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德育

1、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⑴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诸多理念。明确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加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研究的目前还没有,但是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这些主张给生活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②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的趋势。

⑵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和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和操作样式,以制订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区别:生活德育的研究在目标上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方式上强调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强调学生道德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整合性;在内容上强调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即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在评价上强调开放性,即每个人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道德教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总之,生活德育的研究是跳出德育看德育,进行的是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全文阅读

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模仿身边的事物,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就此分析、探讨了小学教学中生活化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生活化的德育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自己的价值,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说教,走向生活,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生活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综合课程教学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态度是“只听不动”“只说不做”“只在课堂上学,不到实践中做”,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对此,教师可以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强化行为训练,实现课堂教学的德育与个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如:在《我也能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场所和材料,具体创设诸如“看谁的书包收拾得最整齐”“谁系鞋带又快又好”等生活场景。诱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将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树立生活榜样,激发学生的德育信念

心理学家表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并且喜欢模仿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等。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中树立生活榜样,激发学生的德育信念。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榜样所起的吸引或阻止儿童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小学生虽然思维敏捷,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讲,在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方面欠缺,因此,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比抽象的概念、理论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能增强说服力,更能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决心,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德育教育

全文阅读

品德和生活德育

一、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找准切入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同时去引导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提升,经验得到提升。

比如教材《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一条“做事用心”,和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二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来编写的,通过虚拟人物“小马虎”浏览马虎国的故事来进行教育,我觉得其中把“盐当糖放、建百层高楼没造电梯”等环节与一年级学生还较遥远,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造。根据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新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不细心、不认真、马虎了事的现象,而最关键的是学习上的粗心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做拼音卡片”、“传悄悄话”、“做小先生”几个活动,在学做拼音卡片后,我采访了几位做得好的小朋友,问他们是怎么做的,有的说“我看着教师的卡片,记住了拼音字母的顺序”;有的说:“我细心地看,老师前2个字母圈圈在右边,后2个字母圈圈在左边”;有的说:“我先读了两遍,再像老师那样,认真写下来”。我边听边板书:看、记、写。这样,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熟悉的,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这样,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了解孩子,以更好地组织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小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而讨论在小组活动中更是经常用到,我在开始组织学生讨论时,走了一些弯路:常常在确定讨论主题后,有的学生为了抢先回答,乱喊乱叫;有的学生只顾想着自己的答案,而不注意别人的回答;还有的学生高声打断别人的谈话,很没有礼貌……我真对“小组讨论”失去了信心。可是后来一想,我的学生还只有一年级,他们自制能力差,表现欲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同时他们又特别信任老师、善于模仿。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坐到学生中间,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又要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但跟以往不同的是请大家当老师,先来看看我们这个组是怎么学习的,评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讨论话题,于是,我就近跟同学讨论起来,其他同学们好奇极了,静静地望着我们,他们感到很新鲜。我们讨论结束时,“小老师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你讨论之前,先分好说话的先后顺序”;有的说:“一个人发言,其他人都认真听,而且声音很轻”;有的说:“一个小朋友讲完了,其他小朋友才提出意见”;有的说:“有的小朋友说得好,别的小朋友夸他真棒”;有的说:“有的小朋友接受帮助说谢谢了”。别看学生年龄小,你一言我一语还真把我刻意流露的优点找出来了。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希望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能得到表扬,甚至比我们组更出色!”从此以后,我抓住一切机会反复强化,使学生形成习惯,小组讨论变得有序、热烈。

三、相信孩子,以更好地开创活动

如果活动的每个过程都是由老师设计,然后按照老师的想法一步不差地走下去,这样学生怎么可能完全有兴趣呢?其实在活动中许多事情可以由同学们自己解决,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策划自己,这样他们没有过多的约束,就能想出很多有趣的办法来。

全文阅读

生活即德育 生活即习惯

有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性格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格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小学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要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习惯“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小海娃”是金州新区孩子们独有的、靓丽的名片。自“小海娃”走进校园以来,同学们纷纷与“小海娃”交朋友,在践行中积极与书中的“小海娃”对话、交流、畅谈理想,校园掀起“人人争当海娃小达人”的热潮。为了使“小海娃”的教育使命与学校的修・养教育相融合,使“小海娃”成为孩子们的骄傲,学校把“小海娃成长记”内容实践有效性体现在“三融”中。

一、理念融入心,思想才有形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学校通过“两参与”、“两亮出”全面实现“三三三”理念入心入脑促思行。

即一是中层以上班子成员计划研讨会参与思考修・养教育如何实施落实“三三三”,亮出管理层个性化的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二是班主任德育工作培训会参与讨论选择适合班情的教育追求,亮出班主任独有的培养方法。从“读本的拓展台、评价的亮点、家长的督促反馈”等方面零距离指导强化推进工作。逐一为班主任搭建“小海娃成长记”创新工作方法论坛、评价方式大讨论及“三三三内容拓展”分组培训等恳谈会,倾听师声,广开言路,大家的教育理念在思辨中求进,在倾听中求法,在主动中求助,在思想上求深。在每个人内心种下育养“小海娃”的种子,凝结了大家的心智。

二、课程中融入,行为微中求变

全文阅读

生活德育简论

【摘 要】传统的德育模式脱离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当前德育工作时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要使德育有所成就,必须让德育回归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使人们真正过有道德的生活。本文在分析了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之后,进一步分析了生活德育的必然性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生活;道德;生活德育

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与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是传统的德育却远离生活,过于形式化,出现了一系列弊端。近年来,德育生活化的理念逐渐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共识,道德教育开始向生活回归,生活德育开始成为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所谓生活德育,就是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归到生活的道德教育,即通过具体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培养道德品质。德育从生活出发,就是德育以使人过上美而善的生活为目的、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和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德育在生活中进行,就是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充分吸收生活的实践性,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德育回归生活,就是充分地调动受教育者既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悟中形成认识,变成行为。德育回归生活不是在生活中消融,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生活,使生活过得更有道德。

一、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

生活德育的理念之所以能够出现,并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人们的共识,首先必然存在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做出了科学的规定,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全文阅读

德育:源自生活 回归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笔者从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角度入手,进行了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有意探索。

一、课堂导入要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设计出新颖亲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比如笔者在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以活动“超级模仿秀”开始,请学生上台来模仿身边的老师,让学生们猜猜他(她)是谁?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上台表演。演到逼真处,引来学生们一阵快乐友善的笑声。接着播放我们身边老师的工作照。看后问学生:“你们长大后愿意做老师吗?”学生们纷纷述说老师在我们学习、生活、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表演、观看、讲述,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老师、亲近老师、喜爱老师。所以思品课要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知识教学的做法,要变说教为心教。思品课应该是思想与思想的激烈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亲切交流。

又如,在导入《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请学生们模拟在学校超市购物的一个场景,包括选购的商品、选购的过程、与店员的对话、店员的态度等。然后问学生,“你在购买的过程中,享受了哪些权利?有没有权利受侵害的情况?如果有,你准备怎么做?”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的维权途径,并在今后的消费中增强维权意识。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使课堂成为生活的舞台,把固定的文字变成形象化的内容,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了教学和生活的关系,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情境案例要生活化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出发,设置真情境,提出真问题,引导学生真思考,实现学生真参与,努力使教学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例如我讲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课时,播放视频“因路线争执出租车司机撞死乘客”一例。这则真实的事例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全文阅读

德育回归生活

摘 要 “教育要回归生活”是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呼声。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应试教育的大潮中被知识化、科学化和边缘化的危机,“回归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奠基性介绍,德育与生活关系的探讨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德育”两个典型生活德育论的阐发,论证“德育回归生活”需要从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和道德生活的实践体验这两个方面以道德内化和外化的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 道德 生活 德育 生活德育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41

Moral Education Returning to Life

――Realization Path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FAN Yalan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Life" is the common voice of the community and even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tide is educated, scientific and marginalization of the crisis, "Return to Life"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Husserl "life-world" ground-breaking int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life and Dewey "Education is life" and Tao's "Life is Moral" Two typical Life Moral elucidation theory, argumentation "moral return to life", students need to practic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oral and ethical life experience with these two aspects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ways.

全文阅读

德育,从生活出发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普遍重视的德育话题,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德育工作应该回到生活。做到:抓好平时生活中的每次契机,精心组织学校的每次活动,做好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只要我们用心,德育工作一定会有成效。

关键词:潜移默化;发现;精心;生活;沟通

中图分类号:G410

近段时间,青少年德育成为热门话题。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部长袁贵仁也强调,要创造性的将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工作抓实抓好。要把德育课程与解决现实思想道德问题结合起来,要以青少年不断扩展的生活经验作为成长的根基,解决好成长中的思想道德问题。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无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着。如何培养真正的合格人才就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正像杜威所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着教育的终极目的。德育的特点决定了,德育不是政治课,德育不是说教,德育不能泛化,也不能量化。真正的德育应该只有一句话:回到生活,回到自然。①

一、抓好平时生活中的每次契机,让它成为德育工作的根基。

学生每天在校生活学习的时间肯定是超过八个小时的,他们一天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和同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潜移默化,说的就是集体的影响和班主任工作的润物细无声。班级里我们在用德育积分去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但这只是一种教育的方式,用它来代替德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身边的素材。

二、精心组织学校的每次活动,让它成为德育工作的生长点。

全文阅读

让德育回归生活

【摘要】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基于学校德育的现状,我校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德育观:德育内容“实”起来;校园生活“动”起来;校园环境“美”起来。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刻刻融入德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

【关键词】生活德育 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绝大多数的职校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步入职业生涯。这几年,职业学校的发展非常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要更注重德育,要把德育问题放在首位。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来看,尽管近几年在德育领域实行了多方面的变革,但事实上学校德育实效性较差,把道德与生活分离,重说教、重外塑。

怎样才是有效的德育方式呢?这值得我们深思,或许陶行知老先生早就给出了答案: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头。也就是说,德育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生的德育是通过现实生活来得以展现的。因此,要大力提倡生活中实施德育教育,促进德育生活化,让德育回归生活。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基于我校德育的现状,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德育观。

一、德育内容“实”起来

以往的德育内容受理性主义与工具主义的影响,与学生实际生活及身心发展相脱离,强调道德认知,内容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为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反感,导致学生不愿内化材料的内容,更谈不上践行了。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在德育内容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素材,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最近我校举办了“学生成长档案袋”的设计比赛,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成长档案袋。正如成长档案袋的宣传词一样:“人生需要精心的设计,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关键。”在设计成长档案袋的过程中,不仅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更给了学生思考自己未来、设计未来的空间。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当然也能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但这正是促使他们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良好契机。

每年的4月我校都会以班级为单位举行“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们把家里闲置的东西拿出来义卖,成立爱心基金,来帮助学校里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学生。通过“爱心义卖”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并激发他们向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校园生活“动”起来

全文阅读

德育应回归生活

作为一名校长,德育一直是我常抓不懈的工作,环顾整个校园,中外名人的头像遍布教室走廊,阶段性的全校德育工作也从未间断。然而,实际效果却常常差强人意,个别“刺儿头”学生让人感觉德育常被打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花了大力气的德育工作常常收效甚微?深思之后,我调整了德育工作内容,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重新连接,从学生的身边去挖掘德育的素材。

一、 挖掘德育资源

陕西自古就是文化圣地,我们榆林也不乏革命纪念地,所以我们的德育素材,不必去追寻北京天安门、革命纪念碑等距离太远的地方,从我们身边的红石峡就可以汲取到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顺势将中国革命的德育元素加入其中;再比如延安,更是革命圣地,无论是提取素材,还是亲身观摩体验,都是很好的选择。

每次外出德育学习之后,都需要学生尽可能地写下心得体会,这不仅让学生从内心重新感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今后为人处事留下了暗示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心得体会不能像作文那样,对文体和字数有特定限制。对于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在学校内做征文选登,在报刊栏中张贴表扬,也可以推荐给一些杂志或报纸。

二、 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多方协力进行德育

学生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当中,所接触的是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德育工作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需要相关部门与学校通力合作,充实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与生活实际直接挂钩。比如,在我国11月9日是消防日,学校可以与消防部门合作,把消防知识与德育工作结合,将黑网吧的安全隐患与生命教育进行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也能间接地改变学校周边环境。再比如,针对“昆明火车站案”,学校可与公安相关部门合作,对暴徒的丑恶行径进行痛斥,提高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热情,使学生树立道德意识和正气。

三、与家庭共建,进行德育保暖

许多学生在学校表现非常好,然而回到家中却立马变脸。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生活物质丰富,每个家里都不缺乏相应的生活用品,学生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取;二是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常常把其当成掌上明珠,怕孩子累着,拍孩子冷着……正是这种过度关怀,让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也失去了对父母的孝敬爱戴。因此,学校应与家庭取得联系,共建德育的持续环境,将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把德育渗透到家庭生活之中。比如,饭桌上家长可以讲述自己的一些往事,通过这一件件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每年期末考试之后的家长会上,我常常听到家长给老师讲孩子在家中的变化,在一件件事情中,孩子把德育渗透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