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学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师完成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设计。

关键词:

有意义学习;生物教学;教学设计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概述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而提出的。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同化。[1]奥苏泊尔还提出,有意义学习需具备如下条件[2]:第一,在认知维度上,学习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并且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第二,从情感维度上,学生需要有一种有意义学习心向,能够在心理上积极主动地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

著名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说过,“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介,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完成有意义学习对生物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如何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十分关键。下文将探讨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如何进行生物学科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设计。

(一)教学前:分析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教学前,教师不能拘泥于一节课的内容,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并理解教材内容、特点及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搭建同化桥梁,[3]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中:运用有意义学习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学生学习内驱力,[4]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完成新旧知识间的链接,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

1.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习动机内驱力

生物知识应该是贴近生活的,生活亦是生物知识重要的应用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日常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以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与知识间的熟悉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为解释细胞吸水、失水现象,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包素馅水饺时常有水分渗出,水分从哪里来?”;“瓜子嗑多了,嘴巴会变皱起皮,这是什么原因呢?”以此进行情境导入,[5]贴近生活,加强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提供先行组织者,促升知识的迁移能力

先行组织者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提供脚手架,在“已知”与“须知”间搭建桥梁。[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对其呈现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教师要注重多种先行组织者的综合呈现。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讲解影响酶活性条件时,教师提供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向学生讲述在切洋葱时,洋葱会释放出一种叫作蒜氨酸酶的酶类物质,这种酶便是引起我们流泪的原因。[7]将洋葱浸入热水中3min或放在冰箱保鲜室冷藏几个小时再切,可以改善切洋葱流眼泪的状况。“为什么热水中浸泡或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会解除切洋葱流眼泪的困扰呢?哪些因素影响了蒜氨酸酶的活性呢?”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3.教学后:减负精练,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前,教师已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同化桥梁。教学后,教师要精选练习,加强对概念的辨析,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避免机械记忆,实现有意义学习。

三、结语

1.适度把握深度与广度,预设学生发展渠道

教师传授新知识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最近学习情况,适度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现阶段学习内容与之后所学内容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学生预设发展渠道。

2.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拓展学生认知结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教材时,注意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充分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搭建同化桥梁。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知识的顺应,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及时进行反馈,增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德国著名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给予针对性、启发性的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提升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作者:于长春 吕敏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蒲丽萍.论奥苏伯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及其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6-128.

[2]陈丽娟.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条件的实现[J].教学探究,2010(4):71-73.

[3]王惠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7-70.

[4]张一鸣.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于杰.“酶的特性”新课导入[J].中学生物教学,2015(4):70-70.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乳糖操纵子;教学设计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科学研究的工具学科。该学科对于培养农林医药院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生物化学学科非常抽象,主要是阐述体内蛋白质、DNA和RNA以及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使得生物化学课程成为农林医药院校最难学、不及格比例最高的学科之一。尽管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以PBL为主导的理学教学方式[1]和以任务驱动型教学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方式[2]对于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讲授法授课模式仍然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能够深入浅出的将复杂的机制通俗化,一直是生化教学老师不懈的追求。本文以较抽象的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乳糖操纵子为例,从导课、授课、知识拓展、强化训练、小结5个环节阐述如何进行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乳糖操纵子内容非常枯燥,而且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讲述一个现象(给出一张细菌生长曲线图):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细菌的生长曲线不是大家熟悉的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而是出现了2个对数生长期,中间有一个迟缓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接着给出一张细菌培养基中糖消耗曲线图,学生就会分析发现第一个对数生长期主要是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被消耗了,而第二个对数期是乳糖被消耗了。那么为什么葡萄糖和乳糖分别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细菌生长对数期会被消耗呢?学生通过前面代谢部分的学习,一般都明白代谢葡萄糖和乳糖都需要酶,而且需要的酶不同,第一个对数期细菌体内有分解葡萄糖的酶,第二个对数期有分解乳糖的酶。也就是说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细菌优先利用葡萄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最后给出细菌生长过程中lacmRNA、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此时学生会发现乳糖代谢的基因——lacmRNA并没有表达,而且对应的基因表达产物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含量也很低,所以第一对数期不能分解乳糖,只有第二对数期才能分解乳糖。那么细菌体内如何实现这一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呢?通过4次层层设疑,抽丝剥茧,引出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大部分学生会好奇细菌是如何实现这一复杂调控过程的。

2始终围绕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只含有乳糖时乳糖操纵子才开始表达这一现象进行授课

通过前面3张图片的讲解,学生发现当培养基中只含有乳糖时,乳糖代谢相关的2个酶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产生了,而且编码这2个酶的lacmRNA也表达了。由此就引入了诱导表达和操纵子这两个概念。诱导表达就是加入代谢物后基因才开始表达;而操纵子就是一个lacmRNA产生2个以上的蛋白质。接着详细讲述乳糖操纵子的结构、操纵子中每个元件的功能。而且指出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模型在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中具有普遍性,并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后讲述为什么培养基中含有乳糖时该操纵子才开始表达主要是由于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作用被乳糖诱导后解除。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蛋白质和酶的变构效应,讲解阻遏蛋白与乳糖结合后结构改变不能与操纵序列结合,这样学生与前面学习到的知识融汇贯通,方便学生理解。乳糖操纵子阻遏蛋白的负调控机制只解释了只有在乳糖存在是乳糖代谢相关酶才开始表达,因而此时接着抛出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培养基培养基中同时存在葡萄糖和乳糖时,乳糖代谢的酶并没有被诱导呢?是不是还存在其他调控机制呢?由该疑问引出CAP蛋白的正调控机制,同样的CAP蛋白存在与cAMP结合后的变构效应导致功能改变的现象。最后总结过程中强调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与CAP蛋白的正调控协调调节乳糖操纵子的表达过程,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在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只含有乳糖时乳糖操纵子才开始表达”这一中心问题。

3侧重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应该注重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在讲解完乳糖操纵子结构后,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可以从GenBank中查询下载到该序列,如何找到乳糖操纵子结构中的各个调控元件和结构基因。学生一看非常直观,而且会有许多新发现:调控序列实际上很短,只有几十个碱基,而结构基因很长,有几千个碱基;阻遏蛋白结合的操纵序列和RNA聚合酶结合的启动序列实际上是重叠的;lacZ、lacY和lacA基因之间实际上有间隔序列;阻遏蛋白基因不隶属于乳糖操纵子,是独立转录的。通过教会学生如何使用GenBank查询下载序列,既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又可以“做中学”,有不少新发现,而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就会查找文献,更深入地了解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及机制。同时在知识拓展时还要强调新进展,强调这个领域中目前的创新性的成果。如我们讲述了Bhogale等2014年发现在大肠杆菌中,乳糖操纵子有非诱导状态转化为诱导状态,不仅与阻遏蛋白在操纵序列的解聚相关,同时与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解聚的周期相关。学生会发现这样一个经典的模型,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有力于培养学生学无止境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

4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强化训练

大学的教学课堂要不要进行强化训练,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过去在高中阶段长期深受“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毒害。但是我们认为课堂上适当的强化训练还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本校教师赴美国犹他大学访学后发现,国外的医学院考试是非常多的,生物化学部分内容每2周考试一次,学生学习基础医学部分内容一年后就参加类似于国内执业医师的全国性统一考试,2次机会,没考过直接退学了。因此,我们针对乳糖操纵子正负调控机制和历年来考试中学生多选题失分较多,安排两道单选题和两道多选题,先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在问卷网回答,然后教师现场直接在问卷网查询学生答题结果,查看学生掌握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回答错误的原因。

5提纲挈领进行小结,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小结是对一堂课内容的简要概述,也是对一堂重难点内容的再次强化,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性掌握。在进行乳糖操纵子讲述过程中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概述乳糖操纵子结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和CAP蛋白的正调控作用。这样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后可以提出一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人体中是否有乳糖代谢相关的酶?该基因在东亚人群和欧美人群中的表达调控特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不少同学喝牛奶后有轻微的腹泻呢?”这个问题既和本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后有什么用?”的疑惑。

6结语

上好一堂生物化学课,授课教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查阅大量文献,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传统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维定式,一般课堂教学设计时以教材中的章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往往涵盖3~5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感觉非常凌乱、不系统,无法感受到那些内容是重点内容,往往老师在讲课时常常强调这里是重点啊,但是几分钟就讲完了,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因而我们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一节课作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从导课、授课、知识拓展、强化训练、小结5个环节进行“深雕细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本节内容为例,我们先后设计了5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且问题一环扣一环。此外,要充分利用小结的机会,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整体性的认识。最后,再提出与本教学内容和大家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和大家的生活其实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抽象的、无用的。

参考文献

[1]李崇奇,张晨岭.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5):22-25.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优化设计;创新

生物课程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生物教学重视与否,不仅与中、高考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密切相连,而且与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爱好、转变生物教学模式、丰富生物教学课程等便成为生物教学设计与创新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课堂教学创新优化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爱好,始终引导学生保持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是促动学生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中学生物教师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持续转换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认真探究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课程和参与生物实践的“兴趣”细胞,将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水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互动的教学活动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教师能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开场白。或故事引入,或谜语引入,或时事引入,或演示实验引入,或观察图片引入,或动画引入。刚开始就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投入到生物课中来。此外,教师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视频:如细菌真菌的生活、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选八位同学上台,他们代表草、动物(包括兔、虫、蛙、鸟、羊、狼、鹰),要求每位同学用绳将与自己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呈现一个食物网,体现生态平衡的状态。然后一位同学代表“人”上台,抓走了鹰、狼,问问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结果又会如何?这种游戏的方法,生动、形象,增强了趣味性,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了生态学的观点。

三、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生物创新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生物创新教学,倡导体验式教学、实验室教学、参与式教学。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当地没有植物园的可以参观比较有影响力的房地产楼盘,一般较大的楼盘也有很多名贵物种,通过教师对树种及其特征的讲解或者让学生辨认某种植物的明显特征,让学生在游玩或者参观过程中就能饶有兴致地辨别生物种类及习性等。

参考文献: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WPBL(WedProblemLearning)教学法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网络化教学环境支持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我们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结合WPBL教学法,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前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2]。通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学习主线,配合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教学中,利用教室多媒体,通过联系自身及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3]。

2.W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教学设计

我们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课前预先-课堂讲解-课堂协助-课后延伸”进行教学设计。

2.1课前预习

生物化学它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包含了生物与化学的各种知识,对于刚入学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可能要比较难理解一些,学生可在课前预先自学完成课程学习及,有疑问可以标注出来,留在课堂进行提问。(1)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入学成绩,文理科等情况进行高低搭配,把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2)做好“提出问题”,课前思考题的合理设计很重要。思考题的设计紧紧围绕三方面进行设计:①“教学导入思考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性问题;②“课堂提问思考题”与教学重点有关的课堂提问;③“互动案例”:与本章节相关的供学生讨论互动案例。(3)课前预习的内容除了课本和配套习题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的微课、教师课件、以及建立的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进行线上学习;(4)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平台、QQ群、微信群等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问题”。

2.2课堂讲解

利用教室多媒体,通过可播放PPT课件以及教学短片,以及各种教学模具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节谈论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通过教师讲解“教学导入思考题”进入课程。(2)课堂上对每一章节,特别是重点章节进行讲解后,通过点名提问“课堂提问思考题”,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记忆与理解。(3)在教学课中,围绕“互动案例”,由各组推荐的1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必要的点评。

2.3课堂协作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讲解过程中,通过教学互动讨论,学生演示和学生独立讲解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2.4课后延伸教师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与互动,在进行线上答疑的同时,接受学生的教学反馈;学生对未掌握或模糊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和提问,并完成配套习题。2.5WPBL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教学效果的观察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从学校生物化学题库中抽取一份试卷让两个班学生作答,通过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在课程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结语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生物 自然界 分布 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发酵技术》打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联系,与后续教学衔接。

《微生物学》开设在三年级,学生在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学习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还完成了《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基本知识,完全可以满足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他们还学习了两年的《生物制药设备》课程,对生物制药设备,特别是发酵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工厂中的清洁要求已有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一章节时,《微生物》课程已经学习了大半个学期,学生对纯种微生物的特点、培养、灭菌以及实验操作已经非常熟悉。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理论、实验知识,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如何将微生物的理论、实验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的发酵生产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一、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

(一)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应用

2.空气中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3.如何防止人对发酵的污染

(三)教学难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2.树立无菌操作意识

3.将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发酵生产中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及要求

1.学习并了解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

2.学习并掌握土壤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3.学习并掌握空气中的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4.学习并熟悉如何控制饮用水的洁净度

5.学习并了解人体中的微生物,如何避免人对发酵的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学习微生物无处不在,树立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培养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将微生物理论知识与发酵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然后理论指导专业学习和应用于实际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4.养成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板书设计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水分 2.营养 3.pH值 4.氧气 5.温度 6.保护层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1.种类:细菌、防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依次递减

举出几种可以在发酵中利用的微生物的例子

2.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二、水中的微生物

(一)水体的生态条件

1.营养 2.温度 3.氧气 4.pH值

(二)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三)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四)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1.大肠杆菌来衡量 2.饮用水的标准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1.来源 2.种类 3.分布 4.卫生标准 5.在发酵中的应用

四、人体中的微生物

1.种类 2.在发酵中如何防止污染

四、教学过程(见附表)

五、教学反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乳糖操纵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85-02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科学研究的工具学科。该学科对于培养农林医药院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生物化学学科非常抽象,主要是阐述体内蛋白质、DNA和RNA以及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使得生物化学课程成为农林医药院校最难学、不及格比例最高的学科之一。尽管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以PBL为主导的理学教学方式[1]和以任务驱动型教学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方式[2]对于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讲授法授课模式仍然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能够深入浅出的将复杂的机制通俗化,一直是生化教学老师不懈的追求。本文以较抽象的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乳糖操纵子为例,从导课、授课、知识拓展、强化训练、小结5个环节阐述如何进行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1 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乳糖操纵子内容非常枯燥,而且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讲述一个现象(给出一张细菌生长曲线图):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细菌的生长曲线不是大家熟悉的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而是出现了2个对数生长期,中间有一个迟缓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接着给出一张细菌培养基中糖消耗曲线图,学生就会分析发现第一个对数生长期主要是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被消耗了,而第二个对数期是乳糖被消耗了。那么为什么葡萄糖和乳糖分别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细菌生长对数期会被消耗呢?学生通过前面代谢部分的学习,一般都明白代谢葡萄糖和乳糖都需要酶,而且需要的酶不同,第一个对数期细菌体内有分解葡萄糖的酶,第二个对数期有分解乳糖的酶。也就是说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细菌优先利用葡萄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最后给出细菌生长过程中lac mRNA、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此时学生会发现乳糖代谢的基因――lac mRNA并没有表达,而且对应的基因表达产物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含量也很低,所以第一对数期不能分解乳糖,只有第二对数期才能分解乳糖。那么细菌体内如何实现这一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呢?通过4次层层设疑,抽丝剥茧,引出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大部分学生会好奇细菌是如何实现这一复杂调控过程的。

2 始终围绕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只含有乳糖时乳糖操纵子才开始表达这一现象进行授课

通过前面3张图片的讲解,学生发现当培养基中只含有乳糖时,乳糖代谢相关的2个酶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产生了,而且编码这2个酶的lac mRNA也表达了。由此就引入了诱导表达和操纵子这两个概念。诱导表达就是加入代谢物后基因才开始表达;而操纵子就是一个lac mRNA产生2个以上的蛋白质。接着详细讲述乳糖操纵子的结构、操纵子中每个元件的功能。而且指出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模型在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中具有普遍性,并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后讲述为什么培养基中含有乳糖时该操纵子才开始表达主要是由于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作用被乳糖诱导后解除。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蛋白质和酶的变构效应,讲解阻遏蛋白与乳糖结合后结构改变不能与操纵序列结合,这样学生与前面学习到的知识融汇贯通,方便学生理解。乳糖操纵子阻遏蛋白的负调控机制只解释了只有在乳糖存在是乳糖代谢相关酶才开始表达,因而此时接着抛出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培养基培养基中同时存在葡萄糖和乳糖时,乳糖代谢的酶并没有被诱导呢?是不是还存在其他调控机制呢?由该疑问引出CAP蛋白的正调控机制,同样的CAP蛋白存在与cAMP结合后的变构效应导致功能改变的现象。最后总结过程中强调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与CAP蛋白的正调控协调调节乳糖操纵子的表达过程,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在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只含有乳糖时乳糖操纵子才开始表达”这一中心问题。

3 侧重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应该注重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在讲解完乳糖操纵子结构后,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可以从GenBank中查询下载到该序列,如何找到乳糖操纵子结构中的各个调控元件和结构基因。学生一看非常直观,而且会有许多新发现:调控序列实际上很短,只有几十个碱基,而结构基因很长,有几千个碱基;阻遏蛋白结合的操纵序列和RNA聚合酶结合的启动序列实际上是重叠的;lac Z、lac Y和lac A基因之间实际上有间隔序列;阻遏蛋白基因不隶属于乳糖操纵子,是独立转录的。通过教会学生如何使用GenBank查询下载序列,既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又可以“做中学”,有不少新发现,而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就会查找文献,更深入地了解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及机制。同时在知识拓展时还要强调新进展,强调这个领域中目前的创新性的成果。如我们讲述了Bhogale等2014年发现在大肠杆菌中,乳糖操纵子有非诱导状态转化为诱导状态,不仅与阻遏蛋白在操纵序列的解聚相关,同时与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解聚的周期相关。学生会发现这样一个经典的模型,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有力于培养学生学无止境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

4 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强化训练

大学的教学课堂要不要进行强化训练,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过去在高中阶段长期深受“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毒害。但是我们认为课堂上适当的强化训练还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本校教师赴美国犹他大学访学后发现,国外的医学院考试是非常多的,生物化学部分内容每2周考试一次,学生学习基础医学部分内容一年后就参加类似于国内执业医师的全国性统一考试,2次机会,没考过直接退学了。因此,我们针对乳糖操纵子正负调控机制和历年来考试中学生多选题失分较多,安排两道单选题和两道多选题,先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在问卷网回答,然后教师现场直接在问卷网查询学生答题结果,查看学生掌握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回答错误的原因。

5 提纲挈领进行小结,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小结是对一堂课内容的简要概述,也是对一堂重难点内容的再次强化,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性掌握。在进行乳糖操纵子讲述过程中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概述乳糖操纵子结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和CAP蛋白的正调控作用。这样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后可以提出一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人体中是否有乳糖代谢相关的酶?该基因在东亚人群和欧美人群中的表达调控特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不少同学喝牛奶后有轻微的腹泻呢?”这个问题既和本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后有什么用?”的疑惑。

6 结语

上好一堂生物化学课,授课教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查阅大量文献,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传统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S定式,一般课堂教学设计时以教材中的章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往往涵盖3~5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感觉非常凌乱、不系统,无法感受到那些内容是重点内容,往往老师在讲课时常常强调这里是重点啊,但是几分钟就讲完了,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因而我们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一节课作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从导课、授课、知识拓展、强化训练、小结5个环节进行“深雕细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本节内容为例,我们先后设计了5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且问题一环扣一环。此外,要充分利用小结的机会,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整体性的认识。最后,再提出与本教学内容和大家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和大家的生活其实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抽象的、无用的。

参考文献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想,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部分生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全面强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要想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就应该尝试探索相应的教学优化措施,设计合理教学方案,保证生物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强化。

一、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演示性工具,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具有一定演示文本的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设计进行合理规划,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多媒体教学素材库,适当的选择部分内容融入到教学讲解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的设备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让学生能够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更为直观、系统的认识,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如在对“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部分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向学生明确的呈现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而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关于红墨水进入到茎的试验后,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进而对“植物茎内确实有专门运输水的结构”这一关键性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转变抽象的教学讲解为具体的教学演示,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应该在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唯有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逐步提升实验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科书中教科书编撰人员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还设置了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并且很多实验探究性活动都需要学生借助实验操作来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初中学校中受到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验学习的条件,甚至造成部分探究性课程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而此时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尝试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让无力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实验演示视频,并在电脑上模拟实验活动[2]。这样学生能够对不同部分的实验内容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针对观察鸽子解剖实验、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等类型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演示活动让学生模拟实验流程,进而获得一定的实验体验,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力也能够得到适当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设计能够促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生物知识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并尝试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源媛.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第1课时)为例[J].生物学通报,2016,51(4):21-24.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问题设计;生物教学;对策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论哪种模式的教学,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提出问题,生物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学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生物教学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一、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笔者经过长期的生物教学实践发现当前的课堂提问教学现状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回答“是”或“不是”、“对”或“错”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课堂上鸦雀无声,一两分钟过后,尽管学生进行了讨论,但只有个别学生回答了问题,无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当前很多生物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似乎非常活跃,但究其本质是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缺少思考价值,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启而不发”,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好。

二、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一)课堂的问题设计要面向不同层次学生

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生物课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性、探究性极强的课程,其问题设计的要求更高,只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高。所设置的问题既要让优生深入思考,又要让中等生甚至后进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有不同进步。比如,在单细胞生物这节课中,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问题:“观察以下生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思考,就会对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点有不同的理解,善于思考的学生会理解的相对深层,学困生理解的层次相对简单。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发展[1]。

(二)设计问题串,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综合学科,探究性和思考性是生物课堂的追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是探究的源头,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推理和对比等思维活动来分析、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细菌”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病人进行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请你们谈谈对细菌的认识。”“细菌分布在哪呢?细菌分布无处不在,我们看见过细菌吗?”“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因为细菌非常小,我们肉眼看不到。那么细菌究竟有多小呢?”“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细菌细胞包括哪些结构呢?每一种结构有什么作用?”[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深入。教师适当地给予引导和补充。学生通过一个问题的解答,完成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又将知识点之间相互的联系和内涵挖掘出来了,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还重点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都是一个提升。

(三)注重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是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其学习途径广泛,不局限于课本。因此,生物课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这样不但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和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拥有健康呢?”学生进行相互讨论。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分不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课堂教学设计即为问题的设计,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生物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满足,真正实现生物课堂的高效教学[3]。

参考文献:

[1]周.注重问题设计,提效英语教学[J].新课程(中),2015(7):127.

[2]宋淑秋.浅谈《细菌》一节的有效理答[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6(1):15-16.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优良,教与学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其乐融融;教师传道功成事半功倍。教学设计属于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一堂课的成败在此一举,如何提升设计技巧,进行教学设计呢?

一、了解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差别

教案(Lesson plans)属于教学文书,具备很强的计划性,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的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理念不同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教学设计强调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要求不同

以前的教案强调教学的目的性,要求不能超纲、偏纲,以前上课时也常听教师说这道题超纲了等。这种教案限定了教师创造发挥的余地,设定了学生学习的上限。

现在的教学设计则不同,它没有限定上限,教师有了较大的创造发挥的余地,它设定了学习的下限,要求学生具有某些基础知识。

(三)二者的教学分析内容不同

传统的教案更关注如何“教”的问题,侧重教教材,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点。而教学设计侧重“教什么”的问题,侧重用教材教。

(四)二者教学策略的差别

传统的教案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教学设计则强调学生技能的获得。

(五)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不同

传统教案的教学过程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则是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注重的是师生互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以前的教案与现在的教学设计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动与调整。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来安排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更合适。

二、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学生的情况等,这些内容我们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1.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我要去哪里”的问题。教学目标以三维教学目标的形式展现。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教学目标的表达为“通过……的学习能说出……”“通过……的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能使用“使学生掌握……”等表达方式。“通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这些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标要求,体现实际,学生能够达成。同时制定目标尽量使用课标中要求的行为动词。

2.教学内容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要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进行,要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3.基本概念分析。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对本课概念与课标列出的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

4.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本节课有联系的知识了解多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学生的实际经验、能力,教师都要进行分析。及所谓的备学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就要对学生的情况分析透彻。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前期分析准备好了,下面就进行教学过程的分析部分。制定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与媒体整合在一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先将这一节课的板书设计完成,再根据板书设计完成后面教学过程的设计。在一堂课的实际教学中,首先我们要设计如何导入新课。如,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和情况,运用这种方法导入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菜市场或家庭中新鲜蔬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萎蔫,我们怎样让它新鲜起来,学生会提出方法,喷水或将蔫了的菜放入清水中浸泡,这样教师就会以此为契机引出这堂课的教学。

还可运用问题探讨导入,这种方法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可利用课本上的问题探讨。策略一,先吃鸡再吃玉米。策略二,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问题提出后,学生会热烈地争论,教师给出提示,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渐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切入了这堂课的教学。

故事导入,包括科学家的故事,包括本节课的小故事,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适应的。总之,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成功导入新课,就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了,即师生互动部分,如何来安排这节课的教学,我们运用哪些教学方法,选择哪种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都要提前做出安排。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及问答法)、实验法、演示法(常用的有实物直观,如活的生物标本;模相直观,如模型、挂图、黑板画、幻灯、电影和录像等,语言直观,语言与直观教具的配合,语言的形象话、讨论法(常用小组讨论法)、探究法(这是目前提倡的学习方法。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不过此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使授课教师感到时间紧迫,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应用)等,在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思考这么设计学生能否与教师形成互动,教师如何运用语言方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回应。教学设计完成后,我们要试行该设计方案,看是否适应所教学生。

三、试行教学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对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写出本节课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标准

(一)教学目标要制定合理

(二)教学结构合理

1.教学设计突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教学设计要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容。

(1)设计学生积极动手的内容

(2)设计学生积极研讨的内容

(3)设计学生主动质疑的内容

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