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化学知识

生物化学知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化知识与生物化学论文

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增强学生对生化课的信心

学生厌生化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薄弱,要培养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首先要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在学习生化时,学生必需准备两本书,即以前学过的化学书和生物书,在开讲蛋白质和核酸化学之前,要指导学生把相关的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复习好。在讲物质代谢时,要求学生把酶、维生素等前面学的知识巩固好,使学生能够把相关知识衔接起来,防止出现知识断层,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化的学习信心。

2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合理取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生化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现状,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把握教学大纲,吃透内容,找准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必需够用的生化知识,如:脂类代谢一章,重点、详细讲解三脂酰甘油的分解代谢和血脂及血浆脂蛋白,对于检验专业,还要把脂类的生理功能,甘油磷脂的合成,胆固醇的转变与排泄也重点讲解,其它内容画龙点睛就可以了。再如维生素一章,学时数由4学时减为2学时,但内容不能删减,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大多数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基,讲代谢部分就要用,我对这一章的处理是讲完维生素的概念后,用一个图表把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的缺乏病列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即节约了时间,又把该掌握的和后期要用的都讲清了。

3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化课内容多,课时少,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好教学任务,必需做好课前预习。具体措施是学生利用第二次上课前的时间完成第二次课程的自学任务,包括:①预习第二次课内容;②列出主要内容问题;③对问题和主题做全面的解答;④记录自学过程中不懂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预习,一方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听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好教学任务。

4用运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生物化学课程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课堂上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厌学。在讲授生化时,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初中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以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和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为研究对象作对比研究。从初中化学与生物的课程编排顺序、知识体系和两学科知识练习等角度出发,研究初一、初二所传授的生物学知识对初三才开设的化学课教学做了那些铺垫,文章可以帮助初中化学教师探索一条新的课程导入和知识传授模式,也可以作为进一步课程改革和教材编排的参考。

关键词 教学;化学;生物知识应用

在一线学校调研期间,发现教师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导入较为生硬,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新课中部分内容在生物课中已经学到过,为什么不可以用生物知识作为桥梁导入新课呢?通过后续调研,又进一步发现有许多化学知识点与生物学相联系。所以,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生物化学两学科的联系上,为便于研究进行,以调研地区使用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和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为研究对象,从两者知识联系出发作对比研究。

通过网络搜索及资料库查询发现对生物和化学两科目的知识联系研究集中在应试备考领域,而在教学领域,对生物、化学知识联系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得出新的化学备课新模式。

一、初中生物学与化学的课程编排联系

调研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采用“五四制”教学模式。“五四制”与 “六三制”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可以将大量知识点分散到四年教学时间中去,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优化学生知识基础,对于化学教师而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初中生物课程按照要求利用初一到初三三个学年的时间进行授课,在初三下学期进行总复习,准备结业考试。而初中化学课程则要求在初三初四两年授课,在初四下学期进行总复习,准备中考。

众所周知,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这三门学科之间的知识都有互相关联的地方。仔细分析,生物和地理同时在初一开设;化学与物理同时在初三开设,想要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化学有很大难度,例如:化学第一单元学习天平的使用,物理却要到初三下学期才学习质量及物体的称量;化学第二单元学习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却要到初四才学习热学知识。初中地理与化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只有水循环和环境保护,而且地理课在化学开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结业考试。所以在生物、物理、地理三门课中,对初中化学最具有铺垫作用、可以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去的只有生物学科。

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教材与课改前相比,知识的系统性降低、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不论是生物教材还是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编排都脱离传统编排逻辑,趋向于社会中心的课程观。

全文阅读

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摘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问题,提出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联系―预测策略、知识结构化策略”等几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3-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打破了原有学科的封闭性和课程选择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策略,帮助学生成长为策略型的学习者。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要调节机制之一。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这类知识都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表现,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一般不存在困难,但由于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就成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关键。

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在遵循一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本文是笔者在教会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策略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

1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许多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或者听教师讲授时,往往很容易看懂或听明白,但却难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实际情况经常是学生“一听就会、转眼就忘”,导致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困难。

全文阅读

巧助学生提高生物知识“同化量”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各门学科都有做不完的练习,生物学科在课后不可以也不可能占用学生的时间。在正常教学时间中,教师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将知识点囫囵吞枣,最终的结果是摄入量大,同化量小。从最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各地区模拟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生物试题的难度和对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同化量,为学生减负。

下面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物知识的做法。

高中生物中有不少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如果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这部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思路是把难以把握又存在复杂关系的知识点,转变成直观的具体问题或情境去展现。例如:在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生物时就会学习蛋白质的有关知识,这种微观的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比较抽象,如果不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部分学生很可能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通式是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比喻成一个人:身体躯干代表中心碳原子、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头代表R基、两条腿代表氢。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直接连接在中心碳原子上,R基决定氨基酸的种类,这个比喻正好可以吻合这些特点,借助它学生很容易记住氨基酸通式。当讲到“氨基酸怎么形成蛋白质”时,笔者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让他们手拉手,也就是一位同学的左手拉住另一位同学的右手。这时这两位同学就形成了一个二肽,拉着的手组成一个肽键,游离出的左手为游离的氨基,游离出的右手为游离的羧基,形成肽键就会失去一个水分子。学生接受了二肽形成的特点,笔者再继续添加拉手的人数,让学生明白:有N个氨基酸就会形成N肽,有(N-1)个肽键,失去的水分子数=所含的肽键数=N-1,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接着再请出学生手拉手站成两排、三排……分析两条、三条……肽链的特点。这样,脱水缩合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经常听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说上生物课容易打瞌睡,的确,如果我们上课时只是灌输知识点,上课的氛围是很压抑的,学生容易困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上课时的教学语言要尽可能形象生动、幽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巧妙利用生活中的趣闻轶事,为课堂服务。在学习基因重组时可以给学生讲一则小故事:多年前一位漂亮的舞蹈女明星,拒绝了无数人的追求,却给相貌一般、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写信求爱。她认为如果他们结婚,那么他们的后代一定会像爱因斯坦那样的聪明,像她一样的漂亮。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如果他们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为什么?”学生们对此议论纷纷,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趁机根据学生的答案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重组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得饶有兴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对于有些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加强其与生活的联系。例如:不少同学对自由水、结合水的概念有些含糊,笔者就举例:发面时会向面粉中加入自由流动的水,这些水就是自由水,和好面后,如果使劲拧面团,并没有水滴落下来,水哪里去了呢?因为面粉中的淀粉、纤维素、蛋白质都是亲水性物质,水分子被它们吸附,自由水就变成了结合水。

生物的知识点比较散碎,学生容易遗忘,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记忆方法帮助他们。

1.谐音记忆法。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需识记的散碎杂乱的生物知识,达到快速高效长久记忆的目的。如:微量元素Zn、Fe、B、Cu、Mo、Mn可以记忆成“新铁臂(阿)童木,猛!”如此记忆,有趣又有效。

2.形象记忆法。根据汉字或字母的字形编造适宜的情景以达到快速准确记忆的目的。比如:斐林试剂的“斐”许多学生在答题时会写错,我们不妨告诉他们这个字是由绯闻组成的,学生在笑声中就会牢牢记住它。

3.联想记忆法。将正在学习的新知识与已学的旧知识或生活常识进行整合达到牢记知识的目的。如:色素层析实验中,滤纸条色素带由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我们可以编成胡叶(班中某同学名字)ab。

全文阅读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刍谈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生活的有效总结以及模拟化的实验探究,因此整个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有效的解释和指引。而高中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如果一味地采用机械化的灌输方法,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逐渐的下降,其学习的效果也无法被体现出来。因此,根据现阶段的力学知识的实际特点,物理教师要积极地对高中物理力学知识做分析,并寻找相应的切入点,进而开展生活化教学。

以生活知识补充力学概念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来源于生活的总结,但是进入高中阶段后,力学知识的难度逐渐加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愈发的困难,进而整个力学教学的进度很难获得提升,而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被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方法,以生活知识补充课程内容,或者以力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充实课程的实际内容,进而将相关的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以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认识“摩擦力与摩擦力影响因素”这一力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小案例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补充。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下雪天农民在鞋子上绑上麻绳出行防止滑倒的案例,进而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物理现象。麻绳粗糙的表面造就了人与地面的平稳接触,而其粗糙的程度也决定了人走路时摩擦力高于正常情况下的摩擦力,进而保障其在雪天应对湿滑的路面。通过这种生活案例的补充以及力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学生对摩擦力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而对摩擦力影响因素之一的接触面粗糙情况,也有了更好的理解,高中物理力学摩擦力的课程得以有效开展,课程教学的效果在生活化教学方法下得以提升。

以生活素材充实力学课程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时间与教学环境的限制,很多的内容无法真正去执行一次,教师只能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来向学生解释部分的知识。而力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很多时候简单的实验能够引导学生去认识相关的知识,但是学生实际的探究学习无法深入地开展。生活化教学法可以再次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优化高中物理实验的实际内容,进而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探究平台,促进力学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开展起来。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为学生设置一个理想化的实验状态,而学生对惯性的理解也只能局限于摆球运动这一实验中,很多时候学生只能对惯性的知识有一个理论化的理解,而对于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大小很难有深切的体会。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化教学,即在生活实际中找寻惯性实验,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力的作用,进而为学生对第一定律的理解提供最佳的支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乘坐一次高层电梯,没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指导学生在假期时进行自我的体会,通过电梯运动与停止状态下自身的感觉来让学生切实体会惯性的作用,促进学生自身对于力学知识的探究。在这种力学知识走向生活,生活素材补充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探究得到了更好的支持,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能够得到最佳的保障。

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的平台

全文阅读

生物学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初探

摘要:本文在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关系的基础上,对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生物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隐性生物学知识显性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92-03

1958年,英国生物学家、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首次提出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两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将产生新知识,[1]而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知识转化过程中的难点。20世纪60年代,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成为发达国家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包括我国学者在内的各国理论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传授。然而,隐性知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的终极能力,是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的关键,亦即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潜在价值。那么,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使隐性生物学知识显性化?本文从生物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就如何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及其显性化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学中隐性与显性知识的关系

通常人们根据知识的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指在教学过程,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中难以模仿、表达和规范化,不易与他人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教学中的显性知识则是指师生间能够系统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教师只有将凝聚在其个体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通过书面和系统化的语言表达的显性知识,才能促进师生间有价值的隐性知识的共享。在波兰尼的著作中,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前者是指“沉默的”、“不明说的”和“心照不宣的”知识,又称为意会知识、非言传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后者则指“明确的”、“清楚的”和“明白表示的”知识,即明确知识、言传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2]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我国学者王德禄认为:外显知识可以说是“冰山一角”,而内隐知识则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托起整个冰山。[3]内隐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外显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据报道,人类20%的知识是显性的,80%的知识是隐性的。[4]由此可见,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开始和源泉。教师的教学知识也是由显性教学知识和隐性教学知识两部分组成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显性教学知识,还应关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隐性教学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监控能力。

二、生物学教学中隐性教学知识的类型和特征

在隐性知识的研究中,野中郁次郎[5](Nonaka)将波兰尼(Polanyi)对隐性知识的分类具体化,指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包括认知(cognitive)和技术(technical)两个要素。隐性知识是人类进行知识创新的关键。教师的隐性教学知识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经过反思和实践形成的个体特有的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个体的经验存在着,难以清晰、准确地用文字、图表或语言描述,但在教学中却深刻地影响着显性教学知识的获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教学知识是整个教学目的得以真正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也是当前深化生物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隐性教学知识也包含着认知和技能两个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生物化学知识脉络对教学的应用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从官能团、元素、氢键、立体化学角度概述了生物化学中一些贯穿的知识脉络,并把这些规律应用于教学,以期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知识脉络;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材多以“章”的形式组织,介绍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代谢等内容。生物化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化学。笔者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根据个人体会,从化学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化学的几个重要知识规律,对于从整体、宏观上把握生物化学知识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一、官能团羟基的重要性

单糖的羟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糖中,单糖通过羟基形成了糖苷键。如淀粉,葡萄糖是通过1号羟基与4号羟基形成糖苷键的。单糖成环之后除两个羟基用来形成糖苷键外,其余的羟基也会有各自重要的用途。以N-乙酰胞壁酸为例,1、4号羟基用来成苷键,2号羟基发生乙酰化,3号羟基用来与乳酸2号羟基成苷键。以核糖为例,成环的核糖仍保留有1,2,3,5号四个羟基,其中3号羟基,5号羟基与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1号羟基与碱基形成糖苷键,RNA中保留了2号羟基,DNA则脱掉了2号羟基中的氧以便和RNA加以区别。多糖与核酸都是依靠羟基才能形成高分子化合物。尽管脂酰甘油酯不需要羟基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但甘油是通过羟基与脂肪酸形成酯键的。对聚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来说,羟基虽然没有用来成键,但部分氨基酸,如丝氨酸的羟基作为必需基团,对酶的催化起重要作用。单糖、氨基酸、核苷酸都可以形成多聚体,对生命物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脂类分子虽然不能形成高聚物,但可以形成微囊,从而为细胞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 C、H、O、N元素的代谢

C、H、O、N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四种重要的元素,对人类来说,核酸中的N元素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中N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氨基酸脱去N元素后余下的α-酮酸及脂肪酸进入到三羧酸循环进行代谢,羧基中的C和O元素以CO2的形式排出体外;H元素则传递给O以H2O的形式代谢,同时,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浓度差,生成ATP。

三、空间结构与氢键

全文阅读

化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化学知识与生物教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生物知识进行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对生物知识进行掌握。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化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探索,为生物教师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化学知识;生物教学;应用;方法

生物教学与化学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又是一个化学反应,因此,化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适当地将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各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化学知识与生物教学的联系

(一)生物体中有很多化学元素

在生物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元素,这些元素与化学知识中的元素是相符的,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能够将化学元素的特征引入到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到细胞中的碳元素时,教师可以将化学中的碳元素特征引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明确碳元素的存在与细胞特性的关系,也可以将其他物质中的碳元素与细胞中的碳元素含量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生物体内有很多化学反应

很多生物现象的产生,都是化学反应的过程,例如光合作用就是叶绿素在光照的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呼吸作用就是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在光照的作用下产生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产生的效果,在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化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反应过程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更好地掌握生物的各种特性。

全文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化学知识的尝试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热点。如下面的选择题:某人进行有关酶特性的实验,操作如下表所示。

预计三支试管的颜色变化分别是( )。

A.Ⅰ、Ⅱ、Ⅲ均为砖红色

B.Ⅰ、Ⅲ为无色;Ⅱ为砖红色

C.Ⅰ、Ⅲ为蓝色;Ⅱ为砖红色

D.Ⅰ、Ⅲ为砖红色;Ⅱ为无色

大多数学生错选了B项,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实验所用的斐林试剂的作用原理的理解存在错误。斐林试剂的作用原理是: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Cu(OH)2沉淀,而Cu(OH)2呈蓝色,具有氧化性,与还原糖中具有还原性的醛基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该反应原理在高中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中都出现过;实验所用的CuSO4溶液与NaOH溶液也是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常见试剂。在讲评这道题时,笔者转换了教学思路,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思考:斐林试剂的有效成分是Cu(OH)2,它呈现什么颜色?它被还原糖的醛基还原后的产物又是什么颜色?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很容易想到Ⅰ、Ⅲ溶液为蓝色,Ⅱ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砖红色沉淀。

在这道题的处理中我意识到,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解释生物学科的难点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高中生物中的“细胞的物质基础”“细胞代谢”部分涉及了大量的生物化学知识,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全文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化学、物理学科知识的渗透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依靠单方面的专业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这是提高他们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化学、物理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化学学科;物理学科;跨学科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应该是开放性的、共享性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物理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生物教学工作只注重学生生物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缺乏整体学科思想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打破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封闭性地进行单一学科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努力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注重生物教学中渗透化学、物理学科知识。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化学知识

高中生物课本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以及应试教学工作的限制,教师在讲解到生物知识时,遇到化学知识往往采用一笔带过的方法,并未深入讲解。在不少教师看来,高中生物中的化学知识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无需过多地占用课时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适当渗透化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跨学科运用和整合能力。

如在讲解在生物知识点“碳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化学元素”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碳元素”知识点有效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碳元素”在化学学科中的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化学元素与生物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这种教学渗透,学生在分析与梳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之间的关联性,理解生物体的发展演变。再如,在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比较关I的内容体系,若教师单纯依靠生物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光合作用”时很难深入地理解内在的关联。但如果将“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效地联系起来,则能够深化这方面知识的关联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能量之间的转换和光合作用中的电子转移等。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内容,教师只有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