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研究

思想研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卢卡奇思想研究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人们总是从社会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现象,找出原因,寻找答案。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亦是如此。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起,人们就开始不断的分析和预知他的结束,究其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违背了人类追求平等的天性。历史发展的快慢缓急,都会给研究者提供全面认识它的线索。卢卡奇早期物化思想和晚期的异化思想就深受客观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卢卡奇思想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一、 卢卡奇物化和异化思想背景

卢卡奇早期物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全书以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为起点,结合一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重重的特殊历史背景,卢卡奇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是,书中物化理论思想是卢卡奇在没有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前提下提出的,没有建立在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观和历史观的前提下,仅仅从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的观点出发结合黑格尔、胡塞尔、韦伯等西方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形成的物化思想。

而卢卡奇晚期比较成熟的异化理论主要体现在卢卡奇晚年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二战后,时代主题由“战争和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到缓和,虽伴有偶尔的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呈现繁荣的发展态势。资本主义物化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另外,此时的卢卡奇已经大量的阅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相关著作,这对卢卡奇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让卢卡奇认清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形成比较成熟的异化理论。

二、 卢卡奇早期物化思想

卢卡奇物化理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中严重扭曲的人的伦理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进行严厉的批判,但此时的卢卡奇对于物化理论的研究与那些立足于人道主义的起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和声讨的思想理论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现象进行指控和责骂,而没有找到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没有从物质生产支配人的精神状况和社会发展出发。但是,当时卢卡奇已经加入到共产国际,并且在价值观上也树立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

三、 卢卡奇晚期异化理论

最早使用异化概念的是法国思想家卢梭,他在历史观上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异化阶段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而造成人性的堕落和罪恶的时代。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过程中也使用异化概念和理论,他认为异化是人的愿望在世俗世界不能够实现,只能在虚构的理想社会中实现,那里有代表公平正义的上帝和神,但是这种虚构的美好社会和上帝不仅不能帮助实现人类愿望反而使得人们任何事都寄托于神和虚幻世界,造成一种对待世俗生活的消极态度,这就是宗教的危害。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虽然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异化的思想,也把异化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手段,但是马克思已经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现象,从物质生产实践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商品拜物教中深入研究异化理论。卢卡奇在前苏联学习马克思理论后,不断的反省自己早期物化理论的不足,并且从唯物史观的前提,用异化理论修正和重新阐述早期物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全文阅读

孙书学思想研究

摘要:在孙《书画跋跋》中记载了王世贞、孙二家各自不同的书学思想。然而这本书是针对孙和王世贞的两家书法思想进行的比较,仅仅与一人的书学理念比较似乎很难做到全面的对孙书学思想的研究,在本文中将针对孙和不同书家对相同作品的不同看法进行研究从而对孙的书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孙;书法思想;书画跋跋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63-01

孙(1543-1613),明朝大臣、学者。字文融,号月峰、湖上散人。余姚孙家境(今属慈溪市横河镇)人,孙堪从子。万历二年(1574),夺得会试第一,授兵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孙一生著作宏富,多达四十余种七百余卷。

要论述孙的书学思想,不得不提到一本书,就是《书画跋跋》,《书画跋跋》是晚明孙根据王世贞的书画题跋撰写的一部题跋类书学论著。王跋在先,孙跋续题其后,这种跋之再跋的特殊体例在中国古代书画的著述形式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书特殊的体例形式,为我们书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书画跋跋》的研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关注孙所题跋语,也要参阅王氏题跋,绝不可偏执一端,要二者比观,综合来看。

一、孙书法技法观

(一)用笔论

孙对书法的用笔有与其他先贤不同的观点,比如在对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的用笔就有“锋芒最厉,点画间笔笔生俏”的观点,在对《颜氏家庙碑》的评鉴中用“笔笔生俏”的观点来概括的,孙还是开创一个先河的。一般来讲如王澍在《虚舟题跋》中对《颜氏家庙碑》的评价是“年高笔老,风力遒厚”相比来说后者的评价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为何偏独孙会有以上说法呢。其实说来,这是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观点。的确《颜氏家庙碑》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气磅礴,但仔细看来不难发现,在严密规矩的笔法下还藏有灵巧生动的一面。再如在在对《怀素千字文》的评价中,孙有“笔法太近今”的评论,言下之意就是怀素的此作品古法不够。

全文阅读

从研究思路到核心思想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56页的教学内容。教材本身的设计是一个小朋友绕圆形花坛骑一圈,问这个小朋友骑了多少米,进而引出圆的周长。两位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改造。下面是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

案例一:

(在复习了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出示一个硬币)

师:这个硬币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把这个硬币绕着直尺转动一圈,用终点的刻度减去起点的刻度,得到的差就是圆的周长。

生:用一根绳子沿着硬币的边线绕一圈,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出示电风扇)

师:电风扇的扇叶转动,它的末端转动时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

全文阅读

林业思想内涵研究思考

摘要:本文从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着手,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和谐发展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全文阅读

谈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 董仲舒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作为西汉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有选择地借鉴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搞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思想文化的创新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必须有所继承,才能发展,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恰是我们思想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

一、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传统的“天”的哲学、“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并对其家里改造,从而形成了适应时展和需要的新儒学。关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应论.吸收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作了扬弃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新仁学思想,他赋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爱别人为根本法则,否定了只爱自身的思想;关于义,董仲舒对“义”从新的视角作出了新的解释:从人与我的角度提出了“义以正我”的法则;关于仁义之分,董仲舒认为仁与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仁之于人,义之于我”,同时还强词指出了仁义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义所在。认为仁义所针对的对象是千万不能混淆、颠倒的,只有明于仁义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实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于义利观,董仲舒在明于仁义之分的基础上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其德治思想主张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阴阳家及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吸收了法家“三纲”思想及先秦正名学说,提出“大一统”论,吸收了先秦人性论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提出“性有善质”论及“性三品”说。

二、德育思想史研究类

董仲舒的德育学说是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以“三纲五常”为其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必须要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显德以示民”的方法和“明于天性”的价值激励法。丁钦波阐述了董仲舒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并且为我们简述了董仲舒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三品说,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并且简要的介绍了德育的方法,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明道重志、行道养志”、“必仁且智”等。孙文胜主要从董仲舒“三纲五常”理论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论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作用,并且提供了相关的道德教育方法。游庆国、崔华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分为四个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更为详尽的分析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

三、教育思想史研究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研究课题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对策,为实现我省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以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大局服务,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基层实践服务。**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决定,继续开展2008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现将课题指南予以公布。

各市、行业政研会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好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凡有意申报者,请登陆“**政工网”()查询,按《**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规定,认真填写《**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申请书》(可在**政工网下载)一式5份,并于2008年2月20日前报省政研会秘书处

2008年度**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指南

1、我省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分析与预测

2、“双三十”县(市)和企业负责人思想状况调查

3、我省领导干部树立沿海意识对策研究

4、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方式与途径作用研究

5、提高**知名度、美誉度研究

全文阅读

中国目录学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中国各时代目录学家的学术观点和社会思潮,对中国目录思想史的分段作了概括和论述,指出各时代目录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对社会的作用,探索出中国目录思想的规律,指出在今后中国目录思想研究中要反对什么,要坚持什么,并得出中国目录思想要担负传播学术重任的观点。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关 键 词】中国目录学/目录思想史/研究

【 正 文】

目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目录学思想是在中华文化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书目不仅揭示与报导一代文献的状况,而且反映一代文化学术的盛衰,专科目录更是该学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对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起重要的作用。研究目录思想史是为了总结和继承我国传统目录学的优秀遗产,开拓目录学研究的新领域,发展各种目录思想对目录工作的指导作用,促进目录学的发展。

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

1.1 中国目录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西汉的刘向、刘歆是我国书目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家,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为儒家思想。汉代的社会思潮为经学,经学是解释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分成许多派别,各家各派严守“师法”,“家法”,为了争得官学地位,各派之间进行学术争论。当时的儒家学者作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和理论准备工作,各派在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过程中和在整理、校订、阐释经书的过程中都论述了对经书的看法,对古代人物的评价,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以适应当权者的统治需要。这样,在儒学发展的同时,掀起了搜集、整理图书的热潮。成帝时,派刘向等将宫中藏书分门别类整理校订,其子刘歆也帮助校理,每书校毕,“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编出《别录》——我国最早的官府藏书目录。刘向编制《别录》的原因,我认为,在汉代由于文化的发展,使得“书积如丘山”,“书多散亡”。身为光禄大夫的刘向受命于皇上校订整理图书,且将整理结果供皇帝阅读,是职责使其然。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刘向的目的有二:一是整理图书,从中分辩学术派别及各派思想,二是发展儒家思想。

全文阅读

美学思想渊源研究

一、主要观点的梳理

刘小枫认为:“宗白华、朱光潜这两位现代中国的美学大师,早年都曾受叔本华、尼采哲学的影响”,进而强调“本来就重视生命问题的青年宗白华,在接触德国哲学时,很快就与当时流行的生命哲学一拍即合”。总的看,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西方美学思想对宗白华美学产生的影响。第三种观点认为,宗白华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相互融合的结晶。在纪念朱光潜、宗白华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叶朗在《从朱光潜“接着讲”》一文中,不仅用“美学的双峰”一语高度评价朱光潜、宗白华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和地位,成为被后来的学者广泛认可的经典概括,而且对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做出这样的评定:他“立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美学是相通的”,在宗白华身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显然,他要强调的是宗白华美学思想是中西合璧的结果。第四种观点认为,宗白华美学的核心精神来自于庄子哲学及其人格。邹士方、王德胜两位学者十分看重庄子对宗白华的影响,他们多次提到:“他哲学的研究从佛学开始……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佛学,而是庄子的哲学和人格以及治学的方法。”“宗先生的哲学研究开始于佛学,佛理的境界投合了青年时期他心中潜在的哲学冥思。但他的哲学思想最深的心源还是在于老、庄道家哲学。老、庄哲学影响着宗先生的研究态度、方法和人格修养,影响着他美学思想的形成。”“他受老庄的影响很深,庄子的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虚静坐忘、得意忘言等等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此外,康德和叔本华的下述思想对他的人生态度和美学研究也有一定影响。”

二、对主要观点的分析评价

李泽厚是第一位对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问题做出评价的学者,其观点在学术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主要关注了中国哲学思想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全面把握了宗白华美学思想中儒道佛三条哲学命脉,并且将三者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评价其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毫无疑问,李泽厚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偏颇之处,其最大的问题是全面忽略了西方思想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因而在他眼中的宗白华是中国式的,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面貌,这只能说是“半个宗白华”的肖像。而且对儒道佛思想对宗白华的影响问题,李泽厚也并未做出更为细致准确的研究,其观点也只好笼而统之,无法做出细致的比较与评判。当然,我们不能对李泽厚求全责备,因为李泽厚为宗白华写《美学散步》的序言,仅仅是就该文集中收入的宗白华的部分文章而作的,文集中所收入的选文,较多体现的是宗白华美学的中国面貌。李泽厚在当时并没有读到宗白华的所有论著,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其美学体系的整体面貌。林同华第一个对宗白华美学思想进行了体系性研究,他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也是第一本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的专著,成为宗白华研究的理论奠基之作。所以,他们对宗白华的认识相对来说是比较深入的。他们并没有完全忽视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中国元素,但总的说是把西方思想看成是宗白华美学的主要思想渊源。因此,林同华在立足于“德国古典美学作为世界史上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一点上”来阐述德国古典美学对宗白华的影响时,使用了“不可泯灭”这样的词汇;刘小枫则在《湖畔漫步的美学老人———忆念宗白华师》中,有意记录了宗白华藏书与读书的一些细节:“宗先生的书架上放着的”“外文书远远多于中文书”“版本均为二三十年代”“宗先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艺术里的精神和境界,但宗先生却对我说,中国的书籍他看得不多,只是闲时翻翻,大量读的是外文书”。如此看来,林同华、刘小枫二人虽然没有完全忽略宗白华美学中的中国思想元素,但总的看其观点重心是在西方思想元素方面,因此,仍然难免具有一定的偏颇性。叶朗的观点看上去比较全面客观,因为他在中西思想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方面,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且特别强调了“几十年来,宗白华先生一直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这样评价尽管全面,但也难免给人一种大而化之的笼统感觉,因为这一观点给人形成的总体印象是宗白华美学思想非中非西或者亦中亦西,难以准确反映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独特本质和面貌。邹士方、王德胜在宗白华研究方面是两位无可取代的开拓者,因为二人不仅较早开始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还有合作研究成果,并且都为宗白华做了评传。现在进行宗白华研究的学者,任何人都无法绕过他们,都必须在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升发和拓展。因而,他们的观点自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二人的评述中可知,他们在全面把握宗白华美学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关联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国哲学的影响,而在中国哲学方面,更突出强调了庄子哲学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影响。不难看出,邹士方、王德胜对宗白华的研究是相当深入的,相对于其他学者,他们对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中西元素做出了更为具体、深入、准确的把握。在这一点上,邹士方、王德胜二人的观点值得称道。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完全赞同二人的观点,在总体观点一致的基础上,在道与佛、庄与禅究竟哪一家对宗白华美学思想影响更大、更深,以至于影响了宗白华美学本质特色的形成,乃至于成为宗白华美学思想灵魂方面,我们觉得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三、相关研究展望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佛学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问题。如探讨宗白华的“美学妙悟说”,探讨宗白华写实、传神、妙悟的“治学三境界”,探讨宗白华人格、审美和小诗的“禅味”等。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且基本上是零散的个别问题的探讨,所涉猎的也多是禅宗思想的影响问题。但这一研究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佛学(不仅仅是禅学)对宗白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宗白华美学思想“最深的心源”,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交融渗透,在明清之际的世俗化沉潜之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迎来了一次伟大的复兴。梁启超曾说过:“晚清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回望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理论大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方东美等,他们的美学思想几乎无一不与佛学密切相关。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体系及特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一课题从佛学切入宗白华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宗白华美学思想与佛学的相通之处,阐释佛学的人生态度、精神义理对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深刻认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风貌特色的真正成因。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视角,因为目前在宗白华研究领域尚无人将其列为研究重点。这一课题必将涉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庄、禅比较。一些学者比较强调庄子对宗白华的影响,因为他们在宗白华人生态度、美学思想中,分明看到了庄子的人格精神和治学方法。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庄与禅本来就是一个难解难分的课题,刻意进行比较分析,不一定有多大意义,但要想深入探讨佛学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影响,就必须明晰二者的关系,厘清二者的差别,进而准确阐发它们对宗白华美学的不同影响,认识宗白华美学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难题,但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论题。这一课题还将拓展宗白华研究的一些新领域,如宗白华以佛学观照现代科技所形成的美学思想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目前的宗白华研究领域还没有人关注到,但它却是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中独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挖掘其美学思想的现代意识和科学思想,以展示宗白华美学的现代风貌;再如20世纪经世佛学对宗白华的影响问题,这实际上是宗白华美学思想形成的学术背景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学术界对宗白华美学的西方学术背景的探讨比较具体深入,而对于中国学术背景的研究,一般还停留在笼统而凝固的儒道佛思想传统上。其实,20世纪初我国思想界形成一股浩大的佛学潜流,对宗白华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这是一项值得深入发掘的内容,在这方面进行开发拓展,可以展示宗白华美学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

作者:张希玲何长仁张荣生单位: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全文阅读

宋代华严思想研究现状

摘要:自上世纪初期以来,学术界对宋代华严思想研究以概要性研究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步转入深入研究阶段。史实方面,学术界通过对宋代华严宗的传播范围、主要人物及传承关系的详细考察,拓宽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宋代华严宗的认识。学者们认为,宋代华严思想主要继承澄观、宗密所代表的思想传统,注重诸宗融合、禅教一致,并在华严与禅、天台、净土以及儒道思想的融合问题上发表了不少看法。目前,关于宋代华严思想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等方面仍有值得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宋代华严思想;研究现状;传承谱系;思想融合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1-0012-04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高雄义坚就指出,中国佛教研究应该多关注唐宋以后的中国佛教。不过就宋代华严思想研究而言,起步仍然很晚。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日本学者投入的精力最多,成果最丰富;大陆和台湾地区相对比较滞后。本文仅就笔者所及,将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回顾。

一、研究成果概览

学术界对宋代华严思想的研究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期到9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近20年。第一阶段基本上是概述性质,即在佛教史、佛学史、宗派史等论著中概略性地描述宋代华严思想的发展状况,这方面的著作很多。例如,蒋维乔的《中国佛教史》、黄忏华的《中国佛教史》、吕激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郭朋的《宋元佛教思想史》、镰田茂雄的《简明中国佛教史》、高峰了州的《华严思想史》、魏道儒的《中国华严宗通史》等著作,对宋代华严思想均有详略不同的描述。第二个阶段是专题研究阶段,即对宋代华严宗的传播、著述、人物生平作了深入细致地考察,以吉田刚、王颂等人的成果为代表。

吉田刚自1995年以来,连续在日本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与宋代华严思想相关的研究论文,标志着宋代华严思想真正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他的主要成果有:《师会与观复的论争——以该摄门的解释为中心》(1995)、《(明宗记)的著作目的及其同教理解》(1996)、《赵宋华严教学的展开——法华经解释的展开》(1996)、《笑庵观复的著作》(1997)、《北宋华严兴隆之经纬——长水子璇在华严教学史的位置》、《笑庵观复的四义同教说》(1998)、《可堂师会的一义同教说》(1999)、《长水子璇对宗密教学的受容与展开》,等等。2000年3月,他还以《宋代华严教学之研究》为题,取得了驹泽大学佛教学博士学位。从上述论文可知,吉田刚先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宋代华严判教思想的开展。王颂先生的最重要成果是《宋代华严思想研究》一书,这也是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唯一一部以宋代华严宗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该书采用思想史研究方法,重视史实的考察、文献的梳理。该书包括宋代华严祖师的传记研究、华严宗传承谱系的确立、教团的展开、修行方式、教理著作的解读、华严与净土的结合、三教融合、忏法仪轨等。其重点是对宋代华严僧传记的梳理,以及江南地区华严教团的考察。

除上述成果外,尚有其他学者发表过与宋代华严思想相关的研究心得。例如,祝尚书的《宋初西湖白莲社考论》,发表于《文献》1995年第3期;魏道儒在《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发表的《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为例》;释法幢在中华佛学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宋代贤首中兴教主净源之生平探讨——兼谈大觉国师义天与慧因高丽寺》;陈永革、邱高兴在第五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分别提交的《论晋水净源与北宋华严中兴》、《宋代杭州华严思想的流布》,这两篇论文均收入《吴越佛教》第五卷;圣凯法师在《新世纪宗教研究》第7卷第4期发表的《净源研究》;郑云鹏的《宋初杭州华严净行社研究》,发表在《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2期。另外,也有硕士研究生以宋代华严思想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全文阅读

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

摘 要: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本文从加强单位研究生思想教育出发,针对研究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状况提出了思想教育原则和思想教育内容。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教育 原则 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00-02

伴随国家研究生培养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标准衡量,当代研究生不仅需要具有本学科、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因此在注重规范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

1 研究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我们招收的研究生为全日制研究生,属最高层次的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受教育群体,研究生在生理、心理、思想、学习、研究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1 研究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目前,我单位研究生的年龄多在21~27岁之间,没有工作经历,均为应届本科考入我单位继续攻读学位者。从生理阶段看,他们都处于青年晚期或成年期;从心理发展阶段看,他们的个性发展基本或已经成熟,心理需求趋向于较高层次的成就需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