出来。继续问:“怎么知道一块地的柑桔棵树?今天我们来学习‘求种植数应用题’。”这样引入新课,新颖、有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内容。又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教师可先出示一个谜语:“人家兄弟手拉手,咱们兄弟不碰头。火车在咱肩上跑,建设四化立功劳”让学生猜。老师再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平行线,请同学们从这一节找出谜底”。这样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去学习这节课。
二、导引得当,培养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自主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常埋怨一些学生“笨”,总是引而不发,我们不妨来个自问:“引导是否得当?提问的问题是否太深了?”只要把握准学生的思维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再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畅开。例如,在学“圆的周长”时,学生一起学习的是直线图象的周长,而这节课学习的是曲线图形的周长,在认识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打开猜想的窗户,畅想要通过什么方法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总是归纳成具体问题,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量出几个具体圆的周长,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比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
三、导移解疑,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种技巧也就是迁移类推的技巧,教师要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分类的意义时,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饼的几分之几?”“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圆的几分之几?”“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个教学过程就是把新概念知识划归为旧知识,通过对旧知识解答来推导出新概念,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