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 思想道德;培养;心灵发展;交流;互动;情感;个性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44—01

多年来,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的传统教学,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德、体、美、劳方面的培养。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道德培养。

一、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与个性培养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真诚、善良和美好,同时还要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一定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感知真、善、美。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本中传递出的人性。如,《穷人》为人类的“大爱”作了一个恰当的说明,“桑娜一家七口过的本来就十分艰难,但她什么也没想,就把失去父母的邻居家俩小孩抱回了家”。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领略到桑娜夫妇的“善良”与“坚强”。而通过对2008年初举国上下,共同抗击五十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的回顾,让学生看到 “人间自有真情在”。随着一杯杯开水、一条条棉被、一幅幅感人画面的展现,学生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被关注的对象。社会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要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信任的和谐氛围中。

全文阅读

对思想道德的思考――师德

【摘 要】现在我国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加大,而高等教师数量也相应增加,教师们的队伍正趋于年轻,高学历。但是高校中一些年轻的教师所表现出来思想和行为让我们很不齿,其中,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修养不足也是一方面。所以高校应该推进一些青年的师风建设。我们是营口本科教育的开拓者,是学院的领军人物,所以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

【关键词】思想道德;师德

有两种东西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是我们所处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转眼间,来到这个学校两年多,这么长时间过来,有汗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我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所以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兴衰,系于教师。每个学校都必须有老师,而师德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无论什么时候教师在我们心中都是受人敬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心灵去教育学生,把无私的情怀投入在教育事业。著名教育学家斯霞曾经说过。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家庭好,背景好的人很多,他们对社会没做什么。但我们无法容忍一个教师没有知识地去教学生,看着那些渴望学习的孩子,真的不忍心。师德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的问题。我们不要把师德问题就演变成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那样就有可能把师风变成不正之风。

好的教师的形成不是短时间的,他需要一个过程,但树立好的师德我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事业

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是每一位公民都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身为教育事业者,我们更应该起到楷模的作用,时时铭记自己的责任。身为教师,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好好培养祖国的每一代花朵,使之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材,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国家的需要,所以对待我们的工作,我们要一丝不苟,全心全意的为教育事业付出。我们承担的不只是自己的一份责任,还有祖国的美好未来。

二、教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

全文阅读

思想品德传统道德论文

中国向来以重德著称于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像中华民族这样具有如此丰厚而坚固的道德文化遗产,延绵数千年,经久不衰。固然,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相联系的。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总体讲是以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封建社会的印记。但也要看到,积二千多年历史的道德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其中许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为人之道、做人之本的东西,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代表了人类道德的共性。还有一些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美德具有永恒性和历史的可续性,至今仍是我们应大力提倡和弘扬的。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认真总结、研究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全文阅读

康德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1、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康德反对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他认为道德教育方法应该是出自自由而非强制,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的主体性。实践理性的方法是可以启发人们自由意志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人格。康德善于利用儿童的竞争心理培养道德品格,过利用名人传记教材加强个人道德理想的启发,运用道德问答方式启发个人理性的自觉,培养义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品质。康德同时认为道德感性和理性应该兼具,不偏爱任何一方,没有个体的感性认识,对象就不会给予我们。没有理性,个体就不能对对象做出反应和判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道德认识才能发生。康德的这一道德思想在对于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学校对个体的思想道德行为训练

以理性作为支撑的道德认识才具有作用;如果离开了感性的道德体验,学校的德育活动将成为枯噪乏味的操练。康德认为道德的动机是出自于对道德法则的敬畏,而不是对于义务的爱好,道德是理念和动机均是来自先天的理性,个体所获得的道德教育是生活所获得。他认为道德教育不是来自于学生当下生活,而是从过去的生活典范中获得。康德在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道德教育应与社会性统一,即把来自实践理性的道德律令的尊重和履行作为道德责任,即个人需做什么才能体现人格的道德价值,康德考虑的是现在和未来的需要。道德的教育目的在于强化实践理性,培养他人的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培养个人具义务知心和善良的道德人格。康德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注重利用道德观念及名人传记教材进行教学,以榜样和规则培养儿童的义务心,其中对于教材的选择上康德注重教材的逻辑性,目的是为了能增强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并通过宗教教育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在判断和解决道德问题上,康德思想以个人的良知天理作为判断的依据,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他反对利用奖惩的手段解决道德问题.主张以自然奖惩为宜,他认为若以奖赏行善,这将是属于道德的贿赂,会降低道德的尊严。

3、总结及其启示

由上述可知康德的教育主张对我国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知康德强调道德教育均要为社会的明天做好准备,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道德教育应与社会性统一,应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而当今大部分的学校只是从理论的层面上向个体灌输教条性的道德的知识,富有丰富内涵的人性色彩,道德情感教育遥不可及,这种道德教育是脱离现实生活,忽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情况。学校如能对个体进行道德知行一致的教育,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教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伦理,养成良好的道德,防止个体做出道德知行不一的反道德行为。通过注重道德体验,注重言传身教和道德知识的教授,重视道德的实践。以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作者:肖轼渝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全文阅读

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

道德概念是构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最基本因素,是道德主体实施思维操作的元件,是建构道德观念的骨架。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谈道德概念教学。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全文阅读

《道德经》的德育思想探析

摘要:《道德经》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结晶,虽未直言教育却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点明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培养“上德之人”的目标,此外,文中闪烁着辩证的教学原则和提高个人修养的智慧,这些思想对当代我国道德教育仍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72-02

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但是,人们对其研究涉及较多是它的哲学、伦理、政治、军事思想,对它所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思想却疏于探讨。本文通过对《道德经》的整理研究,旨在就其教育目标、教学原则及其对个人修养的启发进行探析。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而老子的德育思想正是其“道论”在属人世界中的价值延伸。通观《道德经》,老子的教育思想始终围绕着“道”和“德”来展开。“道”是对宇宙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过程性的概括和抽象,具有三层基本的含义,一是作为万物的本体和来源;二是作为普遍存在的规律,贯穿于事物运动的全过程,所谓“道者万物之奥”;三是作为智慧法则,指导生活行为、实践人生境界以及治国安民唯其是从之“道”。在《道德经》中“德”字出现次数很多,涵义也很丰富,有“上德”、“下德”、“广德”、“建德”、“积德”、“常德”等,但“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始终是与“道”联系在一起,所以,某种意义上“德”就是“道性”,即是“道”的本性、特点的体现。“虚静自然”、“真朴寡欲”、“柔让不争”、“中和有度”等具有“道”的特点的行为就是“德”,能在行动上体现这些便是有“德”之人。

一、《道德经》的德育目标

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自然也是古今中外每一个教育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古代,儒家教育以培养君子型的“圣人”为目标,墨家将兼爱型的“贤士”当作人格追求[1],而老子则提出了培养“上士”、“上德之人”的目标,让整个社会在圣人的“无为”之治下,最终回到原初“尊道贵德”的素朴状态。

(一)教以为“道”,培养勤而行“道”之圣人

全文阅读

道家思想中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摘 要 道,概念神秘,蕴含丰富,思想深邃,它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概念,而且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隐或现,始终强劲的活跃于中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史上,并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挥着它巨大的思想导向作用。

关键词 道;道德教育;以道为本;抱朴守真;贵柔守雌

一、以道为本,唯道是从的德育纲领

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是道,道家全部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都是建构在以道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我们研究道家的德育思想必须着眼于道论,在道论中体会其德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在老子看来,道是最有生命活力的,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道为一切的本原能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因此道也是道家宣扬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家主张以道统御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十四章》),这也就是讲应该执古御今,以道御德,对天地万事万物都应以道的观点观之,只有用道的标准,把天地间的万物看成是平等的,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所在。“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这是说在审视人生的时侯,应该放弃个人和世俗的偏见,站在道的高度去观察事物审视人生。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五十一章》),这就是尊道贵德,在道家看来道德教育就是把天道转化为人道,使人道符合天道,这样一来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做人做事必须以道为纲,唯道是从。

二、抱朴守真,返璞归真的德育取向

全文阅读

康德道德教育思想论文

一、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康德反对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他认为道德教育方法应该是出自自由而非强制,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的主体性。实践理性的方法是可以启发人们自由意志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人格。康德善于利用儿童的竞争心理培养道德品格,过利用名人传记教材加强个人道德理想的启发,运用道德问答方式启发个人理性的自觉,培养义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品质。康德同时认为道德感性和理性应该兼具,不偏爱任何一方,没有个体的感性认识,对象就不会给予我们。没有理性,个体就不能对对象做出反应和判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道德认识才能发生[3]。康德的这一道德思想在对于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学校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训练以理性作为支撑的道德认识才具有作用;如果离开了感性的道德体验,学校的德育活动将成为枯噪乏味的操练。

康德认为道德的动机是出自于对道德法则的敬畏,而不是对于义务的爱好,道德是理念和动机均是来自先天的理性,个体所获得的道德教育是生活所获得。他认为道德教育不是来自于学生当下生活,而是从过去的生活典范中获得。康德在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道德教育应与社会性统一,即把来自实践理性的道德律令的尊重和履行作为道德责任,即个人需做什么才能体现人格的道德价值,康德考虑的是现在和未来的需要。道德的教育目的在于强化实践理性,培养他人的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培养个人具义务知心和善良的道德人格。康德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注重利用道德观念及名人传记教材进行教学,以榜样和规则培养儿童的义务心,其中对于教材的选择上康德注重教材的逻辑性,目的是为了能增强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并通过宗教教育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在判断和解决道德问题上,康德以个人的良知天理作为判断的依据,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他反对利用奖惩的手段解决道德问题.主张以自然奖惩为宜,他认为若以奖赏行善,这将是属于道德的贿赂,会降低道德的尊严。

二、总结及其启示

由上述可知康德的教育主张对我国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知康德强调道德教育均要为社会的明天做好准备,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道德教育应与社会性统一,应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而当今大部分的学校只是从理论的层面上向个体灌输教条性的道德的知识,富有丰富内涵的人性色彩,道德情感教育遥不可及,这种道德教育是脱离现实生活,忽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情况。学校如能对个体进行道德知行一致的教育,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教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伦理,养成良好的道德,防止个体做出道德知行不一的反道德行为。通过注重道德体验,注重言传身教和道德知识的教授,重视道德的实践。以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作者:肖轼渝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全文阅读

道德思想治疗

受傅伟勋教授以及弗兰克(Frankle)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y)的启发,笔者自80年代以来即开始研究儒佛道和新儒家的意义治疗思想,本文即是在多篇论著的基础上,尝试将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的基本义理运用于教育和心理治疗。儒、道、佛的心性道德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华人文化土壤里,它们已经交融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本文对儒、道、佛三家所作的概括各有异同,儒家用“意义治疗”一词,道家用“存有治疗”一词,而佛教则用“般若治疗”一词。但总体来说,皆可用“意义治疗”来概括。

一、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的异同与融通

1.儒家:孝悌人伦、仁义为教、道德创性(仁)

儒家强调“孝悌人伦”,“孝”其实是对于我们生命根源的一个崇敬;而所谓“悌”,其实是顺着那个同样生命根源而来的一个横面展开。在华人文化传统,儒家讲“孝悌”,通过“孝、悌”而讲“仁、义”。仁,在孟子书里面讲:“仁者,事亲是也;义者,敬长是也。”仁义其实是从孝悌转过来的。当我们讲“孝悌”的时候,是落在一个“血缘性的自然联结”里,这血缘的自然联结的方式,也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孝悌讲“仁义”的时候,就由“血缘性的自然联结”转到了“人格性的道德联结”。“仁”强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一种真实的互动感通;而这种真实的互动感通从哪里来呢?是从家庭中对于自己生命根源的一种崇敬所引发出来的。“义”指的是在这社会上的一个客观的形式法则,而这客观的法则从哪里来呢?是从家庭中由“敬长”学来的。

“仁”和“义”就道德来讲,他的概念就比“孝”和“悌”更高一层,“孝”、“悌”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道德的德目,而“仁”、“义”则从这个道德德目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他可以一直往上升,升到最后是一个对于善的追求。顺着孝悌人伦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客观的法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义”。所以从孝悌到仁义,是放在一个人最自然的亲情脉络里头,一步一步展开——由家庭进而跨入到社会。

儒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回溯到那个宇宙造化之源,所以他进一步谈“道德的创生”,“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所说宇宙造化的源头,是一个价值的源头,就儒学而言,宇宙论、道德哲学,两者是连在一块说的。

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间,家庭是他最基本的生活场域。从家庭里头开始伸展,人活着,他不是一个“个人”,人活着就是放在家庭的脉络里,自然而然地去理解、诠释与体会,在这过程中参与促成,别人帮助你,你也帮助别人。在整个华人文化传统提这个问题时,一定是不离家庭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就在家庭,我们现在的教育之所以不好,家庭教育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常提“教育三要素”,好像植物成长三要素“阳光、空气、水”,“阳光”是家庭教育,“空气”是社会教育,“水”是学校教育。没有阳光,没有空气,猛灌水,根就烂了,这里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儒家强调家庭这个脉络,“人”的概念是放在一个网络里面,是放在一个可以yīn@②yūn@③调节生长的脉络下来看待你自己。“自我”的概念不能与外在事物分离开来,不能先把自己孤立起来作为一个认知主体去认识这个世界;而是人和家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互动的关联,生命的互动关联。我从这样的一个场域来说明自我,可见华人的“自我”概念,与西方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自我”概念有很大不同。

这就牵涉到当我们展开心理辅导的时候,自我如何安顿的问题。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安顿自己,就儒学来讲,有几个层次来安顿自己,从家庭的脉络,亲情的脉络,跨出去在社会里头,仁跟义,人跟人,社会跟社会之间的互动感通。社会上人跟人之间的一种忠诚与信义的关系,这样形成一种新的朋友群。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是,儒家认为人跟天地造化亦有一种冥契的关系。所谓“默契道妙”,就是宇宙造化之源,跟我们内在的心性,两者有一种同一性,所以只要我们做深刻的内省活动,就可以企及那个宇宙造化之奥妙。

全文阅读

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论文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想象性的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认为:

一、运用教材,深挖内涵,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江西省编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九课《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中有一个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充分想象,进入情境。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老师就要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①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②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③雷锋为什么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④小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经过上述分析,雷锋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崇敬雷锋,热爱雷锋,学习雷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二、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