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学家

生物学家范文精选

生物学家范文第1篇

达尔文从小就十分热爱大自然,爱到野外游玩,天上的鸟、地上的虫、水中的鱼,他都喜欢。他从不伤害它们,而是观察它们怎样生活。

一天早晨,小达尔文在花园里玩,忽然看见两只奇怪的昆虫,他好奇极了,就把它们捉住,一只手拿一只。这时他又发现一只更加奇怪的昆虫,他又想把它捉住,就把右手那只昆虫放在嘴里,去捉第三只虫。尽管昆虫分泌出的黏液又苦又涩,可他仍然很高兴,还把昆虫拿给父亲看。

那天,小达尔文到树林里去玩,看见树上有几只从未见过的小鸟。他站住了,仰头仔细观察。他穿着棕色的外衣,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就像一根树干。一只小松鼠跑来了,顺着他的腿往上爬,一直爬到肩膀上,坐了下来,左瞧瞧,右看看,还翘着小尾巴跟树上的妈妈打招呼呢!松鼠妈妈急坏了,吱吱地叫着,好像在说:“傻孩子,那不是大树,那是人!他会伤害你的!”其实松鼠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达尔文如此喜欢小动物,怎么会伤害小松鼠呢?

有一次,小达尔文望着花园里的一种花出神,他抬起头来问干活的父亲:“爸爸,这花叫什么名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噢,孩子,这叫迎春花,有白色和黄色的两种呢!”达尔文一听,来了兴致:“能不能让它变成其他颜色呢?”“不能,花的色彩是自己长出来的,谁也不能改变它。”父亲说完又继续干活了。

生物学家范文第2篇

初中生物教材中适合开展家庭科学探究的活动有: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和酿制甜酒等。

1.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子课题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积极参与活动。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

1.2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1.3甜酒酿造实践学生在自己家里完成下列酿造甜酒过程,家长亲自参与,亲子共同切磋。甜酒酿造有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自己上网查找,也可按甜酒曲使用说明书介绍的方法,或者自己设计其他合理的方法。甜酒酿造方法之一如下:①浸泡:将糯米洗净,浸泡8~16h,至可以用手碾粹即可。②蒸饭: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蒸熟(约40min)。③淋饭: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许凉开水,弄散摊匀。④混合酒曲:待温度降至36~38℃不烫手心时,即可撒第一次红曲,翻动一次,撒第二次红曲,并拌和均匀,用曲量为米量的6%~7%。⑤装坛:按每100kg原料加净水160~170kg的比例,同拌曲后的米饭装入酒坛内搅匀后加盖,静置室内。⑥发酵:每隔2~3d用木棒搅拌,并把坛盖加盖麻布等,发酵20~25d。⑦澄清:让甜酒和酒糟分离。

1.4甜酒酿造探究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做进一步研究,如:探究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不同产地的甜酒曲、容器的密封性对酿造甜酒的影响,探究不同酿造材料(糯米、粳米、玉米、高粱、地瓜)酿造不同口味的甜酒等。教师指导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家长亲自参与,亲子共同研制。

1.5小组成员讨论分享酿造甜酒过程及其注意事项①教师指导学生按不同的方法进行酿制,要求酿制没有成功的学生要分析原因,并改正错误,重新酿制,直至成功。小组成员互相帮忙,酿造成功的学生指导酿造失败的学生重新进行酿造。②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活动记录,提醒学生拍摄活动照片或录像。分层次活动:最基本层次是助手,在小组长或家长的指导下完成活动任务;中等的层次是主要参与者,按资料或家长传授的方法自主完成活动;最高层次是主导者,组员和家长作为学生的助手,不仅按资料介绍的方法完成活动,还进行创新性的探究活动。③教师和家长答疑解惑。

2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建立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档案袋,需要放入的材料有如下几类:展示过程与方法、展示成果、展示创造性、反思自身的变化与成长。具体材料如下。

2.1调查收集有关甜酒资料资料以日记和纸质材料的方式呈现。

2.2酿造出甜酒以甜酒实物、酿造过程照片、录像、日记和活动记录(甜酒酿造记录表)的方式呈现。

2.3课题活动答辩会展示课题活动的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形成文字材料,个人撰写活动体会,小组撰写活动报告或论文,对学生进行个人评价和活动小组评价。

2.4校内外科普宣传在班级内出黑板报,介绍甜酒的酿造工艺、酿造注意事项、营养价值和甜酒食用方法等。获奖班级和小组制作以甜酒酿造为主题的科普宣传展板,在学校展览大厅展出。

3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3.1可能出现的问题

3.1.1学生甜酒酿制失败甜酒酿制工艺虽然不是很复杂,但技术含量高,受酿制材料、酿制温度、酒曲活性、杂菌污染、酿制时间等多方面的影响,某一方面控制不好都会影响甜酒品质。八年级的学生容易激动,容易丢三落四,因此经常会酿制失败。

3.1.2家长不支持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会影响考试成绩,因此一般不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实践等活动,有的家长会向自己子女高昂的积极性泼冷水,有的家长包办代替,有的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弄虚作假。

3.1.3活动虎头蛇尾因为本活动技术含量高,一两次失败就会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造成部分学生可能会草草结束,达不到应有的活动效果。

3.2解决预案

3.2.1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小组成员的水平高低搭配,基础薄弱的学生采取分步模仿的方法进行指导,水平高的学生既指导水平低的学生,又进行探究性试验;教师答疑解惑、学生查阅资料与自学、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家长协助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甜酒酿造水平,同时指导学生应先少量试验,等成功后再多酿造一些。

3.2.2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通过年级家长会向家长说明本活动的科学价值:对学生学习水平、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团队协作与社交能力等方面起促进作用,提高家长对本活动的认识;向家长讲解在活动过程中如何发现和肯定自己孩子的闪光点,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2.3活动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向学生说明科学探究活动重在过程体验,失败的体验也是很好的人生经验,对待失败要越挫越勇,从失败到成功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不能虎头蛇尾、草草收兵。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发现与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创意等,教师、家长和小组长都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和保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4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评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推进和深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往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应努力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发展学生在今后社会中所必备的合作、主动、创新等品质。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评价要点有活动表现、活动能力和活动结果。要求学生建立个人活动档案袋,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将其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依据。

4.1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笔者设计了“甜酒酿造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学习评价表”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组员互评,最后由班级学术委员会或指导教师进行总评。

4.1.1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最为清楚,因此教师应根据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要素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

4.1.2家长对自己孩子评价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学生自己家里,家长是见证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指导家长对自己孩子进行评价,不仅能做到客观公正,还能纠正家长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错误做法,发现孩子的诸多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

4.1.3小组成员对学生的评价由组长主持组员互评活动,既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又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并客观公正地给予肯定。

4.2对活动小组的评价

笔者设计了“甜酒酿造小组活动过程性评价表”对活动小组进行评价,评价形式有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最后由班级学术委员会或指导教师进行总评。

4.2.1活动小组自我评价组长汇总组员的个人活动记录袋,对本组在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成果交流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生物学家范文第3篇

36岁的他已经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研究横跨纳米、转基因、免疫系统三大领域。近日,记者采访了回国参加2010“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的生物工程及医学材料专家王品教授,追寻他的成功之路。

海门学子

王品的老家位于海门市原瑞祥镇,从瑞祥中心小学、瑞祥初中到海门中学,王品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92年,王品高分被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录取。

新型材料、光纤……这些曾经遥远的名词,一一成为王品研究的主体。在科学的世界里,他入迷了。从大二开始,王品就进入导师的实验室从事研究,每天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之间往来,忙得不亦乐乎。他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呆四五个小时,做材料、通过实验测试性能……去图书馆查资料,往往一泡就是两三个小时。休息日、夜晚甚至寒暑假,也基本奉献给了科研,很多时候王品都要研究到凌晨两三点钟。“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希望研究出成果。而且我认为,只要不停地去尝试去思考,最后一定也会出成绩。”王品说。

随着,七八篇论文在《物理快报》、《大分子》等国际性刊物上陆续刊登,王品在研究领域的才华初步显现。1997年,他又高分通过托福和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被美国4所大学同时录取,王品最后选择了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大学化学专业。

三重境界

由于3篇学术论文接连被美国权威杂志发表,王品提前一个月赴美参加了美国光离子学会的研讨会,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被邀请赴美做学术报告的学生。半年后,王品凭借其精湛的科研水平免试进入钱学森曾经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读博士。

成为博士后,王品从事科研的时间更多了。当时他的主攻方向是生物学,从事蛋白质研究。“那是全天候工作,每天大约都要花10来个小时用在科研上,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究。”王品回忆。他介绍说,科研惟有创新才有成果。研究微观世界需要细之又细、确之又确的精度,要慎重,同时还需要良好的直觉和悟性,两者具备才能创新。此外,他还强调须对研究的项目有兴趣:“科学上要取得成功,要坚持自己的研究兴趣,要有激情。有兴趣、激情,你就会去琢磨事情,想办法解决问题,会不断发现新规律、新现象,这些新的规律和现象有可能带给人类更好的生活。那时你就会觉得,做科学研究是一种非常有乐趣的事情,科学家就是在享受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乐趣的。”

如果说王品在本科时期就不满足常规,开始独创性研究,经过了清代文人王国维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么在读博士的过程中,成百上千次实验失败就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了乐趣作动力,王品的研究成果不断。他发展了非天然氨基酸在蛋白质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包括提高蛋白质的活性和稳定性,其成果可用于发展新型生物催化剂和医学药物。多少个日日夜夜,魂牵梦萦,王品终于迎来王国维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大领域

2003年,王品开始了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主攻纳米技术研究。

2005年,王品被导师大卫・科瑞安教授推荐至南加州大学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系担任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此时只有31岁的他一边教学一边研究。2005年1月,王品启动了自己的实验室。

钱、仪器设备、人,一切都是从无到有。虽然美国的实验室启动之初都有一笔保障资金,但是光靠这笔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王品扳着手指一条条数过去:“首先你要有资金支持,支付实验室人员的学费和工资;其次还要有一定的研究经费。没有一定的钱作为保障,实验室根本无法启动运转。”那么资金如何而来?必须要有好的项目。想出了好项目,便可以与政府部门、基金会、企业联系,取得支持。

第一笔支持资金王品将目光投向美国国家健康学院,学院鼓励基础的创造性的发现和创新性的研究策略,开发、维护和更新人类科学物理资源。王品想出的项目,即新的基因疗法。与传统的基因疗法不同的是,避免体外过程,将载体直接注射到细胞组织内,在体内实现基因转化过程。很快,王品获得了300万美元运行资金。

2006年,王品找到做新载体的方法,并被证明可行。同年,他的第一篇相关文章《用慢病毒实现体内基因转化》在《美国科学院会刊》等国际性杂志上发表,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此后,王品与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卫・巴尔的摩教授、妻子杨莉莉博士合作,发明的一种新型的定向基因传递技术,通过直接注射设计好的载体来实现传递基因到即定的生物组织和细胞。用于发展新型的基因疗法来治疗遗传性基因缺陷,癌症及传染性疾病,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发明。发明的新型疫苗载体,通过直接注射,传递抗原到枝状细胞,来激发免疫系统的抗病反应,用于发展新一代的癌症及肝炎疫苗。此外他还获得了“设计嵌入非天然氨基酸的生物酶的计算方法”等多项专利,2008年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创新奖。

几年来,王品的独创思维逐步成熟,大胆假设、严谨求证形成一个模式,经历了多次考验,成果累累。

生物学家范文第4篇

这种景天属的猪笼草是瓶子草植物科的一部分,这种致命的植物是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被发现的。景天属猪笼草虽然并不像恐怖的被称作奥德丽II的吃人植物那样邪恶(奥德丽II是1986年的电影《绿魔先生》中的一株吃人植物),但是它仍然相当令人敬畏。

它的茎干可以长到5米高,它的“陷阱”可以捕获大约一尺长的动物。动物被引诱进入它那像拖鞋形状的陷阱中被淹死或在挣扎中精疲力竭而死,最后被消化酶慢慢分解掉。

最近自然历史探险家斯图尔特·麦克弗森在去往菲律宾维多利亚山的远征中发现的这个瓶子草植物的新物种。随行的还有植物学家阿拉斯泰尔·罗宾逊和沃尔克·海因里希。

这个科学考察小组说:“这是直到21世纪才被发现的最大的食肉植物之一,是不同寻常的。许多瓶子草植物不仅能诱捕昆虫,而且能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包括老鼠。新发现的这个物种“艾登堡猪笼草”当然足够大能捕获到如此大的猎物。”

为了纪念博物学家大卫·艾登堡禄先生,这个新物种才被命名为“艾登堡猪笼草”的。来自荷兰普尔的麦弗逊先生告诉《每日邮报》说:“动物溺死在这个大瓶子中,然后陷阱液体中的酸和酶开始分解猎物的遗体。液体分解猎物的软体部分,一般来说仅仅剩下骨头。瓶子草植物一般颜色鲜艳用于吸引猎物,尤其是昆虫,这是它们生存的必须品之一。所有的瓶子草植物都是食肉植物。它们需要通过捕获和消化动物(主要是昆虫)来获得营养,因为它们通常生活在严酷的地区,那里的土壤中缺乏营养物质。”

这个新的物种是在菲律宾被发现的,它能产生绿色带紫色斑点的瓶子状的陷阱,它们与周围的植被区别很明显。科学家根据这个新种的叶子、陷阱以及花朵的结构来判断,它与婆罗洲的马来王猪笼草有着亲缘关系。

生物学家范文第5篇

鱼类生物学家 曹文宣

曹文宣, 男, 汉族, 1934 年5 月19 日出生,1955 年7 月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1984 年获“中科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1988 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文宣院士50 余年来一直从事鱼类生物学研究,对东亚地区淡水鱼类的生物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术思想, 并将之开拓性地应用于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他对团头鲂(武昌鱼)生物学的研究,指导了对该种野生鱼类的驯化养殖工作,如今团头鲂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水产的重要产业;率先开展青藏高原鱼类生物学研究;在三峡工程对长江水域生态影响及对策的研究中,全面论证了三峡工程对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胭脂鱼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以及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992 年至今,针对三峡工程及长江上游干支流梯级开发对上游水域120 余种特有鱼类及其栖息地造成的严重不利影响,曹院士提出了建立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2000 年4 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长江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对上游各主要一级支流的比选和实地考察,曹院士建议在赤水河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呼吁水利水电部门不要在赤水河兴建水电站。2005 年国务院批准经调整后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含了整条赤水河。

针对长江鱼类资源严重衰退、主要养殖对象“四大家鱼”优良种质亟需加强保护的现状,曹院士建议长江全面休渔10 年,让鱼类休养生息。2010 年7 月被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授予“长江水生生物养护特别贡献奖”。

鱼类保护生物学家 危起伟

危起伟,男,1960 年7 月生,博士生导师,现为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

危起伟是知名的鱼类保护生物学专家,对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物种保护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特别是潜心研究中华鲟近30 年,为中华鲟的物种保护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建立了我国珍稀水生动物的宏观政策和保护技术体系, 为我国濒危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和产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发表学术论文213 篇,主编专著3 部,国际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十多次;获国家专利22 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和斯巴鲁生态保护贡献奖等荣誉。

水生生物学家 王丁

王丁,男,出生于1958年, 现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武汉白D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生物学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物;新课标教材;科学家访谈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中,3册必修教材中都分别编写了“科学家访谈”的教学内容,都是以“科学家访谈”为3个模块的开篇,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绪论(或前言)的突破,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尽在其中。这是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上的一次创新,也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亮点,阐明了3位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见人,见事,见精神;有知识,有过程,有殷殷的嘱托。本文对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遗传与进化”中“我赞叹生命的美丽”、“稳态与环境”中“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教材特点以及教学要点进行解读,提供给广大读者。

1 教材特点分析

分别对来自同一生命领域的3位科学家进行采访,在被采访的3位科学家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并配有3位科学家的彩色照片和研究成果。在“我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内容中,都有3位科学家的亲笔签名,反映了教材内容全部是真实的,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也是我国3位科学家在生命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的真实写照。这3位科学家在研究领略中的闪光点,就成为教材编著的切入点,这是3册必修教材在编写上的共同特点。

1.1 访谈Ⅰ: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该访谈与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联系,体现了科学家的研究内容与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正相关。以“我发现许多生命科学的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寻找答案,而对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阐明,又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而切入本模块的主题“分子与细胞”,也揭示了生命科学的微观发展方向(分子水平)。邹院士的工作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有关,蛋白质是生物体特有的生物大分子,人工合成蛋白质分子是在世界上没有先例的,如果研究成功,则会打破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严格界线。邹院士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高难度的课题在1958年确定。该课题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又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工作,在经历了6年极不平凡的岁月,在实验条件差、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取得了一鸣惊人的科学成就,真是功夫不付有心人。我国在1965年向世界宣布,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的牛胰岛素(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这标志着我国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也是探索生命起源的重大发现,也标志着我国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的阶段。邹院士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是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学习中值得深思的,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及工作树立了榜样。

1.2 访谈Ⅱ:我赞叹生命的美丽

该访谈与必修模块“遗传与进化”联系,体现了科学家研究的内容与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正相关。同样揭示了生命科学在遗传上的研究属于分子水平,生命与生命的连接点是简洁的,就是有DNA和基因。DNA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另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生物的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都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无数的艰难和曲折,而却又那么精彩绝伦,它的奥秘就在DNA上。科学家杨焕明认为:“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就是生命,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命,对于生命的赞美早已融入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他是研究基因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2002年度科研领头人,在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中,他成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中国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的世界性的科研项目,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的科学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科学技术具有强大的实力和竞争力,完全显示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也是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1.3 访谈Ⅲ: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该访谈与必修模块“稳态与环境“相联系,与教学内容正相关。生命科学除了向微观方向(分子水平)发展,还向宏观方向(生态学)发展,科学家孙儒泳院士是生态学方面研究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长期的科学研究结晶都汇集在《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中,该书是高等学校生态学方面的权威教材。访谈中,谈到他在儿童时期、前苏联留学期间、教学方面、科研方面等鲜为人知的故事,体现了院士一生对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和执著追求。这位老人在谈到生态学方面要解决人类目前遇到生态学方面的难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对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及发展空间所带来的威胁,影响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课题,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这是科学家对年青一代的厚望。

2 重点难点分析

在“科学家访谈”这一教学内容中,没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要求,让青少年学生了解3位科学家的科研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为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以及如何树立科学态度,如何教会学生面对当今的社会环境,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又有紧迫感的年青一代,体验科学家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在不同的研究方面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青少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启迪,这就成为教学的难点。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要因人施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

3 教学方法确定

透过科学家的工作、学习、生活,体验科学家的成就,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记住3位科学家的忠告:“说话老实,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生命是美丽的,探索生命的奥秘一定会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也将使世界更美好”;“韶光易逝,劝君惜取少年时”。这些教诲催赶学生走上探索生命科学的征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热爱生命科学,是本内容编排在最前面的目的所在。教材以不同的方位和视角,展示了科学家精彩的人生、精彩的科研旅程和精彩的成就,一问一答的模式,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探究,是与3册必修模块编排模式一脉相承的。

从3位科学家经历的人生轨迹来看,他们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中杰出的代表。事实上,我国还有很多这样的生命科学家,如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国还有许多遗传学家、植物学家等,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创造了过去的辉煌,为人类作出了贡献,启迪年青一代立志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幸福,继承发扬今天的成就,再创明天的辉煌。

生物学家范文第7篇

一、教育的内容

物理学家们优秀的精神和品格表现在许多方面。根据高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应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物理学家们以其丰硕的科学成就奉献于社会,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他们的人生是有着非凡的价值的,但是他们并不向社会索取什么。居里夫人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获得七万法朗的诺贝尔奖金后,她甚至都没有想到为自己买一顶新帽子,而是把钱送给科学团体、实验室或用它来接济贫困学生。居里夫人每天工作十五小时,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上了白血病,但是,她所开拓的放射性医学却拯救了千百万癌症病人的生命。她那高尚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用物理学家幻这种高尚的人生目的和处世准则教育学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

2.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教育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是真理战胜谬误,科学征服愚昧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学家们以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伽利略为了宣传日心说和系统地纠正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念,而受到教会的残酷迫害,但却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爱因斯坦在德国反犹右翼分子的攻击下,仍坚持科学研究,创立了相对论这一伟大的科学成就。物理学家们的这种精神无疑会激励处于顺境中的青年学生们去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确立崇高的志向,实现自己的抱负。

3.立志成才的人生理想教育

物理学家们成长的经历是不同的,有的天资聪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科学氛围的熏陶,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有的却出自寒门,青少年时也未必都很聪明,但他们却通过不懈的努力,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者的经历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有教育作用。牛顿出世前,其父已离开人世,三岁时母亲改嫁,为了生活,十几岁就在庄园里干活,但他却对学习着了迷,放羊时躲在灌木丛中看书而使羊群不知去向。这种学习精神为牛顿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育

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菲涅耳在泊松兴高采烈地宜称驳倒了光的波动理论后,与阿喇戈合作潜心研究,终于以精采的实验证实了“泊松亮斑”的存在,从而证明了光的波动理论的无可置疑的正确性。这些事实说明,每一项新的发现都离不开物理学家们严谨求实的态度,都耗费了他们大量的心血。正像爱迪生所说的那样,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高尚的爱国情感教育

许多物理学家都表现出了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感。居里夫人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把她发现的两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Po)和镭(na),这表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崇高品德,深深地感染了广大同学,唤起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热情。

物理学家们这些经历,在使学生由衷敬佩的同时也感到无比的亲切,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现在的学生将来不一定都能成为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那样科学家,但像他们那样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却是每个学生都是能做到的选择。“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难成”这是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的道理。

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用物理学家的精神和品格教育学生,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收到实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与物理知识教学有机结合

用物理学家的精神和品格教育学生,就要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和事迹,这就不可避免地向学生做一些介绍和讲述,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开物理知识的教学大讲特讲物理学家的生平和创造过程,而是要结合知识教学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途径的多样化

除在课堂教学有机渗透外,还可以专门开设《物理学发展简史》选修课,让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家们对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热爱科学、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品格。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设“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讲座,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结合某些章节的内容,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讲述物理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

生物学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家;成就;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41-02

在高中阶段的必修和选修课本中出现了很多科学家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是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的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认为在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在讲述知识点的时候适当的拓展。

一、走进科学访谈

在每本必修课本中的开始,都是以与科学家访谈开篇的。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是与邹承鲁院士一席谈。如何上好科学家访谈这堂课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因为它是高中生物的第一堂课,还因为这部分内容即能对全书知识体系起到引领作用,更凝聚着其它章节无法替代的育人要素。邹承鲁院士的主要成就是在于人工合成有活性的胰岛素,当邹承鲁院士在访谈中提到这一点时,让学生意识的方法重要的同时告诉学生,方法是实践与思考的产物,是通往成功的最后关卡。而后给同学介绍了如何学好高中生物的方法及今后的课堂教学要求。主要讲了三个环节:课前的预习;课上如何使用教材、学案及如何记笔记;课下如何复习,如何整理错题等。我们还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思考:为什么我们在高中要首先来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找的也非常准确。因为访谈的最后当记者问邹承鲁院士为何对生物大分子情有独钟时,邹承鲁院士的回答中提到,虽然自己在西南联大时是学化学,但对探索生命的奥秘很感兴趣,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使他认识到要揭示生命的奥秘必需要到细胞中寻找答案,而要研究细胞就要研究构成细胞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由此便可引出要接触生命的奥秘必需走近细胞,研究构成细胞的分子,因为这是揭示生命奥秘的基础,是研究生物学的基础,所以首先要来学习《分子与细胞》。并以“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细胞’(这是第一章的标题)”来结尾,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二、高中必修课本中科学家成就介绍

除了与科学家的访谈,还有很多科学家的成就。现在新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家较多,在我们平时间的练习中也会出现对科学家及其成就的练习。在高三复习中,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把下面的高中生物主要科学家成就记忆在脑海中,部分科学家成就如下:

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罗伯特森: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的静态模型;

桑格和尼克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巴斯德:没有活细胞参与,酵母细胞不能发酵;

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引起,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引起发酵的物质――酿酶;

萨姆纳:证明酿酶是蛋白质;

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英格豪斯:在阳光照射上的绿叶才能更新空气,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绿叶在光下吸收CO2,释放O2;

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萨克斯实验: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实验:(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卡尔文(放射性同位标记14C):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有成就的科学家远不止这些,因此对于这些科学家的成就的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要通过老师讲的相应科学家的成功案例进行对号入座,这样记忆起来简单多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可以适当的拓展达尔文的生平事迹,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个科学家对吸取知识的孜孜不倦和对真理的追求,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乐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下面我们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例进行拓展。

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拓展

关于达尔文,学生对这位科学家是不会陌生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虽然并不完善,但是他在生物进化论上起到了质的飞越。在学习进化论时,我们是按照进化论的发展顺序先讲述拉马克学说再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讲述达尔文时,我们可以适当的拓展达尔文的一生。

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自幼对自然界具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搜集矿物、植物、昆虫等,并能细心观察各类生物的形态和习性,这对于他后来从事科学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825年,达尔文进入爱丁堡大学学医,但不感兴趣。两年后,遵照父亲的意愿于1828年进入剑桥大学学神学。在此期间,受自然科学教授的影响,阅读了很多自然科学的书籍,并和剑桥大学的一位植物学教授亨斯洛建立了友好关系,常与他出去作科学考察旅行,搜集生物标本和进行地质调查。1831年在剑桥大学毕业后,经亨斯洛教授介绍,达尔文自费以自由博物学家的身份,乘“贝格尔”号巡洋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考察。

达尔文在参加环球航行以前,是“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忠实信徒,但在这次航行中他搜集了大量的动、植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并作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从中他认识到生物界具有缓慢演变的过程,于是对“特创论”“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回国后,这些材料经达尔文进一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曾轰动了当时的学术界。

1868年达尔文发表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1871年发表了《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等著作,对人工选择曾作了系统的叙述,并提出了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科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有关进化论的内容。

从他的事迹当中,当我们面临着真理的时候,在与自己以往的认知中受到冲突的时候要大胆的对自己已有的认识提出质疑,这样我们才不会错过真理。在讲述到这里的时候可以穿插到摩尔根上,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摩尔根本来是想用实验去这个假说的,但是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却是恰恰好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就是在染色体上。也可以再对达尔出补充,在必修三讲述到植物的向光性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这里还没有讲到,可以略带一下。从这里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对一些问题可以提出大胆的假设,再通过设计实验去论证自己的假设。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在讲述知识点的时候,我认为对每个科学家成就进行拓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物有了兴趣,对以后的上课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花一点时间,搜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只要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事情,我相信我们都很愿意去做。

参考文献:

生物学家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考试;改革

生物化学是利用物理和(或)化学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揭示生命现象的一门科学,又称生命的化学。分子生物学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农学、医学和食品科学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推动了这些学科的长足发展。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基础学科,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广泛用于其他医学学科,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相关国家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医学相关的主要国家考试生物化学科目所占比例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约占3%、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约占3%、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约占3%、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约占3%、口腔临床医师资格考试约占3%、口腔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约占3%、临床医学和基础硕士研究生西医综合考试约占15%、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西医综合约占15%。虽然一些考试生物化学所占比例不高,但也容易丢分,因为生物化学是学生公认的难学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教学以适应国家考试,值得教师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国家考试大纲和学校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的纲要,是教师执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一门课程而言,不同的学校大纲要求不尽相同,没有全国性的标准,一般根据教材改版情况进行修订,相对稳定。另外,各学校使用教材不一致,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亦不尽相同。而国家考试大纲是依据的国家规划教材,内容要求相对统一,每年约有微调。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对每年各类考试大纲进行认真研究,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和学校自己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融合,再确定授课内容。

2研究考试考点

不管是哪一类型考试,都不会脱离考试大纲,而且有些考试题目在同一考点反复出现,只是出题的形式不同而已。如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部分,关于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相关考试题从1992~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出现了12次,几率为50%;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特点出现了4次;Km的概念及意义出现了4次;Chargaff规则相关内容亦出现多次;基因信息传递章节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出现4次。这些内容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中同样经常出现,根据考试大纲和考点知识,授课时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阐释和重点强调,尤其是出现频次较高的知识点。

3研究考试题型

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型为A、B、X型题三类,A、B型为单选题,相对容易些,X型题难度较大,错选漏选均不得分,考查学生知识牢固程度,要求学生对题干相关知识较熟悉。执业医师考试题型为A1、A2、B1、A3、A4型题等,A1、A2为单选题,不同的是A1型题以知识点为题干,A2型题以简要病历为题干,B1型题为配伍题,A3型题叙述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情景,然后提出2个~3个相关问题,A3型题一个以单一患者或家庭为中心的临床情景,然后提出3~6个相关问题,执业医师资格考核临床题目更多,基础题目相对要少。根据不同的考试题型,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针对B1型题,代谢途径的细胞定位,在教学时应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根据下表,学生掌握后,很容易选出合适的答案,见表1。

4帮助学生记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学生学习难度大,记住所学知识更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适应考试,也是值得教师下工夫的地方。做法如下,以供参考。

4.1列表总结比较相关知识点 在总结物质出入线粒体的方式时,列表如下,将出现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汇总,学生更容易理清思路,容易记忆,见表2。

4.2记字头 熟悉内容记住第一个字即可,这种方法记忆简便,省时省力。如酶的分类记为"氧转水裂异合"六个字,代表六大类酶;"丝甘色组"代表能产生一碳单位的四种氨基酸等等。

4.3顺口溜 一句或几句形象的话记住一知识点,如"色蛋本该来书协亮一亮"记住八种必需氨基酸,意思是色蛋这个人本应该来书法协会亮一亮相,对应的八种氨基酸为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亮氨酸。这样将繁琐的内容变为了一句话。学生容易记忆且记忆牢固,不易遗忘。再比如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子来源记为"28一碳1天酸、39谷酰6氧碳、457为甘氨酸",对应为2、8号位原子来自一碳单位;1号位原子来自天冬氨酸;3、9号位原子来自谷氨酰胺;6号位原子来自二氧化碳;4、5、7号位原子来自甘氨酸。

生物学家范文第10篇

一、创新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种方式

1、创建“交流平台”

当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或自制教具时,一个成熟的作品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是在同学们的交流探讨中完成,为此我们在教室的学习专栏里专门设有“交流平台”,提供学生交流研讨的平台,他们在交流中得到启发,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开发,才华的展现,更可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难题得到解决,使一件不成熟的作品逐步完善。

2、变无实验为有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对物理现象作如何最形象最清楚地叙述,也无法代替学生对实物和现象的直接观察,演示实验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功效,它可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因此凡是书上的知识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在教学中都应尽量动手做实验。

3、变演示实验为边学边实验

大部分演示实验学生都是被动地观察,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对得出的结论表示怀疑。如能适时适量的把某些演示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教师一边讲授一边实验,突破教材,设计创新性实验,让学生细致观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创造性地运用“质疑──设计──验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观察、边思考,让他们动眼、动脑、动口、交流、归纳。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发展自己见解的余地,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生动活泼的发展。

4、变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

物理课内实验,不管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教师演示实验,往往限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只有适时变课内为课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物理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探究生活、社会中的物理问题,解释、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拓宽实验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材料简单易得、贴近生活的小实验,这些内容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补充和提高,也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有益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安排学生去动手、去动脑、去创造,鼓励学生做好小实验。另外,小实验是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的,不受时间、器材、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同时有的实验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器材,也无明确要观察的现象,所有问题均需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多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将课内实验变为课外实验,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从关注自己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成功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动力。

5、创设开放性实验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视觉、形象思维使用的是大脑的右半球,听觉、抽象思维使用的是大脑的左半球,如果让学生处在教学环境中边观察,边思考,左右大脑都得到使用。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很多物理知识内容决定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创设开放性实验问题,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家庭实验的重要性

1、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传统的演示实验模式一般是:老师讲讲做做,学生听听看看,效果往往不好,若在教师示范的同时学生也参与实验操作,或者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学生的兴趣更浓,更容易投入。这样就可把教师的讲授转化为精心引导,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促进了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动口表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认识过程,知识学得扎实,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两年来的实验,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上都大有改变,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2、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显著提高

由于学生在家中做实验不像在学校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可充分观察和研究,记忆深刻,大大丰富了学生实验,并弥补了课堂实验的缺憾和不足,延长、扩展观察和实验的时空。因而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于传统教学,自然动手操作能力将大大提高。同时实验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排除的过程无疑锻炼了学生的探索、协作精神,观察、实验、逻辑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致使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3、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物理必须十分重视观察和实验。由于器材少,学生即使重视实验,也做不到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相当多的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有了学具,就有了充分观察、动手实验的机会,可以在已知的物理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做出假设和预言,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研究物理现象、规律的一种方法。这将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学生自己探索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会到了智慧的力量和发现的快乐,又学习了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