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
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一、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人性本善,但成长的每一步都不能脱离社会单独活动,无时不刻的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的青少年作为新兴的一代,从小接受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冲击,不正的社会风气与错误价值观在身边无处不在。青少年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只懂索取不予奉献的自私性格。其次,现代许多九零后、零零后学生作为家中掌上明珠,接受过度溺爱容易养成理所当然的思想,认为父母创造好的条件和无私给予是应该的,不懂对父母的辛苦与付出感恩。再次,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学校在对学生正确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没有创造好的教学氛围,学校与教师重分数轻德育,在某些方面做出不正确引导。没有好的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通过教材渗透感恩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材中,表现感恩的题材与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了对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授业解惑之恩、社会帮助关爱之恩。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思想上的理解与共鸣进行教学,耐心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所受到的温暖与爱心。通过对思想品德教材中知识点与实例结合的授课方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将教材渗透于感恩教育之中。在讲授教材《走进父母》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请同学回忆与分享父母亲在他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关心与汗水。通过学生的分享组织大家进行讨论,羊羔还懂跪乳,父母的养育是否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进行报答。
2.营造情境,广泛传播
教学情境的营造对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深远。人都是有感情的,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与人交流,融入社会活动,在这过程中接收来自各方的感受,都可以是感恩教育的真实题材。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营造社会情境,组织学生对参与过的社会活动中有着切身体会的现象进行讨论,以真实直观的体验明白感恩的意义。小时候在公交车有人让座,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帮助,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所受到的关爱,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为他人座,帮助陌生人。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接收到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思想品德教学可以通过与时事结合,由教师搜集一些社会上具有代表性与针对性的实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与探讨,对学生喜爱的公众人物参与公益活动与事迹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利用多种平台,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在搞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深入贯彻“深”、“厚”精神的同时,还反复体会“宽”的蕴义,努力拓宽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成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了全方位育人的环境,达到了整体优化的效果。
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学生;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入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学生的情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教活。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设计好问题与习题。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掌握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组织教师学纲。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备课这一关。给时间让教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教师集中备课。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研究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该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采取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呢,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
一、思想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
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
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冬季和学习目的问题,是英语课教学工作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般多是直接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全过程中坚持鼓励、表扬为主;经常举行多种形式的分层次的竞赛,给以奖励;在教室里布置“英语角”,把学习优秀者的成绩、书面作业和答卷张贴出来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初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机相类似,如为了实现现代化,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先进管理经验;为了升上大学,将来可以出国等。这些间接动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的要求,是与社会意识和当今现实直接联系的。而学生的间接动机是学习好英语的内容动力,对学好英语起着积极作用。为此,要有意识地、经常地、细水长流地在英语课教学中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以教材为依据,运用课堂、日常用语进行集体主义和文明礼貌教育
根据英语课教学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课堂用语英语化:Goodmorning,teacherlGoodmorn-ing,classlSitdown,please.Nowlet’shavedictation.Areyouready?Let’sbegin.等等。
2.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人际交往语言做到讲文明,懂礼貌。例如:—Howdoyordo?———Howdoyoudo?———Thankyouverymuch.———Notatall等等。
3.充分发掘课文内在思想性,例如:“TwoYoungPio-neers”JuniorBook(Ⅱ)一课,对学生进行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好思想教育的同时,可以把“Haveothersatheart”和“Bereadytohelpothers”等词组教给学生,让他们造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4.在英语学科小组活动中,可组织他们把《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译成英语,展开讨论,把优秀者的作品张贴在“EnghishGarden”上,并给以奖励。在低年级,让学生自写英语标语张贴在墙上,或定期写在小黑板上,要求人人学习,个个会讲,以达到鞭策自己,提高觉悟的目的,如:Helpeachotherandlearhfromeachother!Makefriendswithothersandbepolitetothem!Studyhardandobeytherulesatschool!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学生上好各门功课、学好各类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学校无大事,处处皆教育。”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只重知识、轻教育或是认为学科中没有教育的成分或时机都是不对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及时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与教育相长的目的。体育课和其它文化课还有所不同,它的特点是以实践活动为主。因此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把教育融于实践活动中,同时利用教材的特殊性,把握学生的特点及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具体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我浅谈如下四点。
一、改变落后观念,使学生明确体育的价值
落后的观点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有不少教师认为体育课没有多大实用价值,无非是玩玩而已,想怎么上就怎么上,甚至可以不上。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不重视上体育课,这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要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变这种观念,使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课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每一项内容都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善于利用教材,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材大都具有思想品德的教育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抓住这些因素,认真和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各个田径运动项目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等良好品质及拼搏向上和竞争的意识,而且各田径项目由于有严格的规则和练习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在中长跑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完不成的。在训练中,我时常鼓励大家要树立顽强的意志品质,并举出一些成功人士是通过怎样的艰苦奋斗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的事例。用这些事实来激励学生的训练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思想与成绩双丰收的效果。在篮球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篮球运动无论是竞技比赛还是一般活动中都可进行组织纪律、集体主义的教育;进行勇猛顽强、果断坚毅、自信自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教育;进行事业心、责任感和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同伴、尊重对方、尊重裁判和观众的体育道德作风教育。篮球运动能发展多种功能的特点,对于在教学全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有力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在队列队形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尤其在职专一年级的教学中更为突出,所以要单独划分出来。每年职专新生入学,队列队形都要作为重要课程来学习。初中队列队形训练很少,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也很难做到规范。学生的体操意识几乎没有,而且年纪小,好动。为了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学生的思想工作。我首先提出队列队形在职专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观看军队大阅兵的录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教学组织形式,积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法,对学生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例如:在分组教学中男女同学练习的项目不一样而且器材摆放不到一处。在训练中要求:老师辅导时,服从老师的安排;组长负责时,要服从组长的安排。在轮换时要由组长组织好队伍,整齐地带到下一个训练地点。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布置场地和领取、使用、归还器材时要求同学们树立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在领取归还时要轻拿轻放,在使用当中要注意保护,不故意损坏器材,从而养成爱护公物的优秀品质。游戏和打比赛是同学们体现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观念的最好方法。在比赛当中同组的同学相互鼓励、加油表现出的团结是其它场合少有的。在球类活动中只有场上队员齐心协力才能赛出好成绩。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妥善的教法和灵活的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抓住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一、二年级学生情绪不稳定,可视化想象主导着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活泼的形式,可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最常用的方法。如:教学音节“yu”时,编这样一个故事:今天是小鱼的生日,,但却没有一个朋友对他说生日快乐。晚上,小鱼终于忍不住悲伤,哭着跑回了家。一进家门,小伙伴们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给他唱生日快乐歌曲,还给他准备了特别的礼物———一件漂亮的新衣服!穿着新衣服的小鱼,开心的笑了。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y”与“ǖ”相遇时“ǖ”上两点要去掉,还感受到在同学或朋友过生日、节日之际送上我们的美好祝福,是相互关爱的表现,别人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
二、字、词、句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汉字不仅外形美观大方,且音韵和谐、富有表现力,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汉字,增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紧迫感和荣誉感。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包含在语句之间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加以品味,体会其内涵,从而达到教育学生,激感的目的。如:《船长》一文,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忠于职守”、“做人之道”,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启发他们联系上文弄清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是如何做的?使学生体会到哈尔威船长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在听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语言文字优美、但内容含蓄不易懂的散文,教师可通过听读训练,运用视听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如:《草原》中的一段描写草原美景的文字:“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流,轻轻流入云际。”教学这部分时,先让学生边朗诵边听配乐,再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如诗画般草原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四、在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教材中,侧重写人物的文章偏多,这些人物本身就具有善良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内容。如:《詹天佑》这课,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行,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从詹天佑临危受命、不怕阻挠这一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詹天佑的崇高品德扎根于学生的头脑。
一、紧扣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是广大教育专家和学者精心编制的教学资料,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其中也包括德育价值。例如,七年级第六单元《爱我中华》、九年级第四单元《情系中国》、第五单元《走向明天》,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出一些社会发展趋势,这样的教学内容一旦深入下去,可以让学生自然地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会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逐渐树立起国家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产生努力学习,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利用教材资源,紧扣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可以利用的德育资源,通过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小论文的形式来深化德育效果。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渗透德育理念
德育活动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渗透”,相较于智育,德育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配合,“生塞硬灌”在德育活动中很难行得通,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我们更加强调“渗透”的方式。而要想实现渗透,首先需要学生主动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呢?这就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了。按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会产生兴趣,这样也就谈不上主动接受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自然实现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与诚信同行》这节内容时,针对身边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如撒谎、作弊、虚假宣传等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于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响。在班会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针对各种不诚信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诚信的意义和不诚信带来的后果。在发言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候撒谎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听到这名学生的观念,很多学生都很吃惊。这时候,笔者则微笑着鼓励这名学生,让他举一个“撒谎也是诚信的表现”的例子,于是这名学生讲出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有几个人突然挡住了我的去路,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和蔼可亲的阿姨问认不认识某某同学,说她是这名学生妈妈的同事,是来代他的妈妈来接这名同学放学的,现在找不到人,问我知不知道这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因为担心这些人是坏人,直接拒绝又怕受到伤害,于是我报给他们一个假的电话号码,虽然我这次撒谎了,但是我认为这反而保护了同学的安全,自己算得上是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听到这个真实的经历,学生对“诚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就这样,在不断的发言和辩论中,学生逐渐对诚信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逐渐在各种诚信或者不诚信的真实事例中体会到了“诚信乃立身之本”的道理,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之类的道理灌输,通过事例分析论证,学生的诚信意识更容易自觉地树立起来。
三、在实践中践行德育理念
任何理念都需要借助于实践活动才能最终产生价值,同样,德育理念也需要实践活动才能产生道德价值,并且比起理论上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活动更容易增加道德教育的可信度。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形式都较为单一,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都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机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实践机会的匮乏导致学生课堂上接受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道德观念难以得到实践与证明,从而使得德育活动总是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进学生的内心。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最终在实践中确定正确的道德信仰和道德理念。
四、结语
总之,思想品德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目标本身也是思想品德学科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我们在实施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在实施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式,让德育活动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过程,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灵洗礼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德育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升。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形象,也有利于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而薪火相传,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
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