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的现状
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国自1996年起就确定了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一作为“安全教育日”,在全国的中小学开展。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信息安全以及危害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的六大模块,要求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设立这些制度是为了降低各类伤亡事故在中小学发生的机率,全面深入的推动安全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然而,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导致的。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主要靠学校的教育,只有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生存技能、健康知识、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并掌握自我保护能力后才有规避各种伤亡事故的可能。多年以来,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学校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实践活动,真正发生危险时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目前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运动损伤的内容;第二,对体育器材使用的讲解;第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安全保护;第四,教师利用上课、黑板报、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理论讲解;第五,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让学生做热身活动,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从以上五点我们看出,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以上所述就是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现状。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1.学校师生要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首先要注意安全,而且上课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应如何应对。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里的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在学校里的安全意识。学校定期开展运动会和突发事件演练,普及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体育课的范畴,运动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运动竞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突发事件演练,这类竞赛和演练的种类很多,比如赛跑、篮球赛、拔河比赛、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在竞赛和演练中学生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同时还学到了救险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意识。
2.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体育与健康课程里虽然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这说明该课程是目标导向,课程内容很广泛,体育老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竞赛规则、运动项目、器材、场地上进行适当的简化,编写适合本学校风格的教学课程,把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改编成机动灵活的教学内容。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体育教师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是安全教育的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体育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能否顺利开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情况来说,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应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程里的生命安全教育当中,这就需要外部和内部共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外部来说需要教育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期开展体育教师的培训活动,师范类体育院校应着重开展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使体育教师在走向教育岗位之前就有这专业的技能来胜任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就内部来说,作为体育教师要经常与同事、外校同行交流沟通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经验,多学习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图书和影像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打好基础。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开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完成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学校应与社会各部门取得联系,如公安消防、卫生、交通、地震的相关部门,聘请这些部门内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演习活动。如请消防人员给学生讲解发生火灾后的逃生办法,请交警向学生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还可以请地震监测站的人员向学生讲解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和发生地震时正确的做法等等,只有学校与社会实现真正的结合才能使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把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起来,就要加大学校和社会各界对它的研究力度,建立一支有素质有专业技能的体育教师队伍,把体育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进行完善,丰富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学校和社会各界尽到自己的职责,才能保障生命安全教育有效顺利地开展并取得实效。
[摘要]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的事实,结合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文章作者论述了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关系。本文认为应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坚持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激发积极的情绪,使学生有运动之快乐感,从而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健康”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高校体育教育课堂正是学生们放松心情、自我调节、满足兴趣、增强自信心、克服某些心理障碍的场所。所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特点,适时、适地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营造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
友善、活跃的教学气氛,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亲近、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活跃的课堂教学无形中给学生创造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愉快教学情境中消除紧张、压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心理因素,同时使他们逐渐朝着朝气蓬勃、勇于创新、主动积极的心理素质方向发展。
1.关心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交往形成了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两者的和谐默契主要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帮助上。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例如,在排球教学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因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标准而产生了厌倦、恐惧、自卑、焦虑的心理,尤其是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困难,消除她们紧张的心理,及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技术问题,在课内外单独地辅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从那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进步不仅仅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关爱,使学生们对学习有了信心和动力。
2.理解尊重学生。理解和相互尊重是师生具备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也是师生双边活动和谐融洽的心理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学过程没有理解、尊重、信赖、平等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得不到发展,即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某些不当行为,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所在。诸如学生没能按照教师布置的练习和方法去认真完成任务,纪律涣散,有时甚至和教师发生冲突。一旦发生这些情况,教师应冷静地分析,尽可能地运用友善和蔼的语言去说服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卑心,消除隔阂,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真诚相待是一片爱心和温情。反之,若用挖苦或过于严厉的语言训斥,甚至进行体罚,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其紧张的学习心理就难以消除。
二、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1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1.1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最早于1993年在天津体育学院创办。作为开办时间较久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岗位不对口等。2012年教育部在原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力求使该专业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各高校随后纷纷开办新设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2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该文在重点调查研究了我国4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等综合信息基础上,在查阅收集和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基础上,着重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等专业建设总体状况,进行归纳与综合比较。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2.1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按照传统的项目进行培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雷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1.2.2人才培养“低端化”
1有效的健康管理可降低医疗支出,节约社会资源
健康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黄帝内经》精辟指出“上医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1元的预防投入可以节省医药费8.59元。临床经验表明,又可相应节省约100元的重症抢救费。所以说,有效的健康管理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
2体育教学与健康管理
体育,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教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提高全面素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来就是为健康服务的,体育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很早之前,体育课就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而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因为学生的体质与很多因素有关,而体育教学影响的只是一个方面,作用是有,但不是唯一的。体育教学不单纯是传授运动技能或技术,也不等同一般的身体锻炼。它首先是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康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人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是为人的终身健康服务的。健康管理是人对其身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对个人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提出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防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3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3.1树终身健康管理的理念
高职校的学生正值人生的大好年华,精力旺盛,总以为病不倒,垮不了。学习最重要,不锻炼身体也无妨。年轻人往往忽略体育锻炼,缺乏健康管理的理念。抽烟、饮洒、过劳、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大有人在。人们之所以经常出现这种危害健康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对其危害性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健康管理必须贯穿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当身体出现各种微小的病变时,能及时发现、预防,预防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
3.2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规划
【摘要】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学、老师更好的教,使他们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考核评价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体育课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成绩考核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
一、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的局限性
由于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2.评价最终成绩
一、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二、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三、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四、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摘要:健康教育是关系到青年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大问题,探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3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1体育教育与健康的内涵和关系
体育,是对一个生命有机体进行训练以促进生命机体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并产生促进生命体成长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指导过程。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通过身体活动,结合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深层化,其内涵并非仅仅说明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它并非仅限于表现在一个人身体的疾病状态或虚弱现象。体育教育与健康可谓关系密切,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大学生的体质现状
为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搜集检索到大量关于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整理汇总,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探寻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应的运动对策,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国内相关学者经过资料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过程发现,大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尤以身体素质方面突出。此与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诸多研究与分析并行不悖。具体表现在,营养不良率增高,学生肥胖率增高,超重者的大量出现[2];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男生力量素质亦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结果偏低等。还有学者以华侨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表明:学生对健康知识匮乏,对健康的意义不明确等,从而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下降明显,特别是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总的来说,现在大学生的健康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如何开展高校体育使大学生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表现形式,具有那么多的功能和优点,让太极推手走进大学校园,带来健康,同时也使项目得到积极的推广。
3太极推手的概念
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4]。根据“陈王庭造拳说”,它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各家武术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吸取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的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并与之相匹配的太极推手[5]。关于太极推手的定义很多,笔者经过比较认为这一说法比较全面:太极推手是以传统太极推手理论为基础,以习练者为活动主体,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简称十三势)为主要活动内容,习练者双方斗技较力从中获得所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大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由于他们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上比一般的学生更深刻,也是理想的学习阶段。太极推手的文化自身优势对高校学生的健康价值不可估量,在现今西方体育横行下它是一枝奇葩,给人新的视角,也让人们反省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回归的意义。
4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的健康价值
4.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新课程;学习评价;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在实验班采用该评价体系,对照斑采用原有的以竞技、体能为主的终结性评价的对比实验,来论证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是否明显好于对照班。实验表明,实验班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体育课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和对照班比较,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该综合学习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0.前言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关于水平四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在《教育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结合学生体质测试及模块评价.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水平四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评价与贯彻新课程理念相对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取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初一(1)班为实验班男生23人,女生21人,初一(2)班为对照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实验时间为一年。
1.2研究方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的现状
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国自1996年起就确定了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一作为“安全教育日”,在全国的中小学开展。2007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信息安全以及危害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的六大模块,要求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设立这些制度是为了降低各类伤亡事故在中小学发生的机率,全面深入的推动安全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然而,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导致的。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主要靠学校的教育,只有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生存技能、健康知识、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并掌握自我保护能力后才有规避各种伤亡事故的可能。多年以来,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学校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实践活动,真正发生危险时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目前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运动损伤的内容;第二,对体育器材使用的讲解;第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安全保护;第四,教师利用上课、黑板报、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理论讲解;第五,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让学生做热身活动,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从以上五点我们看出,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以上所述就是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现状。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师生要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首先要注意安全,而且上课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应如何应对。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里的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在学校里的安全意识。
(二)学校定期开展运动会和突发事件演练,普及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体育课的范畴,运动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运动竞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突发事件演练,这类竞赛和演练的种类很多,比如赛跑、篮球赛、拔河比赛、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在竞赛和演练中学生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同时还学到了救险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