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学科,是一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其主要特点就是研究人类的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既跨社会科学又属人文学科。从研究对象来看,它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来获取对管理现象一般发展规律思考的,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在管理学中,研究对象的人分为两类,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念、主观偏好和情感,都是有思想的人,个性化的人。这对管理学的研究带来了两个难题。其一管理者的形象思维和管理情境使得逻辑思维和理性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管理活动的发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的,这使得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同时也说明了管理研究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此外,管理学的发展必须兼顾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质,既探求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又重视对人这一关键要素的关注,从而建立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2.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定位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
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各行各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学属于公共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年级开设。而大一学生刚刚经历从高中的学习方法到大学的过度,不管从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过程。在没有很好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模式的前提下,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管理学的特点决定了越是具有成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思路才更能胜任该课程的理解。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点掌握。而且,大多数同学在主观上认为管理和自身现状的差距太大,甚至认为学管理将来就是要从事管理者的工作的,这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如果只是将管理学定位在学了以后就是要做管理者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管理是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行的规范和方法。而大一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和感悟到管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缺乏特色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授。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任课教师大多缺乏管理经验和实践,难免存在照本宣科之嫌。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只能偏重理论内容而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无法激发其对管理的兴趣,不仅教师认为讲授的过程枯燥无味,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也难以产生兴趣,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把板书换成多媒体的应用,显然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现代教育呼吁的是在教学内容、方式、思路的综合改变而不是流于形式。也有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但由于管理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案例的选择、分析、讨论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再加之教师对案例教学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即使课堂增加了案例的内容,但也是含糊不清,重点不明,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没有特色。
2.3教学实践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实践应用能力难以加强
1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1网络书本相结合,充分做好实验预习工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兴趣与能力都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将传统的预习报告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充分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实验原理和意义,熟悉实验操作,增强实验意识。如在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索该实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有机玻璃的制备,学生可以了解到有机玻璃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装潢、铭牌制作上等等,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就相关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实验过程,这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和创新意识。同时,我们在实验中心网站上制作实验动画,展示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装置的装搭,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实验过程。并明示一些突况的处理方法,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在制备尼龙66的实验中,原料己二胺是强有机碱,强腐蚀性,我们通过动画的形式告知学生在称取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一旦沾到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用3%的冰醋酸或1%硼酸冷敷伤口。
1.2情景带入,边讲边做,让学生成为实验主导
实验课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学生应该成为实验的主导。我们每次实验开始前都会先创设情境,将现实问题的解决与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把照方抓药的实验课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课。基于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课程中教师重点强调实验的重要环节和容易出现的意外事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会接到一个实验相关的问题,如在苯乙烯的乳液聚合实验中,向学生提问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作用等,实验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问题答案。实验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跟老师交流,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实验中探寻答案,成为主导,教师从知识“传教者”变成“军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愿,提高了实验课的质量。
1.3认真总结实验报告,强化实验结果与理论的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报告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只是简单记录实验过程。我们则要求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查阅资料予以解答,反思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联系,并尽量多的列举出其他相似的应用,以此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2量化考核标准,激励学生认真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它对于教学的成败,学生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由于物理实验室数量有限、教师数量不足,每学期要承担的大学实验物理课程的任务繁重,因此在安排实验物理课程的先后顺序时,无法遵从实验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要求,也无法按照理论授课的先后顺序科学安排实验,并且由于条件限制,所有的实验不分难易程度均为三个学时。这样对于复杂的实验而言,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并完成实验。导致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讲授的内容过多过细,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操作方法等都面面俱到。教师讲授灌输的成分较多,对学生启发、引导的内容较少。学生基本是按照教师的讲授或实验讲义要求进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学生遇到问题不认真思考就找人代劳,甚至不好好预习也能将实验完成,应付实验的学生不在少数。这种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实验操作过程简单化和程式化,把有趣且生动的实验物理变成了枯燥的技术训练,不利于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内容陈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理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实验方法、新的实验设备、以及新的科学分支都在不断涌现,物理学时刻都在推陈出新。但是,大多数大学实验物理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实验教学与当今高新科技联系很少,不能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并且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很少,每一个实验项目的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表格以及数据处理方法都写的十分清楚,学生课前只须按照书本将上述内容罗列在实验报告上,预习即可完成,实验数据处理可以按照公式计算完成,轻松地就可以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完成实验报告也是处于机械被动的消极状态,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成绩考核标准偏低。大多数理工科大学实验物理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以平时的实验报告作为学生成绩评定依据,根据学生的预习、实验操作过程、数据处理等综合评定一个实验项目,一学期所有实验项目的综合评定即为该学生的实验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弊端很大,学生只要写好实验报告或考好试卷,就能得到很好的成绩。成绩测评是教学手段,目的在于正确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实际水平。由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单抄袭现象严重,报告雷同,学生实际情况难以如实反映。学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实验报告和书本上,而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懈怠心理,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解决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为了提高大学实验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法提出一些思路和解决方法。
(一)教学方法改革。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各地高校在实验物理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例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等,这些改革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实验素质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改革大学实验物理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学实验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只有通过激发学生对大学实验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创造条件提升对大学实验物理的兴趣。大学实验物理竞赛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大学实验物理学科竞赛是在接受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方法、技能的基础上,以大学实验物理学科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的、协作的沟通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大学实验物理学科竞赛涉及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和扩展,强调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创新性。大学实验物理学科竞赛是联系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的重要纽带,是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及有效方法。同时大学实验物理学科竞赛也是工科院校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教学内容改革。要从实验项目上进行基本改革,不能按照以往的基本、验证、综合、设计性实验进行简单的划分,要真正做到按照“增加层次、更新内容、开放实验、因材施教”的思路进行实验内容体系改革。1.预备性实验。面向独立学院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实验课,它主要包括测量误差、有效数字和数据处理,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物理实验中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常用仪器的物理原理等,使学生基本掌握实验物理中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进行常用物理量的一般测量,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调整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基础。2.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一些典型的和近代相关验证性实验项目,而那些太过陈旧的,没多大现实意义的项目要舍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验知识与技能、锻炼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塌实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创新设计实验。建立基础的实验平台,不设具体实验项目,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建相关的实验项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教授基本原理这块内容,项目的选择及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选取,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研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相关的实验项目,教师只负责提供仪器和检验实验项目的可行性。有了前三个层次实验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思路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大实验难度,让学生自行查资料并设计相关的实验内容,它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大胆设计与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
一、强化预习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而二互相牵连的。在培养学生的时候,重要的一点是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会贯通。如何能让学生根据书本上了解的药物性质指导相关操作,第一点就要做好自主预习工作。自主学习或计划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对于一个新的课题或任务,计划是实施前的重要环节,包括了对整个过程理论的理解、可行性的分析、各项步骤的安排、结果的预测,以及潜在问题的预料及相关解决办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预习只是知道做哪个实验,大致什么步骤;或者完全照抄实验指导完成实验报告的相应部分;更有甚者,直接参照同组人员,对实验根本不了解。在实验教学方法中,强调预习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第一步。在预习阶段,第一点要掌握理论知识:药物化学合成的反应原理,这个反应需要在什么条件下完成,所用的药品试剂,涉及哪些性质。第二点是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如实验步骤、反应时间、注意事项、操作要点等。第三点是明确实验的相应结果,知道评测指标。怎样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三点都能学到?笔者在已有的实验指导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形式为主、概括实验要点的预习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完成预习报告,并在学生进入实验室时上交报告。对于照抄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是教师不想看到的,然而如何能杜绝这种现象,如何能评价学生预习的情况?笔者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增加课前测试。为避免抄袭现象,试题采用多套题库,涵盖预习的知识点,试题测试时间严格控制10分钟,答完交卷,然后正式进入实验室内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进入实验室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并让学生认识到每一项学习都会得到公正的评估的。经过预习报告和课前测试两个步骤,学生在正式做实验前能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药物化学实验以及其他同类别的实验都会应用到危险品并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操作,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随便动手操作,很有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学生受伤。因此在学生动手之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了解相关知识。
二、实施自我主导的实验安排机制
对于刚接触药物化学的低年级本科生,实验经验很少,学生犹如一块未打磨的璞玉,需要教师给打好基础,规范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药物化学实验课的学习,学生锻炼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仪器的使用和原理,把书本枯燥抽象的结构方程式、图像等具体化。让学生接受知识、对讲解内容能重复并验证规律,除了严格的评分机制,更需要有巧妙的实验安排。设计好实验,能激发出主动的学习兴趣。学生能转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实验过程,协同操作,在规定时间内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这些将是实验课上培训的重点。实验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小组讨论总结上一个实验的问题;第二,学习本节实验内容;第三,进行实验。在小组讨论这第一环节,学生分组就上一节实验出现的问题给予讨论和解答,鼓励学生相互问答,对参加积极、回答精彩的学生给予表彰,同时就实验过程征求学生的改进意见。对于第二个环节,以往都是在黑板上写好实验内容,实验中的操作由教师现场演示,这种教学方式老化,有的学生不能看清教师操作。笔者采用了新的教学手段,结合现代化的设备,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实验应用到的技术和仪器录制好音像视频,经过多次修正,保证视频中的操作标准、正确。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在预习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地学习到本节操作。实验中的理论、步骤则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依次说明,然后再一次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由讨论,提出可能会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这种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知道在实验课上他们是主角,老师只是指导,这样鼓励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以后工作中自我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第三个环节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充分利用时间,当堂完成其他事项:做好观察记录,对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原因,完成实验报告。由于条件有限,实验安排多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得学会合作,配合完成实验,并保证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实验中要求思路清晰,能够瞻前顾后。当代的工作性质要求学生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然而多工种、多交叉是工作任务的特点,学生能多方面配合团体的工作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必备品质。学生在实验中总会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跟踪,就出现的问题说明原因,并鼓励学生采取方案去解决。学生的创造性不是指对实验的改变,更多的是指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合理解决。对于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充分了解并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学生易出错误的关键点注意监视学生的操作,并对学生好的实验操作给予鼓励。
三、确立合理的评分机制
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分机制是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实验、完成实验的根本动力。以往的实验评分只根据实验报告,而课后交实验报告常有抄袭现象,真正实验好坏无法区分,让学生丧失积极性。通过实验改革,评分包括预习报告(20%)、课前测验(10%)、小组讨论(10%)、实验中的组织情况和纪律卫生状况(20%)、实验结果(20%)、最后实验报告(20%)等多项评分标准。从预习到结束都受到评估。让动手能力强、准备充分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奖励是公平公正的考核准则。
四、注重多媒体的运用
学生更替,教师也得与时俱进,教学形式需要跟得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不断增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受重视。教师能亲自制备多媒体视频课件,把实验操作、语言、文字、音乐等多方面都引入课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避免填鸭式的教学,采用讨论教学法,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一、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因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的化学教材老化、实验内容陈旧,且主要为验证、操作类的实验,较为呆板,欠缺创新意识,有些内容几乎不涉及当今化学学科的最新领域,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在实验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室气味难闻、危险”。即使是愿意操作的学生,也是机械地搬照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往往以单纯的讲解和练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经常是教师按照教材逐步讲解实验原理、操作、预期结果等,之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及教材的步骤来做,不会主动思考问题,更不用说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二)因仪器设备陈旧造成师生比不达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制定的“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提出:为保证教学质量,基础化学实验中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18人,仪器实验中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12人,每位教师原则上不能同时指导2个以上的不同项目的实验。现实是化学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少,学生人数却较多,实验课师生比无法达到教育部的要求。
(三)化学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同类型实验内容出现重复现象是由于课程体系的分割。实验内容也是属验证性实验,较多低水平的重复出现,造成各实验课之间相互割裂,使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及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化学实验在教学的几种解决方法
【摘要】从实验课前准备,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实验课成绩考核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内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内科实验课 质量方法
内科学是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从事内科实验教学的经验,我们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实验考核3个方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力求提高教学质量。
一、做好实验课前准备
要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很重要。一是抓好学生实验课前的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涉及本次实验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二是教师要认真备好实验课,高度重视实验课,参与实验准备,在实验准备过程中,熟练掌握实验理论知识和常用仪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方法等;将实验项目提前一周告知学生,并将实验报告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等相关资料整理实验原理及操作方法并将其写入实验报告中。这样学生在实验课前已用充足的时间预习实验内容,做到实验前有备而来,实验中有的放矢,尽可能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方法,而且要注重学的方法,并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教学,效果良好。
2.1参与式教学法。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操作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调学生的早期参与,参与式教学即在学习新的操作前,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同时掌握教师讲授的思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学习,使教学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活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例如在示教胸部叩击时,教师在胸部各部位叩出不同的声音,答案往往是多个,鼓励学生寻找正确答案,通过排除法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人教版教材根据义务教育的新大纲要求,在各章节当中一共编排了85个课堂实验演示.丰富多样的实验演示有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与掌握化学的定义和原理,有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验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的则是让学生习得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对于这些演示性的实验,笔者基本上是安排在常规化学课堂活动中完成的,且力求做到实验演示的规范化、现象的显著化、阐述的准确与简练化.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流程还进行了恰当的补充与改进,以便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时,笔者添加“氨的挥发”以及“碘在酒精中溶散”两个实验,有效深化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了解;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时,笔者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做了适当改进,使用球胆慢慢地向烧杯热水中注入氧气,能够看见热水里的白磷和氧气经过接触之后,逐渐开始燃烧,并产生出火光.在实验演示后,笔者请学生思考问题:第一,为何铜片上的白磷可以燃烧,而红磷却不可以燃烧呢?第二,水里边的白磷要满足何种条件才可以燃烧?第三,红磷可不可以燃烧呢?接下来添加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把少量的红磷放到铁纱网中,直接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进行加热,让学生观察在空气中红磷的燃烧现象,之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概括归纳出燃烧所需的条件.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将化学知识牢记于心.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实践证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可以让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其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知识与技能、提升智力有着一定的作用.例如,笔者第一次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的色态、构造和点燃蜡烛时候的现象,且和课文习题结合作为家庭作业的时候,学生感到非常新奇.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与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逐渐产生了兴趣,大部分学生在家里操作了这一实验,部分学生获得成功,有的失败了.等到第二天学生一回到课堂上就七嘴八舌咨询老师,通过简单的解释与指导之后,一些学生回家又一次做了这一实验,在其获得成功之后,兴奋不已,对化学课程的兴趣也受到强化.以至于后来,在笔者做实验演示时,学生就要问:“老师,家里可不可以做呢?”结合课堂知识内容,除布置学生完成课文中所设置的家庭小实验之外,笔者还添加一些富有生活气息,与所学化学内容密切联系,且在家里可以找到素材进行独立完成的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这些家庭小实验,按照课程进度相应地布置给学生完成.很多学生都乐此不疲,兴趣黯然.在学生每做一次家庭小实验后,笔者便会在第二天给他们提供阐述成果的机会,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探索的快乐.家庭小实验的布置与开发,不但能够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拓宽视野,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的能力,而且还因为家庭小实验和课程内容的同步,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笔者将课本“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作为家庭小实验,在上课前的一星期布置给班上学生到家里完成.等到对“铁的性质”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笔者把实验室事先已做好了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呈现给学生看,同时引导学生将其和自己在家里做的小实验的结果进行对照,他们很快就领会到“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的现象.接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一半浸到水里的铁钉,锈斑最为明显的是哪一个部分,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对课本问题进行讨论:想一想,铁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生锈?展开探索,进而对铁钉生锈的原因以及预防铁钉生锈的办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革,做到创新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来,大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最大化的发挥出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作用。
作者:刘亚平 单位:江苏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矗现行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教学大纲中,把“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作为“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一个组成部分,约占总课时的1/3,但是,从一般学校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都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独立开设。本文就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五阶段教学模式。
1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现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课,都习惯于循环式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大部分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或实验组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下列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实验时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实验的研究性较弱,仅停留在能做好实验的层次上,二是实验量小,难度不大;其次,与中学物理教材的结合不够,许多学生实验前不知道该实验在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位置和实验安排的意图;第三,实验内容的范围较窄,仅以物理实验为主,第二课堂、实验室管理等内容很少。
(2)师专学生的特点。师专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由于实验教学条件较差,因此来到师专的学生不可能深刻认识到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矗而且从师范专科学校的学制看,一般仅二至三年,能用于本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要使师专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改变高师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传统认识是完全必要的。
(3)重新认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五十年代的大纲中称为“中学物理实验及实验技术”,主要任务似乎是练技术,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联系不密切;八十年代改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突出了“研究”,但是研究什么?研究方法如何?大纲中一直不够明确;八十年代末,又改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及实验技术”,要求两者协调发展,但有效指导仍显得不足。
我们认为,实验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实验操作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实验教学问题。进行物理实验技能训练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技能、改进实验方法和自制教具与学具的技能。而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包括:能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形式;在演示实验中能配合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在学生分组实验的预习、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环节上,进行恰当的组织引导工作,善于对学生进实验技能训练;能组织好边教边实验的教学活动;能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能设计、改进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显然,要全面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打破从普通物理实验沿袭过来的实验模式。
2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分成五个阶段:物理实验教学理论、基本仪器的使用、基础实验的讲解与操作、难点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教学实验的改进与自制教具。
电子电路实验是电子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电子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既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不断发挥、应用知识的过程。实践性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新的高等教育理论认为,培养、训练具有解决科学问题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比培养单纯接受知识的学生重要得多。然而,学校在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存在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实验模式、方法、手段方面的缺陷等,本文拟从实验模式方面的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1现状与问题
根据调查了解,几乎所有的各类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都使用厂家生产的实验箱进行电子电路实验。虽然使用这种实验箱有其优点,如灵活性较强,理论上讲可以做很多种实验,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通常只做几种至十几种实验,实验箱的灵活性体现并不明显,而其弊端却是十分明显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每个元件都要通过连接导线和接插件进行连接,如果电路比较复杂,连线必定很多,要花费很多时间,还很容易接错,造成元件损坏;或者由于实验箱使用日久,接插口氧化接触不良,连接线内部断线,导致电路不工作,无法进行实验,修复实验箱也花费不少时间。老师指导实验也很辛苦,检查学生的实验电路很费事,因为学生往往把线接得很乱,特别是当实验电路比较复杂的时候,更是纷纭繁复,老师有时甚至宁愿重新接线.事实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学生经常是把主要的时间都花在接线和排查上,接完电路,检查接线,排除故障,确认无误,准备开始实验时,时间已所剩无几,只好匆匆进行测试,有些学生测不完就凑数据、抄结论,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本末倒置的.实验的目的,本应是测试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参数等,例如,基本放大电路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测试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增益、输入阻抗、输出阻抗、频率响应等,至于接线实际上基本是无用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都不需要用人工将导线连接,而是通过印刷电路板已经连接好了的,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接线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以上弊端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更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必须进行改革.把实验箱由分散的元器件用导线和接插件连接起来改为模块式电子电路实验板,即把每个实验电路用印刷电路制作成模块式电子电路实验板(制作实验板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实践机会),可以做到在设计电路板时尽量与电路图的元件布置和走线相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电路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电路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原来所用的实验箱不可比拟的。实验时,只须接通模块式电子电路实验板的电源,接入信号源和测试仪器,即可进行实验,将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测试电路的性能、指标、参数等,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实验的可靠性,更使学生有时间用于对实验的分析和研究上,甚至可以做到只给出实验的目标,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由学生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模块式电子电路实验板
首先,按照实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电路图,然后设计相应的印刷板图,应尽量与原理图相同,以便学生直观了解。
2.1实验电路与模块电路板
下面以模拟电路中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基本放大电路为例,其基本电路如图1所示。R2用于调整静态工作点;设置两个输入点1和2(一个直接输入,一个经电阻R2)目的是测试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设置J2是用于测试输出阻抗;J1用于观察旁路电容的作用,或者说观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设计的印刷电路板如图2所示。元件就直接焊在印刷板敷铜线一面上,可见其与电路原理图基本是一模一样的,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直观地看出电路的结构。
2.2实验方法与步骤
摘要:高中正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快速和关键时期,学生在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以及个性的心理特征的表现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再继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策略,显然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本文在相关分层实验的基础上,将动态分层引入体操教学中,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以及教学实验等方法,对高中体操教学中进行动态分层教学方法的尝试和运用。
关键词:体操教学;动态分层;实验设计;应用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健康与课程》(2011年)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和需求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个体的身心发育特点来划分学习水平。总而言之,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既是体育教育本身价值的体现,又是现阶段在教育公平的视角上对素质教育的升华。然而,“面向全体学生”这样的理念虽经过国家的屡次强调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大量工作实践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实现和全面的普及,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是,体育教师和工作者面对在身体发展和运动经验的学生群体,忽视甚至无视这种差异,导致了在教学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仅有利于一部分学生发展,违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于此,本文在体育教学中设计动态分层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需求,试图打破“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体育教学现状,从而使得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能够实现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最终目标。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1)差异归类。学生之中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学生的差异主要由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兴趣、技术技能、知识储备等因素决定,这些差异都是在学习中综合的表现,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些因素来归类,对学生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分类,上层以综合性发展和拓展开发为主、中层以“巩固—应用—提高”为主;下层则以“学习—复习—应用”为基本模式。(2)弹性设置,目标融层。分层教学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传统的统一性目标应改为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而目标的达到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目标要与所划分层次相互契合,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目标分层严格来讲和学生分层并不能完全对应,弹性目标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行选择,低层学生从基础做起,完成后继而进行提高性目标的练习,高层次的学生则较为自由,既可以从基础做起也可以直接从提高性目标开始练习,甚至可以从拓展性目标做起。(3)动态分层指导。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差异的存在,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活动,目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教师来讲,不能单纯地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观察分析学生差异,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指导,制定有差异的分层教学任务。事前制定的只是“纸面”分层框架,学生的需求只有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中才能表现出来,此种情况下,教师则应该根据客观反映的学习事实,及时调整分层结构,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特长,又能帮助所有学生达到既定目标,得到肯定和认可。
三、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实验设计———以体操教学为例
(一)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界定。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水平、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条件也会随之发生不同层次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反馈给体育教师之后再次进行层别的划分和重组即是动态分层教学法。(二)分层的实验前测定。在进行动态分层教学法实验设计之前,需要确立分层的依据和指标,本文经过对《体育健康与课程》的深入阅读以及资料的查阅,最终确立了分层以个人的学习条件为依据,个人的学习条件主要分为:知识储备、个人能力、心理特征,确立分层依据后,经过对体育教育工作者同行和专家的走访和商议,确立了三级权重评价指标以及权重。(三)教学内容设计。根据中学体操教学标准规定内容。包括理论课、技能技术课、考核课和机动课,一学期共计32学时,其中理论课2学时,包括体操发源、发展;体操的项目、体操的术语等。技术技能课24学时,其中包括学习技巧、跳马、单杠、双杠、简易介绍鞍马和吊环(女子高低杠)。考核评价2学时,包括学习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机动课4学时,主要进行与体操运动相关的拓展课程,比如:健美操、街舞、拉丁等。(四)分层方式和教学任务分配。1.纵向分层和教学任务的分配在一个学期的前半个学期学习过程中,主要以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主,此时期采用纵向的分层方法,根据学前测试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掌握技能较为困难,学习较为缓慢;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学习的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自我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全面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并且能够熟练完成技术动作。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第一层次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重点的指导,并且多次的讲解与示范,提高其学习兴趣;第二层次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纠错、帮助、共同巩固提高;第三层次的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重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每堂课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2.横向分层与教学任务分配在整个学期的后半个学期,是技能巩固和提高阶段,教师根据课堂观察,课堂测验等手段,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分层进行重组,将具有类似特质的学生分为一组,并且纠正错误,根据组别特点补充学习内容,结合学习的条件,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参与自主学习,发展学生自身的个性。(五)教学实验的实施过程。动态分层教学过程中采用“分”与“合”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且有效的控制这两种方式的实际节奏和效率,“合”注重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教学活动做铺垫和集中的方法指导;“分”顾名思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应与各个层别学生的特点相符合,同时注重课堂评价效果,采用层间互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成绩的客观评定。1.技术动作学习阶段。实验组: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要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实施详细讲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探讨学习,最后结合学生学习后的相关测试结果与知识掌握情况,大力开展科学化的分层化教学,就不同层别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最大限度达到实际教学目标,满足教学要求。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分层教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予其充分帮助。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前,将所有学生都集中起来,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之后教师再针对最终的分层次教学结果实施有效点评以及总结。鼓励学生互相之间提建议,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见证成长。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合理安排课后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强化练习,下次课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检查。对照组:实际教学内容具有一致性,但是需要根据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2.基本技术动作巩固提高阶段。实验组:任课教师需要在内容讲解的基础上,加大合作学习力度,最后实施动态化分层教学。结合学生第一个学习环节中对于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对学生展开分层,就不同层别学习制定具体教学要求。对照组:做到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采用传统教学法实施日常教学。3.拓展内容学习与个性发展阶段。实验组:经过三个阶段学习之后,教师需要参照学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相关表现,并在学生自我反馈基础上,实现重新分层,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有着相似特征的学生划分为一组,然后就不同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入学习。当学生掌握了基础性动作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空间进行自我巩固与思考。最终选择一两位学生进行上台演讲,同时给予学生及时性指导,从根本上提升实际教学质量。对照组:教学内容一致,按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