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技术知识

生物技术知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展望

1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1.1法律法规的建全与实施20世纪末,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美国首先调整了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先后制订了加速专利诉讼审理、扩大专利保护的对象、促进技术的转让、强化海外市场的保护力度等法规。随后,英国、德国等面对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新形势,陆续制定出本国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1997年以后,日本参照美国的一些做法,从司法、行政及对外政策等角度,制定了重视专利的相关政策,通过对专利法和审查标准的修订遏制了侵权行为,保护了尖端技术,并通过设立专利技术转让中介机构,极大地促进了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技术转让进程。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重视。为了更好地引进国外知识资源,保护我国知识产权,我国政府也作出了促进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在法律,法规层面上健全了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正式起步。1993年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后的《专利法》补充了微生物、遗传物质发明和生物制品等发明同样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标志着我国开始将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纳入了法律保护之列。此后,我国于1994年加入了国际《专利合作条约》,于1995年正式成为《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成员国,表明了我国生物技术保护正式与国际接轨。这不仅有利于国外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人在我国申请并获得专利权保护,也有利于国内农业技术领域的发明在国际上获得保护,实现了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随着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在具体组织实施农业生物技术保护工作层面上健全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国务院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并已陆续受理国内外一些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申请。2000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了我国生物安全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国家框架。2001年6月,国务院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接着农业部又了与之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3月20日起正式实施。2008年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迈上战略新台阶。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基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比较系统的法律保护框架。与此同时,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种质资源和微生物专用菌种保存中心,如农业部建立的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国家专利局建立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CGMCC)等。迄今,在作物种质资源、动植物基因工程、农业微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1.2技术创新研究与知识产权保护并举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并举是当前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不断加大“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转基因重大专项”等一系列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使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植物转基因科研创新取得了多项成果。如转基因棉花、水稻、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的研究和技术突破;一系列农作物的抗虫、抗病、抗逆、高产和优质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建立了多种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等。在动物研究中,转基因猪、牛、羊等家畜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果。RNAi、生物芯片等技术的开拓和应用进一步加速了农业生物技术自主创新的进程。在取得这些丰硕成果的同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国家从战略高度上引导农业科研和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同向发展。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努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22.8%;“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企业和科技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预计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将达到140万件。面对农业研究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农业生物技术将在农业科技创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与之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2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科研和产业水平将起到重大作用。

2.1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目前,在农业研究领域,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者的利益有效结合,农业科研与产业机构中缺乏竞争机制。因此,造成了科研人员创造的知识价值得不到市场经济下有偿的回报,导致主动研发和创造的积极性受损,更多的科研能量得不到充分发挥。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从法律层面上认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是一种无形财产,使农业科技成果从无偿使用变为有偿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劳动成果得到法律保障,从而使农业科技人员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一种具有商业价值,可以共享的资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保证农业科技产品在免受侵权的情况下充分共享,可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研人员在良性科研制度和环境下创造更多的知识价值。

2.2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农业综合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当前制约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及转基因抗病水稻等开创了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一个新时代。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近几年的全球生物技术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显示,转基因作物在经历十多年的产业化后,仍在不断取得新进展。以中国的转基因抗虫棉为例,拥有抗虫棉核心技术的单价和双价抗虫基因分别获得了200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中国知识产权组织(SIPO)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和2003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利用这一核心技术我国已培育出80多个适应不同棉区需要的抗虫棉品种,其市场份额的增长率连续9年超过10%,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484万h2,累计减少农药使用量25.5万t,培训棉农2000多万人次,为棉农增加收入超过1484亿元,受益农户累计超过3000万户,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事实证明,有效的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措施对我国农业科研和生产水平提高,农业产值提升作用巨大。现代农业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生物技术上,保护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将技术引进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在法律保障平台上有效转化,这有助于推进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智力成果迅速变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生物科技进步和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2.3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动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备受当今世界共同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已反映在一些主要国际组织的文件和报告中。我国在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包括确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措施。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食品供需和全球气候变化矛盾的出现,全世界仍有很多国家粮食供给紧张。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有限的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现状,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存,也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这就促使人们重新考虑农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问题。利用生物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是当今农业领域最重要的体现,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加快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立法工作,规范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积极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做好科研成果的合法有效转化、发明专利的高效应用、重点品牌的培育和保护等一系列系统性、战略性的工作,最终使得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相协调,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综合实力,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文阅读

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保护难题探索

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生物技术是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农业应用为主要目的,以农业生物资源、生物技术方法服务于转基因动植物、兽用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反应器及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知识财产作为人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知识成果不同于其他有形财产,它已作为一种竞争型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衡量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如何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价和保护,已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1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1.1法律法规的建全与实施

20世纪末,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美国首先调整了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先后制订了加速专利诉讼审理、扩大专利保护的对象、促进技术的转让、强化海外市场的保护力度等法规。随后,英国、德国等面对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新形势,陆续制定出本国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1997年以后,日本参照美国的一些做法,从司法、行政及对外政策等角度,制定了重视专利的相关政策,通过对专利法和审查标准的修订遏制了侵权行为,保护了尖端技术,并通过设立专利技术转让中介机构,极大地促进了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技术转让进程。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重视。

为了更好地引进国外知识资源,保护我国知识产权,我国政府也作出了促进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在法律,法规层面上健全了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正式起步。1993年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后的《专利法》补充了微生物、遗传物质发明和生物制品等发明同样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标志着我国开始将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纳入了法律保护之列。此后,我国于1994年加入了国际《专利合作条约》,于1995年正式成为《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成员国,表明了我国生物技术保护正式与国际接轨。这不仅有利于国外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人在我国申请并获得专利权保护,也有利于国内农业技术领域的发明在国际上获得保护,实现了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随着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在具体组织实施农业生物技术保护工作层面上健全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国务院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并已陆续受理国内外一些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申请。2000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了我国生物安全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国家框架。2001年6月,国务院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接着农业部又了与之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3月20日起正式实施。2008年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迈上战略新台阶。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基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比较系统的法律保护框架。与此同时,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种质资源和微生物专用菌种保存中心,如农业部建立的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国家专利局建立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CGMCC)等。迄今,在作物种质资源、动植物基因工程、农业微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1.2技术创新研究与知识产权保护并举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并举是当前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不断加大“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转基因重大专项”等一系列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使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植物转基因科研创新取得了多项成果。如转基因棉花、水稻、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的研究和技术突破;一系列农作物的抗虫、抗病、抗逆、高产和优质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建立了多种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等。在动物研究中,转基因猪、牛、羊等家畜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果。RNAi、生物芯片等技术的开拓和应用进一步加速了农业生物技术自主创新的进程。在取得这些丰硕成果的同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国家从战略高度上引导农业科研和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同向发展。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努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22.8%;“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企业和科技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预计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将达到140万件。面对农业研究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农业生物技术将在农业科技创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与之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2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全文阅读

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技术知识的几点做法

【摘要】加强幼师生生命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和保证国家政策执行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科技素质,同时具备向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能力,使她们毕业后能全面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教育

今天的幼师生是未来的科技基础教育导师,将担负着用人类创造的先进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对儿童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重任。因此,幼师生自身科技意识的树立和科技知识的掌握,决定着未来的科技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关系着一代代新人的健康成长。“从娃娃抓起”,“从教娃娃的老师抓起”,这些思想已经成为当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思路。许多科学家都预言,21世纪,生命科学将是自然领域中的带头科学,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对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环境和健康等许多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生物技术将成为跨世纪技术革命的主角。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近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技术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革生物学教材。完善课程内容的科技结构

改革和加强自然科学课程是实施“园丁科技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的需要,及时反映基础科学、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和由于现代生产带来的新问题而形成的新学科。而现行幼师生物学教材是1986年1月编辑的。无论教学体系还是教材内容都明显沉旧落后,教材学术知识过多。轻知识应用,缺乏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改革生物学教材,调整内容,优化结构,删减陈旧、繁琐、重复的内容,增加一些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含量,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化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趋势,体现师范教育特点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体系。如,在讲植物类群时,删减各植物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在菌类植物部分,增加了利用“基因工程由细菌生产人胰岛素“的内容;增加利用“基因工程的发酵工程由大肠杆菌、酵母菌生产蛋白质、氨基酸等食品原料”的内容,补充现酵工程的发展状况。经过这样的调整。扭转了重理论轻技术,重知识轻应用的现象。幼师生物学教材可以联系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内容很多,介绍这些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看到科技知识的力量,由此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情感,激发她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生物技术知识的主阵地

全文阅读

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利用研究

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就是对上述各种转基因技术研发出的生物、基因、基因产品及其相关遗传资源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随着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1]。目前,我国在法律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尚待解决,需不断地补充完善。

1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利用制度的内涵和现状

1.1知识产权许可制度

知识产权的许可分为专利权、品种权和商业秘密3大部分,品种权主要是依据时间年限进行的保护。目前,我国规定的藤本植物、果树、林木和观赏树木的品种保护期限为20a,其他的为15a。另外,相关规定中也明确指出,若授权品种在审定不合格或未审定时不得进行销售活动。产品授权之后,权利人就是产品的主导者,其他人不得私自使用。这也使得权利企业或个人在发展中对相关技术具有垄断性,更能提高效益。目前,我国已经提出了许多知识产权许可制度规定,但从整体上来看,规定的内容较为简略,标准单一化,难以促进利用制度的建立。目前,我国对一些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扶持,但与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产权转化过程的使用资金相比,还存在巨大的缺口,一些小型农业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资助,缺乏资金。

1.2知识产权质押制度

权利人将合法拥有的知识产权通过向估价,将其财产权作为质物向银行或其他融资机构获得资金,并在相关协议定期还债,这就是质押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允许银行接受企业的压制贷款活动,《植物新品种条例》中规定植物新品种的相关权利也能进行质押。但转基因生物技术下的财产权难以准确评估,其拍卖、估价等问题都缺乏相应的文件和规定进行参考。且质押贷款的金额巨大,也对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资金转换带来了巨大压力。

1.3知识产权转让制度

转基因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转让制度还没颁布专门的条例进行规范,目前主要参考《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以限制为主。其中,规定了若使用的技术侵犯他人的技术劳动成果,或属违反竞争规则的非法垄断技术,阻碍了相关技术进步的均判合同无效。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定价和搭售进行了规定。《反垄断法》中对于知识产权中的相关垄断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禁止。

全文阅读

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

知识产权是一种重要的财产权,在英美法的财产分类中属于无形动产(intangiblemovables)。依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界定,知识产权的范围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及其邻接权、商业秘密、工业品外观设计、地理标记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

作为一项重要的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并随着信息业革命的到来而得到不断的补充与完善。事实证明,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能有效地促进科技的发展,刺激产业的增长,带来经济的繁荣。本文拟就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问题做简单阐述,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的不足

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人难以想象的新时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的实施,人类开始有希望能真正解构生命的奥秘。尽管这种探索也许永远没有尽头。

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分析测序人类基因组所有的基因,即由A、T、C、G四种碱基构成的DNA序列。这项耗资巨大的国际合作工程(由美、英、日、法、德、中国等国家合作)被某些学者誉为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一项最伟大和最具影响的研究计划”。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就是生命探索的尽头了。恰恰相反,随着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Genomics)和医药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等后基因组学(Postge nomics)和蛋白组学(Proteomics)的兴起,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又迈向一个新的征程。

伴随着如此动人的生命科学探索的又是无限的产业利润和商机。事实上,也正是由于生物技术产业对此计划的积极参与,才推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与加速进行。虽然早在70年代生物技术公司就已在美国开始建立并运行,但生物技术产业真正的蓬勃发展还只是在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之后。到今天,在美国共有约1300家生物工程公司,其投资约占世界年总投资130亿美元的75%,已累积投入650亿美元,所有公司的市值已达1100亿美元。并且,这还并不包括近几年由传统的制药业跨国公司转变而来的生物技术公司。

我国的情况却令人担忧。目前,无论是生物技术研究还是生物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还处于“跟随”或“参与”的状态,虽然也不乏有突出的例子。比如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中只占大约1%的比例,而美英则占约85%,其中英国占近三分之一。又如我国虽然也有2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但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也只有两家,并且全国生物工程产品的年销售额总和还不如美国一家中等规模的生物技术公司。据我国专家比较,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都比美国要晚10~15年。

造成这些不足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体制上的,也有经济上的。为此,我国也已开始实施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中国科学院的“创新工程”、国家“八六三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都收到了一定效果。在产业界,也已开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与研究机构的紧密联合、借助于风险投资资金、有限公司转为股份公司并上市运行等,也呈现渴望快速发展的势头,前景是堪为乐观的。

全文阅读

生物技术知识网络结构概谈

1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的许多学科内容存在交叉,导致了不同课程的实验内容也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实验课做相同的实验。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之前,需要注意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相同的实验在不同课程之间重复做的现象。例如,DNA提取实验,在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实验中都有可能开设,如果在制定教学大纲之前,相关学科的教师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的话,就可能在这三门课程的实验中都开设DNA提取实验。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获得掌握更多实验技能的机会,而且会造成实验时间、资源和经费的浪费。在实验设置上,要适当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得一个实验中可以用到多门课程中的实验技术,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上课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教师的科学研究等,学生可以向指导教师请教,由指导教师给予进一步的指导。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牢固地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把实验原理和方法一讲,然后学生依据实验步骤操作。因为许多实验仪器、用品、药品学生都是首次接触,对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等会注意不到。最终,就会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本科理论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还较少。生物技术专业的许多实验,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实验,都是在分子水平进行的,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很难用肉眼观察到,造成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困难和实验操作的困难。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对相关实验内容和操作进行演示,上述困难就能迎刃而解。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在原理部分,教师虽然讲到通过溶解琼脂糖再降温使得琼脂糖凝固,就能形成具有一定网孔的凝胶,不同分子量的DNA通过凝胶后就可以按照分子量的不同而分离。但是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多媒体动画,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凝胶形成的过程以及不同分子量的DNA在凝胶中泳动的情况,进而牢固掌握实验原理。另外在加样的技术环节,教师虽然可以亲身示范,但是由于每堂课的学生较多和时间限制,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一一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加样时就很难掌握正确的加样方法。而通过多媒体录像,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加样过程,以及各种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而在实验操作中就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错误的操作,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3积极筹建实习实践基地

生物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学知识必须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这一点需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才能实现。因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多门课程中设立了实习环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已在关山建立了植物学实习基地,另外,我省有一些大型的生物公司,如,洛阳市的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新乡市的华兰生物工程公司等,这些为我校生物技术的诗句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参与科学研究,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有效途径。我校从学生二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申报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兴趣先提出自己的方向,然后找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进行指导,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研究路线。申报成功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研究,指导教师对学生试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我系也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申报创新课题,通过创新课题的参与,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另外,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通过公布教师的研究课题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再通过对学生的考察和了解进行双向选择,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范围,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另一途径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和试验数据,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总之,实践教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该环节实验与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件浩大的工程,还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才能把实践教学工作推向深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才能把实践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全文阅读

对生物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思考

摘 要: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新型产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信息技术也发展迅速,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关于生物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生物信息技术的软件同其数据库一样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保护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针对生物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物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生物的时代。其中生物信息学综合了生物科学、计算机以及高等数学等学科。生物信息技术是指应用数学知识,用计算机来计算和分析从生物学实验中获得的大量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而得出一定的规律和结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信息技术也发展迅速,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因此生物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不同的国家针对本国生物信息技术的发明创造建立了不同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保护。但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还不是很完善。下面笔者将会针对国外、国内对生物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国外对生物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国际上对生物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分为基因、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的专利保护,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生物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三个方面。

从生物学角度我们知道基因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决定着生物体的各项功能。由此可见研究基因和蛋白质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尤其是人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对两者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任务。但是不同的国家对待此项保护有着不同的看法,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总体来看,可以将这些国家分为三类:相对保守型,中间型和积极型。生物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属于相对保守型,他们认为从人体中获得的细胞和基因等物质以及人的身体和器官都不能作为专利被保护。生物技术水平一般的国家则为中间型,他们同意授予从人体中获得的细胞和基因等物质专利并对其进行保护,但是不同意将人体及器官作为专利保护起来。而生物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则比较积极,他们认为除了克隆人以外的所有生物技术研究成果都应该被保护。

对于生物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主要采用的是版权保护法。有少数国家对本国的生物信息数据库采取部分保护甚至是不保护的措施。生物信息数据库与普通的数据库相比,本质相同但也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如种类多,覆盖范围广,更新速度快,数据复杂多样等等。所以这将使得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一定的难度。随着数据库的逐渐扩大和发展,版权保护法将无法对生物信息数据库起到保护作用。

生物信息技术的软件同其数据库一样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保护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际上对这方面的保护措施也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究。在硬件专利保护方面,国际上普遍采用芯片保护专利的办法。

全文阅读

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构建初探

作者:史仁玖,李艳玲,苗苗,王建美

【摘要】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其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将会对传统中药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生机。文章从构建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构建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药学 生物技术 知识体系

中药生物技术是中药学和生物制药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利用生物技术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面临的难题。中药生物技术大量应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并综合利用了如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所以被列入高技术的范畴[1]。目前,国内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因此,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对传统中药学和生物技术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扩展。

1 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1.1 教学内容的构思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知识体系的主要依据,中药生物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动态以及生物技术在中药学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中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方法在中药学中的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力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药生物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包括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生物转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2]。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中药资源的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药用植物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的虫草菌丝体、灵芝菌丝体等发酵制品;三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许多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中药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改善中药品质等。

全文阅读

借力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农业生物技术创新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产权是促使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是突破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瓶颈的有效抓手,是农业生物技术实现持续创新的坚强后盾。借力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必须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与常规科研活动的高度统一,实现科研成果效益的合理分配,加强国际间知识产权保护的交流。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生存、创新和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农业生物技术是运用基因工程等手段改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从而达到优化农业资源产品性状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当前,在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关键期,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对于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加速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将起到重大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意义

(一)促使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由于法律保护制度的缺失,我国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的分配机制把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利益有效统一起来,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取得的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经济回报,导致科研人员主动研发和努力创新的氛围受到极大损害,潜在的科研力量受到难以计量的损失。知识产权制度视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为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对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从法律层面予以有力保护,使得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从以往的无偿使用转变为必须有偿使用的专利和技术。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经济回报的获得就成为一种必然。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成为一种有效的促使科研人员努力工作的激励机制,这一机制的出现对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必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突破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瓶颈的有效抓手

随着传统农业技术的广泛和大量使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依靠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新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例如由于棉田长期使用农药,棉铃虫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使用传统的农药已经无法起到应有的灭虫效果,我国棉花生产一度遇到无法解决的危机。农业生物技术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些难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转基因抗虫棉的成功研制和开发,成功地破解了棉铃虫无法杀灭的难题,获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市场的占有率连续9年出现超过10%增长率。在农业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还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抗虫棉的广泛应用,使得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减少,棉农的生产成本得以显著降低。事实证明,保护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借助法律保障平台实施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是突破农业技术创新瓶颈的最佳选择。

全文阅读

我国生物技术知识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

摘要:以国际ISI数据库中2000~2010年我国作者发表于生物技术领域的合著论文为数据源,构建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生物技术知识网络,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演进特征、网络关联性、重点城市三方面分析了知识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及规律。结果发现我国生物技术知识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和较大的集聚系数,度分布满足幂律分布,呈现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除顶层以外的其他层次结构不明显;优先连接、组织邻近、地理邻近、社会邻近等共同促进知识网络结构演化,演化动力多元化。

关键词:知识网络演变;生物技术;复杂网络理论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1-0038-06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hinese Biotechnology Knowledge Network Structure

WANG Beibei, WANG Tao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This paper, using coauthorships of Chinese research publications in 2000~2010 from international ISI database in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as data sources, constructs Chinese biotechnology knowledge network at city level, and then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 network struc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network evolution, network correlation and key city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methods.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nese biotechnology knowledge network has a relatively small average path length and a relatively large cluster coefficient. More importantly, the degree distribution follows an exponential expression. Therefore, the knowledge network exhib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World” and “Scalefree”; the network hierarchy has no distinct difference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top one; forces to drive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network present diversity, for example, preferential attachment, organizational proximity, geographic proximity, social proximity and so on.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