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精选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51-01

随着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逐渐认识以及林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发展,林区的保护与建设已经逐渐成为较为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害生物发生原因以及灾变规律、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森林经营质量,避免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危害、保障区生态环境的安全。

1 合理栽种,有效控制有害生物蔓延

林业发生有害生物一般都存在大面积纯林、树种单一、树间距过密、森林郁闭度较高等问题,因此应营造混交林,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选用精心培育良种壮苗,清除病苗、弱苗,保护有害生物天敌,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适时适量施肥、间伐,科学修枝打杈。在有害生物发生后由于林内缺少隔离屏障,导致传播速度较快且扩延面积较大,不易控制受危害面积,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应设置隔离带,在树种的搭配上避免单一林的种植。在种植密度上应根据树木生长年限、生长速度、生物特性和森林更新循环周期合理地设置各种植株的密度。重视封山育林,保护林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及时清理被压木、虫害木、病腐木、火烧木,防止森林火灾,搞好水土保持,适度开放旅游区域,增强森林本身的抗逆能力。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可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化学试剂毒杀等多种方式对成虫进行诱捕和消灭[1]。

2 做好防预工作,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森林有害生物一旦发生再去治疗就不容易进行有效地控制,而且会快速蔓延,导致大面积森林受到侵害,因此预防工作比治疗工作更加有必要。森林管护人员应根据树种、季节、气候、地域、土质水文等因素观察多发有害生物的种类有的放矢的进行防护。除了植物内部导致有害生物滋生外,外部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也较为严重。管护工人在修理病虫树木后未经清理消毒就对其他植株进行修护,导致有害生物通过工具传播,造成森林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2]。同时,在管护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查时,由于工作量较大,工作难度强,容易出现漏检或检疫不彻底等现象,导致有害生物不断增加。在引进外来树种时,未经过仔细检验,导致外地多发有害生物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因此,要坚持检疫制度、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加强复检工作、建立和完善远程诊断系统等。

3 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无公害防治体系

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有规律可循、有一定前期特征,因此应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生物化学、电子信息、遥感等技术提高防治的前置性、科学性、准确性。研究新技术、新农药、新药械的有效使用方式,通过优化用药处方,合理、安全用药,克服盲目用药、浪费农药、污染环境的缺点,建立无公害防治体系,实现用药安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组建专业团队,提高人员素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专业性较强、长期持续性、工作量较大的一项工作,因此应组建专业团队对此项工作进行负责。定期对防治队伍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职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3]。

5 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市场导向

社会化防治、市场化竞争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管理的效率,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加专业化,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市场竞争,使服务标准提高、各项费用降低、机械配置优化、防效保障更好。成立植物医院,专业从事林木健康保健、诊断防治的专业化机构,掌握用户的林木品种、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技术服务,进而扩大农药销售和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在森林防治方面还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防控工作全部公开化、透明化、市场化、有效化,遵循“谁经营,谁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则,研究机构要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4]。

6 加大宣传,组织活动教育

提高人民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是从观念改变工作效率和防护效果的重要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讲座、开展社区病虫情调查、推广服务机构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全面建立宣传网络,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配合专业防治人员开展。宣传人员应有专门的讲稿内容及全面的知识,以提高居民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积极性。

7 参考文献

[1] 谢亿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4(1):33-34.

[2] 张英伯,程晓明,张宇峰,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178.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

上饶是江西主要产茶之地。仅上饶县就有茶园3334hm2,年绿茶产值1.5亿元。为了探索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于2013年在上饶县尊桥茗龙、恩山茶场进行绿色防控与传统防控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1 试验条件

1.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茶园有害生物(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炭疽病等);作物:茶叶;品种:龙井43。

1.2 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上饶县茗龙集团尊桥乡茶场、尊桥乡恩山村茶场。上饶县茗龙集团尊桥乡茶场现有茶园113hm2,尊桥乡恩山茶场现有可采摘茶园56.7hm2。2个茶场茶叶管理水平较高,属优质高产茶园。

2 试验设计和安排

2.1 试验点安排

根椐茶叶生产管理、历年产量及病虫发生情况,每个茶园选取确定5个试验点。江西茗龙集团茶场试验点为1~5号,尊桥恩山茶场试验点为6~10号。2个试验茶场相邻,茶园有害生物发生基本一致。

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每个试验点设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和不防区3个处理。绿色防控区:使用避害栽培管理模式,害虫发生前期使用性引诱剂、色板诱杀、灯光诱杀等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害虫种群数量大时使用绿色农药防治。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传统防控区:以化学防治为主。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面积各0.33hm2,对照区0.03hm2。不设重复。各小区种植品种肥水管理基本相同,各试验点具体采取技术措施基本一致,施药时间基本相同。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具体处理措施见表1、表2: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茶叶产量调查

根据2012年7月茶产品检测,绿色防控茶园产出茶叶达到国家有机茶叶标准,茶叶定为一级茶;传统防治茶园茶叶有一定农药残留,品质较低,作为无公害茶叶,定为二级绿茶。

按2013年尊桥茶场及周边茶场平均茶叶价格,一级名茶: 330元/kg,二级名茶:220 元/kg,一级普通绿茶:32元/kg,二级普通绿茶:22元/kg计算产值。

每试验小区茶叶单独采收,记录茶青数,折合平均出茶率计算产量。茶叶加工按每1kg茶青出产0.23kg计算。详细记录见附表3。

3.2 试验过程中病虫发生情况及损失率调查

试验区一年来,茶尺蠖、茶小绿叶蝉重发生,病害轻发生。不防治区为害严重,茶园基本上只有干枝,影响来年茶叶产量。

在绿色防控小区、传统防控小区选取病虫轻发区或防治极佳区茶叶,折合未受病虫为害对照区,测算未受害区产值。各试验区与其比较,测算病虫损失率。

在各试验区,据多点产量调查,未受害理论茶园名茶产量以21kg计算,普通绿查以10kg计算。茶叶分级与各防控试验区相同。绿色防控区与不防区品质相同。

3.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试验期间,各试验防控区未发药害。

3.4 防治投入产出比

从表3看出,绿色防控试验区平均667m2产值6995元,较传统防控区平均产值增加2305.1元;去除防控投入,绿色防控较传统防控区增加产值2267.9元,增值48.4%。

绿色防控、传统防控与不防治对比,防治效果明显。绿色防控与不防对比,较不防治增值132.8%;传统防治较不防治增值56.1%;防治效果极为明显。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植保投入较传统防控投入相近,但因茶叶品质有极大提高后,茶叶产值将有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收稿:2014-04-10)

参考文献: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核桃;有害生物;有机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34-02

作为我国重要的干果经济树种,核桃树体高大,根深叶茂,寿命较长,抗逆性较强,但核桃有害生物较多,病害达30种,虫害也有120余种[1],还有鼠害和有害植物,这些危害造成核桃产量及品质严重下降,对果农的收入及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

Ster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经济阈值的概念,即对害虫的某一密度采取防治措施,将害虫密度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简称EIL)以下。此后,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盛承发于1989年结合棉铃虫的研究,提出经济阈值是指害虫达到某一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否则,害虫将引起等于这一措施期望代价的期望损失[2]。

目前,绿色防控及有机防控是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有机防控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的理念,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调控技术,达到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该文主要探讨核桃有害生物的有机防控技术[3-4]。

1 核桃病虫害的有机防控

1.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即利用有害生物、核桃树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促成核桃树的健壮发育,增强其抗病虫的能力,进而抑制有害生物的繁殖,直接或间接消灭有害生物,再进一步创造有利于益虫的生存及繁殖的条件,从而使核桃免受或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

1.1.1 选用抗病虫品种[5],科学建园。首先,根据当地的栽培条件,选择适宜的核桃品种,如渭北地区可选择抗寒性较强及抗炭疽病和黑斑病的香铃、辽核、清香。其次,核桃园建造要科学合理,应选择地势较高、阳坡、土壤肥沃等地块建造核桃园,一般按照“四大一膜”(大苗、大坑、大水、大肥,覆地膜)技术建园,使树体生长健壮,以免除或减少病虫危害。

1.1.2 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性。转变管理模式,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并加强管理,春季深耕园地,刨树盘,以降低越冬害虫基数,减少褐斑病、白斑病及核桃举肢蛾的发生;适度开展核桃园的间作,不仅可抑制杂草,提高土壤肥力,也可减轻病虫害,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强天敌的控制效果;进行冬季修剪,不仅可将枝条上越冬虫卵、幼虫及越冬茧等剪去,还可改善树体结构,增加结果部位。此外,夏剪也可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腐烂病及炭疽病的发生蔓延。

1.1.3 清洁核桃园[5]。秋末冬初,将核桃园内的枯枝落叶、杂草及作物秸秆等彻底清除,消除其上的多种病源,降低次年发生病虫害的概率。

1.2 物理防治[6]

1.2.1 扑杀法。利用人工或各种器械扑捉或直接消灭害虫。例如,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早晚人工振落扑杀成虫。早春,剪去天幕毛虫卵块、有黄刺蛾茧的枝梢等。

1.2.2 阻隔法。为阻断害虫的侵害途径,可以人为设置各种障碍。例如,在树干基部涂抹粘虫胶杀死越冬后上树的草履蚧若虫。此外,还有挖障碍沟、设障碍物等措施。

1.2.3 诱杀法。利用害虫的趋性对害虫进行扑杀。例如,利用趋光性,用黑光灯对鳞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直翅目、鞘翅目成虫进行诱杀;利用饵木诱杀天牛、象甲、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在核桃园周围种植蓖麻,可使金龟子食后麻醉,集中扑杀;种植早熟向日葵,能诱集桃蛀螟在向日葵上产卵,以减轻对核桃果实的危害。

1.2.4 高温处理法。利用一定的高温处理,可消灭种实、木材等的害虫和病菌。包括热水浸种、日光曝晒、火烧处理等。例如,热水浸泡核桃种实,可杀死表面的细菌、病菌等;在冬季清理核桃园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可烧死其中潜藏的害虫和病菌。

1.3 生物防治[7]

生物防治即利用对树体无害的生物及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以压低或消除病虫害危害的防治方法,其具有安全、持久和经济等特点,一般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几种。

1.3.1 天敌昆虫的利用。核桃园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螳螂、草蛉、食虫蝽象、寄生蜂、寄生蝇等,可利用当地天敌昆虫,或引进或移植外地天敌防控有害生物,也可将人工饲养的天敌释放和保护自然界中的天敌相结合,效果更显著。

1.3.2 致病微生物的利用。利用病毒、细菌、真菌、线虫、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等致病微生物引起害虫病害。例如,利用白僵菌防治核桃举肢蛾和横沟象的幼虫。

1.3.3 其他动物的利用。主要包括果园养鸡、养鸭,果园有益蜘蛛和啄木鸟的保护利用。例如,鸡可取食核桃举肢蛾越冬出土幼虫,啄木鸟是天牛、吉丁虫的天敌。

1.3.4 昆虫激素的利用。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测报虫害发生期、发生量,指导防治适期。也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制作诱芯,捕杀害虫。

1.4 生态控制[8-9]

生态控制也称生态调控,是病虫草害防治的一个新策略。即在核桃园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上,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充分利用核桃树、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和有益生物(天敌和拮抗菌)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采取生态学的手段,创造有利于天敌或有益生物增殖和不利于害虫或病原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以核桃树为主体,以果园环境为基础,尽可能发挥核桃树和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从而优化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生产中,要重视核桃树体自身抗性、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调控技术的灵活应用。

1.4.1 破坏有害生物适生的生态环境。即通过破坏有害生物适宜的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基数,达到防控病虫害的目的。核桃许多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为害与越冬场所隐蔽,如核桃举肢蛾在青果皮内危害、在土壤中越冬;核桃云斑天牛、桑天牛、横沟象、芳香木蠹蛾及吉丁虫躲在枝干内危害与越冬;核桃长足象、扁叶甲、步曲、舞毒蛾、草履蚧及毒蛾在树下土中、基部树皮缝内、石块、杂草及覆盖物内越冬;金龟子、缀叶螟则在土中越冬;黄须球小蠹为害在顶芽或基芽孔内越冬;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白粉病潜伏在病枝、病果、病叶上越冬,这些隐蔽的生活环境为害虫和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由于药剂防治不易于接触虫体,因而效果较差;果园管理不善,园内或冠内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大常引起炭疽病、枝枯病、腐烂病及褐斑病等病害的发生;枝梢的徒长易招致蚜虫、卷叶蛾等害虫的发生;果园内积水常引起核桃根腐病。因此,必须采用一系列栽培防控和必要的人工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病虫为害。

1.4.2 创造拮抗菌的最适生存环境。拮抗菌是核桃果园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存在果树的叶面、果面、树皮、根面、根际、花器等处。它们大多是腐生菌、非病原微生物和低致病菌系,有的对果树病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包括寄生作用、拮抗作用和竞争作用)或诱发植株的抗病性,因而能限制病害发展。对核桃病害有控制作用的拮抗菌需进行深入研究。在果园内增施有机肥和菌肥能提高土壤中拮抗菌的增殖活性。

1.4.3 创造天敌的最适生存环境。根据害虫天敌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创造适于天敌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保护和恢复天敌的控害能力。如秋末在树干基部绑草绳、草把、布条吸引树上的天敌于其内安全越冬,待来年天气转暖后释放其中天敌,并消灭其中害虫;将虫果、虫枝、虫叶收集保存于养虫笼内,待天敌羽化后放入果园;果园内间作农作物或三叶草等,也可在果园内养鸡、养鹅。

2 核桃园草害的有机防控

杂草是组成核桃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食草动物、鸟类及昆虫的食物来源[10]。杂草有益害之分,有些杂草是核桃病虫害的转主寄主,它们的存在会间接加重病虫害对核桃的危害;有些杂草是害虫天敌的栖居物所,或取食该杂草的昆虫是天敌的转主寄主,它们的存在可促进天敌的繁殖,间接减轻对核桃的危害。因此,杂草防治既不能见草就除,也不能任草滋长,而是顺应生态规律,以最小的代价将杂草群体控制在生态经济危害水平下即可。

在有机核桃生产的果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除草剂。所以对杂草的防控应根据杂草与核桃园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物理、栽培及生物措施进行防控。

2.1 物理措施

采用人工锄草、机械除草及热除草(火焰枪烫伤法)等方法控制杂草。

2.2 农艺措施

主要包括水肥管理、间作、间作物的轮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抑制杂草的措施等。

2.3 生物措施

利用核桃园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动植物等有益生物,利用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将杂草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的杂草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虫治草、以菌治草、以草食动物治草、以植物防治杂草等方法,具体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探索。

3 结语

在核桃园生态系统中,核桃树、有害生物及微生物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克相生,有机防控的最终目的使三者相克相生,处于一个和谐的动态平衡,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使核桃园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无公害防控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积极除治、促进健康”的植保方针,突出核桃树的主体地位,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栽培管理,保持核桃园内生物多样性,增强树体抗性,提高该生态系统整的自然调控能力。在操作中突出“防”、“控”同步,抓关键有害生物的除治及关键环节的控制,把有害生物危害水平在经济阈值以下。

在有机核桃生产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允许、提倡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矿物源农药。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以除虫菊、鱼藤酮、茴蒿素、苦参碱、烟碱等为主,微生物源农药(制剂)以苏云杆菌Bt、白僵菌、阿维菌素等为主,矿物源农药以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为主。有害生物防控并非“见虫就杀,见病就治,见草就锄”,关键是调控到经济阈值以下,保持园内生物多样性。当然,核桃有害生物的天敌和拮抗菌有待进一步研究。

4 致谢

该文得到中国林业科学院杨忠岐教授的精心指导和修改,在此表示感谢!

5 参考文献

[1] 司胜利,喻璋.核桃病虫害防治[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

[2] 盛承发.害虫经济阈值的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1989,32(4);492-500.

[3] 闫锋,丁晓东,刘晓,等.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2011(5):24.

[4] 宁红,秦蓁.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 邓振义.经济林无公害生产新技术(核桃)[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 李清河.林业管理与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技术标准实物全书[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

[7] 孙益智.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8] 杨洪强.有机园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4篇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株~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防控技术;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35-01

1 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况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植物有害的任何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包括害虫、病害、鼠(兔)害、有害植物危害[1]。在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潜伏性、暴发性和毁灭性,危害之大、损失之严重,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积极响应党的十将生态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各项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一是加快绿化工程实施;二是加快引种试验、杂交育种及技术推广;三是加大种苗的调运量;四是增加了林木有害生物的传入、传播,加速繁殖、繁衍速度,导致原州区不同程度发生。

2 林木有害生物的种类

由于大量的绿化工程的建设,引种、杂交育种的需求,使原州区种苗生产出现品种单一、规格小、数量少现象,需要从不同地区、不同产区调入,加之产地、调入地监测、检疫技术落后,防控、防治不到位,从而使得森林有害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入侵传播,主要种类有:①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②地下害鼠。甘肃鼢鼠等。③主干害虫。黄斑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梨眼天牛、沙棘木蠹蛾、白杨透翅蛾、臭椿沟眶象等。④食叶害虫。落叶松叶蜂、蚜虫、叶甲、卷叶蛾等。⑤果树、种子病虫害。杏疔病、桃小食心虫、枸杞瘿螨、枸杞蚜虫、红瘿蚊、柠条豆象等。⑥病虫害。苗木猝倒病、杨树溃疡和腐烂病、落叶松枯梢病。

3 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区

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区包括:一是以水沟、叠叠沟等林场为主的六盘山水源涵养林;二是以头营、三营、黄铎堡镇、河川乡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三是以彭堡、头营、开城、张易镇为主针、阔叶及枸杞等苗木生产基地;四是以青石、头营为主的采种基地。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4.1 营林措施

以抚育管理为主要的营林措施,通过生境调节,建立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天敌歇息环境,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生物整体控制能力[2-3]。一是加强林业技术措施,包括育苗、整地、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营造健康林;二是选育抗病树种;三是种植诱饵植物,饵木诱控。

4.2 检疫措施

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禁止、限制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4]。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手段的法律性。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二是涉及范围的广泛性。植物检疫工作涉及运输、商业、海关、司法等有关部门。三是机构职能的行政性。《植物检疫条例》赋予植物检疫部门代表国家开展植物检疫工作的权利,具有行政执法职责。四是所起作用的防御性和技术要求的特殊性。植物检疫是预防和除治并重,在防止国外、外省危险性病虫传入的同时,还要防止局部发生危险性病虫的传出,并对其采取封锁、扑救的措施。

4.3 物理防治

应用简单工具或光、电、热、微波、辐射等物理技术防治害虫,达到防治效果。一是利用昆虫的假死性直接利于人工或简单工具扑杀、地弓地箭扑杀鼢鼠[5]。利用灯光、潜所、食物、性激素、颜色、诱饵等诱杀昆虫;剪除病虫枝连同枯枝落叶一起焚烧,深翻除虫。

4.4 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的毒性,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便、不受季节限制、便于大面积使用等优点,但是若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药害;长期使用农药,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因此,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4.5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主要有以虫治虫、以微生物治虫、以鸟治虫、以其他动物或植物来治虫等。常见的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以鸟防虫的有山雀、灰喜鹊、啄木鸟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以猫头鹰、蛇捕食鼠类,以瓢虫、螳螂、蚂蚁捕食昆虫等。其优点是无毒、对生态影响小、环境兼容好、选择性强、不杀害天敌昆虫、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缺点是杀虫效果较慢,在高虫口密度下使用不能完全达到迅速降低虫口的目的[6]。但是生物防治是无公害防治的首选措施。

4.6 综合防治

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依据,采取最优化的技术组配方案,利用营林措施、检疫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等综合防控技术把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135页)

常期稳定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参考文献

[1] 刘裕.固原市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75-177.

[2] 李继光,陈义杰.浅谈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20):73-75.

[3] 森林病虫害讲义[EB/OL].[2014-09-15]..

[4] 村级森防员基础知识培训教材[EB/OL].[2014-09-15].http:///content/10/0929/15/3330275_57319018.shtml.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一、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具体措施:

1、建立预警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做好干群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3、建立生物防治技术体系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防治技术实际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某地区,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5、建立奖惩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有害生物;核桃;无公害防控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69-1

在我国为害核桃的害虫达120余种,病害有30种。探讨核桃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控技术,生产安全、环保、健康的有机核桃产品十分重要。

1 相关概念

1.1 有害生物

危害核桃的害虫、病害、鼠(兔)害和有害植物。

1.2 无公害防控

无公害防控的概念:遵照“有机农业生产”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技术,达到有效控制核桃有害生物,确保核桃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核桃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2 核桃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控

2.1 农业防治的基本措施

选用抗病虫品种,科学建园;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性;清洁核桃园。

2.2 物理机械防治的主要措施

扑杀法;阻隔法;诱杀法;高温处理法。

2.3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的利用;病虫微生物的利用;其他动物的利用,主要包括果园养鸡、养鸭,果园有益蜘蛛和啄木鸟的保护利用;昆虫激素的利用。

2.4 生态控制

在核桃园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上,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充分利用核桃树、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和有益生物(天敌和拮抗菌)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采取生态学的手段,创造有利于天敌或有益生物增殖和不利于害虫或病原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以核桃树为主体,以果园环境为基础,尽可能发挥核桃树和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从而优化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4.1 破坏有害生物适生的生态环境 核桃许多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为害与越冬场所隐蔽,如核桃举肢蛾在青果皮内为害、在土壤中越冬,核桃长足象、扁叶甲、步曲、舞毒蛾、草履蚧及毒蛾在树下土中、基部树皮缝内、石块、杂草及覆盖物内越冬,金龟子、缀叶螟则在土中越冬;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白粉病潜伏在病枝、病果、病叶上越冬,这些隐蔽的生活环境为害虫和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由于药剂防治不易于接触虫体,因而效果较差;果园管理不善,园内或冠内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大常引起炭疽病、枝枯病、腐烂病及褐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必须采用一系列栽培防控和必要的人工措施有效地遏制病虫为害。

2.4.2 创造拮抗菌的最适生存环境 拮抗菌是核桃果园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广泛存在于果树的叶面、果面、树皮、根面、根际、花器等处。它们大多是腐生菌、非病原微生物和低致病菌系,有的对果树病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包括寄生作用、拮抗作用和竞争作用)或诱发植株的抗病性,因而限制了病害的发展。对核桃病害有控制作用的拮抗菌需进行深入研究。在果园内增施有机肥和菌肥能提高土壤中拮抗菌的增殖活性。

2.4.3 创造天敌的最适生存环境 根据害虫天敌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创造良好的天敌生存和繁衍环境,保护和恢复天敌的控害能力。

3 核桃园草害的无公害防控

杂草是组成核桃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食草动物、鸟类及昆虫的食物来源。有些杂草是核桃病虫害的转主寄主,它们的存在会间接加重病虫害对核桃的危害;有些杂草是害虫天敌的栖居物所,或取食该杂草的昆虫是天敌的转主寄主,它们的存在可促进天敌的繁殖,间接地减轻对核桃的危害。因此,杂草防治的宗旨是顺应生态规律,以最小的代价将杂草群体控制在生态经济危害水平下即可。在有机核桃生产的果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除草剂,采用物理,栽培及生物措施防控杂草。

3.1 物理措施

采用人工锄草、机械除草及热除草(火焰枪烫伤法)等方法控制杂草。

3.2 栽培措施

主要包括水肥管理、间作、间作物的轮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抑制杂草的措施等。

3.3 生物措施

利用核桃园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动植物等有益生物,利用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将杂草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的杂草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虫治草、以菌治草、以草食动物治草、以植物防治杂草等方法。

4 结论

在核桃园生态系统中核桃树、有害生物及微生物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克相生,无公害防控的最终目的使三者相克相生,处于一个和谐的动态平衡,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无公害防控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积极除治、促进健康”的植保方针,突出核桃树的主体地位,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栽培管理,保持核桃园内生物多样性,增强树体抗性,提高该生态系统整的自然调控能力。在操作中突出“防”“控”同步,抓关键有害生物的除治及关键环节的控制,把有害生物为害水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5 讨论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桦潜叶蛾;生物学特性;化学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A

桦潜叶蛾(Betula leafminer)属鳞翅目、潜叶蛾科,寄主植物为桦树,主要危害白桦。近年来在甘肃祁连山东端的乌鞘岭、古城林区的桦树上发生危害。该虫主要危害桦树叶,以幼虫取食桦树叶的叶肉为危害方式,林中桦树叶叶肉几乎被食殆尽,失去生长能力,受害林分林相残败,整个林分一片枯黄。据对被害区虫口密度30~96头枝/50cm,受害枝达35%~100%,受害枝桦叶被食80%以上。于2003~2012年对该虫进行了观察防治研究。现将其特性及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1 研究方法

在桦树分布面积较大林区,5月中旬开始在发生区设置固定标准地,观察其出土成虫、形态变化、个体发育和产卵及幼虫出现时间,摸清该虫羽化、卵孵化、越冬前后虫态以及枝条上的虫数、存活率及天敌情况,摸清其生物学特性。同时在被害区设样地进行不同时期、药剂的喷雾、烟剂熏杀等控制试验,以筛选无公害防治药剂烟剂和最佳控制时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成虫

成虫雄蛾翅展11~15mm,体黑色。头顶杂生白、褐2色长毛;触角钱状,黑褐色,着白色纤毛;前缘外角的金色小斑较明显;后翅浅紫色,半透明,匀伏纤毛,脉相与前翅相似;足浅褐色,附着白毛,后足胫节2对,中足胫节端各1枚。雌哦翅展R脉4支,R3缺,R4、R5共柄,分支点约位于柄基以外1/3处;后翅浅紫色,半透明,匀伏纤毛,脉相与前翅相似。足浅褐色,着白毛;距色浅黄,后足胫节2对,中足胫节端各1枚。雌蛾翅展9~12mm,似雄蛾,但触角略长于前翅长的1/2,腹部第4腹板侧有一白色椭圆形膜孔。

2.1.2 卵

长椭圆形,长1.5~2mm,初产卵淡黄色,与初孵幼虫体色近似。

2.1.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6mm,淡黄绿色,无足、体扁、前宽后窄,虫龄越大,体色越深。

2.1.4 蛹

灰紫色,方圆形,长约3mm,宽约2mm,较坚实。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活史

在甘肃天祝县林区2a发生1代。幼虫坠落入土后,以预蛹在土室内滞育610d左右,第3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6月中旬初见成虫,下旬为羽化盛期,6月下旬始见幼虫,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7月下旬孵化结束。8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坠落入士,下旬为坠落盛期,9月上旬坠落结束,详见表1。

2.2.2 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时间为6月中旬~7月上旬,盛期在6月下旬。经观察,羽化后的成虫,先在土室待到基本具备飞翔能力时爬出土室,起飞上树,雌雄性比例1.26:1。成虫飞翔能力弱,多于13:00~16:00飞翔,17:00~19:00交尾,多栖于枝梢间,易于捕捉,雌虫多将卵产在桦树叶背面,刺破叶表皮产于叶肉中,每雌蛾的平均产卵量为45粒,卵期为11d,6月下旬开始孵化,7月下旬为孵化盛期,与天祝林区桦树萌发叶片完全展开时期相吻合,每叶多为3~6头,最多的达11头,幼虫3龄,潜害过程中,随着虫龄增加,潜害斑也逐渐扩大,斑内排有旋丝状的黑色粪线,幼虫经过26d左右的潜叶危害,至8月中下旬大部分老熟出孔离叶,跌落地上,钻入树冠下0.5~10cm的土壤深处,作茧垫伏,预蛹期长达610d左右,蛹期30d左右,至第3年才相继化蛹。

桦树林分被潜叶蛾危害后,受害林分林相残败,一片枯黄,桦树叶片80%以上叶肉被食,失去生长能力;林木处于濒死状态,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2003年起在乌鞘岭、古城林区严重发生。经固定标准地调查,虫口密度30~96头枝/(50cm),受害枝达35%~100%,受害枝叶片被食80%以上。

2.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不同海拔、坡向和林分类型,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其分布与光照、温度、土壤、林分结构、林龄、郁闭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桦潜叶蛾取食的桦树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而海拔和坡向直接作用于光照、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从而影响了其生活环境,相对而言,温度和光照条件较好的半阴坡其危害程度明显高于阴坡;林分结构、林龄、郁闭度间接地影响了林内的温度、光照条件和生活环境,因此,纯林大于混交林,郁闭度小的高于郁闭度大的林分。该虫潜伏期长,危害期短,危害严重,不易控制,潜在危害性大。

3 控制技术

3.1 人工破坏越冬环境控制

根据其老熟幼虫下树入土以预蛹越冬,栖息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或暴露,会使老熟幼虫和预蛹大量死亡的特点,在发生林分内浅挖5~10cm表土破坏越冬幼虫和蛹的栖息场所。

3.2 药剂防治

桦潜叶蛾成虫羽化出土后,不能立刻飞翔上树,而在地面枯枝落叶层上爬行一段时间。在成虫羽化盛期6月下旬及8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入土时时采用地面喷洒森得保可湿性粉剂杀虫效果达到80%,杀确爽杀虫效果90%,苦参碱杀虫效果达到95%,详见表2。

参考文献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探索与应用

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前,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多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其致命缺点是不仅杀伤天敌,而且会对生态坏境造成污染。因此,多年来相关科研人员探索和实施了多项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策略,包括营林措施、生态调控、人工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控措施,目标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保护环境。提升林木可持续控灾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需要运用精准的科学技术手段,包括测报、检疫和防治。一方面,通过实施各项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抓住每个关键的精准环节,减少土地不良投入品的使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所采用的是综合防控策略,以各项绿色防控措施为主展开。当出现突发事件需要启动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时,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是必要的,此时需要通过科学选择、配制药剂,实施精准打药,控制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随着北京市两轮百万亩平原地区平原生态林建设基本完成,在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至关重要,关乎多领域发展,对森林生态环境、森林资源保护具有长远意义。

1平原生态林建设与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

1.1平原生态林建设类型

根据区域位置和主导功能,平原生态林建设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生态涵养型、生态廊道型、景观游憩型、综合利用型。在北京市两轮百万亩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建设中,2012—2020年,大兴区共建设生态林面积1.9万hm2,主要分布在5个区域,涉及全区14个镇,栽植的主要绿化树种包括常绿树、榆树、白蜡、臭椿、柳属、杨属、槐属及其他各类乔灌木,树种分布面积分别为常绿树0.15万hm2、榆树0.13万hm2、白蜡0.17万hm2、臭椿0.02万hm2、柳属0.11万hm2、杨属0.8万hm2、槐属0.17万hm2、银杏0.11万hm2以及其他各类乔灌木0.26万hm2,森林资源面积迅速增长。

1.2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

在北京市两轮百万亩造林计划完成过程中,大兴区由于苗木短缺,大量外调苗木在检疫复检中发现了多种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高质量的工程设计要求引进栽植多个品种的白蜡树种,全区白蜡树种种植面积增加,与此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白蜡窄吉丁随苗木外调从外埠传入且为害日益严重,有些地块出现白蜡树成片死亡的现象。依据2015—2016年大兴区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及近几年实际发生情况调查显示,大兴区平原生态林发生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以下3类。1)食叶类害虫。主要包括有春尺蠖(ApocheimacinerariusErschoff)、国槐尺蠖(SemiothisacinereariaBremeretGrey)、柳蜷叶蜂(AmauronematussaliciphagusWu)、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柳毒蛾(Stilprotiasalicis)、榆兰叶甲(Pyrrhaltaaenescens)等。2)刺吸类害虫。主要包括有斑衣蜡蝉(Lycormadelicatula)、草履蚧(Drosichacorpulenta)、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eSay)、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fraxinusTang)等[1]。3)蛀干类害虫。主要包括白蜡窄吉丁(AgrilusplanipennisFairmair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双条杉天牛(Semanotusbifasciatus)、桑天牛(Aprionagermari)等[2]。

2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多年来,科研人员积极探索科学防治对策,倡导绿色防控理念,全区大面积推广使用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使得大兴区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得到了有效治理。文章研究了大兴区平原生态林4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并实施了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合大兴区平原生态林的绿色防控策略。

2.1柳蜷叶蜂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1.1柳蜷叶蜂发生特点柳蜷叶蜂(AmauronematussaliciphagusWu)为叶蜂科(Tenthredinidae)蜷叶蜂属(Amauronematus),是一种食叶害虫,大兴区林保站于2005年4月初首次发现柳蜷叶蜂,经鉴定在北京市属新记录种[3],随后研究了该虫在大兴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土壤浅土层l~5cm内越夏、越冬,主要特点是发生时间较早,为害特点是以幼虫取食柳芽和芽尖内层组织,造成柳芽无法正常生长,柳叶不能正常展开,叶芽扭曲、皱缩形成虫苞。当为害严重时树冠虫苞累累,柳芽枯萎;幼虫取食柳芽,待叶苞干枯落地后,与其一起掉落在地上的幼虫有部分害虫会沿树干爬行上树,再次为害叶片,严重影响柳树的生长发育和绿化景观的完整性[4]。2.1.2绿色防控技术1)全面布控预测预报网点,实时监测虫情动态。全面布控林业有害生物柳蜷叶蜂预测预报网点,做到科学化监测、科学布点。根据该虫寄主柳属植物在全区的分布,布控柳蜷叶蜂监测网点,结合物候期监测柳蜷叶蜂各虫态的发生动态,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发布预测信息,以此科学指导全区防治工作有效开展。2)应用物理方法有效防治,防止其扩散蔓延。大兴区多年防治效果表明,柳蜷叶蜂成虫期是最佳防治时期,物理方法防治效果最佳、成本最低,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具体方法是利用柳蜷叶蜂成虫趋色性,即对黄绿色的敏感性,在3月上旬成虫出蛰前,在树干胸径处缠20cm宽的黄绿色胶带并刷涂粘虫胶,诱杀成虫及粘杀落地后再次上树为害的幼虫[5],待5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入土结茧越夏、越冬后,将胶带取下集中收集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及对树体造成不良影响。该防治方法是柳蜷叶蜂防治技术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使用的黄绿色胶带及粘虫胶均为无公害材料,不仅防治成本低,而且还避免了药剂防治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可以大面积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

2.2春尺蠖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2.1春尺蠖发生特点春尺蠖在大兴区属早春食叶害虫之一,该虫在北京市1年发生1代,以蛹越夏、越冬,每年2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出土,4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暴食期。该虫寄主植物为杨树、柳树、榆树等,该虫为害特点是具有暴食性、发生期早,片林更容易发生虫害。当虫口基数大、为害严重时,能将片林或林网内树叶全部吃光,造成树势衰弱,导致蛀干害虫、次生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引起林木大面积死亡。随着北京市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实施,寄主面积迅速增长,全区布控的监测网点监测结果显示,平原生态林内春尺蠖每年都有发生,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对生态林景观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2.2绿色防控技术1)物理方法防治。该方法又称阻隔法,根据监测结果,每年2月中旬在发生区林内,在树干胸径处缠绕20cm宽的黄色胶带并涂刷粘虫胶,阻隔雌成虫上树产卵,使其将卵产在胶带以下,孵化幼虫后爬行上树被粘虫胶粘杀,该物理方法防效显著。2)植物源药剂喷雾防治。幼虫早期为害树冠下部,在低龄幼虫期(3龄前)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重点在树冠下部枝杈喷雾,间隔3~4d喷施1次,连续喷雾3次。3)植物源药剂烟雾机喷烟防治。根据监测结果,在幼虫发生初期和高峰期,使用甘油、水、苦参碱(喷烟型)喷烟防治。大兴区多年防治结果表明,以上3种方法防治春尺蠖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春尺蠖的发生。

2.3国槐尺蠖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3.1国槐尺蠖发生特点国槐尺蠖是槐属最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在北京市大兴区1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大兴区四旁林带、生态林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多年监测表明,国槐尺蠖的发生概率受气候影响较大,春季温度较高、夏秋季节降水较少及冬季降水较大有利于越冬蛹的存活,容易导致翌年发生国槐尺蠖的数量增加。寄主植物包括国槐、黄金槐等,面积为0.17万hm2,占平原生态林总面积的8.9%,分布面积较广。为害特点具有暴食性,初龄幼虫仅取食嫩芽、嫩叶,叶片被剥食成圆形网状;2龄幼虫取食叶片,被为害的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幼虫食量增加;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可将叶片啃食成大的缺刻,残留少量中脉。当发生国槐尺蠖虫害时几天内即可把整株大树叶片吃光,幼虫下垂随风飘散,并吐丝排粪,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和绿化景观的观赏价值。2.3.2绿色防控技术多年来通过设立监测预报点、推广应用灭幼脲3号、苦参碱等仿生、植物源药剂以及物理方法杀虫灯诱杀技术等综合措施,防效良好,确保绿色生态环境安全。1)做好虫情监测预报。大兴区平原生态林寄主植物槐属面积为0.17万hm2,多为片状栽植。合理设置监测测报点,在监测点内调查该虫的发生动态,包括越冬基数调查等,特别是要掌握第一代幼虫发生期初期、盛期,提供准确的时间,抓住最佳防治期,做好第一代防治工作,虫情监测预报工作是全年有效防控该虫的基础。2)成虫期杀虫灯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林地内悬挂一定数量的杀虫灯,在夜间诱杀国槐尺蠖成虫及其他鳞翅目害虫成虫。该项技术已在大兴区推广应用8年,考虑到其他鳞翅目害虫成虫羽化期比国槐尺蠖成虫羽化期早,每年4月1日开始开灯诱杀成虫。使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减少打药次数,有利于保护环境,防治效果显著,应在平原生态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3)低、高龄幼虫期植物源药剂防治。低龄幼虫期植物源药剂防治,据大兴区多年监测和气候特点,该虫在5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始见期,5月中旬进入低龄幼虫期,此时为防治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要做好虫口密度调查工作,依据虫口密度确定防治标准,依据防治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进行防治。选择植物源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或喷烟防治,用20%灭幼脲3号15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剂6000倍液喷雾叶面,喷药质量是防效的关键环节,要求喷药时均匀细致。高龄幼虫期植物源药剂防治,该虫在大兴区1年发生4代,每一代防治要特别监测高龄幼虫期,因为该虫幼虫进入高龄期后,食量增大,几天内就可吃光整树叶片,此时为最佳防治期,可使用1.3%苦参碱乳油1200倍液喷雾防治或采用喷烟防治。

2.4白蜡窄吉丁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4.1白蜡窄吉丁为害特点白蜡窄吉丁在大兴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韧皮部、木质部或边材坑道内越冬。成虫发生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幼虫为害期为6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幼虫多为害枝干浅表层,8月中旬部分幼虫进入木质部,10月中旬幼虫开始在坑道内越冬。1)隐蔽性强。寄主植物白蜡受害后典型症状是第一年树势衰弱,主干外观无明显异常;第二年主干出现纵向裂缝;第三年展叶后出现树液外渗的现象,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可见填满幼虫粪便的“S”型蛀道,主干可见“D”字形羽化孔,树干基部常发生萌蘖。2)致死率高。光照条件良好,郁闭度低,胸径10cm以上寄主容易受害,轻者树势衰弱,重者2~3年内树木枯死。3)传播速度快。在北京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过程中,大兴区栽植了大面积白蜡树种,截至2020年底,种植面积已达0.17万hm2。由于白蜡窄吉丁隐蔽性较强,大量外调白蜡苗木造成了白蜡窄吉丁的传入,再加上前期管护不规范,为害面积较大,已经造成部分地块白蜡树死亡,因此为防止白蜡窄吉丁蔓延扩大,开展巡查监测、综合防控工作十分必要。2.4.2绿色防控技术1)成虫期监测与防治。在白蜡树林地设置黄绿色白蜡窄吉丁专用色板监测成虫,用量为1~3个/667m2,每隔30d更换1次,一旦诱集到成虫必须开展防治作业。首先,白蜡窄吉丁成虫具有趋色性,可在林地悬挂黄绿色粘虫板并刷粘虫胶诱捕成虫;其次,在林地悬挂性诱捕器,利用性诱捕器捕杀白蜡窄吉丁雄成虫;再次,采用无公害药剂封干处理,即在成虫羽化盛期,每隔7~10d用绿色微雷等微胶囊剂封干处理,防效显著。2)幼虫期生物防治措施。幼虫期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进行防治,比如白蜡吉丁柄腹茧蜂、棒小吉丁矛茧蜂等天敌,从而控制白蜡窄吉丁的扩散蔓延。人工创造环境招引啄木鸟,如在林间悬挂或捆绑心腐木段供啄木鸟营巢定居。3)加强监测测报工作。鉴于白蜡窄吉丁具有隐蔽性,为害白蜡树较为严重,防控较为困难以及白蜡树种在大兴区分布广泛,各生态公益林管护单位或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监测测报工作,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巩固绿化成果。

3结束语

实施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不但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而且还可以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成本,利于各类天敌种群繁殖。通过对大兴区多年防控实践中应用多项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得出,这4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防效显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合北京市平原地区生态林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随着科技的发展,应不断创新和发展绿色防控技术,为北京市森林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仲国庆.浅谈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技术[J].农家参谋,2021(2):170-171.

[2]杨译.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36):34-35.

[3]李莉.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2):96-97.

[4]郑艳华,张泽新,李仁贵.浅议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5):79-80,91.

生物防控技术范文第10篇

江苏是一个农业大省,现有耕地面积7078万亩,其蔬菜总产量列全国第4。据统计,2011年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756万亩。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的变革,栽培方式的变化以及品种的更换,一些次要有害生物成为主要为害和防治对象,并出现一些新入侵的有害生物,现针对近10年来蔬菜上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对其今后发生趋势作粗浅分析,并简要提出防控新技术。

一、蔬菜瓜果品种多,病虫害多,种植分散

从品种上分类,可分为茄果类(主要有青椒、番茄、茄子、马铃薯),瓜类(主要有黄瓜、西瓜、西葫芦、冬瓜),叶菜类(主要有大、小白菜、花菜、苞菜、芹菜、莴苣),豆类(主要有大豆、四季豆、扁豆、豇豆),葱蒜类(主要有大蒜、韭菜)。

1.各类蔬菜主要病虫

1.1茄果类病虫害:主要病虫有白粉病、菌核病、疫病、病毒病,常发性病害有早、晚疫病,灰霉病,局部地区有青椒褐斑病,有的年份番茄叶霉病发生较重,老病区的有茄子枯、黄萎病,根腐病,绵疫病,主要的虫害有茄子二十八星瓢虫,局部地区有茶黄螨。

1.2瓜类病虫害:主要病虫有病毒病,以及黄瓜上的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根腐病,西瓜上的菌核病,枯萎病,西葫芦的灰霉病,白粉病,根腐病,主要虫害有花蓟马(冬瓜),瓜绢螟(冬瓜等),红蜘蛛,蜗牛。

1.3叶菜类病虫害:主要病害有软腐病,病毒病,霜霉病,主要虫害有小菜蛾,菜青虫,局部地区有猿叶虫,黄曲条跳甲。

1.4豆类病虫害: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白粉病,锈病,此外还有豇豆上的煤霉病,主要虫害是豇豆螟、蚜虫、红蜘蛛。

1.5葱蒜类病虫害:主要病害有大蒜的叶枯病发生最重,有的年份发生煤斑病,韭菜上有灰霉病,虫害主要是葱地种蝇,韭蛆。

2.烟粉虱

烟粉虱是一种新传入的有害生物,经鉴定为Q型生物型,2003年在宿迁局部地区发现并暴发,后发生范围扩大到宿迁区、泗阳,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发生。烟粉虱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越冬,只能在日光温室或多层膜覆盖的大棚蔬菜上越冬,并能正常繁殖取食为害。烟粉虱能在宿迁市安全越冬,是其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春季温度上升后于4月底5月上旬陆续迁移到露地蔬菜和棉花上为害。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烟粉虱在全省发生危害将越来越重。

烟粉虱发生危害有如下特点:一是繁殖力强,暴发危险性大,烟粉虱一年发生10多代,一头雌虫产卵300~500粒,最高的超过600粒;二是寄主广泛,传播扩散途径多,其寄主有74科600多种,以棉花、茄果类、瓜类为最适合寄主,因其体形小,可随风扩散,随农产品、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扩散;三是危害重,损失大,主要是直接叶片刺吸,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烟粉虱的防治策略是“关口前移”,即从大棚内培育无虫苗,最大限度地控制烟粉虱越冬基数,主要措施有农业、物理措施:防虫网覆盖育苗,摘除青椒老叶将虫卵带出处理,黄板诱杀。化学防治有异丙威烟雾剂熏蒸,用高效药剂(同前棉田烟粉虱)喷雾,三是应用有机硅助剂,提高防效。

3.甜菜夜蛾,斜纹夜蛾

是两种间隔性发生的夜蛾科的多食性害虫,寄主有茄果类、叶菜类、豆类、锦葵科,一年发生5代,在宿迁,有利的气候条件(干旱等),昼伏夜出的习性(难用药),高龄幼虫抗性强(难防治)是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大发生和为害重的原因。其防治措施是深翻土壤,消灭部分越冬蛹,用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成虫,或用黑光灯诱杀两虫,药剂防治掌握在两虫2龄幼虫以前、抗药性最弱时防治,选择在上午8时以前,下午6时以后害虫活动期用药,药剂有2.5%多杀霉素,10%虫螨腈,20%虫酰肼均为1000~1500倍,幼虫3龄以上用15%茚虫威3000倍喷雾。

二、蔬菜瓜果病虫的主要技术措施

1.是农业措施,有选用抗耐病虫的优质良种,合理轮作、间作,土壤药剂处理或高温消毒,适时播种,推广避雨栽培、控湿栽培(包括覆盖流滴消雾型功能膜、膜下滴灌等)技术,嫁接防病,清洁田园,生态控病等。

2.是物理措施,防虫网、灯光诱杀,性诱剂、干扰剂诱杀,色板诱杀等。

3.是保护利用天敌,害虫天敌较多,按其取食性可分为:捕食性天敌如草蛉、瓢虫、步甲、食蚜蝇、蜘蛛、鸟等,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选用一些对天敌伤害性小的内吸性、选择性或生物性农药,能不用药的尽量不用药,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捕杀作用。

4.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如井冈霉素、宁南霉素、苏云金杆菌、楝素。

5.是化学防治,掌握对症用药,把握剂量,适时用药,轮换用药,合理混用,注意安全用药间隔期,应用有机硅助剂。

三、蔬菜地草害的防除

蔬菜地草害是生产上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大棚蔬菜的生态条件与露地菜地不同,使用除草剂不慎,即毁棚,蔬菜地使用除草剂要做到药种准,剂量准,时机准,没有使用经验的,最好先进行小范围示范,在取得经验后大面积应用,目前大棚茄果、瓜类蔬菜上使用较多的除草剂有96%精异丙甲草胺50ml/亩,33%二甲戊乐灵(除草通)100ml/亩,48%仲丁灵(地乐胺)100ml/亩,在蔬菜地移栽前10天左右土壤处理。

四、设施蔬菜病虫控制新技术

在国内,山东蔬菜生产水平最高,病虫防治技术先进,现将山东省蔬菜病虫防治新技术简介如下。

1.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秸秆生物反应堆(内、外置式)技术是在日光温室内建造反应池或穴施深埋,通过生物技术将玉米、杂草等秸秆转化为蔬菜生长所需的CO2浓度、热量、无机及有机养料,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地温,调节土壤pH植,改变了土壤盐渍化现象,控制根病、线虫病效果好,改善大棚生态环境。

2.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在棚内建立栽培槽,底部铺一层聚乙烯薄膜,中间加入基质,基质是由玉米秸秆、玉米芯、蘑菇渣等进行粉碎,按照1立方米加入尿素或硫铵等氮肥2.5~3千克,同时加入珍珠岩、蛭石、炉渣、砂等无机物质和少量牛粪或鸡粪拌匀后进行20~30天的高温发酵消毒。该项技术彻底解决了线虫病、根病的为害,对灰霉病、叶霉病的控制效果达67.47%和71.43%。

3.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应用技术

生物农药主要是阿维菌素、武夷菌素、除虫菊素、阿克泰、苦参碱等;生物菌肥主要是禾神元、坤奇尔等,生物菌肥对烟粉虱的趋避效果比较明显。

4.杀菌灯日光温室大棚番茄病害防治技术

杀菌灯对大棚番茄的病害防治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可以药剂防治和杀菌灯结合进行。

5.太阳能——氰氨化钙高温闷棚消毒防治线虫病技术

氰氨化钙——太阳能消毒方法是每个大棚撒石灰氮(氰氨化钙)35~80公斤,敷设300~400公斤碎麦秸、麦穰等,垄高30cm左右,宽40~60cm,垄间距离40~50cm,覆盖薄膜,在夏日高温下闷棚20~30天,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病原菌、地下害虫等,特别对减少土传病害效果显著,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五、蔬菜病虫化学农药研制开发现状

1.氟吗啉,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创制的农用杀菌剂,为丙烯酰胺类杀菌剂,是用氟原子取代烯酰吗啉分子中苯环上的氯原子而得到的,治疗活性明显优于烯酰吗啉,对卵菌纲引起的病害霜霉病、晚疫病有优异的活性,作为保护剂使用50~100mg/L,作为治疗剂使用100~200mg/L。

2.烯肟菌酯,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国内第一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能有效控制黄瓜霜霉病、番茄、马铃薯晚疫病,田间用量为7~13克/亩。

3.ZJ1621,是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成功开发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室内盆栽试验,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啶氧菌酯,田间试验对黄瓜霜霉病的效果与72%霜脲氰相当。

4.氯苯肟唑,是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开发的杂环类化合物,对番茄枯萎病、辣椒疫病、黄瓜黑星病分别与多菌灵、霜脲氰、腈菌唑相当,对白粉病高效。

5.长川霉素,是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于1999年开发的大环内酯类农用抗生素,主要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