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克隆技术如果用无性繁殖来解释,只是说到了这门高端技术的性质,而要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它的具体内容和它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就有点困难了。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奇妙的克隆》巧妙地用了四个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小标题当然也就是其中每一部分的眼睛,向读者透露那一部分的中心。小标题的最大优点,就是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以《奇妙的克隆》为例,把四个小标题依次链接起来,我们就看清楚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解释了克隆的概念,为下文论定“克隆鲫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先介绍克隆鲫鱼的出世,再介绍此前此后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际例子说明克隆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下部分写“克隆绵羊‘多利’”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部分中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实现了从胚胎细胞核到体细胞核的飞跃,自然就引出了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没有这几个小标题,文章同样写得清楚,但是加上小标题后,文章不就“眉清目秀”了吗?
小标题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方便读者运用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这个读书法的核心就是把文章内容分成若干项目,一个一个有重点地深入学习和研究;然后在分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达到融会贯通。小标题就是一个个的项目,像《奇妙的克隆》,如果我们对“克隆是什么”还没有弄懂,再往下读就会越发糊涂,如果我们按照小标题的指点,一个一个问题逐步理解,就能综合出克隆的起始、发展和前景等信息。遇到没有小标题的文章,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读书法,每次确定一个视角,有意识地掌握,读书的收获也会快而多。
写作时,可以通过小标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横式结构,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如《我的家乡》,就可以从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社会经济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安排结构;二是纵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的前后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如《奇妙的克隆》就是这种结构。
【摘要】所谓“观大略”,即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上的精神实质,不被枝节问题所纠缠,以至浪费精力,误入歧途。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不讲求阅读方法,是无法博览强记的。掌握并好好利用“通观大略略读法”,读书中就可以避免劳而无功,更可以事半功倍,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通观大略 略读法 提纲挈领
Brief talk about the “generally reading method”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 main points
Chang Piyi
【Abstract】The so-called “generally reading method” is to master the spirit essential hidden in the text from the high position and not be entangled by the sideshow so as not to waste energy and go astray. We can not read extensively and can not have a good memory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ing method for the tremendous amount of knowledge. If teachers lead students master and make a good use of the “generally reading method”, students not only can avoid the result of working fruitlessly in reading but also can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and digest the knowledge.
【Keywords】Generally reading Reading method Concentrating on the main points
提起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脑海中就会很自然的浮现“聪明绝顶”、“洞察先机”等字眼。然而,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与他勤奋的学习精神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风格却各有不同,“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大略”。
所谓“务于精熟”,即以“透彻”上下功夫;所谓“观大略”,即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上的精神实质,不被枝节问题所纠缠,以至浪费精力,误入歧途。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目前,各大中院校采用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各有千秋,又各有薄弱点,也存有一些共同的不足。为了弥补这共同的不足,必须解决好下列四个问题:分清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立足学生专业选讲符合专业特色的应用文种类;分清应用文的外在格式和内部逻辑结构;应用文的主旨要做到深刻。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肯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45-02
应用文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惯用格式的文体。也是开展公务活动和处理个人私事时不可缺少的工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和扎实不可”。教育家的嘱咐也是时代忠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应用文写作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人从教多年,一度从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在《应用文写作》的学习过程中,尽管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困惑,写作中常常或不得要领,或文种特点把握不准,造成写作中的“失体”状况。作为一位应用文写作的教师,在长期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要使学生学好应用文写作这门课,关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分清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
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摘要]首先,布置预习,其次,交流预习,再次,展示预习,第四,深化预习,第五,达标预习,
[关键词]预习 合作 交流 探究 展示 达标
俗话说:“心里无谱,打不的锣鼓”。教师教学要有谱,那就是备课。学生学习也要有谱,这就是预习。预习是学习的前提,可以说没有预习就没有学习,要想学好习,必须提前做好预习。可见预习之重。而学生的实际情况却是:普遍不懂预习、不会预习。有的不预习,上课盲目听讲,不知所云;有的应付预习,上课被动听讲,疲于翻书;有的预习不得法,事倍却功半。可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先要让他们学会预习。因此,我向来极其重视预习。
如今,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先学后教的教改理念已深入人心,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改模式已推广开来。在这一背景下,预习已具有了时代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了顺应这一教改潮流,与时俱进,我抓住了预习这个牛鼻子,立足预习,围绕预习展开一切教学活动,最终收到了以预习促学习,提纲挈领,事半功倍之效。
其具体操作步骤是:
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学有法。
预习一般安排在课外,如当堂预习则限时15分钟。预习时,课文至少读三遍,每遍都有各自的目标和要求。
1.初读第一遍,要边读边把生字词在文中标出,然后查工具书一一解决。字音直接注在文中字上,词义注在相应的旁白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创作者在创作文学文本的时候,总是力图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文学文本完成后,文本就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成为一种自足的存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篇章结构的安排,修辞手法的运用,遣词造句的方式,甚至标点符号的选择,都以表现文章主旨为指向,都以表现文章主旨为最终的落脚点。创作者在创作时的篇章整体意识,决定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树立全局的意识,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言语层面出发,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文本就离不开“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教学方式是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的,他给主问题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在余老师看来,主问题选择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提纲挈领,统摄全篇教学,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究的关键性问题。余老师主问题设计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项脊轩志》一文为例,进一步探讨主问题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一、从文章题目角度设计主问题
书斋是古人读书的地方,也是个人独处的空间,书斋是文人热衷的一个题材,但是以书斋名来作为散文题目在古文中是很少见的。“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以书斋名来作为散文题目或许也别有一番用意。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题目来进行主问题的设计: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轩子有哪些特点,作者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人和事?通过主问题的设计,整篇文章分为轩之特点、轩之人之事两部分展开,就会使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板块分明。
二、从文章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
篇章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是文章各个段落或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安排。从文章结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是文章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执教时,教师可以就显示文章结构的句子来设计主问题:文章第二段说“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同学们细读文本,谈谈作者为何而喜,因何而悲,“喜”“悲”的深层内涵是什么?“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是过渡句,学生易于把握,“多可喜”是对上文的概括,狭小破旧的项脊轩重新修葺后,焕然一新,环境幽雅宁静,归有光竟日读书,渴望博取功名,读书轩中成为归有光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文章表面上是写家道中落与亲人离世之悲,更深层的是写科考屡战屡败、重振家族无望,愧对先人之悲。通过对”喜“”悲“内涵的深层次探讨,文章的脉络得以清晰地展现,W生对文本整体把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从文章主旨角度设计主问题
归有光是明中叶唐宋派成就最高的散文大家,而《项脊轩志》一文是归有光散文最重要的代表作。经典杰出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项脊轩志》文本主旨同样也呈现出多义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几种不同的解读加以呈现,让学生讨论思考,寻找文本依据,进而把握整篇文章。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关于文章的主旨有以下几种解读:一、文章主旨是“孤独”,行文通过叙述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抒写了人生难以排解的孤独意绪;二、文章的主旨是“自伤”,文章写的是作者感伤仕途不顺,功业未就;三、文章的主旨是“追忆”,通过对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的追忆,表达亲情的主题。你觉得那种解读更有道理,你的依据是什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穿插具体细节及语言的品味,深入挖掘文章的潜在涵义,学生在讨论、品味、探究中文本解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高招考试和中招考试都日益临近,考生们都在奋力一搏,这真是一个好兆哇。树看枝头多少果,人看事业成几何。为人不能不奋斗,谁想来世不结果?但是,这里有一个备考方法问题,善备考者虽逸而功倍,不善备考者虽劳而功半。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考生一头扑向题海题山,专钻难题、偏题、怪题,一味地苦学苦练,到头来未必收到理想的效果。
题海茫茫波连波,
演练多少才歇脚?
不辨方向漩涡多,
就题论题无顺舸。
入海溪流有定数,
屈指风路能几何?
牵牛要牵牛鼻子,
【关键词】 课堂教学;感知;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92―01
发问是开展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训练学生思维,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问得好,问得巧,往往能收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找准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
一、着眼于整体感知,抓住文章的线索脉络设计问题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多数教师总是按照课文顺序,一小节一小节地品析,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教学活动。这样,虽然也能将“美点”品析出来,但总觉得把春天的美“肢解”了,把整体的美弄得支离破碎了。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疲于应付,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
在教学中,笔者抓住这篇文章的要点,设计这样的问题:“春天是美的,在作家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那么它美在哪里呢?”写美,说美,品美,把“美c”的把握、美景的理解,放在一个整体中去感悟,学生不仅找到了美景,还自主归纳了景物的特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美景,脑子里生成了美的画面,还完成了欣赏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着眼于中心,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设计问题
首先解释一下题目中所说的“一问式”是什么意思。“一问式”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文章中心,通过只设计一个提要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思考解答,以达到解读全篇,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语文课不但对大部分的学生,甚至对于相当一部分老师而言都是枯燥乏味而又繁琐庞杂的。这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本身对这项工作缺乏热情和投入。同样,学生如果是在听一位老师充满激情地讲课,他们也会受到感染而对这门课充满期待和热情,而不会觉得无趣或反感。
第二个原因是语文课本身的教学理念和传承不变的教学方法影响和导致的。历年来的语文教学,其实都没有脱离开对文本的解读。而教学采取的基本方法就是教师的讲解分析,缺少学生自愿的、主动的投入和参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们认为对一篇文章挖得越深、挖得越透越好,这能表明对文章理解得越深刻、越全面。而事实上,如此的精雕细琢对于文本的解读可能是有损害的。文章是作者语言和思想情感的结合体,过于精雕细琢也许就会对作者的语言、思想、情感产生琢伤,正所谓“过犹不及”。这种做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就会觉得语文课是枯燥乏味的,对于教师而言就会对上课感到繁琐、反感甚或恐惧。
由于在文本解读上的过深过细的追求,使得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语文的教学都感到繁琐和枯燥,也就因此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的构想是语文课不必过苛过细地追求对文本的解读,而应该删繁就简,从大处着眼,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通过只设计一个提要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解答,以完成全篇的解读,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这种方法的好处,一是问题设计精炼简要。每篇文章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文章主题,只设计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一个问题的探究分析,准确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二是教师可以从繁琐冗杂的文本解析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阅读更多书籍以提高自身修养。三是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必教师满堂讲,以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及合作意识的增强。由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下面以几篇文章为例,通过“一问式”教学设计,具体说说自己的教学构想。
一、《背影》的优化教学模式设计
《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是非常简单清晰的,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是明确的。但是很多老师一遇到这样的经典篇目,就认为这是重点,一定要深挖细挖,讲全讲透。于是很多老师就不厌其烦地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作者的家境,父亲的工作、心情、送我走时的言行、买橘子时的动作,父亲的几次背影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以图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感人的力量。但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什么呢?学生们听得疲惫不堪,乏味倦怠,对父爱的感受一定是淡薄寡味。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老师一定都会对文中所写的父爱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累!究其原因那是老师对文本的设计和讲解太累了。
笔者对本文的教学以“一问式”的方法进行设计,提出一个核心问题:本文表达的主题是父爱,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父爱的,你能从哪里感受到?以这个问题作为对全篇理解的切入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合作的探究、个人的体会就能对全文的内容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只是那些问题不再由老师一个一个地提出来,而是融入到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之中,简化了问题,但并不损伤内容。同时,这种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更大的发挥空间,也给了学生更多的信心,让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同时有更强的成就体验和表达的欲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摘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我国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研究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某高中高一年级两个班级展开了为期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WP教学模式相比,“三疑三探”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英语阅读的综合能力。同时,“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何解决教学模式应用的水土不服、教学效果的动态评价等都是该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阅读 实验研究
一、前言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随之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得到广大教育者的推崇。在这改革的浪潮中,高中英语教学同样也在经受着改革的洗礼,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添英语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教师们思索的难题。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河南省西峡第一高级中学广大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良性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一一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一一运用拓展。该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在积极创新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让学生真正在教育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十多年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西峡部分学校得到应用实施,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而最近,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教育局长强制实施“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被“下课”的风波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招到了相应的非议和质疑。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钥匙,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学离开实际学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主义,是绝对不合适的。
榱思绦深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语学习环境,本研究拟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合本地学校实际学情,研究拟通过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反馈问卷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考察高中英语“三疑三探” 阅读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性,为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某高中一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级(29班、30班)作为实验主体,其中高一29班作为实验控制班级,高一30班作为实验对照班级,两个班级入学的时候人数都是61人,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两个班在男女比例,课堂纪律,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比较接近。两个班由同一位教师上课,他们的英语课课时、教学进度、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一致的。
气功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身心锻炼方法和练功理论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气功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公元前50世纪的伏羲,因创八卦“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而被后人推崇为中华气功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气功得以迅速发展而形成体系,其中尤以道家、医家、儒家贡献显著。秦汉时期,医家气功成为主流,这时期的特点是出现了宗教气功,即道教气功的产生、形成和佛教气功的传入。魏晋隋唐时期,佛、道二教达于极盛,成为当时的主流。宋元明清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儒、道、佛三家气功的融合,气功专论颇丰,气功名著名家相继问世。
中华气功传统理论是现代气功的根和源,传统气功理论散载于数千年气功古籍之中,主要包括:阴阳学说、八卦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干支论、整体观等。现代气功学则是一门丰富多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边缘科学,不但研究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天文学、地学、古化学(丹学)、医学,而且同现代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数学、生物力学、脑化学、定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等相互渗透,还借助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以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中华气功的功理功法历经数千年的繁衍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家数千种。对古今功理功法的分门别类方法,各家多有不同,现简述如下:从时间划分,有古代功法与现代功法之分;从学派、宗教划分,有道家功法、佛(释)家功法、医家功法、民间功法及诸家融合功法之分;从调身形态划分,有动功、静功与动静结合功法之分;从功夫程度划分,有上乘功法、中乘功法与下乘功法之分;从功效和作用划分,有医疗气功、开智气功、保健气功、健美气功、武术气功、体育气功、发放外气功等之分;从所炼方法划分,有性功、命功与性命双修功法之分;等等。
姿势的锻炼、呼吸的锻炼和意识的锻炼,是气功锻炼的最基本方法,古人称之“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谓练功三要素。调身分坐、卧、站、行四大基本类,古称“四威仪”。调息之法有数十种,常见的有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提肛呼吸法、深呼吸法、胎息法、意想呼吸法、口鼻或口口或鼻鼻呼吸法、吐音法或吐字法、数息或听息法等。调心法有十几种,主要有放松法、意守法、默念法、良性联想法等。练功的基本要领是“松静自然、动静结合、练养相兼、意气合一、准确灵活、循序持恒”。
效应与偏差都是练功时或练功后机体所出现的反应。一般说来,自我感觉良好,健康状况向上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现象,就叫效应;反之,则是偏差。某些效应与偏差并无明确的界限,或可互相转化,这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气不止、外动不已、走火、入魔谓四大偏差,须引起警惕。对待偏差问题,一是严格按功法要求锻炼,遵守练功注意事项和禁忌要求;二是会正确纠偏,或请气功师纠偏。
建国40年来,中华气功沿着科学化、正规化、普及化的方向逐渐发展。在临床运用方面,气功能够防治的病症已近百种。在科研方面,近年来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气源(包括“内气”和“外气”)本质的研究;二是气功原理的研究;三是应用研究。
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气功古称导引、吐纳法、养生术等。被称为“气功”一词首见于晋代道士许逊著《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中,但未被普遍采纳。20世纪50年代初,经刘贵珍先生提倡,在“无以名之,姑以名之”的情况下,“气功”一词才逐渐流行于全国。气功的定义目前尚未得到统一,仅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分册》初审会议所列出的解释就有27条之多。并非解释者水平不高,而是由于:第一,要确切地解释气功,首先要确切地解释“气”,由于至今远远没有弄清气的本质及其多方面的作用,所以难以对“气”作出确切定义;第二,要确切地解释气功,就应弄清气功状态下的种种生命现象,但至今对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结论。由此可见,气功定义的科学、统一的解释,有待于“气”及其气功现象之奥秘被彻底揭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