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文化素养

在视觉文化时代如何提升人们的视觉文化素养,既是广大视觉创造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视觉文化盛行是人类文化形态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促进了人类思维范式革新。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要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世界,必须具备一定视觉文化素养。

一、视觉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可见的人类-论电影文化》一书中对“视觉文化”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曾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传统的印刷文化。“视觉文化”包括各种精致艺术、表演艺术、视觉信息、视觉景观、大众和电子媒介。视觉文化覆盖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张舒予教授主编的《视觉文化概论》中“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视觉文化的媒介特征。视觉文化的流行除了现代影像艺术的推动,还因为经济与科技信息也日益喜欢用视觉来传达。视觉影像比传统文字更直观、生动,能够方便、快捷地传播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视觉文化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2.视觉文化的符号及图片特征。视觉性是视觉文化的主导因素,图像符号既是视觉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显现形式。欣赏世界各大名牌轿车,人们注视的是标识;区分男女厕所,只需简单的视觉符号。对于中国传统的拜年习俗,如今在微信上点个图片就拜年了,可以说一图胜千言。3.视觉文化的虚拟化特征。影视中奇幻场景、电脑游戏中虚拟的幻觉形象大大地强化了视觉文化的虚拟化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4.视觉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视觉文化植根于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带有各自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当今人类的经验比人类过去历史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视觉文化一方面丰富和扩展了人类的经验世界,同时也伴生了全新的乃至令人困惑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课题。

二、视觉文化素养需要学习

视觉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获取与阅读视觉信息,思考与识别视觉信息,并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创作视觉信息及运用视觉思维形成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能力要素。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就是看、思、做能力的培养。看的能力与生俱来。但是眼睛接触图像只不过是看的开始,只有经过脑部对这些视觉信息进行组织,图像才可以成为有意义的载体。一个人能看懂多少,看得正确与否,并非先天具有,要看其阅历和实践,以及后天培养。“看”是一个奇妙而深奥的字眼。从看到看见,到看懂,再到看好,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有趣而充满挑战的历程。学会看,看世界,看自己,在看中逐步提高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视觉文化素养。视觉文化素养是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获得的。视觉素养是信息图像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人们每天都会感受与处理大量的视觉信息,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同时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到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在视觉文化时代,面对媒体传播中良莠不齐的视觉信息,具备一定的辨识、解读的能力,可以利用视觉信息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服务。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人类不仅需要继承和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更要培养自身多样化的观察力,并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这正是视觉文化素养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提升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提升视觉文化素养既需要不断提升人们对视觉文化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视觉运用能力,又需要在加强法制观念、美学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上下功夫。1.培养视觉感知力。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合称。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形成审美感受的基础。美感的门户是感知。欣赏美的事物,须通过观看、倾听、品尝、触摸、嗅闻才能实现。如对风声、雨声的倾听,对节日焰火的观赏,对山石、树必干的触摸,对初春山野和田园大地芬芳的所闻,对清新、甘美泉水的品尝。2.培养视觉理解力。视觉理解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艺术修养越高,知识储备越广,生活阅历越多,他的视觉文化素养能力也就越高,也就越能在视觉文化时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更高质量的跃升。多听、多看、多分析、多实践,对视觉理解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生活中培养视觉文化的理解能力,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抱着怀疑、批判的态度,审视传媒信息的良莠以及传媒信息背后的真实意图。3.培养视觉运用能力。视觉文化是跨文化、跨学科多领域参与的文化形态,包括绘画、雕塑、橱窗、广告、电影、电视、摄影、电脑游戏、动漫、时装表演等一切视觉艺术形式随着视觉文化领域的不断扩展,视觉素养的研究涉及到哲学、美学、文化学、视觉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广告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和数字技术、拍摄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视觉运用能力是视觉素养的高级目标,需要进行专业培养,才能适应视觉文化时展的需要。4.加强视觉文化创造者的法治观念。每天人们都会接触到大量的视觉文化信息,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但是现代媒体上也有许多垃圾短信、虚假医疗医药广告、甚至是诈骗信息,困扰着人们生活。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坚决给予取缔。对虚假广告的制作者、传播者、依法惩治。要完善新闻传媒方面的立法,强化对传媒活动的约束和规范,强化视觉文化创造者的法治观念。5.加强视觉文化创造者的美学修养。以广告为例,任何广告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符合美学规律的。但一些广告却反其道而行之。如某种饮料广告鼓吹,不喝此饮料,脚下的大地晃动,楼房映出严重倾斜,喝了饮料后,一切恢复平静。这一创意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慌,而不是美。还有一则食品广告,一位弱不禁风的女孩,被人搀扶着,连路也走不动,吃了广告食品后,女孩突然变成一位强壮的男孩。这一创意,给欣赏者带来的也并非是美,而是一种荒诞。广告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无可厚非,但是,必须建立在真实视觉基础上,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6.增强视觉文化创造者的社会责任感。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视觉文化的主战场。视觉文化的创造者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标准,忠于职业操守,做一名有担当的视觉文化创造者,自觉杜绝低俗、媚俗之作,为欣赏者提供更多的正能量的视觉文化产品。

作者:邱凤香 张嵬

全文阅读

论视觉文化传播

摘要: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影视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关键词:视觉文化;消费社会;文化形态;传播理念;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12-02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人类早就有了视觉经验,即看的经验,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有了视觉文化传播。视觉,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至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的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在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二、多维视野:不同学科阐释视觉文化

全文阅读

视觉文化 10期

什么是视觉文化?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文化学上我们经常用一个概念叫做文化的形态,而代表这个文化形态最独特的,我们常常把它归纳成一个概念叫做文化的主因。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一个文化中最突出的现象,或者我们说就是它的文化逻辑。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的这个时代,实际上大家都可以感觉到视觉作为一个文化主因,越来越突显出来。那么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人类文化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形态我们叫做口传的文化,口传的文化就是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我们通过言语,通过有声的语言来交流。比如说我们今天的讲座就是口传文化的一个表现。

第二个文化形态叫做印刷文化,或者叫做读写文化。这种文化,和口传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我们出现了印刷物,我们通过印刷的文字来进行交流。如果说口传文化是面对面的,我们叫做在场的交流,那么印刷文化它就是一个不在场的交流,比如说我可以看几百年前古人写的书,我可以看几千英里之外洋人写的书,就不是面对面的。那么第三个文化形态我们在文化学上经常把它叫做电子媒介的文化,也就是当代的文化,当代文化造就了两个很重要的现象。一个叫做远距传播,一个叫做互动传播。远距传播比如说电视台,电视、广播这些都属于远距传播。今天我们非常流行的电视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甚至在北美都能收看到。互动式包括很多,比如说电视电话会议,甚至包括我们的电视讲座,如果是观众可以参与的话,也是一种互动。

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越来越趋向于图像的传送,或者说依赖于图像的传播,也就是说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实际上跟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媒介文化是关系非常密切的。那么到了六十年代以后,很多人都发现电视的传播使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视觉文化这个概念就在学术界逐渐被传播开来,那么视觉文化到底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归纳一下视觉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主因。

第一个方面,就是视觉性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因为我们知道,人对世界的理解主要依赖于自己的视觉,但是在语言传递的时代,视觉有的时候并不是特别重要,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视觉性已经在我们文化的各个层面突显出来,我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大到我们的城市规划,我们的整个城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形象。比如说这是一幅美国纽约曼哈顿岛的一个空中航拍的图,整个城市它实际上变成一个形象,都是经过人们精心策划和规划过的,不仅仅是城市,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我们现在到医院去看病,我们的家庭装修,都已经要图像化了。这是一个婴儿13周的时候,在母体中被拍摄下来的图像,我想在过去的时代我们是不可能看到婴儿在母体中如何发育成长的,但是在今天这个图像时代,我们可以把看不见的东西变得看得见。所以今天文化的法则我们可以看成是视觉图像支配的时代,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想视觉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文化主因,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叫做图像对文字的优势,读图时代这个概念本身就表明图已经是一个比文字更具有优势的一个媒体,或者一个媒介。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他把中国很多经典的文献用漫画的形式来加以表现,而这个画面上所讲的,是苏轼的著名的一首词,叫《水调歌头》,在这个画里边,他把苏轼的《水调歌头》,用文字转化为图像,用图像的方式来表达一种他对《水调歌头》的理解。那么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当前的文化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我觉得可以说明图像对文字具有优势的,就是电影跟文学的关系,按照我的理解,电影最基本的要素首先是应该有一个好的剧本。在传统的电影生产中,也就是在叙事电影阶段,我们知道一个好的剧本是保证一个好的影片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今天我们知道,电影发生了很多变化,电影和文学相比,文学所具有的这种力量越来越不如电影,就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比如说有的作家由于依赖于他的作品被拍成电影之后,他就变得非常走红,他的作品也就卖得非常火。也就是说人们是先看了电影之后,再去读他的小说的。因此一个导演往往能够捧红很多作家,更奇怪的是,有些作家专门为电影来写作,甚至专门为某个演员来写剧本。我想这些情况都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以前所没有的。也就是说视觉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视觉媒体具有强势,而文字变成一种次要的角色。

――节选自《百家讲坛・视觉文化的来临》

全文阅读

视觉文化的分析

摘 要:当前的社会中,人们的眼球无时无刻不受到视觉的冲击,让人眼花缭乱,许多吸引你眼球的事物,也许你并不清楚它的主要思想,而眼球却被它牢牢吸住,不肯放开。这些吸引眼球的视觉和新的思维以出现在荧屏中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方面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关键词:视觉;传统文化;影视;观看

一 、颠覆传统的观看模式

视觉文化是一种新的东西,就因为它把视觉聚焦为一个意义生产和竞争的场所。西方文化一直把口语当做知识实践的最高形式,而把视觉再现形式看做是对于理念的第二等的图解。视觉文化的出现发展了米切尔所说的“图解理论”,这一理论意识到,西方哲学和科学的某些方面已经开始采用一种图像的而非文本的世界观。[1]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促使了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运用了不同以往的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受众的观看的方式,受众也开始慢慢的改变了一些观看习惯。

比如,中国传统的纸质阅读习惯是从右向左的,而现在的基本都养成了从左向右。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然进入自媒体时代,普通大众不再靠单一的“主流媒体”获取咨询,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为大众带来更多的信息,普通大众对信息传播有了主导的地位,信息传播也有传统的“点到面”转化为“点到点”。[2]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和电纸书来阅读图书,通过网络读书看报,读者可以随时看到实时更新的文学作品和新闻。传播者为了让读者在电子媒体上阅读能够拥有阅读纸质文本的,在电子屏幕上也设置了如翻书一样的翻页,并且翻页的时候,读者能够在电子屏幕上观看到翻页背面上的文字,这一点技术设计,本来并无实际意义,但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观看需要。说明了受众在接受传播者新型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影响了传播者的传播方式与技术改进。

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观看者对外部的世界观看要求越来越高,当人们在听别人如何描述从高处俯视城市时的壮观,可能更愿意自己登上那个高处,亲身一睹,这也就是百闻不如一见。人们不再满足了文字对事物的描写,而是希望通过技术的支持,获得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比如人们可以通过高倍摄像机观看的一滴水落入水面的时的样子,还有水结冰时的瞬间状态。

视觉观看具有时代的特性,每个时代具有每个时代的观看的独特方式和内容。古代人们可能观看到的世界就是很直观的世界,也是很真实的内容,但是随着近代一些先进仪器的产生后,人们可以看到曾经不可能看到的事物,比如,电影中事物,当电影中一辆车飞速向一个人驶来时,可以借助蒙太奇的手法,让受众看到的既是眼前发生了的,却不是真实的。甚至上万年来,我们都不知道地球真正是怎样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或者宇宙飞船,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外貌,这是从前无法实现的。当一张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可能比一段描述地球外貌的文字更具吸引力,这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的观看特性。

通过观看的模式变化,我们发现世界的样子是多元化的,空间也是多角度的。以往我们在看待一个事物的事情往往只是某一个角度,现在我们可以多角度的去观看,这是以往我们用肉眼所办不到的,或许第一届奥运会一个运动员做体操时,我们可能从一个角度看到他运动的身形,但是现在的奥运会,我们可以多角度安置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他的动作,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观看需求。

全文阅读

视觉文化 38期

什么是视觉文化?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文化学上我们经常用一个概念叫做文化的形态,而代表这个文化形态最独特的,我们常常把它归纳成一个概念叫做文化的主因。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一个文化中最突出的现象,或者我们说就是它的文化逻辑。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的这个时代,实际上大家都可以感觉到视觉作为一个文化主因,越来越突显出来。那么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人类文化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形态我们叫做口传的文化,口传的文化就是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我们通过言语,通过有声的语言来交流。比如说我们今天的讲座就是口传文化的一个表现。

第二个文化形态叫做印刷文化,或者叫做读写文化。这种文化,和口传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我们出现了印刷物,我们通过印刷的文字来进行交流。如果说口传文化是面对面的,我们叫做在场的交流,那么印刷文化它就是一个不在场的交流,比如说我可以看几百年前古人写的书,我可以看几千英里之外洋人写的书,就不是面对面的。那么第三个文化形态我们在文化学上经常把它叫做电子媒介的文化,也就是当代的文化,当代文化造就了两个很重要的现象。一个叫做远距传播,一个叫做互动传播。远距传播比如说电视台,电视、广播这些都属于远距传播。今天我们非常流行的电视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甚至在北美都能收看到。互动式包括很多,比如说电视电话会议,甚至包括我们的电视讲座,如果是观众可以参与的话,也是一种互动。

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越来越趋向于图像的传送,或者说依赖于图像的传播,也就是说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实际上跟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媒介文化是关系非常密切的。那么到了六十年代以后,很多人都发现电视的传播使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视觉文化这个概念就在学术界逐渐被传播开来,那么视觉文化到底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归纳一下视觉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主因。

第一个方面,就是视觉性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因为我们知道,人对世界的理解主要依赖于自己的视觉,但是在语言传递的时代,视觉有的时候并不是特别重要,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视觉性已经在我们文化的各个层面突显出来,我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大到我们的城市规划,我们的整个城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形象。比如说这是一幅美国纽约曼哈顿岛的一个空中航拍的图,整个城市它实际上变成一个形象,都是经过人们精心策划和规划过的,不仅仅是城市,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我们现在到医院去看病,我们的家庭装修,都已经要图像化了。这是一个婴儿13周的时候,在母体中被拍摄下来的图像,我想在过去的时代我们是不可能看到婴儿在母体中如何发育成长的,但是在今天这个图像时代,我们可以把看不见的东西变得看得见。所以今天文化的法则我们可以看成是视觉图像支配的时代,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想视觉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文化主因,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叫做图像对文字的优势,读图时代这个概念本身就表明图已经是一个比文字更具有优势的一个媒体,或者一个媒介。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他把中国很多经典的文献用漫画的形式来加以表现,而这个画面上所讲的,是苏轼的著名的一首词,叫《水调歌头》,在这个画里边,他把苏轼的《水调歌头》,用文字转化为图像,用图像的方式来表达一种他对《水调歌头》的理解。那么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当前的文化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我觉得可以说明图像对文字具有优势的,就是电影跟文学的关系,按照我的理解,电影最基本的要素首先是应该有一个好的剧本。在传统的电影生产中,也就是在叙事电影阶段,我们知道一个好的剧本是保证一个好的影片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今天我们知道,电影发生了很多变化,电影和文学相比,文学所具有的这种力量越来越不如电影,就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比如说有的作家由于依赖于他的作品被拍成电影之后,他就变得非常走红,他的作品也就卖得非常火。也就是说人们是先看了电影之后,再去读他的小说的。因此一个导演往往能够捧红很多作家,更奇怪的是,有些作家专门为电影来写作,甚至专门为某个演员来写剧本。我想这些情况都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以前所没有的。也就是说视觉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视觉媒体具有强势,而文字变成一种次要的角色。

――节选自《百家讲坛・视觉文化的来临》

全文阅读

视觉文化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

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

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授课教师:AlexanderCampbellHalavais(halavaisu.washington.edu)课程说明: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网上教学)。授课内容:第一周:知觉理论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奇,《知觉的工作》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第三周:符号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源》;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索绪尔,《任意的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霍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第五周:视觉的机制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第六周:模拟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莱姆,《第七次突围》第七周:作为视觉域的城市阅读材料:魏特姆,《物理空间》;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芒福德,《隐形城市》;米歇尔,《进入生活的计算机》第八周:信息环境阅读材料:哈拉威,《虚拟狗宣言》;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克卢兹,《本世纪的十大界面》;克兹维尔,《精神与机器即临的融合》第九周:狂欢、交游、混乱和文化壅塞阅读材料:贝伊,《时间自动区域》;埃柯,《走向一个符号游击战》;莱里,《屏幕》

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视觉文化研究计划(研究生)研究计划说明:视觉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研究生研究或课程包括以下一些领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建筑,1920世纪欧洲艺术和建筑,澳大利亚艺术和建筑,美学艺术和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摄影、艺术画廊和博物馆研究,亚太艺术等。研究性学位:哲学博士学位艺术研究硕士学位澳大利亚艺术研究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研究硕士学位课程性学位:澳大利亚艺术课程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课程硕士学位课程资格硕士学位艺术研究生证书视觉文化教师证书3.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Riverside,本科)专业名称: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课程提供关于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首先强调历史与理论,其次强调生产,主修课程由三组课程构成:1)电影与视觉媒介;2)电影、文学与文化;3)人种志、纪录片与视觉文化。辅修:电影与视觉文化辅修课程提供对于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突出理论和历史而非生产,以便培养学生的媒体知识。课程选录:电视艺术导论;当代艺术批评导论;数码成像导论;现代西方视觉文化;电影研究导论;世界电影批评方法;视觉人类学导论;电影与媒介理论;电影与媒介史专题;媒介之间:艺术、媒介与文化;大众媒介与通俗文化;居间摄影;社会性别、性征与视觉文化;种族、族性与视觉文化;电影与视觉文化专题;高级摄影实践;脚本写作;舞蹈与视觉研究;电影与媒介体裁专题;国际电影、独立制片电影和另类电影;比较电影研究;高级数码成像;摄影史:20世纪;日本电影与视觉文化;电影、录像与艺术:理论与历史。

全文阅读

语文中非视觉因素向视觉因素的转化

文字作为一种符码,虽然是一种非视觉语言,但是通过思维重构可以重新把这种非视觉的语言在大脑中呈现出视觉画面。当然,这种重构也不是随机的,需要阅读者有着良好的语感,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审美认知经验。

一、诗歌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

文学的旨归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阅读者能够和几千年以前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滋养融为一体,扩展自己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容量。但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形式,描写形象和表达情感,将视觉形象的东西有效转化为我们能够感知的形象表达出来,并不是照相式的描摹,而是在诗歌语言中出现的大量留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教授诗歌中帮助学生填补文本中出现的空白。

譬如,李商隐的诗《锦瑟》,诗中出现了大量指向模糊、晦涩的意象群,因而也增添了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难度。但是学生的联想具有着跳跃性和不连贯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虽然无法将诗歌中的全部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但是通过必要的提示和补充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整首诗的画面呈现出来。首先,应该明确作品中使用的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东海鲛人”、“暖玉生烟”。这些典故之间和首联的锦瑟之间并无直接的逻辑联系,是因为中国古典艺术有含蓄、蕴藉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欲言又止,在诗的意象之间出现大量留白,也就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从这首律诗里阅读者可以读到的是爱慕、是执着、是哀思、是叹惋。诗人用诗中的两句话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二、诗歌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

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人的内心体验,我们的学生虽然已经步入青春期。但是由于他们长期在学校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很难直观地感受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生活体验,这里我们需要填补的就是情感体验上的空白。

譬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这首词,词中其实写到了人生的三个画面,在文本语言中,我们之所以不能立刻理解这首诗涉及到的非视觉因素,是因为非视觉因素中融汇着我们的人生经验,少年疏狂,醉歌流连于楚馆秦楼,中年时候,羁旅断肠,落单的孤鸿叫断江阔云冷,老年以后,超拔人世,静静咀嚼走过的一生,人生悲欢离合都在一言难尽之中。这首词蕴含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感慨。学生们很难对这些人生经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蒋捷作为一个国家风雨飘零中古代士人的心境传达出来。正所谓“知人论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完成非视觉因素的语言向视觉因素的转化,构建出可感知的形象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

三、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全文阅读

寝室文化――视觉文化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型,它符合我们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综合性美术活动课程开发与规划的课题是以体现“荷塘悦色”为主题的“寝室文化”。主题中的“悦”字,是以快乐的体会为主,来突显我校在学校教学中的新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色”字则可以在色彩上加以理解。它将成为我们学校课程开发的特色。

[关键词] 寝室文化 感悟 创新 美育 综合实践 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综合•探索”方面的要求,就是希望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自主活动和自主探索为主要特征的课程。

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扩大了两个班的招生规模,学生一下了多了起来。这里的学生不像城里的学生天天放学之后是回家的,他们一般都是住校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的学生是平均16人住一个寝室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住校条件,练就了我们荷叶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寝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活的重要场所、人格完善的重要舞台,但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盲区。我想通过开展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来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提高寝室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打造一个温馨、和谐、个性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能感受到寝室生活的快乐!

寝室文化建设整体方案分三年完成,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寝室美化为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目前困难的寝室居住条件下美化自己的寝室。学会在苦中发现快乐!第二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美化寝室的同时,发现目前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自己的想法以及提出更改方案,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会做一些具体的方案。第三阶段,因学校现在开始要新建学生寝室,让学生来参与设计新的学生寝室,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为学校的寝室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学会绘制寝室设计效果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下面,笔者主要谈谈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及成果。

第一阶段的方案已经实施成功,而且是效果明显的。开学初,我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对寝室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的问卷调查表也是初一学生学习了美术第三课《图表设计》后,学生自己设计的,学生设计了很多的表,我们就采用了其中比较好的来进行调查,那几位设计成功的学生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们感受到了学以致用、学习成功的感受。而我的教学也做到了“以教促学”。在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对现在的寝室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有电风扇,有的学生提出了要对寝室进行美化。

全文阅读

插画视觉文化管理论文

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因此,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样式外,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插画艺术的存在体。正因为此,我想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对“插画艺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从视觉文化中的插图教育价值,以及视觉经验对插画艺术创作的影响等层面上来分析插画艺术对于视觉文化的影响。

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插画艺术

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在谈到“视觉文化”时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强调“当代倾向的性质”是“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2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深刻持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阅读,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由此引发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然而视觉文化新形态与人们传统视觉经验之间存在的鸿沟令人迷惑不解,这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人们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的问题。我们利用插画从传播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这是探索中国文化流变、重组和演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使得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提到插画,人们往往想到这样的场景:书籍杂志中的图像、户外广告中的图像以及一些快速地绘制出的一个个夸张的符号、卡通人物、变形的各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则可以发现插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性产物,和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是反映人的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于生活的个性化的表白。例如,几米就认为应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畅诗意的画面,散发出深情迷人的风采。几米的故事引领着每一位欣赏他作品的人看到并相信世界上的美与善,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找到一个映照和寄托,或许这就是几米作品的迷人之处。又如绘本作者钱海燕,她是近年来崛起的著名青年女漫画家,她的漫画作品幽默、俏皮,蕴含着一种灵秀之气和深沉的人文精神。她观察生活有着一种独特的视角,于是,在她的笔下,几笔漫画加上几句精练的文字,就折射出了她独到的生活智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看插画艺术同样能够使得我们获取某个时代或是某个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及存在状态,而且这种形式更能够让处在当代这种信息化时代里的人去接受、承认。

视觉文化中的插图教育价值

视觉文化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机遇,而信息文化又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视觉文化与信息文化开始高度融合、相互促进,自然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代教育也不例外。可以说在课外生活中,视觉文化无处不在,如电视、录像、网络以及各类报刊书籍,在这到处都充满着视觉图像符号的现实世界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正确理解、接受插图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借此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文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在对课文语言的学习的基础上对课文插图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借取课文插图获取信息这一方法给予指导,这对学生在认知这一方法的基础上理解视觉文化有引导作用。比如说课文插图中的中心主题是如何体现的?从插图的背景中能够获得怎样的信息?如何从插图中的细节处发现更多的信息?这幅插图是通过什么来打动读者的?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再拓展到多媒体资源或网络资源进行迁移训练,并通过比较区别“文配图”和“图配文”之间的不同,把握视觉图像的角色特点。比如有些课文中的插图,除了能够揭示出相应课文语言的所指外,自身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是因为这些插图不仅仅是作者对课文语言的简单描摹,而是作者对作品的再创作,画面上的线条、明暗、位置经营,都抹上了作者的情绪色彩。

全文阅读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

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

授课教师:

AlexanderCampbellHalavais(halavaisu.washington.edu)

课程说明:

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网上教学)。

授课内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