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教学《桃花源记》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把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序地组合起来,有效地利用,融会于语文教学中,是教师应重视的问题。下面结合《桃花源记》一文教学,就如何利用与整合课程资源,促进语文高效课程教学的过程谈点体会,与大家商榷。

一、钻研教材,挖掘文本资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五单元第三篇文言文,此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在初一初二以及前两篇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译文已不是困难的,难的是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更好地解读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深层次地阅读。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感受和认识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正确评价世外桃源,认识陶渊明的济世情怀。”因为文学就是人学,我利用《资源学案》(学生配备的导学案资料)本课阅读题――结合《饮酒》、《归园田居》体会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作为预习题切入对本课的学习。课堂检测利用《练习册》(学生配备的练习作业册)本课《桃花源诗》的阅读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检测。另外,通过钻研教材,我将课文内容概括为“环境美” 、“生活乐” 、“故事奇”,引导学生抓住“美” 、“乐” 、“奇”三个字探究课文。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配套读本、教辅资料以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面对这些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只有充分挖掘其中的丰富深刻的内容,才能使教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 、开发网络资源,激感。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从网上找出本课的动画朗读,这就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形成一种冲击和感染,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课前的预习作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陶渊明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便课堂学习时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寄希望于“世外桃源”的思想内容。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顾及作者本人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近乎说梦的”。课后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百家讲坛”2011年第30期张大千教授的“但恨饮酒不得足”,了解陶渊明的无奈、落寞、超凡脱俗与回归自然。这样真正达到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认识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生境界:陶渊明让我们在纷纭杂乱的社会人生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

网络给语文课提供了教学信息的渠道,使信息的获得更为快捷,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当然这里的用多媒体一定要适度、适时,不能舍本求末,使课堂教学的拓展偏离了教学的核心。

三、挖掘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层次式学案设计初探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源于孔子悠久历史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就是在这个教育理念上产生的。新的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要适应学生,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分层教学是在同一学科的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授不同程度的课,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不是分尖子班和普通班,而是在一个班里面,实行分层次教学。它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本着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的原则,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同时进一步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和评价等进行分层,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做到学习内容有梯度,学习方法有向度,学习考核有区分度。

二、层次式学案设计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认真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作业设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

1.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切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教学目标,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先对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语文学习提出总体的目标,继而提出这种“阶梯式”教学目标,秉承“全体”、“提优”、“补差”的原则,让A层“吃得好”、C层同学“吃得下”、B层“吃得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相应层次目标的指引下,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

2.学习内容分层

全文阅读

如何做好《桃花源记》的有效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当代教师也积极运用新理念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并不能有效地做好每堂课的教学活动。本文从做好备课工作、巧妙导入新课、加强互动环节、开展课外活动四方面谈如何做好《桃花源记》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桃花源记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14-0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得一篇文言散文,作者用细腻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尘世羁绊纷扰的人间乐园。《桃花源记》富有很强的文学欣赏性,做好本节课文的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文章字词的含义以及僵化地背诵整篇课文,致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在让学生背诵文章,了解文章字词含义之余,更要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进行《桃花源记》教学,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1 精心备课、找准教学重难点

备课是指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教学计划方案的一项教学准备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应重视备课对推动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根据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找准教学重难点,从而设计处恰当的教学方案。例如:在《桃花源记》的备课时,教师首先确定文章的教学目标:“背诵整篇课文并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然后教师还要仔细钻研教材,确定学习文章的重难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生活,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的中心思想”。之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来。然后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备课设计中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结束后还要做好巩固和延伸学生课堂知识的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通过这样的系统备课,教师能做好课堂教学的充分准备,以便于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活动,可以提前掌握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陶渊明向往桃园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果做好铺垫作用。

2 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说备课是促进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高效课堂的首要环节。巧妙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文章所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学生课堂思考和探究指引方向。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导入新课知识,做好学习中的引领工作。例如:作者在文中用很大的篇幅对桃源环境做了细致的描写,初涉文言文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领会陶渊明的描写意境。这时,教师可以把提前做好的视频课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优美婉转的音乐中以及桃花纷飞的桃园景色中欣赏陶渊明笔下那美好的生活乐园。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吗?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的呢?”等,听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根据所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亲身感受,积极展开联想和思考,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向往安宁美丽桃园生活的情绪,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中心思想,提高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全文阅读

是“芳草”还是“芳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而且令人百读不厌的佳作,也是历年来中学语文教材精挑细选的优美散文之一。文章开头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许多年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似乎从未有人怀疑过有什么问题,所以教材编写者在把它选入课本时也一直没有在文字上作过改动。

然而,在笔者看来,其中的“芳草”二字颇有些令人怀疑的地方,因此有重新讨论一番的必要。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芳草”二字是有异文的,这一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早在唐代的典籍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引文写为“芳华”的用例了,比如王维《桃源行・序》:“宋陶潜《桃花源记》曰:‘晋太元中,武陵人沿溪捕鱼,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又如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六《果部上・桃》:“忽逢桃花林,夹两岸数百步,无杂木,芳华芬暧,落英缤纷。”再如徐坚等《初学记》卷二十八《果木部・武陵源》注引陶潜《桃源记》也作“芳华鲜美”。此外还有旧题陶渊明所撰的小说《搜神后记》卷一,引文亦作“芳华鲜美”。

宋代及其后的文献也有不少写为“芳华”的。如《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三及卷九百六十九两处引文均为“芳华”,《说郛》卷一百一十七引此文也作“芳华”。高丽僧人释子山在《夹注名贤十抄诗》卷上载许浑诗《送张尊师归洞庭》“谁人知处武陵溪”一句下的注释中说道:“陶潜《桃源记》:‘晋太康中,武陵人黄真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事实上,从我们手边所能看到的古代文献来看,《桃花源记》“芳草鲜美”一句中的“芳草”二字,唐代及以前的典籍都为“芳华”;大约从宋代开始,文献中才出现了“芳华”和“芳草”并行的情况。

我们知道,文献流传的一般特点是:越是与原著时代接近的版本或引文,就越接近作品的原貌。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弄清楚《桃花源记》原文究竟是“芳华鲜美”还是“芳草鲜美”,就必须从最早的抄写本或其他文献的引文中寻找答案。如此,则唐代以前的引文作“芳华”当更有可能是《桃花源记》原文。

遗憾的是,对于《桃花源记》中的“芳华”与“芳草”这一异文,以往极少有人关注。我们只看到明代人张溥及焦弦在这一问题上表明过自己的态度,他们都非常坚定地认为这两个字应该是“芳草”,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证据。所以,对于他们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相反,在笔者看来,王维《桃源行・序》、欧阳询《艺文类聚・果部上・桃》、徐坚等《初学记》以及旧题陶渊明所撰的《搜神后记》等各本引文作“芳华”是对的,其他各本引文作“芳草”则是错误的。“草”当是“华”字之误,因为“华”字的繁体“荤”字形与“草”字比较接近,所以很容易误抄。“芳华”实际上指充满芳香的花儿,其中“华”是“花”的古字,这一“华”字在古代文献中极为常见。例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又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再如《尔雅・释草》:“荷,荚蕖。其茎茄,其叶蓬,其本蕾,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另外,“芳华”一词在文献中也不乏用例,如《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又如《抱朴子・内篇・畅玄》:“掇芳华于兰林之囿,弄红葩于积珠之池。”再如唐韩愈《春雪》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宋范成大《光相寺》诗:“峰项四时如大冬,芳华芳草春自融。”

其次,从全文意思来看,尽管《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从字句的意义角度也可以解释得通,但若依据上下文语境,当以作“芳华鲜美”为长。其上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作者笔下尽在着意于“桃”树。下文又说“落英缤纷”,明显又是写满地桃花堆积的情景。如果中间一句是“芳草鲜美”,则此处写景顺序变成了“桃林一芳草一落花”,前后写桃(包括树、花)而中间写草,这恐怕未必是文章的原意。实际上,作者此处写景,恰恰着眼于一个“桃”字:从“百步桃林”到“枝头桃花”,再到“满地桃花”。另外,按照写景的一般顺序来分析,作者明显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上到下来写桃林的:先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接下来是接近桃花林――中无杂树,芳香扑鼻:最后是走进桃花林――落英缤纷。很明显,作者这一段话是在拿“桃”字做文章,句句不离“桃”字――桃林、桃树、桃花。如果说中间环节写的是“芳草”,是不是显得有些突兀呢?前后景色之间是否有些脱节呢?既是写桃花林,却仅仅提到“夹岸数百步”和“落英缤纷”而置枝头桃花于不顾,这样的写法是不是合乎情理呢?此外,我们还有一个疑问是:为何要在写“桃花林”的时候提到“芳草”呢?这“芳草”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如果没有,或者无法找到更好的解释,我想还是作“芳华”远胜于作“芳草”。这样一来,既符合古代文献流传的一般特点,同时也不会导致文章写景顺序的混乱,又使得上下文结构严谨。

全文阅读

对《桃花源记》人教版“外人”注释的质疑

摘要:通过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桃花源》的对比研究,确认了对“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文的疑点,通过文献研究和考古资料的对比。本文认为,人教版的解释应该得到更正。

关键词:《桃花源记》 注释 质疑

《桃花源记》为晋人陶渊明所作,文中虚构了晋太元时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见到秦时因避乱而躲入桃花源的人民,体现了作者对与世无争,安宁祥和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教版的教材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但如果将该句原文翻译,就成了“桃花源中人的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都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但文章告诉我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也就是说,桃花源里的人自秦末迁徙于此后,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还保留着秦时的习俗。而在秦朝到晋朝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桃花源内习俗没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桃花源内外既然已全无通迅,服饰怎么会相同呢?更何况文章后面还提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它也从侧面了译文,如果内外的服饰趋于一致的话,桃花源人不会“大惊,问所从来”,只有内外服饰大不一样,行为举止和说话口音语调相去甚远,桃花源人才会一眼就发现武陵人的不同,如果说这些都是片面之词,那么所幸的是,陶渊明自己也留下了充分的证据,他在《桃花源诗》一文中曾经做过如下描述“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翻译过来就是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说明桃花源内外的服饰在历史的推进的影响下,还是有差异的。

如此说来,《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就可能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但《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的“序”两者应趋于一致。我认为《桃花源记》没有错,《桃花源诗》也没有错,关键在于《桃花源记》的译文上,人教版教材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种说法是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此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符的,我认为也不能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给译文板上钉钉,因为有的词语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是有不同的意义的,而根据上下文才是最稳妥的方法,我认为,这里的“外人”可以翻译为“不熟悉,不了解、不曾接触的人、不属同类的人”。译为“桃花源人的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都如同不曾了解,不曾接触过的人一样”也有不同于外人的意思。

因此,我认为《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应翻译为“不熟悉、不了解、不曾接触”而不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以上观点可以从中国服装演变历史中得到进一步佐证,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

全文阅读

酉阳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逸境

最美度假胜地提名:酉阳桃花源

地理位置:酉阳县

重要档案:酉阳桃花源最早见载于明万历年间,但一直不为外界熟知。如今,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地理、路线、景物、历史、距离、环境等六个方面论证,一致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2012年正式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提名理由:原汁原味地呈现出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味道,现代人们远离尘世喧嚣、修身养性之地。

酉阳桃花源的位置确实出人意料,它藏在闹市之畔,就在县城附近不到半里处。桃花源的入口是一个巨大的石灰岩溶洞,高、宽不下数十米。洞前的桃花溪水从洞内流出,清澈见底,哗哗地流入泉孔河。溪畔有一个四角木质小亭。传说是当年渔人问津之处,故名“问津亭”。

伴着脚边的溪水,再往洞内深入,洞中清凉如水,每一个毛孔都感到无比的熨贴与凉爽。

洞的中部侧面,放着一个香炉,炉的上端岩壁上有一尊如佛似观音的乳黄色石钟乳,仿佛是镶钳在岩石上的玉石浮雕,周围环绕着无数小钟乳,两旁的像善财童子与小龙女的造型,上方的隐隐的像一尊尊罗汉与观音,有一个居然还手托净瓶,整个画面俨然一幅浑然天成的钟乳石佛教壁画。

洞壁的中央上方有一天梯栈道,顺着岩壁扶摇直上,不知通往何方。洞势稍稍一拐弯,前方又见一个对穿的洞口,比先前的洞口更大更明亮。人行洞中,仿佛是踏入了时空的黑洞,即将穿过亘古不变的暗与明。穿洞而过,又见一片开阔呈现在眼前,恰如陶渊明笔下桃源入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全文阅读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随着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显示出在语文课堂中的优势。如果能将交互式电子白板特有的功能和优势运用到初中语文复习课中,并与之完美地结合,将会大大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37-02

语文课的课型有很多,根据授课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与一线语文教师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复习课是语文教学中师生和生生互动最好的课型。但是现如今的复习课并没有实现课堂上师生、生生的高效交互,而且课堂的效率不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上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往往有种疲惫感,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力求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解决。

一、复习课的流程

经过总结,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节复习课,大致的步骤如下:计划―备课―设计―应用。首先复习课前教师要将之前学过的知识归纳整理,列出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易错的地方。如果了解得不够深入可以进行一个测试,将测试的结果整理分析,就可以了解哪些知识点需要复习,哪些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再考虑上课运用的方式方法,从而制订一个可行可靠的复习计划。计划应符合学生实际,否则只是空谈。制订计划后教师就要根据计划的内容进行备课。备课时要注意复习不是把旧课再上一遍,而是要突出基础知识,突出重难点和学生的薄弱之处。复习是针对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围绕基础,围绕课本。

二、阅读复习之文言文《桃花源记》

(一)备课与计划

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做好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我国文学长河中的重要一环。做好文言文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到原汁原味的古代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更好的对于历史进行解读、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文言文是现代文的源头,只有学好了文言文才能够更好的学习现代文;此外学好文言文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写作范围拓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学习技能拓展的关键时期,鉴于文言文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做好文言文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打好基础。本文笔者就人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一文为例,讲述一下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桃花源记;案例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准备

《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名篇,极具代表性,文风秀丽、用词极具特色,千余年间都为人们津津乐道。想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好本文,就需要教师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的准备。笔者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是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其次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另外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言,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是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文风与个人魅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做好课堂导入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节语文课都会有很大的知识容量,从课文内容的讲解到教师的课外知识延伸,都需要学生能够积极的去参与课堂、学习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很好的提升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本课导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美丽图片的放映来给学生展示一个“世外仙境”般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意境,同时让学生有一种“不睹不快”的兴致。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著名歌唱家腾格尔的《桃花源》这首歌作为引子,让学生跟着这个“打渔的”来了解桃花源内的美景,运用丰富多彩的感官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陶渊明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社会理想与思想境界,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三、解决生字难词,引导学生阅读

本文有一定的生字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生字难词,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全文通读,加深学习认知。比如文章中的“缘(yuán)溪行”、“豁(huò)然开朗”、“阡陌(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诣(yì)太守”等字词,大部分都是学生初次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注重学生的理解。另外对于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现象,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识记、解决,例如“便要(yāo)还家”的“要”通“邀”;文中的“交通”是指“交错相通”,和今天的不是一个概念;文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等等……另外在对于课文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重文章句子之间的结构,以及文章的节奏感,在阅读的时候要能够跟着作者的步伐来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比如要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

全文阅读

小议舟山桃花岛的道教文化

[内容摘要]:舟山桃花岛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道教人文风光。本文拟对桃花岛的道教教文化作一初步的调研,并浅析桃花岛道教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舟山 桃花岛 安期生道教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岛屿是城,海水是街,一千三百九十颗珍珠碧波串联。”在拥有1390座大大小小岛屿的舟山,桃花岛似一颗璀璨的珍珠,闪闪发光,夺人眼球。桃花岛位于东海莲花洋,静谧而秀美,与著名的普陀山隔海相望。普陀山以佛教观音文化名世,殊不知,风景秀丽的桃花岛,神秘的道教文化曾扎根于此。

首先,桃花岛的道教文化与先秦隐士安期生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传说桃花岛的岛名也来自于安期生。位于桃花岛东南部的安期峰,是舟山千岛的第一高峰。相传先秦隐士安期生曾在该峰的一洞里炼丹修仙,因而该山被人称为安期峰,而炼丹洞则被称为安期炼丹洞。据《乾道四明图经》记载:“桃花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耆老相传,安期生先生学道炼丹于此,尝以醉墨洒于山石上,逐成桃花纹,奇形异状,宛若天然。人多取之,以为珍玩,故山号桃花。而乡名安期,实出于此。”《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也记载:“桃花山离县约百二十里。山多产茶,田颇肥美,半居普陀僧开垦。世传安期生炼丹于此,尝以醉墨洒石成桃花纹,故名。”

根据传说,桃花石的由来当与安期生有关。上述记载虽则文字有别,但都提及安期生醉墨画桃花一事――安期生喝醉了酒,随手一洒墨,便在山石上留下了桃花纹,从此人们就叫这座山为桃花山。这故事听来近似神话,带上了传奇的色彩。

桃花石属花岗岩一类,里面有墨绿色的花纹,疑是古代蕨类植物遗迹化石。据有关科技工作者考察,俗称为紫竹石、观音石的桃花石,几乎分布在浙江省舟山市的各个岛屿,尤以桃花岛主岛及周边岛屿为多,可谓漫山遍野,触处而在。桃花岛,古称白云山。桃花岛之所以叫桃花岛,并不是因为它盛产桃花,可能与岛上盛产桃花石有关。

安期生的故事为桃花岛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浪漫的诗意。

全文阅读

将教学设计寓于游戏中

【关键词】 培智;艺术休闲课堂;扑克牌; 整合;筛选;预设;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1―0125―01

一、教学背景:整合筛选艺术休闲课程教学资源

根据《培智学校课程设置》要求,培智四、五、六年级开设艺术休闲课程。我校充分挖掘艺术休闲课程资源,通过整合筛选,最终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扑克牌引入艺术休闲课堂,在教学中设计与应用扑克游戏。而学生还不认识扑克牌,个体差异明显,有学生还分不清颜色,总体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内容设计需从最基础的花色开始。因此,本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学生学习此内容,兴趣浓厚。

二、教学设计:预设艺术休闲课堂扑克游戏教学目标

在《认识“黑桃”》第一课时,可在老师创设的神秘情境中引入学习扑克牌“黑桃”。要求学生要结合实物、图片认识扑克牌,掌握花色“黑桃”,因为只有读准名称认清图案才会找到带“黑桃”的扑克牌。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能更感兴趣。直观的实物扑克牌引入,通过分析花色“黑桃”颜色形状,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扑克“黑桃”。通过认识各种各样带花色“黑桃”的扑克牌,可以让学生学会找到有“黑桃”的扑克牌。还可以通过找一找、数一数知道一副扑克牌中有13张带“黑桃”的扑克牌。如,可先从最简单的“黑桃”2引入带“黑桃”的扑克牌名称的学习,依次梯度提高。拓展知识要求学生正确分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在实际情景中得以合理运用,每学习带“黑桃”的一张扑克牌时,都出示相应实物。一方面是练习形式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以后学习其他花色扑克牌打基础。在出示各种花色扑克牌图片时,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扑克牌,既巩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认识扑克牌的能力。找一找,数一数带“黑桃”的扑克牌,能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