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鉴赏三步法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三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六关注

诗歌鉴赏既是高考的一个传统内容,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大多数学生诗歌的积累贫乏,对诗歌的感受苍白,一见到诗歌鉴赏题就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的谈题而色变。其实,诗歌鉴赏并不是不可攻破的堡垒,它同样有技巧和方法可寻。诗歌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曲的把握,高考中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考题涉及到词句含义的理解、思想内容的领悟、表达方式的鉴赏、以及修辞格的判断,意境风格的赏析和情感倾向的评价等。命题者可能从三个层面来命题:一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有何艺术特色;三是诗歌的语言风格怎样。为此,考生在做题时应做到“六关注”。

一、关注诗歌的标题

关注诗歌的标题,可以帮助学生推敲诗歌的意旨。诗歌的题目富含多种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考生应从题目中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解读诗歌,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歌的题目告诉考生:这是首以诗回赠白居易赠诗的诗歌,“扬州”、“席上”点明地点及当时的氛围,“初逢”则点明事由,即刘禹锡从被贬地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自居易会面时写了这首诗。了解了这些,考生就可知道,这首诗主题可能是怀念旧友,也可能是抒发被贬的失意郁闷心情,还可能是朋友问的互勉等。考生理解时就会扣住诗人的情感,减少鉴赏的难度。

二、关注作者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人生体验、志趣和追求,所以不同的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是他的主旋律;而李白则是豪放飘逸的风格;王维的特质是“恬淡优美、含蓄生动”。如果考生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了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太难了。如辛弃疾的《鹧鸪天》,上阕用“嫩芽、蚕种、细草、寒林”来渲染早春乡村景象,下阕把写景推远一层,由平岗看到城里,情调是很愉快的。但为什么又有“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呢?这就要关注作者了,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昏聩无能、苟且偷安者,这让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这种心情就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所以从这句可以看出这首词还是愁苦之音,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

三、关注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考生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握思想情感了。

四、关注体裁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三步曲

古典诗歌是我们伟大祖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其简约的语言、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让我们这些后人对其高山仰止。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诗歌鉴赏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如何体悟这些凝缩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我觉得有三个步骤,现赘述如下:

一、再现意境

拿到一首诗词。读完后,如果脑子里能清晰地呈现出诗歌所写的内容的话,那你肯定能走进诗歌、读懂诗歌。再现意境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在训练中好好体会诗中字句的意思。由于诗歌的语言较为简练,还得利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填充诗中没有写到的人和事。所以说,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我们看到这句词时,脑子里应该呈现出杏花开得正艳。枝头上,蜜蜂、蝴蝶闹个不停,这里的繁忙景象让人一扫寒冬的阴霾,给人以快乐、欣喜甚至活力的感觉。所以,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

二、品味语言

好的诗歌,还要以语言取胜,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还要品味诗歌的语言。如一些特殊意象的运用,鸿雁、梅花、明月等所代表的含义;还有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如:书信,有“乡书”这个名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还有“尺素”这个名字(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所以,适当积累这些知识更有利于鉴赏诗歌。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的用典、比喻、炼字等修辞方式。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年拼却醉颜红”的“拼”字,都属于这首诗词的经典之词。

三、体味感悟

最后,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再现的意境和诗词中的字句体现出。有条件的话,再找寻一下作者的资料,这样就更有助于理解诗的内涵。比如,我们要是不了解刘禹锡的生平,我们就不能很好地品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如果我们不熟悉辛弃疾的生平,我们就不能领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无奈;如果我们不知道陈与义的生平,我们就不会明白“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苍凉。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诗歌的感情是有大体分类的,像羁旅思乡、怀才不遇、伤春悲秋、思人怀人、抒发理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感情所指。只要我们熟知了这些,在鉴赏诗歌时,可以和这些专业名词相对照,这样可以避免在鉴赏中走弯路。

当然,本文只是非常肤浅的讨论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其实每一步都不是那么简单,那么轻而易举,需要我们孜孜以求,多看诗,多赏诗。只有多去感悟,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这些古老的文字。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要“六看”

诗歌鉴赏由于所要求的能力层次较高,年年考相似,岁岁分不高,成了考生心中最为纠结的考题,甚至觉得似“鸡肋”,食之难咽,弃之可惜,难以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其实,诗歌鉴赏题也并非无从下手,考生只要善于利用已知条件,认真地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意象、看诗眼、看题干,也能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为深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供

帮助。

一、看标题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一个人的额和眼,是人们最先看到的部分,往往可以一看定乾坤,一看定分晓。认真审视古代诗歌题目,可以从中得到许多信息。古诗题目,有的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暗示了诗歌体裁,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维的《陇头吟》等;有的奠定了诗歌的感情态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绅的《悯农》、陆游的《书愤》等。抓住诗歌的标题,琢磨其中蕴含的信息,能有效帮助考生打开鉴赏之门,找到解题的钥匙。如,四川卷诗歌鉴赏题,看标题便能浮想联翩,由此及彼,得到解题的种种线索。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8分)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偶得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国的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仅是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璀璨的繁星,闪发出迷人的光彩。

优秀的诗歌有顽强的生命力,欣赏这样的古诗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的知识,且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通过诗歌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把握文学的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那么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呢?

多读,因为读是诗歌鉴赏之灵魂。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不能得其神韵。其实不只是诗词,概言之,语文学习的根本也就一个字—读。读是语文教学之魂,也是诗歌欣赏之魂。现在,中高考考古诗词是传统题目,关于新诗鉴赏,现在也作为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一切典范之作都有一定难度,有多重含义,有多种解释,阅读时就应有较强的鉴赏力。像苏婷的〈致橡树)就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也不仅是现代女性的独立宣言,它更强调现代人的独立个性,还可以泛指民族间的独立自主精神。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后边两点就难于理解。

感悟。诗与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诗歌所蕴含的文字之外的意义,在于符号之下附载的意象、暗孕的哲理、流淌的音韵、跃动的情趣。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对每首诗中潜藏的独特内容进行发掘。

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宝藏极其丰富。可以说,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于诗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价值观;杜甫《望岳》中“激荡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开阔胸襟;白居易《赋的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的意志。诗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举不胜举。

诗歌的表现手法,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浅谈

摘 要:诗歌鉴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比较薄弱,对古诗词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品、析、赏等方面入手,不断改进诗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鉴赏 古诗歌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会欣赏古诗词,既是传承中华国学的需要,也是提高文学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需要。古诗词鉴赏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受到种种原因的制约,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教学现状很不乐观。如何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则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引导学生品诗趣、析诗情、赏诗意。

一、品诗趣

写诗须有趣,方能引人。诗愈好愈耐人寻味。因此,我们读诗要学会品味,读出诗趣来。诗趣大致有四种,即情趣、意趣、理趣和志趣。

1.情趣

陶洲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诗人本来“种豆南山下”,却是“草盛豆苗稀”的结局,可见他很不善农事,但诗人却不辞辛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轮皎洁明月的陪伴下,劳动归来的诗人虽孑然一身,却心情舒畅。诗人肩扛着锄头,穿行在草丛间,皓月当空,这是一幅多么引人遐思的月夜归耕图啊!

2.意趣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四步曲

摘要:诗歌语言高度凝炼,在简单的言语中,却蕴涵着作者的深情,是一门极深的艺术。诗歌的教学必须把握一定的方法。联系意象、深入意境、体会感情和品味语言对高中语文诗歌课堂教学极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方法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现象:学生只会读诗、背诗,体会不了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更难以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大多也只是翻译诗句,解析个别用词,把诗歌整体感割裂,忽略了诗歌的美感。课堂教学达不到效果,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界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其结果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针对上述现象,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抓住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的事象和物象都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果这种特定的情感与某种形象构成了固定的关系,那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1]。

在古代诗歌中,人们常借“明月”“鸿雁”来表现自己的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美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以“折柳”“长亭”来表达离情别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代表坚贞高洁的品质;松代表坚贞高洁;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莲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抓意象就是要发掘“象”中之“意”,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只有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整合意象的特点,从而入诗、入情、入境。

二. 体会意境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浅析

一提起诗歌鉴赏,学生们就觉得太过高深,不好把握,无从下手。其实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这些形式的东西都是次要的,诗歌鉴赏要抓住“诗言志”这个意旨,联系生活,驰骋想象。

一、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是进行快速阅读,准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都是为这个主旨服务的。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感到千头万绪,繁多芜杂,那么我们应如何下手呢?正所谓“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古代诗歌固然有千万首,但是它们反映的内容无非就是山水田园、咏物咏史、离别、边塞等几大类。其次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能体味到,借优美风景来排遣自己的郁结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等等,这些情感现实中都存在。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仔细去想一下,同样也会产生共鸣。

二、各种诗歌类型的特点

(一)山水田园诗

代表人物有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一提到王维,我们常常会想起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青山格外明亮,又是一年的秋天傍晚,只听那竹林中一片喧闹,原来是洗衣归来的女子,那水上莲花的摇动,是渔夫们打渔归来时的情景,还见那明月透过竹林撒下月光,又听到那石上汩汩流动的泉水声,即使此时春天已过,公子王孙们也自然会留下来,因为这里是那样美,那样的清净、自由、祥和,怎不令人向往?我们平日里,生活中有了不快,看到这样的景象,怎能不为之顿消?那石头上流动的清泉,想必也早已把自己繁杂的内心打扫得干净了吧?

(二)咏物诗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柳树刚刚吐出的嫩芽,像是被碧绿装扮而成,那柔嫩的细条在微风的吹拂下,就像是垂下千万条绿丝带,好似问是谁裁出这碧绿的细叶?不正是那似剪刀的二月春风的杰作吗?作者赞美二月的春风,也是在赞美那二月的春天:它是有着那样神奇的创造力,把大自然塑造出如此景象,我们看到后不也佩服吗?这柳树的美好景象来自二月春风神奇的创造力,其实,人类神奇的创造力也可以塑造出更神奇的景象,咏物的同时也是在歌颂人的某种精神。

全文阅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古诗词鉴赏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呈现率较高的命题形式。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2)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3)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下面分别谈谈诗歌的炼字、炼句和诗眼。

一、“炼字”

炼字就是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所深藏的感情,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达效果。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数量词和叠词的锤炼。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具体思路是?释字(先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无法解释时指出词性)?释句(把该字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的效果。【用什么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注意内容效果指人、景、物的特点,写景句注意营造意境、奠定感情基调方面的效果

例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拳”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有捷径

摘 要:详细论说了学生在诗歌鉴赏时,如何解答诗歌诸多方面的问题。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握诗歌。如何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地诗歌鉴赏。

关键词:诗歌;鉴赏;作者;背景

“诗歌鉴赏”其实也不是什么专业名词。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的赏析和理解。它就表示要欣赏分析一首诗,它好在哪,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是怎么表现出来的。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作者给你呈现出怎样的优美画面,反映了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看似好复杂,好难懂。要想做好诗歌赏析,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多去读,古语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但是如果在很短的时间里要想读懂一首诗,该怎样去读呢?其实是有捷径可走的。

一、看作者和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鉴赏作品就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首先要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唐朝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半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被奉为“诗圣”。如,他困居长安时期,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安史之乱爆发,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西南漂泊时期,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

二、看诗歌的注释

如果在考场上遇到了不熟悉的作品,包括作者的一切,都一头雾水怎么办,不要慌张,冷静下来,看看有没有注释,如果有,那就是你打开鉴赏之门的钥匙。诗歌下面的注释我们不能小看。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地放在那儿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如,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