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务所审计工作总结

事务所审计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探究

[提要]通过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自我考核入手,构建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对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进行研究。总结发现: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在质量管理评价上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不全面、质量评价滞后等方面,然后层层分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审计业务流程、财务指标、客户评价和社会公众及政府行业监督等四个方面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65/ki.hzjjykj.2016.04.056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鉴证者,在资本市场上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很多学者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展开了大量研究,发现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王军(2006)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建立内部治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能够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吴溪、陈梦(2012)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规划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可能受到冲击的内部治理原则,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于缓解。如果在追求某种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漠视内部治理原则对事务所的基本约束,将不利于事务所的存续和发展。聂曼曼(2008)在比较分析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之后,提出事务所可以构建以“控制要素”模式为主,“控制要素”模式与“控制层次”模式相结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刘成立(2008)对审计质量的不同衡量标准进行了回顾,对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规模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高审计质量之间并不存在一致的关系,原因在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多是通过合并形成的,而政策主导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并没有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孙永军(2009)认为审计质量是在一定的制度下,依据协议或契约使服务结果达到专业标准,并满足自身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需求的程度。经过大量文献总结,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构建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方式不恰当、质量评价滞后、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又有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的原因。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日益变换、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类型、工具不断衍化,如非货币换,衍生金融工具等,事务所的业务日趋繁琐复杂,审计质量的提升也就更加困难;其次,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缺少相应的机制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的进行,事务所内部质量评价的体系还比较缺乏。为了解决对事务所内部治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难题,本文根据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因素,建立相应的指标。

二、构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具体指标体系

在以往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能力等。但本文主要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自我考核中的质量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对事务所的规模、组织形式以及员工的素质等将不做重点介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介绍:

(一)审计业务流程1、业务签约书的签约率。只有在了解拟承接的业务具备审计业务特征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如果审计业务的工作范围受到重大限制,或者委托人试图将注册会计师的名字和审计对象不适当地联系在一起,则该项业务可能不具有合理的目的。我们用签订业务签约书的项目占事务所一年接触的所有项目的比例。2、风险评估程序的执行率。我们可以考虑用审计流程中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项目占当年所有项目的比例作为衡量标准。3、审计计划编制的完整程度。审计计划能为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明确方向,减少重复审计工作,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为审计考核工作提供前提条件,为审计控制工作提供标准,提高审计效率和社会效益。我们可按照编制的审计计划的内容占准则应该包括的内容的百分比来评价,一般主要看是否含有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情况,审计范围与审计目的的一致性,符合项目内容的要求,审计程序是否安排得当,重点审计领域确定的恰当性,审计项目小组成员数量和结构安排的合理性,时间预算及工作进度安排的合理性,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信赖程度的恰当性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我们用实际审计计划包含的内容占准则中应包括的内容的比值来衡量。4、审计程序的符合程度。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中间包括进一步审计程序即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以及审计抽样方法选择的恰当性。审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法规中有关审计程序的规定,避免由于审计程序不当造成的审计风险,从而影响审计质量。一般来说,此比例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5、审计工作底稿的合格率。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是评价考核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并明确其审计责任的主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控制与监督的基础,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作用。我们用符合准则的审计工作底稿占全年所有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比例衡量。6、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根据审计证据准则,评价和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应考虑以下因素:(1)审计风险;(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3)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5)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并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实质上是指审计证据的质量因素,它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互为补充,共同体现其证明力的作用。7、审计报告编制的恰当性。根据准则的编制以及审计工作底稿总结出恰当的结论。我们用合理的审计报告占当年所有审计报告的比例衡量。8、审计计划执行率。这个指标反映了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实际执行时,也需对次指标灵活掌握。因为审计计划一般都是每年年初,期末的计划有可能不符合变化了的环境。一般而言,完成审计计划的比例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我们用审计完成项目数与当年总项目数的比例来衡量。9、平均审计项目耗时天数。从现场工作结束到报告签发的天数反映了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这个指标应该与审计质量控制质量相匹配,即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审计所耗时间缩短,效率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我们用完成项目总工时数与完成项目总数的比值来衡量。

全文阅读

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促进集团公司健康发展

[摘 要]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评价,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客观真实的情况和有价值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60-02中国恒天集团公司(简称恒天集团)是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几年来,集团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积极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促进集团公司健康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1 加快内部审计工作职能转变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体系,形成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恒天集团作为国资委董事会试点企业之一,在2006年底建立了集团公司董事会。董事会下设五个委员会,董事会和各委员会在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事务中发挥控制和把关作用。

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5名董事组成,其中外部董事3名,内部董事2名,委员会的主任由外部董事担任。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负责评估、监督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董事会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建立,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转变。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不单单是公司的职能部门,也是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在业务上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要听取审计委员会的意见。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向总经理和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内部审计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内部审计的双重职能,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当好总经理的“监视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作为董事会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对公司的内审控制进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部审计也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促进了集团审计职能的重要转变,使内部审计更加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对集团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实施集团化管理

为了进一步理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恒天集团根据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以及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结合集团公司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制定了《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内部审计暂行办法》和《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从内部审计的工作机制、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全文阅读

论审计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摘要】本文主要从审计质量的控制要点、审计质量的考核机制设计以及如何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进行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

近几年,由于审计质量问题引起的法律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暴露出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薄弱,这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致命弱点。因此,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和考核是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审计质量控制薄弱的原因分析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与程序。其控制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和监控。但“银广厦”、“蓝田公司”等事件暴露了审计工作在实务中的薄弱环节。具体而言,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模糊

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不强,对执业质量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思路不清;没有将其当作事务所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紧抓不放,甚至看成无足轻重、费时费力的一般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二)经济利益影响

在指导思想上片面追求低成本高收益,只顾“现得利”,不愿多投入;在工作上,抢时间、争速度、搞突击,不想在质量控制上下功夫,致使一些业务项目粗制滥造。

全文阅读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

【摘要】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其编制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目前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中存在的审计计划与审计程序脱节、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工作底稿逻辑混乱等问题,提出了加强计划阶段的工作、重视单位业规的学习等建议,并提出了具体的底稿框架以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审计工作底稿 编制问题 建议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审计资料,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通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把注册会计师也已收集的数量众多但又不系统、没有终点的审计资料,系统地加以归类编号、索引整理,从而使审计工作结论有证可循,有据可依。它形成于整个的审计过程,同时是整个审计过程的反映。注册会计师依据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同时也可以依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水平和质量来评价考核执业的CPA专业能力、工作业绩、知识水平;行业监管机构通过检查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来确定被检查机构的业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

所以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无论是对审计师还是监管机构而言,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都具有弥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独立审计准则也将其放在了比较突出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当前的独立审计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还存在许多缺陷,影响审计质量,本文就我实际参加的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工作底稿编制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简介

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财会(2010)21号)所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准则第3条规定,在符合本准则和相关审计准则要求的情况下,审计工作底稿能实现下列目的:提供证据,作为注册会计师得出实现总体目标结论的基础;提供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同时,审计工作底稿还有助于项目组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有助于负责督导的项目组成员履行指导、监督与复核审计工作的责任,便于项目组说明其执行审计工作的情况,便于事务所实施质量控制复核与检查,便于监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执业质量检查。

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确保未曾接触该项审计工作的有经验专业人士清楚了解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审计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和得出的结论,以及在得出结论时作出的重大职业判断。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如果认为有必要偏离某项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实施的审计替代程序是如何实现相关要求的目的以及偏离的原因。

全文阅读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提要] 通过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自我考核入手,构建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对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进行研究。总结发现: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在质量管理评价上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不全面、质量评价滞后等方面,然后层层分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审计业务流程、财务指标、客户评价和社会公众及政府行业监督等四个方面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1日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鉴证者,在资本市场上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很多学者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展开了大量研究,发现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王军(2006)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建立内部治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能够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吴溪、陈梦(2012)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规划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可能受到冲击的内部治理原则,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于缓解。如果在追求某种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漠视内部治理原则对事务所的基本约束,将不利于事务所的存续和发展。聂曼曼(2008)在比较分析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之后,提出事务所可以构建以“控制要素”模式为主,“控制要素”模式与“控制层次”模式相结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刘成立(2008)对审计质量的不同衡量标准进行了回顾,对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规模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高审计质量之间并不存在一致的关系,原因在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多是通过合并形成的,而政策主导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并没有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孙永军(2009)认为审计质量是在一定的制度下,依据协议或契约使服务结果达到专业标准,并满足自身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需求的程度。

经过大量文献总结,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构建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方式不恰当、质量评价滞后、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又有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的原因。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日益变换、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类型、工具不断衍化,如非货币换,衍生金融工具等,事务所的业务日趋繁琐复杂,审计质量的提升也就更加困难;其次,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缺少相应的机制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的进行,事务所内部质量评价的体系还比较缺乏。为了解决对事务所内部治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难题,本文根据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因素,建立相应的指标。

全文阅读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研究

[提要]通过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自我考核入手,构建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对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进行研究。总结发现: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在质量管理评价上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不全面、质量评价滞后等方面,然后层层分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审计业务流程、财务指标、客户评价和社会公众及政府行业监督等四个方面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鉴证者,在资本市场上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很多学者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展开了大量研究,发现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王军(2006)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建立内部治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能够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吴溪、陈梦(2012)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规划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可能受到冲击的内部治理原则,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于缓解。如果在追求某种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漠视内部治理原则对事务所的基本约束,将不利于事务所的存续和发展。聂曼曼(2008)在比较分析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之后,提出事务所可以构建以“控制要素”模式为主,“控制要素”模式与“控制层次”模式相结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刘成立(2008)对审计质量的不同衡量标准进行了回顾,对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规模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高审计质量之间并不存在一致的关系,原因在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多是通过合并形成的,而政策主导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并没有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孙永军(2009)认为审计质量是在一定的制度下,依据协议或契约使服务结果达到专业标准,并满足自身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需求的程度。经过大量文献总结,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构建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方式不恰当、质量评价滞后、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又有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的原因。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日益变换、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类型、工具不断衍化,如非货币换,衍生金融工具等,事务所的业务日趋繁琐复杂,审计质量的提升也就更加困难;其次,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缺少相应的机制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的进行,事务所内部质量评价的体系还比较缺乏。为了解决对事务所内部治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难题,本文根据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因素,建立相应的指标。

二、构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具体指标体系

在以往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能力等。但本文主要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自我考核中的质量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对事务所的规模、组织形式以及员工的素质等将不做重点介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介绍:(一)审计业务流程1、业务签约书的签约率。只有在了解拟承接的业务具备审计业务特征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如果审计业务的工作范围受到重大限制,或者委托人试图将注册会计师的名字和审计对象不适当地联系在一起,则该项业务可能不具有合理的目的。我们用签订业务签约书的项目占事务所一年接触的所有项目的比例。2、风险评估程序的执行率。我们可以考虑用审计流程中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项目占当年所有项目的比例作为衡量标准。3、审计计划编制的完整程度。审计计划能为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明确方向,减少重复审计工作,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为审计考核工作提供前提条件,为审计控制工作提供标准,提高审计效率和社会效益。我们可按照编制的审计计划的内容占准则应该包括的内容的百分比来评价,一般主要看是否含有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情况,审计范围与审计目的的一致性,符合项目内容的要求,审计程序是否安排得当,重点审计领域确定的恰当性,审计项目小组成员数量和结构安排的合理性,时间预算及工作进度安排的合理性,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信赖程度的恰当性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我们用实际审计计划包含的内容占准则中应包括的内容的比值来衡量。4、审计程序的符合程度。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中间包括进一步审计程序即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以及审计抽样方法选择的恰当性。审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法规中有关审计程序的规定,避免由于审计程序不当造成的审计风险,从而影响审计质量。一般来说,此比例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5、审计工作底稿的合格率。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是评价考核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并明确其审计责任的主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控制与监督的基础,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作用。我们用符合准则的审计工作底稿占全年所有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比例衡量。6、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根据审计证据准则,评价和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应考虑以下因素:(1)审计风险;(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3)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5)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并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实质上是指审计证据的质量因素,它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互为补充,共同体现其证明力的作用。7、审计报告编制的恰当性。根据准则的编制以及审计工作底稿总结出恰当的结论。我们用合理的审计报告占当年所有审计报告的比例衡量。8、审计计划执行率。这个指标反映了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实际执行时,也需对次指标灵活掌握。因为审计计划一般都是每年年初,期末的计划有可能不符合变化了的环境。一般而言,完成审计计划的比例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我们用审计完成项目数与当年总项目数的比例来衡量。9、平均审计项目耗时天数。从现场工作结束到报告签发的天数反映了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这个指标应该与审计质量控制质量相匹配,即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审计所耗时间缩短,效率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我们用完成项目总工时数与完成项目总数的比值来衡量。(二)财务指标。1、预算执行率。即实际审计费用占当年预算费用的比例;2、投入产出率。即能够衡量并已产生的审计收入占所花费成本的比例;3、营业收入增长率。即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4、查处违纪违规金额率。即查处违纪违规金额占当年审计资金数的比例。(三)客户满意度。1、审计建议采纳率(审计建议被采纳条数占提出建议总数的比例)这个指标反映基层审计机关所提出的审计建议的质量。一个好的审计建议被采纳、被应用、被推广,才更能显现审、帮、促的效果,使审计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审计建议要具体、详细、明确、切实可行,这样才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接受事实。审计建议得到执行的比例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2、审计报告采用率。即被审计单位即客户采用的报告数占当年审计报告总数的比例;3、客户流失率。即流失客户占当年所有客户比例。(四)社会公众及政府行业监督。1、被投诉次数。一般来说,被投诉次数越少,审计质量越高,因为这会影响事务所的声誉。我们用被投诉的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比例衡量;2、事务所所受处罚惩戒情况。该指标不仅包括事务所也包括注册会计师受到行政处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惩戒的次数。

三、质量管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本文分别按照审计业务流程、财务指标、客户评价以及社会公众及政府行业监督,构建了1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互相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审计业务流程的指标的好坏会影响客户的满意度、政府行业的监督,从而影响企业的声誉,进而影响企业的业务的承接,最后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及企业的财务指标;反过来,社会公众及政府行业监督会使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按照准则进行审计,不断改善提高审计质量;客户的反馈也会影响事务所采取相应的审计流程。针对按照审计业务流程设置的9个二级指标,指标之间也会相互影响,风险评估程序的执行指标将会直接影响审计程序的选择,以及选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恰当性,当然也会影响最后审计报告结论的合理性。审计计划的编制在整个审计过程都十分重要,会影响平均审计项目耗时天数,这也会见影响到审计费用的支出即财务指标。

全文阅读

加强广电传媒集团内部审计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 要:目前,中国多数传媒集团都是事企混合型集团,事业、企业两者之间存着体制架构、会计制度、管理模式等差异,对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营目的不一致影响内部审计内向性;会计基础差异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合并报表的缺失增加内审工作的难度;财务总监委派制作用受限,削弱了内控的效率。只有通过加强集团内部审计,优化内部审计环境来增强事企混合型集团的内部审计的效率。

关键词:传媒审计;集团审计;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71-02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成立是全国第一个由省、市、县广播电视系统联合组成的全省性传媒集团。集团总部及下属三台和技术中心是事业编制,控股公司是集团所属全资子公司。因事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各成员单位分别投资成立了控股、参股等各种形式的公司共80多家,形成了多个次级事企混合体,共同组成了整个事企混合型集团,在集团内形成了事业与企业并存、宣传与经营同在的格局。事业、企业两者之间存着体制架构、会计制度、管理模式等差异,在此情况下如何加强集团内部监督审计,对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

一是经营目的不一致影响内部审计内向性。内部审计是通过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的经营、财务、内控等方面的全面审计监督,达到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经营的目的。与外部审计相比,内向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因其内向性,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审计结论才能更真实、更深入、更全面地反映所存在的问题。而在事企混合型集团当中,各次级事企混合体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促使其经营目的是本级事企混合体利益最大化,而非全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经营目的差异影响到集团内部审计的内向性,这是被审单位对“内审”产生抵触动机的根源。

二是会计基础差异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根据现行有关财政制度,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原则,即在现金收付的那一时点确认收入和成本费用;而有限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执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按照其所归属的会计期间逐渐确认。这一时间性差异使得事企单位之间可以通过预收付业务等多种方式调节收入和成本、费用的归属期间,从而调节利润,以致现有财务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现阶段全集团的财务状况,影响到内审人员的审计判断。

三是合并报表的缺失增加内审工作的难度。合并财务报表是集团母公司在集团角度上将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汇总并抵消关联交易后,编制出的财务报表,能综合反映其所有资产、负债、收入及成本费用等信息。由于混合型集团的一级单位是事业单位,而非有限公司,且集团内各单位大多没有股权投资关系,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尽相同,因此从方法上无法编制出反映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的合并报表,以致将各单位的财务情况割裂开来,使关联单位之间可以通过虚构关联交易来转移成本费用或虚增经营收入等,达到调节当期利润的目的。可见,合并报表的缺失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审计信息,还要进行单位外部的延伸审计,从而大大增加了审计难度。

全文阅读

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概述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含义及形式 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所指代的是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者部分交付给专业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中介机构来完成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随着现阶段经济发展进程中,对于专业化程度要求的不断加深,企业在其具体财务审计工作中,受到来自于管理成本、人员成本等各方面成本因素的限制,逐渐开始向一些类似于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化中介机构张开怀抱,选择以外包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交付给外部机构。

对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具体形式,国内外学者研究总结有如下几种形式:(1)全部外包形式,即企业将内部的全部审计工作都全权交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在其企业的内部系统中不另设相关审计部门。(2)部分外包形式,即企业不是将全部的内部审计工作交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完成,而是将一些对专业性需求比较高,或者说技术要求比较强的审计工作交给外部机构完成,而对比较简单的财务审计操作则交由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完成。(3)提高审计管理咨询形式,在此形式之下,企业雇佣外部机构并非开展具体的财务审计工作,而是就一些审计工作要点向外部机构进行咨询,从而通过外部意见更好地开展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理论基础 与内部审计外部化这一财务管理模式相关的主要有资源依赖理论和委托理论这两方面的理论知识基础。(1)内部审计外部化与资源依赖理论。根据资源依赖理的观点,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获得资源,因此必须与其所依赖的生存环境进行交易,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者控制其他稀缺资源的目的。也就是说企业为了更好的经营发展,因此需要与整体经济环境进行人力与物力资源的交易,从而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从审计工作的角度来看,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内设审计部门完成相关的财务审计工作,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专职能力,进行细致化的工作专业分化,具备一定资源条件的企业就应该采取与外部机构合作的方式,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化来发挥各个组织的长处,即企业做好其本职行业发展工作,而会计师事务所则利用其行业优势进行专业化的审计工作。(2)内部审计外部化与委托理论。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当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时,经理人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会努力为自己工作。也就是说,当所有者与经营者最终目标一致也就不存在问题。但是,当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的时候,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就可能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问题的发生。当企业选择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时候,其实就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引入了外来管理者,而会计师事务所则相当于它的“经营者”,虽然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理清企业的财务问题,但是由于这二者的利益关系并不一致,从而也可能造成问题,且企业更需要支付一笔成本。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历史进程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具体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回归阶段。在每一个具体的进程中,内部审计化对于企业整体的经营发展往往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目前在各个企业的发展中,对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问题越来越重视。

1988年前后,是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发展初级阶段,更多的企业是对于审计外包的顾虑,因而总体上采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企业并不多,更多的企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部门,通过企业自身的工作人员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内部审计外部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正式进入了其发展高峰期。特别是在1996年5月份,AICPA职业道德执行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与内部审计外部化相关的道德准则解释IDI-13,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消除了众多企业的顾虑,至此,以美国为首,国际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采取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方式开展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也进一步将内部审计外部化这一模式推向了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央。虽然内部审计外部化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高潮,但是自本世纪初开始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渐进入回归状态,其发展总体速度趋于平稳。这是因为,随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不断推广与发展,企业在享受其带来的审计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将企业内部信息公开化的潜在风险。在此阶段,原先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企业当中,一部分开始进行审计业务的回收,决定采取内部审计的方式,而另外一部分企业则接受了由审计外部化所带来的弊病,在优劣权衡之下仍旧选择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

(二)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自内部审计外部化被引入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之后,历经近3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国内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专业化分工问题,开始采取将审计外包优化企业资源结构。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内部审计环节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对于企业的总体人力资源需求来说,更是需要同时具备多样化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其相关的审计人员更应该优化其整体知识结构,从而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内部审计是一种集查错防弊、兴利以及增加企业价值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因而作为具体实施该项工作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更要熟悉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备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2)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小。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行,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对于国际新型管理理念的接触,已经开始对内部审计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在其企业内部开展具体审计工作时,往往在内容、方法以及形式这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改进空间。就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而言,目前企业过分关注与对财务会计报表和相关经济指标的变动,而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缺少了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结合性考量,从导致审计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很好地进行全局反应。

全文阅读

优化公司内审机构的探析

根据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我国国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关于国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体制,国内外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受本单位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二是受本单位总经理(厂长)或总裁领导;三是受本单位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这三种类型各有利弊,已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我公司来看,要优化我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吸取这三种类型的优势,结合集团公司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适合本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新模式。

一、集团公司内审机构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城发集团于2009年8月经龙岩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城建领域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公司总资产达100亿元,现有7家全资子公司。公司按现代企业的标准和理念进行运作,法人治理结构较为完善,以务实、高效、严谨、开拓的作风,使集团经营决策、流程透明化、业务拓展高效化、技术标准专业化。在发展道路上,公司将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既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又兼顾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前,集团公司内设综合部、计财部、审计部、投资部、工程部、党群部,审计部由总会计师分管。集团公司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是典型的总会计师领导的内审机构设置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内部审计初级阶段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最大缺陷是无法体现内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的要求。总会计师管辖的模式从层次,地位和独立性来讲都是较差的,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只是进行一些日常性的审计工作,难以从集团公司整体层面为集团公司出谋划策,不能直接为经营决策服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财务审计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种“归口管理”模式下,形成了财务部“自我监管”的局面,不利于保证财务监管的效果。站在财务部的角度进行内部审计也使内部审计的审查视角变得狭隘,容易忽略重要的非财务审计环节,不利于集团公司的全面评价。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总会计师领导的模式,内审的人员构成将严重偏向会计专业人才,丧失了部门人员的专业背景多元化特性。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要求为集团公司提供整体经营的建议,解决的问题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需要不同领域的人员通力合作,提供全面的审计意见。出于这种要求,需要将内部审计从总会计师直接领导中分离出来独立于任何职能部门,组建一支由各领域人才组成的内部审计部门。

其次,目前集团公司审计部配置的审计人员只有2个懂财务方面的人员,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无法全面开展内部审计部门应履行的职责,必然导致内审职能的充分发挥。

第三,审计部主要职能是负责财务收支审计,由于人员专业的因素,还未参与工程项目的审计,当前,内审只充当内部稽核的角色,没能真正体现内审的本质。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新模式的设想

从目前国内外内审机构设置模式上来看,大家公认较为科学、有效的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这种模式的内审机构在开展审计业务时,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还要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委员会成员由董事长、非董事长、总审计长和非公司董事等组成。这种内审机构设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具体体现在:

1.审计委员会由执行董事组成,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它既可以受所有者的委托,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亦可对高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这样的设置既能做到机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这种模式适合经济模式较为单一,且专业化经营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因其一般具有内部管理层次较少,管理结构较为集中,管理幅度较小等特点,即高层管理部门与下属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较为简单,这种内部审计设置模式比较容易实现,审计工作效果也较好。

全文阅读

谈审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摘要]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并提倡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探索更加具体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讲求审计工作质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依法审计能力的一个必然结果。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也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才能是有效的。因此,建立和实施审计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责任追究制度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质量控制几方面对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作些探讨。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流程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建立和实施审计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责任追究制度,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审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质量控制:

一、 审计前的质量控制

审计前期的质量控制,既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又可以大大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益。加强审计前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措施:

1.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谨慎承接审计业务。深入了解客户情况可以充分评估审计风险,防止客户转移风险。要选派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了解客户的历史沿革、发展情况、社会声誉、委托目的等,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实施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其他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要对客户的一些特殊事项进行关注,如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原因、审计委托的特殊要求以及客户的管理层所面临的压力等。通过上述工作使注册会计师对拟承接项目的审计风险有了初步的认识,经项目洽谈小组集体讨论后决定是否承接该项业务,这样可以避免企业经营风险转移给会计师事务所。签定业务约定书时,应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要求客户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

2.制定审计计划。事务所与客户签定业务约定书后,要根据对客户的了解及所属行业的基本状况,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风险及项目的重要性作出合理评估,根据项目的性质、复杂繁重程度等派遣审计人员,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安排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进行督导。

3.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根据质量控制准则的要求,制定业务承接规定、审计人员工作委派制度、签订业务约定书须知、审计计划编制规定、审计外勤工作管理规定、审计取证注意事项、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及复核制度、审计报告撰写及复核制度、重大问题的请示报告制度、服务守则、人员考核与晋升办法等规章制度。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依据有关标准,对所内各项审计业务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