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与质量论文

生产与质量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土资源领域科技论文生产力及影响力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1998~2009年国土资源部相关科技机构在SCI上的数量及引用情况,以及在SCI所属学科领域情况,得出了“国土资源领域论文生产力总体提高、论文影响力大幅提升、高质量高影响力论文所属领域不均衡”的结论,并为提升国土资源领域论文生产力及影响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重视科学研究、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坚持观念创新、重视量的积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

【关键词】国土资源;论文生产力;论文影响力

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力,可以从其科学研究的成果入手,而学术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研机构的科研生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不仅要发表大量高质量的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提高论文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提高论文的影响力,使论文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本文就国土资源部建部以来各相关科技机构在SCI发表情况及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各年度、各单位及各领域的论文生产力、影响力,并为提升国土资源领域论文生产力及影响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国土资源部相关科技机构论文被SCI收录及引用情况

SCI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之一,而且在该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中,以SCI最为重要。SCI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SCI选择期刊比较科学,它运用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期刊的学术价值,在选用的3400余种期刊里包含了国际上较为重要的期刊。它所择取的80万篇论文,可以说是集各学科之精萃。因而,它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

1.1998~2009年国土资源部相关科技机构在SCI期刊上情况

1998~2009年,国土资源部相关科技机构在SCI(科学引文索引)-CD版期刊上共计539篇,各年度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国土资源部相关科技机构在SCI-CD版数量近几年呈增长趋势,国土资源领域论文生产力在不断增强。

1998~2009年,在SCI期刊上数量排名前10的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原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原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除这些单位外,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原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原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原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土资源部机关(机关)、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原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等也都在SCI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全文阅读

对提高农科类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思考

摘要:本文论述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实习教学改革、狠抓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积极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四个方面,并分析了改革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实践教学 农科类本科生 综合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003年学院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仪器设备功能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合理配置,将原来由教研室管理的15个实验室整合为目前的6个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06年学院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加大了实验课学时,整合了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了彻底解决依附在课程中的实验难以确保教学质量的问题,增强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融合重组,单独设立实验课。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设计和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实验课质量。

二、改革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文阅读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及其理论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电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正被全世界人们所使用和消费。而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特性,使得其对国际贸易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也使得原来的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再适用,文章提出了新理论框架和相应的国际贸易策略。

关键词:信息产品 数字产品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

0 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全文阅读

关于创新《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进行了“教学结合生产”的创新性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法;探索;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3-02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是2005年经上级批准开设的本科专业,随后设立了质量管理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定位是培养面向企业基层的技术应用型质量管理人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是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对具体生产流程上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管理的基本原理。作为一门集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生命力在于生产实践之中。当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了提高《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进行了“教学结合生产”的创新性探索,即,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从而巩固和加强了课程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一、《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核心模块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从质量理论、质量设计、控制、诊断、改进与保证等方面系统讨论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的法规与标准化、三次设计、SPC与SPD、质量改进、质量机能展开、可靠性设计等,具体分为质量功能展开、质量控制、试验设计、设备可靠性等核心模块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方法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有待在生产实践中寻求解答。

二、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目前,我校商学院已与20余家制造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在《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各个核心模块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带着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去相关企业实习实践。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多位老师承担了《XX集团质量管理案例集》的调研、分析、编写工作。该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此项工作,参加了所有案例的调研、资料整理、编写等工作。这些学生去现场调研,发现生产实践问题,并向工作人员提问,获得了大量的原始素材资料。该质量管理案例集的编写目标是:①从各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编写样板案例、树立典型;②进一步提高各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③不仅详细剖析典型案例,而且系统地介绍相关基础理论。该质量管理案例集由若干案例组成,按照涉及的质量管理内容分为三种类型的案例: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系统案例、设计质量工程技术案例、制造质量工程技术案例。采取”三段式“的案例编写模式,即每个案例分为案例概述、案例详述、总结与启示三部分。特别地,在案例集附录增加了关于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的相关内容。该质量管理案例集部分案例名称如下:案例1:XX企业全员质量管理的系统方法;案例2:XX企业质量检验计划的策划与改进;案例3:XX企业EPC项目的质量策划与质量控制;案例4:XX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评价;案例5:XX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案例6:经验教训学习法在XX企业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案例7:田口方法在XX企业质量改进中的应用;通过在相关企业的实习实践,并参与质量管理案例集的编写,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学生了解了企业实际生产的情况,训练了动手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发现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全文阅读

网络游戏产业经济消费群理性上瘾之实证分析

【摘 要】网络游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GDP做出了很大的经济贡献,人们把网游作为休闲娱乐的方式,然而网游产业发展一直倍受争议。网游让个别自控力不足的玩家,过度沉溺,媒体大肆报道,让舆论将其视为精神鸦片。但是网游产业可以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休闲产业,要实现这个使命,网游发展才能赢得市场空间。通过对网游消费者理性上瘾的研究,明确其获得的有益效用,顺应产业结构经济调整的要求,为网游产业链发展和政府对其规范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网络游戏产业;理性上瘾理论;文化产业经济;生活质量

1.引言

本文研究意义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通过问卷,对理性上瘾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消费者理性上瘾理论提供实证依据。结合行为经济学消费理论、理性上瘾理论,从其使人有益上瘾的因素出发,进行实证分析,为网游产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2.网络游戏概念、发展现状和理论解析

2.1 概念和发展现状

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依托互联网,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达到交流娱乐的目的。最初在美国发展起来,之后韩国、日本将其作为支柱发展。中国的网游市场发展速度惊人。

作为发展迅猛的新生事物,吸引追求刺激、社交欲强烈的青少年网民。文化产业发展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因此,要使网游高速发展同时,对消费者和社会负责任,就必须重视网游的属性。

全文阅读

水产生物技术的计量学诌议

作者:陈欣然 张晓琴 单位:中国水产科学院

从2005—2009年,生物技术类论文的发文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国内发文数量由2005年的58篇增长到2009年的123篇,5年间增长了112%。国际发文量由2005年的6篇增加到2009年的31篇,增加了417%,但近几年增速放缓。从国内国际发文量对比来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类文章大部分投往国内期刊,国内外的载文内容分析发文的学科分布国内生物技术类论文主要涉及7个学科研究领域:分别是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养殖、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以及水产生物学基础研究,见图2a。对国内论文分析发现,水产生物技术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呈逐年增长态势。在水产病害防治和水产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内虽然也有较为频繁的应用,但该类论文各年数量变化不大。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养殖及水产品加工及产物利用方面的应用较少。其中,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价、种质资源保护。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标记筛选(如SSR、微卫星、单核苷酸多态SNP、AFLP标记等)、连锁图谱构建、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基因型分析、生殖细胞低温冷冻保存、亲本亲缘关系及遗传结构分析、家系及种质鉴定以及雌核发育。在水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主要是病原鉴定及检测、与病原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在水产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主要应用是基因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文库构建、物种分类鉴定以及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渔业生态环境方面的论文数量在2009年有较大涨幅,主要集中在环境胁迫及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国际论文相对国内论文数量较少,主要涉及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基础生物学、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4个研究方向,以及少量的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方面的文章,见图2b。仅水产遗传育种的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他研究方向的发文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价。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标记筛选(SSR,微卫星,单核苷酸多态SNP,AFLP标记等)、连锁图谱构建、亲本亲缘关系及遗传结构分析、家系及种质鉴定等;水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免疫及病原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水产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与国内论文相比较,国际生物技术论文在渔业资源与环境以及水产养殖方向还没有论文出现。在遗传育种领域中,雌核发育和胚胎冷冻保存方面的国际论文较少;在水产病害防治领域中,病原鉴定及检测方面的国际论文较少。在水产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文库构建,物种分类鉴定以及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除此以外,国内国际论文的研究内容基本相同。关键词词频分析对国内论文关键词进行了词频分析,结果见表2。“微卫星”、“遗传多样性”这两个词的词频始终居于前列,与前面所得到的学科分布分析的结果一致。“冷冻保存”这个关键词仅2次出现,在最近2年均未出现。“克隆”、“杂交”在2005—2008年是高频词,但在2009年未出现。“AFLP”、“磁珠富集”在最近2年也未再出现。“序列分析”、“基因表达”、“分子标记”、“线粒体DNA”在这几年中均以高频词出现,说明这些研究技术/内容较为普遍而稳定,目前尚不会被取而代之。“大菱鲆”、“中国明对虾”、“奥利亚罗非鱼”、“牙鲆”、“剑尾鱼”、“栉孔扇贝”、“大口黑鲈”、“鲤”这些物种出现频次较高。往年均未出现过,但2009年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性状相关基因”、“系谱识别”、“核型”和“基因组”,这可能预示水产生物技术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雌核发育”的词频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该研究方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生物技术类论文的作者群特征研究核心作者群筛选根据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计算核心指标,将核心指标高低作为筛选核心作者的依据。从258位国内论文第一作者中筛选出核心指标排名前100名的国内核心作者,,从65位国际论文第一作者中筛选出15名国际核心作者见表4。高被引作者间的互引网络研究以被引频次超过3次的作者作为高被引作者,构建这些作者间的互引矩阵。应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分析高被引作者间的互引关系,图3是对互引矩阵初步分析得到的可视化结果。每个点代表1位作者,连线代表引用关系,箭头方向从引用者指向被引用者。连线粗细取决于引用次数,连线越粗,说明作者间互引的次数越多。密度指的是图中各个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点与点之间的连线越多,则图的密度越大[9]。从图中可以看出,水产生物技术高被引作者间的互引呈现明显的离散状态,说明这些核心作者整体之间的引用并不频繁。密度大的网络往往意味着信息流通顺畅,反之,则说明网络成员之间信息交流不顺畅,不利于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传播。这些作者通过互引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团体,其中以刘萍等[10]为研究核心的群体特征最为明显,其成员均引用了他的文章,形成一个辐射状的子网络,其学术圈主要研究种群遗传多样性。另外两个值得关注的网络是庄平等[11]作者构成的子网络,以水产养殖研究为主;陈松林、田永胜、陈翠艳、黄晓荣构成的子网络,以研究生殖细胞的冷冻保存为主。此外,在处理原始引用矩阵时发现,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作者自引。如马爱军自引次数为119次,孙效文及刘萍则分别是13次和11次。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水产生物技术论文的机构分布发文的机构分布从国内发文情况来看,黄海水产研究所发文量占国内总发文量的31%,居首位;黑龙江所居第2位,发文量占22%;第3名为珠江水产研究所,发文量占17%;其他依次为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海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见图5。从国际发文情况来看,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发文量仍居首位;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并列居第2位;珠江水产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并列居第3位。东海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论文产出较少。被引论文的机构分布从图内论文的被引次数来看,被引论文32.3%来自于黄海水产研究所,10.8%来自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其次为南海水产研究所(6.6%)和珠江水产研究所(5.1%)。引文数量与发文量的各研究所(中心)排序基本一致。

科技论文标志着重要的科技成果产出,论文质量的高低与研究成果的水平密不可分,其中论文数量的积累又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一定数量的中就包含了一定的质量,并可使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成为可能[1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13]。本研究结果显示:水产生物技术论文数量从2005—2009年在持续增长,但5年间国际论文数量虽有增长,总数量却仍明显低于国内论文数量,累积数量仅为国内的1/4。这说明中国近几年来虽然水产生物技术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仍需继续加强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实力产出更多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从论文产出的学科分布可以发现,水产生物技术与其他传统水产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中主要应用于近海渔业和淡水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14-19]。在文章数量方面,淡水渔业资源调查与海水渔业资源调查方面的文章数量比为2:1,且在国际期刊上主要发表的是海水渔业资源的文章,在国内期刊上淡水渔业资源调查的文章居多。可能海水资源调研与淡水相比较,在调查对象的数据获取上难度更高;(2)在遗传育种领域主要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遗传育种,目前广泛开展的工作是重要性状的相关分子标记筛选,如生长性状[20]、抗病[21]、饲料转化率[22]、种质遗传标记筛选[23]以及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研究[24-25]。王清印[7]曾指出,中国目前对多数养殖生物种群遗传结构与变异、特异性遗传标记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一些主要品种的遗传背景并不清楚,缺乏分子水平的鉴别方法和种群的遗传标记。本研究结果也暗示这项工作正在不断地深入开展,并将成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3)在水产病害防治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于病原的鉴定[26]以及病原相关基因[27]、抗病基因[28]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在应用层面针对特定病原基因,开发了快速病原诊断技术[29]。随着人类活动对渔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生物技术在渔业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必将更加频繁,由此推测此类文章的数量今后将呈现增长态势。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应用较少,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关键词词频变化反映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可以显示出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同时可以揭示不同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30]。而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31]。本研究在关键词词频分析中发现,“序列分析”、“基因表达”、“分子标记”、“线粒体DNA”在这几年中均以高频词出现,说明这些研究技术或内容目前仍是研究热点。在水产种质方面,“大菱鲆”、“中国明对虾”、“奥利亚罗非鱼”、“牙鲆”、“剑尾鱼”、“栉孔扇贝”、“大口黑鲈”、“鲤”这些物种出现频次较高,说明它们仍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关键词词频的变化同样可以判断出研究热点的转移与更替现象,如2009年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性状相关基因”、“系谱识别”、“核型”和“基因组”,这预示着水产生物技术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雌核发育”的词频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该研究方向具有较大潜力。而关键词“冷冻保存”仅在2005年和2007年2次出现了高词频现象,在最近2年均未出现,说明相关研究遇到瓶颈或没有较大的突破。“克隆”、“杂交”在2005—2008年是高频词,但在2009年未出现,推测作为一种常规的技术,已不再作为高水平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AFLP”、“磁珠富集”在最近2年也未再出现,说明这项技术现在已经较少使用或也成为最常规的技术而不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核心作者群特征及研究机构的论文及引文分布特征核心作者通常是指在某一学科数量较多,且所发文献被引用频次较高,对发展起较大作用的精英作者[32]。论文的数量固然很重要,而被引量则是测定核心著者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论文影响力大小,论文被引量越大,论文的质量就越高[33]。研究以发文量和被引频次2个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数来评选核心作者。通过分析国内论文核心作者的发文及被引情况,按照篇数均被引次数的高低将这100名核心作者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发文数量少但被引次数高的作者,篇数均被引次数分别为116、89、86、50、44,。该类作者在该领域已经是学科带头人,在行业内已经有所建树并有较强的影响力,他们以前发表的文章在2005—2009年间仍有相当数量的引用,但该类作者现在很少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今后可密切关注以他们为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章;第二类为发文数量较多且被引次数也较高的作者,篇均被引次数分别为19、17.5、15、11.65,,说明这个群体正值科研产出的高峰期,其已经在业内有了一定的影响,且年富力强,是科研工作的主力;第三类为数量较多但篇均被引次数较少的作者,如季相山(5)、曹丽萍(3.33)、张殿昌(3.33)、高风英(2)、万文菊(1.33)、唐永凯(0.57),这些作者是刚刚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在业内的影响力尚待培养,这批后起之秀的成长值得关注。国际论文作者人数较少,其核心作者群没有呈现出国内论文核心作者这种明显的分布特征,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生殖细胞及胚胎冷冻保存和遗传育种领域。从核心作者的互引网络来看,作者间通过互引形成2~20人的子群,其中2~3个人构成的子群占到所有子群数的82.4%,且这些子群间无任何关联,说明研究者之间关系较为松散。推测这些研究者各自从事不同的分支领域的研究,而这些分支领域间缺乏合作和借鉴。推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而在学科内部还没有形成较为密切的学术联系。水产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将论文数量及被引次数作为机构论文产出力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34],发现论文产出量及被引论文量在机构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体现出中国水产科学院各所(中心)的优势学科不尽相同。从论文产出量上看,黄海水产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及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国际、国内论文产出相对较多,说明这所(中心)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产出能力较高;从被引论文量来看,黄海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及南海水产研究所相对较多,说明这些所(中心)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较高。其中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类论文的影响力值得关注。

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领域的论文数量逐年递增,说明随着研究基础的不断夯实,水科院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国际论文数量远远低于国内论文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生物技术在渔业资源保护及利用领域、遗传育种领域以及水产病害防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技术学科的研究热点目前集中在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以及遗传多样性评价上。基因组、功能基因、系谱识别、雌核发育等将作为新的研究热点出现;生物技术领域核心作者根据其发文和被引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即发文量少但学术影响力高的作者,发文量及学术影响力均较高的作者以及发文量高,但学术影响力较低的年轻学者。作者间学术联系较为松散,还没有形成频繁而广泛的学术网络关系;同时,生物技术领域的论文产出能力和影响力在机构间分布不均衡。

全文阅读

专业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

专业期刊是指刊载并传播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新思想、新理论、新进展、新经验的期刊类型。专业期刊专注于刊载探讨本学科或专业问题的文章,注重质量和原创性,是学科和专业创新的评价者和传播者,是各学科、专业理论和实践信息最密集、最权威的传播媒介。专业期刊广泛分布于中图分类法的几乎所有类别,数量众多,几乎涵盖所有的学科门类,在相对应的行业门类中有广泛影响。以专业期刊为中心,聚集了所属行业、产业大量的作者和读者,构成了该行业、产业的“专业共同体”,在目前的专业职称评价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专业水平评价任务。

质量和公信力是专业期刊在媒体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专业期刊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自身品牌,取得了专业共同体代言人的地位,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然而这种公信力和影响力正在受到学术不端论文的侵蚀。我国在专业职称评定和科学研究绩效考核中,都把在专业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必要条件。从评价规律来讲,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用论文形式表达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清晰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是专业工作者超越重复性劳动、追求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评定职称和绩效考核需要拼凑学术不端论文的现象大量存在。

真实与责任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真谛,也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与公信力的重要指标。学术不端论文将对期刊质量和公信力造成直接损害。在学术转型和媒介转型的背景中,专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风险增大,学术不端论文正成为专业期刊质量控制的最大隐患。

学术转型中学术不端的新动向

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以及学术传播体系的转型,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学术转型是一个复杂命题,包括多重维度,这里指学术研究从研究者全程参与、独立完成到研究者部分参与和分工合作。在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中,学术不端具有了一些新的趋势。

伪学术增多。伪学术在这里指为了吸引眼球炒概念、炒冷饭且无新意的学术研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受众对媒介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受众的新需求,媒介竞争的焦点转向文化品位。学术成为部分媒体在媒体竞争中增强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的噱头,如有的大众期刊创办学术版等。这为学术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学术的普及,同时,这也容易出现学术泛化现象,对学术质量和学术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专业期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的作者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选取某一时期专业领域的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和成果缺乏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伪学术一般来说质量不高,属于丰富但短暂的学术泡沫。过多刊登这样的文章,势必降低专业期刊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伪论文增多。伪论文含义丰富,这里专指论文作者姓名不可靠的论文。我国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中,量化指标占很大比重,有的研究者为了增加自身科研成果列表的长度,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约定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候交叉署名,增加彼此知名度和曝光率,这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伪论文的质量不一定低,甚至有的是高质量论文,但也是学术不端论文的一种。交叉署名和一文多用造成后续研究者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增加搜索成本,也给科研管理部门和期刊论文质量控制、作者管理增加了难度与不确定性。

被动学术不端增多。伪学术和伪论文,多是研究者出于某种需要,主动为之的。被动学术不端,则是研究者对二手资料的失察造成的。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不仅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鲜明,学科内部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细分。同时学术研究也在向跨学科化发展,学科和专业内外的分工、合作越来越多,知识和资料的共享日益频繁。许多研究领域细分化发展明显,相应的学术研究投入产出的流量增大,速度加快。研究者必须与他人合作或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数据。学术研究的分工合作对专业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出了很高要求。人们在使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出于自身研究分工的局限无法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鉴定,只能假定他人研究成果是真实的,这就造成了自身研究成果质量的不可控性。如果研究者引用公开出版的材料是错误材料,把错误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依据,就将造成错误材料二次传播和被动学术不端。这类学术不端论文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专业期刊失察,而在于某细分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责任感不强,生产了错误的一手资料。被动学术不端论文的防范,有赖于整个学科共同体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提高。

全文阅读

高校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意义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校校外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 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96-01

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结合毕业实习,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扩招后,毕业学生数量剧增,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压力增大,指导学生人数和工作量成倍增加,而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扩招后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如专业教师数量与水平、教师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科研仪器设备数量与质量、专业实验室数量与面积,等等,很难满足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此,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近10年来,进行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生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关工作,另文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认识大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现将高校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作如下探讨,以期为高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1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的要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校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高校扩招后,由于高校在师资、场地、资金、固定资产、设备、图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限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任何一所高校仅仅依靠自身校内教育资源,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的。高校校内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除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外,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降低工作压力,提高校内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校外单位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际选题,真题真做,研究工作条件、环境和经费有充分保障,研究结果对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校外单位满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校外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全文阅读

产品差异化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的动机源于缓解市场上激烈的价格竞争和追求最大利润的需要,并且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市场势力也越大,文章基于该视角对产品差异化重要的两种形式:横向差异化与纵向差异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尤其对现实经济与“产品质量最大差异化”原则相矛盾这一现象进行阐述。最后指出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品横向差异化;产品纵向差异化;市场势力;研究综述

一、 引言

产品差异化问题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形成市场力量和取得非价格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形成细分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集中优势资源,获取最大利润。有关产品差异化的研究最初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关于垄断竞争的讨论,之后随着博弈理论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产品差异化理论逐步发展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提供同类的产品和品牌不能完全替代。构成产品差别化的因素很多,很多学者都认为产品差异化源于产品相关“特征”的改变。这些特征包括物理差异、心理差异、服务差异、空间差异。物理差异是指企业的产品在设计、质量、结构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心理差异是指企业的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而造成消费者主观上认识的差异;服务差异是指企业在售前和售后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差异;生产或销售产品的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导致了产品空间差异。除了上述因素以外,产品差异化还源于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不同,无论同类产品之间是否存在客观差异,只要消费者认为产品不同,那么该类产品就存在差异。可以发现下文关于产品差异化的研究都围绕产品差别化的构成因素而展开,得到了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市场势力越大的结论。

产品差异的划分方式很多,比较重要的划分方式是按照产品差异化的方向来划分,可分为横向产品差异化和纵向产品差异化。企业无论是采用纵向差异化策略还是横向差异化策略,企业愿意遵循最大差异化原则。企业这一行为不仅降低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强度,而且产品差异化使企业具有了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定价能力,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大,所具有的特性越难以替代和模仿,企业的市场势力越强。绝大多数文献都力证了这一观点。

二、 横向产品差异化

横向差异化是指在同类产品中,一部分消费者偏好某种特征的产品,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偏好另外某种特征的产品。横向差异化学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在不同市场条件下,企业最优产品选择问题,很多文献证明企业选择产品最大差异化。

全文阅读

现时代设计环境下的产品愉悦化设计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络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现时代设计环境与创新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已经成为现时代设计环境下的核心设计理念,提倡设计为人服务,产品的造型、功能、颜色、材料、结构都要体现出对使用者的尊重与关怀,并努力给使用者创造产品“愉悦化”的使用体验。本文通过分析现时代设计环境特征――非物质化产品设计,在情感化设计、感性工学、感性设计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产品愉悦化设计概念,并对相应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情感三层次理论、感性工学等设计方法。

关键词:产品愉悦化设计 感性工学 情感 非物质化

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1-0160-02

1、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络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现时代设计环境与创新设计理念。产品设计在传统古典装饰主义设计和现代简约与功能主义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性化”、“人文化”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已经成为现时代设计环境下的核心设计理念,提倡设计为人服务,产品的造型、功能、颜色、材料、结构都要体现出对使用者的尊重与关怀,并努力给使用者创造产品“愉悦化”的使用体验。这也是笔者认为现时代设计环境特征条件下,产品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2、现时代产品设计环境特征――非物质化产品设计

以“计算机”出现为标志的第五次人类信息革命推动社会渐渐进入到以信息技术为主体来创作和开发知识的信息时代。而现时代正处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交替时期,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展,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其《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的著作中称之为后工业时代。

全文阅读