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职业化论文

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前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国家审计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审计职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并探讨当前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审计 职业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这在我国审计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由此可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前中国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体制的必然要求。但当前审计队伍建设及职业化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困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和加强,才能保证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开端于1980年代初,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审计规定(暂行)》、《审计条例》、《审计法》、《审计基本准则》、《国家审计准则》等系列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颁发,将国家审计的功能不断拓宽;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三个技术级别确定及相关考试及评估工作的有序推进,确保了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在职称考评方面的落实及完善。就特定地域来说,国家审计职业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但是,目前我国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程度及其有限,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存在上述问题及不足,既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有审计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客观原因,有审计机关组织实施上的困难,也有审计人员自身的思想行为的主观问题。经调研分析,主要有以下这么几方面。

从当前审计职业化发展程度的分析来看,要加快推进审计职业化发展,关键是加快审计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过程。具体操作来说,应选择从易到难,从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变革到外部审计体制全面变革的方式,逐步推进。

(一)建立完善国家审计职业准入制度。这是当前推进审计职业化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步骤。目前全国统一的审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已经建立多年,但并没有和审计人员的准入建立严格的联系。因此应当在进一步完善审计职业考试制度,提升其权威性、专业性的基础上,严格规定取得审计职业资格证书是审计机关现有人员从事审计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人员报考审计机关、由其他单位调任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前提条件。审计机关现有的在职人员,也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取得国家审计职业资格证书,才能继续从事审计业务工作。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取得国家审计职业资格的在职人员,可随岗学习、从事辅的审计工作,但不能作为审计组正式成员,应当调整到其他岗位或调离审计机关。

(二)实行国家审计岗位分类设置和等级划分制度。要破除原有审计行政体制的惯性影响,首先要变革对审计人员的行政管理方式。因此应当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对审计机关人员的岗位实行分类设置。一是对于行政领导职务,可设置为正职领导、副职领导、总审计师、处长、副处长五类;二是对于大量的审计职业人员,实行等级设置,可分为首席审计师、主任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审计师和助理审计师,每个等级又可以根据工作年限、业务能力、业务实绩等因素,细分为若干等级,并明确享受相对应的行政级别待遇,如审计师可享受副科至副处、高级审计师可享受副处至正厅、主任审计师可享受副厅级以上待遇。三是设置少量的综合服务保障类岗位,可以由人事部门按照综合类公务员标准统一招聘录用,由审计机关使用和管理。

全文阅读

卫生高级职称量化评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作为拥有9所三甲医院、50余所二甲医院及近百个二乙以下医院及卫生疾控、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大型企业,医疗单位分布在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地域等条件不同带来了医疗单位之间卫生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在卫生专业高级职称评审中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1]。在应用专业化、量化、两级评审方法4年来,调动了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科学设计职业生涯、努力发展个人技术水平的热情,职称评审效果得到了各级职改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认可,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评审方法

1.1 专业化评审

按专业类别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5个专业组组织评审,分别是临床医学、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学辅助技术、预防医学、综合(药学、护理等)。如遇专业组申报人员少于10人,合并到其它专业组评审,专业组申报人数超过150人时,分成2个专业组进行评审。按专业不同制定侧重点不同的量化标准。

1.2 两级评审

1.2.1 推荐评审 各分支局级企业职改办组织所属医疗单位的推荐评审。首先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推荐评审会议,按量化标准对申报人的能力与业绩进行量化评分,得出量化成绩。

1.2.2 评审 评审会前,各局级企业将推荐评审成绩及申报人的评审材料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组织专职人员审查上报材料,主要审查:①上报材料的真实性;②是否符合申报的基本条件;③对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文章、科研等业绩指标进行初步量化评分。另外,评审办公室还要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按专业分组、按已量化成绩排序。评审会分为两程序:①专业组会议,5个专业组分别对本专业组的申报人员进行评价和量化评分,按量化评分结果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员,形成专业组评审意见报评委会;②评委会,对5个专业组报送的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逐一进行审核,按比例再次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形成最终评审结果。

1.3 基本申报条件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全文阅读

基于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问题研究

【摘要】国家审计职业化是我国全面深化审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审计机关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审计质量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化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化 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

一、审计人员职业化理论分析

(一)职业化管理目标

审计职业化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结构,掌握特殊的技能方法,能够独立履行审计职责的专业特征。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下,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先进的职业化管理理念引人至国家审计人员管理中来,以明确国家审计人员在做什么的基础上,规范国家审计人员如何做的过程,从而满足社会公众及政府对国家审计人员工作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改变现有“重行政轻业务”的审计人员管理方式,突出审计本质中的业务性部分,改善管理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匹配而引发的矛盾。由此,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确保审计队伍的质量、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二)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的作用

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可以帮助审计充分发挥法律赋予它的监督职能,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除此之外,它也有利于提高审计队伍的结构和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形象和权威。尽管审计署党组曾在2004年提出过“实行审计准入制度,促进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打算,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建立完善适合我国特点的审计职业化队伍,以提升我国审计队伍的形象,维护审计机关的地位和权威。

二、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化的关系

全文阅读

促进央行内审文化建设

提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部审计文化的外部大环境,人行文化是内部审计文化的外部小环境,内部审计文化是人行文化的组成部分,源自内部审计实践。内部审计文化要顺应人行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才能保持内部审计文化的勃勃发展。本文对“央行审计文化”进行界定,论述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坚持六个“必须”,促进央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关键词:央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央行内审工作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开始步入成熟期,正面临着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

一步发展的新阶段。此时,开展央行内审文化研究,探索内审文化建设规律,加大审计文化建设力度,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的定义

《辞海》中,关于文化的解释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

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文化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层面。这是最广义的文化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自然”。文化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离开了人,无所谓文化;离开了文化,人也便还原为动物。这里的文化,其实就是文明化,是人类文明化的过程及其成果。二是社会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经济”、“政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整个社会是塔形结构:经济是基础,政治在中间,文化在上层。经济主要满足社会的生存需要,政治主要满足社会的组织需要,文化主要满足社会的精神需要。它们相互分工又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运转。三是精神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哲学”、“宗教”、“教育”、“科学”等各种知识体系。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文化是理念、是精神,核心是价值观。人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及其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无论是法律条文、管理制度,无论是交往礼仪、风俗习惯,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文化的不同表现形态。

全文阅读

内部审计质量的溢出效应

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成果

1.国际内部审计的职业化。

194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成立使内部审计开始成为独立的职业,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成立以来,在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从完善内部审计定义开始,不断加强内部审计标准建设,形成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实务公告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对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通过持续完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框架,传播内部审计最佳实务,指导全球内部审计实践,在内部审计理论建设和业务实践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对全球内部审计理论建设、标准建设和业务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成立以来,为我国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在国际先进内部审计实践的影响下,对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进行了积极的、艰苦的探索,加快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我国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实务发展和理论探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秉承“服务、管理、宣传、交流”的工作方针,以推动内部审计发展为己任,推进“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与发展”统领工作全局,倡导准确把握内部审计新理念,积极探索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审计新模式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理论创新,组织经验交流,深化准则建设,提高培训水平,扩大国际交往,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二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了《内部审计基本了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29项具体准则和5项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初步形成了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三是为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2年4月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分别规定了评估目标、评估依据、评估主体、评估人员、评估内容、组织方式、结果利用等规则、流程、方法,对各类组织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为有效提高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执行力,切实推进我国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

二、内部审计质量的溢出效应

(一)内部审计质量和溢出效应

1.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

全文阅读

关于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摘 要:以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做出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审计业务专业管理小组、加强审计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效果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刘爱萍(1968-),女,河南省延津县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审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0-02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对专业审计人员的能力、数量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人才中既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专业审计工作者,也有熟悉各项业务的基础审计工作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目标是提升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提升我国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和高素质化。教学质量作为高职院校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指标之一,对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审计专业课程,但是在这些高职院校中,审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是传统的延续,缺乏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原因,本研究以高职审计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就构建先进的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当前我国高职审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审计实践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审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较为严重,大部分的课堂仍然是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被动的接收教师讲解的各种审计理论与案例,主动学习的缺失,影响了审计课程教学的效果。这也是造成审计教学课堂缺乏兴趣,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对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全文阅读

关于构建中国审计文化的几点思考

摘要:审计文化是指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大家认可、遵循,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计作风、审计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审计人员的群体价值观。审计文化与审计事业相伴而生,并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智力支持和精神激励。审计文化建设对审计监督的长期效应有着重大的作用,是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关键词:构建;中国;审计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02-02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大到国家民族,小到部门单位,既是一种象征性标识,又是一种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文化一词本身,很难进行精确定义。1952年,美国的人类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在这个定义中,文化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内在的价值观,二是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通过建立完善、有机的审计文化,能够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理顺审计关系。因为“审计文化具有弥补,可以弥补审计法制式刚性管理的不足,可以通过价值观、信念、审计追求、社会责任感等所构成的柔性管理来激励、引导审计行为,从而达到审计目标,它能起到一般审计管理所起不到的作用。”(陈正兴、周生春,2004)

二、审计文化的层次

审计文化是审计发展的灵魂。审计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符号层、制度/行为层和观念层。

全文阅读

职业能力导向审计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成为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注册会计师、内审师等审计人才的培养却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内容的抽象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在审计理论与实务之间建立感性认识,“学以致用”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培养难题。随着我国审计准则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演进,在审计过程中,面临大量的关于风险评估与应对的实务操作技能问题、职业品德的实践细节问题,都需要审计人才具备职业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则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总和。从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实务现状和准则规范来看,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应定义为审计人员为有效完成审计工作,所应具备的审计职业道德、审计职业理论知识和审计职业应用技能的综合能力。显然,审计职业能力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属性,其中,显性理论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教与学来实现传授,而隐性的应用技能包括审计人才在应对实务时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植根于审计行为本身,很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得以传授。因此,要彻底改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审计课程教学重理论轻技能、重应试轻能力培养的痼疾,改变学生从事审计工作的入职过程缓慢、学校的教学与职场的审计知识及技能运用相脱节的现状,必须改变以显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并行传授。

一、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审计职业兴趣培养 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审计职业道德、审计职业理论知识和审计职业应用技能,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融合,构成一个“职业能力三角”。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1959),即认为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能力”,显然,此时“态度”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而态度受兴趣所引导,在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中,职业兴趣的引导是前提,因此进行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应首先培养审计职业兴趣。即在审计职业能力“三角”中锲入“审计职业兴趣”(如图1所示),形成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型。其中,审计职业兴趣将有效促进审计人才对审计职业道德的遵守、对审计职业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对审计职业应用技能的掌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职业兴趣是一种隐性的执业能力,对于提高执业效率、增强执业效果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不顾职业兴趣的培养而只重视职业道德的说教、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显性传授,则难以培养出积极主动、自觉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慎独”精神的审计人才。

(二)审计职业道德 由于审计职业本身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审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建设相对完善,一旦执业行为未能遵守道德准则的规定,审计人员将受到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等严厉处罚,直接影响到审计执业行为,因此审计职业道德也应内化为审计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只有对审计职业道德具有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审计人员才可能在执业的各个环节中去遵循。

(三)审计理论知识 审计理论知识是审计执业的基础,审计是一门技术,现有的审计采用现代风险导向模式,对审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成为审计的核心职业能力,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审计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的应用和创新打下基础。

(四)审计职业应用技能 审计职业应用技能是审计执业能力的直接展现,能综合反映审计人员的审计理论知识功底、对审计职业道德的领悟程度,以及自身对于审计职业的工作热情。现有的审计课程教学对审计应用技能有所忽视,在应试导向的教学中,往往仅注重显性的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隐性执业能力加以培育。

二、职业能力导向模式下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一)审计职业兴趣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中培养审计职业兴趣,并不是说在教学学时中独立设置此类兴趣课,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隐性知识传播的方式,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兴趣的引导。教学改革可从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在审计教学的内容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审计职业兴趣的引导:一是将学生进入工作场所要经历的“入职教育”提前到学生接触审计专业课程之初,此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审计行业的社会角色与作用,即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社会职责的引导,让其充分了解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和政府审计的区别,并且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展示三类审计的使命和职责,结合每年审计署的“政府审计报告”、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情况和典型的审计相关事件,特别是对于审计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加深其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审计行业的兴趣。二是有意识地进行审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审计师的入职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明晰的职业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通过辅之以课堂内外的交流,教他们来分解目标,制定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计划。三是经典审计案例的引入。审计理论教学内容本身是较为抽象的,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精选相关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在审计教学的形式上,应当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进行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可以设定专题,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进行报告,如“不同类型的审计所承载的使命与责任”,或由老师进行指导协作,如“审计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采用团队讨论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给予其思考、判断与决策的机会,只有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才会产生责任感,才会在执行中坚守规划;还可采用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科学设计实验内容,合理规划模拟实验的开设时间,适时进行实验内容的更新。此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与审计部门开展“校企”联合,带领学生进行审计现场教学,如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穿行测试,对固定资产、存货的盘点,在现场教学受限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场景模拟开展实务教学工作。

全文阅读

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分析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总结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提出了“二元强化”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40-02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层次实用性会计和审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企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已经饱和,高级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而中小型企业专业性会计与审计人才却十分缺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来应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需求更符合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市场定位。

二、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全文阅读

刍议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

摘 要: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审计技能,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建设审计实训课程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校企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127 -02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愈加注重对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是以高职教育目标为导向设置的,将审计理论与实务相融合的专业实践课程,在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避免了审计教学的过于理论化,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升华对审计的认识,提高运用审计的技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拓展其就业平台。因此,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何建设好审计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审计实训课程是在学生相继掌握了财务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和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后所开设的,从企业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财务资料,选择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并撰写审计报告,其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计工作技能,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审计实训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审计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实训课程大大缩短了理论和操作的空间距离,使学生能感受到审计的真实环境,作为职业人来行使审计职能。同时实训课程还拉近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相接近,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