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为了使它们在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中融通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采用课程相互渗透、咨询指导有机结合、实践活动交融强化、建立融合机制保障等策略,促进大学生以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科学地进行个性化的生涯规划设计,在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心理,为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融通互动
[作者简介]张春峰(1966-),男,内蒙古赤峰人,新乡学院教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生涯规划。(河南新乡45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学立场的人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164)、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程知识转型与课程改革”(项目编号:2011-GH-069)和2009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编号:SKL-2009-209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86-02
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心理健康为条件和基础,包含对心理健康的筹划,在客观上能促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如果把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融通互动、相得益彰,将会促进大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实践探讨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通互动的策略。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互渗透策略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互渗透策略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交叉渗透,有机整合,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使两门课程相互配合补充、相互丰富内涵,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
[摘要]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为了使它们相互依存并且融通互动,可以采用课程互补、咨询指导有机结合、实践活动强化贯通等方法,促进高职生以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科学地进行个性化的生涯规划设计,在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为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生 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03-01
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心理健康为条件和基础,包含对心理健康的筹划,在客观上能促进心理健康。[1]高职生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在职业大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会贯通,使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路上顺利走向成功。以下将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融会贯通的迫切性。
一、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通
在大学期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帮助大学生更透彻地对自身心理和素养进行了解。在了解自身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征后,能对自己的未来生涯有更准确更深刻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一方面,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学生有激励和促进作用,能更好地激发个人的潜能。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使高职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修正自己,辅助了其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推动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课程目标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定义、要素、结论和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分析自己性格和心理的能力,从而掌握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技能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学生会主动抽取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意义有帮助的内容并进行强化,有目的性地学习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建立与发展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摘要〕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中学生正处于生涯规划的成长期和探索期,这既是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在介绍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的基础上,阐释了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并总结了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现实需要
高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不仅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处于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面临着对教育、职业及人生的抉择。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加上信息渠道不畅,许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或选择职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这种盲目不仅体现在就业、升学的选择上,而且反映在整个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厌学,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什么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被动,毫无目标地走一步算一步;缺乏个性,实践经验少,承受挫折能力差,心理极其脆弱,爱沉溺于自己的幻想当中,与社会需求脱节;基本技能薄弱,对待劳动态度消极,生活习惯懒散等,对学校各项活动消极应对。在此背景下,人生规划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是针对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的高中学生的生涯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关注学生毕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生活中各种角色的统合。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的目标相吻合。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适宜人生规划的基础和保证。学生在接受人生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继而影响着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在学生身上相互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各种科目争相挤占课时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当将人生规划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构建一套与人生规划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称之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现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其实,不少教育专家对人生规划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但很少有学者和学校从实践层面提供策略和经验的总结。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规划教育的整合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策略
1.基于心理测量的自我认识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认识到自己将要扮演的各种人生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和所需付出的努力,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观,从而科学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涯准备。
这里说的自我认识不是简单的反思式直觉,而是基于心理测量的系统认知,其基本途径有心理量表测评和问卷调查。
摘 要: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原属两个独立系统,虽然两者之间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和理论基础不同,但都包含了教师、学生、学校和家庭等共同要素并且相互联系,如何实现两者一体化协同科学发展,是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措施。
关键词:协同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78-01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论依据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协同理论认为,任何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各要素之间表现出协调合作,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由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将教育、管理、服务等高校育人功能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拟基于协同理论,试图探索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个系统的有机契合互动机制,使其共同发挥出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人格的教育合力。
二、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统一性
1.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就业心理问题,提高职业规划能力。论文阐述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提出了要使两者结合,就要在教育内容、师资队伍、教学形式方面,润物无声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渗透和同步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导致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的问题,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探索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新途径就是整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高职学生的认知误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高职学生的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1.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途径,最终促使学生顺利就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表明,它是帮助高职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形成健康心理、开拓美好未来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最终的目的也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
首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分析,使其认清社会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理想价值观念,这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再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这也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内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使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正确应对,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及压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摘要]文章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而在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健康发展,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3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尤其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强调,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在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中,高职生在就业现实和心理上遭受着双重打击。所以,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有效的融合,研究教育融合途径和方法,帮助毕业生增强信心,打好基础,从而促进毕业生正确择业,顺利就业,为他们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据相关数据表明,71%的高职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工作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25%的学生对未来不明确,只有4%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明确的规划。此数据明显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认识欠缺。
12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缺乏科学性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 探索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摘 要: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前竞技性的内容偏多,20世纪末期与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则主要分成7个学习主题及3个学习阶段。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台湾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军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教育部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