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理论美学到生活美学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美学家们倾向于从哲学角度来建构美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对于大众审美实践的关注,使美学这门人文学科远离了大众的生活,成为无源之水。要走出困境,美学家们就需要理论与实践兼顾,将理论学和生活美学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美学热”退潮以后,关于美学理论创新的话题层出不穷。有关于美学学科基础的反思,也有关于美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更有关于美学学科体系的反思,最终在90年代演化成为轰轰烈烈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这些反思和论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在“理论美学”的范围内展开的,虽然有着一定的学理价值,但是由于这些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都远离了大众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实践概念还是生命概念以及生存概念都与大众的美好生活相去甚远,因而我们的美学就不能深入到大众生活之中,不能成为关于大众美好生活的学问。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相应的审美意识有所觉醒,这正是美学学科大有作为的时候。基于此,我们呼唤一种立足于建构大众美好生活的美学,一种从理论的框架中走出来,研究广泛存在的生活美学。

一、理论关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当代困境

美学作为一门自律的学科的诞生源于德国美学家鲍姆加通《美学》一书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美学》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己开始执掌门户,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问题。鲍姆加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相应地应该有三门不同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研究“知”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的学科是伦理学,剩下的“情”也应该有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究,鲍姆加通把研究“情”的学科定义为美学。在《美学》的开篇中就谈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比是低级的认识能力,但这种较低级的认识能力也必须有专门的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否则感性认识就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这样,美学也就成了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等的独立学科。美学的独立意味着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关于美学体系的理论思考成为美学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鲍姆加通之后的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康德和黑格尔都在鲍姆加通感性学的基础上,以感性作为思考的中心,致力于解决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问题。他们都立足于各自的哲学立场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理论。康德在鲍姆加通提供的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想象力这个中介环节,提出了“审美判断力”问题,建构了其先验哲学的美学体系。他从“审美判断力”出发,重点分析了审美心理机制问题,抓住想象力与其他心理机能的相互组合,阐发了美感与崇高感、趣味与天才等问题。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统一是他构建自己心理美学理论的核心。黑格尔则把艺术纳入绝对理念发展的历史,将艺术视为理念外化为主体心灵的感性表现,即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经历了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互统一的原则,以艺术美的理念为中心建构了一个庞大而又严谨的理论体系。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体系后来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两种主要范式,即审美心理学研究范式和艺术哲学研究范式。再加上希腊的美学传统对美的本质的构建,即美本质研究范式,这三种美学研究范式就成为后来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典范。

西方现代美学打破了以黑格尔美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代之而起的是多元演变的新局面。西方现代美学立足于人本即精神主体来回答美学问题,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张扬个体的感性、本能、欲望、直觉,并将它们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审美经验问题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艺术不过是审美经验外化的产物——审美心理经验是艺术的内在根源,艺术则是审美的外在表现,审美和艺术密不可分。因而我们可以说西方现代美学是以“审美一艺术”为中心课题的。西方现代美学家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美学,而不像古典美学那样来建构一个宏大的体系。这种消解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式张扬了美学的精神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内涵,例如存在主义对个人审美之谜的揭示,现象学对审美意向性的阐释等都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但是由于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直接源自于西方现代哲学,而对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因而只是具有学理的价值,而对于大众的美好生活没有能够提供多少助益。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资源直接源自于德国古典美学,因而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成为美学家们的首要选择。发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是为了批判美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确立美学研究领域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开创者们对美学学科的论述不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的美学家来说就有了可以阐释的空间。这时的美学论争的焦点集中在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一非美学问题上。大讨论中有着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凡是认为美是客观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凡是认为美是主观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力争站在唯物主义阵营中是大家的共同取向。这次美学大讨论虽然在当时是最具有解放意义的讨论,但由于他们把复杂的审美现象划归入唯心与唯物的论争,将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几乎完全哲学化,因而其学术史的意义并不是很大①。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是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延续。各派的美学理论在这一阶段都得到了发展并且树立了实践美学的核心地位。这之后,当代中国美学家们加强了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翻译工作以及对中国美学史资料的系统整理,为建设科学的、体系化的美学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实践美学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取得中国当代美学话语控制权的。实践美学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康德的主体性哲学结合起来,提出用实践来融合认识论美学的主体和客体的二分状态,用实践活动为美学寻找一个可靠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实践美学将西方古典美学研究的三种范式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包容广泛的美学体系。美的本质、审美心理学和艺术论在实践美学中获得了统一。可以说,实践美学达到了理论美学的顶峰。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则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第三次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声称自己所建构的美学体系超越了实践美学,他们以强调感性、个体性和超现实性来反对实践美学的理性、群体性和现实性。而实际上,两者的主要区别只是在于其哲学的起点不同,实践美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而后实践美学则以“生命”、“生存”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两者的论争实质上是西方古典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的争执。实践美学依托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康德的主体性哲学,而后实践美学则依托于西方现代的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在这场论争中,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哲学的命题上,二者看似针锋相对,但在美学研究的理性化建构上则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从中西方美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建构和艺术审美的研究上,这种从学理分析和美学史资源中寻找美学建构的可能的美学研究方式我们可以称为理论美学。理论美学总是从哲学的高度为美学寻求安身立命之所,极力从理论上论 证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价值,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特性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全文阅读

在美术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美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孩子的艺术发展,美术教育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一论述充分说明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美术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体系。

一、观察生活――发现美。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发现的美也就不同。现实生活对儿童画画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绘画能力并不是单靠老师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一定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因为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才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教学。

1.采撷生活,提高审美认识

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会变的线条》一课时,我让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丽多变的线条,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种线条:黑板边的直线、窗外护栏上的螺旋线、老师头发上的波浪线、花盆边上的弧线、花叶子上的锯齿线……,这样的引导不仅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同时又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线条。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藏着这么多美丽的线条,而且它们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创作中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微风中的柳条、大风时散乱的头发、沙漠中一层层的沙子……学生轻松地画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线条,他们的作品便充满了韵律。这样既结合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美、鉴赏美,又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手法来源于生活,艺术中线条的存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又提高了他们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走进自然,强化审美感受

“课堂不等于教室。”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材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冥思苦想,不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不会有创意。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写生、采风等方式,到大自然中去感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也会陶冶个性和情操,同时为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如举办《我是小小画家》活动,虽然只是改变了场地,但是当学生背着画夹,坐在校园里写生时,那种感觉完全不同,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视野,令人身心愉悦。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令写生的学生个个神气十足。校园里熟悉的一切在同学们的眼中,一笔一笔的创作是那么的新鲜与美丽。学生的作品虽然还很幼稚,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享受着室外创作所带来的那份喜悦与快乐。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二、实践生活――体验美。

全文阅读

生活中的数学美

【摘 要】文章通过简单性、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曲线性、比例性、和谐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关键词】生活;数学;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它又服务于生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只感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居住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舒心。但是,可能很少有人会认识到这些与数学有关。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具有对称性、比例性、和谐性、简单性、顺序性等美的特征。

一、数学的简单美

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跟数字打交道,纷繁复杂的数是由非常简单的十个数字构成,即0到9这10个数字,构筑起一个无限真与美的王国。这简直太神奇了。数学,就是一个人造的宇宙。

二、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房孔都是正六角形,每个房孔都被其它房孔包围,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令人惊讶的是,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有人测量过菱形的角度,两个钝角都是109°28′而两个锐角都是70°32′。令人叫绝的是,世界上所有蜜蜂的蜂窝都是按照这个统一的角度和模式建造的。

蜂房的结构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经过对蜂房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相邻的房孔共用一堵墙和一个孔底,非常节省建筑材料;房孔是正六边形,蜜蜂的身体基本上是圆柱形,蜂在房孔内既不会有多余的空间又不感到拥挤。

全文阅读

美国中学的生活

很多在美国学校读书的中国孩子都说,在美国读高中并不比在国内轻松,那么,美国中学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选课制度

在美国高中,最让人深刻的是“选择”两个字。在美国,不仅选修课要选,必修课也要选,因此美国高中也不像中国高中一样设有班级和班主任,而像大学一样,设有专门的辅导员。辅导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帮助他们决定每年的课程安排,家长如果有问题,可以与辅导员进行沟通。

在学校,学生可以得到辅导员的专业选课指导,辅导员有时同时指导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的选课,只为学生提供建议,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学生手中,这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每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才能在庞大的课程系统里理出适合自己的课程安排。

秉承一贯的人性化原则,美国高中的选课也不是一锤定音的。学生选课后在开学两周内,可以换课、退课,并且在成绩单上没有任何记录,但必须有系主任的签名。上课两个月内,如果学生的成绩明显不好,在考试中不及格或有通过不了期末考试的可能,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退课,不过在退课科目成绩单上就会有个记号W(withdrawal),表明选过这门课,但后来退掉了,不过不影响总平均成绩的评定。但如果有课已经上过两个月,学生就不可以退课了。

在美国高中,学生每学期都有规定的学分要修。一般情况下,随着年级升高,每学期学分数也会增加。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中期间必须修完规定学分,一般学生每学期要选6到7门课程,方可以进入下一年级。如果没拿够学分就要重修。相反,如果提前修满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

所以,美国的选课制度是自由而不散漫的,能让学生在保有选择自由的同时,也认真对待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严肃对待选课。选修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相契合的课程,从而达到让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目的。

上课形式

全文阅读

书房的生活美学

伴随清晨的阳光一缕微风,遍洒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谷浪,以及繁花胜景的季节……美,无处不在。

美是人类天性的追求,不仅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同样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万物皆静观自得,以一个景观者的姿态去体悟生活。

安居乐业是百姓生活理想的表达,而书房在现代家居生活中担任着越来重要的角色,它不但是休闲、读书的场所,也是工作的空间。如果家中有一间书房,那最理想不过。如果没有专门的书房,也可以选择舒适的角落辟出空间作为书房。现代人将书房赋予了新的理念,休闲、阅读、工作、会谈,只要适合,尽可随心设置。

明末时期的一位美学派人士曾说到:“处士之庐,难免卑隘……净则卑者高而狭者广亦!”美的第一步就是干净。无论“庐舍”大小,“小书房联系大社会”干净整洁的书房透过细节传达出书房主人对这方天地的尊重。

简单、明快的色调例如白色、清柠色、淡蓝色,在大面积的白色基调下,辅以跳跃的小面积的色彩,整个书房中流露出的整洁、快乐和甜蜜,裹着阳光向你扑面而来,整个环境中不论是你拾书而卧,还是沏茶假寐,都透着那股自然。

房舍贵与人相称,开窗之处妙在借景(如果书房有田园树丛美景上佳)。“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笠翁之书,随乏高才,颇饶别致,岂非圣明之世,文物之邦,一点缀天平之具哉?”书房中家具应与主人相配衬,家具也要巧纳多用,变俗为雅,布置得纵横得当。小天地见大文章,在整个可供现代人喘息的壳内,情趣时尚为先,富贵俗丽则在其次了,“简而文,新而妥”。

在生活常态中彰显出智慧才能生发出无数的情趣,才应该是现代人的性情行止。一隅天地布置与经营一理,“布置器玩与布置人才同一理也……安器置物者,务在纵横得当……”于书房之中的陈设,感性的可以理解为无情之物变为有情,若有悲欢离合于其间者。听着已然诗情画意,如若左之右之的将死物活用节奏放置,书房装饰已经是一个艺术创作了。

全文阅读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论网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一、 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 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置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 。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的确,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化”的时代,建构起以“非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自有其合法性。但是,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所造成的后果是,艺术不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利益具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而在当代商业社会,不仅波普艺术这样的先锋艺术在照搬大众商业广告,而且,众多古典主义艺术形象也通过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出现在大众用品上。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地消费艺术及其复制品,高级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沟壑似乎都被填平了。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是仿真式“类像”(simulacrum)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了一种失去了摹本的“类像”。它虽然最初能“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最终“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 。这种类像创造出一种“第二自然”,大众沉溺其中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脱离现实的“类像文化”。如此一来,类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类像已内化为大众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这种“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真实”的镜像 。这种由审美泛化而来的文化状态,被波德里亚形容为“超美学”(transaesthetics),也就说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到一切对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美学符号”。

二、 美与前卫艺术:“审美日常生活化”

全文阅读

作家的生活美学

如果在温饱解决的情况下,只给你50元,让你用来提高生活品质,你会怎么做?我选择买花。

上周去广州出差,一进闺密家,就闻到阵阵花香。她说你觉不觉得在家里摆一束鲜花,房间立刻显得有生气?

太觉得了。我喜欢开了鲜花的家。无论被熊孩子气得发抖,还是生理低潮期,或工作不顺,抬头看到鲜花,戾气就减了一半。陈丹燕写《上海的金枝玉叶》,解答什么叫高品质生活:就是如果生活沦落到只能吃咸菜的地步,也要用漂亮的碟子装咸菜。甚至漂亮的碟子不一定是买来的。有一次吃日料,发现红姜被放在鹅卵石上,洋红的姜与深灰色的鹅卵石构成了朴实惊艳的美。

昨天,我拿50元去了花市,买了洋桔梗和千日红。洋桔梗30元,千日红20元,正好50元。洋桔梗很神奇,有些一个花枝上可以长出两种颜色的花,我选的就是这种。

花材拿回家装瓶,如果是为了观花而不是观叶,要尽量把花叶去除,花枝剪短,不要不舍得。这样做不仅插瓶的时候美观,而且可以延长花期。

我惯常摆放鲜花的地方是厨房、书桌、餐厅。餐桌上的花,是为了一进门就能看到,出门时也能看到,跟它们说再见时,它会提醒你早点回家。厨房的窗台上一定要有一束鲜花,有时忘了买,我就在小区里找野花野草,插在一只小瓷瓶里。厨房的这束花,正在洗菜池的前方。对于经常在厨房活动的主妇而言,有义务将厨房的生态环境做得轻松舒适,让做菜变成一种享受,不要时常生出自己是黄脸婆、老妈子的自怨自艾。所以我坚持在厨房里装空调、音响,放空气净化机,坚持在窗台上放一束花。

不得不做的事就要愉快地去做。而愉快地去做,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建设,也包括如何营造一种愉快做事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你要觉得自己在生活、被宠爱,而不是被生活压榨,不得不去完成一种义务。

另外三束小花,被分别放在三个书桌上。书桌不需要多么华丽,却一定要每人拥有一个。在我看来,书桌是一个私密的存在,更是一个人独处的地方。

全文阅读

畅享生活美学Kiinii

有时你是否觉得生活有些索然无味,这也许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乐趣你还尚未真正发现,比如说手工艺。或许Kiinii这款原创手工社区APP可以帮到你,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同样热爱生活的人群,欣赏精致的原创手工,学习如何制作它们。从此,做名生活美学家。

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在登录账号之后,我们便可以进入Kiinii的主界面了。Kiinii是一款原创手工艺品的APP,整体界面比较中规中矩,由黑白灰三色调组成,长时间使用视觉上不会产生疲劳。细细浏览下来,你会发掘Kiinii更像是以往的博客,一篇篇博文印入你的眼帘。底部放置白色的导航栏,分别为“主页”、“发现”、“市集”、“教程”和“个人”。在主页的动态里,你可以欣赏到越南土沉香线香的作品,学习怎么做一个Temari手鞠球,体会旧机器与手工定制的交融……。总之你在看到Kiinii的第一眼,就会被这个丰富的手工世界所吸引。

在“发现”中,你能够在更多的作品中进行探索,从而找到心头所好。你可以在"市集“里的细分分类中单独对某一类手工品进行浏览,玻璃、皮艺、漆器、陶艺、玩偶和草木染等应有尽有。而每一件精致手工品的背后,都有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在“个人”栏目中,可进行编辑资料和设置等操作。

当然,除了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手工作品,还能学习制作过程。毕竟作为一个手工艺社区,没有手工制作教程怎么行?在教程里,可按热度或者分类查看,每篇教程都很详细,工具、材料、步骤图、难度和用时等都标注得很清楚,如果有任何问题也可以去“问答板块”里讨论,这可是成为手工达人的第一步!如果你本身也很会制作手工艺品,在售卖手工艺品的同时还可以写教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买买买

Kiinii不仅可以欣赏作品,更可以购买其中的一些作品,在满足自己对某些手工作品喜爱的同时,也可以帮助那些手工作品完成从作品到商品的转换。在“市集”中,同样有细分,可以选择你比较感兴趣的分类进行购买。

整体而言,Kiinii的购物体验和淘宝以及各类电商平台很类似。不仅如此,在商品的页面上还标注有淘宝或是微店地址,很显然这只是Kiinii借助手工艺品来打造出的商业模式。而其他平台上的卖家也愿把自己的商品搬上到Kiinii,毕竟手工艺品就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细分领域,Kiinii的定位相对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不过,相对于市面上其他工艺品APP而言,尽管Kiinii里的工艺品本身价格不是很高,但用户们也会在“剁手”的时候显得十分谨慎,毕竟真的追求高品质的工艺品用户,也不会轻易隔着屏幕就下单。目前,Kiinii虽然可以进行商品购物,但笔者发现其结算功能还在开发中,需前进主站完成购物。这无疑让购买流程变得复杂了。对于一款年轻的APP而言,如果想在小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还是得注重下用户体验。

全文阅读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觉美

摘 要:我们都知道美术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美术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从生活中感受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希望通过对美术教学贴近生活的研究,让学生懂的在生活中感受美,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美术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56-01

教学之生活化其实就是以生活为中心,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美术学科也是如此,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进行教学,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生活更美好。

一、从生活中感受美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去发现。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美感。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多创作生活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美的生活方面出发,让学生体验美术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还要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中出发,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生活中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善于运用文本进行教学。

二、从文本中提升美

全文阅读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案例背景】

在小学美术《现代建筑》这节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建筑的有关知识,提高对现代建筑的认识和理念,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现代建筑,能够领悟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美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现代建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善于仔细观察生活,并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三个环节较为关键:第一,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赏析不同建筑的图片,并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进行对比,以水立方为例总结出现代建筑的特点。第二,让学生联系这些建筑的特点,联想自己旅游经历中哪些建筑也有类似的特点。第三,让学生动手实践,把自己认为心中美的建筑用工具进行制作。

案例一:

师:同学们,这张图片上的建筑你们认识吗?(PPT展示)

生:认识!是水立方。

师:那你们知道水立方这个建筑是做什么用的吗?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