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方立法诊所教学的主旨及其实施

摘要:地方立法诊所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立法技能,而不是培养其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感。中国学生自幼即受思想品德教育,诊所教学再对其作思想品德教育已经无所必要,且对学生立法技能的培养本身就有助于其诸多品质的培养,能让学生知道立法是一项需要严肃认真耐性细致才能胜任的工作。立法语言是第一项重要的立法技能,其培养须从对中国现行立法的语言进行“挑刺”开始。

关键词:地方立法诊所 ;立法技能; 主旨; 立法语言

中图分类号:D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93-02

诊所教学在中国方兴未艾。诊所教学之主旨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学习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获得法律的创造性思维,最终造就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1]。按照此说,诊所教学的主旨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德”,二是培养学生的“能”。大多数论者都强调第一项,即认为诊所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德”,亦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感[2~3]。然笔者以为,诊所教学的主旨乃是培养法律职业能力,尤其是法律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地方立法诊所教学也不能例外。原因如下:第一,长期以来,学生品德教育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内容,法律诊所教学中强调思想品德教育有“僭越”之嫌疑。法科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从小就接受思想品德课教育,而作为法律人(法律职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感和其他职业者的相关方面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作为实践教育的法律诊所教学,仍然强调法科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其必要性是令人质疑的。第二,对法科学生而言,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职业能力是“主产品”,思想品德是“副产品”,而不是相反。亦即,对法科学生作思想品德教育,并不能自然提高其法律职业能力。相反,对法科学生作认真严厉的职业能力培养,则能够培养其许多优秀的品质。如在诊所教学中,学生实际调查技术的培养,办案能力的培养,就都涉及到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走访当事人,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其耐心、诚恳度等等内在品质的培养。甚至本文所探讨的立法技术中法律语言表达技术的培养,都可以培养其作为法科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认真细致、“较真”等不可或缺的品质。第三,过于强调思想品德而不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可能给学生造成这样的误会:法律原来也是可以“粗放经营”的。而这种误会则完全可能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法律功课,导致其能力不能有效的提高,直至其不能胜任未来的法律职业。

正是本着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为主旨,北方民族大学“地方立法诊所教学模式探研”课题组开始了扎扎实实的对学生立法技术能力的培养工作。本文以下就对地方立法诊所教学的教学主旨,以及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以期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全文阅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当今人类进入了21世纪,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师的社会作用也显得更加重要。在教师的素质中,职业道德是一条重要内容。重视职业道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才能不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美誉。教师的道德人格以知识、智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心灵力量作用于学生心灵深处,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甚至可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个性、人格,并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上,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正所谓“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因此,高校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人才,必须首先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切入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势必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高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少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敬业精神亘古就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不守纪律,我行我素,上课、开会迟到,缺勤不事先请假,问起来还振振有辞。

2. 注重个人功利。一些高校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利”和“义”关系。他们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少数教师本末倒置,从事“第二职业”挣钱,进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兼职工作。有的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不是以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原则,不安心教学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和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前,部分高校教师耐不住寂寞和忍受不了清贫的生活,绞尽脑汁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找回他们自己的所谓人生价值。

3. 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大学社会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高校中却存在着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学术腐败问题。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也包括文化界、高等教育界)已经严重存在或潜在的违法、违规、权学交易等非正常现象。主要是指侵犯知识产权、违反《著作权法》等侵权现象。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抄袭剽窃,“学术”、“学术官僚化”(是指是不少国家公务员热衷于到各大学挂名担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校职业道德问题的主要对策

1. 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据统计,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高校教师平均工资增长了17.8倍。2003年,高等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2.33万元,比2002年增加2261元,比1985年增加近2.21万元。于是,社会上有人把高校教师也列入了“高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不恰当的。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比一般工作人员更长。首先高校的授课不太受科书的限制,它需要“与时俱进”,这迫使老师要跟踪学科的热点、前沿;其次,高校教师是不坐班的“全天上班族”, 但是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使得老师几乎每天都必须从事科研,在课题、论文、专著上奔忙。如果这样看待高校教师每个月人均2、3千元的收入,就不应该认为其属于高收入。应该说是极少数创收能力强的教师“泛化”了教师形象,绝大部分的老师被他们耀眼的星光所遮蔽。一部分清贫的高校教

师为了生活的更好一点,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外出兼职和讲课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此,解决当前高校教师的道德问题的根本还应该是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工资。

全文阅读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对我国古代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以致北宋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局里组织大家学习《论语》。通过学习《论语》,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干部,要做到“善学、至孝、守信”,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

善学,就是要做到努力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自身智力素质,为做好工作、完成任务、取得成绩打下牢固基础。《论语》中许多论述给我们如何善学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是非常愉快的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孔子这些话总起来是告诉我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学习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是取得工作成绩、事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孔子有关学习的言语,做到认真努力学习,以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境界、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成效为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端正学习态度,讲求学习实效,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长才,把自己打造成学习型干部。我从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就涉及到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努力学习,掌握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了抓好学习,取得学习成效,实现做学习型干部的目标,我要做到一个勤字,一个苦字。勤就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比如每天要利用工作间隙和零碎时间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苦就是每天晚上要认真学习理论书籍,钻研相关实际工作问题,不断更新知识内容,真正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三人行,必有我师”,搞好学习,取得学习成效,要坚持团队学习的理念,要乐于与人交流、讨论、分享。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切磋琢磨,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促进学习进一步发展。

至孝,就是要求每个人一生都要恪守躬行并实现着至高至善的孝道,做到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孝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告诉我们在家里、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孔子还提出“必养且敬,不敬,犬马之养,何以别乎?”这些话的含义是:对老人不仅要养,而且要敬。如果只养不敬,那么,供养父母和饲养犬马,从何处分别呢?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孝道文化始终贯彻如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教育基本内容。孝道文化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要求每个人做到至孝。孝敬父母,尊长敬老,不仅是我们人类固有的传统美德,而且还是一切动物生存的本能,羔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乌鸦还知报恩,寻食喂养飞不动的老乌鸦,被列为孝乌。相比于我国当前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情况,孝道文化建设滞后,孝亲敬老意识单薄。社会上存在世俗的眼光,认为人老不中用了,把老人视为负担而推至弱势群体之列,造成老年人普遍感到无好日子过,产生自卑心理,低沉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晚年生活。有的家庭子女亲情淡化,年轻夫妇不乐意与父母居住在一起,使得老年人不堪晚辈的“白眼”与“冷面孔”,宁愿单独分住设伙。有的家庭子女道德观念滑坡,孝心修养缺失,对自己家中的老人疏远、冷落、岐视、指鸡骂狗。有些不肖子孙良知泯灭,对家中老人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加以辱待、打骂,争夺老人财产,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现在学习《论语》中孝的内容和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我是人社局一名干部,要大力宣传孔子所倡导的孝道文化,加强孝亲敬老教育,使我们大家共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一个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普遍提高人们的孝德修养,促使做儿女的能自觉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让老人们能享度一个祥和温馨安宁的晚年,进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守信,就是要做到崇德修身、明礼诚信,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说明守信是为人之本、立身之基。崇德要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学习为本,以知识为荣;要尊崇品德,提高个人思想情操与道德修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的根系,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是激励人们刻苦勤奋工作、创造价值的动力源泉。品德是人们处理伦常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境界、高尚品质和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崇德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塑造和展现我国新时期的文明形象,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促进幸福、和谐社会建设。修身要加强思想情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不受世俗行为和腐朽风气的侵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行。明礼是要每个公民知书识礼,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诚信是要每个公民做到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每个人守信,做到崇德修身、明礼诚信,是传承孔子儒家学说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要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的潮流,深刻认识守信的重要意义,增强守信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自觉性,争做守信的先锋与模范。我要带头守信,践行守信,以自身良好的言行,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塑造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全面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获得专业技术人员的满意。

《论语》体大精深,蕴含了无穷智慧和丰富思想,是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强大精神武器。我一定要认真学习《论语》,体会《论语》的思想,把“善学、至孝、守信”落实到自己的每一天和每一项工作中,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行,认真努力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为实现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全文阅读

古希腊时期的西方传统医德

[摘 要]西方传统医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自古希腊,迄至文艺复兴时期。在其肇始阶段,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人们普遍崇尚自由辩论之风,其意义在于:医者们可以自由地探讨与人类健康事业有关的一切问题。在医学思想方面,古代希腊人更是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希腊神话中的医学思想和经验医学中孕育的医学理念,则充分表现出古代希腊医学的繁荣景象,希波克拉底,更是创造了西方医德的一个奇迹。重拾古代希腊医德理念,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德

引言

古希腊医学,大约形成于公元前6至4世纪,其间,希腊医学神话、僧侣医学及诸多医学流派的医学思想,构成了希腊医德思想的重要内容。《誓词》的问世,不仅彰显了希波克拉底的医学人文理念,更是古希腊医德思想的完美呈现,之于后世的影响,至为深远。

一、希腊神话、僧侣医学及医学流派中的医德思想

(一)医药、医术源于医神的思想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被称为医药之神,在希腊人的眼里,他“把医术传给人们”,是“医药之神”,[1]“发明治疗技术的神”,[2]此外,最受人们尊崇的是阿斯克来皮斯,他被人们称为医生、治疗者和救助者,并永远用蛇来代替他,反映了早期希腊人的医学理念。诚然,医学源于神话,似乎是希腊人在生产力极端不发达、科学的医学尚未真正形成的情况下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

然而,不可否认,希腊医学神话作为希腊神话的一部分,恰恰反映了希腊人的健康理念和医学思想,阿波罗被称为医药之神,阿斯克来皮斯被称为医生、治疗者,他们均受到了古代希腊罗马人的广泛尊崇。因此,与其说这些神话是希腊人的迷信思想,还不如说是他们探索人类健康问题、追求医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全文阅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创新思路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办学模式,其基本做法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培养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岗位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德育创新主要应做到三个结合,即: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相结合;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相结合;校企两种德育途径和方法相结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德育;创新

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再次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借此东风,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无论从物质层面、育人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校企合作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拟从德育的角度谈谈校企之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指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是指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这种模式在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在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在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简单地说,所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岗位需要的实用性人才。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办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德育创新的思路主要也是发挥校企优势,实现共同育人。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相结合

学校的德育资源主要有育人的良师、丰富的图书资源、相对简单高雅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具有学校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企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优秀的企业员工、独特的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

1.学校德育资源的优势

(1)德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育人经验,学生从老师和书本那里可以学到很多理论知识,这是德性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就没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一件事情如果是道德的,那么行动者必须具有一个自觉的道德意图,而这种自觉的道德意图显然要依赖于道德认知”。[1]56

全文阅读

整合校企资源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模式探析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企业却总是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苦恼。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能力的缺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文章简述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和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能力,并提出高校应该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把学生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员工道德培养、员工行为规范、员工技能培训、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将校企资源有效结合完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能力培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结合;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从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难题。对于很多二本院校的部分毕业生来说,先不谈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被视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为此,各高校都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教育目标之一,希望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但是反过来,很多企业反馈是有空余岗位却总“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可见,毕业生现状和企业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一结果的造成从根本上讲就是目前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影响着高校生存和发展。

1.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招聘的人才的关键

现在,企业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已不再是以单纯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而更多的是注重所聘人才的优良品质、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学习能力等等,对是否具有优良的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技能等等视为其任用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1.1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描述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素养,即为素质和修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职业素养在鼻祖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概括划分,职业素养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是永远是第一位的,但除此之外,道德、文化、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体现在职场就是职业素养,而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称之为个人素质。

1.2 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全文阅读

浅议图书馆员职业道德

【摘要】职业道德是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本文从职业道德出发,略述了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及意义,重点论述了图书馆员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道德

在当代社会,图书馆事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志之一。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明标志之一的社会主义图书馆事业,其工作人员(即图书馆员)的伦理道德、思想品质和服务效益如何,对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对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理解。

一、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

道德,什么是道德?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学把道德称之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1]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每一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 那什么是职业道德呢?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各。也就是说,职业道德是人们在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3]

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方面的具体体现,但其各行各业又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它在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对职业的要求同时,另一方面也必定会带有特定职业的活动特征。例如:教师有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医护人员有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简称医德;演员有演员职业道德,简称为戏德;作家有作有职业道德,简称为文德……

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志之一图书馆,其工作人员(即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即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什么呢?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员在图书馆这一特定睥职业劳动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图书馆职业劳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一定社会对图书员从事图书馆职业劳动的一种特殊道德要求。[4]它要求图书馆员要遵守“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

全文阅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摘要: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实训指导教师的要求以及当前实训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或途径,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实训教师人才培养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实验、实训、实训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是完成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力量,这要求实训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为学生做出表率。本文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现状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的几点建议以及相应的措施或途径,以供参考。

一、加强实训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国以教为本,教以师为本,师以德为本。”师德是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根基,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何为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的概括,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体体现。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越来越为广大高职教师接受,使得高职教育教学在时间性、空间性和开放性上越来越不同于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教育教学。为此,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师德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不仅在课堂上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外和校园外也要做到为人师表。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不良社会风气,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对待奉献与索取、理想与实惠、奋斗与享受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高职实训教师没有相应的技术职称,仍沿用实验师、工程师等中专或企业职称系列,而且职称系列偏低,没有正高级职称。这样,实训教师队伍就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在很多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仍然还是“教辅人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实训教师的思想波动。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实训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加强实训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实训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对策如下:

1、领导深刻理会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转变高职院校实训教师“教辅人员”的身份,激发实训教师队伍的主动性。

2、结合目前高等院校定岗定编制度,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适度调整学校岗位聘任制度,延伸出实训教师“正高级职称”系列,并给与一定的校内津贴,提高实训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3、加大实训教师队伍教学评价力度,强化实训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意识。

全文阅读

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摘 要:通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建设实践,强调教师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教学科研和高职称高学历为主渠道,推动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并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铸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以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快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教师业务能力;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170-02

师德建设不能简单认为,仅仅是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是建立在高校教师业务能力之上的思想道德的综合素质。因为,作为教师若没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即使思想道德素质再高,也难于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若教师业务能力非常强,但思想道德修养欠缺,也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一、师德建设中“学高为师”的实践

“学高为师”向教师提出了所从事的业务方面的能力要求,它包括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功底,科研能力等内容。因此,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是确保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工作。(一)以教学科研推动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时代要求,必须要求我们狠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学院先后修订出台了一系列系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文件,加大对教学和科研的奖励力度,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之中,并紧紧围绕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有关课题研究。从2003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中,主持和承担陕西省人民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教育部2007年重点及规划课题及省厅级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精品课4门,取得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院建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业和2个省级优秀试点专业;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以及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0余项,获得陕西高等学院科学技术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以及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余项;学院建有“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安康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教育研究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等多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研究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不断增强。(二)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安康学院是2006年2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从2003年来,学院以学院升本为契机,狠抓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学院修订了职称评定办法,并补充了教师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待遇支持,正确引导教师积极申报高级职称,并鼓励有实力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2003年,已有46人晋升为高级职称;有7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当前,学院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在作考研准备;中老年教师都在自己的业务范围中,成为教学的骨干和科研的带头人,并不断取得新成绩。正是这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支承,学院取得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放松思想道德建设。教师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的提高作到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因此,学院在抓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同时,不放松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对业务能力强,对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不重视的教师,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帮助。2003年有2位中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在业务能力达标的情况下,但由于敬业精神的问题,未能获得学院通过;2005年有3名硕士研究生,由于思想上对教学管理不够重视,出现了考试监考迟到现象,学院以文件形式在学院进行通报批评。当前,学院教风和学风井然有序。两名中年教师从中吸取教训,全心投入教学工作,成为学院的骨干教师,并取得副教授资格;同时,所受批评通报的3名研究生中,有2人已成为校级精品课的主讲人和省厅级科研项目的主持人。

二、师德建设中“德高为范”的实践

“德高为范”向教师提出了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必须具备的思想要求,包括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切内容。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是确保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作。(一)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铸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学院地处陕西最南端的秦巴山区之中,文化经济相对都较落后,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教师待遇,而且在2003-2006年学院升本过程中,是举全校之力来建设校园。正是这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铸造成安康学院的升本精神。2003年来,学院涌现许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获省级师德先进单位1个,省厅级创佳评差先进单位5个,省师德标兵2人,省青年师德先进个人2人,市级十佳青年2人,市教书育人标兵和市级优秀教师10余人次等荣誉。(二)以正确的人生观,倡导快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学院教育质量的提高,科研实力的增强,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之上,而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人生观的感召力。学院教师正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环境相对较差的条件下,紧紧围绕教学和地方建设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克服种种困难,促进了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2003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摸竞赛、电子大赛、英语竞赛以及中文写作等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省大学生“高等数学”、“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中获得30余项奖;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成绩连年列全省前列,出现了多个宿舍学生全部上线的可喜成绩,考研取得新突破。同时学院也获得省厅级文明校园的称号。(三)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忽视业务能力的要求。高校决定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之上。因此,学院在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始终强调教师业务能力的基础作用。在全院评优、评模和教师职称评定中,做到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同考评,二者缺一不可。2003年来,我们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有1位申报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由于业务能力的科研论文中的问题,未通过学院的评定;2006年对1位硕士研究生,由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较弱,经帮助仍无法适应教学工作,对其进行转岗。现在这位中年教师也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积极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和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取得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1项陕西高等学院科学技术奖,所发表的科研论文也被《SCI》收录,已成为在学科方面较有影响的副教授。

全文阅读

《文学鉴赏》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摘要:《文学鉴赏》 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它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文学鉴赏》授课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将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关键词:文学鉴赏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

《文学鉴赏》 是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而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它虽不具有《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的地位,但同样在提升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文学鉴赏》课因其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

《文学鉴赏》是通过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让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工具,获得对这些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和理解,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与思想,并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从而影响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人格的流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通过阅读和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和享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教育,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因此,开设《文学鉴赏》课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一、目前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们不仅希望高职毕业生拥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希望它们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了必备的人文素养。而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却在遭遇瓶颈。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他们没有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而是认为类似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这类的基础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路。他们认为就业是王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最核心和关键的。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过多地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普遍比较缺乏,具体表现在:其一,缺乏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识能力,有些学生甚至是黑白不分,一切都以“钱”作为衡量的标准;其二,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浑浑噩噩,毫无斗志,缺乏人生理想;其三,个人意R比较严重,缺乏担当和责任意识,协调、配合的意识比较差等等。这些对当前高职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且非常迫切需要通过《文学鉴赏》这类课程的教学来改变这一现状。

二、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者的关注,而《文学鉴赏》作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