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艺术论文

生活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生活运动生活艺术化工艺论文

1新生活运动中对生活艺术化的解读

新生活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提出了民族复兴的口号,而且建立了新的价值体系,这项运动的理论核心是礼义廉耻,是一项有效的治理国家道德规范措施。新生活运动对礼义廉耻下了新的定义,而且对国民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采用新的理论体系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新生活运动对廉耻有着这样的定义:廉是行动的导向,耻是行为的动机,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明于廉、发于耻,还要注重礼节,在礼义廉耻中,首要的任务是行礼,这对构建文明的国家有着促进作用,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家庭中,都要注重礼节,所以,在新生活运动中,礼占有重要位置。新生活运动是围绕民族复兴展开的,这项运动可以促进生活艺术化,可以提高国民的素质。新生活运动还提出了三化的生活方式,即军事化、艺术化以及生产化,军事化主要是指在生活中要守秩序、严纪律,还要改变以往散漫的生活习性。艺术化是指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按照道德规范去操作,在待人接物方面,要严谨谦和,待人要宽厚;在处事方面,要勤俭节约。生产化是指在务农做事的过程中,一定哟啊具有刻苦的精神,还要做到自食其力,提高工作效率。军事化、艺术化、生产化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部队有着一定约束作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项运动开展以来,得到了人们的支持与认同,这也达到了生活艺术化的效果,动员民众自觉的加入改变不合理生活的行列,使人们可以艺术地生活。

2生活艺术化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新生活运动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其提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之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从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还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新生活主张艺术地生活,使传统造物在规范化中更好的发展,还主张将社会经济与新生活精神结合在一起。我国的工业比较落后,为了避免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一定要提高经济水平,还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对传统的生活方式要进行改革。新生活运动还提倡购买国货,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增进生产,是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有效措施。生活艺术化,提倡国民在待人接物时,一定要合理运用生活技能以及方法。生活艺术化的内容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民众的生活受到社会的制约和限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派生出了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国民健康、文明素质的积极效用,给许多城乡创造了清洁、井然的秩序,给大多数家庭和民众灌输了健康、文明的意识。在客观上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提供了社会环境。新生活运动提倡“集团生活”,它使艺术走出“象牙塔”为大众服务,使设计师了解民众的实际需要,为市场而设计。林风眠在《艺术与新生活运动》一书中认为:集团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写道:“艺术家常常因为清高的观念而不习惯于集团生活,也因为觉得集团生活有损个性而反对,可是明白了集团意识的必要,就会合理运用个性来谋集团的幸福。集团生活可以促进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认识,可以深入民众,而知道民众的苦乐之所在及其需要。艺术家如果替众人服务,替众人求生路,他自己便该有集团生活。集团生活会使人认识人生的真意义,增进人们互助精神,更能加强人们的同情心。这对于负时代使命的艺术家尤其重要,艺术家如果有集团生活,随时随地与大众接近,不但自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社会上一般的生活,并可以得到许多最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材料。这种作品不但本身上是伟大的,而且对于社会更有良好的影响。”1936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系的《新建筑》应新生活运动提出了“反抗现有因袭的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目的性的建筑”。主张建筑要为大众而设计,对推行现代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生活运动是一种社会教育运动,对后世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提倡手工业,促进后方妇女生产,加强抗敌力量起见创办新运妇女工艺社。”工艺社的工作分为训练和制作二期,从文献资料记载看,工艺社具有相当的完备的培养计划和相当强的生产能力,培训班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分为西服部、中服部、挑绣部、皮革部,“按预期生产之数量预计应设训练普通工作人员二千五百人,特别工作人员一千人”。相应的生产部门有西服部、中服部、挑绣部、草帽办等,“以每月能制造七千五百套为标准”。工艺社这种按产品的需求来确定培训人数,将培训与制作紧密联系的运作模式,虽然显得过于狭隘和实用,但是在抗战环境下工艺社还是颇有成效的,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生活用品,还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设计与制作的技师。

3结语

新生活运动的开展具有进步意义,其主张艺术地生活,对20世纪30年代人们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而且对当时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新生活运动的开展影响着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对文艺复兴有着积极影响,人们在待人接物或者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严谨、谦和的态度,还要注重礼节,遵守规范制度以及纪律,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才能推动工艺美术不断的提升。

作者:李然单位: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全文阅读

艺术生活研究论文

中文提要

从《黑暗中的舞者》获奖,《老头》、《江湖》、《北京弹匠》、《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等作品走向国际开始,DV就不再平静了,“一夜之间都成了革命党”①,人人说DV,人人玩DV。DV到底带来的是什么,取代电影的技术手段,粗糙不堪的画面对电影造成的伤害,“影像不能承受DV之轻”②,还是贾樟柯呼吁的“反对歧视DV”③的另一种发展?审美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DV最后的发展必然是走向艺术的殿堂。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是人类艺术和人类生活的极致,艺术从劳动脱离开始就渴望回归生活,DV在某些特性上表现出来了这一艺术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就DV客体的生活化,关注的题材从宏观的历史转向日常化的生活图景,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小人物的命运;DV主体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影像话语权力和自由,“革命”和“历史”的官方宏大叙事转为坦率的个人化的语言;美来源于人在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反观自身,受众期待在DV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直观自身,另一方面仅仅生活在其中也不能使他们满足,在欣赏别人的镜头同时也拿起DV,对自我的生活表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客体、主体及受众在生活中是融合的,DV在走进生活,走近我们,慢慢消解着艺术和生活的壁垒,DV艺术在走向生活,生活在DV镜头中变为艺术,生活,是DV艺术的起点,也是终点。

ABSTRUCT

Since《dancerinthedark》obtainawardsofCannesin2000,and《oldman》,《LakesandRivers》,《ballcraftsmanofBeijing》,《heavywindinBeijing》DVworksmovetowardsworld,DVhavebeennolongercalm,and"becomeRevolutionaryPartyawholenight",EverybodysaysDV,everybodyplaysDV.WhatDVbringtousonearth:itreplacesthetechnologicalmeansoffilm,"injurywhofilmleadstothefact"coarsepicturethatcan''''tbear,"imagecan''''tbearDVlight",merchant"objecttodiscriminatingagainstDV"byZhangKeJiaonethatcallupon,anotherkindofdevelopment?Aestheticdemandisthepeople''''ssupremedemand;DV''''slastdevelopmentmustbetheartpalace.Thelifenessofart,lifeartup,andmankindlifesendhumanartsverymuch,Artwisheagerlytoreturntolifesincebreakawayfromit,DVshowthetrendsofdevelopmentatcharacteristics.ThistextismainlyonthelifenessofDVobject,thedailylifeviewthatthesubjectmatterpaidcloseattentiontochangesdirectionfromhistoryofthemacroscopic,Thelifeofordinarycommonpeople,thesmallpotato''''sdestiny;ThepluralismofDVsubject,moreandmorepersonshaveone''''sownimagewordspowerandfreedom,Themightynarrationofofficialsidewith"history"of"revolution"istransferredtoacandidindividualizedlanguage;Gracefulstemsfrompeopleandreviewsoneselfinthecourseofessentialstrengthtargetindividualityisexpectedtoseeone''''sownlifeinDVworks,theyarenotsatisfiedlivinginit,alsopickupDVtoo,Expressingself-life,sotheobject,subjectandmerginginlifemainlyinasense,DViscomingintolife,walkingclosetous,andclearingupthebarriersofartandlifeslowly,DVartismovingtowardslife,livesandturnintoart,lifeinDV''''slens,ItisastartingpointofDVart,theterminalpointtoo.

关键词

DV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自我关照

导论DV之美在何方?

眼下,DV已经成为非常时髦的词,网站,流行杂志报刊,大学校园内也流行着“今天你DV了吗?”的问候语。这里所说的DV已经突破了digitalvideo(数码摄像机或数码影像)的原始定义,已经具有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内的广泛含义,甚至还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代称,内涵上呈现出思想的异质性和艺术的前卫性的意识精神领域。“DV是一种生存状态,是对生活原生态的接近真实的记录。DV让人们找回对生活久违了的天真和热情,让人们换一个视角去观察习以为常的一切;DV是一种权力,是将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权利从少数垄断者手中归还给大众的一把利剑……”、①

全文阅读

艺术生活审美管理论文

中文提要

从《黑暗中的舞者》获奖,《老头》、《江湖》、《北京弹匠》、《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等作品走向国际开始,DV就不再平静了,“一夜之间都成了革命党”①,人人说DV,人人玩DV。DV到底带来的是什么,取代电影的技术手段,粗糙不堪的画面对电影造成的伤害,“影像不能承受DV之轻”②,还是贾樟柯呼吁的“反对歧视DV”③的另一种发展?审美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DV最后的发展必然是走向艺术的殿堂。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是人类艺术和人类生活的极致,艺术从劳动脱离开始就渴望回归生活,DV在某些特性上表现出来了这一艺术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就DV客体的生活化,关注的题材从宏观的历史转向日常化的生活图景,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小人物的命运;DV主体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影像话语权力和自由,“革命”和“历史”的官方宏大叙事转为坦率的个人化的语言;美来源于人在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反观自身,受众期待在DV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直观自身,另一方面仅仅生活在其中也不能使他们满足,在欣赏别人的镜头同时也拿起DV,对自我的生活表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客体、主体及受众在生活中是融合的,DV在走进生活,走近我们,慢慢消解着艺术和生活的壁垒,DV艺术在走向生活,生活在DV镜头中变为艺术,生活,是DV艺术的起点,也是终点。

ABSTRUCT

Since《dancerinthedark》obtainawardsofCannesin2000,and《oldman》,《LakesandRivers》,《ballcraftsmanofBeijing》,《heavywindinBeijing》DVworksmovetowardsworld,DVhavebeennolongercalm,and"becomeRevolutionaryPartyawholenight",EverybodysaysDV,everybodyplaysDV.WhatDVbringtousonearth:itreplacesthetechnologicalmeansoffilm,"injurywhofilmleadstothefact"coarsepicturethatcan''''tbear,"imagecan''''tbearDVlight",merchant"objecttodiscriminatingagainstDV"byZhangKeJiaonethatcallupon,anotherkindofdevelopment?Aestheticdemandisthepeople''''ssupremedemand;DV''''slastdevelopmentmustbetheartpalace.Thelifenessofart,lifeartup,andmankindlifesendhumanartsverymuch,Artwisheagerlytoreturntolifesincebreakawayfromit,DVshowthetrendsofdevelopmentatcharacteristics.ThistextismainlyonthelifenessofDVobject,thedailylifeviewthatthesubjectmatterpaidcloseattentiontochangesdirectionfromhistoryofthemacroscopic,Thelifeofordinarycommonpeople,thesmallpotato''''sdestiny;ThepluralismofDVsubject,moreandmorepersonshaveone''''sownimagewordspowerandfreedom,Themightynarrationofofficialsidewith"history"of"revolution"istransferredtoacandidindividualizedlanguage;Gracefulstemsfrompeopleandreviewsoneselfinthecourseofessentialstrengthtargetindividualityisexpectedtoseeone''''sownlifeinDVworks,theyarenotsatisfiedlivinginit,alsopickupDVtoo,Expressingself-life,sotheobject,subjectandmerginginlifemainlyinasense,DViscomingintolife,walkingclosetous,andclearingupthebarriersofartandlifeslowly,DVartismovingtowardslife,livesandturnintoart,lifeinDV''''slens,ItisastartingpointofDVart,theterminalpointtoo.

关键词

DV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自我关照

导论DV之美在何方?

眼下,DV已经成为非常时髦的词,网站,流行杂志报刊,大学校园内也流行着“今天你DV了吗?”的问候语。这里所说的DV已经突破了digitalvideo(数码摄像机或数码影像)的原始定义,已经具有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内的广泛含义,甚至还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代称,内涵上呈现出思想的异质性和艺术的前卫性的意识精神领域。“DV是一种生存状态,是对生活原生态的接近真实的记录。DV让人们找回对生活久违了的天真和热情,让人们换一个视角去观察习以为常的一切;DV是一种权力,是将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权利从少数垄断者手中归还给大众的一把利剑……”、①

全文阅读

文艺活动论文:校内艺术活动对学生个性的意义

作者:陈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1、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是人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长时间思考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较少,对自己的实力认识还不够清楚。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校园集体意识,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艺术氛围中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大学生可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各种类型的艺术活动中展现才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才艺表演大多是以比赛的形式,大学生在选拔的过程中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实力,努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树立自信心,同时在观看其他同学表演的过程中也认识到他人的优势,取长补短,谦虚谨慎,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2、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情感、意志、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和健康的道德行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文化艺术具有形象、令人身心愉悦且极富感染力等特征,它对人们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文化艺术在推动校园德育工作开展中的作用不断受到重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通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大学生受到文化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欣赏,使大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集体意识、意志品质和坚定的信念都得到了培养,促进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3、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总体、人生问题、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

全文阅读

现实生活中艺术设计论文

一、艺术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方式

创新性作为艺术设计的稳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它凝聚了创造者进行艺术创作设计的思想,是对物质内在表现的升华。设计者通过对一些特征事物的观察,然后进行有目的的提取、抽离,最后加以改造使其成为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设计产物。这才是现代社会对艺术设计本身的真正渴求。

二、现实生活中艺术设计的特点

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些规律可循,顺其道,方可永生。同样,艺术设计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只有深刻地了解它,才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1.服务性

作为艺术设计的最大特点,服务性展现了“一切为他”的终究目标。当我们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时候,首先就要设想设计生产出的产品能否满足广大潜在用户的需求,能否符合其审美情趣,能否更好地服务他人。其服务性的特点让人们感到品质生活的同时,更令人们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

2.科学性和合理性

艺术设计不可能仅凭借一时的灵感而创作出一个好的产品,它需要人们运用理性的手段才可能实现。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产品的形成需要进行合理的统筹。首先,需要对设想实现的可能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其次,要对产品的形成流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后,应该对潜在用户的需求进行精而准的研究。

全文阅读

民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研究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全文阅读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全文阅读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

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全文阅读

论托马斯·曼文学创作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摘 要:托马斯・曼是20世纪跻身于世界文坛的德国作家,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在歌德以后凭借德国小说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在他的作品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不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以《布登勃洛克一家》和《死于威尼斯》为例,从虚无主义角度对小说中的艺术与生活的对抗主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小说所体现的是托马斯・曼曾经生活中的艺术家感受、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感受。

关键词:艺术与生活 虚无主义 悲观主义 艺术家小说

一、前言

影响文坛巨匠托马斯・曼的三个榜样分别是瓦格纳、叔本华和尼采。瓦格纳是托马斯・曼审美的源头。他早就说过:“人们无法通过瓦格纳的文章学到瓦格纳艺术的诸多真谛;而他学到的,首先是瓦格纳作品的诗意和感染力”①,同时瓦格纳的音乐对曼的影响巨大,尤其是瓦格纳音乐的主导动机技术②。比如《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盖尔达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后来汉诺对音乐的痴迷,甚至于《死于威尼斯》中阿申巴赫的原型都是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古斯塔夫・。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尼采的虚无主义成为了托马斯・曼作品的主要基调,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他。在艺术家的眼里,人生的本质终归是痛苦和无聊,人类为了摆脱痛苦不停地去寻找解脱的好方法,这个好方法也就是艺术家眼中的艺术。

虚无主义往往带有悲观厌世的颓废色彩,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一切,一切都是虚无,从而引导人们去重建价值,这与艺术家小说的主题不谋而合,即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人类为了摆脱痛苦不断地去找寻解脱良方,也就是去追寻真正的艺术。悲观主义是虚无主义的源头,虚无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悲观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尼采的虚无主义构成了托马斯・曼作品的主要基调。

艺术家小说在德国经由歌德等人开创了先河之后,托马斯・曼和黑塞将其推上了文学作品巅峰。艺术家,也可以说他们在进行一种创造情感的活动。托马斯・曼的小说大多描写他本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艺术家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灵魂及信仰,由此可以看出,@就是艺术家们本人的自画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们认识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矛盾关系,他们对于艺术的热切追求,使得他们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生活的冲突之中。他们会有一些疯狂的举动,这些下意识的举动他们无法控制、无力抗争。此刻,他们是鄙视自己的,从而捶胸顿足,对自己痛恨不已。他们深知自己无力抗争,却痛苦万分,这样的颓废堕落,最终只能沦为艺术与生活斗争的牺牲品。

二、从颓废走向衰败

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副标题是“一个家族的没落”,作品讲述了布登波洛克家族四代人由兴到衰的没落过程,艺术在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切渐渐颓废、逐渐没落,带着感伤色彩,整个家族总是在诉说自己的不幸并否定一切现实。从老约翰这第一代人开始,艺术已经开始慢慢侵蚀着这个商贾之家,他一心二用,有相当一部分的心思他分给了大自然,以及宗教。到女儿安东妮和二儿子克里斯蒂安的出生,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大儿子托马斯有着商业头脑,可是对比前几代人而言他过于敏感、步履维艰。安东妮单纯可爱、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似的对生活始终抱有天真的幻想和希冀。她和莫尔顿纯洁的爱恋,却不被市民阶级看好,最终他们的爱情还是夭折了。二儿子克里斯蒂安,多情感伤、擅长幻想、有着浪子般的神经质、很滑稽、也很愿意放纵自己、摇摆不定,从而对布登波洛克整个家族的家业丝毫不放在心上。到了家族第四代继承人汉诺,这时,整个家族从事业上和生理上都已经退化到布登波洛克时代的最底端,汉诺身体状况不佳,易生病,很虚弱,但同时他又很喜欢音乐,当然也是受母亲盖尔达的遗传和熏陶,他的生命力薄弱,而且没有一丝商贾的气质。这与托马斯・曼的成长经历有关,他小时候在学校就很不喜欢这当中的气氛,对学习的态度一直很悲观。以托马斯・曼本人为原型,汉诺的表现就更差强人意了。在瓦格纳的背景音乐衬托下,汉诺渐渐被巨大的市民社会所吞噬,最终成为了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绝唱。

全文阅读

生活京剧服饰艺术论文

一、京剧服饰离不开社会生活,生活实物造就京剧服饰的写实性

(一)京剧服饰来源于生活服饰

宋元杂剧时,随着创作题材的日益丰富,角色分工更细化,根据剧中人物身份、境遇,穿戴的服饰增多,戏曲服饰的类型特征更趋明显。“尝见元剧本,有于卷首列所用部色名目,并署其冠服,器械,曰:某人冠某冠,服某服,最详。”道士穿“道士装”,文人穿“儒服”,官员穿“衣冠”,宦官穿“黄衣”等等;对各角色的服饰颜色也有了规定性,如“装孤”一般穿红袍,副末、副净多穿黄色或白色衫等。明传奇兴盛,尤其是明后期“昆山腔”盛行,戏衣样式和名称有了不小的变动,在戏曲服饰发展历史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它吸收使用明代生活常服来扮演角色,至清中叶,图案更加五彩缤纷,服饰颜色由只有五色到出现上五色、下五色,清代舞台上还用全堂色,如喜庆场面用红色,称“红全堂”;丧祭场面用白色,称“白全堂”;宫廷场面用黄色,称“黄全堂”。明清以来的服饰从历史和现实生活服饰中择取了某些式样加工提炼,根据剧中人物的官职、身份地位,日益规范化和程式化。随着徽班进京,京剧形成,京剧服饰受时代影响,在清康、乾年间和慈禧时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通过演员的着装来实现角色的转换,通过衣着打扮来推动演员进入角色,“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从而将歌舞表现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作为一门欣赏艺术,从生活服饰中的实用到夸张美化、增加舞台演出效果,戏曲服饰最终形成。

(二)京剧服饰是生活服饰的抽象提炼

京剧服饰来源于封建时代的生活服饰并受到封建社会各种观念的影响和限制。等级制度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根据自己再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穿戴,京剧服饰就是按照生活中不同等级的人物身份来设计,始终无法摆脱等级观念的约束,可以说,京剧服饰从形成时期就是生活服饰的仿制品。如:上五色黄红绿白黑,一般用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下五色粉蓝紫香湖,一般用于社会地位较低者。再如:图案中的蟒纹,来自于皇帝龙袍上的龙纹,象征尊贵、权威;“补子”图纹来自于明清时代的“补服”,平民百姓的“素布素衣”,落魄书生、穷人的“补纳服”,仙凡僧尼的水田纹样,道士的八卦图纹等等,都来自于生活服饰。京剧服饰中的配饰也来自于生活服饰,如“大靠”,从生活中的铠甲演变而成;“水袖”,从水衣演变而来;“玉带”,从生活中的腰带发展而来等等。

二、人们的想象成全京剧服饰的写意性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不允许无条件照搬生活服饰,戏班的经济力量不允许无条件照搬生活服饰,艺人们用杂糅宽泛性的戏衣演绎上下数千年的各层次人物。作为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它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日趋成熟。京剧服饰属于“写意艺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历史生活服饰而又并非历史生活服饰,是一种意象化的服饰,是一种为表演服务的服饰,在戏曲演出中,作为审美客体最直观的外化形式,始终提供着剧中潜在的背景与情感信息。“戏曲艺术最高的美学原则便是程式的间离性和传神的幻觉感的完美结合。”京剧服饰从现实生活中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美化夸张,所谓夸张,是将其本质的部分进行夸张,而将次要的、附加的,与本质关系不大甚至会影响干扰本质充分表现的东西,予以忽略和扬弃。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京剧服饰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审美意境,可以说,人们的想象成全京剧服饰的虚拟与写意性。京剧服饰设计的原则是根据表演艺术需要来进行特殊设计,许多服饰由于夸张和美化,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如上文提到的水袖,“水袖之名来自于‘水衣’。水衣就是一种衬衣,演员穿宽袖。行头的里面要衬件水衣。所谓的水袖,就是指缝缀在宽袖戏衣袖上的假袖。”袖口上缝缀一块绸子,是舞台演出的创造,运用水袖优美夸张的动作,能够更丰富地表达人物思想,刻画人物心理。比如:演员用向上摔开和向下抖开水袖,表达高兴和痛苦的心情;用水袖“打背躬”,可以表示是他的旁白;用水袖当手帕来擦眼泪的动作;用水袖轻拂暗示乐队伴奏等等。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创造了300多套的水袖舞姿来表达人物情感,仅他拍摄电影《荒山泪》中运用水袖的姿势达200种之多。再如“靠”,从生活中的铠甲变化而来。现实中的铠甲,一般用皮革或金属制成,重达四五十斤。而舞台上的靠是缎制品,用金、银、彩线绣满鳞甲,分成前后两扇披在身上。为了显示武将的勇猛和威风,大靠上还插有靠旗,靠旗在生活中是没有的,舞台上的靠旗只是一种装饰品,为了增加舞台动作之美,显示演员的表演技巧而设。水袖、靠旗等服饰,使舞台增加了流动感,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了装饰性。再如玉带,如果真像生活中的腰带紧箍在身上,对演员完成许多舞蹈动作不方便,人们经过改进,变成硬质,空悬在腰间,配饰多种色彩以符合人物身份。胖袄、厚底靴,可以弥补演员身材体形等自然条件的不足。这种辅服饰,在其他别的戏剧演出里,一般是难以做到的。京剧服饰错彩镂金的工艺美,堪称精致,不仅具有自身的美学特色,还有极高的鉴赏、保存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京剧服饰在汲取前人表现和设计精华、保持其基本风格的前提下,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比如,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所谓“改良戏衣”,倾向新颖轻便,色彩淡雅,图案简洁等;梅兰芳根据人物身份性格,从化妆到水袖长短等进行改进创新;尚派青衣的水袖很长,从中间分开,露出手腕等等,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加强剧中人物的个性表现而为。总之,京剧服饰在似与不似之间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效果,扩大了想象空间,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中国古典美学主张“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传神或以形写神的境界,京剧服饰从简单到丰富,从生活化到艺术化,历经岁月的别裁精绘,在生活和时代因素制约下,达到生活内化和艺术外化的完美统一。

作者:董睿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