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挑战杯调查报告

挑战杯调查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赛事概况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创办于1989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该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自创办以来,已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连续举办了13届。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竞赛章程规定,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挑战杯”一座。

大赛影响

2013年10月13日至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交通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苏州大学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并列以总分480分获得本届“挑战杯”。决赛期间,内地及港澳地区450余所高校的4000余名师生代表参赛参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新闻媒体代表和当地中小学生观摩了作品展。近百家企业与所关注的参赛作品作者进行了投资意向洽谈,有的还现场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书。

“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另一个则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两个项目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共有2000多个学校加入。“挑战杯”系列竞赛,每一届承办都有独特的会徽、口号、吉祥物、展板、创新故事等线上和线下特色品牌活动,使得“挑战杯”与时俱进,不仅具有权威性更具备时尚、高端、大气的特性,更深入的走入了学生内心。

全文阅读

基于“挑战杯”竞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地培养。“挑战杯”竞赛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论文分析了辽宁工业大学历届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获奖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参与竞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生团队的培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议,对加快我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挑战杯” 课外科技作品大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31-02

一 引言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竞争。然而,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不断培养才能获得的能力。“挑战杯”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挑战杯”竞赛是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造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良好土壤,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以“挑战杯”大赛为平台,加快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辽宁工业大学在参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挑战杯”竞赛活动。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组成了由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部门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对学校参与竞赛工作的领导。学校建立了与辽宁省竞赛相衔接的校级“挑战杯”竞赛机制。历届参赛情况见下表。

上表显示,我校在第七届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是近些年来成绩最好的一届,排名第二,并且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第八届排名12。从获奖名次上来看,辽宁工业大学在历届“挑战杯”竞赛中没有作品获得辽宁省特等奖。近年来获得优秀奖的作品占获奖作品的29%。三等奖的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49%,二等奖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14%,一等奖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8%。虽然近年来“挑战杯”大赛的举办规模越来越大,参赛范围越来越广,而辽宁工业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本文力求全面反映真实情况,调查和访谈的对象是已毕业参与过竞赛的学生及在校师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 l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全文阅读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实施计划

一、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基本方式:组织学生申报课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经专家评审,筛选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对作者予以奖励;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示交流和实用科技成果的转让洽谈,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省际、校际交流。

(三)评选方式: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初评;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预审和终审并提出获奖名单,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负责对被质疑作品参赛资格的评判。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为使这类作品能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参赛作品一般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范围内选题。

(四)本届竞赛的奖励办法:三类作品分别按进入终审作品总数的3%、8%、24%、65%设特、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以作品获奖数为基础,以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设“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设省级优秀组织奖10个左右,并在进入终审决赛的高校中设立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五)全国组委会拥有和组织获奖作品进行成果转让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委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二、推进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年9月)

全文阅读

高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挑战杯”竞赛是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的代表性活动,开展“挑战杯”竞赛活动为代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在组织管理、经费扶持、项目培育等方面有所保障,更要在宣传动员、教师指导、立项支持和作品推广等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高职;科技创新;挑战杯;现状;分析

“挑战杯”竞赛是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我校“挑战杯”系列竞赛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校级“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四届校级“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其中54份作品获得省级奖项,1份作品成功进入国赛。

一、我校开展“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我校“挑战杯”竞赛活动与全国竞赛活动一致,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具体内容如下:

(一)“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包括社科类学术论文或调查报告、理工类科技论文、理工类发明制作,根据我校实际,我校以培养发明制作类作品为主,学术论文或调查报告为辅。作品主要由学生设计或撰写,并要能够参加展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奖项设置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二)“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

全文阅读

引导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渐入佳境

摘要:针对近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化学系学生参与科研热情高涨的现象,本文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是以自身发展为主要动机,表现为锻炼自身科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累经验等。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科研的动机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关键词:科研活动;综合素质;动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32-02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一项艰巨任务。在教育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素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我院化学系在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学科专业体系、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科研训练空间,广泛开展了挑战杯项目、学生课外科研及科研助理等工作,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2009年以来,学生承担了挑战杯项目70余项,参与了大量的自主创新项目及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60余位学生肩负起教师科研助理的职位,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及创业计划竞赛获省级奖励10项,发表科研论文67篇。2012年大学生挑战杯项目申报工作已启动,化学系收到的标书超过100份,学生参与的人数众多,热情空前高涨,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近3年参与过科研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学生参与科研的内在心理动机,为今后教育和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一、问卷调查

问卷涉及到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动机,调查了2009年以来我院化学系参与挑战杯、自主课外科研、教师科研助理等工作的学生。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83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问卷中参与调查的学生有参与挑战杯的9人,占12.2%;参与自主课外科研的30人,占40.5%;担任教师科研助理的35人,占47.3%。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全文阅读

“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近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调查,提炼会计专业大学生所需的能力素质,研究“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从而鼓励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能力素质模型;挑战杯;就业竞争力

注:本文由第九期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资助(立项号:2014047)

一、课题研究背景

虽说2014年麦可思组织编写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从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会计学和土木工程专业较高,但各地区情况并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据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基本上都有长期招聘的需求。但是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中,中高级会计人才最为稀缺,初级会计已经相对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又逐渐增加,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为此,学校教育应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入手,构建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模型,以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正当我们思考这一选题时,恰逢“挑战杯”赛事报名参赛。所以,我们决定将“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研究”作为我们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全文阅读

“挑战杯”竞赛与陕西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论文不仅对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对获奖作品的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近几年社会科学类作品在“挑战杯”竞赛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依此分析“挑战杯”竞赛对于创新教育的影响,并从政府部门、高校、学生以及社会诸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挑战杯 创新教育 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是整个大学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坚持“政府扶持、高校主导、教师辅导、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加强高校创新教育投入力度。各高校以“挑战杯”作为平台,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功发展运作,“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从第一届只有31所高校参与到第十二届覆盖全国300多所高校,还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高校。“挑战杯”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以往研究往往基于学校本身或者“挑战杯”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赵春霞等(2008)依据河北科技学院近三届“挑战杯”获奖数据和调查问卷的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参与科研模式,加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层次性是提升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因素。单耀军(2008)依据“挑战杯”竞赛,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措施和对策。宋之帅(2010)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分析“挑战杯”竞赛对改革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孵化基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提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基于“挑战杯”全国和陕西省大学生的获奖情况,通过“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类以及创业大赛的分析,特别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挑战杯”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分析“挑战杯”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获奖情况

1.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奖分析

全文阅读

浅谈指导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几点体会

摘要:本文介绍了指导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的体会,从怎样选题、怎样写申报书、怎样写研制报告、怎样确定技术路线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经验。另外,也对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对工作能力的提高,相互学习能力、共同工作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本人的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指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04-02

一、绪论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简称‘挑战杯’竞赛”,下同),始于1989年。1989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等34所高校与“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组织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竞赛,并决定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挑战杯’竞赛。第一届“挑战杯”竞赛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影响,参加竞赛的院校只有30几所,几百件作品,但是开了一个好头,在大学生中引起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届“挑战杯”竞赛于1991年召开。到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时已经有1900多所高校、近5万件作品参加比赛(其中包括港、澳12所高校55件作品)。有305所高校1252件作品进入决赛。“挑战杯”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全国有巨大影响的全国大学生赛事。同时,教育部、以及地方政府也积极的参与组织此项赛事。我校于2001年组队准备参加第七届“挑战杯”竞赛,由于准备不充分,参赛题目没有通过吉林省相关部门的审查,与这届“挑战杯”竞赛失之交臂。2003年,我受校团委嘱托,组织了3个大学生参加第八届“挑战杯”竞赛。我们吸取了上届“挑战杯”竞赛没参加上的教训,认真进行了准备,取得了“挑战杯”竞赛吉林省“二等奖”、国家“三等奖”的好成绩。我们的参赛题目是“热释电红外线室内照度控制系统”。后来,我们学校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室的照度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平均每年节电达几十万元。

自2003年带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我已经组织大学生参加了六届“挑战杯”竞赛竞赛,共获得国家“三等奖”两次;吉林省“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四次。通过六次带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我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下面就从选题、选参赛学生、编写申报书、编写研制报告、完成作品的确定技术路线等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体会。

二、怎样选择好的参赛题目

全国“挑战杯”竞赛是一个涉及面广泛、参赛学生不受限制(从大专生到博士生都可以参加)的赛事,选题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等无所不及。项目的来源有国家的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营企业的项目、指导教师自选的项目等涉及面非常广泛的赛事,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面对这样的赛事,选择参赛题目就成了一个难题。参赛题目广泛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题目都能参赛,对于每个准备派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院校来说,获得奖项是第一位的。他们对自己学生的参赛题目的要求只有一个,获得的奖项越多、等级越高越能显示自己学校学生科研能力越强、科研水平越高。自2003年以来,我立的项目都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并因此获得了一些经验,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怎样选择好的参赛题目的体会。

全文阅读

依托“挑战杯”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科大学生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而以“挑战杯”为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介绍了南京工业大学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具体措施,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工科大学生的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适合当前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挑战杯;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37―02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工程教育认证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华盛顿协议》,以及最近教育部退出两种模式的高考,大力发展技能型人才,“逃离工科”现象以及工程教育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相关报道和评论也频频出现。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调整工学人才培养结构,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工科院校作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1以“挑战杯”为平台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南京工业大学“挑战杯”竞赛主要由团委和教务处负责,团委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参赛和学生参赛作品评审工作。教务处主要负责指导教师及科研经费的落实,两个部门分工合作,有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多年来,学校作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发起高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均取得不俗的成绩,2009年,我校参赛作品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以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团体总成绩在432所参赛高校中名列第十一位,确保了发起高校的地位,首度捧得“优胜杯”。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团体总分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取得了我校参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在2012年举行的“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我校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并获得100万元奖金和100万元创业基金。

全文阅读

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让点子变成金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学技术活动的“奥林匹克”竞赛。

广东大学生科技竞赛第一品牌

“拿手指当鼠标,你试过吗?”

“新型中药煎煮器,你见过吗?”

“怎样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考虑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你研究过吗?”

在2005年4月25日至26日的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现场,来自广东49所高校的大学生展示了他们富有创意的近千件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副省长雷于蓝、省政协副主席韩大建、团省委书记邓海光以及教育厅、省科协的领导出席了该次盛会。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学技术活动的“奥林匹克”竞赛。“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竞赛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每隔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历届大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是广东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的第一品牌。

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4年7月启动,经过广东省30多名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初步评比,选出912项优秀作品参加活动的终审决赛。“挑战杯”参赛作品涉及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包括自然类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科技发明制作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