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运动论文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精选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1篇

1.1国际体育文件

二战后,国际人权立法迅速发展,1945年的《联合国》和1946年的《世界卫生组织章程》,都有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体育发展的相关内容。1966年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权、受教育权、参加文化生活的权利等内容,为体育权利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虽然如此,体育权利的直接渊源仍来自国际体育文献,1978年的《体育运动国际》规定:“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奥林匹克》基本原则第4条规定“从事体育运动是人的权利”。1992年的《新欧洲体育》也规定:“任何人都有参加体育活动之权利。”至此,体育权利被明确提出并被表达。

但自此之后,晚近的各项国际权利文件,包括《欧盟基本权利》、《欧盟宪法草案》等诸多最新人权法律文件均未明确提及公民体育权利,《欧盟基本权草案》中人性尊严、自由、平等、连带权、市民权、司法受益权及其他一般规定中,并未见有体育权利的直接规定,可见体育权利仍为一项新兴权利,其在国际法中仍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并获得深度认可。

1.2《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约第12条规定:“一、本条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二,本公约缔约各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达到下列目标所需要的步骤:(甲)减低死胎率和婴儿死亡率,和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育;(乙)改善环境卫生和工业卫生的各个方面;(丙)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风土病、职业病以及其他的疾病;(丁)创造保证人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医疗照顾的条件。”[1]24国内有学者认为(丙)款可作为体育权利的国际法渊源,实际上该条规定的是健康权。根据联合国官网,健康权被定义为:“一个有效的、综合的根据需要作出反应的卫生制度,其中包括为所有人提供卫生保健和健康的基本决定因素”。①再者关于丙款,“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所通过的一般性意见指出:“要求对行为方面的健康关注建立预防和教育计划,如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及有害于性卫生和生育卫生的行为,改善健康的社会要素,如安全的环境、教育、经济发展和性别平等。得到治疗的机会,包括在事故、流行病和类似健康危险情况下,建立一套应急的医疗保健制度,及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1]127不可否认,体育锻炼能够预防疾病,利用运动对某些疾病进行干预能取得一定疗效,各国对运动干预日益重视且其研究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入,但由于健康权界定极为清晰,该条中并未直接规定体育权利,但其作为体育权利的理论渊源之一,为体育权利的正式提出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因为无论是《奥林匹克》还是《体育运动国际》都强调了体育运动在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即“在自然属性意义上为克服人类的缺陷,在社会属性意义上则是为防止人的异化。”[2]

1.3各国法律

自《体育运动国际》明确提出体育权利以来,各国国家法逐渐跟进并以不同的方式对体育权利有所体现,如《美国业余体育法》,确认了美国业余运动员的部分权利;《法国大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1994年9月)第一条规定“每个人,不论其性别、年龄、能力或社会地位,均有权参与体育活动”;而《俄罗斯联邦体育运动立法原则》(1993年4月27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第3条直接规定了公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权利;《白俄罗斯共和国体育运动法》(1993年6月18日)第一章就是“公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权利”,且第1至第4条明确规定了“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建立体育联合会、俱乐部和协会的权利”、“从事职业体育的权利”以及“从事商业、企业经营活动和广告业的权利”;古巴则直接确认“参加体育运动是宪法赋予的权利”。这些规定有以下特点:(1)原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于传统对体育的重视,体育权利有较为明确的规定;(2)大部分国家均直接规定有关体育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而对体育权利的性质、内容、内涵未作明确界定;(3)在文字表述上多采用有权“从事”和“参加”体育运动的方式。

2体育权利的内容

2.1体育权利的概念

确定体育权利概念的困难首先来自于对“体育”界定的模糊。从国外来看,主要的相关词汇为“physicaleducation”和“sport”。《体育运动国际》规定“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②从该句可以看出,“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是一项权利,两项具体内容,即体育教育(狭义上的体育)和体育运动。但根据《奥林匹克》(2004年9月1日生效)来看,其仅在“基本原则一章”中“sport”就出现7次,6次被译为“体育运动”,一次译为“体育”,在翻译“sport”的过程中也并未寻找到满意的中文语汇与其对应,加之我国形成的“体育”广狭多重含义,导致了对应上的困难。但国外学者一般将“physicaleducation”作为“sport”的内容之一。本文采用体育(广义“sport”)为第一层次的概念,体育教育(physicaleducation狭义体育)和体育运动(狭义“sport”)为第二层次概念,从而形成体育权利统摄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运动权的架构。

2.2体育权利的定义

在廓清体育的概念层次以后,确定“权利”的构成要素就成为体育权利定义的必然要求。然而学者对“权利”各项要素的认定并不一致。如霍菲尔德认为“权利”是由特权和自由、权利要求、权力、豁免4个要素构成的[3];葛洪义总结出权利的4要素说,即个体自主地位、利益、自由和权力[3];夏勇[4]把权利的构成归纳为利益、主张、资格、力量和自由5大要素”。于善旭教授[5]认为:公民的体育权利就是公民为维护和追求与体育相关的各种利益,因社会承认为正当而受社会承认和保护的行为选择的自由和资格。陈远军

、常乃军[6]认为:体育权利就是指公民或者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获得身体健康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自由以及平等和竞争的机会和资格,从而享有能达到最高体质和心理健康标准,最终实现最大自我利益和公共福利的可能性。童宪明[3]认为:体育权利由国家法律法规确认的,公民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关于身体运动的权利。本文认为,无论是主张、资格还是权能,本质上均是利益或自由的一种表现,所谓体育权利就是由法律确认的人在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应享有的自由和利益。对于此定义主要强调3个方面,第一,体育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而不是法律赋予的;第二,体育权利的核心内容为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第三,将权利的本质归结为自由与利益,对权利的要素进行了整合。

2.3体育权利的构成

对于体育权利的构成,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如于善旭教授[5]认为从体育权利中可以引申出体育结社权、体育劳动权、受体育教育权、体育活动权、体育创作权、体育社会保障权等多项子权利。不可否认,体育权利也是一个权利系统,由于其为新兴权利从而与其他权利存在广泛重合与交叉,笔者认为这个系统的核心由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运动权构成。

1)体育教育权(physicaleducationright)。关于此项权利,学者多关注不够,盖因此项权利从属于教育权。由于现代社会的全面教育和终生教育的理念,使得教育权下的体育教育权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其中学校体育教育既包括公共的体育教育,如学校的公共体育课内容的教育,也包括以竞技为目标指向的学校体育教育(sportseducation)(在我国目前则是专业的体校系统)。

2)体育运动权(sportsright)。在《新欧洲体育》中,体育运动被定义为:“在轻松欢快的或者组织性的参加形式下,以体力的增强、精神充实感的满足、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及所有层次上的对竞技成绩的追求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一种行为、一种运动、一种生活方式或娱乐方式,目前主要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即大众体育(sportsforall)和竞技体育(competetivesports)。对于此项运动主要体现自由与平等,即运动自由和平等,国家、集体和个人不能加以不正当干涉,且应该创造条件予以保障。

这两项核心子权利是紧密相联的,从广义上讲体育教育一般要寓于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运动本身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在特殊情况下二者也可合并为一个过程。因此,如果单讲体育教育权,而缺失体育运动权,则体育权利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但如果只讲体育运动权而不讲体育教育权,则又不能保障其逻辑统一。至此,二者构成了体育权利的和谐整体。

3体育权利的性质

3.1体育权利在其他国家法上的权利归属

体育权利在国内法上的体现一般有4种形式。第一,从属于教育权,如芬兰,根据1995年宪法改革,芬兰修正后的宪法第13条规定了教育基本权利,在政府向国会所做的备忘录的说明中此权利包括个人发展自己的权利。体育活动和其他形式的体育文化是该权利的一部分。第二,从属于自由权,如冰岛,认为从事体育锻炼是人们的自由选择。第三,直接规定体育权利,如法国1987年7月1日宪法第一条,强调每位公民体育锻炼和从事身体活动的权利不受基于性别、年龄、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歧视。此外匈牙利宪法70/D(2)条也规定进行有规律身体锻炼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第四,直接规定有关主体的权利,如美国《业余体育法》。由此可见,体育权利在各国宪法和体育基本法中均有所体现,但根据各国法律体系尤其是权利体系的不同,体育权利有不同的权利归属,且一如国际体育文献的规定一样,无论在名称与内涵外延方面均缺乏一致性。

3.2我国体育权利的性质

1)总体归属于社会文化权利。

内容决定性质,既然体育权利包含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运动权两项主要内容,那么这两项内容也就限定了体育权利的性质。首先,体育教育权隶属于教育权的范畴,而教育权属于文化权利;其次,体育运动权则具有复杂性,其主要表现为一种行为自由、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平等要求抑或一种谋生方式,因此其可能具有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因素。根据《奥林匹克》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第1条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谋求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再加以体育排斥政治干预的奥林匹克精神,因此体育运动权主要体现了平等与自由的精神,而这是社会权利所强调的,从而使体育权利在总体上归属于社会文化权利。

2)体育权利目前仍为推定权利。

我国宪法第21条第2款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者认为这是我国宪法对体育权利的规定,实际上前者属于“总纲”中的国家政策。国家政策也称为基本国策,是国家就社会发展所确立与制定的基本方针、原则与指导思想,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政治期待。“总纲”中的某项原则规定与“基本权利”的宪法地位相去甚远。总纲的效力不同于宪法正文,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法规属性。作为方针条款或者国家政策指导原则,其实施有待立法裁量,并排除司法审查。其次,一般认为,宪法46条规定的是我国公民的教育权,其虽然包含体育权利的部分(体育教育权)内容,但并未直接规定公民体育权利。

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尽管囿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与法治环境,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但通篇仍彰显了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思想,但遗憾的是其未明确提出体育权利,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体育权利概念,从而未曾按照一项权利的应有逻辑进行立法设计。

无论我国宪法还是体育法,都不曾明确规定公民的体育权利,从而使体育权利仍归于推定权利。

3)具有成为基本权利的各项属性。

何谓基本权利,我国理论界争论颇多。基本权利的范围主要有3种意见:第一,仅限于宪法基本权利文本中的权利(狭义)[7];第二,宪法文本中规定的权利(广义);第三,不限于宪法规定(最广义)。但基本权利必须是宪法权利,是我国法学界的基本学说。体育权利由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两项核心子权利构成,前者隶属于教育权,而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后者因其兼有平等权、自由权等诸多权利的部分特征而难以确定,但无论平等与与自由权均为基本权利之一,再者体育权利整体上属于社会文化权利,而社会文化权利是《公约》确定的基本权利,我国是《公约》签约国,《公约》对我国当然具有约束力,因此,体育权利可以作为基本权利存在。有学者认为,体育权利是“从母法中派生出来的,是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化”。从而是一种基本权利[8]。但正如上述分析,体育权利在我国仍是推定权利,因此,其仅具有基本权利的属性,但尚未成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

4明晰体育权利属性的现实意义

首先,作为权利立法,《体育法》修改时应按权利立法的特点进行立法设计,即围绕权利确认、权利享有、权利行使与保障和救济展开。其次,体育法修改时,在制度设计上应以保障人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参与为依归。竞技体育虽然受社会与经济性影响更为直接,但正如《体育运动国际》第3条第3款所说:“竞技运动虽然具有可供观赏的特点,但也必须按照奥林匹克理想,始终以服务于教育性体育运动为目的。竞技运动是教育性体育运动的最高体现。它决不能受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的影响。”因此我国体育类立法应围绕着体育教育、大众体育而非以竞技体育为重点展开。再次,在国家体育资源配置上,也应该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逐渐转变,从重竞技体育转向于大众体育,即以全民健身事业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对竞技体育进行产业培育,提高其“造血”功能而不再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输入。最后,为我国体育法学的研究构筑平台,为体育法学的交流与对话提供前提与基础。

论文关键词:体育权利体育法体育教育权体育运动权

论文摘要:明晰体育权利的性质、内涵和属性是体育立法、执法和司法及体育法学研究与交流的前提与基础。研究认为国际体育文件是体育权利的渊源;体育权利本质上是人在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应享有的自由与利益;体育权利由体育运动权和体育教育权两项核心子权利构成;我国体育权利总体上属于社会文化权利且目前为推定性权利;体育权利具有基本权利的各项属性。我国体育立法及《体育法》的修改应按照权利立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实践中应以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并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

体育权利的内涵和性质限定了体育法的调整对象和价值取向。我国《体育法》修改在即,各项体育制度的设计和体育资源配置均须明晰体育权利的内涵与外延,然而目前学者关于体育权利的渊源、内容和性质等基本问题远未达成一致,因此有研究的必要。

注释:

①/chinese/hr/issue/health.htm.

②原文为:Everyhumanbeinghasafundamentalrightofaccessto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whichareessentialforthefulldevelopmentofhispersonality.

参考文献:

[1]杨宇冠.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力研.卢梭的抗议——体育克服人类缺陷的哲学线索(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50-53.

[3]童宪明.体育权利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6-49.

[4]夏勇.中国民权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12.

[5]于善旭.再论公民的体育权利[J].体育文史,1998(1):32-36.

[6]陈远军,常乃军.试论公民体育权利的社会实现,体育文化导刊,2006(12):16-18.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2篇

1.1篮球运动的特点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它是在遵守相关规则的前提下,已投入球数给计分,并且阻止对方进球得分的竞技运动。其具有对抗性、战斗性、集体性的特点,同时篮球运动也涵盖了健身、娱乐、艺术以及趣味等功能。

1.2篮球运动的作用篮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对高校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①篮球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篮球运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既有三人制、四人制以及五人制,而且还可以采取半场、全场比赛,但是无论采取哪种运动方式,都需要参与者不断地奔跑与对抗,经过调查发现: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他们的肌肉非常发达、身体部位均衡发展、体能比较强。这是因为篮球运动要求参与者在运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对抗,从而增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了身体的体能。②篮球运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篮球运动不仅充满着身体的对抗,而且更是意志与智慧的对抗,篮球运动是一项攻防快速转换的集体运动项目,运动员需要根据比赛的现状及时的做出理智的判断,合理把控比赛进程,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且要有将强的心理素质,不能因为比分的落后或者一些其它因素而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发生,通过对学生比赛的过程分析,导致比赛失利的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过硬,而心里素质不过硬的原因就是学生参与比赛的次数比较少,因此通过积极参加篮球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2.1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影响篮球运动对高校的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影响,体育基础设施是篮球运动开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完善的篮球体育基础设施,高校的篮球运动不可能兴起与发展,就不能为体育文化传播提供场地,因此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二是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影响。师资队伍的质量对学生学习篮球技能与知识具有关键的影响,如果高校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氛围比较浓厚,那么高校就必然会提高师资力量,从而带动整个高校的篮球技能水平;三是对体育图书音像信息传播的影响。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兴起离不开相关篮球知识的图书音像信息资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与了解各种音像、图书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篮球理论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这对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层面的影响首先篮球运动促进高校体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学校的体育制度是保证校园体育运动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制度支撑,如果某项体育项目在校园内没有普及,那么高校构建此制度的动机也就不足,篮球运动的普及要求高校要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等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法、训练内容以及方式,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比赛制度等,同时还要制定运动员损伤应急预案等,这些都是体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完善与发展校园体育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篮球运动有利于校园体育运动传统。校园体育运动传统是经过时间的沉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具有普遍性、重复性以及相对稳定性。通过广泛的篮球运动可以形成浓厚的篮球传统,篮球运动传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篮球运动传统可以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每当高校举办篮球比赛时,校园内的篮球文化氛围就非常浓厚,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进而也会带动一些其它体育项目,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2.3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影响首先篮球运动提升了高校的体育风尚。篮球运动是将体格锻炼与人格磨练为一体的集体项目,大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体育锻炼的,而且还能够满足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学生在感受到篮球运动的益处后,他们就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一来参与高校体育锻炼的人口越来越多,高校的体育风尚就会越来与浓厚;其次篮球运动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大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大学生的精神、道德、观念等,通过篮球运动会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这就决定了参与者必须要有集体意识、公平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只有具备这些基础的意识才能保证篮球比赛的成绩。同时篮球运动比赛所体现出来的:拼搏、创新、竞争、协作完全符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当然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篮球运动知识的提高、树立奋斗的目标等方面也具有积极地作用,而这些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最后篮球运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容之一,通过篮球运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避免一些学生长期的迷惑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且还可以通过观看NBA等国际篮球比赛等了解世界先进的文化或者当地的风俗,拓展自己的视野。

3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篮球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1校园体育文化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为篮球运动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氛围:首先校园内到处充满了体育锻炼的氛围,就会影响与带动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篮球运动的乐趣;其次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为篮球运动发展提供平台。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与篮球运动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体生活,还可以为篮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学校通过定期组织篮球比赛,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篮球热”的氛围,进而带动整个高校积极开展篮球运动;最后篮球运动的普及离不开宣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增加对篮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3.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篮球运动以其具有的竞技性、娱乐性、凝聚力彰显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地位,无论是篮球运动参加者还是观看者都会被篮球运动的氛围所吸引,就会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这样一来高校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就会显著的提升,校园内的体育锻炼氛围瞬间就会变浓,因此篮球运动在丰富校园文体生活、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升体育风尚以及改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3篇

体育运动的目的,除强身健体外,更以运动美的形式给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给人予美的陶醉,美的享受。关键词

体育审美、体育美学、人体美、艺术美欣赏。

近年来,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是丰富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体育运动美进行探索。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五、真善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4篇

体育运动的目的,除强身健体外,更以运动美的形式给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给人予美的陶醉,美的享受。关键词

体育审美、体育美学、人体美、艺术美欣赏。

近年来,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是丰富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体育运动美进行探索。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五、真善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校网球运动;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在终身体育中具有及其重要地位,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的重任,近几年来,网球作为一项健康、高雅、时尚的运动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研究高校网球运动与终身体育对于普及和推广网球运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网球运动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的思想来源于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1]终身体育的核心在与使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紧密衔接,以保持体育教育的统一,完整与连贯,实现一体化。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起着程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学校体育具有显著的“奠基”功能。高校体育是作为具有“奠基”功能的中间环节的学校体育的一部分,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促使青少年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学习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身心得到最佳的放松与调节,在各种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青春的活力。

二、高校体育中网球运动的独特优势

网球运动过去一段时间曾被称为贵族运动,随着我过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我国运动员在一些重大比赛中获得骄人的成绩后带来的网球热,网球运动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某一运动的心理需要,决定了对这一运动的投入程度,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1.健身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有氧和无氧交替的运动,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希望锻炼身体的人得到不同层面的满足。经常系统地、科学地参加网球运动,能促进人体机能的发展,能够改善人体健康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

2.健心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情趣高雅、健康时尚的运动。它既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减轻思想压力的尚佳方式,是一种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享受。喜欢网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作用。文明、优雅地打出一个个好球时,不仅自己感觉兴奋异常,愉快无比,旁观者也会为之击节叫好。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球运动,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健心的作用。

3.促进社会交往:体育已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有效方式,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它在鼓舞民族士气,愉悦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小球带动地球”的外交策略,使中国人民受到了鼓舞。打网球可以交流球技,增进友谊,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在球场上,球友之间很容易拉进关系,取得信任。球友们在一起不仅能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球技,还能够在其它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素质。网球运动已被现代作为一个非常便捷的社交途径,这也是网球运动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教育特征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合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因此,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志向和能力。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2]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必须把终身体育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从而才能实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的目标。网球运动具有的普遍性、可调节性、娱乐、观赏性等终身体育教育特征决定了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1.普遍性:网球运动具有无身体接触,多在户外进行(条件允许时也可在室内场馆进行),适合于不同年龄人们的体力和心理上的特点,从6、7岁的儿童到老年人都能较好地从事这项运动。长期坚持网球运动,儿童能强健身心,青年人能保持青春活力和健美体型,老年人能保持旺盛精力、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另外,打网球需要有一个对手或球友,这样通过打球可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交流球艺、开展社交活动。可见网球运动属于所有年龄阶段的人,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作为满足人们在体育锻炼和情趣上的要求,网球是所有体育项目中运动年龄最长、参与性最广的体育项目之一,因此,非常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目的和要求。

2.可调节性:作为一种健身项目之所以能适应人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就在于其方式与内容的可调节性。例如:儿童可采用短式网球进行过渡练习,青少年可进行软式网球运动,中老年人可进行硬式网球锻炼;单人可对墙或采用辅助器械进行练习,两人可进行单打,四人可进行双打比赛;不分性别(除竞技体育外),如在学校体育或大众体育中,男女同学也可进行单打,夫妻双方也可进行单打,三男一女或三女一男都可任意组合进行双打;网球场地有沙土、水泥、塑胶、草地场地,可适应不同阶层的人进行锻炼。因此,从事网球健身者都能在适宜的网球运动中,满足各自的需要,达到各自的目的。(下转第93页)

(上接第83页)

3.娱乐、观赏性:网球的击球动作舒展优美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可以从一场精彩的网球比赛中欣赏运动员优美、巧妙的击球动作,尤其是多变的战术中所体现出的双方智慧的较量更使人兴趣盈然、回味无穷,忘记了过去,忘记了烦恼,甚至忘记了自我,眼随绒球走,心随比分飞,这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娱乐,是一种美的陶冶;网球服装潇洒大方,网球礼仪使观众和运动员更能愉快地享受网球运动的乐趣,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境界。

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都很适合开展网球运动,高校网球教学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在课程设置上,设立了网球选项课和选修课,针对喜爱网球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教学。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中国网球人口,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是群众体育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思想的形成,特别是中国网球选手在国际大赛取得的骄人成绩后,使许多大、中、小城市出现了网球热的现象。网球俱乐部、少年网球培训班、网球协会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更是为为群众网球运动打下了基础。假期间,大学生把网球运动带到了家庭体育中,而家庭网球运动又带动了社区网球运动的开展,一连串的连锁效应将使网球运动在群众体育中开花结果。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开展网球运动可以使网球运动在终身体育中得到推广与普及。

四、结语

1.网球运动高雅、时尚及健康功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球运动;2.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教育特征决定了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3.在高校大力开展网球运动可以推动网球运动在终身体育中的推广与普及。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6篇

在学习体育的动作技巧之时,常常会用到已有的知识以及身体的机能,也就是说,在学习新的动作技巧时,学生就会分析原先以后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然后选择性的学习是否需要掌握新技巧.因此,学生在挑选学习技巧的时候,其脑部就会将原先已学的运动技巧和目前要学的运动技巧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如若分析得到新技巧和以往学过的技巧其动作模式几乎相同,那么大脑就会自动提取学过的动作技巧提取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技巧的学习方法.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这种形式的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和老师加快教学的进度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动技能的种类多样化,但就迁移方式而进行分类的话,主要有正迁移与负迁移这两种.正迁移主要是能够通过提取已知的运动技巧,帮助加快掌握新运动技巧.这种方法通常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多种运动技巧之间的相互掌握,同时加快了新运动技巧的学习,也帮助学生在牢记已知运动技巧的同时增添多种技巧的掌握.因此,已知运动技巧和新运动技巧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十分普遍,因为,在运动过程中,一个技巧的形成对于新技巧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帮助,主要是依据项群训练的原理而得出的结论.然而,负迁移则是另一种情况.负迁移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已知的运动技巧妨碍了新技巧的学习.该状况是因为大脑认为新技巧的形成会妨碍到已知运动技巧的巩固.它们在同时了解的过程中,会形成相互的干扰.原有运动技巧会对新技巧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阻碍,因而学生较难理解新运动技巧的形成.

2运动迁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为了将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更专业化,尽可能的减少或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导师应在学习指导过程中运用一些新型教学方法,主要需做好以下几点.

2.1提高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为技能迁移做好基础

首先应将教学重点放于基础知识中,良好的技能知识掌握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而后阶段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良好的体质素质能增加动作美感.相反而言,身体素质低下不但影响动作美感,还会造成身体平衡性不够,影响动作质量,无法顺利完成特定动作.肌肉是基础练习内容,肌肉力量是重要的条件之一,肌肉力量不够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体力不够,无法完成特定动作.柔韧性也同样重要,身形舒展对防止练习过程中的意外发生有很大帮助.最后就是体力,体育舞蹈自身就是一项非常消耗体力的运动,体力不支而造成舞蹈失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需从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着手,充分发挥身体各机能的最大极限,特别在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基础塑形的练习.

2.2开展同类教材的归类教学,促进前后技能的迁移

体育舞蹈教学会由于同类教材内容中的特定动作技能导致动作迁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事先认真备课,充分理解教材的中心思想,再与可能迁移教材相结合,将两者差距或关联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可能的为学生前后动作的衔接和迁移制造条件.比如在拉丁舞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恰恰手势与伦巴手势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的初期,应把伦巴手势置于教学前者,而将恰恰手势置于后者,原因是恰恰手势要求更高,其音乐速度快,神经兴奋度要求高.对于相互关联小,难以迁移的内容可以穿插自身理解,将两者顺利关联,从而获得其学习意义.

2.3运用归类对比的分析方法,分清技能的正负迁移

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对动作技术掌握开始要求学生.优先了解技术动作基本要领,理解着力点加以练习,其次是要求学生充分了解特定动作前后结构关联特点和本质,让学生不仅从基础动作上了解该动作,更要了解该动作背后的本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一味急功近利,要求学生掌握更多动作,应将同类型动作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促进动作的迁移的正常导向,以免发生负迁移.新旧动作之间的迁移往往存在三方面的影响情况:(1)正迁移影响.(2)负迁移影响.(3)正负迁移并存.正负迁移并存为特殊情况,所以本文特别说明.例如,在伦巴和恰恰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经常分析两个舞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这两者本身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伦巴舞需要在胯的转动过程中腿一定要先踩直后才可弯曲膝盖,所以需将伦巴的律动教学放在恰恰教学过程之前,防止学生在经过恰恰律动学习后学习伦巴律动发生负迁移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经常性比较两者差异,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在充分了解两者后,加快学生动作向正迁移发育,避免负迁移发生.

2.4把握舞蹈表演节奏,将学生个人情感和舞蹈融为一体

对于同一曲舞蹈而言,舞蹈演绎者不同,演绎出来的舞蹈表演就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这和舞蹈演绎者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审美观点等方面密切相关“.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算是同一位舞蹈演绎者在不同时期舞蹈演绎的同一部作品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外界环境、阅历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舞蹈演绎者都希望能够将其情感融入其中,一旦把握不到位反而会影响舞蹈演绎的效果.但是在舞蹈演绎过程中将自己的个性、情感融入其中,依旧能够感动观众,让广大观众朋友们喜爱.因此,将舞蹈演绎者有个性的舞蹈演绎融入到舞蹈演绎的过程中是舞蹈演绎中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演绎表演的过程中,舞蹈演绎者需要把握作品的舞姿变化,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将其表演出来.因此,舞蹈演绎众,首先要看一下是否能够将自己打动,如果自己舞蹈演绎的舞蹈表演不能将自己感动,又怎会打动观众呢?舞蹈演绎不能只依靠娴熟技巧和高亢声音,高亢但是没有情感的声音就不能打动观众;技巧完美,但是没有情感帮助也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要想打动观众,必须将情感充分的融入作品中.相反,将情感过分的夸张表达作品,其结果同样事与愿违,依旧打动不了观众.因此,舞蹈演绎者需要把握情感表达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进而实现将情感完美地表述出来.舞蹈演绎作为一种艺术,在舞蹈演绎表演的过程中还需要舞蹈演绎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舞蹈演绎的过程中只有运用好想象才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2.5提高巩固学生的动作技术,形成技能的自动迁移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动作技术结构差异小的动作会在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形象性产生,因为其动力定型过程基本相同.如果学生将原有动作练习娴熟,可到达无反应自动化的程度,那么从此基础出发,学习与原有动作相接近,但难度较高的舞蹈时,就可以不受自身意识控制自动快速掌握.比如,在教学过程初期,教师教给学生一套铜版级别舞蹈技术套路组合,要求学生高标准完成,了解动作结构技术,练习娴熟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为更高难度技术结构的迁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今后的学习更加轻松快速.

2.6控制舞蹈教学真实性,形成创造性舞蹈动作

舞蹈演绎者在表演的过程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舞姿来完成的.但是,舞蹈演绎中的素材应该来源于舞蹈演绎者的生活,进而才能在舞蹈演绎的过程中融入其真实的情感.同时,经过舞蹈演绎者的再创造后,才能进一步体现舞蹈演绎过程的真实性.具体来说,在进行舞蹈演绎的过程之中,只有不断的寻找在演绎之中的切入点,才能够提升舞蹈对人们的感情度.不同的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也不一样,因此,舞蹈演绎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绎的方式也不同.同时,重视舞蹈演绎过程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显得非常重要.在舞蹈演绎的过程中,技巧的表达是多样性的,并且表达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舞蹈演绎者选曲上.由于舞蹈演绎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主要源自于生活,并且舞蹈演绎的过程主要是舞蹈演绎者将其生活中的情感表述的过程.但是,丰富多彩的曲库为舞蹈演绎者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同时,舞蹈演绎者还需要关注其生活中的情感元素,并且使生活中的情感元素更加多样化,从生活中引进的情感才能够更好地打动观众.

2.7加强知识技能的分析概括,发展学生的智能水平

体育舞蹈教学在教师给学生讲解动作技术的过程中,可适当要求学生自主对所教动作分析,了解动作技术特点和差异,逐步理解体育舞蹈教育的思路和规律.例如,在对伦巴、恰恰和桑巴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技术中心思想进行分析,推导出“这些教学内容的重点都是腰部跨步的转动技术”的中心规律,使学生理解到,只要良好的掌握了胯的转动技术,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舞蹈,甚至是其他更多的舞蹈技术.经常性的对技能特性进行分析,加强学生自主理解能力,提高学习综合素质,加快其他类技术动作学习和迁移.

3总结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7篇

1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形成原因

运动员群体文化素质偏低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其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1)体育工作大队从中小学招收运动员,导致文化教育直接中断;(2)体育学校根据运动队的需要随时输送运动员的方式,导致不能完成完整的文化教育;(3)体育局长的工作思路。无论是体工大队不问教育的现状,或者是体校校长的培养方式,起决定影响的是体育局的工作思路。而体育局的和教育局的思路不同在于,一个只问体育奖牌,一个只问升学率。现在教育因为只求升学率而饱受诟病,而体育事业则面临只求金牌的质疑。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忽视综合素质,只求单项进步;(4)更深层次的原因。体育不是政治,但是体育在某种程度也扮演了外交、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辅助作用。以及藉此增强民族自信心、奠定国际地位等,这也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时不可忽视的考量。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从体育弱国向体育大国的转变,此种转变则非举国体制不能实现。而强调竞技体育和“金牌战略”,对于运动员群体综合素质培养有一定影响。关于体育大国、大国体育以及体育强国的讨论已经很多,笔者在此不想赘述。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无论是建设大国体育还是体育强国,都不能把牺牲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做为代价。或者说,国民素质整体低下、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永远不能成为体育强国。体育发展的实质其实是人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即考虑运动员自身长远利益,又考虑发展体育强国的长远目标。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目标

提高运动员群体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正本清源,明白体育的内涵。说简单点,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建国初,在国穷民弱、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国际地位低下的情况下,走举国体制之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今天,我们要提出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必须要以改革的精神,痛下决心,根除积弊,回归本位,这也是历史的必须选择。改革即“扬弃”,即在现有体制机制基础上,走坚持、摒弃和改变相结合的道路。在目前情况下,大致可以考虑:(1)适应中国国情,坚持举国体制,为体育事业的调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封建历史文化深厚,并不适合自主、放任式的发展模式;(2)逐步改变体工大队直接录取运动员的做法,提高招收运动员的文化门槛。急功近利式的招收方式导致的后果就是降低运动员综合素质。而在比赛前进行文化考试的做法不但操作程序复杂,而且容易滋生腐败,还不如在招收运动员之前开展文化考试,直接提高招收门槛,适当延长培养的周期;(3)最终实现体育和教育的合并。体育和教育同为教育方式,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实现合并,避免教育只求升学率,体育只问金牌数。通过合并,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共同提高。此外,可以初步考虑体校和体工大队的合并、废除高水平运动员入学、提高单独招生考试制度门槛,等等。在许多发达国家,无论是体校教育还是运动员的培养,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如加拿大的国家体育运动学校,为确保招收到运动员综合素质较高的运动员,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入学申请和文化考试。而美国体育运动的基础,重点扎根于各高等学校(要说明的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并没有体校、省队、国家队、体育学院这么多层次的运动员选拔培养体系)。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奥林匹克运动首先是一个教育运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今年9月19日在接受南京体育学院“名誉教授”后有一段相当直白的讲话:“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这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应该说,体育的发展和改革已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中。从2002~2014年,国务院先后三次出台重大体育工作指导意见:2002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10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今年10月,《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问世。三部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清晰地刻划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国家战略脉络。即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促进步入体育大国;重视加强文化教育,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加强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加大群众体育力度,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目标。

3结语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8篇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2问卷调查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嘉峪关市体育运动学校、定西市体育运动学校等6所学校作为本文特定的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采取自编式问卷,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调查中将上述6所体校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8.9%。问卷的回收率和效度符合该研究需要。

1.3实地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甘肃省6所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主管领导,并与甘肃省体育局相关处室的领导进行广泛交流,了解校园文化在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建设现状,为研究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后,依据统计数据绘制图表,并做出必要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更多认同校园文化是文化氛围和文化潮流;其次是物质精神综合和意识形态。而研究表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面。

2.2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与作风。而学生对所在学校历史的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精神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研。从图表2可以看出,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自身学校历史情况“不了解”的比例占半数以上。由此说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校史校情的教育,值得学校管理者予以深思。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不了解学校历史的原因,笔者又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进行了调研。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更多的偏向于校纪校规教育。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产物,是学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结晶,是学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认知应该纳入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中。

2.3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物质环境调查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如同知识传授一样同等重要。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设施、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而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计,又是学校特色的反映。为此,笔者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有无标志性建筑进行调研。有标志性建筑的学校占绝大多数。可见,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状况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的“发动机”,是隐形的德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另外笔者就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满意的占50.8%,不满意的占44.5%,弃权的占4.7%。

2.5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学校社团举办活动所持态度

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同时,学生社团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会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促使其向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所持的态度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可见,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顺理成章的使学生投入到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中。

2.6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学术讲座的举办情况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首先希望举办的讲座是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是对社会、娱乐、学术、思想方面的学术讲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体校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期盼值较高。

2.7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专业性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历来都是学校活动中举办各项活动中次数和频率最高的,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这也是体育专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所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了解程度不深;学校物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且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所持态度各异,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学生对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期盼值较高;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

3.2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知识结构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是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体育,服务体育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办学定位上,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体”为主,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作为立足点。但也要适时开设哲学、文学、美学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从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2.抓好校风校纪

实践经验证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成败得失与学校管理层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办学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和学校的校风、学风息息相关。学校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所以,地方体校的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顺校园文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3.提升学校物质文化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将办学目的任务与学校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美化等因素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建议学校应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学校环境设施,美化育人环境。通过提升学校物质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提高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素质和教师素质

生源素质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办学中,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历来注重学生体育竞技成绩,忽视文化成绩。为此,建议学校在招生时应提高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同时,学生进入学校后除对专业高要求外,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理论文化课的学习。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竞技水平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老师而言,如何促使学生实现夺标育人方面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5.加强图书馆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图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图书馆自习室有限;图书馆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图书、缺乏电子杂志等问题。笔者认为,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购进除体育学科以外的文、史、哲以及科技等类图书。同时,尽量营造图书馆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的自习室以供学生学习。

6.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

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催化剂,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促使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7.通过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议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多组建诸如艺术团、文学社、体育协会、书画社、影视协会、科技协会、龙谊沙龙等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8.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9篇

1.1、团队气氛

团队气氛也是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体育运动与学习文化是有区别的,体育运动的形式是身体活动,气氛非常的活跃、生动。这种体会是在教室学习不可能出现的,这与学生的天性可以融合在一起。而一群同龄人在一起的体育运动的团队气氛是学生不可抗拒,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是过程中可以结交新朋友,也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社会维度。

1.2、其他原因

除了前面已经提出的这些参与因素之外,另外一些原因的重要性虽然不太明显但也值得一提。在这些原因中有追求体育精神、寻求刺激或者挑战、旅游以及获取奖金、奖状、在学校里出名等外部奖励以及话的自己重要的体会。

2、中学生退出体育运动的动机

2.1、未能获得乐趣

在青春期,乐趣是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创设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时,必须尽量保证在项目运行之时,乐趣是提供给他们最高的奖赏。这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相当复杂。胜利第一的心理仍然是不幸的现实。

2.2、教师自身原因

对于“教师应该努力做些什么”?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低水平的教师也同样可能存在。目前,在培训能为青少年提供合格服务的教师方面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教师通常对青少年的训练工作都很有兴趣,他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也拥有美好的初衷,然而他们缺乏成功所必备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运动技能。同时,有些教师可能会想象自己是下一个国家队教练,因此,用铁腕方法、长官意志以及其他一些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教练员擅用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青少年认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他们因该对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应该运用柔和的方式,那些见多识广并且感觉敏锐的教师本因该避免或者很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推出体育的某些理由。

2.3、与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冲突

对于每个人来说,体育就是一切或者体育不值一文的说法都是毫无理由,那些假设除了体育,其他更好的选择都不存在的想法无疑过于天真,在运动表现的早期孩子很少接触其他活动,家长倾向于让孩子参加有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然而,随着孩子们的身体越来越成熟,他们凄然渴望更多的独立。这种日益明显的独立自那个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退出体育运动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个体不断正常的社会需求与学业追求、打短工与参加辩论、戏剧和音乐活动以及另外一些有意义的和奖赏性的活动。

2.4、来自家长和同伴过多的压力

青少年体育爱好者在参加以及退出体育运动方面很容易受家长和同伴的影响。也许每个人都很清楚家长对自己孩子参加每项运动都非常投入,似乎他们参加的就是世界级的系列赛。毫无疑问,对孩子的幸福记忆快乐的关注,部分原因出于自己,部分原因出于天性,不管真实的动机是什么,对所涉及的孩子(也包括孩子周围的人)而言,这种家长的反应充当了一个潜在的应激源。

2.5、没有足够的上场机会

由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过于强调获胜,因此人们有一种严重的倾向,那就是把做好的选手派上场以取悦那些胜利的渴望者,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遭受损失的是那些看上去天赋欠佳的参与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将不再可能成为任何形式的运动员,而,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是相当多的人在他们的运动技能尚未被发现之时就已经提前退出该项运动。由于没人个身体的成熟速度并不一致,因此过早地对孩子的运动技能做出不成熟的评价并判断他们未来的运动潜力都是非常滑稽的,我们有理由怀疑,其实存在大量潜在的优秀运动员,他们仅仅因为某些教师或者管理者认为胜利比所有参与者的利益更为重要而被扼杀在摇篮中。

3、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退出体育运动的影响

3.1、媒体教学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这个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育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有本质上差别的学科,体育科目更多的上课次数在室外,重视身体的运动,但是,体育讲解与示范也是体育科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例如其多大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就是,从体育运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可以拉近学生与体育运动的距离感。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有积极影响的。

3.2、媒体教学对中学生退出体育运动的动机的影响

体育运动论文范文第10篇

健美操运动是一项融体操、音乐、舞蹈和审美等因素为一体的新型运动,由于其音乐热烈奔放,节奏性与韵律性强烈,动作自然大方优美而变化多样,倍受学生的青睐。不止如此,还由于健美操运动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塑造个人体形,陶冶个人性情,培养良好情操,锻炼优良意志品质以及使学生保证健康愉快的心理状态,这项新兴项目也得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广泛认可,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就目前武汉市普通高校的情况来看,几乎绝多大数的学校都已经将健美操运动引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得到学生的广泛喜欢,学样也通过合理的健美操教学,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然而由于健美操毕竟在高校发展时间尚短,做为一门新兴的教学课程,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与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安排、教学模式与方法上都还不够完善,尚处于探索、改革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本文希望能够以武汉的普通高校为例,在分析目前健美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改进的思路与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将这门课程更为完善,以便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这门课程未来能够在学生中更广泛、持久而热烈地开展下去。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生健美操运动认识不清晰

以武汉市的普通高校为例,几乎大多数的学生都缺乏对健美操运动十分清晰而完整的认识,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根本没有接触过健美操运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也没有时间来专门系统的讲解健美操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对此认识模糊,学习过程中自然不会重视或者出现抵触情绪。一般女生比男生的认识要清晰一些,容易接受一些,她们普遍觉得健美操有美化体型,消脂减肥的作用,很有兴趣学习,但又认为这项运动可能会节奏较强,运动巨烈,动作幅度大,比较辛苦也难学,普通有畏强情绪。而男生则普遍认为健美操课就如“艺术体操”一样应该是女生的“专利”,普通有抵触情绪,不喜欢学习,因为他们认为相对柔美的动作不太适合有阳刚气的男生学习,其实这些都是对于健美操运动认识不够正确而清晰造成的。

(二)理论教学课时不足

目前,武汉绝大多数的高校在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上安排都不多,有些学样甚至是下雨是由于场地限制才让安排理论课,在健美操上理论课安排也较少甚至没有理论课,武汉市高校健美操没有统一的教材,还有部分高校没有健美操教材。这样,教师在健美操的教学上都是着重技巧的传授,思想活跃前卫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满足只学习技巧套路,需要系统的了解健美操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由于教师在专业技术、知识结构体系、教学组织方法上的良莠不齐,教学内容无统一的、科学的、有条理的指导,大多数还是单凭兴趣随意选择套路作为教材,这样学生对健美操认识模糊又缺乏系统的动作技巧学习,学习中两极分化严重,“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现象明显,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不够实用与吸引力

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根据全国大学生健美操套路进行教学,也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随着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思想活跃而前卫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快的健美操发展信息,也十分渴望极有兴趣学习最新颖、最具个性与实用性的健美操套路,而学校里相对固定的健美操套路,为考试过关而反复练习某一两套中的动作,容易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产生厌倦感。

(四)主管部门对健美操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健美操属于新兴的体育教学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对健美操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教学环境、器材设备都不够完善,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普遍反映健美操器材设备不足,无专业的健身房、地毯与镜子,健美操弹跳动作多,这样学生只能长时间在水泥地上蹦跳,膝、踝关节容易损伤,由于条件限制,没有镜子,学生不能正视自己做动作的好坏,这样也不利于学生较好地提高健美操水平。

三、高校健美操教学改进思路及对策探索

(一)课程设置上重视理论教学

武汉市的各大高校最好能够材,教材由各高校联合起来根据武汉学生的特点与武汉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编一本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并且每年应该进行修订,将最新的动态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选编应本着由简入难、理论系统丰富、条理清晰、讲解生动仔细、科学合理与实用性强的原则,选用适合大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且容易学习与训练的小组合与短套路。课程设置上安排专门的理论课时,用于给学生系统讲解健美操相关知识与成套基本动作名称技巧的讲解,教师在课堂讲解时也可运用多媒体设备或者板书或挂图形式,将成套动作各节的名称及要领让学生有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建立起完整的概念,这样为实践中快速而准确的掌握运作技巧与学会成套的健美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生兴趣与实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今校外的商业健身运动培训机构如星火燎原之势,之所以得到许多学生的青睐,就是其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颖、实用的健美操信息与训练套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武汉市高校的学生为例,我们完全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新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针对学生十分喜欢的拉丁健美操、轻器械操、瑜伽和街舞等新兴的运动项目,学校完全可以将其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来,而减少对健美操套路和竞技健美操的教学课时,同时,为了激发更多男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将搏击、健身舞、街舞、轻器械操以及男生引以为豪的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内容增加到教学中去,这样能更好地提高男生对健美操的兴趣,让更多学生喜欢学习健美操。

(三)加强主管领导对健美操教学的重视

各级主管领导应逐步加强对健美操教学的重视程度,投入新颖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设施,这样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学校配备镜子、把杆、领操台以及音响设备等主要设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逐步考虑应配备地毯与专门的健美操房,以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

(四)探索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采用“灌输式”和“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主领操教操,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兴趣与学习效果。如今,武汉市各高校都在逐步探索并开始实行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主动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如自己接触到的比较新颖的健美操,指出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如讲解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引进学生带操练习制度,即在班级由每位学生轮流带操,这样既弥补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全盘兼顾的局面,让学生之间互相观察,找出自己动作上的不足,也可以督促学生态度认真地学好操,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焕发激情,激发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