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州园林环境设计论文

一、“美在和谐”在苏州园林中的体现

1.在形式布局方面

作为文人、官吏修身养性的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的布局体现在思想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全部思想。苏州园林在布局上的特点是依水造景,将小桥、楼阁、亭台轩榭、花草树木、假山等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美丽如画,从而使佳景层出不穷。游园者无论站在苏州园林的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画面。整体上主要可以总结为“动静相生”“虚实相生”“曲直相对”“旷奥相兼”,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过:“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因此苏州园林中的这些布局形式,强调的是内在精神的表现,即“天人合一”。这些“天人合一”的的艺术效果从心理学上来讲,是“和谐美”的宜人原则与生态原则的典型的体现。宜人的设计艺术成果满足人们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需要,一方面给人提供充分的便利,另一方面尽量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生态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建立良性和谐的关系,使设计体现环保思想,与环境相协调,与自然相融合,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设计方法到材料的选择再到施工技术方面都要提前有一定的规划,在这些规划的过程我们就要把生态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在和谐”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既是一种审美观念,又是造园者这发现、欣赏自然环境,并将其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但苏州园林崇尚自然,本身也即使自然,但它又不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与因袭,它强调以自然为本体,通过设计达到改造自然,创造和谐的景观环境的目的。

2.建筑与自然景观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这些主体建筑都是虚实相生的典型表现。建筑的主题构成了能够给人存在感的实体,而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则构成了使人得以心旷神怡的虚体。比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置身亭中,仿佛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忘记了肉体的疼痛与不适。除了大型建筑之外,苏州园林中的门窗、山石等建筑小品,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比如沧浪亭的108窗式,漏窗通阴阳之气,漏天地之秘。甚至是苏州园林中的石头也多用有“瘦漏透皱”之称的太湖石,这些看似坑洼的山石,追求的正是空灵通达之美。苏州园林通常以文人画为蓝本,对留白和虚实的运用已臻化境。它将建筑和山石、水融为一体,厅台、楼阁、轩榭、廊、旱船等与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和温和静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3.人文景观

用“文人写意山水图”来形容苏州园林,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了。古代造园者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造园者通过理水叠山,加入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人文元素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景观。通过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作为点睛之笔,表达园林主人的理想与追求,使游园者既能舒展身心,又能受到文化熏陶。其中书法艺术是使苏州园林整体空间意象和内涵得到升华的精彩之处,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

二、当代环境设计的现状及不足

全文阅读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0920307103英语0911 何璇

0920307107英语0911 张康敏

0920307109英语0911 文凝妍

0920307110英语0911 李双双

0920307113英语0911 陈静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度调查报告

全文阅读

浅析苏州古典园林的景观修缮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在全世界园林中属于精髓,对于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其年代的久远,侵蚀现象严重,不得不进行多次的整修,在整修过程中行为不当,功利性强,使得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原貌渐渐消失。文章积极倡导在对于苏州园林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之后,找到苏州古典园林景观遭到破坏的原因,实现苏州古典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还原,完整性的实现,对于如何实现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园林景观;景观修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对于古典艺术的保护工作,无论是对于古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来讲,我们在开展相关的园林修整的过程中,应该以景观的原真性为核心,积极借鉴景观艺术性原理,不断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好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保护工作。因此,我们需要从苏州古典景观园林修缮的角度出发,去探析修缮的工作模式。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面对的实际问题

1.1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整修性能丧失

我们在游览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时候,一方面在惊叹古人超凡的造园艺术能力,另外一方面会隐约感受到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渐行渐远的身影。举例来讲,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假山顶峰西侧原本有一株紫薇,其植物婀娜多姿,与山形形成完美的结构图,可以称作是景观中的绝配之作。但是后来发现一株紫薇不见踪迹,代替的却是一棵直立的松树,丧失了原本的一番情趣。这样修整后的风味,性质,情趣打折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得以展现。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大的困难不是自然界的危害,更多的是我们保护观念丧失,保护技术不到位的人为原因。

1.2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矛盾冲突的原因探析

全文阅读

结合《苏州园林》一课教学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提出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讲读课文,是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结合这一篇课文教学,下面谈谈如何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提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抓住这几个问题向学生提问。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然后向学生提出: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当学生找到答案后,接着提出:“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理解苏州园林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分析完课文后,又向学生提出: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几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认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较好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和要求。

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教师的提问是面对全面学生,而学生的回答只是个别进行,师生交往的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精心设计问题外,还应采用讨论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围着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同时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围绕这一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以重点组织学生讨论这几个问题:一是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二是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学生们讨论得出: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同时,学生经过讨论也明确了: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也就是总分、从主要到次要这样的逻辑顺序。)又如,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第一层,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第二层,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第三层,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再如,以课文第5段为例说明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先由同学们发言,然后评论归纳: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是议论,“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讨论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本文虽然一篇说明文,但是说明的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而且文章的文笔优美。在教学中同样可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增强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富有情感地说:“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增强教学效果。在分析课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播放苏州园林的照片、录像,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同时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播放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海口市世纪大桥等夜景,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苏州园林的特点。创设情境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文阅读

苏州与扬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之比较

摘要: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基本类型之一,它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清中期演化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地方流派――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以及岭南私家园林。不同类型的地方流派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造园特征。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同属于江南私家园林,它们都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基本造园特色,同时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两者 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来论述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异。

关键词:私家园林;拙政园;发展历程;空间布局;园林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5005902

1 引言

苏州古典园林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园林类型,它成熟于宋代,全盛于明代,在清代达到了造园艺术的高峰。扬州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2 园林历史回顾

2.1 苏州古典园林

全文阅读

明清苏州文学与园林关系研究

【摘 要】明清苏州私家园林拥有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与苏州文学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学的审美视角出发,对园林景观以及园林主题进行思考和探究,透过文学的视野,走近与之相关的明清苏州文学,探索出明清苏州私家园林在苏州文学影响下的主题,以及明清苏州文学从园林中获得的新的内涵,并让更多的人发现明清苏州文学与苏州园林的美。

【关键词】明清;苏州;园林;文学;关系

正如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言:“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1]79如果说姑苏的明清园林是融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炉的艺术宫殿,那么,打开这一座座艺术宫殿大门的总钥匙,正是明清苏州园林文学。

洋溢着艺术情调和浓郁的书卷气息的苏州园林与文学,便是明清苏州文人的心路历程的写照。既映射出文酒高会的风雅,也潜藏着人生不顺的悲戚和无奈;既积淀了古代文人的名士风流,也成为了士大夫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凝聚物;既担当了文人忧患心态的物化形态,也化为了他们寄托自我超越心绪的精神乐土,反映了文人们对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诗文兴情以造园,诗文兴情以游园,无论造园还是游园,都是文人们表露性情的方式。故而“文”与“园”于明清的苏州来说,本就应该不分彼此,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 园林风雅牵引出诗文的意蕴

游赏苏州园林,总会有一种进入画境的感觉,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总能给人一种经过仔细推敲而置放的舒心之感。园林的这些个风雅,给人的感受又如是吟诗作对时,对字句有过的锤炼,于是,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曲直藏露间彼此呼应而成了一首风雅动人的风景诗篇。文人园林便成为了诗文的物化形态,造园也开始变得如同作诗行文,逐渐牵引出了原本被诗文赋予主题之外的“意蕴”。

作诗与作文,无论哪一个显然都极为重视“意在笔先”,当园林变得与诗文一样时,那么“意”便也出现在了园林的每个角落。“意”即文人赋予的思想认识、观念、精神世界,有“意”便有了境界。造园与作诗,赏园与作文,从本质上看来实则并无二致,都极为注重“意”的存在,而观明清苏州园林,自造园伊始即被文人赋予了文学式的深邃立意,而这个“意”又引动了游园者的情思意蕴,从而便让园林出现了“意随境改”。具体说来,姑苏园林的“意”便是主题,而“意随境改”也正是因为园林具有着与诗文一致的特色:境因人异,意由心生。

明清苏州园林在苏州文学的书册里,无不包含着文人的多样情感,这便使得园林因这些主观情感的存在而具有了诗文之“意”,也使得明明是同一座园林,却在造园者与游园者之间,游园者与游园者之间,有了不一样的主题。清代宋荦《重游沧浪亭记》中,记造园游之“日处尘坌,因于薄书之徽g,神烦虑滞,事物杂投于吾前,憧然莫辨,去而休乎清冷之域。寥廓之表,则耳目若益而旷,志气若益而清明”[2]5已得浩然之气,明纷乱心绪,表达的是游园之乐。然尤侗《沧浪亭序》则言“富贵无德而称,勋业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不朽”[2]9,已从游园产生了议论,直接从园林论到了诗文的价值。另外,游者间对于园林“意”的拓宽,也显得各具特色。俞樾《留园记》写留园“夫大乱之后,兵火之馀,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主乎?”[2]56从写园而写到人,目的显然是为了以园赞人;“无边风月会宾朋,扑蝶流觞聚裙屐。七子联吟雅集图,十番鼓吹群芳席。”[2]53清代袁学澜的《乙丑四月初二日偕吴文清如、潘子m生泛舟游寒碧庄》,则只是简单的写出了赏园之趣。

全文阅读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功能之当代性转换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四种基本类型。各种园林形成的艺术风格独特,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笔力于私家园林这种园林类型,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文化功能在当代语境下的现代转化,尝试在理论上辨明苏州古典园林于现代人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园林艺术;审美性;当代性;文化功能

江浙地区的文人私家园林最为集中,这些物质富足且有文化素养的士阶层营建私家宅园,是他们的宅居和社交之所,受儒释道的思想及传统艺术的影响,园中反映出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凝聚了中国文人和匠师的艺术智慧。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审美性及传统文化功能

私家园林中遗存数量最多、艺术性最高的苏州,在社会条件上,历代富庶、未受战乱。从唐宋以来是丝织品、各种美术工艺品的集中地,入明清又是科举登第者最多。自然条件上,苏州的地理位置决定其随处可得泉可引水,花草繁多,当地产石。[2]在如此条件下营造出的苏州古典园林有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即文人山水园是山池、建筑、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成为一种兼具居住功能和多种文化艺术功能的休憩生活空间。苏州古典园林的私人性和选址于市井之中,决定了它在功能上与私人居住紧密相连,其传统文化功能集中在园主个人兼得城市生活的物质享受和自然山林的情趣陶冶。

由于是私家宅园,园中会集中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它是园主在长期生活中培养形成并始终遵从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在审美方式上,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范式“比德”“缘情”和“畅神”[3]中,前两者是物我的往来:“比德”所获得的美感是在人与物之间道德的比附中实现的,是道德感的满足。园主在园中布置不同的景物,在植物世界寻找“德”的品质,不同于道德教训,是在对“物”的发现中得到快乐,是物我的合一。如拙政园中部的梧竹幽居,亭子边上梧竹构景,梧桐被视为圣洁之树,竹子有高洁之意;狮子里双香仙馆的“双香”指冬梅夏荷,“梅”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植物都是用于园主自我勉励与标榜。“缘情”是人在外在景物的感触之下发出的自然之情。它是“物感人,故摇荡性情”的人与物的相互活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就体现为“融情入境,寄景于情”。园林布局构成可行、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空间。园景空间环环相扣、庭院布局层层叠叠,屋宇山池花木互为借景,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无穷的景趣变化。“畅神”则是天人之间的往来,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最高追求。园主幽坐园林,伏笔诗画、斟茶鸣琴、观山景流水,人与外物的对立感弱化后,那种虽居市井,却获得山林之想的自由感与超越感。

二、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现代性

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表述过“在人类生活中, 较少的东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础上, 较多的东西建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惯例的基础上。” [4] 如是,人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上文简试析过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审美性是以园主的趣味为立足点,使园主在生活和休憩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时代不同,今天的苏州园林已不再作为私家宅园由个人把玩,而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览者的旅游之所,由此审美主体就由园主个人变为大众消费群体。参观者的审美活动由体验性、自律性扩展出了消费性与泛娱乐化。

全文阅读

苏州园林语文教案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全文阅读

以《苏州园林》为例谈多角度解读文本

【关键词】《苏州园林》 多角度 文本 解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56-02

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该课文,容易使学生觉得毫无趣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去学习。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苏州园林

由于本课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风景特点,要想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学习兴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回导游,通过向游人介绍风景,带领游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从而使游人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去“游览”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品味其中的情趣。学生既然作为导游主体,那么教师就要做好协助工作,从导游词、解说词方面引导学生当好导游。例如,笔者没有对苏州园林的风景一一进行详细介绍,而是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与苏州园林相关的资料,从方方面面对苏州园林作具体的了解。对苏州园林有个全面的了解之后,如何让游人对游览点感兴趣呢?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导游词了。我班有位学生就根据自己课外搜集和课文中的资料,设计了介绍苏州园林的导游词:“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那里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下面,请跟我来到苏州园林的南门,进门后往前走就是沧浪亭。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这一亭名取自《孟子・离娄》和《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接着我们来到了拙政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你们看,拙政园建筑布局是不是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呢?它的布局以水为中心,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如此,一篇介绍苏州园林风景的导游词就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既全面又富有个性。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写出了或诙谐幽默、或诗情画意、或温馨浪漫的导游词,让人听了之后眼前一亮,产生忍不住要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冲动。这时候,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借助多媒体播放器补充个别游人在游览苏州园林时不注意爱护风景区的不文明现象,并联系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国人出境游时不爱护环境、不讲卫生等不文明现象,提出重树“礼仪之邦”美名的号召,使学生从中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高度。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字词的理解,增进对导游相关知识的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课堂活动,一举两得。

二、让学生以画家身份描绘苏州园林

全文阅读

《苏州园林》导读

【导读】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近二百处园林(包括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要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决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相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切的、恰当的,这也表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图画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中国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他主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至1966年编辑出版了4套约500种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他编辑的大量书刊,都体现出了为读者着想,特别注重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思想。作为编辑工作的组织领导者,从选题、组稿到出版、发行,从编辑指导思想、体例、加工、校对到书版设计、插图绘制、封面装帧,从出版社的经营管理到缩短印刷周期、提高纸张利用率,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特别重视培养年轻编辑,亲自主持论坛,修改书稿,举办编辑业务讲座,言传身教,不遗余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他长期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和茅盾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深受读者欢迎。他在语文教学方面,重视启发引导,提倡“教是为了不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在语文教材规范方面,他长期从事语文教材的编选,有着特殊的贡献。

【背景提示】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两千五百年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与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