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课程建设

实践课程建设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设计与建设实践

一、项目选择与设计

(一)组织项目当项目类型选定后,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项目。以小项目为主导的课程,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前提下,可再按从简到难、简杂交替、模块化、“项目+伴随项目”几种形式组织。以大项目为主导的课程,则完全依据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来组织,也可设置伴随项目作为练习巩固。例如,静态网站项目可以划分为域名设计与注册、设计制作设计稿、制作演示版、模板制作、页面制作、网站测试与、网站推广7个任务阶段,并设置一个同等难度的伴随项目用于巩固知识与技能。(二)设定项目目标通过设定项目与知识技能目标二维表,如表1所示,明确学习者完成项目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项目覆盖课程教学标准中的关键知识与技能点,否则,就要重新设计项目。小项目和大项目的伴随项目设计参照主体项目进行,以促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应用。(三)分配项目时间分配项目时间是为项目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制订时间计划,项目时间进度要符合学习者知识能力水平实际情况,时间过分仓促会导致学习者没有必要的时间完成,而过于拖拉则会消磨学习者的积极性。制定时要先根据课程总课时确定各任务(小项目)的持续时间,在学习活动之间要留有一定的机动时间,再制订排课计划。(四)制定项目人员分组项目实施的人员分组形式主要有个人项目和小组项目。个人项目由个人独立完成,不会产生任务推委和包办,学习者能对项目实施过程建立完整的体验,对训练个人职业能力与素质效果较好,但个人项目可能会独占实践设备,教师管控项目的工作量较大。小组项目根据班级规模和学生能力差异以小组形式完成。采用小组项目可以减轻实践设备负担和学生工作压力,使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职业能力与素质,小组形式可行性较好。(五)配置项目资源对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实践设备及情境进行规划,明确需要实践设备的类型、数量和使用时间,耗料需求,技术条件以及项目费用需求等资源情况,制作资源配置计划,为教学经费的申报和实训场所准备提供依据。(六)构建项目教学评价标准项目评价包含项目成果评价、项目过程评价和职业素质评价三个方面。项目成果评价对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项目成果评价方式包含小组内的自评、小组间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可以采用计分卡的形式。项目过程评价对项目实施整个过程做出评价,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发现并反思完成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项目完成的各个关键步骤和环节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价,采用评分表法;(2)对项目参与者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和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可采用小组内自我评价和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共同讨论的方式。职业素质评价从五个方面进行:(1)职业道德素质;(2)职业心理素质;(3)职业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力;(4)沟通能力,即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协调合作的能力和自我批评的能力等;(5)职业形象,包括个人礼仪、交往礼仪和职业礼仪。[3](七)编制项目教学规划设计书项目教学规划设计书用于对整个项目教学进行整体规划,主要内容有:制订项目教学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确定项目内容,明确各阶段需要完成的项目活动;确定项目教学的时间分配;制作项目/任务活动的知识技能对应表,确定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制定项目教学的分组形式;制定项目实施资源配置计划;制定项目教学的评价标准。

二、网络课程系统评估与选择

当项目规划设计完成后,即可进入网络课程系统选择阶段。网络课程系统由网站管理和课程管理两大核心功能模块构成,详细功能如表2所示。[4]评价网络课程系统的关键指标项是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支持能力与水平。从教学性和技术性指标来评估网络教学系统时,教学性指标包括交互性、共享性、可评价性、个性化、协作性和开放性原则。技术性指标包括系统可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强容灾性、可兼容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5]四、项目化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项目化网络课程建设应基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以项目规划设计书为依据,以网络课程平台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资源建设和学习活动管理为两个基本点。[6](一)建立项目化课程由网站管理员和任课教师添加课程和用户。添加课程主要是设定课程名称、分类、课程编号、课程简介、项目组织形式、课程访问控制、课程门户界面定制。添加用户主要是用户注册与选课分工设定、分配用户角色、用户分组等。(二)添加项目和学习资源根据项目规划设计书,依照项目间逻辑关系添加项目或任务,指定项目及任务名称,配置用户手册、参考资源、产品标准和项目经验等项目资源,可以是多媒体文档、网页、资源地址等,分配资源权限,构建项目实施的互动交流平台,设定有效时间和考核评价要求。然后,以项目为中心配置项目资源。(三)项目项目任务的方式有:(1)口头,即直接面对学习者口头指派项目任务;(2)电子邮件,指通过给选课的学习者发送电子邮件指派项目任务。(3)公告论坛,指通过网络课程网站公告论坛指派项目任务。(四)学习者分组与分工指导教师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对小组的人数、组合方式作出要求。项目教学中采用小组的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组成小组,高低搭配。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初级问题,然后,遗留下来的问题就能够趋同且具有典型性,而这些典型问题就是教师要重点讲解的问题。此外,采用小组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培养适应未来真实工作所需要的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小组内部采用任命小组长制,由小组长统一进行计划安排,明确小组中的每个人在项目活动中具体承担什么任务,在小组的组织结构中担任什么角色。小组长可采用轮换式,即每一次项目(任务)都由不同的小组长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提高小组内部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每次的项目活动中,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一张计划表,内容包括:小组的总体活动规划,每项任务的负责人以及时间安排,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等。教师遵循取长补短原则和发挥优势原则,审核小组分组名单及任务分工,分配相应的权限。(五)教师项目指导与咨询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依据项目进度计划实施,以确保最终交付。项目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时间管理、人员变更管理、资源变更管理、文档管理和沟通管理。[7]时间管理通过日历事件及甘特图进行项目监控。人员变更管理通过课程平台的用户模块来完成。资源变更管理和文档管理可通过文件管理模块来开发,实现项目进度报告、新增资源上传、资源下载等,以确保为项目小组项目任务实施提供及时的资源支持。沟通管理通过给项目添加论坛(Forum)实现论坛功能,或者基于用户信息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建立QQ群和讨论组,实现项目沟通渠道建设与管理,从而营造积极高效、宽松和谐的项目任务氛围。(六)提交项目成果及评审项目进入收尾阶段,项目导师督促项目组建立项目文档,总结项目经验和教训,按时间表和交付文档清单提交项目文档和项目成果到网络课程平台,再组织人员对项目成果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后,方能解散该项目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课程是数字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项目设计和网络课程系统的选用是构建项目化网络课程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探索网络课程的项目设计、课程系统评估及课程建设实践,对构建适应职业教育的项目化网络课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赵建保 刘琳 李祝莉

全文阅读

社会实践课程化的建设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现状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之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在一小部分高校已经初步萌芽,经过几年的努力推进,现阶段的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落实推进稳步有力《意见》以后,各个高校都加强了对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有的成立了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有的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还有的成立了社会实践工作办公室;每年都召开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和总结表彰大会。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高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还是有一定的顾虑,尤其是在学生外出安全的保障体系的建立上,是否鼓励学生远行?是否需要家长的知情同意?等等。

(二)课程体系初步建成通过了解各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各个高校都已经初步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这体现在:培养目标明确且提供了一定的教学和管理师资;提供社会实践以一定的资金保障;设立了较为实用的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规定;建立了一定的考核评价办法。比如:北京大学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化实施办法》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形势政策课相结合,如果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优秀答辩将被给予学分;上海交通大学在全校本科生中设立《社会实践》通识教育必修课,广泛动员学生参与暑期实践活动,并通过答辩获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青岛科技大学整合大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共有11个学分等等。

(三)参与学生较为广泛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是把社会实践纳入了目标管理,虽然学校设立了教学大纲,确定了培养目标,保证了社会实践时间有安排,组织有落实,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指导,所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有应付拿学分的想法,所以参与度得到了较强的保证,但是个人的主动性发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四)教师指导略显不力社会实践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指导教师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能够从社会实践的选题、立项设计、执行和最终的考核评价都全程参与,学生将会得到比课堂内更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由于现行的学校考核和管理体系是以科研和课堂教学为主,很多的教师都把学生社会实践和自身的兴趣挂钩,能够从选题、立项设计开始一直到最终考核都全程参与的教师比例不高,大多数还是参与部分指导工作,指导力度略显不足。

二、当前大学生课程化建设推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缺乏广泛共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有学校教育的属性,也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纽带。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近几年,由于各个高校努力推进社会实践工作,将大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原来大学生单方面实践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大学生和人民群众有交互的相互学习的过程,社会的认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离社会广泛的认同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另外一方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配套以一定的制度和保障,比如政府相关制度的出台、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全文阅读

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老师所教的各门学科,还包括我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所有的教育活动,它不仅只有在课堂上呈现。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课程建设经过三个历程:

感性的涌动

2004~2008年,学校在基本落实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基于教师的优势资源,研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这时的校本课程以学科拓展为主要形式,主要体现三个特质:于学科中渗透;与课外活动结合;于生活中实施。如“成长的书香”“数学家之梦”“快乐ABC”“走近科学”等。在这阶段的校本课程研发的实践中,我们经历了从知识堆砌到逐渐明了、从粗糙到完善、从感性涌动到理性思考的过程。

实践中提升

2009~2014年,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主题活动课程”“游戏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和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中完整的学校文化。至此,我校从文化的视角力求重建课程文化,促进师生的发展。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起以国家课程实施为基础、以地方课程有机融合为补充、以校本课程研发为特色的三级管理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深入实施 学校严格按国家课程实施方案要求,开全、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以“生本、智慧、开放、发展”的课堂文化为载体,积极构建以学生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探索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创新体系。学校实行备课改革实现“教案学案融合”;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六大环节”,以此引发个性化学习,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地方课程有机融合 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注重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如“传统文化”与经典诵读及传统节日结合,使经典文化内化于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地方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校本课程多元开放 在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过程中,我们既突显学校核心理念,继承儒家教育思想,开设“孝德教育”系列实践课程,又融合了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思想、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理论”。此阶段的课程的内容呈现出七个特质: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重视学生体验及实践能力提高;关注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注重各学科间的整合;基于学生兴趣实现个性发展;符合学校个性及特质;充分发挥师生的优势资源。

全文阅读

住宅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面系统的建设,营造充满可能性、多样性和激励自我进化与提升的教学平台,充分激活学生自身的“研究基因”,开发其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住宅设计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研究基因;自主知识建构;多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3-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自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演进。培养顺应国家和时展要求,符合社会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尤其对创新型人才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全面培养成为高等教育主要目标。将这些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由此,对课程教学的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是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建筑学学科是典型的工程应用类学科,因此在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加强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的重点。住宅原理与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的核心课程,住宅建筑作为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是最早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建筑对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住宅建筑逐渐被定型化和程式化,近年来都鲜有突破,从而导致住宅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也逐步趋于程式化,因此培养在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建筑人才成为住宅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培养、科研能力培养,本文仅就我们在住宅建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进行解析。

一、利用兴趣激发“研究基因”

住宅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一直以来分为讲授和设计两个环节,过程为首先讲授住宅建筑的原理与规范,然后下发设计任务书,学生按要求完成住宅建筑的设计。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讲授环节中学生参与度较低,同时由于缺乏对住宅建筑的基本认知,对住宅建筑原理与规范常常因不理解而记不住,在随之而来的设计环节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并正确地运用到设计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使得学生在住宅设计过程中较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增加了教学环节并调整了教学方法,形成调研环节―汇报环节―讨论环节―讲授环节―组合设计环节的教学模式。

首先,课程教学从户型选择起步,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喜欢的户型类型进行网络资料调研和实地参观调研相结合,不把教学活动囿于教室课堂,而要把其拓展到住宅建筑的实际案例调研中去。利用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研究基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调研内容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也在教学中强调了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适应。

全文阅读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要: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为适应精英培养模式,培育创新性人才,提出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包含6个子系统: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网站建设、实验环节、网络助教建设和无纸化在线考试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B/S结构的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相似度匹配技术进行成绩评判。在长期的C语言课程教学活动实践中验证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一体化;网络助教;在线考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开篇词,深刻昭示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强调通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利用精品课程平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精品课程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1]。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一所具有“三海一核”鲜明特色的211院校。通过多年努力,精品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C语言程序设计即是其中之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建立了一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重在“教学”的教学方式,推行以学生为主的重在“指导”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编程技能。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在包括ACM ICPC在内的各种编程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1现状分析

我校虽然为211大学,但全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各专业的招生情况不同,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情况的不同及生活现状的不同,造成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有较大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人数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助教。这种情况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指导力度不足的现状又导致了教学环节的不完善。教师不能及时批改全部作业,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精英教育是我校最主要的教育目标。学校推出了2009版的教学计划。新版教学计划带来的问题是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被压缩。如何在一个教学周期内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程序设计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想学好,学生必须在课下再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进行必要的训练,同时还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辅导和答疑。

全文阅读

“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及实践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系统设计、整体优化,深化改革、反映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按照“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普遍增强,综合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山(1980-),女,湖南长沙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0916RJZA052)、兰州交通大学网络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4-02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过程来完成,“建筑工程概算”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和掌握工程概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概预算软件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投资项目的造价编制、理解大工程项目管理本质是该课程对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定位。[1]

通过多年的努力,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发展和优化对学生就业及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和广联达、鲁班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多次在我校举办“甘肃省高校广联达杯算量大赛”和“西部高校工程管理论坛”,提高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知名度,反过来也促进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和人才培养。

在调研各高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管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课程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梳理,提出“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依据“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总结,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形成系统化课程教学资源,突出课程工程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合理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把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全文阅读

FLASH课程的建设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课本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已经成为了目前职业教育的先驱,文章主要介绍了利用Flash的技术手段将传统计算机课程整合成为一节节生动形象的信息化课程,学生可以从网络上随时查阅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

关键词:校本教程开发; 数字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97-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how to us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xtbook knowledge vivid show in front of students has become currently the pione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using flash technology to the traditional compute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steadily vivid informationization curriculum, students can from the network access at any time and they need to learn knowledge.

Key words:School based tutorial development;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information teaching

1 职业教育趋向于信息化教学

1)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信息化教学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2) 要成功地开展适合学生的信息化课堂并非简单的把教材上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或者视频就行了,那样内容之间就缺乏了很好的联系和编写教材者与制作课件和视频者之间的默契,这样形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国家才要大力宣传并要求教师具备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全文阅读

“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完善、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这里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局部调整、新型的课程团队、“教学-自学-提问-上机-总结”的教学模式、“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涵盖教学引导、教学内容扩充、案例扩充、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资源站点推波的网络平台建设。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实践,促进Java程序设计的发展,从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自IBM公司宣布Java成为其程序开发的主导语言开始,Java语言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高效、实用代码开发的需求,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Java语言中,这进一步促进了Java语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Java语言体系的膨胀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高校在Java语言内容讲授方面呈现出缓慢发展的趋势,这进一步拉大了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如何弱化甚至解决这个鸿沟,已经成为Java语言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组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总体思路是: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主线,追踪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按照企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局部调整;完善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建设目标是:培养掌握Java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程序开发基础,基本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本文将根据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构想进行阐述。

1课程内容的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建设主要包括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的局部调整。由于Java语言的开源特性,在SUN公司被收购之前Java语言的更新来自于几个方面:SUN公司完成的内容更新、一些研究组织完成的内容更新,甚至所有从事Java开发的工作者完成的内容更新等。这使得Java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其内容就急剧膨胀。早期的内容侧重于通用程序的开发,而今天的内容开始针对不同的具体用途的应用程序开发,以适应应用程序开发周期缩短的需要。针对指数性增长的Java语言内容,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以及向学生讲授哪些信息等成为内容更新的重要研究内容。

1.1Java语言内容的采集

全文阅读

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研究、实践环节建设、特色教材编写等方面介绍该课程建设的一些做法。并介绍了几年来通过对该课程建设进行的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负反馈教学法;实践环节;特色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18-03

C++不仅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而且是这些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单片机及应用等)的重要基础,更是这些专业开展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表达工具和开发工具。因此,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下面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研究、实践环节建设、特色教材编写等方面介绍我校VC++课程建设的一些做法。

1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形成颇具特色的负反馈教学法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是从教学过程中反馈(作业、实验、答疑、单元测验等)的问题入手,通过及时讲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反馈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称此方法为负反馈教学法。负反馈教学法包括以下方面。

1.1用“范例”组织课堂教学,贯彻“发现式”教学思想

全文阅读

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摘要: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是目前公认的完善的课程资源建设形式,其评审指标中集合着当今我国先进的课程教育理论精华,对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建设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分析了其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探索方案。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发展现状

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对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解读,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于课程建设有了清晰的认识:

(1)校企合作突出。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中,二级指标建设方式中,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开发、使用、推广课程;二级指标教学队伍中,要求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2)强调创新。在建设目标设定、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教学与评价方法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方面强调要有所创新。在课程拓展资源方面,要求原创性资源比较高。(3)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应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团队教师应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主持(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4)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5)课程拓展资源要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2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不深入,不充实,不善于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案例的丰富性还不够,横向资源学习欠缺。(2)课程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落实。教学中难以100%还原实际工作情境。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显得分量不足,学生在校外实训中主要是观摩,也难以直接参与进去。(3)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调,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解、提供项目、学生画图、批改作业,形式也很单一。项目资源的采集,学生难以参与进去,主要还是教师提供。(4)课程的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重形式、轻技能,缺乏实质,和“设计员”职业资格考试能够吻合,但就课程目标来说还是有些脱节。

3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