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意识教育

思想意识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思考

一、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反思

1.我们是在何种境遇下开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这是一个彰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问题。如同不应脱离现实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抽象的知识体系一样,也不能无视时代境遇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门研究德育的全球趋势与本土策略之间交互作用的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全球化现象进行的理论回应。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生活世界的转变必然要求学术研究的范式创新。多元现代性型塑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也催生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在多元文化主体及其思想主张竞相博弈的实践场域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学科特有的解释原则,反思自身传统和国外理论,形成学科研究的核心论域与共识性的研究意识。

2.我们何以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一个关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的问题。在资本逻辑和多元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人类的精神生活日趋空泛,“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沦丧、寻求感官刺激和沉迷相对主义”等成为时代的精神病症。[3]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与价值选择的多元取向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即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基础,以对抗全球性的精神危机。比较研究的多维视野能够超越单一视角的思想阈限,整合人类历史中关于思想传承、政治教化和道德养成的文化资源,在同他者的对话交流中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向度上,提供国外的比较经验,使本土研究具有国际视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3.我们究竟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哪些内容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一个体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问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培育信念信仰、养成道德人格以及调整社会关系的政治实践,以价值观的传承和再生产为核心。每个社会都有体现其意识形态本质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都承载着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使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任务,是力求建构同转型中国相适应的规范系统,培育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意涵和实践追求,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实现方式,使其嵌入日常生活世界,转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道德选择。西方国家也在积极开展培育共享价值观、弘扬良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社会秩序的道德实践,发挥社区、社团和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创设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载体,实现个体、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些途径与方式能够为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照视域。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基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4]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根本差异在于是否坚持思想的主体性、问题的针对性以及方法的科学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研究,不仅包括对各国教育内容本身的经验描述,更注重探求比较研究得以成立的思想原则,它不是价值无涉的中性描摹,而是内隐着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承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追求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跨文化分析,反思性理解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经验,对文化、传统和习俗等思想资源进行对比研究,帮助我们洞悉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教育政策。

1.可通约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来自于多元文化传统和方法论取向的研究对象,尽管存在思维方式、价值立场和研究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但在追求德性修养和人格养成等方面是共通的。世界各国都在以政治教化的方式培育意识形态认同的精神基础,追求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观念,要求从宏观视域来理解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及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在“一”与“多”不断往复的辩证运动中,实现从“一元视角”向“全球视野”的观念转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向表明,比较研究寻求多元话语的相互承认和理解,探寻彼此之间借鉴的途径方式,在自身传统与域外经验的统一关系中,思索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出路,建构普遍化的知识类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秉持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价值立场、概念框架和解释原则,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重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思想形态和话语体系,使中华文化的特质为他者所认知认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并非是静态的固定结构,而是中西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时空“双重转换”的作用机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西方文化的本土转换,推动传统的重塑与观念的整合。

2.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植根于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和开放的意义系统,深入理解和评价一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到决定教育制度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中去。比较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演进的历史进程,应注重分析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传统对当代的影响,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比较研究具有具体的历史规定性,应当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规律、传承模式和作用机制。历史是世代积累的文化沉淀,每个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均形成其特有的思想主题、信念信仰和价值追求,只有具体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演进中的历程与观念,才能获得真实的历史感。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内蕴的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位一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把价值准则内化于个体、价值取向具体化为社会,以及价值目标整体化于国家。作为时代命题的中国梦的表述,就是将抽象理论转化成与每一位社会成员内在关联的日常生活形式,国家意志和个人意愿通过“梦”的表述具体化和亲近化,将每个人的梦想与整个民族的愿景融为一体。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平稳增长,我国加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思想政治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还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生产、科技与国防中。因此,要重视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主动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

知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资源与动力,思想政治素养也是保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启蒙教育的关键和基础性教育。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应将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可以透过政治的角度看待事物和观察事物,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的思维模式。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加强有利于我国转变以往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而实现全面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应用意识

所谓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其实质就是通过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倾向,运用政治的眼光通过政治的角度进而对所观察的事物有全新的理解和解释。不仅要运用思想政治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利用思想政治的知识去思考问题,探索创新。目前,我国思想政治应用意识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并未发挥出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真正价值,致使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没有广泛的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导致学生无法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因此,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培养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位。将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思想政治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用思想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二、教师应遵循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培养准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就应注重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加强教师引导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教育工作,进而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应遵循以下准则:第一,在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培养中要遵守难易适中的准则,不仅要考虑学生整体的素质差异还要考虑学生个体接受能力差异,合理的布置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和教学方案。第二,在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和实际水平的同时,对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引导教育要遵守由浅入深的准则,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思想政治中的困难,还要以鼓励、激励等积极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避免造成学生出现畏学不自信等消极现象发生。第三,教师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过程中,要确保制定的方案具有可行性。并且,要符合学生的书本知识和思想政治学习范畴,不能进行盲目的更改和加深。教师应积极构建愉快、宽松、自由的思想政治课堂,减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

全文阅读

思想品德教学公民意识教育

[摘要]

伴随着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我国对公民意识教育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存在公民素质普遍不高、道德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因而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迫在眉睫。思想品德课应担当起公民意识教育的重任。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可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情境、注重实践等途径。

[关键词]

思想品德;公民意识;榜样;情境;实践

为符合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需要,也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这也成为目前学界的一个共识。简单而言,公民意识包括权利与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国家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不过,从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普遍反映来看,当前思想品德课中公民意识教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缺乏相关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仍旧遵循传统,重视教师灌输而轻视学生实践,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公民意识不够强等。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树立榜样,鼓励学生形成公民意识

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的同时形成一定程度的公民意识。所谓的“榜样激励法”,是指教师通过示范典型,让学生感受到他人的优良品质并主动学习、模仿他人行为的方法。使用“榜样激励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化为形象的人物或者事件,从而直观、正面地影响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历史人物作为榜样,也可以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引导学生在了解榜样的行为之际,学习榜样的精神。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列宁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的故事:“某次列宁去理发,店里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不少人都在排队等候。看到列宁进来后,大家急忙让座请列宁先理。列宁微笑着拒绝了,并对大家说:‘谢谢大家的好意,但是这样做事不合适的,我们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顺序理发。’说完,列宁自觉地坐到了最后一个位置上。”这个名人故事一方面告诉了学生要遵纪守法,相当于回顾了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从侧面告诉学生,这个世界上人人平等,如果大家都能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社会就会和谐。使用“榜样激励法”时要注意,应选取真实可信的人物或时间,切忌为增加效果而夸大榜样的行为。

二、创设情境,感同身受提高公民意识

全文阅读

思想品德教学应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得提高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承担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要使他们将来能真正提当起历史重任,就要把他们培养成为负责任的合格公民。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强化对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教育。

一、责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强化责任意识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都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要求公民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里所说的义务,实际上就是责任。青少年以后将担负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思想品德课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教育。

(2)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在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中,具有责任感,是作为社会人成熟的基本标志。责任感和负责任的态度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安全事故、渎职行为、以及假冒伪劣等丑恶现象,都和当事人缺乏甚至丧失责任心有关。思想品德课应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今后能顺利地融入社会,明确自己的职责,承担起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责任意识教育的内涵

责任是对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它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他就必须承担个人应承担的责任或义务。每个人又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同时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人们由于身份不同而负有的责任也不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人都有责任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责任是大人的事,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没有责任,这种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责任包括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诚然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小还缺乏责任能力,但这并不等于说未成年人没有责任,因为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某种角色,在家庭中是子女,就有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等责任;在学校中是学生,就有遵守校纪、尊敬老师、认真学习等责任;在社会生活中是小公民,就有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法规、关爱他人等责任。责任始于生而终于死,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能没有责任。只不过不同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责任也不同罢了。

(2)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各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承担的责任也不同,但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意志执行者的各级干部,只要时时处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那么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同时会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如果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想方设法,那么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学生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行动,有各种行为表现,如果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相符合,就会受到赞扬;反之就要受到批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全文阅读

无意识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摘要:集体无意识思想是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思想理论的精髓,本文从辩证的观点出发,对集体无意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进行探讨,并阐述无意识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无意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们都非常重视引导有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而常常忽略无意识对思想政治工作运作系统的影响,以致唯理性的分析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自觉或不自觉的抗拒着来自人的心理机制的非理性因素的分析观念的介入,甚至片面的认为真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必理会那些与理性无关的问题。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思想政治工作就流于只单一地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行为的结果,却不去研究行为者本身;只注重研究逻辑化了思想注重工作的形式化行为模式,而忽略了行为者的现实活动与其自身的存在。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纯粹的理论教育很难对政治思想工作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事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任何一个都受多种精神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意识也包括无意识。一般而论,相对于无意识,意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但无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机制和对象互动交往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无意识进行正确的控制和利用,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从思维模式到行动实践更深层地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活动的实质。

分析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瑞士的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在佛洛伊德心理学个体无意识研究的基础之上,深入到人的心灵的更深领域,全面深入的探讨了人的意识领域的深层秘密。荣格认为,人的心灵或曰精神是由三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系统或层次构成,即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说认为意识是人的精神世界中唯一能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部分,意识的中心是自我。“有关意识的重要事实是,没有一个与意识相关的自我,就不会有什么被意识到”。不过在荣格看来,意识虽然是能够自觉到的,但它在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中还只是一小部分,与无意识相比意识甚至是次要的。荣格强调,对人类心灵的考察,如果仅仅研究了意识及其功能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包括无意识过程,对人类心灵的探讨将是不完全的”。[1](p8)

荣格在意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次,“无意识过程是直接观察不到的,但是我们可把那些跨入意识门槛的无意识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包括那些显然来源于个人的可被认识的材料,这是些个人获得的东西,或者是那些构成整体人格的本能过程的产物。此外,还包括被遗忘、被压抑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有意识的。一些人能够意识的另一些人所意识不到的东西,我把这类内容称为下意识或个人无意识,因此就我们所能判断的,这些内容完全由个人因素即由那些构成整体人格的因素所组成的”。[2](p37)荣格指出,在无意识的两个层次中,“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称之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存在的。我把这更深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3](p52)集体无意识是我们探讨无意识心灵所能达到的最深层次,在这个层次中,人不再有个体的区分,个人的心灵在这里扩展开来并融入人类的心灵。在这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正如眼睛、耳朵、心脏等器官除了细微的个人差异外都具有解剖学上的一致性一样,心灵也同样有其基本的共性。按照荣格的解释,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是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由于集体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由于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共同积累的经验不断重复的积淀、浓缩,所以它是人类心理中最深层的、最主要的因素,虽然有时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的存在却对我们的意识起着一个制约作用,我们意识的出现、发展、形成的模式都按照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和原理来进行,并以一种先天反映的倾向和模式出现。同时,由于集体无意识是经过人类及其祖先千百年的积淀而成,所以它是人类心理中最丰富、最繁杂意识,我们的心理都构筑于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意识和个人无意识都依赖于它的存在而存在,依赖于它的发展而发展。一言以蔽之就是“像海岛一样,那高出水平面的,是我们的意识,由于潮的运动而出现的,是我们的个体意识。所有海岛的共同基础--海床,则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4](p130)由此可见无意识在主体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全文阅读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谈大学生法律意识

摘要:在民主法治不断深入人心的形势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基础课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规范自己行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以期对大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法律意识

法律是当前法治社会中最具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也是道德要求的最低限度,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可以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以往,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作用,而法律讲究严刑峻法,认为道德无用,不认同道德教育的功能。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两种观念实际上都是不全面的,道德和法律同等重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也需要树立法律意识。强化法律意识,不仅仅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法治观念,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对人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法治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阶段,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正在逐步踏入法治社会,民主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对于任何个人而言,都生存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维极为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对于民主法治教育的接受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整体法律意识,也会影响到我国的法治建设。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充分融入到这个社会,不单需要先进的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技能。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管理者费用同步提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的物质保证,但是在“高投入”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对成本问题的考虑和关注令人担忧。

(一)成本意识淡薄,甚至无成本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优化管理过程中忽视管理者人力成本意识。这里所说的不单指人员的质量,还包括人员的数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作成绩的好坏,保障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但是各级管理者过分追求效率,满足自身享乐的需求,盲目扩充人员,加大成员的数量,造成效果欠佳,导致“国家给钱、不计成本、增多人员、盲目管制”现象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资本的使用方面,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必备的工具,但各级管理者都过量地购买办公用品、管理制品、技术设备,造成资本积压、使用效率低下、投入不足的假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对管理对象的管理工程中,缺乏成本意识。主要是提高管理者福利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本的投入,用管理经验代替了改革创新的方法,用管理高效率的表象代替了管理的实际投入所产生的实效性。

(二)管理者成本投入和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以小见大,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投入远远超过产出,教育质量和效果未达到预期目的。我总结出三种失衡现象:(1)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完成任务,忽略成本预算,扩大不必要的支出;(2)管理者的无效供给,达不到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3)管理者没有做到权变原则,没有做到供需平衡。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隐性成本持续上升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显性成本,也投入了大量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制度成本、时间成本、协调成本、摩擦成本、组织成本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本中,显性成本是已经耗费的成本,根据管理过程中耗费的多少来衡量成本,易于控制和分析成本;但隐形成本则是蕴含在管理过程中,难以用常规的方式进行预测的成本。

全文阅读

思想意识教育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

摘 要:少年儿童还处于身心发展未成熟的阶段,对事物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所以对其进行思想意识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有利于帮助少年儿童更好的实现政治社会化,从小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朴素的国家、民族意识。然而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今社会,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价值观扭曲、信仰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出相应的分析以及对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思想意识教育;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

一、思想意识教育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一体两面的过程,对于社会来讲,这是一个教化的过程,是政治文化传递与传播的过程;对于社会成员来讲,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对于少年儿童而言,又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成长过程,政治信息与政治意识的继承与创新过程。所谓的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是指少年儿童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由于少年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在这个阶段只能形成一些初步的、简单的、不稳定的观念与思维意识,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的思想意识教育,都对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起点,父母教育孩子,主要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孝顺长辈、宽以待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诚信正直、勤劳节俭等,养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校、社会教育奠定基础。

2、学校教育在孩子进入学校后,影响力渐渐的大过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教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祖国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

3、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社会教育可以使学生增加课外的知识,发展潜能,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社会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没有规则制度的约束,很好的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全文阅读

加强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意识观初探

一、影响农村大学生思想意识变化因素

(一)网络媒体的普遍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的普遍应用,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互联网等新媒体信息传递特快,但是往往缺乏深度报道,表面现象普遍较多,容易使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二是西方文化在网络体系中表现出强势姿态,直接影响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判断,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以至使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意识的影响而迷失方向;三是网络信息量呈现海量状态,而且繁杂无序,给学生识别带来困难,对大学生思想及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作用;四是网络表现出虚拟化,模糊了学生的意识,导致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出现人际关系淡漠,滋生心理障碍[1]。此外,信息科技进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课等这类比较单纯的课堂讲解、教学等授课方式,已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一些教学方式,比如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于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成为当今教学方式必然。

(二)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最明显的是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大众化教育形成,其结果是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加之部分高校党政专职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两课”教师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形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远远未能适应发展需要,突出表现在实践教学方法落后,比如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客观,造成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近年来,中央政府虽然也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但由于规模庞大,高校管理不到位,其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农村学生的个性突出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管理还比较落后,经济、社保、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生价值取向上造成负面影响,表现出与城里大学生不同。主要有:一是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长期以来,落后的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缓慢,农村的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以及生活环境条件比较差。二是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存在,农村大学生来到大城市读书,农村生活习惯文化观念与城市的大学生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文化价值观念的落差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农村大学生的内心引起较大的波动,心理上产生不适和失调现象。三是农村教育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农村教育落后,教学质量较差,教育设施不齐等问题,农村学生无法满足多种求学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多才多艺的城市大学生相比,难免产生自卑与失落的心理[2],比如参加同学的卡拉OK晚会,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中。四是毕业生就业困难。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我定位比较模糊,就业价值取向存在偏见,绝大部分毕业生向往城市就业,或考办公员、大型企业外资单位就业,不愿到农村或边远地区工作,在择业就业中自然给自己施加了心理压力;五是有的农村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在学校里表现为强调个人自我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较弱,就业个人期望值高,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较差。

二、加强高校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全文阅读

高职权责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意识已经觉醒并不断增强,特别是权利的意识日益增强,权利的诉求强度不断加大,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同时强调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一种信仰,成为了新时期我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每一个社会主体认识到自身拥有的权利并主动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即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实现,是落实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具体举措。目前,大学生的权利和责任意识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虽然学生的权利意识认知水平不断增强,权利行为与权利维护的内容不断扩大,涉及学校管理、消费和兼职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许多高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将管理权扩张,这必然与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中要求保护学生的权益产生冲突,甚至有可能引发或激化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同时,近年来,高校中“90后”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多。这一代学生善于学习新鲜事物,追求自我实现,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务实趋向,思想虽早熟但却不够成熟,缺乏基本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极易出现偏差。加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思想价值的冲击,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不能正确定位,不能很好把握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和使命,责任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公民社会走向成熟,同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2权责意识的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把权责意识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权责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权责意识提升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立德树人的目标。

2.1对学生权责意识的尊重、满足和实现是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权利意识是权利主体对权利的认识、把握及态度等方面的总和。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体对自身承担的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法定的权利与责任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然而,实际生活中,学生的许多权利往往被忽视,有的甚至被侵害,从而引发了学生对自身应享受权利的维护。这种权利维护的诉求,如果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不仅严重地影响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和建立,而且必将进一步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让每一个社会主体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涵盖的主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些培养目标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持久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必须以学生现实需要的满足为基础。而学生权责意识的尊重、满足正是以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即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权利与责任,达到权责意识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权责意识的培养帮助解决学生现实需要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在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权责意识培养的思想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体系,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为权责意识的培养提供课程、人员、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支持,必将推动权责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前在校的学生权责意识的突出表现为权利意识的增强和责任意识淡薄。他们一方面期盼能通过合理、高效、直接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权利诉求,然而,另一方面缺乏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担当。他们的这种个性特征,容易产生只知权利的享有,缺乏责任担当的意识。要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责意识观念,自由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熏陶,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权利诉求与责任担当才会得以实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纪律与法治”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权责意识实现的重要思想基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