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探究

生物探究范文精选

生物探究范文第1篇

1 创设情景,触发探究

1.1 充分选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书中的情景,让学生从具体、鲜活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产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生物的变异》一课中,我创设了如此的情景:“春节期间,我买了两个品种的瓜子,大瓜子和小瓜子。女儿说:我吃大瓜子,大瓜子大。侄子说:不对不对,大瓜子里也有个小的,小瓜子里也有个大的。同学们帮帮忙,怎样区别大瓜子和小瓜子呢?” 这样的设计往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探究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1.2 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可联系课本知识,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信手拈来,融入课堂。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课中,我利用被污染的小河中死亡的鱼虾、酸雨过后的果园等生活中大量的照片,凸显了环境污染的危害,触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1.3 作为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教学中还可以开展实验观察,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对反射的理解,我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让一个学生睁开眼睛,让另一个学生用手在他眼前一晃,结果这个学生表现出眨眼和躲开的动作,学生能亲自观察和感受到挥手和引起眨眼、躲开这一现象。结合定义进行分析:挥手是刺激,眨眼、躲开是反应,即对刺激的反应叫反射。通过实验观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兴趣。

2 创设问题,自主探究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生物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转变成为生动有趣的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在问题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冲突和不协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解决该问题的欲望。在测定反应速度这一探究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你的反应比别人快吗?反应快慢与身体状况有关吗?与注意力集中有关吗?与训练有关吗?与性别有关吗?你想选择哪个问题进行探究呢?怎样测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一种一试身手的欲望。

问题的创设途径和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但问题本身的选择和设计必须注意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能让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自主思维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既有“山重水复”的困惑,也有“柳暗花明”的喜悦。

3 鼓励提问,深入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探究式学习的真正理念。如何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呢?首先,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观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这种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其次,恰当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学生,激励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探究的设计。力求对成绩赞许,对进步肯定,对不足采取期望与信任的态度,激励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及时抓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老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而绝不应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最后,教师不能只学旁观者,要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问题的发现,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见解,不失时机地献计献策,这样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4 勇于创新,乐于探究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教学思想,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探究、内化反思、凝练升华,以实现综合素质锻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是以光合作用条件和产物的验证实验为核心的。让学生照猫画虎完成实验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但难于满足学生对实验细节的理解需求,更会造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实验中,我将此实验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以三个问题“绿叶必须要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吗?绿叶在光下制造成的有机物是什么?光合作用是在绿叶中进行的吗?”推动课堂,以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采取逆向推理的思维从假设的结果出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个探究目标。假设叶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小学的知识已让学生偏向此假设)淀粉遇碘会变蓝直接将碘液滴到绿叶上行不行?不行怎么办?去叶绿素如何去叶绿素?……通过这样一连串设问引导学生完成和理解实验过程的设计:摘取叶片酒精隔水加热脱色清水冲洗滴碘漂洗观察。这种教学摆脱了生硬的传教,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并加深对实验操作的思路和原理的理解,引导和带动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化,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较严谨的实验设计思路。本实验中耗时最多的一段过程是用酒精煮叶片脱色,约需5-8分钟,这段时间如果只是等待是一种浪费。为此,在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的基础上,我在此等待过程中加入了结果预测环节,并要求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这种改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探究的渴望,对结果的期待,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5 用于生活,拓展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和活动场所限制,老师不可能安排大量的高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更多的是从多种多样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技能。学生有必要开展课外探究,它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如“看看种子如何萌发和长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伸长最快”、“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吗?”、“酸雨对小麦幼苗的影响”等等生活中的实验问题,这些探究耗时较长,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外探究动手操作、管理、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6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

6.1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而不只是“探究”。探究性学习毕竟是一种学习,形是探究,实是学习。

6.2 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过程,轻结果”,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丰富学生参与的内涵与参与能力,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6.3 不能忽视对传统知识、基础知识的教育。

生物探究范文第2篇

1、课前深思,精心准备

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有序推进,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生物课堂才具有生命而更加精彩。课前深思要求教师深研教材和课标,提出合适的教学原则,充分研究学生已具备的生物学科知识,准确预设教学环节,探究的具体问题,以及教具及媒体的选择等。同时,要求学生对课文的预习,并搜集本节生物课学习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能够课前准备的实验提前布置,让学生提前参与实验操作,体验做实验的快乐,探求未知,点燃智慧的火花,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问题探究,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激情。

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时,提前一周指导学生认真地预习本节教学内容,根据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实验探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施实验,每天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要求学生在上本节课时,将自己亲手进行的实验带到课堂中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的实地观察和亲自实验,会带着许多问题走进课堂,并急需找到问题的结论。

2、确定目标,任务驱动

在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合适的教学“三维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具体实际,有利于师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时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种子萌发外部条件的探究,指出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中的三个要素,能用合理的方法来证明各要素对种子萌发的必要性;能对萌发条件各要素的作用做出合理推断。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

3、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设情景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通过精心设计,人为设置和创造的有利于学生感知和体验某种物质环境或心理氛围,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家的故事,社会新闻素材,现代科学技术,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日常生活现象,以及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等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

4、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有效的问题情景,学生必然产生认知充突,思维处于强烈的不平衡状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未知进行探究,精心设计探究方案,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有限生物资源,具体明确每个小组的人员及分工,积极创造探究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教师要进行指导和巡视,认真记录探究结果,详细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合理的实验结论。

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时,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水……”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进而学生提出水分、温度和空气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外部条件,哪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虽然学生已在课外提前做了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探究,但是不一定科学,此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完善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方案,有利于学生课外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粒大而饱满有生命的菜豆种子在萌发时是否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呢?

做出假设:菜豆种子在萌发时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生物探究范文第3篇

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及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就是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本教材列入了系列化的、分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性活动,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当然可以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但不能减少,只应拓展和丰富。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守住一条线——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此次生物学课程改革中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成败所在。面对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它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生动地实践、体验;教学应该是告诉与学生探究的结合,使学生尽可能去重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出它生命的活力。

学生接受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理解基本概念、定理等,重在培养基础性学习能力;而探究性学习则是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并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性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才能感悟知识,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探究性学习可以使接受性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两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

当然,对生物教学来说,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有些内容学生根本一无所知,当然就不能做相应的探讨,如生命起源、DNA的双螺旋结构、叶片结构等。要求学生对未知的知识都要经由探究而获得,不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探究性学习的另一个弊端是费时。因此教师要组织好探究的内容,寻找到探究的切入点,精心布置课堂情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根据初中生物的特点,组织探究性学习可以因内容而异,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联系日常生活,融入教学过程

生物学科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尤其是初中生物学,较多内容是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得出书本上的知识结论。例如:青蛙、鲫鱼的体色,青蛙的生活环境等,都是学生们日常生活积累的知识,课堂上老师通过引导,很容易使他们思考分析得出书本上的结论。

二、课堂上组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各个鱼鳍的作用大多数同学可能都不能详细地说出。因为没有专门观察过,更没有进行处理后仔细观察过。为此,课前我专门对几条鲫鱼进行了处理,分别剪去了它们不同的鳍,而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察,学生发现,没了尾鳍的拐弯不灵活,没了背鳍的特别容易倾斜……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记住了各个鳍的作用。

三、制作模型,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教学中有些难点难就难在知识抽象性过强,不容易被学生感知,不容易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产生学习上的迁移。例如肾单位的结构,可自制模型,用电线、吸耳球、乳胶管制作一个肾单位及血液循环模型,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知识;静脉瓣的作用可以用横向开口的衣服口袋来演示,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发挥媒体组合优势,增强显微效果

多媒体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将来事半功倍。优势之一在于它的显微放大效果。例如,在显微结构的观察中,学生老师各用各的显微镜,老师无法指导学生,这样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情况,给予指导纠正,所以学生容易认错。把显微镜下的物象投到屏幕上,进一步放大,则可以使学生缩短认知过程,提高演示效果。再如,菜豆和玉米的种子较小,结构不易看清,利用实物投影仪,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用它展示玉米种子剖面滴加碘液后的颜色变化,就更有说服力了。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活生生的生物,“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媒体的另一优势还在于增强动态效果。如草履虫的运动方式及应激性过程,日常生活很难观察到,利用多媒体,能让学生亲眼看到丰富多彩的微观生物世界。

五、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大胆探究

生物探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学、学习、探究活动

1、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探究活动现状

今年来生物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生物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人教版的《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在探究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化课本内容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它正以令世人瞩目的态势在全国推进。生物新课程,更激起我的心意荡漾。因为生物的内容不管是你置身于空中,还是奔跑于地面,还是潜游于水底......生物的踪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是这样取材极为方便的课程,要上好探究课,还是广大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实践与体会探讨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探究活动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2.1要将自发活动变为有组织的行为

“生物学习就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生物编织生活,生活孕育生物。课堂上,生动而有趣的生物趣事,弥漫着生活的芳香,课堂外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生物探究虽然强调自愿参与,但总要依赖于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活动内容的完整性。目前《标准》上的探究活动多数属于要求学生自发活动,无牵头的组织者、无组织发展的有关程序,无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检查评估的标准。这样的自发探究是不稳定、不长久的。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探究操作程序。在探究实验中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还应该依据教材中实验的目标要求层次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单位时间内的接受能力,适当控制信息量。一是要注意分散操作难度;二是要防止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过大,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例如,有学生特别爱蚂蚁,他在盆景中,墙角边,砖头缝......放置各种食物,结果实验得不出明显的结论。我了解了以后,把他个人的想法作为全班一个共同探讨的问题提出来,并且分组进行实验,分为土壤组、水份组、光线组、食物干粮组、食物肉类组分组实验。探究开始了,我们讨论方案,大胆探讨,个组织间交流看法,有时问题不肯定,就自选课题,拿到课堂上来一起讨论,这时课堂也就变成了学生自主的了。有时也能进行实地实践让他们独立动手,利用生活常识了解生物,利用生物关心生活,关爱生命,他们往往感慨无限。在探究中体验失败,在失败后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2.2要遵循渐进将假设性内容变为实践性目标

探究式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首先,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例,探究活动可以考虑如下的安排:在刚学习生物时,主要安排一些观察、制作,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和处理数据等简单的探究活动以及生物史上的探究范例,以训练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在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后,可以安排一些局部探究和指导性探究,甚至包含多要素的探究,以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简单的实验等收集数据、解释数据、提出假设、作出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学生认识探究的内涵;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安排有关控制变量、设计实验等难度较大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活动的数量也应考虑到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学生适应到一定程度,可以选拔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集体,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活动形式等,活动分工方式,多到有的放矢。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技能活动,优秀的活动方案的设计,倡导参与意识,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契机;体现自主性和主导性原则。写体会,教师作总结。勇于探究,组织调查,动手操作。在以探究鼠妇对光的影响时,同学们都设计出了自己的探究方案,有的还提出了除了光,水分、空气、土壤、其他生物是否对鼠妇有影响等一些其他的探究方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活动方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技能。

2.3要将间断性研究变为长期性学习

由于活动经费、活动场地设施、活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探究开展得不够正常。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递进性。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述法可能会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通过实践尝试,从生活中学生物,用生物改造生活。走出校园,调查探访;发现问题,探得秘方。奇妙的生物让生活缤纷多彩,多彩的生活使生物更加奇妙。偶遇挫折,教师鼓励,热情来帮。课题需要,时空延长。生物不仅是学校中的课题,而且也是生活中的课程。

2.4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安德森在他主编的《教学和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探究教学的几个方面作了高度的概括: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指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究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探究活动的评价标准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所以一定要打破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和框框,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和实践,从而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有利于课程管理等角度出发去综合应用各种评价手段。

2.4.1评价应 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老师旁边指点为辅。新教材的探究实验中往往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让他们充分表达与交流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探究的结果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因而要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探究活动在班中宣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生物探究活动就发现的问题开展讨论,如蝶与蛾的区别,对农作物的利与弊。也可就某些实际生活展开讨论。讨论中,壮族仪营造自由商讨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大胆表述,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加强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也渗透了环境教育。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也是生活活动可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可以布置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论文的撰写,以提高写作能力。题材可源于学习书本知识的心得、体会,如“为什么有的扁朴吃起来很苦”、“蚊、蝇的繁殖能力到底有多大”;也可源于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的总结体会,如“金鱼的人工饲养”、“药用植物的调查”、“花香的秘密”等,然后,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评审团组从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对论文进行评审,给优秀者以奖励。

由于对探究能力的评价强调的也是发展与引发学生的反思,所以,学生个体应该是评价的中心对象,是主要的评价者。而集体评价、教师、家长、社会等其他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评价“自我评价”正确与否。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通过经常性自评,就能不断的校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快、更好的实现目标。学生自评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外学生接受各方面的评价,特别是更容易接受同学或协作者的评价,引起其反思,起到促进作用,起到学生能够更公正的看待自己的作用。

2.4.2评价应关注探究过程为主,以探究结果为辅。当然,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有其一定的原则,就是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的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一一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既然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应关注学生探究的全过程,那么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的6个环节都应是评价的方面。

3、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探究活动的展望

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会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全方位的推进,才能奏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学改革,坚持教改方向,努力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在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的前提下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必能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另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生物探究范文第5篇

一.充分了解学生 协调探究主体

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教学班进行合理分组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特长爱好、行为规范、意志情感和家庭居住地点等方面的基础上,以自愿为原则,并综合考虑组内成员均衡、自主、合作地发展需要,将学生分成了5至6人小组,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分组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教学操作,而是生物教学新理念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特色、使生物教学走向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所必须的关键步骤。所以科学探究教学的准备应该是从每一个生物教师开始的,而教学中科学探究理念的渗透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进行新课改的第一步。

二.改革课堂结构 落实实践探究

2.1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急于代替学生得出具体结论,在整理材料,探究事实时,对学生限制多,放手少,使学生难于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熄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阻塞了学生的创新道路。因而,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意见,把收集的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出来,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发表错误意见,通过探究性研讨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推理、概括等能力,使他们获得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探究过程中可以多角度的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品质.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教学中,其实验结论是比较容易得出的,但本节课的落脚点在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因此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去捕捉鼠妇,通过捕捉鼠妇让学生体会到鼠妇的生活环境。为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制定实验计划中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能否出现多个变量、如何作出假设、如何确定唯一变量,最后让学生们讨论得出:仅能将光照条件设定为变量,而其他条件均相同,才能建立变量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实验中要用多只鼠妇?只用一只做实验行吗?为什么本此实验要统计10次?为什么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值?通过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在实验中如何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为今后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2.2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科学素养

新课程重要的理念之一是着眼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将能力的提高放到重要地位来对待。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准备好一定量的实验材料,还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饶有兴趣地、自主地开展观察、调查、实验,获得实事和证据,并合理地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走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道路。

在引导学生自己作出假设,设计探究实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一般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从验证实验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师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学生的实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开展探究活动过程和弄清萌发各种条件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很多条件,认为都可以影响种子的萌发,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找出本次实验要探究的条件,并将本实验所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多种环境因素,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因素,并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在讨论“温度”这一条件时,学生们有的说一份实验装置放在室温条件下,一份放在冰箱内;有的说一份放在室温下,一份放在高温条件下。这时学生提出能否针对“温度”这一条件设计多种实验进行对照?同时提醒学生一组对照实验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讨论“空气”这个条件时,我们让学生思考如何排出容器内的空气,他们想出了很多方法:用抽气机将容器内的空气抽空;在容器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再密封容器;在装好种子的容器里点燃一段小木条,木条熄灭说明容器内氧气耗尽等等,有的可行,有的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同时提出谁能想出更简便易行的方法,并引导同学们利用我们在生活中制作泡菜时用水封法隔绝空气的生活经验,最后终于决定将种子浸没在水中就可以隔绝空气达到实验要求。学生在进一步探究中主动习得生物学知识,形成理性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提高了科学素养。

三.调动探究热情 关注意志能力发展

生物探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物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和需要高技能的活动,它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做出思考与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课堂探究是高中生物课程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科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就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讲授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为此,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对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一、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教师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是根据课标的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再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料,并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二、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1)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2)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甚至不喜欢我们的学科;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四、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生物探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生物学 探究性教学 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关注社会热点,以能力立意,联系生产实际,考查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教学可以依托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是实施生物教学新课改的关键。

1.探究性教学使知识多元化。

在实际的生物探究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结合课内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不局限于教材,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例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一俗语生动地说明了基因的遗传与变异。

2.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为什么将士在想到梅子时口不渴了?口不渴的原因是产生了唾液。为什么人想到了梅子就能产生唾液呢?这就是条件反射,可见曹操不仅仅是奸雄,还很懂生物学知识,这非常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想学、乐学,进而自主地去学。

3.开展生物学探究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运用发散思维去解决生物问题,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生物学科新课改的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性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常用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形成认真严肃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调查中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天下,生物科学是领先学科,在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应仅对科学技术的信息进行简单的罗列和介绍,那样必然空洞无味,激发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应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五、采用提问方法,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会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他们思维活化的源头。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多发现,多提出,多思考问题,让学生逐渐走出没有“问题”的困境,能够慢慢地发现问题,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决疑问”的良性循环。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对学习的兴趣,生物学探究性教学就容易实施。

此外,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师长、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的。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十分成熟,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多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关心他们。教师应信任、尊重、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只有学生注重了实践,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改春.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

生物探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能力;素质

探究学习是一种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探究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探究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当前中学生物教学处于低谷困境,生物教师大都采用传统模式授课,把生物教成了“死”物,学生则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被剥夺,个性优势受抑制,发散思维受压抑,专长得不到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强化探究过程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1.积极参与,获得知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这样,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好面向未来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能力―科学素质”的过程。然而,当前我们的教育还要求高度的统一,使学校变成整齐划一的批量生产环境,把千差万别的学生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产品。于是,我们的教育就不会真正形成尊重和发展个性差异的自觉理念和意识,忽视了富有特色的思想、积极主动的参与、新奇大胆的质疑、别开生面的创新,从而制约了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特别是探究能力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看,他们虽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和知识经验,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随着活动和感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注意到、接触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时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他们特别喜欢从事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欢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例如,在传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知识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小且黄,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长得大而绿。紧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按自己的思维态势进行推理、质疑、寻找答案。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渴望得到正确答案时,教师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肥土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新知识。

2.观察分析,培养能力。

喜欢观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直观教具,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详细分析、研究生物教材,联系实际,精选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尽量以探究性的讲解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课堂上应创设探究情境,精心设计选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充分观察,允许学生动手拆卸组装,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体会到生物学概念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进而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

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增设了许多生动易做又能吸引学生去观察、操作、思维的“看一看,想一想”、“动动脑”、“小实验”、“你知道吗?”、“课外读”和“动动手”等栏目。这无疑为生物教学进行探究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给他们以观察、思维、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创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促使学生在活泼愉快中养成主动探究生物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探究未知,提高素质。

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取决于他对探究未知世界的态度。一个人如果缺乏进取态度和探究精神,他的能力和知识就得不到发挥,也谈不上素质的提高;反之,如果有积极的探究态度和满腔的钻研热情,那么,能力将会很快提升,知识将会迅速拓宽和深化,素质就会不断提高。所以,一个人探究的心理态势,对于探索未知世界,发展探究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即“教师中心论”。受这种观念的困扰,教师常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样,往往压抑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经常开展探究性、综合性的课外活动,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冲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通过师生“教学做合一”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器官并用,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实用意识,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组织学生到苹果果实保鲜厂参观学习,经过他们的观察、询问、分析、讨论,并在教师及技术人员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就会学到苹果果实保鲜的操作过程及生物学原理等课本中没有介绍的实用知识:苹果果实―保鲜药剂处理以增强抗病力―装入保鲜袋以减少水分散失―达到苹果果实保鲜目的。

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规律进行。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素质。参与探究性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究学习在生物学教育教改中势在必行。探究学习不但能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途径。生物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在生物学的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共同携手,探讨新形势下发展生物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迎接生物教学更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生物探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优势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中的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对大量的生物现象和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而得出的。实验不仅能使学生直接接触生物,而且还能仔细地研究生命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积极思维能力,使其对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解释,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素质教育中,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过去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来获取知识。现在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比较少。所以按现在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就不能满足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想能否将课本中的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对此我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探究性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能改变教师的“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发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将实验和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切合实际地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现象,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

从实验原理出发设计实验:教师提出需要学生研究的问题――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结果(交流和表达)――得出结论。在高二年级生物科的教学中,我选了高中生物课本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作为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的尝试。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将它放入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就构成一个渗透系统,而发生渗透作用。学生通过对课本中有关内容的学习得出结论,水分子总是从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扩散。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的优势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二是全面、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一年,是实验技能提高的关键期。高二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将对高三年级的学习和高考产生很大影响。而探究性实验的实施,不仅会促进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更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实践,我们还意识到,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实验中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能面对面地交流信息和情感,形成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局面。要时刻注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反映,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探究,让学生对实验和学习有兴趣,在探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将学生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备课中写出“实验探究课题目的、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

并且,实验备课不但要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实验有效、及时的指导。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推理、论证”等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细节方面。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有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敢于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搬到学生探究实验中来。使学生探究实验课的开出率突破大纲的要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三、乐趣,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探究性实验需要的是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不是探究结果,因此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作用。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组织形式是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其中合作探究占重要地位,因此让学生自愿组队组成探究小组,选出组长,组长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一定的任务进行小组探究实验。在队伍中有个别学生基础差,不爱动手,这时组长和老师要多鼓励和多指导,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其内在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交流和合作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生物探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探究教学;实验

一、前言

纵观当前初中实验,往往缺乏对学生思考的激发和引导,演示过程也只是单纯的教师活动。在生物演示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观看老师的操作,并不去关注实验技巧;只注意现象,并不思考实验现象所反映的问题。这很容易使学生陷入不分析不思考的消极学习状态之中。这样即使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也不易将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融合在一起,更不能将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而探究性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病,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得发展。例如,在讲授如何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将生长旺盛的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选取一片叶,用黑纸片把该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起来,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该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将该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取出黄白色叶片并用清水漂洗,然后平铺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脱去绿色的叶片遇碘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探究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乐于观察、探索和思考,而这正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前提,也可以说是起点。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作为实验教师的首要任务来抓。例如在“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实验时,针对学生对鼠妇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从何处探究起。有的教师首先自己先捕捉一些鼠妇提前向学生展示,简单介绍它的食性及它对人没有伤害、是从哪儿抓来的等。学生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捕捉鼠妇及完成后面的探究活动的兴趣。这种方法也叫情境激趣法。其次是矛盾、悬念激趣法。如在做“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的实验前,教师设置悬念: “同学们都知道用胶卷拍照,那你们知不知道绿叶也能拍照?” 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制造矛盾现象、设置悬念,利用学生急于知道结局、寻找答案的心理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次是生活激趣法。如果学的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学生对它的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地提高。

2.教师指导是探究性教学的桥梁

探究性实验教学并不是教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自行实验、自行讨论、自己完成探究活动。教师在任务在于点拨和指导,特别是对于初一刚刚接触生物课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更是需要逐步完成、需要引导的。

在探究性活动的初期,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基本程序。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给出的样式来熟悉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例如还是上述的“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实验,教师先给出科学家对“腐肉生蛆”现象的探究过程,学生可以模仿其探究步骤设计“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的探究活动。紧接着针对学生缺乏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师提供背景资料。例如,探究“蚯蚓的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实验,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动物学,对蚯蚓的刚毛几乎不了解,这给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性实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一个跳板:介绍蚯蚓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湿润,体壁上生有刚毛,尤其要指出的是刚毛主要生长在蚯蚓身体的腹面,为什么呢?有的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可能与蚯蚓的运动有关。那么它在蚯蚓的运动中会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会很自然地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是指导科学方法,重要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如何分析解读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都是难点,这同样也需要教师搭桥铺路,即方法的指导。

3.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的最好形式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实验内容多、实验器材、材料多、过程复杂,个别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任务重、难度大。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活动效率。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初中班级人数较多,小组成员以4人为宜。因为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超过4人会造成有的学生任务太少,有的甚至无所事事,养成学习的惰性,无法实现探究性教学的价值。其次,组内合理分工。每个同学都在活动中承担一定任务,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有的大胆的学生负责携带、有的负责制作实验装置、有的记录、有的清洗器材,做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实验”探究时,教师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课余的简短时间完成分组实验,并提出以下的要求:各小组所用容器的大小、水量的多少、萝卜的大小要统一;对其所用盐的分量则有不同的规定。建议并鼓励学生同时做5个(包括不放盐的清水条件下的实验),以便形成对照;测量和观察液位的变化与萝卜的变化。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各小组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做比较。他们不难发现:第1小组容器中原有的水溶液变少了,萝卜变硬了;第2~4小组容器中原有的水溶液变多了,萝卜变软缩了。通过观察和交流,还发现,当盐量增加到一定量之后,随着盐量的增加而萝卜软缩现象逐渐变得明显。而盐量较少时则萝卜反而类似在清水中的变化,变得硬挺。对不同组实验出现的差异,学生感到十分惊喜和迷惑,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结语

总之,我们所实施的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是始终贯穿着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之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发创造潜能,发展思维、提高素质、培养创造力等诸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为目标的探究过程; 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实验教学模式。试验证明,在初中生物实验进行探究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荆新娜.探究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主旋律[J].中学生物教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