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文化教育

数字文化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化社区教育论文

一、河北省社区教育现状

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设立五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共96个、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共90个,其中河北省只有邯郸市邯山区和唐山市路南区两个实验区,示范区为空白。自2012年6月以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电大)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服务河北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和电大战略转型跨越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截至目前,“河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已经在河北电大挂牌成立,河北省多个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设在了市级电大。面向河北省全体城乡居民的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的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河北终身学习在线”正式在省校开通。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并各自搭建了市级社区教育平台。

二、河北电大系统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

1.建设现状

(1)资源建设数量已初具规模。

河北电大本着“新颖实用、丰富海量、特色优质”的原则,通过购置、整合、自建的方式,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截至目前已超过了6000门,点击量已超过46万次。已有上百人获得养生达人证书和家庭教育素质证书。各市的社区教育二级平台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

(2)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在“跟我学”和“燕赵回眸”栏目中,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选择了若干门热门课程或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进行制作。制作过程采取项目负责制,河北电大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联系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作为课程主讲人,并全程负责课程录制的相关工作。这种模式灵活性大,操作性强,且制作效果有保障。如“跟我学英语”课程,由校内人员联系其母语为英语的外教,录制内容和对话情景均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短短半年内就有1340余次的点击量。

全文阅读

数字化教育论文:动画教育中数字化的运用

本文作者:高榛 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随着图形图像技术发展,相关产业生产当中无纸动画目前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绘制动画,90%以上都是使用flash制作动画。我们在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也逐步与市场接轨,开设数字绘画和多媒体软件教学,实现动画制作无纸化。

通过flash软件学习动画原画课程,制作流程大大缩减,初学学生很容易上手,操作方法简单,能快速看到输出动画结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关动画的前期设计课程比如角色设计,传统教学时都使用纸笔绘画,教师范例时学生只能围观,教学效果不理想,绘画材料也相对比较浪费,不环保,工作环境不整洁。使用多媒体教学,绘画过程使用手绘板和图形图像软件配合绘画,过程清晰直观,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快速反馈,增加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借助数字化软件真正实现动画教学无纸化,不仅教学质量有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毕业学生技能与相关产业专业技术的接轨。

第二,三维动画教学内容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是应市场人才需求而调整,目前三维动画占有相当市场比重,在三维动画领域主要涉及游戏、动画和数字特效这样几块,实现的方法就是借助数字化软件。为适应专业人员技能需求,三维动画教学这一块与多媒体就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在教学中我们把三维动画制作分为三个板块,前期设计、中期制作和后期合成,在上个部分中已经讨论过关于前期设定课程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中期制作和后期合成课程中数字化应用。3dmax和Maya软件是三维动画软件教学的主要实现工具,通过多媒体软件实现角色或场景道具的三维化,逼真或卡通的材质效果,实现三维角色动画效果活灵活现,还可以实现真实的水、火等特殊效果。

后期合成部分,一般学习AfterEffect软件和PremierePro软件对中期制作内容进行镜头剪辑,增加视觉效果,音效配音合成内容。还借助数字拍摄工具进行实拍与数字制作内容结合教学,比如,在三维软件中制作角色,背景内容则使用摄像机拍摄,最后合成输出。以动画原理和美术知识为基础,软件学习为实现手段的教学方式,最后实现三维动画效果。在软件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讲解枯燥乏味的技术性内容,在很多教学过程中也配合使用到流媒体,也就是借助传输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动画文件等,讲解复杂难懂的知识点。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最后,数字化远程控制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动画课程学习是一个讲究流程操作连贯性的课程,学生注意力稍不集中可能就漏掉知识点,下个程序操作就会受到影响。远程控制教学是应用较广泛的教学工具,使用远程控制软件,可以实现和学生的远程交流,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在教师计算机上的实时操作使学生掌握起来十分容易。学生也可以和教师使用这种软件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技术难点,教师通过远程监控可以清楚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可以针对学生辅导以及个别讲解,控制教学进程。远程控制教学细化了动画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具针对性,使教学效果有很显著的提升。

数字化教学改革了传统教学方式,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课堂上师生互动。上述只是动画课程数字化教学的三个方面,有更多更广泛的教学领域都应用到数字技术,在数字技术高速飞跃的时代,相信还会有更多新兴的观念、新兴的思路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不断充实自身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把数字技术的魅力最大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全文阅读

数字化设计论文: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本文作者:梁海燕、梁玉娴、黄越 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现代媒体的受众面广,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全社会学会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二)期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少年儿童安全教育的数字化设计研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家庭的幸福,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全文阅读

聋人数字化教育特征论文

摘要:实现聋教育信息化、促进聋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构建我国高层次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团队在历时4年多对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需要根据聋人的认知特点和聋人的需要进行设计;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形式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聋教育资源建设特别需要质量意识,特别需要奉献精神,特别需要持续建设。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聋教育;数字化资源;教育资源建设

一、研究背景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我国对教育资源建设十分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中文数字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已成为历史。然而,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仍处于低水平建设的状态,尤其是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更是如此。

研究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律,提升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质量,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因为我国有2200万聋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聋人共享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助于高层次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因为聋人的特殊性决定了聋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聋人服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系统化的、适合聋人认知特点的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更好地促进聋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是因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事关中国手语的规范化和普及推广,基于中国手语规范的视频、动画等以喜闻乐见形式的多种文字字幕的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将促进我国不同地区手语的统一。消除方言性的地方手语对不同地区间手语交流的障碍。

基于对聋教育数字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省重点学科一方面投入十几位教师、几十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力进行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相应开发了《聋童康复训练软件》《手语900句视频》《手语动画》《手语视频电子书》《中国聋教育资源网》等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上对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进行探讨,对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特别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特点

全文阅读

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在我国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的基本设想。主要介绍了“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Education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全文阅读

数字时代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摘要:

文章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和民族文化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使其免受信息技术威胁的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教学活动,构建民族文化数据库和教育平台。

关键词:

数字时代;民族文化;教育传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更替中接受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

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

现阶段,民族文物保护一直采用传统的征集、整理、收藏、研究、出版或演出等手段,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提炼、展示和传播的能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范围也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未普及文化,保护与利用、传播与传承存在脱节现象。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因缺少相应的本土教材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尚未通畅。学习者很难在课堂学习中触及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的教育,对民族精髓活态文化的存在形式也知之甚少。这是学习者求知的遗憾,也是学校教育的短板。所以,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1]。

二、民族文化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全文阅读

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地趋于数字化。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正在拓展更大的空间。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数字化音乐教育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文阅读

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论文

一、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苏北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取得进展,但与城市相比,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存在的不足有:一是结构不均衡,例如,学科分布极不均衡,语数英三科的资源量之和,接近总比重的70%,而其他学科资源相对很少,尤其是反映素质教育的资源严重缺乏;二是类型不均衡,不同类型的资源分布结构也不平衡,根据对苏北地区的部分农村中小学的调查,网站内文本类资源数量占55.98%,其次依次为课件动画(17.28%)、图片资源(17.28%)、音频资源(7.40%)、视频类资源(2.06%);三是网上资源更新不及时,数字化课程资源中教师主页、很多学科的资源、教育论坛及教育博客的建设刚刚启动,有不少网页打不开进不去,里面没有内容或者有的内容很久不更新。4.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低。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在苏北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的用户分别是28.67%和71.33%,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学校对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大多数都处在“辅助”和“边缘”的阶段,仅局限于信息的浏览和检索,并没有完全的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信息技术课程既不受学校的重视,也不受师生的重视,虽然硬件有,但是由于考试的压力,学校也没有配备足够的甚至没有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即使有,安排的课程比重也十分低,学生出于升学的压力,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到数字化资源的真正好处,并不愿意使用其进行日常教学。

二、苏北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

1.加大投入,重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综合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明确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比重,规定其中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比重;成立负责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职能部门,要有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在硬件建设上采用相关各方分担的方式,中心资源库以及必要的公共设施全部由公共财政买单,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费由县市教育局承担;制定系统的奖励和补助措施,在苏北农村中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通识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2.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在信息社会中,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速,对教师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要求,除了要有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2]。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减免与教学关联不大甚至是无关的工作,使教师能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学习并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建立奖惩制度,对获取或做出一定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热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如远程教育培训、以县为单位的“扇形结构”培训、教师“参与式”培训、学校内部培训等。只有立足实际,结合传统的资源,教师能合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苏北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增强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意识和应用理念,要改变认识,正确认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到校长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要自己带头使用ppt、参与网络教学和在线答疑等。要主动谋划、规划好学校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教育资源数字化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形成规范化的制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农村中小学校长,要从总体上思考与制定学校的规划,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提出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范畴和建设路径,比如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专兼职人员、管理机制建设、优质资源的具体应用推进等。要明确规划的建设目标和标志性建设成果,要积极倡导教育资源数字化,对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制作个人的教学资料并使之数字化的教师要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参与开发、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教师有一种成就感。要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激励措施吸引校内的各方资源支撑教学资源数字化,推动教师走出个人狭隘的小天地,以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革新的全校大气氛中去。

4.持续建设与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是要不断开发新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更新数字化教育资源,重视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和不同类型资源的优势互补。苏北农村中小学要主动购买名校名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并要与名校名师联合开发,通过网络的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比如不同学校的师生一起听公开课、异地同台演出、不同的文艺活动通过网络同享等。要建立优质资源建设评价标准和体系,不断提高数字化资源的质量,这样,可以形成质和量相统一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资源建设的低层次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

5.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率。苏北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农村中小学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例如电子课件、习题、在线学习、在校交流等,丰富课堂教学,丰富教学的表现形式、手段和方法。教师培训时要强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能力,要加大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和运用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有效地拓宽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和课外活动中学习到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苏北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苏北农村中小学应当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建设的常规性工作来抓,并把此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工作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将数字化教育资源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手段,开阔师生的眼界,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全文阅读

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与回归

摘 要 数字化浪潮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置身其中的教育领域也开始了数字化的改革。数字化教育为我们的教育发展带来了诸多新变化,使人们受益匪浅。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数字化教育实践中人文意蕴缺失问题不容忽视。在对数字化及数字化教育作简单的介绍后,分析了当前数字化教育中人文意蕴缺失的种种表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唤醒数字化教育中的人们,实现数字化教育实践中人文意蕴的早日回归。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 人文意蕴 缺失 回归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产品的普及,一股强劲的数字化浪潮正在向我们袭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然而我们在享受数字化教育福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数字化教育过程中人文意蕴的缺失。

一、数字化教育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我们已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成为新时代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教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潮流。数字化教育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校园等等。具有如此宽广的范畴,我们无法用一个准确的定义去界定数字化教育,而仅仅是将数字化教育作为对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概括。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字化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何为数字化

数字化原本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处理加工、传输、存储都是以二进制数(即0和1)的形式来进行的,我们将二进制数的一个位称作一个bit(比特),并用bit来表示计算机所有的信息对象和计算机指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亦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今的数字化已不再是最初0和1组合的比特数据,它大大超越了静态、直观的数字符号的本意。0和1的不同组合,种种不同的0和1的字符串,在构造着生动、形象、更具仿真效果的世界图象。如果说通讯和交往工具是一个时代的主要标志,那么,数字化以其不同于农业时代的信鸽、驿站,工业时代的电话、电报等通讯和交往工具,引领着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1]。如今数字化时代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迈入了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特征的最新发展阶段,而数字化教育正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2.数字化教育的特征

全文阅读

文化创意下影像数字艺术的教育模式

一、文化创意时代的影像数字艺术教育环境

当代影像数字艺术教育为适应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已调整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模式,即在调整适应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形态升级与更新,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在艺术制作与艺术销售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艺术教育应当把艺术表现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制定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等环节向学生传授艺术观念、技法技能和艺术精神等,并不断发掘和启迪受教育对象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艺术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艺术的含义,它可以指一种创造活动,也可以指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对象。而其核心最终都指向艺术的创造问题,艺术要存在就必须通过创造活动。”艺术的核心应当是“创造”,艺术教育的核心不是作品形式,而是培养有创新性思维的艺术人才。如何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具有探索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是当今艺术教育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具体来看影像数字艺术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影像数字艺术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原有学科和专业进行了新的划分,影像数字艺术在“艺术学”下的“戏剧与影视学”与“设计学”中都有体现。宽泛的内容元素势必要求教学内容丰富,然而进入新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艺术学科,就中国目前的教育而言,显然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从国内开办影像数字艺术专业各院校的模式上看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院校只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将该专业分布于与自身相关的教学体系内,其定位存在文学、艺术学、理学以及工学之分;办学层次更是分布在专科、本科、硕士等,可谓五花八门。其次,由于学科不统一,课程设置的偏差就更大了,大多数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设置课程。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当前这些院校从事数字艺术教育的师资人员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美术院校新增专业,大多数教师由美术教育模式下转型而来;二是由计算机专业转型,属于理工科。虽然两者都与数字艺术密不可分,但毕竟是两个学科,基础知识与思维方式相去甚远,艺术类教师思维逻辑自由,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善于联想,但多缺乏数理常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计算机专业正好与之相反,如想使其紧密连接难度可想而知。就目前大多数院校招生来源来看,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基础知识掌握差异过大,很难形成统一课程实施方案;从开设课程来看,又都普遍缺失了人文课程方面的设置,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再次,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盲目扩招,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方式不当所引发的一些人才培养问题。目前大多数院校所招的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差异过大,学生进入同一专业之后,很难做到教学同步开展。总之,目前数字影视艺术人才教育现状距离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高校教育对社会作用形不成有效反馈,学生毕业后还需通过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融入社会。影像数字艺术本来是时展最需要的,高校教育却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需要认真研究影像数字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切实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传统的美术绘画类课程是否还要保留?如何通过赏析等其他环节完善艺术教育过程,达到完善整个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何在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的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性培养问题等,亟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探索适应山西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

(一)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教育的核心,如何构建合理的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理想模式更是重中之重。课程设置尤为关键。艺术类专业应当合理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重,构建以专业必修为基础,以专业选修与艺术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理论讲授与实践技法辅助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本专业核心知识与行业前沿动态为核心,不断探索相应的实践训练项目,启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理解以及对造型意识的把握。专业选修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造型艺术表现的意识,同时强化学生从宏观视角认识艺术。在此方面,国外的教学理念普遍认为,此时的课程设置应当广泛而全面,这将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应当尽可能让学生接触与完善所学知识与理念。艺术讲座则是发挥其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学生艺术视野与艺术表达能力最为直接的方式。艺术讲座的示范性与实践性是启迪学生创作欲望与理解艺术本质的有效途径。总之,艺术教育是围绕提高学生艺术创作为目标展开的,强调在欣赏中感悟艺术审美的本质,重视艺术赏析的亲见亲为的真实感受,训练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真切感受的质感与体量。这里重视的是学生的真实体验,而体验也正是艺术体悟的源泉所在,是艺术熏陶的途径,是产生无我同感共鸣的活动,这将使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到更高的水准。同时,应强调在艺术教育中树立独立思考、辩证观察等意识品质,让学生在感受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体验艺术创作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变成一种持久的、健康的、积极的精神动力,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二)寻求适宜的发展定位

山西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等原因而落后于国内其他院校。但是如果将艺术教育置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么山特的地域文化会对艺术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山特的地理环境是几千年文化传承连绵不绝的根源所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历史背景,正是艺术教育实践需要的,植根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山西的艺术教育自然就是以历史艺术为其主要的倡导对象与内容的。在此方面山西部分高校的方法值得借鉴,例如有的院校将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采风置于山西大院文化中,将建筑测绘、民俗题材采集等项目与学生创作相结合,学生创作有实例可循,言之有物创作意义自不必说。同时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技术应用也可做出有益的反馈,在促进地方经济、文物保护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将发掘山西本土文化作为高校教学研究重点,将艺术教育置身山西文化背景之下,在兼收西方优秀艺术的基础上,顺应时展的步伐,建设富有特色与成效的教育模式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向与目标,或许可以发现发掘本土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引领学生步入中国文化殿堂最好的切入点。其艺术教育也最能代表本土文化气质与精神内涵,这样的定位也许正是艺术教育应该提倡与推崇的。

(三)面对行业现状调整应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