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常识

生物科学常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生物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中生物课堂出现了教学沉默以及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厌烦、抵触等不良情绪,很多抵触生物学科的学生认为生物教材过于苦涩深奥无法深刻理解以及生物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生物对自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其实,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涉足到环境的污染与保护问题、医疗疾病的预防与救治问题、人们的健康养生方面的建议,同时还设计到了经济建设的实施与发展等重要问题。因此,高中的生物教材在内容以及编排方面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本文以分析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与编排特点、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看法,最终归纳总结了高中生物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生物学科;高中生物教材;特点;生活联系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21-02

1.引言

高中阶段的所有学科中,生物是每一位高中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而高考更是把生物学科列入高考理科生的必考科目之一。生物学科在高中有着自己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然而很多高中生十分抵制这一科目,文科生面对生物这一课程几乎都持着一种敷衍学习的态度,而理科生虽然死记硬背概念知识,但几乎也是水过压背,用过就扔。国家规定高中开设生物这一课程,这说明了学习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生物学科实际上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健康养生、医疗、经济发展以及绿色环境设施的保护等,为了使学生能看重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喜欢并主动了解生物知识,高中的生物教材必须做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生物学知识本来就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发现与前人的总结,因此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与做到简析与明了,同时内容要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编写出学生认为有趣、有用的生物内容来。

2.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与主要特点

2.1生物专业知识高端化。在高中的生物教材中,一翻开生物课本目录,很多学生就对其中的高端生物知识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错觉。例如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分子与细胞、遗传学与个体生物学、进化与生物环境等。分子与细胞虽然也是与我们的人体息息相关,遗传学与个体生物学也与人们的日常联系,但这个联系与人们第一眼的感知象十分遥远,而且对于对于一些没有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生而言,要了解生物学的这些知识概念是十分吃力且沉闷的。

生物学课设计到专业的生物知识是不可避免的,但学生一开始接触的生物内容就是如此高端的深奥的生物基本概念以及要了解自己并不十分明了的领域知识,这从一开始就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偏见,也使得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深奥、学不好的自卑心理。

全文阅读

中学物理与素质教育—兼谈物理教材为加强素质教育所作的努力

在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的众多文章和议论中,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不尽相同。本文所谈的素质,主要指社会文化素质,即指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活技能、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等。社会文化素质是人通过环境和教育在后天形成的。本文所谈的素质教育,指的则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 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全文阅读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其独立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采取诸如借助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本文将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科学探究能力

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照本宣科,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无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严重阻碍着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给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这便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借助各种教学工具,使教学更具直观性

教师应当积极为探究活动创设情境,生物教学的直观教学工具有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使课堂内容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另外,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能够更好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但是如果直观教具出现得太早或者使用不当,反而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工具上,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因此教师在使用教学工具时,可以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或者由教师总结本课程中应当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借助各种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例如在讲解DNA的结构时,教师可以先将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大概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课堂中应当解决的问题,进而通过让学生观察模型和挂图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接触到一个课题的时候能够经过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便是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时,可以自发地进行知识的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解答自身提出的问题并验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由教师强行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教师的启发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循引导、合作、自主与创新的原则来引领学生完成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2]。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之中。比如,在学习基因和遗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许多的遗传上的例子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单眼皮的父母能否生出双眼皮的子女?决定男女性别的是父亲还是母亲?这些问题常常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探究学习时,便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全文阅读

浅谈高三物理复习中的学习策略及建议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重在基础知识、基本物理思想和方法,复习时间长,涉及面广,是整个高三物理复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高三物理复的应对策略:在不变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不变。为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为考生科学备考,下面浅谈高三物理复习中的学习策略及建议。

一、知识复习问题化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不掌握一定数量、质量的物理知识,就不会具备一定程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和工具。因此,学生要尽量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力求从新的视角、新的设问来复习和应用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规律复习结构化

通过对具体典型问题的分析、讨论、归纳后,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与使用框图,反映物理概念、规律之间的本质联系,编织清晰的知识结构,使呈观方式简洁明了,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三、习题复习图形化

高三物理复习可分为物理概念复习、物理规律复习、物理实验复习、物理模型复习、物理方法复习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习题复习呈现与展示的,适量、适度、适时、适切的习题复习是必要的。审题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独立思考是学生解题的基本条件。

四、思考问题模型化

全文阅读

初中一年级生物学习方法探析

摘 要:生物学科对于刚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小学阶段并没有专门的生物学科,唯一与之相关联的是小学学习的“自然”课。而“自然”课却往往又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到了初中阶段单独将不同的学科划分出来,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因此,逐渐熟悉生物学科的特点,并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必要而又迫切的。

关键词:观察;联想;理论知识;动手实验

一、勤于观察,学会联想

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当中,学生们会学习很多关于物种、器官、植物、动物等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生物的知识,同时也包括一些科学家们新发现或正在探索的物种,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物种大都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动植物等,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即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比如观察苹果树下的苹果腐烂的过程,或者观察树叶逐渐腐败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学习与细菌、真菌相关的知识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补充。所以学生想要学好生物,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平时多出去走走,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观察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另外,联想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生物的方法。在初中一年级阶段学习人体的各类器官时,对于老师带来的教具要认真观察,因为教具都是根据真人解剖时身体内部结构的模样制作而成,可以有效、真实地反应人体内部结构,为我们学习各种器官及其运作方式、作用等提供了便利。学生在学习这些专题知识时,要将知识与自身联系起来,以自己为例,使得知识更加深入自己内心,忘了的时候,联想一下自己身体上都有哪些器官,分别在什么位置,都在为维持整个身体作出怎样的贡献等。

二、扎实掌握理论知识

生物学科属于理科范畴,在高中的学习中也被划归为与物理、化学一类的理科类当中。尽管这样的划分是经过SPSS分析降维后逐步计算而来的结果,但公认的一点是,生物学科在理科学科中是属于偏文的学科,也就是说,它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需要做大量的计算并且背诵大量的公式等,生物科学用文字表达的内容更多一些。但是难度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并且还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此外,生物知识比较庞杂,理论性知识也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想要进行系统性地归类还是存在较大的障碍。知识点的多、杂也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运算、分析理解等,对于最基础的知识还必须要下功夫背诵下来。只有熟悉地记忆,才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因此,在理论知识这一方面,学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尽量做到扎实记忆。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一定要重视起来,尤其是对于倾向于高中学理科的学生来说,根基一定要打牢固。高中想要学习文科的学生也要适当学习,不仅是为了通过毕业学业考试,更是为了增加知识储备,锻炼思维能力。

三、认真动手实验

生物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实验性。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实验课。一开始学生会感到非常新鲜、有趣,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做实验并不是为了娱乐或放松,而是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更加持久的记忆,帮助学生记住、理解生物学原理,这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初的目的。所以,对于初中一年级阶段的学生,要重视实验的过程,在实验的时候注意理解,有疑问及时向老师反馈,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来获得对知识最大程度完整而又准确的把握。老师在带领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强调好实验的目的及意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做实验,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另外,鼓励老师利用课后时间或闲暇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以消除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会使学生在实验中专心致志,而不会被各种没见过的器材所吸引,同时这也是对实验室的更有效利用。

全文阅读

探讨大学《物理》课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广大中国人的思考,其中科学素养的低下是主要原因。本文阐明了科学素养的内涵界定,并探讨了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对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大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0-0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中国学生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奖,却一直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2010年11月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1]。面对这些事实,我们不能不对现行的学校科学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学校和社会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就是多搞文体活动和多学琴棋书画吗?这是误解,更是误导。其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科学素养。

一、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是伴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而系统确立起来[2]。尽管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已在世界各国取得共识。明确提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维度,并给出测评指标进行测度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美国J・米勒教授提出的公民科学素养概念[3]。J・米勒的科学素养模型维度概括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意识。自1979年以来,该指标体系及其测评结果一直为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所采用。第二种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提出的科学素养概念。PISA将科学素养定义为“15岁学生为了理解自然界及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界变化并有助于相关决策,而使用科学知识、识别科学问题、得出有根据的结论的能力”,该定义包含“科学方法或技能”、“科学概念与内容”及“语境”等三个维度[4]。虽然以上两种科学素养概念的维度有所不同,但是可以看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都属于科学素养教育的范畴。

二、《物理》课程在培养科学素养中的重要性

《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都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而《物理学》又是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2007年第10期青年科学《测测你的科学素养有多高》中判断16个科学观点的对错。其中有10个观点都可以在《物理》课程中找到答案,可见,《物理》课程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全文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化学、物理学科知识的渗透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依靠单方面的专业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这是提高他们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化学、物理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化学学科;物理学科;跨学科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应该是开放性的、共享性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物理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生物教学工作只注重学生生物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缺乏整体学科思想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打破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封闭性地进行单一学科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努力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注重生物教学中渗透化学、物理学科知识。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化学知识

高中生物课本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以及应试教学工作的限制,教师在讲解到生物知识时,遇到化学知识往往采用一笔带过的方法,并未深入讲解。在不少教师看来,高中生物中的化学知识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无需过多地占用课时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适当渗透化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跨学科运用和整合能力。

如在讲解在生物知识点“碳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化学元素”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碳元素”知识点有效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碳元素”在化学学科中的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化学元素与生物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这种教学渗透,学生在分析与梳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之间的关联性,理解生物体的发展演变。再如,在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比较关I的内容体系,若教师单纯依靠生物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光合作用”时很难深入地理解内在的关联。但如果将“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效地联系起来,则能够深化这方面知识的关联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能量之间的转换和光合作用中的电子转移等。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内容,教师只有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全文阅读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摘 要】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也是一门专业知识抽象晦涩的学科。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分析、思考、讨论,新旧知识的碰撞与联系,可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知识,突破重难点,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现行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努力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巧妙的设置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中要提供能反映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运用方式的真实情境,提供真实活动,支持知识的合作建构。创设情境教学才是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它既是一个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的具体的环境,也是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即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情、境和谐统一,从而达成了某种境界或氛围,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能促使我们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全文阅读

要重视小学语文中的常识性课文的教学

摘 要: 常识性课文教学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介绍自然、天文、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一些文章,这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课文对向小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泛泛地串讲,教师费力费时,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常识课,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因此,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常识性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探讨如何把握常识性课文特征、如何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常识性课文 直观教学手段

语文被称为学科教学中的“百科之母”,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课。除了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智力训练外,语文教学和科学常识教学相结合也是小学语文课的又一特点。在这些常识性的语文课文中传授了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物、理化等自然科学常识和社会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常识。通过这些科学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目标,是全面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所必不可少的。

这些常识性的课文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提高读写能力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科学常识,从而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这类课文兼有语文教学和常识教学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把好这个“度”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教好常识性课文,首先要知道常识性课文有哪些特征,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的普遍特征中,抓住常识性课文教学的特殊特征,使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常识性课文一般是以说明为主的文体,“说明”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功能等特征做客观科学的说明,使学生对事物有所了解,从而获得知识。此类课文大致有以下特点。

1.在故事中说明一定的科学常识。常识性课文往往也有一定的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情节,并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这是为了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采取的儿童乐于接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在妄言中以虚设的拟人、童话的方式来表述某种真实的科学常识。例如《院子里的悄悄话》就把两棵槐树比拟为祖孙两人,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向人们介绍了年轮、树冠在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记录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又准确真实地传授了科学常识。

2.在叙述中注意逻辑条理的清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叙述比较难懂的科学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如《蛇和庄稼》一课中蛇吃田鼠,田鼠糟蹋了不了庄稼,庄稼得到了好收成,所以为使庄稼丰收可以多放蛇;村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土蜂的活动就不会受到影响,苜蓿是靠土蜂传授花粉的,因而苜蓿就会长得好。这里的蛇吃田鼠,田鼠吃庄稼和猫吃田鼠,田鼠影响土蜂,土蜂影响苜蓿的传粉,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全文阅读

关于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物理意识的探讨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般物理成绩不好的同学在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思维、物理语言等方面往往表现得也不是很好,而相反,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在这些方面就表现得不错。无论是物理概念、物理思维,还是物理语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理意识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同样道理,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来源于客观物理事实的物理意识对于物理事实也具有一定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物理意识对于物理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备一定的物理意识是学生学好物理学科的必要素质。由此可见,初中物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注重物理概念教学

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第一步,事实上,在学习物理课程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会用物理概念来加以描述,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物理经验也有一些不准确甚至是不科学的地方。例如,按照一般的生活经验,当有风吹过来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到十分凉爽,这个时候,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由于温度降低了,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风吹过来并不会使得温度降低,而是加速了蒸发,使吸热加速所造成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掌握了“蒸发吸热”这一物理概念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除此以外,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如果充分挖掘了物理概念的内涵,搞清楚了物理概念的本质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把物理问题数学化。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甚至可以说,学好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之一,然而,尽管如此,物理学科毕竟是不同于数学学科的一门全新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味地采取数学思维,遇到任何物理问题都希望能够按照数学思维方式套用公式,将一些物理问题简单地数学化,这样会影响物理学习的效率,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理概念,对于物理问题从物理概念的本质出发,这样就会强化物理思维,学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教育

物理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然而,这并不代表物理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就不重要。相反,要想搞好物理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物理人文教育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例如,教师可以把一些物理学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且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作为基础,就会对物理意识的形成产生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三、强化物理语言的使用

每个学科每个领域都有自己固定的专业术语,物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专用的物理语言,并且,由于物理是一门十分严谨的科学,这种严谨性在语言的表述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很多物理概念中或者是描述某一事物的物理特性时,一点点细微的差异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要想培养物理意识,学好物理这门课程,就要掌握一定的物理语言。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物理语言的使用能力呢?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听得懂,会用一些生活用语来描述一些物理概念、物理现象,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使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在做题目的时候,由于很多问题都是用专业的物理语言加以表述的,很多学生就会出现看不懂题目,或者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的问题,从而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很多的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规范地使用物理语言,在学生不理解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但是切记不能用通俗语言代替物理语言。一旦学生习惯了物理语言的使用,在进行物理学习的时候,就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也是非常有利的。

四、重视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