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经济

审美经济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场经济审美思维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一直都在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快速进步,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物质世界的结构是有规律的,运动和演化也是遵循一定法则的,符合了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结构规律和物质运动、演化的法则,这个客观物质世界就是和谐的、稳定的,反之,就是矛盾的、对立的,矛盾的、对立的客观物质世界就是不稳定的,就是一个不美的世界。科学技术的定律、规律都是和谐的象征,和谐了的事物或现象其定律和规律才能成立,才能真善美。不和谐则定律或规律就是错了,不仅谈不上美也谈不上稳定。工程更是如此,和谐了才能既真又善又美,工程才能稳定。人才的培养首先培养人的世界观,培养人对世界的认识,尤其是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因此,审美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应成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思维的培养便成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世界充满了美,没有审美欣赏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创建现代化的美好世界,也不可能成为现代的高素质人才。国家提出的目标虽然也包含着对审美的要求,但在措施方面的规定却显得不够具体,在执行上又显得力度不够,尤其工科院校往往重视的是理工、外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忽视人文知识的内容,更谈不上美育的培养和教育。尤其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疲于应试,无暇顾及文科和美的培养。

建国初期,为祖国建设而喊出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口号,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逐渐为大家认同的“学好外语和计算机”,便有了出国或就业的大好门路,这样,培养审美思维相关的美学理论和实践教育根本排不上日程。各高校尤其工科院校为了装点门面,往往招收某一方面特长生,组织有关的校队去参加相关的比赛,以此展示各高校自己在这方面的实力。由此,高校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出现了一些弊端,一方面,影响这些特长生所学专业各科课程成绩,另一方面,整体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因此,也就达不到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

二、审美思维与提高创新能力的相关性

1.审美思维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21世纪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各种科技发展迅速,大到航天探月,探索宇宙;小到纳米科技,细菌病毒。在探索宇宙时,飞船遨游太空,眼前充满了美;探索纳米或细菌病毒的微观世界时,更是妙趣横生,美不可言。在实现这些科技工程装置的每一步,都必须合乎科技规律,合乎规律的事物就必然是美的。不合规律的事物或现象就谈不上美。又如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了一个相当美的质能关系式E=mc2来表达,它既向人们展示了质量和能量相互转换关系,又给人以数学语言的美感,后来为原子弹爆炸证明了该关系式及其理论的正确性,展示了一个合乎规律的伟大工程的实现。它进一步说明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审美方面也具有相当高的素质。现代化的工厂,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桥梁大坝,等等,有哪一项工程能离得开科技,又有哪一项工程不需要美。没有合规律性的高审美思维素质人才,如何能胜任时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时代要求高校理工科应加强大学生审美思维的培养,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2.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合目的性与审美客体的合规律性的契合,才能使审美主体人产生审美愉悦。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生活的快速改善,人们追求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目标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美。科技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越来越清晰,即审美主体要求的目标按照客观规律可以实现。审美主体是人,审美客体是人们要实现的目标,二者的契合没有高超的审美思维素质的人如何能完成呢!因此,审美要求水平的提高促使工科高校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审美思维的培养和审美素质教育。

3.科技知识和理论的发展与审美理论的发展表明二者既有各自独立性,又互相交融。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许多自然现象存在和变化的规律被人类认识,而这些规律性使人们深深感受到符合存在和变化规律性的自然现象,表现出和谐并给人以审美愉悦,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美学也快速发展,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揭示了大量美的事物是符合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性的,美是事物合规律性的表观反映。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美学的快速进步,可以说美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与审美既在独自学科中发展,又互相交融,共同进步。历史证明,每一时期科技革命都同时带来美学的飞跃和美的繁荣。许多自然科学家,同时都有相当高素质的审美素质。另外,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现人类本身的形体结构和认识水平与客观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存在着相关性,因为人的形体本身就是物质性的,它是地球物质的一部分。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元素组成与地壳物质的元素组成惊人地相似。另外,人的形体在长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共存中,为适应环境,其结构也与周围的客观对象的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人体许多部位符合黄金分割率,而具备黄金分割律的客观事物就给人以美感。可以认为,人类的形体结构和物质性与客观事物结构和物质性的相关性是人类产生美感共鸣的基本条件。一些美学家和科学家对美的现象已经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量化描述,并要通过审美活动过程揭示人脑的神经活动机制。同样,一些科技理论的探索,一些工程的设计,哪一个能离开美呢?例如,对污水厂的臭气处理系统设计,在考虑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同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设计是否结合结构造型学、彩色学与自然生态学和民族风情等特点,要求建造师有创意的建设出传统建筑难以实现的造型和曲线的工程构筑物,使其工程建构筑物美观大方。所有这些,不对高校工科大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审美思维教育和实践,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难以胜任现代科技工程建设工作的审美要求。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丰富多彩,对自然和人工事物和现象的观赏能力也在提高。审美欣赏已走向平民大众,对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会出现评头品足,这就要求设计者或者研究者所搞出的东西不仅要经济适用,还要美。各种建筑物和工程建设的投标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外,还应有一个美的效果图,以展示最终的建构筑物的审美效果,这些效果图往往是取得投标成功的重要手段,不经审美素质训练的科技人员恐怕难以担此重任。

全文阅读

经济学的审美转向

以复归为导向的经济活动审美化与消除异化是一致的――

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值得注意:后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把美学与经济学混合在一起写作;与此同时,当前典型的后现代经济实践(体验经济实践)中,审美与经济也混合在一起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共振,背后是否具有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

审美的政治经济学历来是以异化及异化的消除为基本主题的,而经济活动本身的日益审美化是以复归为导向的,所以这两股力量是同一股力量。在这种力量推动之下,经济学可能发生一场“审美转向”:从以资为本,单纯进行工具理性的实证研究,转向以人为本,对幸福快乐这种感性目的的价值判断。

美学(Aesthetics)这个词,在其创立者鲍姆嘉通那里,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作为“感性学”,与经济学这门“理性”学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感性―理性―更高感性”螺旋上升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当前现代化潮流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以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体验经济、“高科技、高情感”等为标志)。在复归感性的现代化总背景下,以“理性”为旗帜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大本营,反而受到美学这门不起眼的“感性学”的“侵略”,就不足为奇了。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以“感性学”所长,补“理性”学所短,这是在主流经济学缺乏反省精神情况下,响应历史潮流的“替天行道”之举;而行为经济学则从经济学内部,通过对感性快乐的研究,里应外合式地配合了这股历史潮流。

经济学的两次现代化:现代转型与后现代转型

快乐是经济学与美学共同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在其古典时期,曾以研究快乐为中心。例如,古典经济学家边沁,就把快乐作为其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把快乐和痛苦作为判断价值的最终标准。边沁认为快乐是一种终极价值和终极判断标准。他据此提出后来被称为“最大幸福原理”的“功利原理”,并区分出十四种人性可感觉的快乐。斯密最初的《道德情操论》,也不回避对于情感愉快的研究。

然而,马歇尔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快乐”不见了,代之以效用的概念。这是经济学的第一次现代化,是理性驱逐感性的过程。从此,经济人理性牢牢占据了经济学的中心舞台。“理性”的经济学与“感性”的美学之间的联系也被割断了。从表面上看,这样做直接的原因是人们认为快乐等情感不可测度。经济学为了实证,采用效用(包括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这种可以精确测度的、引致快乐的中间价值变量,来近似替代快乐这种作为“一种心理行为,一种情感”(边沁语)的不可测的最终效果。然而从根本上说,这是经济学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因为工业化的理性价值与情感这种感性价值之间存在实质性冲突。取舍的结果是在工业化中形成的主流经济学自然要维护工业化的核心价值,即理性价值(经济人理性无非是哲学理性的经济化)。经济学对情感的忽视,源于对理性的独尊。所以在整个工业化运动中,人们不再把效用当作引致快乐的手段,而是把效用本身当作追求的目的。扩大到宏观含义上,最大幸福概念也就被偷换为最大效用概念。此时的主流经济学,已经“忘记”了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对效用的最初看法。

工业化完成后,形势急转直下,“快乐”这种终极状态价值在“升值”,而“有钱”这种中间状态价值在“贬值”。 人们开始发现工业化的“蛀牙”:以效用取代快乐,隐含着一个最近被行为经济学家们证伪的命题,就是“有钱即快乐”。在这个命题中,“有钱”是效用和效用最大化的通俗指代;“快乐”是幸福和福利最大化的通俗指代。这个命题的经济学含义是:快乐依附于效用。有效用就有快乐;只要效用最大化,快乐就最大化。卡尼曼、奚恺元、黄有光等的一系列实证研究证明,“有钱不一定快乐”。对应的宏观结论则是,GDP的增长并不自然而然地意味着幸福水平的同等程度提高,光谋温饱不谋幸福,人们会“放下碗筷就骂娘”。

全文阅读

产品设计美学与经济审美

文章首先叙述了产品设计美学及经济审美的必要性,并阐明了其研究意义。分析了当前社会产品设计美学及经济审美的发展及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及期望进行了阐述。

1.问题提出

当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财富获得了巨量增长,但也遇到了新的瓶颈,传统的资源配置型垄断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基于价值增值型垄断的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家发展路径的新选择,并逐渐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最主要载体就是我们生产与创造出来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品附加值已上升到国家的意志层面。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产品的设计价值,提升产品的设计价值就不能回避对产品的美学观念研究。一直以来,我们的产品设计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低下,其背后更多的是因为产品设计的美学观念陈旧,一直没有与国际接轨。这需要我们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寻找原因,洞悉国际发展的潮流和国内社会需求变化的趋势,理清我国在产品制造与设计过程中的美学观念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经济审美化的趋势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审美化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在于企业把“美学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实现“企业美学的管理”,建立“企业美学战略管理”。实际上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涉及到美学,比如新产品的开发和计划、品牌管理、产品分类管理、服务管理、广告和促销、包装、交互式媒体传播,以及公共关心等。

2.研究的意义

产品设计美学的哲学内涵就是使产品更加符合发展的规律,能够更好地满足促进人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生产方式的变迁、技术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变化都深深影响着需求市场,并最终影响到产品生产与设计的过程。当下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变化正在推动产品设计美学发展的方向。

实体经济是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关键,创新成为一条重要途径。经济审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技术及风格化,“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的世界,通过市场营销、设计以及风格化,“图像”提供了对于躯体的再生模式与虚拟叙事模式,绝大多数的现代消费都建立在这个躯体上。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中,商品具有文化属性,并且这种文化属性不再像蛋糕上的酥皮一样,仅仅是商品的一种装饰,而是溶入到了商品内部。

全文阅读

产品设计美学及经济审美

1.问题提出

当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财富获得了巨量增长,但也遇到了新的瓶颈,传统的资源配置型垄断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基于价值增值型垄断的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家发展路径的新选择,并逐渐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最主要载体就是我们生产与创造出来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品附加值已上升到国家的意志层面。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产品的设计价值,提升产品的设计价值就不能回避对产品的美学观念研究。一直以来,我们的产品设计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低下,其背后更多的是因为产品设计的美学观念陈旧,一直没有与国际接轨。这需要我们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寻找原因,洞悉国际发展的潮流和国内社会需求变化的趋势,理清我国在产品制造与设计过程中的美学观念演变过程及其动因。经济审美化的趋势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审美化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在于企业把“美学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实现“企业美学的管理”,建立“企业美学战略管理”。实际上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涉及到美学,比如新产品的开发和计划、品牌管理、产品分类管理、服务管理、广告和促销、包装、交互式媒体传播,以及公共关心等。

2.研究的意义

产品设计美学的哲学内涵就是使产品更加符合发展的规律,能够更好地满足促进人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生产方式的变迁、技术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变化都深深影响着需求市场,并最终影响到产品生产与设计的过程。当下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变化正在推动产品设计美学发展的方向。实体经济是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关键,创新成为一条重要途径。经济审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技术及风格化,“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的世界,通过市场营销、设计以及风格化,“图像”提供了对于躯体的再生模式与虚拟叙事模式,绝大多数的现代消费都建立在这个躯体上。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中,商品具有文化属性,并且这种文化属性不再像蛋糕上的酥皮一样,仅仅是商品的一种装饰,而是溶入到了商品内部。经济审美化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转型。同时,经济审美化为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3.美学化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状况,市场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推动了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速度,拓宽了产品生产实践的空间和设计水平,并进一步影响了社会审美观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一个品牌来说,品牌识别的设计必须以美学为基础,一个强有力的、以美学为基础的识别,应当是赢得并留住顾客的新起点,而不是反面作用。可口可乐依靠品牌营销获得极大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不是由于饮料配方、而是由于产品的审美化取得的。因此,只有对企业实际经验活动进行美学分析,促进产品设计美学理论与经济审美紧密结合,赋予美学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才能为企业经营者改变思路,使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早日置身于先进制造业行业。好孩子集团是江苏昆山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它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家负债100万的农村中学校办厂。然而,它现在享有“世界童车之王”的美誉。好孩子集团取得的成绩,正是推行产品设计美学与经济审美化的结果。在好孩子集团的产品中,“爸爸摇,妈妈摇”的手推童车完美地体现了功能美。同样,对于同一种产品,欧美市场和国内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审美差异,好孩子集团对于内销和外销产品颜色、造型都进行了不同变化。

4.产品设计美学与经济审美化的未来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职业,诞生于20世纪初期。它的世纪涵义应该是“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而不是机械的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它要符合“实用+舒适+审美”。中国的产品设计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西方的设计也在向中国学习。西方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在中国古朴的文化思想中有所提及并给出了解决的建议。比如中国的一种潜在的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天人合一”思想,它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根基,同时它也满足了设计文化的独特性和当代性的特征。因此,加强国内外创意力量的交流与合作,结合产品设计美学与经济审美化联系,走有名族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才是未来之路。

全文阅读

大审美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技术美

摘要:

在人们对技术制作惊叹的同时,也会产生愉悦并体验美感。科技美有三方面表现:科技现象美、技术产品美、人类生存环境的科技美等。技术美的实质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技术美的审美体验有两方面,一是超越生理,实现精神满足;二是超越实用功能,注重形式之美。在大审美经济时代,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快的体验,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关键词:技术美;功能美;大审美经济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

技术为什么是美的?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技术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技术既然与艺术有密切关系,它自然是美的。不论古代的技术还是近代的技术,都曾以其智慧的构思,以其对自然规律的巧妙应用以及实现人的目的的完善效应而为人所赞赏和玩味。在人们对这些技术制作惊叹的同时,也会产生愉悦并体验美感。

一、技术美的概念和表现

技术美指人们按照功能和审美的要求,利用工业技术手段设计和生产产品,或利用技术产品寻找自然现象的规律。与艺术美相比,技术美比较偏重于功能美,讲究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科技美有以下三方面表现:

(一)科技现象美

全文阅读

文化经济的景观:经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摘 要 在消费社会,文化经济使审美不再拘囿于传统抽象思辨的藩篱,开始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和世界,呈现出经济审美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面貌。

关键词 消费社会 经济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消费社会,审美已经不再拘囿于传统抽象思辨的藩篱,开始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和世界。正是在此意义上,韦尔施说:“毫无疑问,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美学的勃兴。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甚至“把都市的、工业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个儿改造成了一个超级的审美世界”。[1]

一、经济审美化

经济审美化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即在经济活动中,文化担当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性的角色。当今,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已不再是自然禀赋(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而是文化、知识、创意、科技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经济形态的转型。

(一)知识经济――“知识就是力量”

与农业经济依靠良好的地理环境、工业经济需要大量机械设备、资金不同,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创新、智力的开发为基础。高技术人才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如果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主要依靠有形资产,知识经济则是依靠无形资产,从而也表现出虚拟性的特征。

(二)文化产业――文化是一种生产力

全文阅读

浅论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审美价值

电视经济专题片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真实纪录,同时,又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艺术表现,它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经济活动中剥离出那些有关注价值的人和行为,让我们更真切、鲜活地认识这个世界。

电视经济专题片是表现的,更重要的一点它又时时受到真实性原则的制约,可以这样说,电视经济专题片比起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受真实性和艺术性双重制约的程度更为突出。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形成了电视经济专题片的独特表现形式,也造就了一批独具才华的电视经济节目的编导,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发展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空间。当我们在观看有价值的电视经济节目时,除了感受到社会的经济活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嬗变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取到这一类型节目所带给我们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编导在尊重客观物质现实的同时,又把握住了在创作中的艺术性原则,通过点点滴滴的诸多元素,生发出独特的整体性审美经验和感受,在这里,枯燥的数字、简单的人物、平淡的事件在编导的创作魔方中都具有了别致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在电视经济节目实用、客观的基础和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强化艺术的表意功能,使其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当观众在观看和欣赏本质上具有美的事物时,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各种心理能力便被激发而活跃起来,开始了不同的心理体验的过程:或悲哀、或喜悦、或愤怒、或警觉、或者是感到崇高,或觉得渺小等等,然而 最终都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悦输,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你所传递的信息和你在经济节目中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恩格斯曾这样描述好的作品给劳动者带来的审美享受:“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侯,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①那作为电视经济专题片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审美价值,给观众带来这样的审美享受。

一、创造意识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电视经济节目这种形态,它所观照的是整个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那么作为一名电视经济节目的编导在用思维着的头脑掌握世界的时侯,就不能非此即彼或以偏概全,而是有所关联和适度地运用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这也就决定了电视经济节目本身所固有的审美特征。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用心灵去观照世界的方式。

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艺术生产的方式,当我们面临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并用艺术的掌握方式去观照它时,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已不仅仅把艺术的方式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来认识,同时也把艺术的方式当作一种生产形态来看待,因为“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②由此可见,当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去把握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客观现实时,创造性的劳动已经开始了。从主体上看,编导者的创造冲动和创造意识,是掌握这一客观现实的原动力之一。从客体上看,客观现实,为艺术掌握以人为中心的 自然、社会提供基本的原型。从主、客观关系方面来看,把主体的创造意识和审美经验“物化”于作品之中,在“物化”的过程中,随着客体内涵的不断显露和主体对客体的层层深入,又会反过来刺激主体的创造性,以最佳的艺术性原则,使作品表露出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编导者都应将创造意识视为自觉的追求,没有了创造意识,也就失去了把握经济现象的原动力,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创造意识的生成可以使创作者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语汇和情感符号“物化”于作品之中,同时也将创作者自己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物化”于作品之中,它可以使作品产生一种不可重复性和独创性,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审美价值。

余秋雨说:“艺术发展的应有模式,永远是披荆斩棘的拓荒,拓荒斧的闪闪锋刃才是未来艺术世界的曝光”③也许,电视经济专题片未来世界的曝光也正在“拓荒斧闪闪锋刃”上折射开来。

在经济部创作的《资产重组:1+1>2》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创造意识为该片所带来的魅力。从片名看,1+1>2,已不属于数学的范畴,它具有统筹和再分配的意味,可以这样说1+1>2,这几个简单的符号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审美空间。既熟悉又陌生,恰当地揭示出了该片再现因素的重要特质。再现的美,来自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人人熟悉,可能发现的美,所以很亲切。另一方面,又因为再现的美,绝不是人人都能够发现,更不是人人都曾体验过的,所以它又无比的新鲜,在这种张力下,势必会产生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的审美经验和。再加上片中对祁家大院中山西商人古老的经营模式和当代企业资产重组的隐喻式描述,更加化了该片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全文阅读

论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审美价值

电视经济专题片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真实纪录,同时,又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艺术表现,它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经济活动中剥离出那些有关注价值的人和行为,让我们更真切、鲜活地认识这个世界。

电视经济专题片是表现的,更重要的一点它又时时受到真实性原则的制约,可以这样说,电视经济专题片比起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受真实性和艺术性双重制约的程度更为突出。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形成了电视经济专题片的独特表现形式,也造就了一批独具才华的电视经济节目的编导,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发展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空间。当我们在观看有价值的电视经济节目时,除了感受到社会的经济活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嬗变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取到这一类型节目所带给我们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编导在尊重客观物质现实的同时,又把握住了在创作中的艺术性原则,通过点点滴滴的诸多元素,生发出独特的整体性审美经验和感受,在这里,枯燥的数字、简单的人物、平淡的事件在编导的创作魔方中都具有了别致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在电视经济节目实用、客观的基础和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强化艺术的表意功能,使其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当观众在观看和欣赏本质上具有美的事物时,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各种心理能力便被激发而活跃起来,开始了不同的心理体验的过程:或悲哀、或喜悦、或愤怒、或警觉、或者是感到崇高,或觉得渺小等等,然而 最终都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悦输,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你所传递的信息和你在经济节目中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恩格斯曾这样描述好的作品给劳动者带来的审美享受:“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侯,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①那作为电视经济专题片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审美价值,给观众带来这样的审美享受。

一、创造意识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电视经济节目这种形态,它所观照的是整个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那么作为一名电视经济节目的编导在用思维着的头脑掌握世界的时侯,就不能非此即彼或以偏概全,而是有所关联和适度地运用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这也就决定了电视经济节目本身所固有的审美特征。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用心灵去观照世界的方式。

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艺术生产的方式,当我们面临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并用艺术的掌握方式去观照它时,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已不仅仅把艺术的方式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来认识,同时也把艺术的方式当作一种生产形态来看待,因为“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②由此可见,当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去把握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客观现实时,创造性的劳动已经开始了。从主体上看,编导者的创造冲动和创造意识,是掌握这一客观现实的原动力之一。从客体上看,客观现实,为艺术掌握以人为中心的 自然、社会提供基本的原型。从主、客观关系方面来看,把主体的创造意识和审美经验“物化”于作品之中,在“物化”的过程中,随着客体内涵的不断显露和主体对客体的层层深入,又会反过来刺激主体的创造性,以最佳的艺术性原则,使作品表露出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编导者都应将创造意识视为自觉的追求,没有了创造意识,也就失去了把握经济现象的原动力,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创造意识的生成可以使创作者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语汇和情感符号“物化” 于作品之中,同时也将创作者自己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物化”于作品之中,它可以使作品产生一种不可重复性和独创性,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审美价值。

余秋雨说:“艺术发展的应有模式,永远是披荆斩棘的拓荒,拓荒斧的闪闪锋刃才是未来艺术世界的曝光”③也许,电视经济专题片未来世界的曝光也正在“拓荒斧闪闪锋刃”上折射开来。

在经济部创作的《资产重组:1+1>2》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创造意识为该片所带来的魅力。从片名看,1+1>2,已不属于数学的范畴,它具有统筹和再分配的意味,可以这样说1+1>2,这几个简单的符号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审美空间。既熟悉又陌生,恰当地揭示出了该片再现因素的重要特质。再现的美,来自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人人熟悉,可能发现的美,所以很亲切。另一方面,又因为再现的美,绝不是人人都能够发现,更不是人人都曾体验过的,所以它又无比的新鲜,在这种张力下,势必会产生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的审美经验和。再加上片中对祁家大院中山西商人古老的经营模式和当代企业资产重组的隐喻式描述,更加化了该片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全文阅读

大审美经济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摘要】

大审美经济时代,旅游成为消费者寻求、购买、体验和消费文化的过程。基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特性,其内涵和外延必须突出审美因素,尤其是审美体验在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更新旅游文化产业观念、拓展旅游文化产业内涵和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品质等,以满足消费者审美升华的需要和成为生命统一体的需要,切实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大审美经济;审美体验;旅游文化产业;顺德

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变革。在消费审美化的前提下,个人通过创意、技巧和才华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以审美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在21世纪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谈到两种体验,一种是体验的优雅和强化形式,即艺术作品,另一种体验则普遍构成日常事件、活动及情感。艺术和审美体验隐含在每一个正常体验中,审美经验是一切经验所固有。随着审美体验进入经济领域,我们也步入了大审美经济时代。在市场原则和资本逻辑的全面渗透下,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联姻催生了“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将现代旅游的定义解释为:“人们处于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旅游融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审美的特质:感遇古迹、建筑和文物者有之,膜拜庙宇、园林者有之,欣赏书法、绘画、篆刻者有之,观摩音乐、舞蹈者有之,体验美食、民情、风尚者有之,无论是涉及中国传统美学的阴柔、阳刚、秀美、绮丽、疏阔等审美范畴,还是西方美学崇高、自然、沉郁、悲壮等审美形态,人们在旅游当中满足了自己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1]。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属于审美文化产业的范畴。根据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协同性越来越强的特点,如何凸显旅游中的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是实现旅游文化产业拉动需求、实现经济复苏、转变经济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2]。

一、大审美经济下审美升华的需要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勃兴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首要策略”。所谓大审美经济,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旅游审美指的就是围绕旅游和通过旅游来进行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并从中获得激发生命力的审美体验和美好情感。旅游活动的审美特征包括审美追求的精神性、审美活动的技巧性、审美对象的趣味性、审美感受的立体性、审美客体的可观赏性、审美功能的陶冶性。具体来说,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将自己融入美景美食,观赏、品位、领悟,抛开日常经验和现实世界,追求一种人生闲暇与精神享受。当然,一部分审美主体掌握方法、时间、距离、角度等鉴赏技巧,另一部分只是走马观花、凭栏望水,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皆可获得成为生命统一体的宝贵经验。审美过程趣味横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审美主体在审美情境中自然要调动所有的情感与知觉去体悟造化神奇、巧夺天工之妙。全方位、多方面观察和欣赏需要全身心投入,只有全然进入旅游胜地等审美情境的对象世界,才能达到“高峰体验”,满足审美主体审美升华的需要。旅游文化产业要创新观念、整合资源、精心规划、回归体验,满足消费者审美升华的需求以及成为生命统一体的需求。文化旅游产业的勃兴与人们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密切相关,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体验和享受过程,也是消费者寻求、购买、体验和消费文化的过程。对消费者来说,旅游的目的是感受和体验审美氛围,包括当地的独特地形、人文历史、民俗风貌和民族信仰。人们来顺德,畅游清晖园、西山庙、陈村三字经公园、陈村花卉世界胜景,参观李小龙故居、碧江金楼、乐从陈家祠、678文化街、伦教周大福珠宝文化中心,领略顺峰山、大良南国丝都博物馆、顺德创意产业园、顺德华侨城风光,最后令人回味无穷的是岭南水乡、武术之乡、世界美食之都的民俗风情。

二、大审美经济时代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全文阅读

体验经济时代的网媒与审美文化

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的《体验经济》一书宣称:“现实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能够普遍地大规模地满足马斯洛所论的最高需求层次――‘自我实现’的阶段。”“所有国家都必须按序排列的持续经济形态进行转换,他们必须从农业经济转化为工业经济,接着从工业经济转化为以服务为导向的经济,然后从服务经济转化为体验经济。”①

根据派恩与吉尔摩的观点,所谓体验就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其结果是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经历,因为任何一种体验其实都是某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那些筹划事件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而作为企业,需要有意识地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产生体验,给顾客留下难忘的愉悦记忆。两者的结合就产生了体验经济:“你需求,我设计;你出演,我导演;我服务,你体验――你付钱”。如今,理论界一些热门话题诸如“审美经济”、“体验经济”、“娱乐经济”、“情感消费”、“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创意产业”、“头脑产业”、“艺术产业”等都凸显了审美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兴起。

目前,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国家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从工业到农业、因特网业、旅游休闲、商业、文化产业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我国的体验经济形态在某些部门目前具有了一定规模,如广播影视业、音像业、娱乐业、网络业以及艺术产业等,但就整体而言,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典型类型,网络媒介以其信息综合性强、成本低廉、内容丰富、互动性强、速度快及开放性措施与形式等优势,迅速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把互联网确定为“第四媒体”。这一新媒介凭借着技术优势和灵活、快捷的传播方式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媒体,从根本上改写着人类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时空障碍日渐消失,如网上聊天、网上电话、电子邮件(群发邮件)、ICQ等等;二、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娱乐不但普遍化、大众化,而且还进入了一种自我主宰的世界;三、网络成为最便捷的信息来源之一;四、网络提供了商业平台,也为教育提供了更多机遇。腾讯公司可谓中国推行体验经济、顺应时展的成功范例,其业务体系已形成了即时通信业务、网络媒体、无线互联网增值业务、互动娱乐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电子商务和广告业务七大业务体系,并初步形成了“一站式”在线生活的战略布局。腾讯网集新闻信息、互动社区、娱乐产品和基础服务于一体,成为最具传播力和互动性、权威、主流、时尚的互联网媒体平台,成为中国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为中国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提供富有创意的网上新生活,如电商、支付、商业、基于手机的在线服务、游戏、QQ农场、QQ秀、QQ宠物,为用户构建了完整、成熟、多元化的在线生活平台,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应。

由此可见,在体验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网络媒介改写了传统经济的模式,创造出了新的经济模式。借势于体验经济的经济效应及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诉求,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介质的网络媒介,为文化传承营造了一个开放、自由、互动、共享和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体验经济越来越倾向于文化氛围和个体体验的价值诉求,融入了大众“参与”与“游戏”的欲望、“体验”与“享受”的渴求以及“休闲”与“娱乐”要求,标志着两百多年来经济学价值的一个重大转向。正因为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就要让产品在实体上更富有文化气息,更能从感情上打动顾客,更具体验价值。这就意味着商品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审美价值与体验价值超越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成为一种主导的价值。在这种变被动为主动,变主动为互动的新型经济形态中,文化产业也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体验经济的消费需求,网络媒介凭借其数据性、透明性、交互性和再生性等优势,把文化产品的艺术化、审美化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紧密结合起来,以形象与某种符号作为触发标记、以体验效应为中心,利用人类情感在深层结构上的共通性,在商品消费领域引导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建构性的动态的实践认同机制,来唤起相应的情感享受,让体验者对体验产生美好的回忆或永久记忆,并且在相互之间传递这种美好体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精神效用、满意效用、记忆效用的一体化,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文化得以传承。

因此,理智地认识体验经济时代网络媒介与审美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并因势利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首先,网络用户规模节节攀升,成为最广泛普及文化传播受众的最佳媒介。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而2011年1月19日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1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成为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最引人注目的是,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其次,网络媒介的超级链接作用以及多媒体功能使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可以以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快速实现各种形式的转换、千变万化,而且,互联网可以使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利用其交互性特点,跨越理解与沟通的障碍。再次,在消费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话语的背景下,文化可直接渗透到绝大多数人的日常价值诉求之中,利用网络的平台建构一种表达平等享有文化权利的基本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社会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网络媒介化运作不仅是体验经济的催化剂,而且人们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建构的认同机制引领着人们的消费价值取向,其后续效应更是难以估量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一种主导地位,这同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利用发达的网络媒介推动审美文化产品的输出、强化人们商品消费中对其文化的认同是分不开的。“全球化的过程主要被看做是把来自西方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过程,是一整套全球范围内的普适性价值标准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当今美国在西方世界享有特殊的领导地位,全球化又被简洁地理解为美国化。”②由此可见,文化传播与体验经济相辅相成,而网络媒介无疑扮演着重要的主推手的角色。美国“不仅拥有主导世界媒体市场的跨国媒体集团,还掌握着主要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内的尖端信息系统。此外,它的‘信息自由流动’等主张正在对世界舆论、文化和意识形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③美国政府和企业以及相关文化研究者深谙其中的道理,着力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电影、流行音乐、电视、时装和休闲文化等。而且,美国的文化战略不仅仅在于传播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等强势文化,还在于他们善于吸收和改造他国的文化精华,再加上自己的文化元素,然后再推向全世界。比如说由梦工厂制作发行的三维动画片《功夫熊猫》,以中国元素为题材,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融入美国自身的文化和艺术趣味等美国文化的精髓,功夫熊猫通过自身的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人借中国的花木兰、龙等符号创造了好莱坞式的《花木兰》,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把中国的文化符号与传达美国精神的深层结构融会贯通。通过文化产业化的途径,他们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从意识形态上强化了人们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美国文化通过与网络媒介的联姻获得了全球性普适价值,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仅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而且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审美文化与网络媒介的相互作用之所以在当今社会语境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它体现了当今世界体验经济消费诉求的基本维度:一、多元共生、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建构性理念顺应了人们追求个体主体性价值自由发展的当代潮流;二、文化产业化的纵深开发以及对审美艺术共生共享性平台的利用整合了人们文化认同的深层结构;三、迎合了当代社会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平等发展空间,以实现自我的最高需求的社会审美价值导向,引领着人们不断提升生活与审美需求;四、对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精神与情感的高度关注和全方位发展战略深入延伸到社会文化领域,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顺应了现代社会普遍的感性需求思想范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