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化学元素

生物化学元素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摘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问题,提出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联系―预测策略、知识结构化策略”等几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3-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打破了原有学科的封闭性和课程选择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策略,帮助学生成长为策略型的学习者。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要调节机制之一。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这类知识都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表现,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一般不存在困难,但由于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就成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关键。

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在遵循一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本文是笔者在教会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策略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

1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许多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或者听教师讲授时,往往很容易看懂或听明白,但却难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实际情况经常是学生“一听就会、转眼就忘”,导致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困难。

全文阅读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元素化合物

化学必修1的教学内容有四大专题,其中三个专题都是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后,普遍反映内容难以掌握,容易产生混淆、错误的现象。也有些学生反映看书能懂,离开书就忘,做题目就错。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甚至影响了学生下一阶段的文理分科。笔者对这部分内容作了细致分析,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学生反映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难学,与以下几点有关。①教材编排内容时将元素化合物集中于高一的一学期,相对而言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提供较有难度的练习题,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过宽,解题难度过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信心。②教师在教学元素化合物时通常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观察颜色、闻物质气味等直观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再通过实验认知它们的化学性质,随后,学生强化记忆相关化学方程式,再借助课本上的学习内容完成练习题。这些做法,有时束缚学生的思维,遏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掌握不好元素化合物的相关化学知识。

二、提出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1)强调运用基本概念和理论等理解化合物知识。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要摒弃单纯的机械记忆,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弄明白元素化合物的诸多特征,要善于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化学必修1教材在元素化合物内容前安排有物质分类的思想、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和原子结构等内容,正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化学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释和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相关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解释元素化合物相关性质,降低学习的难度。如教学“探究Fe2+、Fe3+的转化条件”时,教师充分利用氧化还原的知识,运用实验探究的手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Fe2+、Fe3+的转化。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相机引导学生思考所观察到的现象,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2)强调运用启发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生成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较多,如果只是教师简单介绍,学生只是一味记忆,肯定不能牢固地存在于头脑之中。只有当学生参与其中,运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互动,不断充实和改造旧有的知识,才能深刻记忆所学的新知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激活其原有知识,对新知识提出自己的分析与思考,变书本中的知识为头脑中的知识。如教学“铝和NaOH溶液的反应”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铝和NaOH溶液的反应之前先回顾Na、Mg、Fe分别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再提问“单质铝能与水反应吗?铝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该反应能一直进行下去吗”等。学生借助旧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自然过渡到“铝和NaOH溶液的反应”内容,最终深刻理解了此处的化学知识。

(3)强调运用探究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获取化合物知识。在元素化合物内容教学中,安排了许多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的意识,改变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当教师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时,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拓展,探究意识在延伸,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会相应地提升。如教学“Na2O2的漂白性”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取一支试管加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再加适量水,振荡,滴加1~2滴酚酞溶液。学生观察:溶液首先变红,然后慢慢褪去。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呢?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得出的结论能够被学生深深记住。

(4)强调运用情境策略促使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的产生与运用离不开生活,同样,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要能够还原出生活中的情境。教师要把情境创设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重要部分,让学生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感知与理解。如教学“氯气的性质”时,教师收集了有关液罐车侧翻和泄漏的新闻报道,并配合真实可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氯气的性质,从而准确有效地理解了学习内容。

全文阅读

高中生物教案-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识记)。

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全文阅读

尝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化学元素

【内容摘要】生物、化学隶属自然学科,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鉴于初中阶段初一初二学习生物,初三学习化学的实际情况,本人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出发,尝试着将必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等有效融合到生物教学中,创建新的学习体制和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化学元素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对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物和化学隶属自然科学,又都以实验为基础,不论是知识,学习能力还是科学素养的养成,彼此交叉渗透,相辅相成。初中阶段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既能加强本学科学习,也能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渗透教学,把其它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到该学科教学中,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科之间的迁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人就生物教学中如何融入化学元素进行了以下实践与思考:

一、生物学科中隐藏的化学元素

本人粗略统计了苏教版生物学中涉及到化学知识:

1.滴管、量筒、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的认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溶液的配置。

2.多种物质的鉴定:淀粉、氧气、二氧化碳。

3.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物质的作用。

全文阅读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4年年底前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将提炼和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随后,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量展开,相关研究成果也相继面世。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期聚焦精选了五篇来稿,分别探讨在化学、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核心素养。

摘 要: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着手,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的变化观、实验观、环保观、对比观等思维的培养,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核心素养;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

伴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确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形成能体现学科自身本质特征,具有学科性质的核心素养观[1]。元素化合物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为例,从元素化合物的角度展开,进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实验探究教学。

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元素化合物教学

(一)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要素。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的关键素养,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知事物,并形成脉络。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记忆,也不是知识体系的简单组合。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学习的情境中积极互动,形成主动的思维意识,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切实有效的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理解与应用中不断升华、提炼。

全文阅读

生活化元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生活学科,因为它起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又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它与生活有着水融的关系。所以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应该构筑在生活的基础上,做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终实现教育的核心思想──“生活教育”。笔者以为,我们可以着重从新教材中隐含的生活化元素出发,深入理解新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寻求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化物理教学。

一、借助生活化情境来发现

创设生活化情境一方面要求物理教学注重现实性。从客观上讲,物理源自现实生活,学习物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主观上讲,学生可以依托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或通过老师的辅导,借助教师提供的生活情境,自己逐步发现,从而得出物理结论;另一方面要求生活场境的创设更要注重挑战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物理教学的魅力体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上,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更能促成课堂对话,形成课堂互动,使教学过程产生更大的磁场。如笔者在教学“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都看见过菜场上小贩用的杆秤,他们中有的人通过某些手段来达到短斤少两赚取昧心钱的目的,如果你遇上了,你是否能识破他们的伎俩呢?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在之后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了案例。可见,将具有知识性的生活情境融进课堂,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生活实例激活物理实验

物理这门科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将物理概念和规律总结出来。学生进行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器材,因陋就简自制简易仪器来做实验,这样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的内容也尽量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便于学生操作的。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笔者让学生用极易找到的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这样做既简单成功率又高,学生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笔者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旧布,扇子,酒精灯,看谁能快速把湿布变干,通过分组实验,最后学生探讨出了“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空气湿度”这四个因素,比教材中还多了一个因素。为了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湿度确实影响水的蒸发快慢,笔者又邀请了化学老师,利用加湿器控制室内湿度,将细长玻璃管中加入一定的水记下液面高度,并用试管夹固定在铁架台上,静止放置在实验室里,24小时后再带学生去观察玻璃管液面变化,用干湿温度计测出空气湿度。通过四天的测量,学生们一致得出了结论:液体的蒸发速度随湿度的增大而减慢。经常像这样以生活实例来激活物理实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渐提高,他们更加喜欢做物理实验,养成了细心观察和爱动手的好习惯。

三、挖拙社会资源折射生活教育

生活有多大,我们的课堂就有多大。“生活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由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部分组成。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结合物理教育的特点,我们要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学阶段,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或问题都怀有浓郁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与物理教学相关的资源,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感知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百米赛跑计时员是看到枪冒烟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计时的;骑车上坡时走S形更为省力;通过介绍汽车的“SBS”防抱死刹车系统,突破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等,对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我们都可以在讲授新知识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兴致定会高涨。

四、在解决生活问题中运用物理

全文阅读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是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处理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内容繁杂,头绪多,学生似乎容易听懂,但难记难用。这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只要求学生被动地感知和机械储存知识,忽视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因而教学效果差。目前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和高考化学试题中都相应提高了元素及其化合物份量,这是很正确的。化学理论总是建立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上,并能深入地解释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处理好记忆、理解和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努力提高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效果,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下面将我在多年教学中总结的方法及做法作如下归纳。

一、概括、归纳、对比,建立联系和规律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特点是多而杂,但知识点之间并不彼此孤立,而是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有关的知识通过归纳、对比加以综合概括,将学生学到的各部分知识贯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巩固记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将其重点内容按其特点归纳成以下可供学生接受的结构模式:(一)各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递变规律。(二)代表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难记),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某物质的化学性质:1.能否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反应,2.能否与水反应,3.能否与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反应,4.能否与酸或碱反应,5.其它特殊性质。(三)代表元素单质或化合物的制法(包括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注意事项、气体收集和检验方法三方面)。(四)同族元素的其它单质或同类物质的性质递变及比较。不管你学到哪一族元素的哪一单质或化合物,可根据以上模式去探索你所掌握的知识,使原来零碎、繁杂的知识转变为有规律易记忆,便于复习知识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当学习卤素中氯气、氯化氢时,不仅用此模式能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可类推地了解到F2、Br2、I2和HBr、HI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性质比较。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得到证明,采取此法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效果良好。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挖掘不同族物质的联系,并进行比较、推理、贯串新旧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由“点”连成“网”,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和记住知识,而且也形成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理论指导,力求全面、系统地理解

加强理论知识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是改进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般都认为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非死记硬背不可。当然,任何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即使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几何学的学习,也得记住其定义,定理等。但多数学生认为化学这一学科的记忆太繁琐,这主要是他们对化学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理解是记忆的钥匙,也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的知识很难形成深刻的印象,即使强记住,也是短渐而不会运用的。在教学中如果注意理论知识的应用,因势利导,做到整个化学知识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从罗列的、机械的描述,转变为理解推理的描述方法,化呆板为灵活;化繁琐为集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用原子结构理论来认识化合价和物质性质。用电离理论来认识复分解反应;用化学反应规律来推导物质制法等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自学能力。

三、熟透课本,注意知识迁移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动向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型学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加强知识迁移,这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使繁杂而枯燥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转化为推理性较强的知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加强知识迁移教学,必须熟透教材,理清脉络达到熟能生巧。所谓知识迁移,是指在不超过中学化学课本范围的条件下,对所学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它是检查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方法。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例如:在熟悉卤素知识后,从C12具有氧化性,可与Nal、NaBr反应的事实中,应将其迁移到C12(或新制氯水)与还原性强的物质或离子,如Hl、HBr、H2S、SO2(H2SO3、亚硫酸盐)、Fe2+等反应,并能解释有关实验现象,从而也推知了H1、HBr不能用浓H2S04制取的原因,进一步又可延伸到H1、HBr、H2S、S02、H2S03及含有l-、S2-、Fe2+等的溶液能使具有强氧化性的酸性KMn04溶液褪色,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学习氧族元素时,从H2S的强还原性,应注意两方面知识迁移,(一)H2S可与强氧化性质如卤素单质,KMn04、H202等强氧化剂和氧化性酸、Fe3+等反应,因而它可使溴、水、碘水、KMn04溶液、FeCl3溶液褪色;不能用浓H2S04干燥H2S等,(二)可溶性硫化物也具有还原性如Na2S可被C12等强氧化性物质氧化。

全文阅读

引导学生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

摘要:以化学1“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提出了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思考框架,分析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层次及其关键所在,强调要以元素为核心,帮助学生建立研究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基本思路,以此增进对物质性质及物质间转化与元素关系的理解。并就如何组织相应的单元教学及课堂教学内容主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属及其化合物;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观;化学观念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1模块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择以典型的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代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1],学生也常常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好学”,但难以记忆。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要在化学1模块集中学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其知识本身具有庞杂、零散的特点;第二,化学1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被编排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前,关于物质性质的学习主要是基于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总结,不能从结构出发来推断或解释,而基于实验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且有些内容又容易混淆;第三,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方面的内容较为广泛,许多知识只能作为常识性介绍。现实中,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应用的学多停留在对实验事实的感知与记忆水平,由于缺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在联系及其所蕴含的学科观念与方法的理解,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思考或求解问题的基本思路[2]。为此,帮助学生建立起研究和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加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以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构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思考框架

在化学1阶段,应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注重“物质性质及应用”的学习,其中“物质性质”是核心,物质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制法、保存等,不认识物质性质,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应用。而物质的性质是由其元素组成和内部结构所决定的,不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物质性质,就难以形成对物质性质的深入理解。从中学阶段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看,学生对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是逐步发展的。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为中心,学习典型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用途等,以典型代表物学习一类物质(金属、酸、碱、盐)的性质等。高中化学1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注重以元素为核心,通过核心元素将其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组织起来,学习含有同种元素不同物质的重要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高中化学2阶段,借助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建立以周期、族为系列形成对物质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3],建立不同元素及其物质性质等知识的联系。限于化学1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有必要加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见表1),即要加强对元素与物质性质、物质分类、物质之间的转化等学科实质性问题的认识,发挥“元素观”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领会和运用“元素观”来分析解释问题,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作为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元素观”是从元素视角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的深层次理解[4,5],大致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对元素的认识,包括什么是元素、元素的种类、元素的性质等。就元素的性质而言,还涉及元素之间的差异、元素性质的周期性、一类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等。二是从元素视角看物质,即元素与物质有什么关系,具体包括元素组成与物质的分类、性质有什么关系等。三是从元素角度看化学反应,即元素与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存在什么规律等。

在化学1阶段,强调从元素的视角认识物质,就是要对元素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的“个性”,即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元素形态(化合价、相邻元素的结合方式、分子中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等)密切相关[6]。对于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元素组成对于物质的性质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为:(1)物质元素组成上的细微差别,会引起物质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如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虽然都含有铝元素,但因元素组成不同而其性质不同;氧化钠、氧化铝、氧化铁,虽然都是氧化物,但由于组成氧化物的金属元素不同,其性质不同。(2)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相同但其形态不同,物质性质不同。如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虽然含有相同的组成元素,但由于其中铁元素的价态不同,两者的性质不同。二是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的“共性”,即认识基于物质元素组成可以将纯净物进行分类,基于物质类别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如氧化铜、氧化铁都是金属氧化物,它们都能与盐酸发生反应。

全文阅读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元素探究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大纲对老师教学提出新要求,只有将生活化元素渗透到教学课堂中,高度重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拓展。为此对于高中物理课来说,生活化元素在课堂中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物理本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对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元素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生活化元素

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国家科技发展,每一处都显示着物理的应用,意味着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渗透生活化元素一点也不会影响课堂教学进程。不过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太过于抽象复杂,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时感到十分困难,失去物理学习兴趣,再加上授课时老师讲课的方式、内容太过枯燥无味,使学生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上述物理课堂存在的问题过于严重,在高中物理课堂渗透生活化元素就像一阵清风,给没有生机的物理课带来新鲜活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老师活跃课堂气氛,再度唤醒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物理学习习惯、发散思维,进而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一、简述高中物理课堂上的生活化元素

在物理课堂上,老师一贯采用的就是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物理理论知识为教学核心,老师扮演的角色是知识传递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只是被简单地、不加以任何修饰地传递给学生。对于老师来说,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意味着老师要将物理课涉及的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因素相结合,换而言之,就是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内,老师为学生构建一个与知识体系相符合的生活场景。这样做有很多好处,首先,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价值提高到新档次;其次,将“自然与物理相融合”的物理课特点完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高中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物理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积极性及成功地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1]。

除此以外,高中物理课堂上渗透生活化元素并不是一种随意的教学手段,需要以相关物理知识为基础,站在生活角度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理解记忆、深度思考、发散思维,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当然,高中物理课堂生活化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以学生为知识学习主体的原则;第二,教学课堂内容开放性原则;第三,也就是最后一点,个体与整体进度保持一致及个人素养与特长相互协调原则。只有遵循以上几个原则,高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效果才会变得明显,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二、生活化元素在高中课堂上渗透的方式

(一)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全文阅读

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元素探究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生活化元素的渗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针对我国高中物理课题教学存在的问题,高中物理课堂也开始渗透生活化元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教材,缺乏创新性

高中物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物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老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也是完全根据教材的顺序来安排,并没有在原本教材的基础上实行创新.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单一,不能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扩展,局限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很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往往是依靠老师的帮助,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1.2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现在很多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思路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没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主要分为复习、导入、讲解、练习等几个步骤.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灵活转变教学模式,高中物理课堂缺乏活力.很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记笔记的情况,听讲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唯一方式,老师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1.3 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老师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中的物理教学主要是针对高考,很多的老师为了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与学生的交流.老师不断为学生讲授不同的知识点,大量复杂和图形和案例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课堂上学生很少会主动发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课,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一般都不会向老师请教,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加重学生压力,还不利于学生物理水平的提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