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学生撰写论文的认真程度不够
学生一方面对论文选题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又奔波于考研、考证、找工作的洪流中,自然无心顾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只会简单地阅读几篇参考文献后,就开始“粘贴、复制”,只有在最后盲审之前才开始真正修改自己的论文。“好文章从来都是改出来的”,没有认真的实验和仔细的修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撰写出好的论文。实际工作中,老师们也不难发现:优秀的论文几乎相似:书写规范、译文准确、行文流畅,有一定的创新。而不好的论文则千奇百怪,各有各的问题:有的论文题目和摘要翻译得不够规范;有的论文只有实验数据,没有深入分析和总结;有的论文格式不合要求,条理混乱,错别字、漏字现象非常普遍,参考文献格式严重不规范等。学生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毛病多样,但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态度问题。学生不认真,老师未尽责,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只有态度端正了,才能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对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些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院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1)提前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考虑到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会与学生考研、就业的时间相冲突,学院尝试将给指导教师分配毕业生的时间提前一年甚至更早,来解决大四年级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同时,提前分配毕业生,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实验时间,这也符合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科研的实际情况。例如,有的老师做小麦的相关研究,但小麦的播种、收获都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六月收麦子的时候,学生已经到了答辩的时间了,不可能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每年都是上一届给下一届做实验,下一届学生照数据写论文,论文与实验脱节,学生在答辩时表现不佳。经过调整,将给指导教师分配毕业生的时间提前到大三,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实际需要,提前安排毕业生实验,而且能保证学生有时间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实践中我们发现,提前开始毕业论文实验有诸多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实验技能。由于起步早,做实验的时间比大四更充足,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实验技能而且容易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也有足够的时间解决,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检索、阅读文献的能力。由于起步早,用于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的时间也充足,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文献的能力,而且还能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科研和工作习惯。第三,可以避开毕业论文实验的高峰期,避开考研、找工作的时间,为毕业前一年挤出宝贵的考研复习时间和找工作时间。虽然在低年级时比较辛苦,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实践证明:本科生提前开始毕业论文,可为论文的质量和研究工作时间提供双重保障,同时为考研或就业留出宝贵的准备时间;提前开始做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质量和考研或就业成功率更高,综合素质提高明显,毕业后发展也更顺利。
(2)鼓励真题真做,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选题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选题恰当,有利于相关实验的深入开展;相反,选题不当,学生将失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甚至不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2]。因此,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更要积极探索,找到生物科学专业和地方特色农业的契合点,这样的选题才有意义。国内设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学校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另一类是师范院校类,第三类则是农业院校类,包括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非地方性农业院校,以及像山西农业大学这样的地方农业院校。在山西农业大学由规模扩张向规模与内涵同时发展转变过程中,生物科学专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才能使地方农业院校的生命科学专业与地方农业有机结合,如山西农业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与山西的中药产业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特色,上水平”办学之路,这不仅是山西农业大学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全国地方农业院校所不能逃避的问题。同样,在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也应该结合地方农业的特色,才能让学生从“实情实景”中,体会到自己毕业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近年来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较多,承担有国家级、省级、校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因此,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上,我们基本可以满足学校鼓励的“真题真做”的要求,让本科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参与一些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项目,开阔视野,培养能力,这也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应有之义。实践中,我们采取以教师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为主,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把科研课题分解成若干个互相联系的较小课题提供论文题目,向本专业学生公布,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院再根据选题情况平衡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这样,学生所做的研究工作,既互相联系又有各自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教师科研工作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教师完成了课题,学生完成了论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弥补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经费不足的问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跟从指导教师进行查资料、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通过一整套的科研训练,不仅了解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而且锻炼了创新、实践能力,这一举措在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的同时,还能借助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增强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1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1非生物专业学生对学习“生命科学”课程意义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2是对问卷进行显著性检验后的结果,其对应的卡方值为26.179,p<0.001,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2可知,无论是非生物专业的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不分男女,有64.3%的人都赞同开设“生命科学”通识素质课,这一结果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非生物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的结论是一致的,该校78.73%的非生物专业学生认为“开设‘生命科学’通识素质课有意义”.[2]此外,还有23.8%的学生观点不清,可能与一些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有关.值得警惕的是,有超过10%的学生不认同“生命科学”课程,笔者认为这部分学生可能有比较狭隘的专业思想,平时不注意多元知识的摄取;亦或是一直以来没有获得过来自学校以及家庭的生命教育,因而由于知识的匮乏而导致兴趣的丧失.另外,无论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在不认同“生命科学”通识素质课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人数和比例远大于男生,这是否与女生对女性社会角色定位和专业的认同度较高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显然,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专业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对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价值”的认识.良好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课程“基本态度”的核心要素.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就能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生命科学”的素质教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此题的问卷结果看,高达35.6%的学生对开设“生命科学”课程———这门具有素质教育意义课程的不认同,学生这种对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不认同的情形应引起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1.2非生物专业学生对“你选修生命科学课程的目的”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3是对问卷进行显著性检验后的结果,其对应的卡方值为31.265,p<0.001,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3可知,出于主动目的积极获取知识的需要而选择该课程的同学占到总人数的54%(“喜欢”占26.2%和“就业需要”占27.8%);为满足短暂利益(获得学分)而选择的占16.7%;另有近29.4%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学校的要求.其中有趣的现象是,工科学生有29.4%(“喜欢”占8.0%和“就业需要”占21.4%)的学生是出于喜欢或就业目的而主动选择该课程的,有10.4%的受访工科学生是被动接受该门课程的(“获得学分”占4.0%,“学校要求”占6.4%);文科学生有23%的人是出于学校的要求而被动接受,另有12.7%的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被动接受,出于“喜欢”或“就业需要”主动选择的学生只占24.7%,这一比例略低于工科学生.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学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的行为动机.价值观是一个上位的心理特征,它解决的是人认识一件事情是否“有价值”的问题,但“有价值”的上位概念之下还有一个行为动机取向,同样有动机高低之分.从一定意义上讲,良好的学习目的性(动机)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行为)与教学效果呈正向关.从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的行为动机取向看,有近五成学生是被动和消极的.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许多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价值的认识不高,因此不能端正学习行为动机.二是可能与我国学生长期以来被动接受教育所形成的“缺乏自主意识”的个性特质有关,因此,造成29.8%的学生学习目的是听从于“学校要求”,16.7%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学分”.华东师范大学对学生进行访谈后的研究也证实了学生中存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是为了“混学分”的严重的现象.[3]近几十年来,尽管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应试教育主宰教育的情况并没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不知如何学习,如何选择,如何思考的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行为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1.3非生物专业学生对“你对生命科学课程学分与学时安排的要求”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4是对问卷进行显著性检验后的结果,其对应的卡方值为24.256,p为0.004,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4可知,无论工科还是文科,亦不分男女生,均倾向于素质通识课的学时数以16-24学时为宜.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学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对选修“生命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从表4呈现的问卷结果看,47.6%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16;39.7%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24;7.9%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32;4.8%的学生要求“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为48.换句话说,随着“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的增加,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的诉求呈递减趋势.这一结果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非生物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性.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问卷调查的结果是,1.44%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24学时;11.78%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32学时;4.31%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40学时;71.26%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48学时;11.21%学生希望“生命科学”课程授课64学时.[2]合肥学院非生物专业学生与兰州大学非生物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知产生如此之大的偏差,究竟是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还是两所高校学生学习负担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学生对授课学时要求的多寡,并不一定逻辑地反映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但作为一门既有丰富内容又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学时做保证的.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大学,非生物专业的学生选修“生命科学”课程授课学时高达80学时.从中不难看出,“生命科学”课程一定量的授课学时在实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中重要意义.
1.4非生物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课程是否需要实验配套”的问卷结果及分析表5对应的卡方值为22.754,p为0.007,差异极显著.说明组别与选项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表5可知,有75.4%的受访者赞同开设配套的实验课,亦有18.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态度,另外还有6.3%的受访者明确拒绝开设实验.同样,兰州大学非生物专业学生在回答“‘生命科学’课程是否要配套开设实验课程”时,认为需要开设的占65.52%,不需要开设的占34.48%.[2]这说明合肥学院非生物专业学生和兰州大学非生物专业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的比例没显著性差异.对此题进行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专业的工科男女学生和文科男女学生是否认知“生命科学”是“什么样的学科”,进而意识到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提高自己哪方面的素质.从表面看,“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实验途径加以获得或强化,“生命科学”课程实验是否配套似乎仅仅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问题.因此,对学生不愿意开设配套实验可以简单看成是学生对“生命科学”专业认同度不高,不愿意动手实践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校开设“生命科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但是实验过程却是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这个“探索性”过程中,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分析科学问题的思维模式、解决科学问题的毅力品质,以及在“探索性”地成功实现实验目标后的心理体验等等特质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用.因此,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生命科学”的认知水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问卷调查结果对我们有效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几点启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受教育界广泛认同,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容置疑的.生命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和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学科,它甚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知尚不尽于人意,心理定位也有所偏差.换言之,“生命科学”课程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定位”两方面加以引导.
2.1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价值和必要性的引导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对任何事物“价值”和“必要性”的认知是任何人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并具有强烈的可持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开设“生命科学”课程前,精心准备“绪论”课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绪论”课的讲授中,一是要强调开设“生命科学”课程这门通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把这一心理定位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是为了努力纠正非生物专业学生认为“‘生命科学’”课程是一门了解奇异大自然的‘科普课’”的认知误区,使学生的心理定位回归理性.二是教师要充分思辨“生命科学”课程这门通识课程与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生物学知识与培养人对自然的热爱之间的逻辑关系;美化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与满足人本身对物质的需求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与培养人的科学创造能力,建立一个基本的对事物认知、判断、运用的思维模式的逻辑关系;通过对生命科学的学习与人多种思维方式形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过程中,对“生命科学”课程的“价值”和“必要性”有一个科学的心理期待和较为理性的逻辑思考.
1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毕业论文实验缺乏足够重视
受目前我国高校理工科学生常规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即在上实验课之前,实验员将具体实验所需的试剂配制、玻璃仪器刷洗、仪器调试等统统准备妥当。学生上课时只需要在实验教师的示范指导下测定一下结果就完成了实验课的内容。如此长期下来,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实验很简单,完全不需要劳神费力就可以搞定”的思想。其次,就业压力也是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实验缺乏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使许多学生读完4年大学后照样找不到对口工作。为了生存,只好改行,用非所学。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实验稍做一下,拼凑一篇文字,蒙混过关了事。最后,毕业论文实验经费严重短缺是导致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实验的有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实验经费来源理论上是由学校下拨,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下拨的毕业论文实验经费多年一贯制,根本没有与市场接轨,使得学生想做实验、多做实验以及做高级实验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于是只好消极应付而已。
1.2缺乏对具体实验的通盘考虑
一个具体指标的测定均需要通过一个具体实验方法完成的。在具体测定过程中要首先对某种实验方法从实验原理、所需试剂种类、浓度、溶解方法,所需玻璃器皿种类和数量、大型精密仪器操作以及待分析样品数量均要周全考虑。尤其是对每个实验环节的用时长短,各环节的轻重缓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各个环节相互穿插、交替、有序进行,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实验效率。然而,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缺乏对实验进行完整规划,总是做一步、想一步、看一步。即使实验做完了,对该实验的整体仍然一知半解,支离破碎。
1.3缺乏对实验细节的关注
许多学生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经常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很少对于一些细节给以足够的重视。如目前实验室普遍使用的天平已不再是托盘天平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天平。在使用电子天平时,必须首先检查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否则就会造成称量误差。这一细节是大多数学生称量药品时最容易忽略的,不管天平是否平衡,拿过药品就称量,结果导致试剂浓度不准,常常得不到预期结果;还有对移液管的使用细节不熟悉,如移液管表面上方标有“吹”字的就应将所吸液体全部排出,但若标有“快”字的则不必将液体全部排出,任其自然流出即可;烧杯和烧瓶的刻度仅表示大致液体体积度量,但好多学生却用其来度量溶液体积;一般情况下,分光光度计读出吸光度值不能大于1,否则需稀释后重测等。“细节关乎成败”似乎已成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了,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就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严重偏差,甚至以失败而告终。
1.4缺乏灵活运用能力
一、现阶段生命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不强大,教学方法较传统。
由于生命科学近年来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国内外科研不断取得新突破,因而对教学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师资力量上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时间不长,很多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摸索也并非很深入,由此导致教师上课时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生科专业英语中,专业词汇较多,同时又难以记忆,再加上很多知识仅凭简单的讲授是很难理解和吸收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应较不积极,效果较差。
2.教材难以与教学配套,考核方式存在欠缺。
就目前的生科专业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国外原版教材,另一类是国内统编教材。两种教材各自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对于理论性强的教材,难度极大,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会集中在看懂教材,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对于较简易的教材,学生既能看懂也能知晓一部分专业知识,但是这样的教材只能让学生学习到很肤浅的知识,也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国内的教材大多是选编国外专业书籍中的内容,时效性不强,同时受到编写成员思维及习惯的影响,编写内容很难覆盖近期科学发展前沿的内容。在目前的高校考核中,大部分院校对生命科学专业英语的考察,太专注于词语、短语的运用和语法的考察等而忽视了英语知识的考察,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无法达到既定目标,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也并未得到显著性的提高。以上是笔者结合本院校生科专业英语的教学发现的几点问题。从总体上说,这些问题对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造成了障碍。
二、引入科研文献教学法后专业英语课程上的教改
在生命科学学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适当阅读文献,了解世界前沿的发展水平,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针对上文中生科专业英语教学中问题,在引入科研文献教学法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改正。
1.选择难度较低,结果明确,实验方法较简单的研究性论文引入课堂。
摘要:在分析造成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从科研团队、论文选题、学术报告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以期为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生物工程;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分析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如何改革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实现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郝良焕(1983-),女,海南三亚人,琼州学院,讲师。(海南 三亚 572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琼州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LGJG0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36-02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的能力,撰写工程或科研等可行性报告、论文以及进行工程设计或毕业汇报演出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改革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工作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证高校教学水平以及确保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的思考
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容乐观。就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摘要] 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改革,实施了提前毕业论文时间,并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教师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一措施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适用于生物技术专业等一些实验性、实践性较强并有生产实习的专业,可以作为完成毕业论文的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 生物技术 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毕业论文应有不同的完成形式,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不一定采用一种固定模式,可以多样化,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取相适应的以及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实施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培养高等生物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理科专业,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学科特点和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要求培养的学生在掌握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毕业论文在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希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最终拟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供新模式与新方法。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
多数学校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的头两个月,这也是学生找工作的冲刺阶段,在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工作尚无着落的同学很难安心完成毕业论文,也增大了教师指导的难度。而已经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大多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工作已经落实,论文只求过关就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同时这种安排在时间上也比较紧迫,时间的仓促让学生不能对论文选题、实验和写作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导致毕业论文容易流于形式。
【摘要】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建立和完善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和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结果表明,以上改革和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摘要: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本科教育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生物科学专业为典型的理学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本文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摘 要]物流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所有管理类课程内对数学基础要求最高的一门课程。对于文科学生而言,这无疑是学好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本文首先分析目前物流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感知、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课程安排建议等维度出发,提出了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方法;文科类高等院校;对策研究
1013939/jcnkizgsc201520165
1 引 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少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都将物流管理作为了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是限定选修课程。然而,物流管理课程是所有管理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是一门包含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管理学、经济数学、管理运筹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无疑是学好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对此,有必要针对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包含的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上的探讨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来保障管理类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初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目前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目的不明确。事实上,同样是一门物流管理课程或者是同样一本物流管理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目的。而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源,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尽管一般来说文科生所占比例大于理科生所占比例,因此对物流管理理论进行介绍,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更符合文科学生的口味,但物流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的知识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拓展,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对于数学知识和运筹学知识的基础要求就比较高。正因如此,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学生而言,究竟让其在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中学到怎样的知识?是只学理论知识,还是让学生具备利用数学与运筹学知识来解决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所有这一切,让该课程的教育从业者在思考的同时也深感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