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硕士生自我鉴定

硕士生自我鉴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2008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鉴定如下:

在思想觉悟上,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处处以身作则,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不敢说优秀)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时事新闻,对国内外发生的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后能积极捐款,自愿缴纳特殊党费,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学习上,文化课的学习使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使我对专业的相关进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在平常的实验中,提高了动手技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的领域有了全面而具体的认知。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在撰写论文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英文资料。

在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与同寝室、同专业、同班级的同学保持十分融洽的关系。平常注意锻炼身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体育活动,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注意节俭,抵制各种浪费行为。提高自身修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本人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全文阅读

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应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并借鉴CIPP模式思想,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具体情况构建了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CIPP

作者简介:吕璞(1981-),男,陕西西安人,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陶玉萍(1980-),女,河南南乐人,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院培养管理办公室主任,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JG12DB0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0-02

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已有近3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工程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水平工程类人才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这类工程硕士的总体培养数量和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所占有的比例依然很小。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具备高层次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2009年为适应社会需要,国家开始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加大了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满足了社会的用人缺口。但是由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许多诟病,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发展之初就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相关研究评述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培养和质量保障两个方面。

全文阅读

防治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对策研究

【摘要】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在我国呈不断蔓延之势,当前学界对其治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研究认为,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等相关制度的缺失,是造成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制度性的构建,才是解决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学术失范 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5-0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与招生数量增加相伴随的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增加。作为学术圣殿中的一分子,作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硕士研究生弃学术诚信和原则而不顾,进行学术造假、剽窃等失范行为,不能不引起社会的思考。

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有利于引导、激励和规范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我国高校加强防治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制度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在美国,多数大学将追求学术诚信视作治校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各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入学教育。在入学时,将印有学术诚信规范的新生手册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签署学术诚信保证书,并开展“学术诚信周”活动。二是课堂教育。美国高校将《研究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由法律专业的教师授课。三是利用校园网、校刊和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美国各高校一般都会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挂在校园网主页或印在校刊和校报上供师生查阅,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第一期校报上就刊登“学生守则”,详细阐释何为“学术不诚实”行为。四是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献和相关链接,指导学生如何避免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同时,图书馆每年对新生进行如何正确引用文献的培训。

此外,美国各高校还规定了导师在预防学生学术失范中的责任。

全文阅读

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教学体制和学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不在只有单一的文学硕士学位。自2005年国务院学会委员会决定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以来,艺术硕士这一新生学位在短短的8年时间中已在招生规模和数量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关键词:高师 音乐 艺术硕士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上偏重理论传授、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而是相对于学术性研究生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该学位类型的开设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艺术理论基础和高水平创作技能,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今,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艺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通过并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虽然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初具规模,但随着艺术硕士的规模不断扩大,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因此本文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实际情况为例,反思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在教育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一、我国高师院校音乐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课程学习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我国高师院校的音乐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她们的今后发展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05年通过并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之后,又于2006年上海举行的院校会议上讨论并制定了《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其中,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纵观国内各高师院校的音乐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单一化和雷同化这两大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化

众所周知,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设置。因此,在有关规定下,音乐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仅是以实践为主,同时还要兼顾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于高师院校的音乐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来说,她们的课程不能过多的停留在舞台实践和音乐领域的基础理论课上,而是需要融入部分具有人文性的课程,以此来丰富其内在修养。这主要是鉴于高师院校的音乐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更多的是从事教师行业。但对于一名音乐教师来说,若只是拥有了舞台实践能力和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各大高师院校的音乐艺术硕士的课程设置而言,主要还是以音乐领域的各类专业课为主的单一化课程设置形式。这样的课程设置只能缩小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出入,同时也与高师院校的定位不相吻合。

(二) 课程设置雷同化

全文阅读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浅析

摘 要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上偏重理论传授、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而是相对于学术性研究生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管理中存在认识上存在偏颇、基础发展条件不足、教学管理不规范、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有待充实等实际问题。本文提出,应从转变教学观念、夯实基础条件、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关键词 艺术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 质量监督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Master of Arts (MFA)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HUANG Qin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Management office Wuh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ts,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Arts master's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s a for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ory teaching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relative to the academic graduate degree typ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graduate degree in art education training management of biased perception of inadequat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s not perfect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to enric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e should change teaching idea foundation condition specifi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proces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so on.

全文阅读

探索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方式的借鉴

一、灵活多样的专业设置

美国教育硕士专业设置并非是严格按照学科体系设置一一对应,而是完全遵照市场需要,现实教育中需要哪一方面的师资培训需要,高校里就会开设相关的专业学习。美国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很复杂。专业的多样性不仅给学位申请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多样化的高层次教育人才。我国目前的教育硕士专业方向仅有14个,且集中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教育技术这三大块,这就造成了高层次教育教学人才需求多样与人才培养单一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美国的一体化开放性的专业设置,适应不同群体的需要,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增设适合我国的新的专业方向。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内涵,不仅要在教育学科领域内,还要向外扩展,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相结合,增设相应的专业方向,扩大招生的范围和领域。如果能够将这些新专业设置为教育硕士专业,将为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报考者提供更多科学、合理、专业的选择,引导我国教育硕士专业走向更为合理的发展方向。

二、重视实践课程和个性化课程学习

美国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视实践课程,强调综合实践研究课程是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的一大特色。一般而言,各种教育硕士项目都具有6-12学分的综合实践研究课程。课程类型根据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包括课堂听课、观察、教学与管理实习、承担科研项目等等。在美国的高校中,不同类型教育硕士,其课程内容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分为主修和辅修两个部分,主修课程20-26个学分,包括所有硕士学位申请人必修的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课程,以及中小学教师感兴趣的、经选择的专业理论课程,辅修6-12个学分,集中关于学生以后所任教的科目领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各类课程比例失调,选修课比例相对较少,必修课比例相对较大。在选课方面,学生缺乏自。由于有些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初步地掌握了对于教育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基础性问题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因而对于教育硕士学习阶段的课程,有的教学内容教育硕士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以及群组讨论完成。各招生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及实施要深入研究具有职业背景的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努力探讨教育硕士教学的科学规律。

三、明确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明确,即培养实务型的高级教育专门人才。具体来说,教育硕士侧重于应用性,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譬如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在教育硕士招生目录中明确表明:教育硕士各个项目的总体目标就是提供给申请者将来能够成为本专业领域内领导者的一系列经历。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学历、高水平和高素质且能够适应中小学教学和管理实践工作的专业教师人才,而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一般都是培养教育研究者、教育家。因此,我们应当对于二者有一个十分清楚明晰的定位区分,也就是说,我们要将二者的适用领域区分开来。前者是属于职业教育领域的范畴之内,应当与培养教师的目标和教师的职业一致起来;而后者则是属于学术研究的领域之内,应与研究型、专家型的人才培养一致起来。更深一步地说,二者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分要求以及学术论文要求上都应当有不同的度量标准和尺度。

四、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硕士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课程本身特点及学员特点,采取理论讲授、指定阅读、专题讲座、演讲、案例研究、课堂实录分析、小组讨论、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使教育硕士学员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获得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技能,从而提高其实际教学或管理能力。目前我国教育硕士教学还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对于教育硕士来说,它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位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长期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他们进修教育硕士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增加,更为了是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我们应当借鉴美国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做法,转变现在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给予导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度,使其在完成基本教学目的之后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及兴趣有所取舍,提高教育硕士生的主动参与性,激发起学习能动性,通过自身学习,结合己有的经验与实践,培养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全文阅读

日本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可借鉴之处

一、日本的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

传统上日本博士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教育由博士前期、后期两个阶段组成,将硕士课程称为“博士前期”,把博士课程称为“博士后期”(经常被误译为欧美的“博士后”)。硕士课程一般为2年(最短1年,最长4年),博士课程为3年(最短2年,最长6年)。日本对取得硕士学位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修满硕士学分,并接受论文指导及通过论文审查后,可授予硕士学位。会计学一般要修满40个学分,但要求其中8学分为自身导师的课程,包括4学分的“研究班”导师课,4学分为论文指导。一门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期16周,32课时为2学分(日本大学课程大都是1课时90分钟连续上,1课时大体相当于我们2学时)。专题讲座2学分(泛用课程),如:信息披露、物价变动会计、合并报表、金融工具会计等。

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主管教育的政府机构为文部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2001年文部省改名为文部科学省)《专业学位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中规定,从2003年起在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外可创设“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与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平行。由此,2006年后日本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单一的“硕士——博士”模式转为在硕士层面分为学术型的普通硕士(以下简称为“学硕”)与应用型的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为“专硕”),整个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学硕”、“专硕”及博士构成。至2010年,日本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院有17所。日本的研究生院称为大学院,一般不是一个大学只设立一个研究生院(部),而是大学的各院系分别设置各自的研究生院,如综合类大学有医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生院、工程学研究生院、信息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生院等。会计学硕士课程既有设在经济学研究生院的,也有设在管理学研究生院的。

二、日本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明确具体。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原本都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日本经济社会中担负重要的使命。其目标层次分明,硕士教育倾向于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强调专业性,不同于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生源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社会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职业教育性。不同于博士教育(重点突出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培养的不是只有会计专业技能的“熟练工”,而是培养“综合职”即管理人才。在明确的各层次培养目标体系下课程名称也有所体现。如本科为“XX学”,“XX论”,硕士多数课程都冠以“XXX研究”“XXX特论”,博士课程“XXX特殊研究”“XXX理论研究”。“学硕”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主,具体实施以博士入学资格为目标,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强调文献资料价值,是博士前期的准备,如果不准备读博士,上学硕没有意义。“专硕”以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可不提交学位论文,而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工作报告、调研报告所替代。

与社会执业资格挂钩。我国高校一直存在是否支持财经类学生考CPA、CFA等执业资格证书的争议。如果支持,势必影响现行较完整的理论与实务的体系性教育,如果不支持,可能会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此矛盾方面日本比较实际。很早以前,财务会计及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就可以获得执业资格的若干考试科目的减免,如注册会计师及税理事等,有些学生上几个专业的硕士课程,主要为了多减免一些考试科目。会计学领域“专硕”制度确立后在会计专业研究生院毕业的考生可以免注册会计师考试第一阶段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商法四门考试的前三门。这样老师在上课时不论是否照顾学生考执业资格证,实际客观上也都对“取证”给予了支持。

负责任的硕士生导师“研究班”指导制度。为使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得到导师的指导,日本研究生院给导师与研究生提供时间、场所固定的指导机会,把其时间纳入教学体系。一般每周一次研究班课(两学时),学生算学分,导师算工作量。其称呼与本科生一样称为Seminar,本来是德语“讨论会”或“研究班”的意思,研究生阶段翻译成“研究班”更恰当些。“研究班”名称不是以专业方向,而是以教授名称命名,如铃木研究班、长谷川研究班等。“研究班”课程主要有本导师师门的各年级学生,也可以有少量的其他师门学生参加,本师门学生除必须参加导师的“研究班”课程外,可以在导师的推荐下选择其他“研究班”课程。日本大学院的选修课程一般比较多,大都没有必选课,必选课就是自己导师的课。“研究班”上课内容首先就是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其次,带领或指导参与科研活动(老师授意下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可以顶替上课),还有就是论文指导,指导时也让非该写论文年级的师门学生必须参加,以便提前进入学术研究境界(渠道)。硕士总学分中“研究班”学分以及导师主讲的课比重比较大,一般占到三分之一,这极大地保证了导师的必要指导时间、学校对学生的全程关怀,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所选导师的研究领域、观点。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本身导师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乃至学术观点,不能说与我们大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研究班”制度无关。

启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应启发、鞭策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乃至思考。所以,研究生课程的教师一般不会像本科教学或我们传统的课堂“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讲、学生背”、“老师问、学生答”的陈腐模式,而很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教学”不是“讲课”。有不少老师都先分别布置同学预习不同章节内容,采取轮流发表式、讨论式。如每人分工预习一章节,然后自己讲述归纳过的内容梗概和自己的理解(前提是人数不能太多),学生讲述过程中,导师或其他同学在导师的安排下会提相关问题,这迫使每个学生都要看书,查文献,找参考资料(包括网上查询)。此过程促进学生扩展专业知识,迫使学生自主学习,也锻炼了学术研究能力。所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已不多见。

全文阅读

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探究

史秋衡、陈志伟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中撰文,通过对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的基本特征和概念、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课程结构、入学资格和流程、学制体系、课程形式、考试制度以及毕业选择和前景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其独特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仍存在着将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性质误读现象,忽视此类大学在高深技术和科学理论知识培养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此类大学的硕士培养架构进行深入梳理和探究,从而使我国能够从此类独特的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中获得借鉴和灵感,进而推动我国应用型大学高级学位人才培养途径的更新与改革。

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本质是将企业与学校、研发技能与理论应用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科学应用素养又具有所需项目革新为目标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其前提条件是学生能够与意向企业签订培养与用工合同,以此为依据来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元化实践和教育。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方向是理论和实践共同提升,通过企业和工厂研习实践而充分论证和运用理论,达到理论为实践服务、两者高度统一的程度。每个双元制应用型硕士专业都与相应的研究项目相互绑定,在具体的项目框架下,可以选择种类繁多的专业方向,在研究方向的结构下,各应用科学大学针对社会需求和学校的自身条件、办学特色,制定和安排相应的具体课程;同时,科学大学采取协同发展的策略,不同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双元制应用型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具备更高技术和能力水平的本科毕业生,强调其主动性学习能力,并且要求每一位注册入读的硕士学生都要由本人或其人与企业签订一份“进阶实践培养合同”。在其培养过程中,将进行近9个月的在校理论学习以及8.5-9.5个月的在企业的实践实习。毕业后,学生基本都按照协议在企业顺利就业,同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在满足其他必要条件后可以顺利进入综合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最后,作者提出了德国的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对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首先,要转变对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认识,提升应用型高校的地位并凸显其作用;其次,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双元制的硕士培养专业;再次,借鉴德国的教学架构和体制模式,改革我国硕士教育体系。

全文阅读

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述评

摘 要:为满足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的需求,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博洛尼亚进程和《华盛顿协议》中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成果显著。分析德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及其特点,可以为中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3-02

为满足工业界对高水平应用人才的需求,我国自2009年开始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规模,以培养有别于传统学术硕士的应用型人才。改革现有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成为应时之需。近年来,尽管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德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如德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1],工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以及德国工程博士的培养特点[3]等,但鲜有学者系统探讨德国工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鉴于此,本研究将系统探讨德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培养过程、专业认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1809年柏林大学成立,其“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办学原则的确立及导师制、研讨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标志着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教育的兴起。德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两级学位制度,硕士是第一级学位,该学位主要授予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学生在取得学位之后可以继续学习以取得博士学位(Doktorgrad)。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Fachhcchulen)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自成立以来为工业界提供了大量高层次工程人才,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秘密武器。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应用科学大学硕士学位(Diplomgrad FH),成为工程师,有独立从业资格。但德国特殊的二级学位制度难以被其他国家认可,甚至被低估,因而其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改革迫在眉睫。德国于2010年全面引进学士―硕士新型学位制度,新型的硕士学位教育根据学业时间的长短分为“3+2”和“4+1”两种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硕士又可分为“研究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应用科学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由此可见,改革之后德国工程硕士教育依然主要在应用科学大学内开展。

二、德国工程硕士培养过程

1、培养目标

全文阅读

企业创新需求工程硕士培育方式

自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已经历了15年的探索和发展道路。总体上来说,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处于良性快速发展状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一是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性,培养体系尚未成熟;二是缺乏合作校企;三是现行教学模式不利于个性化培养;四是缺乏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五是缺少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系列教材。为此,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应立足于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加强探索与改革,建立一套“兼顾通识教育、拓实基础教育、主抓实践教育、不忘创新意识”的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一、工程硕士培养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时,既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又要突出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性与实用性。笔者所在单位根据工程硕士生的来源、经历、知识结构等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考虑,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三个模块。

(一)通识课程的设置

工程硕士通识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外语和知识产权等课程。政治理论课程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外语课程可以训练学生较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提高其获得知识和信息及毕业后继续学习的能力;知识产权课程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如何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如何合法借助国内外的现有成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的设置重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要选择与本学科关系密切、能够补充和发展本学科专业知识、技术且体现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课程。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宽广性的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在各个培养环节上强化创新意识,为工程硕士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设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