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州园林语文教案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全文阅读

说明性文本《苏州园林》阅读教学研讨课案

摘要:了解说明文特征,学习说明方法,注重学法指导,训练新型学习方式;注重解读的深入和全面性,体现大语文理念。

关键词:解读;设计;过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1-01

1.教学相关内容解读

(一)课标分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的相关要求,在说明文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学习写作简单的说明文。另外,还要逐渐渗透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二)单元内容分析:《苏州园林》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侧重于说明文。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明白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点,而且还要体悟独特情感,了解建筑、园林光辉成就,激发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此前,八年级学生未系统专题学习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知之甚少。应将知识的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总结。

2.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全文阅读

利用远教资源的益处

一、远教资源丰富无比,精彩纷呈

为了参加市“远教”优质课大赛,我打开了电脑中从未打开的“远教”资源这一块,发现“远教”资源真是丰富无比,精彩纷呈,令人叫绝。每一课你都能找到两份现成的教案,还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配图配乐朗读等等。如我选讲的课文是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打开“远教”资源,有两份完整的教案,但各有长处和缺点,我综合两份教案,吸取精华,重新设计一份更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案,感觉很好,在“作者简介”这一块真是应有尽有,从童年的巴金到青年、中年以至老年的巴金图片都有,并配有文字解说,可以直接利用,省时省力。至于朗读,更不用说,配图上一盏精致的油灯,正放射出火红的光亮,周围一片亮丽的金黄,一只飞蛾正扑向这灯火……佐以轻音乐,配以朗读者轻柔舒缓的声音,真是令人陶醉。

我在讲县级公开课――《苏州园林》时,也动用了“远教”资源这一块。叶老在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明确地指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在第二部分分段逐一说明了(1)苏州园林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2)苏州园林讲究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配合;(3)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也着眼在画意;(4)苏州园林里花墙和廊子的特点;(5)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6)苏州园林的门和墙,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7)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这七个分特点。虽然叶老的说明条理清晰,但以前每次讲这课,总给人纸上谈兵的枯燥乏味之感。这次公开课,我利用远教资源,多媒体大屏幕上,游客随着导游畅游苏州园林,配以解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再结合课文,苏州园林的特点就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达到以一抵十的教学效果。

二、远教及多媒体的运用,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一直错误地认为,语文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足矣,至于联想和想象,那是学生感知语言文字能力的问题,不能靠直观的图形加强,殊不知,经过这次亲身体验,我发现,当大屏幕上出现敬一丹朗诵的“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委员会给巴金的颁奖词时,同学们一片肃静,对巴老这一世纪文坛巨匠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合上书本,聆听课文朗读时,同学们聚精会神凝视着大屏幕,完全陶醉于美图、美乐、美声之中了;随后的自主学习也空前高涨……现在,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家有电脑的,也经常浏览远教网页,还有同学主动帮我下载资料,制作课件,仿佛眼前展开了一片语文新天地。

三、远教及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

本来,巴金的短文两篇,以前没有利用“远教”及多媒体的时候,一节课45分钟都难把它讲彻讲透,可是利用“远教”和多媒体后,30分钟就绰绰有余,其它时间可以加强朗读,效果极佳;同时,还可以及时解决课时作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质量。

叶老的《苏州园林》这一课,以前凭一支粉笔上课,两课时上完,师生俱疲,还没什么效果。现在,利用“远教”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只用一课时,学生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欣赏到了苏州园林的美景,还掌握了叶老“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并且做到学以致用,采用同样的方法,第二课时让学生写一篇《我的学校》大部分同学都能迅速完成,真是事半功倍。

全文阅读

结合《苏州园林》一课教学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提出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讲读课文,是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结合这一篇课文教学,下面谈谈如何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提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抓住这几个问题向学生提问。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然后向学生提出: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当学生找到答案后,接着提出:“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理解苏州园林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分析完课文后,又向学生提出: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几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认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较好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和要求。

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教师的提问是面对全面学生,而学生的回答只是个别进行,师生交往的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精心设计问题外,还应采用讨论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围着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同时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围绕这一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以重点组织学生讨论这几个问题:一是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二是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学生们讨论得出: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同时,学生经过讨论也明确了: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也就是总分、从主要到次要这样的逻辑顺序。)又如,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第一层,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第二层,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第三层,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再如,以课文第5段为例说明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先由同学们发言,然后评论归纳: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是议论,“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讨论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本文虽然一篇说明文,但是说明的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而且文章的文笔优美。在教学中同样可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增强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富有情感地说:“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增强教学效果。在分析课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播放苏州园林的照片、录像,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同时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播放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海口市世纪大桥等夜景,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苏州园林的特点。创设情境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文阅读

“教是为了不教”在高职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借鉴和吸收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先进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3d Max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位,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苏州古典园林元素漏窗为设计主题,并采用行功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究。在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走进计算机虚拟世界感受古典艺术与美的熏陶。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3d Max;苏州古典园林;漏窗;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5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64

3d Max是目前制作园林景观元素的重要技术手段。笔者在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技能的掌握,更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只是绘图工具,创意、理念、设计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的创意,才能有好的作品。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笔者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融入到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教学中。

“教是为了不教”这个论断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他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1] “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2]本文即是以苏州古典园林漏窗为案例进行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研究。

一、苏州古典园林漏窗之作用

苏州是举世闻名的江南古城,有着一百多座古典园林,其园艺技术和艺术造诣举世闻名,“引而不发,显而不露”更是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漏窗这一表现形式的出现,正是苏州古典园林在“隔则深,畅则浅”意境表达上的创造。

全文阅读

巧用电子白板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中,我们利用电子白板来完成展示交流、互动合作等教学活动,从而丰富学习情境,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探究创新意识,从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一、巧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的播放功能,适时用生动的画面来创设教学情境,既营造了学生认知活动的愉悦氛围,又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的思维驰骋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唤起学生的情感与活力,给课堂注入生机。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一文,语言生动,文字优美,写出了苏州园林美如图画的特点。然而班里学生没有见过苏州园林,对其缺乏感性认识,于是笔者借助电子白板播放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进行情境创设,向学生展示了苏州园林的怡人美景,亭台轩榭、假山怪石、潺潺流水,鱼戏荷间……学生们在惊奇赞叹中,仿佛人随景动,游览于园林之中,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巧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语文课上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交互,如教学内容展现方式的交互、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学习《苏州园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在白板上讲解完说明方法后,就让学生利用白板的批注、书写、色彩功能,用电磁笔到白板展示的课文中寻找说明方法,并及时储存,每人找一个。笔者先后让十多位学生到白板上进行操作,对该知识点进行了大量训练,然后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批改点评,这样不仅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巧化抽象为具体,突破课文理解难点

全文阅读

以《苏州园林》为例谈多角度解读文本

【关键词】《苏州园林》 多角度 文本 解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56-02

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该课文,容易使学生觉得毫无趣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去学习。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苏州园林

由于本课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风景特点,要想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学习兴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回导游,通过向游人介绍风景,带领游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从而使游人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去“游览”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品味其中的情趣。学生既然作为导游主体,那么教师就要做好协助工作,从导游词、解说词方面引导学生当好导游。例如,笔者没有对苏州园林的风景一一进行详细介绍,而是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与苏州园林相关的资料,从方方面面对苏州园林作具体的了解。对苏州园林有个全面的了解之后,如何让游人对游览点感兴趣呢?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导游词了。我班有位学生就根据自己课外搜集和课文中的资料,设计了介绍苏州园林的导游词:“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那里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下面,请跟我来到苏州园林的南门,进门后往前走就是沧浪亭。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这一亭名取自《孟子・离娄》和《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接着我们来到了拙政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你们看,拙政园建筑布局是不是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呢?它的布局以水为中心,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如此,一篇介绍苏州园林风景的导游词就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既全面又富有个性。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写出了或诙谐幽默、或诗情画意、或温馨浪漫的导游词,让人听了之后眼前一亮,产生忍不住要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冲动。这时候,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借助多媒体播放器补充个别游人在游览苏州园林时不注意爱护风景区的不文明现象,并联系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国人出境游时不爱护环境、不讲卫生等不文明现象,提出重树“礼仪之邦”美名的号召,使学生从中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高度。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字词的理解,增进对导游相关知识的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课堂活动,一举两得。

二、让学生以画家身份描绘苏州园林

全文阅读

让“多媒体”成为“多美体”

美国教育学家埃根等人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境的模式或结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力争使“多媒体”成为“多美体”。下面是我对应用多媒体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的反思,以抛砖引玉。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趣味盎然的说明文,这篇说明文是作者1979年为香港一家出版社要推出的一本叫《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原来序文的题目叫《拙政诸园寄深眷》,其目的是指导读者更好地鉴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提高欣赏兴趣和审美能力(我把它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编入中学语文课本,题目改成了《苏州园林》,作为教材,本课要学习的当然有说明的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我将其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二)。为了实现这两项教学目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发挥了多媒体应有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课初,我就想如果能找到《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那么教学目标之一就能较好地实现了。在查找的过程中才知道,当时这本摄影集并没有及时出版,但也没有白忙活,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大量苏州园林的图片,通过选择,把这些图片编辑成册,就是一本精美的《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同学们读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诗句吗?苏州园林你们可能没见过吧?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带来了图片,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欣赏那充满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的美景吧。我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优美的江南小调一边给同学们展示《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并以导游的口吻,运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苏州园林。

由于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地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当学生还沉浸于苏州园林的美景中时,我及时问学生,作家叶圣陶是如何将苏州园林美景通过说明文的语言客观生动地再现呢?此时,我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课文。

二、利用多媒体构建立体图景,对把握事物的特征、学习说明方法和理解说明语言有很大帮助。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的欣赏和对文本的阅读,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而且下文的各个段落都围绕本段总特征展开说明,是一种总分的逻辑顺序。

全文阅读

双向联系,通感联想,情境激创

摘 要: “双向联系,通感联想,情境激创”是指教学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互补,巧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学生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使学生亲切可感、身临其境,在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学习。

关键词: 《苏州园林》教学 双向联系 通感联想 情境激创

所谓“双向联系,通感联想,情境激创”是指教学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互补,巧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而统合成的一种教学方法。《苏州园林》通过对苏州园林中的历史名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的探讨,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了解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

一、理论依据

1.认知的直观性

在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演绎中,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按照控制论的心理原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运动形式,其既包括外显行为,又包括思维和符号等内隐行为。在给定的情境中,人们根据环境的反馈改进他们的行为。用了情境教学法,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亲切可感、身临其境,在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学习。

2.操作的可行性

操作往往与具体的认识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相互影响、交流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可综合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全文阅读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

摘?要:苏州传统美术文化包括绘画、书法、园林、苏作家具、木刻年画、苏绣、玉雕等,富有浓厚的艺术特色,其中包含的具有苏州民俗特征的美术元素是苏州特有的文化遗产。现代设计重在创新,而传统美术文化元素又是创新的源泉。在当今苏州的平面设计中,以显性运用和隐性运用两种手法,将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巧妙地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从而使苏州的平面设计在本土化艺术特色和现代设计上较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关键词:苏州传统美术;现代平面设计;美术元素

苏州传统绘画、传统书法、苏州园林、苏作家俱、木刻年画、苏绣、玉雕、核雕、剪纸、木雕、竹雕等,都是苏州传统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形成了苏州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俗特征。这些传统美术形式来源于苏州人民的生活,是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体现。现代设计重在创新,而传统美术文化元素又是创新的源泉,将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巧妙地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从而打造出全新的平面设计,使苏州的平面设计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一.苏州传统美术元素的内涵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苏州先民已经开始了艺术创造。至六朝时期,“六朝四大家”中陆探微、张僧繇等,加上一些不知名的工艺师和手工业者,将苏州美术文化推上了第一个高峰。唐朝的苏州画家张璪、顾况以及画家兼雕塑家杨惠之、书法家张旭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工艺美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时期,中国绘画中心逐渐南移至江南一带,至明朝中期,随着苏州城镇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美术文化不断壮大,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一举使苏州成为当时中国美术的高地,“明末,吴门画派的势力完全左右了整个绘画的风气……由此,明代绘画精神的显示自然地落在吴门画派的绘画之中。”[1] 苏州出现了艺术的大繁荣,同时,苏州园林的建造也进入了成熟期,甚至北京故宫也由苏州名匠蒯祥担任总设计师。大量园林的建造更促进了苏作家俱、木雕、苏绣等工艺美术的大发展,木刻年画也渐入佳境。清代苏州“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更是继续了苏州绘画的高潮,苏州工艺美术也继续领潮全国。民国时期,苏州美术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成为上海“海上画派”艺术的基地。伴随着中国文化史,苏州美术文化一直绵延不绝,繁荣发展,历代的绘画大师、工艺大师层出不穷,这在我国的城市中独树一帜。苏州美术文化是苏州“吴文化”中灿烂的一页,其深厚的传统美术元素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主要由苏州传统绘画、传统书法、苏州园林、苏作家俱、木刻年画、苏绣、玉雕、核雕、剪纸、木雕、竹雕等构成,其工艺技术的精密细致堪称天下独绝,格调高雅,具有清新慧灵的江南气息。明朝以前的苏州传统绘画和书法作品传世很少,从“明四家”开始才有大量的作品存世,在现代设计中被大量运用。苏州园林则集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绘画书法、工艺雕刻、堆山叠石、花木盆景、诗词楹联、家俱陈设等艺术之大成,形成了特有的风貌。其中著名的苏作家俱,开创了中国家俱制作的一大流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由木刻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朝发展为民间艺术流派,至清雍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内容主要表现民俗生活、吉祥喜庆、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并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图案秀丽、针法丰富、绣工精细、色彩典雅闻名海内外,其题材有花鸟,山水,动物,人物等, 图案花纹含有吉祥喜庆、健康长寿之意,广受欢迎。苏州的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至今逐渐形成了“空灵、飘逸、细腻、精巧”的艺术特征。所谓“空灵”即虚实相称、疏密得当;“飘逸”即线条流畅、清新雅致;“细腻”即雕琢工细、八面玲珑;“精巧”即构思巧妙、意蕴无穷。苏州核雕被称为“苏派”核雕,起源于明代中叶,成熟于清乾隆时期,以“精、细、雅、巧”著称,光泽莹润,犹如琥珀。而苏州的木雕、竹雕、剪纸等民间工艺也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水准,这些精巧的传统美术元素一起构成了苏州美术文化的丰富内涵,成就了辉煌的苏州传统艺术,为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二.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设计的宗旨是利用设计来表现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全面地展现设计对象,使设计的细节内容、色彩品位、图形创意和内含的文化都能打动人。用图案、文字、色彩和形式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要表达的思想,了解设计的主题内容。而把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设计中进行有机的艺术化组合,则是苏州比较成功的现代平面设计的关键。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内容之广、内涵之丰富,其造型、图案、形式和色彩运用,都带有苏州地域特色和苏州原创特点,是平面设计师们汲取营养的沃土。这些元素最直接的表现是图案、文字、形式和色彩的运用,而在实际设计运用中又可分为直接的显性运用和间接的隐性运用两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