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成机理论文

生成机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行社生成机理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我国新设立旅行社的范围及其整体特点,基于数据调查分析了数量状况变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立足于动机理论分三类研究了新设立旅行社的生成机理,最后分别针对投资商、行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新设立旅行社量变状况生成机理

我国的旅游事业方兴未艾,作为“龙头”的旅行社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使着新设立的旅行社犹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我国旅行社厂商数量的变化表现出:一方面新参与者正在迅速膨胀,另一方面不乏短暂运营即迅速退出,投资热情有余,市场认识不深者。魏小安指出:“就目前来说,全国的旅行社是1336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64家,增长速率也是比较快的,平均每年仍然有10%到15%的增长速度,同时每年也要倒闭4、5百家旅行社”。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新设立旅行社的整体状况,如何清醒面对可能的机遇和风险,关系着能否正确引导旅行社业的理性投资,关系着新设立旅行社能否准确定位、“顺势而为”制定经营发展战略,关系着我国旅行社行业规模、整体质量能否保持长期稳定、持续良性发展。鉴于业界和学界对新设立旅行社这一数量规模不断庞大的企业群体关注甚少的窘迫状况,而设立动机又决定着其经营行为,直接关系日后的运营状况,进而影响着成长中的中国旅行社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集中探究了新设立旅行社的概念特点、量变原因和设立动机,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对策研究。

新设立旅行社的范围界定及特点

从法定经营资格上看,根据国家旅游局对旅行社设立的程序要求,申请人必须首先获得旅游业务经营许可证,再凭同意设立新旅行社的旅游局批文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从时间限定上看,工商行政部门和旅游行政部门对旅行社的年检以1年为期;从经营实践来看,旅游企业以1年为1个财务结算年度,并评估经营状况,新设立旅行社的第一年又往往是决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认为新设立旅行社是指自颁发工商营业执照起开始持续经营的时间在1年以内的旅行社法人企业。

新设立旅行社的整体特点有三个方面,首先具有新创性,表现在创立时间短、品牌知名度低,给顾客和同业均带来强烈的新鲜感;其次是强参与性,新设立旅行社对经营前景普遍乐观预期的推动下,对于市场竞争和形象推广持积极参与的态度;第三是脆弱性,由于市场认同度低、经营稳定性差、人力资源匮乏、管理经验不足、资金运用效率偏低等诸多原因,造成其经营上对市场风险认识不足,对突发事件处置经验短缺,从而脆弱性十分明显。

新设立旅行社的量变状况

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7-2002年和国家旅游局“2003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来看,1996—2003年我国旅行社的总数量状况分别是4252家、4986家、6222家、7326家、8993家、10532家、11552家、13361家,其中国内旅行社的数量分别为3275家、3995家、4910家、6070家、7725家、9222家、10203家、11997家,国际旅行社的数量分别为977家、991家、1312家、1256家、1268家、1310家、1349家、1364家;旅行社总数量、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的平均增幅分别约为17.9%,6.6%,20.5%,历年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从总数量的变化量来看,旅行社业“洗牌”现象严重,突出表现在由于每年年检不合格或自动退出的原因,导致数量变化幅度起伏较大,但从绝对数量来看,国内旅行社的增长十分明显,远远超过国际旅行社的增长。跨入新世纪后的2001年旅行社总数量和国内旅行社的数量双双突破10000家,各项指标均显示旅行社的运营热情有跨越式增进,因此2001年标志着按国际国内区分旅行社后,我国旅行社行业数量规模扩张进入第二个阶段;“非典”爆发后旅行社曾出现大面积萧条,但是随着下半年的强劲复苏,2003年旅行社仍然从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显示出旅行社投资热度不减。

全文阅读

生态利益的形成机理论文

一、生态利益的形成机理

1.生态利益的形成

生态利益是生物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它产生于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通过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生物提供所需物质和生态需要。养分循环是指由于生物的生活、生长、死亡和分解,化学元素从周围环境中进入生物体和从生物体又回到环境中去的过程。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关系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下一个营养级。通过不间断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才能维持平衡,从而为各种生物体提供所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探寻生态利益的具体形成之前,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形式。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可以产生有机物,而且也能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及贮存的化学能,一方面供给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用来维持其他生物全部生命活动的需要,是其他生物类群以及人类的食物和能源的供应者。第二中类型是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它们以其他生物或有机质为食。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消费者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物质的再生产,所以消费者又可称为次级生产者。第三种类型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就在于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再供给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湿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周而复始。

没有生态系统,就无法产生生态利益,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都是制造生态利益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其中的生物成分则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它们在制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能缺失,否则,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会中断,则生态利益也就无法产生。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利益的制造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态利益与制造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是生态利益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些制造者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的生态需求,而人类在利用这些条件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为这些生态利益制造者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们能制造更多的生态利益;其它生物则通过对生态利益的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从而促进生态利益制造者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人类和其它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者,既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是生态利益的受益者。可见,生态利益为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提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而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利用这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创造更多的生态利益。这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二、生态利益的功能

全文阅读

生态利益的形成机理分析论文

一、生态利益的形成机理

1.生态利益的形成

生态利益是生物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它产生于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通过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生物提供所需物质和生态需要。养分循环是指由于生物的生活、生长、死亡和分解,化学元素从周围环境中进入生物体和从生物体又回到环境中去的过程。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关系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下一个营养级。通过不间断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才能维持平衡,从而为各种生物体提供所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探寻生态利益的具体形成之前,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形式。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可以产生有机物,而且也能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及贮存的化学能,一方面供给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用来维持其他生物全部生命活动的需要,是其他生物类群以及人类的食物和能源的供应者。第二中类型是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它们以其他生物或有机质为食。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消费者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物质的再生产,所以消费者又可称为次级生产者。第三种类型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就在于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再供给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湿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周而复始。

没有生态系统,就无法产生生态利益,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都是制造生态利益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其中的生物成分则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它们在制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能缺失,否则,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会中断,则生态利益也就无法产生。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利益的制造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态利益与制造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是生态利益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些制造者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的生态需求,而人类在利用这些条件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为这些生态利益制造者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们能制造更多的生态利益;其它生物则通过对生态利益的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从而促进生态利益制造者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人类和其它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者,既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是生态利益的受益者。可见,生态利益为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提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而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利用这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创造更多的生态利益。这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二、生态利益的功能

全文阅读

农机化生产的成本管理论文

1成本管理的要求

农机化生产成本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挖掘潜力,努力做到增产节约,不断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了正确及时进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制定各项消耗定额。定额是各项消耗的标准和考核的工具,也是制定成本计划和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因此,必须制定各种合理的定额。如材料、油料、工时、工具及费用开支定额等,并定期加以修订。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为了保证成本核算数字真实可靠,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原始记录。如领料单、作业验收单、机组工作日记单等记录。这些记录既要符合核算的要求,又要简便易行,便于掌握。填写的原始记录要如实反映实际,不能用估算或计划数字代替。否则,会造成成本的虚假现象。建立和健全油物料的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一切油料的收发都要经过计量、验收,领用的油料、材料都要有严格的手续和制度。剩余的物资要及时办理退料手续,退回仓库或结转使用。同时定期查对帐薄,盘点库存,做到帐物相符,这是正确核算成本的必要条件。明确成本开支范围,划清费用界限。要严格执行主管部门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划清哪些费用应计入成本,哪些费用不应计入成本。对于应计入成本的费用,要划清应由本期负担和不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和期限。目前农机站的成本核算对象有:农机作业、修理、商品供销等。农机作业成本核算,一般只计算标准亩或千瓦小时(指固定作业)成本,修理成本核算,只计算总成本或工时成本等。农机站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水平,本着“分别主次、主要从细、一般从简”的原则,确定具体的成本核算对象,统一规定成本项目和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

2农机作业成本计算方法

拖拉机农田作业成本计算方法。由于拖拉机进行农田作业的项目较多,这些作业在单位耕地面积所消耗的能量和费用是很不相同的。所以,在计算拖拉机总作业量及其总成本时,必须将不同作业面积,按规定的折合系数换算为标准亩工作量,然后汇总计算。因此,在进行拖拉机作业总成本计算时,必须首先计算出拖拉机每标准亩作业量的成本。排灌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排灌作业的计量单位是千瓦小时或公顷。在计算排灌作业单位成本时,应先计算排灌动力机械(包括电动机和内燃机)的总工作量,然后用作业总费用除以总工作量,便得到单位工作量作业成本。运输作业成本计算。运输作业的计量单位是吨千米,因此每吨千米的费用就是运输作业的单位成本。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农副产品加工作业的计量单位是吨,将农副产品加工发生的总费用,除以加工总数量,即可计算出单位加工数量的成本。

3单机成本核算

单机成本核算,是以机组为单位,由机组农机人员直接进行的全面考核生产经营成果的成本核算方法。一般只包括作业量和直接费用,即作业项目和作业量,主燃油消耗量和油料费;日常维修费用,机组人员工资报酬。要建立定人员、定机组、定任务、定消耗、定奖惩的经济责任制,将作业量、油料消耗、修理费等计划指标落实到机组。在作业过程中,各机组要做好核算原始记录,设立简明的单机核算登记表,用以登记机组实际完成的作业项目、作业量、耗油量、维修费等。计算每标准亩工作量的主燃油消耗量和单机作业成本。定期汇总单机核算登记表,编制计划指标考核表。定期公布核算结果,开展评比竞赛,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改进工作,挖掘节约潜力,降低费用消耗,提高作业效益。

4降低作业成本的途径

加强油料管理,提高机具技术状态,降低燃油消耗。对机况严重恶化,无法修复的机具,要有计划地进行更新。大力推广节油节能新技术,提高燃油资源利用率。加强农机具的维护保养,减少修理开支。要克服重使用、轻维修的不良现象。机具作业时,切忌长时间或经常。性超负荷运转,以减少机具磨损。机具切忌露天存放,日晒雨淋,应停放在机库车棚,妥善保管。节约管理费用开支,坚持勤俭办机械化,反对铺张浪费。各项开支要精打细算,尽量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严禁不合理摊派。提高农业机械的完好率、出勤率和利用率。不断扩大机械化生产领域,在立足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广开农机作业门路,开展综合经营,以增加农机经营服务收入。

全文阅读

浅析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的双重任务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步开展,是对学生自身学习过程全面化培养的关键,也是新时期对中职计算机教学开展所提出的双重任务。本文结合《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的双重任务》这一课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教学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课堂教学 理论与实践 人文素质

前言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重中之重,也是新时期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的双重任务。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人文素质培养是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展视角下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发展的新方向进行研究,希望对推动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以理论教学奠定计算机教学的根本基础

理论教学是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根本了解的重要过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探究意识的培养往往是对学生理论基础进行渗透,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理论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为学生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进行有效开展的有效环节所在,也是对学生问题意识以及自主解决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关键。对此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出发探究实践活动创新过程,从这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中职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理论教学所存在的重要意义。

2.以实践活动践行问题所在,提高学生自身能力

全文阅读

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

摘要: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是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根本理论问题,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对此还缺乏系统探讨。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素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心理品质,其核心是关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素质结构。初步探讨了心理素质及其形成的外源性机制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心理素质;活动理论;理论思考;心理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2-0071-06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中诞生的本土化概念,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在我国心理学界经历了“忽视一关注一重视”的发展历程,目前心理素质概念逐步被学术界所接受,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也方兴未艾。心理素质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完整人格以及提高学生适应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我国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的现状来看,尚难从理论上满足心理素质培养研究和实践的现实需要,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从学理高度对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这一根本理论问题的系统探讨。本文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外源性因素角度初步探讨心理素质及其形成的机制问题,为科学揭示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本质内涵奠定理论依据。

一、心理素质基本内涵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正确认识心理素质的本质内涵,科学界定心理素质概念是心理素质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逻辑起点。关于什么是心理素质的概念,至今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看法。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遍实施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就开始关注心理素质概念,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看法:有的认为,心理素质是心理活动或品质特点的表现;有的认为,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系统的综合体;有的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能力;有的认为,心理素质就是人格或个性…。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将心理素质界定为: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和内隐的并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观点在承认心理素质的先天条件的前提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心理素质的后天获得性,这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观点相契合。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uh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主要来源于维果茨基(L.S.Vygotsky)的文化历史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活动理论以维果茨基的创造性思想为代表。该理论强调活动的中介性特征,主张个体不是直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而是借助于文化工具的中介;同时,个体通过文化工具的内化实现了对心理机能的质的改造。第二代活动理论以列昂节夫(A.N.Leont'ev)的工作为代表,强调活动的对象性特征。该理论从活动的对象性(目的性)出发,提出了活动的层级结构理论,确定了活动和动机、动作和目的以及操作和条件的三级结构模型,并将动作作为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单位。第三代活动理论以芬兰心理学家恩格斯托姆(Y.EngestrOm)的思想为代表,突出特点是强调活动的社会性特征。该理论在社会学层面上对活动进行分析,将个体活动纳入到包含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以及分工六个要素,囊括生产系统、消费系统、交换系统及分配系统四个子系统的网络之中。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一个社会文化分析的模式(实际上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处于由人和物组成的社会大系统之中);一个历史分析的模式(实际上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在与时俱进和分布在人类的文化之中);中介行动的理论,关注行动者和其文化工具,文化工具是活动的中介”。它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的研究中来分析活动,并且产生了一些普遍接受的实践方式。恩格斯托姆在对一系列研究进行分析后,总结了运用活动理论分析活动系统的五个原则:一是以集体的、中介的、对象性的、与其他活动系统相互关联的活动系统作为分析的单位;二是重视活动系统中的多元观点;三是注重活动系统的历史性,即要从活动自身的历史发展中探寻活动的问题和发展潜能;四是认为矛盾是活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五是活动系统在发展中可以进行拓展性的变革,成员在矛盾出现时能进行反思和寻求改变,从而推进整个系统的质的转换。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们对心理素质基本涵义的界定,吸收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关于人类文化与活动在人的心理品质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思想内核,突出了“内化”在心理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地位。因此,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是我们探讨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全文阅读

关于提升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的研究报告

[摘要]提高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迫在眉睫,必须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机制。“学位论文工作坊”的核心在于设置一个常规、正式的场合,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流程,对讨论的文本进行集体沟通以便改进与完善,从而以科学、严格而明确的写作计划,通过相对较长的一个阶段对学位论文写作进行全程辅导,并与最终的毕业答辩相衔接,从根本上塑造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动力和机制。

[关键词]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提升;论文工作坊

一、提升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每况愈下的难题,伴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越来越成为一个刺眼的顽疾。尤其是法律硕士这样的专业型硕士,由于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不对口,基础薄弱、缺乏兴趣,再加上硕士培养管理越来越倾向于短期化和实用化,更恶化了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整体环境,成为众多教育学者和学校管理者批评、反思的重点。按照规定,法律硕士研究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取得硕士学位。其论文应当反映出其经过近两年的学习与研究,在分析和解决本学科问题方面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所撰写的论文应对本学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有独到的新见解。但很多硕士研究生撰写的论文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劳动,就是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简单的综合或解释,极个别的甚至采取一把剪刀、一瓶浆糊拼凑文章的错误做法。

必须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重中之重。尽管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别,对后者的学术能力要求不高。但无论是从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水准考虑,还是从硕士生的培养管理角度考虑,合格乃至优秀的学位论文都应当是一名法律硕士研究生必须交出的答卷。但眼下,包括学术型法学硕士生在内,其学位论文之粗糙、混乱甚至抄袭都已经屡见不鲜、甚至见怪不怪了,不但令社会非议四起,更令导师痛心、学校蒙羞。再不从根本上重视并解决学位论文质量每况愈下的难题,这一刺眼顽疾将把整个法律硕士的培养管理机制拖入困境,知情者当知此言绝非夸张。

二、提升法律硕士论文写作质量的基本思路

目前国内高校推出的解决之道,重心在于加强对抄袭的惩罚广度和力度。通过重复率检测等形式性的手段遏止抄袭,发现抄袭则不准学生毕业并追究导师责任。此法的弊端有二:其一,单一目标导向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论文管理的目标定位于杜绝抄袭,手段则是电子检测,迫使学生关注怎样通过重复率检测,其他则抛之脑后。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更改一个连词、介词,或标点符号,就可以使检测失灵。如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搞电子检测的最终效果,却是迫使学生花更多时间“发明”各种规避检测的方法,这种管理难言成功。其二,纵然抄袭被遏止,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仍然无从谈起。就算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就算是实务培养导向,也要求毕业生具备必需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也就是写出一篇合格以及出色的学位论文。在导师客观上事务繁重、学生各种压力增大的环境下,一味注重惩罚机制,只会使导师和学生回避风险,不求出色、但求无过,这种心态和氛围断然无法产出优秀的学位论文。

必须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以激励、辅导和监督硕士生写好学位论文。不光是学校、学院和导师重视学位论文质量,学生自己也想把论文写好,这是客观事实。但尽管有学校和学院两级的三令五申、以及导师们在答辩前的反复催促,入学时意气风发、信誓旦旦,交论文时却能拖则拖、千疮百孔,答辩时则漏洞百出、百般折腾,这在每年的硕士答辩季节都十分普遍。根由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平时不闻不问、开题和中期考核走形式、答辩前疾风暴雨,这种短期化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师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导师要同时指导多名硕士生,平时科研和教学任务也很重,没有时间进行日常监管。在答辩季节,学生的课程、生活和就业压力扎堆,就算发现问题也没有足够精力和注意力去认真修改和完善。所以要在传统的单个导师指导之外,制定一套融合激励、辅导和监督于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提升机制。

全文阅读

自我决定理论在国内人群的应用

一、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

结合本文的目的,研究者从两个方面来反映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情况。第一,已有文献的类型和所属领域。目的是向读者呈现中国研究者以及其他对中国人人群感兴趣的研究者对这一理论关注和接受的程度。第二,已有文献的研究主题。目的是对以中国人人群为受试者的相关研究发现予以总结。具体而言,研究者对已发表的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背景的中文期刊文献(中国大陆地区期刊)和与中国人人群有关的英文期刊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总结,以了解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中的应用情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研究所有中文相关文献的检索主要是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的,并未专门对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等华语区的中文数据进行检索。另外,英文相关文献检索结果中,部分以新加坡人为受试者的相关英文文献并未被包含在此研究中。因为此类研究的实施主要以英文为媒介语言,且其中一部分受试者并非中国人(如,马来裔,印度裔等),其研究推论或难以应用于中国人人群,故在本研究中未给予考虑。

1.研究类型及所属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被认为是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理论。因此,研究者假设,即使是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只要是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背景或指导思想,以人类的动机和人格为研究内容的期刊文章,均可能在题目中直接提到―自我决定理论、―动机或―人格等词条。但是,即使在题目中未提到―自我决定理论,亦应该在摘要中提及以达到解释说明的目的。据此,研究者在中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已发表的自我决定理论中文期刊文献进行检索。检索过程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者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第二部分,研究者重新在高级检索选项中,分别以―动机和―自我决定理论以及―人格和―自我决定理论为检索词,进行主题和摘要检索,以对第一部分进行补充(检索年限为1980~2012年,检索时间为2012年8月22日9点至10点30分)。研究者通过对两部分检索结果进行过滤和整合,最后得到178篇中文相关文献*。研究者对所有文献按照研究类型和所属领域进行了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论述类文章明显多于实证类研究。这些文献主要来自教育、体育锻炼、组织管理、心理健康、医疗护理、网络使用等领域。其中,论述类研究主要以―自我决定理论在某某领域之应用和―……——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为题目。第一篇与自我决定理论有关的中文文献发表于2001年第3期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孙延林,Wang,&Biddle,2001)。2001年至2008年发表文章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2年文章发表数显著增加,且实证类研究之总和为39篇,远远超过2001年至2008年间的9篇。第一作者主要为华人。实证类研究中,中国人受试者主要是中国内地中国人,具体受试者群体包括员工、大学生、中学生、精英运动员、中学老师等。

英文文献的检索在3个主要的英文数据库(EBSCO,ProQuest,WebofScience)中进行。研究者以―self-determinationtheory和―Chinese为检索词,―abstract为检索项进行检索(检索年限为1980~2012年,检索时间为2012年8月21日9点至10点30分),共检索、过滤得到45篇相关文献*。研究者对所有文献按照研究类型和所属领域进行了分类,发现所有研究均为实证类研究。这些研究分别来自心理健康(14篇),教育(14篇),体育锻炼(9篇),休闲(7篇)和组织管理(1篇)等领域。检索到的第一篇外文文献发表于2002年的《PsychologyofWomenQuarterly》(Choy&Moneta,2002)。2008年之后发表的文献数量显著多于2002至2007年间发表的数量,其中以2008年和2009年发表数目最多,均为9篇。有华人作者参与的研究共30篇,第一作者为华人的研究共19篇。受试者人群主要包括中国内地中国人、香港中国人、海外华人、中国海外留学生。具体受试者群体又包括单身妈妈,大、中、小学生,精英运动员,中学老师等。

对已有中、英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中文文献中论述类研究显著多于实证类研究,而英文文献均为实证类研究。这说明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仍处于介绍和推广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中文文献中实证类研究的研究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为横向问卷调查研究。而外文文献涉及的研究类型相对广泛,例如实验研究,纵向研究,以及跨文化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和研究设计的采用,为检验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保证。另外,中文文献主要来自于教育、体育锻炼、组织管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而英文文献则主要来自于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和休闲等领域。中、英文文献分布情况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说明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这几大领域。

2.研究主题

通过对中文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发现,互动方式(以教师,父母,领导者的自主性支持为主)、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学生,员工,运动员,教师)和动机的内化(体育锻炼动机,学习动机,教师教学动机,工作动机,儿童内部动机)是已有中文文献研究的几个重要主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涉及自我决定理论第五个分支理论——目标内容理论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目标内容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5个分支理论中最新近发展形成的一个理论,这可能是相关研究较少的主要原因。第一篇提及目标内容理论的中文文献发表于2011年(张剑,张微,宋亚辉,2011)。除该研究外,2010年初(收稿日期)至2011年底(发表日期)共发表40篇中文论述类文章,虽然只有部分文章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无一篇提及目标内容理论(例如,刘丽虹,张积家,2010;罗霞,陈维政,2010)。而一些发表于2012年的研究(例如,岑延远,2012;解缤,2012;赵丽,2012),仍然只介绍了4个分支理论,并未提及目标内容理论。这一现象提示国内研究者在引进和介绍国外新近理论时,需要保持与国外理论发展的同步性和一致性。英文文献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互动方式(父母,教师的自主支持或控制)、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动机的内化、和目标内容。英文文献在研究主题上相对中文文献较丰富,不仅有针对目标内容和控制类行为的研究,同时对测量工具的检验和发展也给予了更多的注意。研究者针对这4个主要研究主题,对已有研究发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全文阅读

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写作与答辩技巧

众所周知,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各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自考学生在毕业之前最后的一项学习任务。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综合使用在自学考试中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间题或讨论实践中的话题。它主要考查大家掌握知识、结合实际的能力。

在经过凡年的努力通过了所有课程的考试之后,我们也应当对最后的毕业论文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在课程学习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我特将自己在撰写计算机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体会写成本文,供将要着手进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的同学参考。

一、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着重研究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专业。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若按当前人才职位来讲,就是“系统分析师”的角色。同学们对此应有准确的认识,和自己所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当符合这个角色定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当适于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这与一些“纯”计算机专业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探讨研究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既关注组织机构,又研究计算机技术,是一个“管理”、“技术”两门包的专业。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专业课程中既有“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工具”,又有“管理经济学”的原因。所以我们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特点要求。

一般的讲,计算机毕业论文要求同学们做的工作是:运用生命周期方法(sdlc)开发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选题可自主决定。

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满足这样的要求:

探讨管理信息系统(mis)学术领域内的课题

全文阅读

文献检索教学革新阐述

作者:皮少锋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理学院

中文数据库

有机化学文献数据库包括中文和外文数据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中文数据库入手教学[4],教会学生通过关键词、主题及作者姓名等检索文献。中文数据库主要包括:①中国知网CNKI,/.可查阅相关有机化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中国期刊全文等文献。②万方数据库,.cn/.可查阅有机化学中外学术论文、中外专利、中外标准、科技成果等科技文献。③维普中文期刊,/teste/db/vip_ch.htm.可查阅有机化学相关论文④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可查阅有机化学专利,并免费下载。国内高校一般都购买了这些中文数据库,查阅方法简单,可以作为初学者的教学内容。

外文数据库

当学生具备一定文献检索能力后,再教会学生使用外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主要包括:①美国化学,/.美国化学会中的有机化学期刊主要包括:J.Am.Chem.Soc.、Chem.Rev.、Org.Lett.及.Chem.等影响力很高的著名杂志。②德国的wiley,/.有机化学期刊主要包括:Angew.Chem.Int.Ed.、.Chem.及Chem.Eur.J.等刊物。③英国皇家化学会,/.的mun.④荷兰的Elsevier,/.的Tetrahedon和TetrahedronLett.⑤日本化学会的Chem.Lett.等。所有这些期刊都可以通过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化学学科信息门户的链接进入网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使用Beilstein和Scifinder通过结构式和反应式直观检索文献。虽然有些学校信息资源有限,没有购买这么多数据库,无法下载全文,但老师通过课堂演示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特点,并掌握文献检索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知道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文献检索获取更多更广的有机化学知识。

文献求助

近年来,学术论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迅速发展壮大,这些论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浏览帖子和许多人进行学术交流,收集大量的学术资源信息,学术论坛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文献求助,对于一些数据库有限的学校,特别是外文数据库购买较少的学校,对学生和老师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通过文献求助可以查到绝大部分所需文献。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坛有“小木虫”、“有机化学论坛”、“零点花园”和“萍萍家园”等,这些论坛里汇集了国内外各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和企业一线研发人员,他们乐于助人,利用自己所在单位的学术资源帮助查阅外文文献、外文书籍和专利标准等各种文献。文献求助具体过程以小木虫为列:先在论坛里注册坚持每天登陆领取金币,当金币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才可以文献求助。求助者要给出所需论文的作者、文题、刊名、期刊年份及起止页,最好列出论文的网络链接,帖子发表后,往往几分钟内就会收到热心的会员回贴,并可下载全文。

文献检索教学与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结合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