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期,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组织市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会办发[2]23号),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团代表围绕“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引领推动作用”进行了专题调研。市人大代表们就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指导思想、法律依据、渠道和领域、作用与成效等方面展开调研,先后听取了市科委、市发改委、市经委以及市财政局的有关情况汇报,随后又深入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企业和科学院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科技情报所作了资料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基本情况
(一)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指导思想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研究、重大科技技术攻关项目研究、重点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经费、实验手段等方面给予支持。并且规定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民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还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年5月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若干配套政策,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若干配套政策,其中规定要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区县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达到5%。在政府科技投入总量中,通过专项资金、部门预算等形式,统筹安排各项政策资金需求。
政府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主要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市场资源不能充分发挥配置作用的基础科研以及公益科技方面加大投入;二是为了赶超战略和提升整体科技实力所需的重点倾斜投入,特别是战略性的重大项目的扶持。其基本原则是有限、有力、有效。有限即量力而为,重点突出,不能盲目投入;有力即要集中资金,统筹兼顾,使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即决策要科学,管理要规范。力争通过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政策引导作用,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主导作用,用有限的财力推动最多、最急的科技创新工作。
(二)市政府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情况
1、投入总量分析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绍市委发〔*〕112号)、《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绍政发〔*〕41号)、《关于优化市区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绍政发〔*〕56号)和《关于进一步鼓励市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绍政发〔*〕66号)的精神(上述四个文件以下简称《政策意见》),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资金来源。市财政局设立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包括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统一安排。
第三条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市商贸办、市环保局等部门(以下简称归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财政扶持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管理原则。
(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科学、规范、效率和突出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
(二)坚持按照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要求,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强各归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按照“稳存量、调增量”的基本要求,保持现有各资金渠道和管理途径的总体稳定,着力优化资源整合和配置,促进资金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摘要:文章探索了促进沈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通过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顶层设计、专项支撑和科学管理三个方面来推进联盟健康发展。
关键词:沈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迅速发展,联盟在范围、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初步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2007年国家有关部委强力推进联盟构建以来,联盟发展逐步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近年来,沈阳市将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截至2014年末共组建16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效整合了技术创新资源,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联盟尚处在发展初期和探索阶段,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作用尚不明显,相关部门对联盟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有限。为进一步促进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对市级联盟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并结合沈阳科技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促进联盟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顶层设计
(一)确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盟的构建不仅涉及产、学、研三方,而且由于各方的隶属关系不同往往分属多个政府部门,因而推进联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由相关技术领域院士及专家牵头,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政府层面的专家委员会,整体协调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对联盟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计划指南、认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二)确定年度重点培育联盟
一是从各级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中,筛选产学研结合基础较好的重大项目作为年度重点培育联盟,促进项目参与单位加强创新合作的组织化、持续化,支持合作各方在共同执行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建设发展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大市、职教强市”的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术教育法》和国务院、省政府及*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作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我市通过逐步加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力度,形成了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氛围和一定工作基础,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14880名,专任教师871名。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覆盖特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10个大类36个专门化方向的专业结构。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其定位准、技能强、适应快的特点,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近年来所做的工作
(一)加强统筹领导,把职业技术教育摆到突出战略位置
近年来,结合我市实际,围绕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作为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全市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城乡大职教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职教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内容,既加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培养,又重视在岗、待岗、转岗及后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把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统筹职业技术教育的领导和规划,整合城乡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形成了分工相对明确、联合协同的工作体制;三是统筹调动各方办职教的积极性,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同时鼓励镇(街道)及广大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乡职业技术教育建设的促进机制,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培训与就业之间的互动。
一、*年全省技术改造工作主要成效
*年,全省技术改造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依靠技术改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内涵型增长转变,把加强技术改造工作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全面实施技术改造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强化依法行政;以产业政策为引导,用好技术改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以资金支持为手段,着力实施“三大工程十项专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带动和放大作用,突出重点,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优势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东西两翼及山区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有效推动节能降耗工作。
(一)技术改造投资理性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年,广东省全社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97.6亿元,同比增长6.3%,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比*年下降14.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3483.7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659.1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同比下降9.4个百分点。
*年,我省在保持固定资产适度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着力于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依靠内涵式技术改造投资带动工业商贸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从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技术改造投资结构看:
1、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9%)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比重上升;
2、五成以上(56.8%)工业投资和近七成(67.9%)技术改造投资集中在九大产业,且产业投资指向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对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近七成固定资产投资(71.9%)和技术改造投资(72.2%)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北山区和粤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显著加快,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城市化飞速发展,市政施工技术的发展也备受人们关注,城市建设的工程中最重要的市政项目建设也受到了人们极大地重视。因此,在市政园林施工中的小区道路以及园林景观施工中施工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其施工技术问题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热点。笔者就当前市政施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优化市政施工技术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市政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市政工程的特点及内容
由于市政施工所具有的特殊性,市政施工项目管理有别于一般的项目管理,具有特殊的区域性、公益性、时效性等特点,牵涉面广,制约因素多,成本及工期控制较为被动等原因,给市政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市政工程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和行业施工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政施工市场逐步形成以下特点及内容:
1、市政工程施工复杂程度高。市政工程造价高,参与人数多,利益相关者多,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较大,相对时间长。
2、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不确定性因素多。市政工程项目复杂,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如天气、原材料价格、周边社会关系等容易影响项目进程,项目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如业主、监理、总包商、分包商、材料供应商、政府监管机构变数较大,加之项目自身建设中的问题,其不确定性程度高。
3、市政工程施工目标高、要求严、政治性强。它事关群众生活、城市形象、质量标准。同时,工期紧、冬季施工费用投入较大。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建筑业的决定》(浙政〔1994〕9号)实施以来,我省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业总产值、利税、特级企业的数量均跃居全国第一,去年,建筑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7%,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建筑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安民的基础产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城乡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发展既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面临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省建筑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跨越。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培育建筑强省,以优化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着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不断提升我省建筑业的外向拓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科技进步水平、节能降耗水平和行业管理水平,继续保持我省建筑业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二、目标任务
到2010年,全省建筑业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构筑建筑强省的坚实基础;到2015年,全省建筑业经济社会效益、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经营能力、质量安全管理等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全面领先,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跨越。“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总量持续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继续提升。到201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以上,产值利税率达到7%左右,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15%以上,国外市场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科技进步和节能降耗水平明显提高。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机械化施工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技术装备率达到15万元/人,10项新技术贡献率达到15%。广泛推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比重,到2010年,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65%的标准。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都市工业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根据市政府《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甬政发〔*〕115号)、《关于加强推进都市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甬政发〔*〕129号)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党〔*〕27号)精神,现就工业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中心城区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工业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培育一批高科技、低能耗、高质量、高效益的都市工业企业、研发中心和销售总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扶持对象
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我区都市工业发展方向的,并且纳税在我区的工业企业。
三、扶持方向和政策
(一)扶持发展都市工业企业
1、对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生产基地全部在外(指在*行政区域外),当年注册在我区的都市工业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近年来,慈溪市针对大部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以政策推动和政府服务为主要手段,积极促进政府和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实体的良性互动,着力构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有销售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进步企业51家,科技综合实力连续5年名列全省各县(市、区)前3位,并成为我省首批“科技强县(市、区)”。
一、建立投入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和助推作用,重点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军高科技领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如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各级高新技术企业,规定新批准的国家级、宁波市级高新技术企业除分别获得50万元和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外,自认定之年起,5年内按其每年实际投入的技术研发经费分别给予50%和30%的补助,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助分别可达300万元和200万元。近5年来全市政府财政累计投入科技经费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始终保持在3%以上,并带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21亿元,有效扶持和引导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其中,2005年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3453万元,占全市当年财政总支出的4.66%,带动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年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超亿元的县级市。
二、建立导向攻关机制。以产业导向和项目攻关为主要内容,先后出台10多个政策性文件,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全市相继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行业、新材料行业两大百亿高新技术产业群。5年内新增各级各类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158家,实施国家信息产业升级和电子信息推广示范项目10多项。同时,引导企业实施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关联度大、产业升级支撑性好的行业科技攻关项目,切实解决传统主导和支柱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围绕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有机农业等10大科技专项,5年内共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93项、宁波市级科技项目624项、本市级科技项目571项,为全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建立平台辐射机制。重点加强在主导产业和优势行业中的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充分发挥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本行业中的技术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市科技经费逐年向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倾斜,对建成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及本市级各类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和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其分中心3家,省级8家、宁波市级8家,本市级39家,涉及家电、化纤、轴承等6大主导产业,照明灯具、微小型轴承、低压电器等30多个行业领域。同时,进一步加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全市先后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网上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智能家电设计服务中心、家用电器检测中心,并促成了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华东分院、浙江大学产品设计中心宁波分中心的落户。
四、建立开放合作机制。针对慈溪市内无大专院校、自身技术来源十分有限的状况,把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来抓。近年来,全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并实现包括上述“两院四校”在内的全国66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全市100多家民营企业成功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与交流,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还先后与乌克兰、德国、日本的高校院所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此外,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外出寻找合作伙伴,5年来先后组织800多家企业参加了80多次国内外重大科技合作活动,有31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15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政府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合作项目的资助。
五、建立人才联动机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建立环球慈溪籍教授联谊会、科技专家组、技术专家数据库,引进或创办高校院所在全市的科技园、中试基地、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全市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类工程研发中心从事兼职、咨询、讲学或者担任顾问。开展百名专家与百家民企结对行动,以及通过行业重大项目全社会招标,主动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借智借力,帮助民营企业引进或柔性使用人才,加强人才联动。近5年来,环球慈溪籍教授联谊会累计吸收国内外慈溪籍专家200多人,全市累计引进国内外智力项目40多个、各类人才12000多名,其中外国专家70多名、中高层次人才7500多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六、建立专利保护机制。在省内率先出台鼓励企业发明创新的激励政策,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对授权专利进行补助,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完善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行业专利检索更新数据库,有效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发明创新,重视核心技术开发与保护,提高企业应对技术壁垒、迎战专利侵权案件、系统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近5年来,慈溪市共获授权专利4045件,其中发明专利58件,授权总量连续5年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全市企业专利实施率达到77.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专利示范企业,如宁波新海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专利产品已占企业主导产品的90%以上。
七、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与民营企业研发风险共担机制,想方设法减少和降低企业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风险,帮助企业降低新品研发成本,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家投入资金研发高科技产品、引进高科技项目的积极性。市里出台政策规定,企业因自身技术力量薄弱,投入资金与高校共同开发新产品,不论研发成功与否,政府均给予50%的研发资金补助。2005年,全市共安排460万元对24个正式签约的合作项目给予资助。对企业开发的宁波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在认定后3年内,按其销售额给予1%的奖励。近5年来企业累计开发宁波市级以上新产品750余种。此外,还在全省各县(市、区)中率先设立由政府全额投资的25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专项基金,帮助有好项目而缺资金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减少成长过程中的风险,目前我市已有5家企业得到这一专项基金的支持。
[摘要]通过对2009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人口数量、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进行统计,分析了城市等级规模对技术创新分工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创新分工存在差异。目前,中国城市的技术创新仍然较多地依赖物质资本投入,科技人员尚未发挥最大效用,创新性技术水平和创新效率较低。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副省级城市应利用区位优势,加强海内外人才和技术交流,为区域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地级市应进一步加大教育与科研投入,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关键词]城镇规模;技术创新;影响;创新分工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23-02
[作者简介]尹达(1989-),男,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创新分工;毛淳镭(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创新扩散。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130065)。
一、引言
经济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规模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伴随着要素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历史上来看,城市是人类发明的熔炉,是创新的园地。从专利发明来源的地理分布来看,专利发明的数量体现出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中就业密度、受教育程度均与专利数量紧密联系,其相关系数为043,这说明城市规模越大,就业密度越大,人均专利数越多,也说明城市规模有利于技术创新(Carlino,2001)。Bertinell and Zou(2008)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强调了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即使控制不同的发展水平,作用仍是显著的。不同规模城市群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创新的主体,促进了国内技术分工活动的开展。
国外已有一些研究涉及到城市规模对技术创新影响的解析与检验,但缺少对两者关系的系统总结,数据分析及实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美国城市中的分析。国内现有关于城镇化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侧重于证明城镇化是否是技术创新的促进因素,探讨城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机理(程开明,2009);二是分析城镇化能否通过技术创新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魏下海,王岳龙,2010);三是重点研究城镇化水平对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仇怡,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